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史學理論
    【市場價】
    267-387
    【優惠價】
    167-242
    【作者】 荷弗雷德·斯皮爾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史學理論  歷史研究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740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3227408
    作者:[荷]弗雷德·斯皮爾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7月 

        
        
    "

    編輯推薦
    《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作者提出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比如“物質”和“能量”,他將這兩個在科學領域被廣泛使用的概念用於歷史研究,主要用以講述宇宙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又比如“復雜性”和“金鳳花原理”也貫穿了整本書。前者主要是指人類的序列性,也可理解為人類社會構建的模塊,生命體本身就是一種復雜性。“金鳳花原理”取自我們耳熟能詳的金鳳花姑娘的童話,即人類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創造出有利於其生存的環境,由此也衍生出“金鳳花環境”一詞。這幾個概念在書中反復出現,也成為作者闡釋其觀點的重要詞彙。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慢慢出現了復雜性,為了更好地理解任何類型的復雜性的出現和消亡,作者向我們展現了對於流經物質的能量流的研究以及金鳳花環境的研究,這樣就為包括人類歷史的萬有歷史理論提供了一個初步的框架。

    這種“大歷史”的研究方法,可能無法解釋歷史上發生的一切,但他確實解釋了事物發展的趨勢。作者對於大歷史理論的探究,源自對於人類如何對待地球上的生存環境的關注,*終也回到了人類未來這一宏大的問題,即關注宇宙的發展趨勢、地球生命的未來、物質和能量的可用性、重要能源的枯竭等問題。作者*後還提出了C.P.斯諾曾經提出的倡議: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再次融合。這不難理解,因為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大量運用了科學領域的詞彙和理論,這也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內容簡介
    什麼是“大歷史”?“大歷史”是一種研究方法,它把人類歷史置於生命、地球和宇宙歷史的框架之中,審視從宇宙形成之初直至現今地球上的生命。“大歷史”就是研究物質復雜性多種形式的產生與消亡的歷史,從宇宙中zui大的星繫團到zui小的亞原子粒子。作者在關注流經生成復雜性的物質和環境中的能量的同時,追蹤了所有復雜性的主要形式的產生與消亡,其中包括了人類社會。作者認為在整個地球的演變過程中,人類歷史其實很短暫、很渺小。
    作者簡介
    弗雷德•斯皮爾,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高級講師,亦在埃因霍芬理工大學教授“大歷史”課程,西方學術界“大歷史”觀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目錄
    前沿和致謝

    章  大歷史導論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三章  宇宙演化:簡單復雜性形式的出現

    第四章  我們的宇宙鄰裡:更大復雜性的出現

    第五章  地球上的生命:擴大範圍的復雜性

    第六章  早期人類歷史:已知復雜性的出現

    第七章  近期人類歷史:已知復雜性的發展義

    第八章  面向未來

    附錄  大歷史時間簡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

    本書是關於大歷史的。這種大歷史研究方法把人類歷史置於宇宙歷史的框架之中,從宇宙形成之初直至現今地球上的生命。該書為大歷史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論方法,我希望這種方法不僅對人類過去、而且對人類不久未來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都能夠給予更好的詮釋。
    本書是關於大歷史的。這種大歷史研究方法把人類歷史置於宇宙歷史的框架之中,從宇宙形成之初直至現今地球上的生命。該書為大歷史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論方法,我希望這種方法不僅對人類過去、而且對人類不久未來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都能夠給予更好的詮釋。
    我對於大歷史理論基礎的探究,源自深切關注人類如何對待我們地球上的生存環境。而對於環境的專注,又直接源自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阿波羅登月飛行。這次飛行發生在1968年12月,給人們留下了經久不衰的印像。當時,阿波羅8號首次登陸月球,並且在環繞我們的天體同伴10圈之後回到了地球。我在荷蘭觀看了這些來自太空的激動人心的黑白實況轉播,同時把照相機安置在電視機前的三腳架上,用來捕捉精彩瞬間。這是擁有家用錄像機或者任何其他能夠記錄電視畫面設備之前的日子。我感覺自已正在目睹無比重要的事件,盡管不確定這些畫面能否保存下來或者能否對我有所價值。我拍攝了發射的畫面、首次直播的畫面(包括地球的張原始畫面)、以及從月球軌道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畫面。在我們家電視機上,太空中的地球似乎是一個白色的圓點,這是阿波羅登月電視攝像機曝光過度的結果。我十分好奇地想要知道,宇航員真正看到的是什麼?從太空中看到的“大地”(the
    good Earth)是什麼樣?阿波羅8號指揮官弗蘭克•博爾曼(Frank
    Borman),在來自月球軌道的著名平安夜廣播中,把我們的地球稱為“大地”。
    我沒有等待太久。很快,我家就收到了1969年1月10日出版的《時代》(Time

