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燕行與清代盛京:以《燕行錄》為中心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史學理論
    【市場價】
    651-944
    【優惠價】
    407-590
    【作者】 劉錚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史學理論  歷史研究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8263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0882630
    作者:劉錚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

    編輯推薦

    《燕行錄》是朝鮮使臣出使中國過程中,隨行官員或者讀書人撰寫的日記體文獻。它是從朝鮮這個“異域角度”來觀察中國,朝鮮使臣在記載的過程中,無須像中國史書一樣有所忌諱,這些材料相對來說比較客觀。本書更全面更深刻地使讀者看到清代盛京社會發展的情況,這對研究清代盛京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本書的研究可以為中國東北地區與東亞合作提供參考與借鋻。

     
    內容簡介

    本書以朝鮮使臣赴清朝貢日記——《燕行錄》為基本研究史料,參照其他文獻,通過朝鮮使臣的見聞,對清代盛京地區的城市面貌、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及滿族民俗等方面,加以細致研究。從異域視角觀察盛京社會,通過“他者”審視“自我”,以達到攬鏡自鋻的目的。

    作者簡介

    劉錚,1986年生,遼寧錦州人。2015年,畢業於遼寧師範大學,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2018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銅仁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史、教育史、明清東北史、中朝關繫史。從2012年起,先後公開發表東北邊疆史地與中朝關繫史相關學術論文十餘篇,並參與多項省級、市級課題研究。

    目錄
    目錄

    緒論 001
    章、關於《燕行錄》的界定 035
    節、《燕行錄》的整理與出版 035
    第二節、《燕行錄》的史料價值與存在的問題 050
    第二章、清代朝鮮使團與朝貢路線 069
    節、清代朝鮮使團的基本概況 069
    第二節、清代朝鮮使團的種類及任務 080
    第三節、清代朝鮮使團朝貢的路線及住宿 086
    第三章、朝鮮使臣所見清代陪都盛京 111
    節、朝鮮使臣所見清代盛京城 111
    第二節、盛京地區的經濟 124
    第三節、朝鮮使臣在盛京的文化活動 131

    目錄


     


    緒論 001


    章、關於《燕行錄》的界定 035


    節、《燕行錄》的整理與出版 035


    第二節、《燕行錄》的史料價值與存在的問題 050


    第二章、清代朝鮮使團與朝貢路線 069


    節、清代朝鮮使團的基本概況 069


    第二節、清代朝鮮使團的種類及任務 080


    第三節、清代朝鮮使團朝貢的路線及住宿 086


    第三章、朝鮮使臣所見清代陪都盛京 111


    節、朝鮮使臣所見清代盛京城 111


    第二節、盛京地區的經濟 124


    第三節、朝鮮使臣在盛京的文化活動 131


    第四章、朝鮮使臣所見清代盛京地區的宗教與精神信仰 151


    節、盛京地區的佛教寺院 152


    第二節、朝鮮使臣所見盛京地區的道教 168


    第三節、朝鮮使臣所見盛京地區的薩滿教 178


    第四節、朝鮮使臣所見盛京地區宗教信仰特點 183


    第五章、朝鮮使臣所見清代盛京地區的滿族風俗 191


    節、清代盛京地區滿族的服飾與發式風俗 191


    第二節、清代盛京地區滿族的飲食風俗 202


    第三節、清代盛京地區滿族的居住風俗 210


    第四節、清代盛京地區滿族的交通風俗 219


    第五節、清代盛京地區滿族的婚姻與喪葬習俗 225


    結語 236


    節、《燕行錄》特點及價值 236


    第二節、朝鮮使臣所見盛京社會狀況 238


    參考文獻 242


    附錄 256


    後記 266

    前言
    緒論

    一、本書的寫作背景及其意義
    一般來說,對於清代盛京社會史的研究,學術界往往借助東北地方志或私人筆記的記載。由於明清之際大規模的戰爭和清統治者對東北地區特殊的“保護”政策,導致明清兩代地方志和私人筆記相對較少,所以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尤其是社會生活史方面並無任何一部諸如“清代盛京社會史”或“清代盛京社會生活史”的專著出版,相關學術論文也不夠深入。

    緒論


     


    一、本書的寫作背景及其意義


    一般來說,對於清代盛京社會史的研究,學術界往往借助東北地方志或私人筆記的記載。由於明清之際大規模的戰爭和清統治者對東北地區特殊的“保護”政策,導致明清兩代地方志和私人筆記相對較少,所以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尤其是社會生活史方面並無任何一部諸如“清代盛京社會史”或“清代盛京社會生活史”的專著出版,相關學術論文也不夠深入。


