[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李浩學術文集·流聲:中國姓名文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史學理論
    【市場價】
    446-646
    【優惠價】
    279-404
    【作者】 李浩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史學理論  歷史研究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503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4150346
    作者:李浩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著名學者李浩學術代表作


       “中國好書”入選圖書


    探尋中國傳統文化與信息時代踫撞之下


    漢語姓名的文化基因


    以大歷史視角,透視傳統姓名學


    重新闡釋姓名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漢語姓名的起源、姓名的構成、命名的方式、姓名文化的內容、人工智能時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以及姓名文化的價值等幾個側面,移形換步,透視漢語姓名中所積澱的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作者敏銳地關注到姓名符號在當下信息時代的重要作用與微妙變化,將人們習焉不察的各種稱謂和識別方式與姓名文化聯繫起來進行學理性考察,遂使得本書與坊間已有的姓名讀物有了明顯的區別。

    作者簡介

     李浩,陝西靖邊人,現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等。著有《唐詩的文本闡釋》《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摩石錄》《唐園說》等學術類著述。

    目錄
    引論1

    第一章姓名的起源16
    一、姓名的含義19
    二、姓名的產生21
    三、姓名的復雜性31

    第二章姓名的構成52
    一、姓辨血緣55
    二、氏別貴賤80
    三、名以正體86
    四、字以表德99
    五、號以美稱107

    引論1


     


    第一章姓名的起源16


    一、姓名的含義19


    二、姓名的產生21


    三、姓名的復雜性31


     


    第二章姓名的構成52


    一、姓辨血緣55


    二、氏別貴賤80


    三、名以正體86


    四、字以表德99


    五、號以美稱107


     


    第三章命名的方式137


    一、命名方式的多樣性139


    二、根據字義命名146


    三、根據字形命名152


    四、根據音韻命名155


     


    第四章姓名文化的內容160


    一、姓名民俗161


    二、姓名傳統176


    三、姓名文學187


    四、姓名與名章藝術216


    五、姓名與學術研究221


    六、姓名學史研究述要241


     


    第五章人工智能時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251


    一、數字技術類252


    二、生物技術類256


    三、加密技術類261


    四、姓名大數據262


     


    第六章姓名文化的價值269


    一、肉身生命的人文徽號271


    二、縮微的博物館和檔案館278


    三、文化心理的折光鏡288


    四、指號功能的轉型300


     


    主要參考及征引文獻308


     


    陝版後記313


    第一版後記315


    第二版後記317引論引論

    前言
    自序

    姓名是人類社群組織中個體的識別性符號。
    人類早期的姓名符號具有很強的區別性作用。對於某些階層的成員,姓名甚至是個體的唯一性符號。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個個體可能被賦予多種稱號,不同的個體也可能會有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稱號,於是姓名的唯一性被破壞,姓名的區別性功能被減弱,但它的豐富性、復雜性、人文性、技術性卻在不斷增加。
    進入現代社會,由於社會交往量的增加,社會管理需要對個體成員的流動進行精準的統計和管理。依靠傳統的姓名,隻能做模糊的統計和管理,但現代組織利用各項專門科學和技術的進步,通過對個體姓名的精細標注和繫統處理,形成了個體區別和識別的一繫列新方法和新技術,於是姓名的民族性在減弱,而時代性、普適性、技術性在迅速增加。

    自序


     


    姓名是人類社群組織中個體的識別性符號。


    人類早期的姓名符號具有很強的區別性作用。對於某些階層的成員,姓名甚至是個體的唯一性符號。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個個體可能被賦予多種稱號,不同的個體也可能會有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稱號,於是姓名的唯一性被破壞,姓名的區別性功能被減弱,但它的豐富性、復雜性、人文性、技術性卻在不斷增加。


    進入現代社會,由於社會交往量的增加,社會管理需要對個體成員的流動進行精準的統計和管理。依靠傳統的姓名,隻能做模糊的統計和管理,但現代組織利用各項專門科學和技術的進步,通過對個體姓名的精細標注和繫統處理,形成了個體區別和識別的一繫列新方法和新技術,於是姓名的民族性在減弱,而時代性、普適性、技術性在迅速增加。