    Magazine)雜志,它展示了一組精選的宇航員拍攝畫面。對於這組“月球專輯”的首幅畫面——著名的地出(Earthrise),該期雜志封面用以下標題進行描繪:來自阿波羅8號的獨特視角。當我注視這幅畫面時,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憾,並且以後再也沒有過這種感受。數秒之內,它徹底顛覆了我對地球的看法。我極其小心地把它撕下來,粘貼在我房間的牆上,欣賞了好多年。直到現在,我依然非常珍惜它。
    我所接受的教育沒有為這種看待地球的全新觀點奠定基礎。在學校裡,我接受的是傳統的荷蘭教育,也許是傳統的西歐教育。它包括拉丁語、古希臘語;諸如英語、法語和德語的現代語言;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和歷史。然而,這些獨立的知識內容從未彼此相聯,它們呈現的都是單一的視角。這讓我完全沒有為我們藍白色星球的非凡景像做好準備:它周圍一片漆黑,在令人生畏的灰色月表上空升起。這些畫面次展示了宇宙背景下的地球是多麼與從不同。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想要知道我們如何對待我們宇宙中的家園。這引發了史無前例的環保意識浪潮,包括在1970年設立個地球日。
    那時影響力的環境出版物,是1970年一群獨立知識分子委托進行的研究,他們因為在羅馬這座古老的城市發起會議,自稱羅馬俱樂部。該研究由丹尼斯•梅多斯(Dennis
    Meadows)領導下的麻省理工學院具體操作、大眾汽車基金會(Volkswagen
    Foundation)出資贊助,終報告的名稱是《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於人類困境的報告》(The Limits to Growth: 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它以多種語言出版刊發,包括荷蘭語。重點關注五個重要的變量: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生產、自然資源的有限供給和不可避免的污染。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所有這些因素無論如何結合,都會中斷人類不久將來的福祉。這項研究特別在荷蘭獲得了極大的關注,銷量很好。根據羅馬俱樂部一位荷蘭成員弗裡茨•波特希(Frits
    B ttcher)所言,荷蘭的情況即將如此,因為荷蘭在世界上每公頃收入,結果是許多討論過的問題每天都在發生。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周圍沒有一個人,曾經提到過太空中的地球畫面所產生的深刻視角轉變,這也包括我的中學老師和後來的大學老師,他們更加願意堅持既定的教育方案。鋻於此,我沒有透露自己的大多數想法和感受。然而,我開始覺得我現在描述的是一個令人痛心的割裂。我不僅日益擔心著環境問題,而且也想要了解人類如何陷入這種困境。荷蘭文版《增長的極限》導論中一段文字,激發了我對人類歷史的好奇之心。這段文字表明:如果我們了解當前狀況不同於那些較早歷史時期的狀況(它們在生物和文化方面塑造著人類),我們便能行之有效地讓現狀變得更加美好。4那時,學術環境史尚不存在,我也沒有意識到任何世界歷史敘述能夠在這方面幫助我。因此,我開始了長期的學術探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人類歷史,當我逐漸熟知大歷史後,這項探究達到了頂點。
    對我而言,大歷史已經成為一種解釋我個人、我周圍一切如何產生的極好方式。在大歷史範疇內,任何問題都可以表述為當下的某些方面如何以及為何成為其現有模式。與其他任何學科不一樣的是,大歷史把所有過往研究整合成一種新穎的連貫的視角。在這個過程中,大歷史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令人滿意的聯繫。從每年自願學習大歷史課程的眾多學生來看,它或許也為他們提供一種類似的聯繫。我的大多數學生剛好在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後出生。對於他們來說,登月飛行是縱深歷史的一部分。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許多大學課程並沒有很大的改觀,尤其是人文學科。因此,許多學生可能依然面對著類似的割裂。
    由於地出畫面的啟發,我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裡,借助於理論觀點為實現超然的歷史概述努力奮鬥。雖然這種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學領域裡極為常見——自然科學家不知道用其他任何方式進行科學研究——但是即使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依然傾向於關注細節而忽略整體。我的歷史研究方法引導對這顆行星上人類事件進行敘述,因此,它與更多既定的歷史敘述頗為不同。
    我在化的學術生涯中獲得的知識,為大歷史理論方法奠定了基礎。這種方法將在第二章進行闡釋。我首先從事的是生物化學,致力於當時稱為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這種研究有助於提高世界糧食生產。但是我卻一直擔心它可能不足以解決《增長的極限》提到的問題。因此,在完成生物化學研究之後,我決定不在這個領域尋求職業發展,即使已經取得了幾個博士生資格。相反,我開始轉變方向,試圖為人類如何陷入當前困境找出解決方案。