    鋻於上述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著者通過發掘韓國文獻《燕行錄》,嘗試對清代盛京社會發展進行研究。《燕行錄》是明清時期朝鮮使者往來中國的隨行記錄。這些記錄大體是“當時人記當時事”。當然,它是從朝鮮這個“異域角度”來觀察中國,特別是從鳳凰城到北京這一路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進行觀察。這些觀察很有價值,不僅可以看到一些中國史書所不載的內容,而且還會發現當時人習以為常並不注意的一些細節,例如盛京地區特有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風俗,所經州縣城池的建設等情況。朝鮮使臣在記載的過程中,無須像中國史書一樣有所忌諱,這些材料相對來說比較客觀。鋻於當前清代東北史的研究中仍存在著史料不足等諸多問題,從朝鮮使臣的記述材料中可以找到中國史官乏於記載的史料,因此本書以《燕行錄》文獻為中心。


    《燕行錄》是朝鮮使臣出使中國過程中,隨行官員或者讀書人撰寫的日記體文獻。如果把朝鮮王朝分為兩個時期,其前期相當於中國的明朝,後期與清朝同步。《燕行錄》成熟於前期,由於朝鮮士人對大明王朝一種仰慕的心態,因此將使行錄稱為“朝天錄”。入清以後,朝鮮人從上到下,普遍持“北伐思想”他們不承認大清為“天朝”,故有“燕行錄”之稱。《燕行錄》的時間跨度有600年之久。《燕行錄》中所記的內容十分廣泛,除了記載沿途見聞、出使人員和所帶貢品外,還記述了清朝的政治制度、經濟生活和風俗文化等,基本可以涵蓋清朝社會的各個方面。


    從朝鮮使臣這個異域的角度來觀察清代盛京社會,可以說是通過“他者”來審視“自我”。朝鮮、中國、日本都屬於“東方文化”“同文同種”或“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他們皆出於“同源文化”即同一種文化,也就是“中國”和“東方”的關繫,二者的屬性決定著通過查閱日本、朝鮮、越南文獻中有關中國的資料,就可以成為反觀中國的鏡子。鏡子是需要一層不透明的黑膜纔能映照圖像的,文化之間的相互比較,也需要有彼此不同的差異纔能對照和比較。所謂通過“他者”來“反觀”自我,目的就是達到“攬鏡自鋻”,即通過文化反思的途徑,來探索漸漸發生並滋長的文化差異,並以此促成了彼此互相觀看之際的感情變化、價值差異和視角分離,終演變成現在東亞諸國深刻分離而難以彌合的文化鴻溝。總之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或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認識,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看到清代盛京社會發展的情況,這正是本書研究旨趣所在。


    研究清代盛京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盛京是整個東北地區的核心,作為推動東亞合作的一個中心區域,一直備受關注。本書的研究可以為中國東北地區與東亞合作提供參考與借鋻。


    二、本書研究的基本書獻


    本書以《燕行錄》文獻為中心,結合《朝鮮王朝實錄》《同文彙考》《通文館志》等朝鮮史料和東北地方志史料,進行研究。現將其中重要文獻加以介紹:


    (一)相關《燕行錄》文獻


    《燕行明清時期朝鮮使臣到中國朝貢期間的使行記錄。它所記載的內容,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各類人等《燕行錄》都有不同程度的載錄。可以說是研究清代社會的資料總集,其中保留了大量有關盛京地區的史料。它是外國人觀察中國的真實記錄,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早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中國見聞的是高麗史官李承休的《賓王錄》。李承休,字體休,號動安居士,頗具纔學,以布衣身份入仕,頗得高麗忠敬王十年(1273),李承休從忠敬王子順大都覲見忽必烈,賀冊封皇後、皇太子。李承休詳細記載了使行路線、朝賀禮儀及在大都的各項活動。《賓王錄》不僅是現存部《燕行錄》,同時也朝宮廷活動的重要史料。


    《燕行錄》分兩種形式,一種朝鮮使節出使中國時,由書狀官寫給朝鮮官方,彙報中國問題的重要情報,稱為“狀啟”或“謄錄”。有固定的格式,書寫較為嚴格。一種是私人著述的“使行記錄”,沒有嚴格的格式,隨手記來,多憑作者的喜好,內容五花八門,無據可考,常以“刊本”或“寫本”的方式出現在文人的私人文集中。


    關於“燕行錄”的命名,明代許多使行記錄稱之為“朝天錄”,直到清代纔廣泛使用“燕行錄”這一名稱。現代學者仍習慣以“燕行錄”來統稱這類文獻,甚至越南的使行記錄也被冠以“燕行”之稱。事實上,使臣朝貢並不總是到北京,清入關前到瀋陽進行朝貢,皇帝到瀋陽祭祖,朝鮮也需派問安使到瀋陽。如遇皇帝到熱河,使臣還得到熱河。此外還有朝鮮漂民到中國所留下的“漂海錄”。因此關於“燕行錄”的稱呼還有待於商榷。一些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張存武教授提倡用“使華錄”的稱呼;徐東日教授稱以“華行錄”;張伯偉教授認為合適的名稱是“中國行紀”。著者采用的是學術界熟悉的“燕行錄”之稱。