    當前,世界各國都可以通過姓名的數字編碼、生物特征識別、基因與化學識別、感應與光學識別等技術,實現對人類個體唯一性的精準標注、編輯和跟蹤。傳統的隱姓埋名、改名換姓已全然達不到隱遁的目的。在電子探頭和虹膜掃描儀面前,更換衣服與換馬甲都沒有用,易容與換膚也未必能逃脫追蹤。從理論上說,傳統姓名的作用在不斷減弱,人工智能時代的個體能夠在全球暢行無阻,精準便捷地獲得各種貼心的服務,其實依靠的不是識別文字書寫的姓名,而是通過搜索姓名文字和字母後臺的那個龐大的錯綜復雜的大數據繫統。


    宇宙大爆炸之後,由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智能生命的人屬分支是如何獲得群體徽號姓氏,並進而被賦予每個個體的區別性符號?又是如何形成超人文的數理編碼、遺傳數據?未來人類的姓名是否會消失?機器人是否會有姓名?硅基生命未來是否不需要姓名,僅用數據編碼或體紋特征來識別?隨著奇點臨近,大數據滯漲,姓名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有何新特征和新作用?這是筆者在閱讀傳統姓名文獻、關注姓名古今變化現像時所思考的一些問題,讀者朋友如對這類問題也感興趣,就請隨我開始這一趟姓名文化之旅吧。



    坊間的姓名學和姓名文化讀物已經不少了,僅以漢語姓名文化來說,諸如蕭遙天先生的《中國人名的研究》,爬梳鉤稽,資料富贍;納日碧力戈先生的《姓名論》,嘗試從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觀照姓名現像,獨出機杼,新意不少。其他專題著作更多,先生的《北朝胡姓考》,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等整和姓纂》(附四校記),不僅僅是姓名學,同時也是古代文史研究的案頭書。我在撰寫本書過程中及上一版修訂中已經吸收了不少,在相關敘述中也向他們表達了致意。


    既如此,我為什麼還要寫這一冊小書,並不斷地修改增訂呢?


    首先,本書的寫作緣起是很早以前的事。我在本書三聯版後記中已經如實交代,本書原稿應該是我著述生涯中成形的第一部書稿。當時是應一部叢書編委會的邀請,按照叢書的體例編寫的。彼時處於改革開放前期,文化建設也像一個基建工地,大干快上,但整體都比較粗放匆忙,包括本書在內的文化類著述,也留有那個時代的一些痕跡。隨著時代的推進,本書也與那個時代一樣逐漸淡出。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的文化熱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熱方興未艾,本書的三聯版推出後引起各個方面的關注以及讀者的熱情,出乎我的意料。有感於此,對這部還有一些市場的小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訂,是一個作者應盡的責任。


    其次,目前的姓名讀物,包括本書的原版,僅僅立足於對古典姓名文化的介紹。也有些出版物重點是向普通讀者兜售取名的技巧和改名的方法。對於多層級的文化消費市場和需求各不相同的讀者來說,樂此不疲地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也值得肯定。


    但筆者不想與時俱變,再趕這個熱鬧。在這一版修訂時,筆者敏銳地意識到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認為應該從當下信息革命來看姓名文化的現狀和發展,用現代信息學和編碼學來統攝古典姓名學和大數據視野中的姓名文化。這種認知,對於處身於後全球化時代的國人,似乎未覺得有什麼新意,但對於姓名學本身以及姓名文化研究來說,這還不僅僅是三千年未有之巨變,更是從人類有血緣的人文徽號以來,指定和識別繫統即將要發生另外一次重大變革的前夜。“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劉勰語),筆者和這一代學人有幸或不幸生活於此際,將時代文化和最新科技的內容囊括到姓名學學科中來,重新透視受到信息學、符號學、編碼學、基因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學以及大歷史學衝擊的傳統姓名文化,是一個學人的正常學術反應。



    作為專名學的兩個分支姓名學和地名學,其實也與我個人的學術成長息息相關。


    猶憶早年在大學時期,曾修習過歷史地理學和都城學之類的課程,後來撰寫碩士研究生論文,關注作品中的地名以及作家交遊的地理空間問題。撰寫博士論文時,便進一步從文化地理學和文學地理學思考地域文學和家族文學問題。此外,我早年就開展的唐代園林文學研究,也是從輯錄唐代文獻中出現的園林別業地名入手的。當時踫踫磕磕,瞎打瞎撞,以為自己是在不同的領域作戰。老來憶舊,回顧起來,實際上是一個領域的不斷拓展。