    我曾經在一家名為Gaiapolis的荷蘭生態企業工作一年左右。這份工作既教會我許多荷蘭生態運動的知識,也教會我許多生活的知識。我也開始在歐洲、中東和非洲旅行,這讓我更加熟悉世界貧困地區的生活。1979年,在蘇丹中部一次乘火車旅行期間,我遇到了德國文化人類學家尤阿希姆•泰斯(Joachim
    Theis)。他關於當地蘇丹人狀況的客觀分析,把我引向研究文化人類學的道路。我閱讀的部人類學著作,是馬文•哈裡斯(Marvin
    Harris)撰寫的入門教材《文化•人•自然》(Culture, People,
    Nature)。我發現它是令人著迷的一本書。1988年,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這位有趣的人類學家。
    感謝我父母的慷慨支持,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在荷蘭學習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史。在此期間,我對秘魯已知歷史上的宗教和政治進行了長期研究,重點關注位於古老印加首都庫斯科(Cusco)附近蘇裡特區(Zurite)的農村。這項研究的中心思想是要發現,一個很大程度上自給自足的農村社區如何與自然相處?它的歷史看起來如何?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地區如何受外部世界影響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受外部世界影響?由於荷蘭還沒有環境研究,我決定關注安第斯山區的當地宗教,希望能夠呈現眾多的環境思想和環境實踐(結果也是如此)。
    在此期間,曾經指導我在秘魯研究工作的荷蘭文化人類學家馬特•巴克斯(Mart
    Bax),向我介紹面向過程(the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的歷史研究方法,該方法由德國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發展而來,同時還向我介紹他自己對這一理論在宗教、政治領域的闡釋。後來,我又得到了荷蘭社會學家約翰•古德斯布洛姆(Johan
    Goudsblom)同等重要的支持,他是我第二個博士學位的指生老師。那段時期,我學到的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我一直研究的秘魯安第斯山區農村的大部分歷史與人類歷史的重大進程密不可分。我把研究成果總結成了兩本著作。然而,直到現在,在完善本書闡釋的理論模型之後,我纔更加全面地理解這些秘魯農民是多麼合理地利用其周圍的自然環境。
    1992年我完成博士項目之後,由於中歐和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荷蘭幾乎所有研究拉丁美洲的興趣突然消失了。西歐政府突然開始提供基金,支持把中歐融入歐盟,而不是支持冷戰戰場國家的研究和發展援助。這讓我幾乎不可能繼續秘魯的進一步研究。幸運的是,同時約翰•古德斯布洛姆逐漸熟知大衛•克裡斯蒂安(David
    Christian)首創的大歷史課程,這要感謝他在1992年對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訪問。在這門課程上,從天文學家到社會科學家的所有演講者,都講授他們所知的宏大故事的一部分內容。這種首創精神對我也有很大吸引力,因為它能準確提供那種我一直試圖尋找的歷史概述。1993年,古德斯布洛姆和我效仿克裡斯蒂安的研究,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準備大歷史課程。1994年,大歷史課程首次開課,自此以後,每年均有設立。
    1992年11月,我在阿姆斯特丹非常幸運地見到美國世界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自此以後,他給予我為重要、為慷慨的支持。他的支持之所以為重要,不僅在於它幫助我明確觀點,包括本書的寫作(他曾多次以他獨特的積極的方式要求我做得更好),還在於如果我沒有確立大歷史的研究方向,就不可能在變幻莫測的學術界堅持下來,因為學術界沒有任何安全的避風港灣。我謹將此書獻給麥克尼爾,向他所做的一切致以真摯的感謝。
    1994年,我在構建首次大歷史課程時,意識到這麼做的同時也是在構建大歷史本身。這一激動人心的頓悟,催生了《大歷史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Big History,
    1996)一書。該書提出了所有歷史的總體結構。1996年10月,我拜訪聖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向他們介紹我的新書,結果這次訪問把我引向了復雜性研究。盡管在隨後幾年裡,這一主題變得愈來愈寬泛,但是我卻無法用它實現大歷史方面比較好的綜合。2000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艾瑞克•蔡森(Eric