    “燕行錄”的體例以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洪大容《湛軒燕記》、樸趾源《熱河日記》為代表。朝鮮文人金景善曾評價道:“適燕者,多紀其行,而三家著:稼齋金氏、湛軒洪氏、燕岩樸氏也。以史例,則稼近於編年,而平實條暢;洪沿乎紀事,而典雅縝密;樸類夫立傳,而贍麗閎博,皆自成一家。”從中可以看出《燕行錄》以日記的形式集編年、紀事為一體。


    早關注燕行文獻的是金毓黻先生。1933年由他主編的《遼海叢書》中,收錄了柳得恭《灤陽錄》二卷、《燕臺再遊錄》一卷與《瀋館錄》七卷。但可惜的是,這些燕行文獻並未引起學術界的過多關注。直到1960—1962年朝鮮成均館大學大東研究院影印出版了《燕行錄選集》上、下兩冊(包括朝天錄4種、燕行錄27種、漂海錄1種),學術界纔開始重視“燕行錄”文獻。嗣後國內外先後陸續整理與出版“燕行文獻”。


    國外的出版。1976—1982年,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今韓國古典翻譯院)選取20篇燕行文獻,將其譯為韓文,並附有原漢文出版,稱《國譯燕行錄選集》。2001年,韓國東國大學名譽教授林基中花費30年的時間,整理出版《燕行錄全集》100卷。同年,林基中教授與日本京都大學夫馬進教授共同出版了《燕行錄全集日本所藏編》凡33種。2008年,韓國成均館大學大東研究院又選輯出版了《燕行錄選集補遺》,凡3冊20種。近年,林基中教授又出版《燕行錄全集續集》50卷,共收錄約190種(含《日本所藏編》33種)。林基中先生在《燕行錄研究》一書中,將《燕行錄全集》與《燕行錄全集續集》整合成“燕行年代順”排列的目錄,共計549種。2013年,韓國推出光盤版林基中教授編《燕行錄叢刊》,收錄燕行文獻455種。2014年,再次推出《增補燕行錄叢刊》,收錄燕行文獻可達556種。


    國內的出版。1978年,臺灣珪庭出版社出版了明代《朝天錄》4冊36種。大陸方面,由廣西師範大學弘華文教授主編《燕行錄全編》於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分四輯出版,共46冊。2012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共同出版《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共30冊,共收錄燕行文獻33種。


    《燕行錄》是朝鮮使臣到中國的使行記錄,大體為當時人記當時事,且上下貫穿六百餘年,時間銜接緊密,據此可以清晰地把握相關史事的發展變化。就其史料價值而言,《燕行錄》多記載國內史書有所顧忌而不敢記錄的內容,或因國內習以為常而忽略的內容,其中既有局外人的敏銳觀察,又有對時局的精準評價,故《燕行錄》的史料價值極高。它不僅可以彌補國內官方史料的不足,還可以糾正官方史料存在的錯誤。


    本書所采用的《燕行錄》文獻主要有:


    成以性《己酉燕行日記》,順治二年(1645),這是大清立國個節日,朝鮮派出進賀兼謝恩使赴北京,成以性以書狀官的身份記錄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其書上至皇親貴冑,下至燕行路中所反映的明清兩朝之不同,如瀋陽“城內外人民連續移燕,屋宇雖存而大半空虛”。大小凌河,松山錦州一線到處可見戰爭留下的痕跡,慘不忍睹。《己酉燕行日記》是研究清初東北城鎮的重要文獻。


    閔鼎重《老峰燕行記》,閔鼎重,字大受,號老峰,朝鮮仁祖二十七年(1649),閔鼎重廷試文科及第,曾任禮曹左郎、大司諫、大司憲等職,是仁祖朝一位重臣,康熙八年(1699),以賀正史赴燕。閔氏《燕行記》體例獨特,除記載每日行程之外,還有聞見雜錄,將所見所聞分門別類,其中對清初盛京文化教育、邊防、軍事設置、滿漢矛盾有詳細的記載,史料價值較高。


    孫萬雄《燕行日錄》,孫萬雄,字敵萬,號野村,朝鮮顯宗十年(1669)科舉及第,歷官都監郎等職。康熙十六年(1677)以書狀官身份赴燕。此行正值“三藩叛亂”,故所記“吳王”尤為詳細,如關外吳三桂祖墳被掘,其部下受人監視等情況。孫萬雄熟讀經史,於遼野沿途所見,多能與史書所載聯繫考察。他對所經州縣各衙門、名勝、碑牌都有嚴格地考證,是《燕行錄》中上乘之作。