    我對姓名學的研究,起步於幫助大學時代老師做一部有關姓氏的童蒙讀物的注釋,隨後就是應編輯之約撰寫了本書的原稿。今天看來,這兩項工作都是一些通俗普及類的工作,學術意義很有限,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在意。但後來由此萌蘗出家族文學和士族文學研究,就進入了我學術研究的主要領域。我目前新開拓出的新出石刻文獻研究,研究內容仍與姓名學、家族學絲絲蔓蔓,剪不斷,理還亂,因早年在這方面曾下過一點功夫,故進入這一全新的領域,雖然小心翼翼,穩扎穩打,但也不是特別恐懼害怕。


    我自己一生治學,興之所至,跌跌撞撞,貌似佚出文學的畦徑,但回顧起來,實際上仍是遊走於專名學的兩端,借了一些新理論、新方法來激活古典國學中的基本內容,在現代語境中做了一些新的梳理和解說,如此而已。我在此坦誠地解剖自我,一是希望不斷反省和自我總結,另外也想將自己的膚淺認知捐獻給當代學術史實驗室,作為一個標本,供進入此領域的更年輕的朋友隨意解剖,希望年青的一代能規避我的不足和缺憾,在自己專攻的領域做出更大的成就。



    本書的修訂和補寫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本書的關鍵和主旨的適當調整。由原來客觀敘述傳統姓名文化內容,調整為以信息學、符號學、基因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學以及大歷史學為光束,透視傳統姓名學,重新闡釋漢語姓名文化,對於由作為區別符號的姓名所衍生出的各種新的識別方法、識別工具和識別技術也給予高度重視。


    二是補寫了自序和第五章,改寫了第四章和第六章。


    三是對全書的敘述內容和文意,根據新的主旨做了梳理,對於一些生僻的史料做了刪節,對於一些爛熟的例證做了更換,另外新補了一些書證和例子。

    在線試讀

    在中國文化看來,名字所指稱的不僅是有形的人(肉體),更重要的是無形的人(精神)。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的並不是人的肉身尸骨,而是名字及其所存儲的信息體,是綿延的精神,是不朽的生命。


    古人早就認識到這個層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不無感慨地說:“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但隻要你在有生之年能有所作為,那麼,“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更進一步說,姓名中蘊含著靈動的生命,而意義不過是領悟其生命的橋梁。中國人對命名的重視,包含著對生命的關注和焦灼。有關姓名的許多風俗和禁忌中,實際上就包含著這樣一種隱微的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講,姓名其實也是中國人生命的一種造影。


    中國古人一方面尊樸尚實,以厚德載物為願念,但另一方面又極度關注“名”,從屈原的“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到杜甫欽羨的“諸葛大名垂宇宙”,都是對美好名聲的屬意和致敬。南朝梁任昉《為武帝追封永陽王詔》:“亡兄德履衝粹,識業深通,徽聲善譽,風流籍甚。”《魏書·李彪傳》中也說:“是以訪童問師,不避淵澤;詢謀咨善,不棄刍荛。用能光茂實於竹素,播徽聲於金石。”徽聲與善譽對舉,表明對美好名聲的重視。


    退而求其次,不一定要有修名美名,隻要留名即可,俗語有“人過要留名,雁過要留聲”,類似的說法還有“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側重點是留聲、留名,而沒有強調一定要留徽聲美譽。桓溫的名言更雷人:“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尤悔第三十三》,又見房玄齡等,《晉書》卷九八《桓溫傳》,是對此俗語最坦白露骨的說明,也是喬玄評價曹操“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識鋻第七》。但是,在以物理光年和地質時間為單位的宇宙長河中,肉身實體固然不能不朽,美名令譽也無法永恆,就是那些以惡行暴政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名字,也不可能永遠占著歷史的頭版頭條。自然史和人類史都有一種糾錯和糾偏的能力,一旦糾正了錯誤,車輪又在康莊大道上奔馳向前,包括曾經有過惡行的惡人,他們的惡名也會慢慢被人淡化,也無法永遠置頂姓名存儲器的上端,最終都會成為數據雲端中的一組語碼數字。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