    Chaisson)參觀我們的課程,並做了精彩的演講。然後,他把應我們請求正在準備中的評論原稿給了我份副本,同時向我介紹了他那顛覆傳統的有關能量和復雜性的觀點。這便為我提供了好幾年的思想給養。
    我目前研究方法的突破發生在2003年2月。當時,一年一度的阿姆斯特丹大歷史課程如期進行。一次上完課回家後,我的美國妻子吉娜(Gina)正在準備美味的意大利晚餐,她問了我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何大歷史以其發生方式進行下去?當我試圖盡可能清晰簡潔地回答時,我突然意識到從未有人以這樣的方式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也知道答案可能既簡潔又優雅。本書正好回答了吉娜的問題。2005年,這種研究方法的初概要,發表在英語發行的俄羅斯雜志《社會的演變與歷史》(Social
    Evolution &
    History)上,題目是:《大歷史如何運行:能量流與復雜性的興衰》。本書即是上述文章論點的詳細闡釋和進一步升華。
    我充分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的科學知識不斷發展。既使在我講授大歷史課程的15年時間裡,也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諸如宇宙學中暗能量的異軍突起。因此,大歷史的故事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使得本書呈現的許多“事實”會在未來某時顯得落後。然而,我希望我的新穎歷史理論能夠持續更長的時間。如果這一願望沒有實現,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激勵大家,試圖尋找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
    在大歷史範疇內,顯然不可能親自閱讀所有的現存資料。除了盡可能多的閱讀,我的方法是把我的觀點提交給從天文學家到社會科學家的各領域專家。他們中許多人已經給我提供了寶貴的反饋意見。盡管這讓我盡可能擁有各相關領域前沿的知識,但是我無法確保本書總能呈現科學領域內的和好的觀點。在我開始撰寫本書之前,許多人已經深刻地影響著我的思想了。如果沒有他們,這本書一定會是另一番面貌。此外,許多學者對於該項目傾囊相助。因此,我要在許多方面感激他們,令人難過的是,其中一些人已經和我們永遠訣別了。
    這裡,我按字母順序列出他們的名字:Walter
    Alvarez、Mart Bax、 Craig Benjamin、Charles Bishop、 Maurice
    Blessing、Svetlana Borinskaya、Julián Cconucuyca F.、Ernst
    Collenteur、Lennart Dek、Carsten Dominik、Randy van Duuren、Dennis
    Flynn、André Gunder Frank、Adriana Galijasevi?、Tom Gehrels、Mr.
    & Mrs. Louis Giandomenico、Arturo Giráldez、Leonid
    Grinin、Huib Henrichs、Ed van den Heuvel、Henry Hooghiemstra、Teije de
    Jong、Machiel Keestra、Bram Knegt、Marcel Koonen、L. W. Labordus、Alexander
    Malkov、Koen Martens、John R. McNeill、Akop Nazaretyan、Juan Victor
    Nú?ez del Prado、Don Ostrowski、Maarten Pieterson、Robert
    Pirsig、Nikolai Poddubny、Harry Priem、Esther Quaedackers、Lucas
    Reijnders、Richard Saunders、GertJan Savonije、André
    Schram、Vaclav Smil、M. Estellie Smith、Graeme Snooks、Jan Spier、Paul
    Storm、Egbert Tellegen、Joachim Theis、Machiel van der Torre、Bart
    Tromp、Antonio Vélez、Erik Verbeeck、John de Vos、Jan
    Weerdenburg、Jos Werkhoven、Peter Westbroek和Ralph Wijers。
    我同樣感激上述未能提及的所有其他授課者,還要感激許多學生和其他人,他們以我可能沒有確切記住或者我甚至沒有意識到的方式幫助過我。
    我特別感激大衛•克裡斯蒂安多次精彩刺激的討論;感激威廉•麥克尼爾始終如一的支持和總是明智的批評;感激鮑伯•摩爾(Bob