    吳道一《丙寅燕行日乘》,吳道一,海州人,自幼聰穎,二十五歲科舉及第,三十四歲拜兵曹左郎。康熙二十五年(1686)吳道一以書狀官的身份赴燕,時值三藩之亂平定,成為此行的重點。在遼東地區見到吳三桂的部下,評說吳三桂的功過是非,並與之筆談酬酢。這不僅是研究吳三桂的重要史料,也對研究清代東北流人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閔鎮遠《燕行錄》,閔鎮遠,字聖猷,號丹岩,出身驪興閔氏,官至左議政。在肅宗、景宗、英宗三朝任要職,謚號“文忠”。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副使身份赴燕。閔鎮遠胸有大志,沿途軍事要地無不詳細勘察、評論。並在《燕行錄》後面附加清代八旗兵制的詳細考略,特別是對盛京地區軍政的設置及八旗駐防的記錄,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金昌業,字大有,號老稼齋,出身於安東世家。二十四歲中進士,學識廣博,但一直未入朝當官。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進士充當上使子弟,以“打角”身份隨團入燕,年已五十六歲。他所著的《燕行日記》是對中國百科全書式的介紹。尤其是盛京地區,介紹得極為詳細,從山川風貌到風土民情,由政治軍事到百姓生活應有盡有,史料價值極高,是本書重要的參考資料。與金昌業同赴燕京的還有崔德中,他是副使的偏裨,身份為“前縣監”。崔德中所著《燕行錄》頗為詳盡,除記正文外,還包括《入柵式》,記載過柵門的詳情。《瀋陽交付分納》記載在瀋陽的公事活動。論其史料價值不僅是《老稼齋燕行日記》的補充與擴展,同時也是研究清代陪都盛京的重要史料。


    李器之《一庵燕記》,李器之,字士安,號一庵,康熙五十九年(1715),以子弟軍官身份入燕,他繼承了前輩《燕行錄》的寫法,逐日記錄經過的城市、山川名勝,風土人情和居民信仰情況。


    姜浩溥《桑蓬錄》,姜浩溥,字養直,號四養齋,雍正五年(1727),以隨員身份赴燕,作者眷念明朝,仇視清朝的情節頗重,貫穿全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觀察角度,對研究清初北伐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李宜顯《庚子燕行雜識》,李宜顯,字德哉,號陶谷。官宦出身,是朝鮮肅宗、顯宗、英祖三朝著名政治家。兩次出使中國,不記日記,卻用筆記的形式分條記錄了當時中國的政治、民生、社會、軍事、民俗等情況,是研究康熙末年到雍正時期清代盛京地區的重要文獻。


    李商鳳《北轅錄》,李商鳳,字伯祥,號懶隱,朝鮮“少論”派名家出身,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子弟軍官身份赴燕,用獨特的視角,介紹了沿途北中國的地理和風土人情。


    洪大容《湛軒燕記》,洪大容,字德保,號湛軒,出身世家,家學淵源。乾隆三十年(1765),洪大容以子弟軍官的身份入燕,遊訪中國,通過筆談結識過的中國文人非常多,並與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進行了坦誠的交流,其中與盛京拉助教,狼子山周學究進行筆談,可以看出盛京地區文人的心態。他北行一路,所記載的農耕、工商交通運輸、車制、建築、器物利用等,也是研究清乾隆時期盛京地區的重要史料。


    徐浩修《燕行紀》(又名《熱河紀遊》),徐浩修,字養直,號鶴山,是正祖朝一位重臣,乾隆三十年(1765)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兩次赴燕。《熱河紀遊》的卷記載了從鎮江城到熱河的旅程,重點記載了乾隆時期邊境的軍事設置情況,對深入研究清中期清代盛京軍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土甲《燕行紀事》,李土甲,字信卿,出身官宦世家,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鼕至兼謝恩副使的身份出使北京。《燕行紀事》,除記載出使過程的主體部分外,還有《見聞雜記》和《附詩》兩部分,其中《見聞雜記》描寫了北中國的物產、服飾、信仰和百姓生活,對深入了解當時社會情況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德懋《入燕記》,李德懋,字懋官,號青莊館、寒竹堂等,是北學派的代表人物。《入燕記》著重描寫了所經之地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的生活狀態,敘述簡略,文筆優美,是《燕行錄》中的上乘之作。


    樸趾源《熱河日記》,樸趾源,字仲美,號岩燕,朝鮮北學派代表人物。乾隆四十五年(1780),44歲的樸趾源陪三從兄樸明源出使清朝。《熱河日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客觀地反映乾隆時期清朝社會及傳統文化的名著。其《渡江錄》《盛京雜識》《驲汛隨筆》是介紹盛京地區的情況,是本書重要的參考資料。