    Moore)富有建設性的批評、以及(所有章節裡)出色的英語修正和對於本書出版的重要支持;感激艾瑞克•蔡森給予重要建議和指出關鍵錯誤;感激卡雷爾•範•達姆(Karel
    van Dam)和吉斯•卡爾斯貝克(Gijs Kalsbeek)對於原稿的細致評論;感激弗蘭克•尼爾(Frank
    Niele)的尖銳批評,從而大大改善我對能量的看法;感激巴裡•羅德裡格(Barry
    Rodrigue)的不懈努力,他在剔除格式上錯誤的同時給予刺激的評論和支持;感激珍妮•米爾伯格(Jeanine
    Meerburg)對於該項目(和大歷史)的鼎力支持;感激我父母的支持和興趣;感激跨學科研究所為我寫作本書提供機會;後感激我妻子吉娜永無止境的興趣、激發和支持,還有我們的孩子路易斯和朱莉婭的耐心和好奇。當然,上述所有人都不用以任何方式為本書表述的觀點擔負責任。
    在線試讀

    正如艾瑞克•蔡森提到但沒有詳細闡述的那樣,復雜性隻在環境合適的時候纔可能出現。環境合適,首先包括合適的構建模塊以及合適的能量流的可用性,其次包括諸如溫度、壓力和輻射的許多限制條件。環境不合適時,復雜性不可能出現或者毀滅。復雜性的破壞,通常由於某類復雜性的能量流或能量等級過高或者過低引起。例如,諸如我們自身的生物有機體,如果一直處於10攝氏度以下或者40攝氏度以上的環境中、且不受保護,生命體將不復存在。顯然,一定的溫度區間內,人類是可以生活的。這種溫度區間不僅存在於所有生物物種,也存在於岩石、行星和恆星。換言之,所有相對穩定的物質體繫,都具有在特定條件下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特性。根據一個膾炙人口的盎格魯—撒克遜童話故事,我們稱這一現像為“金鳳花原理”(the Goldilocks Principle)。
    對於那些不太熟悉金鳳花姑娘故事的讀者而言,金鳳花姑娘是個小女孩,她偶然走進森林裡的一處房子,這裡住著小熊及其父母。然而,這時小熊一家不在家。金鳳花姑娘感到非常饑餓,她大著膽子首先嘗了嘗放在櫃臺上的粥碗。她發現碗裡的粥太燙,中號碗裡的粥太冷,隻有小碗裡的粥不燙不冷剛剛好。然後,她又試著坐了坐椅子,大椅子太硬,中椅子太軟,隻有小椅子不硬不軟剛剛好。故事一直發展下去,直到小熊一家回來,他們不喜歡所看到的一切。後,金鳳花姑娘逃跑了。
    我不是使用“金鳳花原理”術語的人。在過去十年間,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使用這一術語,用以表示限制各種復雜性形式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環境。對於自然科學家來說,金鳳花原理或許顯而易見,因為他們的所有分析都是從這個角度進行的。然而,令人喫驚的是,就我所知,至今從未有人把這一原理繫統地應用於大歷史闡述之中。
    金鳳花原理指出一個事實,即復雜性存在的環境,必須恰好合適。認識到復雜性出現以及復雜性持續存在的所需環境往往是不同的,也十分重要。例如,我們將在第三章中看到,支持小粒子出現的金鳳花環境,隻存在宇宙歷史初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顯然,這種條件非常嚴苛。然而,支持這些細小粒子、以及從銀河繫到人類的其他所有一切持續存在的金鳳花環境,卻出現於其後數十億年間。有關這一普遍原理的許多案例,本書將會繼續討論。
    金鳳花原理所需要的條件不是自發生成的,它們總是取決於其對應的復雜性類型。比如,人類無法在特定溫度之下或者特定溫度之上生存,同時,我們的直接需求還包括足量的氣壓、氧氣、食物和飲用水。與人類相反,恆星的所需條件差別極大。恆星需要大量緊密聚集在一起的、被寒冷真空包圍的氫氣。由於引力作用,這些巨大的主要包含氫與氦的球狀物,在其內部極大壓力下產生核聚變,從而將氫轉化為更重(也更為復雜)的氦原子,同時以輻射方式釋放能量。我們很難在地球上復制恆星的金鳳花環境,這就解釋了為何核聚變到現在尚未成為一種可行的發電方式。總之,所有的金鳳花環境都有一定的上下限範圍。在自然科學中,這種範圍的上限和下限被稱為邊界條件。