    李海應《薊山紀程》,李海應,字聖瑞,號東華,士大夫門第出身,嘉慶八年(1803)以隨員身份出使北京。《薊山紀程》的第五卷介紹了沿途所見城闕、沿邑及當時人的衣、食、住、行情況,頗具有史料價值。


    李永得《燕行錄》,李永得,清乾隆五十年生,卒年不詳。清道光二年(1822)朝鮮派出鼕至兼謝恩使團赴京,李永得以書狀官伴倘的身份同行。其所著《燕行錄》共十六卷,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其中卷一記錄了使團基本概況和行程路線;卷二記錄沿途北中國“風景名勝”“叢祠梵宇”“行商販賣”“社會民俗”等情況;卷六至卷八為燕行日記,這些都為論文寫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線試讀
    第二章 清代朝鮮使團與朝貢路線

    節 清代朝鮮使團的基本概況

    中國與朝鮮是東亞地區的重要鄰國,兩個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兩國世代友好,往來不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朝鮮,意為“黎明寧靜之國”。中國古代稱之為“東夷”,即“東方持弓箭者”。《山海經》中曾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後漢書·東夷傳》中有“《王制》雲:‘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
    中朝兩國的早交往始於“箕子東遷”。《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南史·蠻夷》中“東夷條”曰:“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尤有禮樂雲。”相傳,箕子曾作“八條法禁”,作為治理國家的八項政策和約束人民行為的法律和法規。在朝鮮史籍中也曾記載:“微子去之比干死,佯狂雖異道同仁;千載猶知崇禮樂,八條遺教被東人。”朝鮮歷代尊崇“箕子”,將其與“靈星神”“五神”“可汗神”等朝鮮諸神共同祭祀,直到李氏朝鮮依然認為“禮化教儀自箕子始”。
    在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繫過程中,中朝關繫可謂源遠流長,到了清代,更發展為一種“典型的封貢關繫”。其主要表現為:政治方面,朝鮮采取清朝的年號、年歷,奉清為宗主國,宗主國有權干涉朝貢國的內政,定期派遣使臣到中國進行朝貢,同時宗主國規定貢道、貢期和貢品的種類和數量;軍事方面,主要是求兵或派遣援兵;經濟方面,主要是朝貢貿易以及邊境的互市貿易;禮儀方面,朝鮮國王和王妃的冊立,王儲的冊封、嗣位、追崇、封爵、告訃、請謚等都必須經過清朝的許可。同時,清朝皇帝登基、上尊號、尊謚、哀禮或宮中大火,朝鮮要派遣進賀使和陳慰使入京。
    一、中朝朝貢關繫的確立

    第二章 清代朝鮮使團與朝貢路線


     


    節 清代朝鮮使團的基本概況


     


    中國與朝鮮是東亞地區的重要鄰國,兩個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兩國世代友好,往來不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朝鮮,意為“黎明寧靜之國”。中國古代稱之為“東夷”,即“東方持弓箭者”。《山海經》中曾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後漢書·東夷傳》中有“《王制》雲:‘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


    中朝兩國的早交往始於“箕子東遷”。《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南史·蠻夷》中“東夷條”曰:“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尤有禮樂雲。”相傳,箕子曾作“八條法禁”,作為治理國家的八項政策和約束人民行為的法律和法規。在朝鮮史籍中也曾記載:“微子去之比干死,佯狂雖異道同仁;千載猶知崇禮樂,八條遺教被東人。”朝鮮歷代尊崇“箕子”,將其與“靈星神”“五神”“可汗神”等朝鮮諸神共同祭祀,直到李氏朝鮮依然認為“禮化教儀自箕子始”。


    在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繫過程中,中朝關繫可謂源遠流長,到了清代,更發展為一種“典型的封貢關繫”。其主要表現為:政治方面,朝鮮采取清朝的年號、年歷,奉清為宗主國,宗主國有權干涉朝貢國的內政,定期派遣使臣到中國進行朝貢,同時宗主國規定貢道、貢期和貢品的種類和數量;軍事方面,主要是求兵或派遣援兵;經濟方面,主要是朝貢貿易以及邊境的互市貿易;禮儀方面,朝鮮國王和王妃的冊立,王儲的冊封、嗣位、追崇、封爵、告訃、請謚等都必須經過清朝的許可。同時,清朝皇帝登基、上尊號、尊謚、哀禮或宮中大火,朝鮮要派遣進賀使和陳慰使入京。


    一、中朝朝貢關繫的確立


    明崇禎九年年1636)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後金國號為“清&rdquo“崇德”。早在皇太極即位前,就曾派遣英俄爾岱、馬福塔等率領使團至朝鮮,希望朝鮮派遣使臣前來共同慶賀。目的是“一則使聞內外諸貝勒勸進尊號之意;一則使告知各國來附,兵力強盛之實也”。朝鮮仁祖堅持以明朝為正統,拒絕尊清,不受國書。清使憤然離城而去。朝鮮國王急忙派參議羅德憲、參判李廓等人到盛京致歉,期望得到後金的諒解。在四月十一日皇受尊號的大典上,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叩拜,激怒皇太極。皇太極下達後通牒:“爾王若自知悔罪,當送子弟為質。不然朕即於某月某日,舉大兵以臨爾境。”朝鮮國王以義斥絕:“我國無兵可挾,無財可資,而所講者大義,所恃者上天而已。”兩國關繫就此破裂,皇太極決定親征朝鮮。


    皇太極采取“閃電戰”,利用騎兵的優勢,日行數百裡,長驅直入,直搗朝鮮王京平壤。城中“上下遑遑,都城士女,哭聲載路”,朝鮮國王倉皇逃入南漢山城,並將家眷宗室送往江華島避難。在被圍困四十六天後,糧盡援絕,加之王妃、王子及群臣家口落入清軍之手,被迫出城投降,遞交國書,在三田渡與清軍簽訂“城下之盟”,稱臣納貢,史稱“丙子之役”。隨後,皇太極開始逐步撤軍,除留部分清軍守義州之外,全部撤離朝鮮。


    “丙子之役”成為清代中朝關繫的重要轉折點,兩國年(1627)的“兄弟之盟”成為“君臣之盟”,朝鮮徹底淪為清朝的臣屬藩邦,“去明國之年號,絕明國之交往,獻納明國所與之誥命、冊印躬來朝謁。爾(李倧)以長子,並再令一子為質,諸大臣有子者以子,無子者以弟為質。爾有不諱,則朕立爾質子嗣位。從此一應文移,奉大清國之正朔。”每年四次向清朝進貢,且進貢數量巨大。“其萬壽節及中宮千秋、皇子千秋旦及慶弔等事,俱行貢獻之禮,並遣大臣及內官奉表,其所進往來之表及朕降詔敕,或有事遣使傳諭,爾與使臣相見之禮,及爾陪臣謁見並迎送、饋使之禮,毋違明國舊例。”“每年進貢一次,其方物數目: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豹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鬥、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各樣花席四十領、白苎布二百匹、各色綿二千匹、各色細麻布四百匹、各色細布萬匹、布千四百匹、米萬包。”履行臣屬的責任“朕若征明國,降詔遣使,調爾步騎舟師,或數萬或刻期會處,數目限期,不得有誤”。自此以後,大清取代了明朝的地位,直至甲午戰爭發生,維持了二百五十八年宗主臣屬,封貢貿易之關繫。


    二、朝鮮使團的構成


    在中朝朝貢關繫中,兩國使臣通常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朝貢國派遣的使節往往代表李朝國王的意旨,向宗主國呈交賀表、咨文或進貢的方物。他們雖然秉持著“人臣無外交”的行為準則,沒有決策權與處理事物的權力,卻可以影響甚至干預中朝兩國的穩定與發展。他們在完成使命的過程中,對中朝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清代朝鮮入貢使團次數在各個時期並不相同,著者根據《同文彙考·補編》卷7中的《使行錄》,對各個時期朝鮮使團入貢次數進行統計。


    表6 清代各時期朝鮮使團朝貢次數統計表(1637—1881)


    朝代 年度 年數 總次數 平均次數


    崇德 1637—1643 7 56 8


    順治 1644—1661 18 76 4.22


    康熙 1662—1722 61 171 2.80


    雍正 1723—1735 13 45 3.46


    乾隆 1736—1795 60 140 2.33


    嘉慶 1796—1820 25 61 2.44


    道光 1821—1850 30 66 2.2


    咸豐 1851—1861 11 24 2.2


    同治 1862—1874 13 25 1.9


    光緒 1875—1881 7 17 2.43


    合計 1637—1881 245 681 2.78


     


    資料來源:(朝)鄭昌順等編:《同文彙考》(二)補編卷七至卷九《使行錄》,國史編纂委員會編:《韓國史料叢書》第二十四輯,首爾:翰進印刷公社,1978年,第1700—1771頁。


     


    由上表可知,清朝初期,中朝宗藩關繫並不穩定,處於敵對的狀態,崇德七年的時間裡,派遣使團高達五十六次,平均每年八次,多有十三次(1638年和1639年),這與派遣單使和清軍尚未入關也有一定的關繫。順治年間,定都北京,使團次數雖然有所減少,但基本保持平均每年四次。康熙以後,使團赴燕次數基本穩定在兩到三次之間,兩國關繫逐漸趨於平穩。但在1673—1681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時,朝鮮派遣使團的次數明顯增加。康熙十三年(1674)五次、十四年(1675)三次、二十年(1680)四次、二十一年(1681)三次,明顯高於平均值,說明兩國關繫在平穩中有所起伏。而到了乾隆年間,特別是乾隆中期到嘉慶年間,中朝宗藩關繫穩固,基本每年派遣一到兩次使團赴燕。康熙以後,朝鮮年平均派遣兩到三次。同治年間,派遣使團次數少,每年平均不到兩次。大體上,在清代,朝鮮每年派往的使行次數接近三次。