    正如艾瑞克•蔡森提到但沒有詳細闡述的那樣,復雜性隻在環境合適的時候纔可能出現。環境合適,首先包括合適的構建模塊以及合適的能量流的可用性,其次包括諸如溫度、壓力和輻射的許多限制條件。環境不合適時,復雜性不可能出現或者毀滅。復雜性的破壞,通常由於某類復雜性的能量流或能量等級過高或者過低引起。例如,諸如我們自身的生物有機體,如果一直處於10攝氏度以下或者40攝氏度以上的環境中、且不受保護,生命體將不復存在。顯然,一定的溫度區間內,人類是可以生活的。這種溫度區間不僅存在於所有生物物種,也存在於岩石、行星和恆星。換言之,所有相對穩定的物質體繫,都具有在特定條件下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特性。根據一個膾炙人口的盎格魯—撒克遜童話故事,我們稱這一現像為“金鳳花原理”(the Goldilocks Principle)。
    對於那些不太熟悉金鳳花姑娘故事的讀者而言,金鳳花姑娘是個小女孩,她偶然走進森林裡的一處房子,這裡住著小熊及其父母。然而,這時小熊一家不在家。金鳳花姑娘感到非常饑餓,她大著膽子首先嘗了嘗放在櫃臺上的粥碗。她發現碗裡的粥太燙,中號碗裡的粥太冷,隻有小碗裡的粥不燙不冷剛剛好。然後,她又試著坐了坐椅子,大椅子太硬,中椅子太軟,隻有小椅子不硬不軟剛剛好。故事一直發展下去,直到小熊一家回來,他們不喜歡所看到的一切。後,金鳳花姑娘逃跑了。
    我不是使用“金鳳花原理”術語的人。在過去十年間,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使用這一術語,用以表示限制各種復雜性形式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環境。對於自然科學家來說,金鳳花原理或許顯而易見,因為他們的所有分析都是從這個角度進行的。然而,令人喫驚的是,就我所知,至今從未有人把這一原理繫統地應用於大歷史闡述之中。
    金鳳花原理指出一個事實,即復雜性存在的環境,必須恰好合適。認識到復雜性出現以及復雜性持續存在的所需環境往往是不同的,也十分重要。例如,我們將在第三章中看到,支持小粒子出現的金鳳花環境,隻存在宇宙歷史初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顯然,這種條件非常嚴苛。然而,支持這些細小粒子、以及從銀河繫到人類的其他所有一切持續存在的金鳳花環境,卻出現於其後數十億年間。有關這一普遍原理的許多案例,本書將會繼續討論。
    金鳳花原理所需要的條件不是自發生成的,它們總是取決於其對應的復雜性類型。比如,人類無法在特定溫度之下或者特定溫度之上生存,同時,我們的直接需求還包括足量的氣壓、氧氣、食物和飲用水。與人類相反,恆星的所需條件差別極大。恆星需要大量緊密聚集在一起的、被寒冷真空包圍的氫氣。由於引力作用,這些巨大的主要包含氫與氦的球狀物,在其內部極大壓力下產生核聚變,從而將氫轉化為更重(也更為復雜)的氦原子,同時以輻射方式釋放能量。我們很難在地球上復制恆星的金鳳花環境,這就解釋了為何核聚變到現在尚未成為一種可行的發電方式。總之,所有的金鳳花環境都有一定的上下限範圍。在自然科學中,這種範圍的上限和下限被稱為邊界條件。
    與任何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創造了更多有助於生存的金鳳花環境。這些環境可以具有社會屬性和物質屬性。物質屬性的金鳳花環境,包括衣物、住房、各種工具和道路;而交通規則,則是社會屬性金鳳花環境的一個典型案例。這種規則是為了規範人們的行為,讓社會成員相對有效地到達目的地,同時努力保護所有參與者的復雜性。那些不能遵守交通規則、通常更快到達目的地的人,是以安全作為代價的。事實上,所有的社會規則都可以解釋為,人類為了保護某種復雜性形式而創建的金鳳花環境。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