    朝鮮使團人數不定,少則兩三百人,多則四五百人。使團人數及人員構成依使團的類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有正使一人、副使一人、書狀官一名,號稱“三使”,俗稱“三房”。大通官三名、押物官二十四名、共三十名正官。另外還有從人三十名,他們與正官同樣得到清政府的日供和賞賜,稱之為“得賞從人”,其餘多為“馬頭”或“驅人”,稱為“無賞從人”。無定額,偶爾能得到清政府賞賜的銀兩。


    具體使團的人員構成,著者參考康熙五十一年(1721)十一月朝鮮派遣謝恩兼三節年貢使團的完整名單,加以說明。


     


    上房一行人數:


    正使一名


    軍官(裨將)三名,騎驛馬三匹,馬頭三人,卜刷馬三匹,驅人三名,奴子三名。


    打角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人,卜刷馬一匹。


    伴倘一名。


    奴子三名。


    書者一名。


    各種馬頭六名。


    引路兩名。


    轎子扶囑四名。


    日傘奉持一名。


    左牽馬一名。


    籠馬頭一名。


    干糧馬頭一名。


    廚子兩名。


    軍牢兩名。


    上騎馬一匹。


    中騎馬三匹。


    籠馬一匹。


    副房一行人數:


    副使一名。


    軍官二名,騎驛馬二匹,驅人兩名,馬頭二名,卜刷馬二匹,奴子二名。


    打角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人,卜刷馬一匹。


    伴倘一名。


    奴子一名。


    各種馬頭七名。


    書者一名。


    轎子扶囑三名。


    左牽馬一名。


    籠馬頭一名。


    干糧馬頭一名。


    廚子二名。


    上騎馬一匹。


    中騎馬二匹。


    籠馬一匹。


    先生馬二匹。


    三房一行人數:


    書狀官一名。


    軍官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一名,奴子一名。


    伴倘一名。


    各種馬頭四名。


    書者一名。


    左牽馬一名。


    籠馬頭一名。


    上騎馬一匹。


    中騎馬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一行人數:


    譯官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一名,奴子一名。


    堂上三名,騎驛馬三匹,馬頭三名,卜刷馬三匹,驅人三名,奴子三名。


    漢學上通事二名,騎驛馬二匹,馬頭二名,卜刷馬二匹,奴子二名。


    教誨質問通事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年少聰敏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次上通事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押物通事三名,騎驛馬三匹,馬頭三名,卜刷馬三匹。


    偶語別遞兒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清學別遞兒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被選奉事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歲幣押領教誨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蒙學二名,騎驛馬二匹,馬頭二名,卜刷馬二匹,奴子一名。


    倭學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歲幣米押領教誨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清學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醫員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寫字官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畫員二名,騎驛馬二匹,馬頭二名,卜刷馬二匹。


    御醫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驅人一名,奴子一名。


    偶語別差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自騎馬驛人一名。


    灣上軍官二名,騎驛馬二匹,馬頭二名,卜刷馬二匹,驅人二名。


    馬醫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


    文書次知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藥房書員一名騎驛馬一匹,馬頭一名,卜刷馬一匹。


    其他人數:


    表咨文馬頭一名。


    歲幣馬頭一名。


    歲幣米馬頭一名。


    方物馬頭二名。


    表咨文載持刷馬四匹,驅人四名。


    歲幣木載持刷馬一百二十匹,驅人一百二十名,加把六匹,驅人六名。


    方物載持刷馬八十八匹,驅人八十八名,加把二十匹,驅人二十名。


    歲幣米載持刷馬八十四匹,驅人八十四名。


    盤纏載持刷馬三匹,驅人三名。


    別盤纏載持刷馬三匹,驅人三名。


    京路費載持刷馬十六匹,驅人十六名。


    救急藥材載持刷馬一匹。


    文書載持刷馬一匹。


    內農圃貿易載持刷馬一匹。


    內醫院藥物載持刷馬一匹,驅人一名。


    內醫院貿易載持刷馬五匹。


    正使杻籠載持刷馬二匹,驅人二名。


    副使杻籠載持刷馬二匹,驅人二名。


    尚方貿易載持刷馬六匹。


    三行次帳幕載持刷馬五匹,驅人五名。


    驛子都卜載持刷馬九匹,驅人九名。


    總計人五百二十八名,馬共四百六十九匹。


     


    正使代表國王,在使團中的地位,在清朝前期通常由“大君”或“駙馬”及有君號的王室宗親擔任,後期多由議政府大臣及各曹判書擔任,大臣為正一品。清朝會根據不同的官位及品敘的高低進行接待。正使的職責是代表國王覲見清朝的皇帝,出席各項禮儀場所,遞交國書,領受賞賜等。有清一代,作為正使赴燕多的大君是麟坪大君,自壬午(1642)至丁酉(1657)共十二次赴燕,後一次在丁酉年間“三伏在途,八旬留館,不服水土,僅得生還”。麟坪大君是朝鮮仁祖、孝宗兩朝出使清朝的外交重臣,對清朝初期,特別是對崇德至順治年間中朝關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副使的地位僅次於正使,隨同正使參加各項禮儀活動,總掌使團中的各項事務,特別是正使為大君或一品時,使團公事均由副使掌管。副使多由左、右參贊、六曹參判和判書組成,偶爾會有一品的左右贊成。品敘較低時,往往會有結銜(借銜),從二品結銜正二品,正三品結銜從二品。


    書狀官,或稱掌令,品敘較低,三品到六品不等,例有結銜,正四品結銜正三品,正六品、從六品結銜正五品。他們在使團中發揮較大的作用,主要職責:一是使團出境時,與義州府尹共同檢查使團人員是否攜帶違禁物品,對攜帶違禁物品者予以懲罰;進入柵門之前核查使行人員和馬匹數量。二是負責沿途使行人員及日常事務的管理工作。三是記錄使行日記及聞見事件。“逐日記事,回還後啟下承文院。”詳細記錄每日的行程、沿途見聞、人馬的數量,因其書於別紙,附於使行日記之後,故又稱“別單”。回國後向國王上報總結報告。


    譯官,又稱通事或從事官,是使團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使團的具體事務。具體由司議院選派,通曉漢、滿、蒙學。通事主要有堂上官、上通事、質問從事官、押物從事官、押幣從事官、清學新遞兒和偶語別差。堂上官即三品以上譯官,長於漢學,其中一人為首譯或首堂,總管使團事務。回國後向國王提交報告,稱為“譯官手本”。上通事二員,漢、清學各一員。主管貨物的貿易。質問從事員原為文官一員,稱“朝天官”,後改為“質正官”,由譯官充任。押物從事官和押幣從事官負責方物和歲幣的押運和管理。清學新遞兒負責使團出入柵門的交涉及食物的供應。偶語別差一員,主要是學習漢、滿、蒙語。


    除此之外,正官還有醫員、寫字員、書員、軍官和灣上軍官。醫員任務是治療使團人員的病患,同時負責選購藥材和采辦醫書。若正使為大君或有君號的宗室親貴,需要加派御醫隨行。寫字員和書員由承文院派遣,負責文書和表文工作。軍官共七員,正使帶四員,副使帶三員,軍官又稱“裨將”,負責觀察中國的軍事情況,搜集軍事情報,為戰時的軍事將領做準備,任務繁重,多由一等武將擔任。還有一種稱為“伴倘”“打角”或“子弟軍官”的人,大都是三使臣的子弟或親族,主要隨行參觀,侍奉左右,許多朝鮮名士金昌業、洪大容、樸趾源、柳得恭、樸齊家都以“伴倘”的名義赴燕,觀光旅遊,與中國文士唱和詩詞或進行筆談,留下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為中朝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貢獻。灣上軍官掌“整頓三行下處及行中逐日糧料等事,以義州人差定”。


    朝鮮使團中人數多的是“馬頭”或“驅人”無定額,義州的下等貧民出身,他們以參加赴燕使團作為的謀生手段,因此精通漢語,與中國的商賈十分相熟,相互勾結,謀求利益。《熱河日記》中曾記載:“諸馬頭輩爭立柵外,(與群胡)兩相握手,殷勤勞問。群胡問‘你在王京,那(哪)日啟程?在途時得免天水麼?家裡都是太平麼?充得包銀麼?’人人酬酢,如出一口。又爭問‘韓相公、安相公來麼?’此數人者俱義州人,歲歲販燕,皆巨滑,習知燕中事。”此輩“公行剽掠,每夕入店,百計穿窬。故店主所以防警之術,亦無所不至”。樸趾源曾非常形像的描繪他們的形像:


     


    大抵義州刷驅輩太(大)半歹人,專以燕行資生,年年赴行如履門庭,灣府所以給資者,不過人給六十卷白紙。百餘刷驅,除非沿道偷竊,無以往返。自渡江以後,不洗面,不裹巾,頭發蓬松,塵汗相凝,櫛風沐雨,衣笠破壞,非鬼非人,尷尬可笑。此輩中有十五歲童子,已三次出入,初至九連城,頗愛其姸好,未到半程,烈日焦面,緇塵鏽肌,隻有兩孔白眼,單袴弊落,兩臀全露,此童如此,則他又無足道也。全沒羞恥。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