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四川藏區史:政治經濟卷(套裝共2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地方史志
    【市場價】
    782-1134
    【優惠價】
    489-709
    【作者】 任新建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地方史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449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軟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0104497
    作者:任新建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該書是*部全面介紹四川藏區歷史、經濟的專著,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 
    內容簡介
    四川藏區是我國除西藏之外*的藏族聚居區,也是原西康省的主體和“康巴藏區”的核心地帶,幅員廣大,歷史悠久,資源富集,文化積澱豐厚、民族。四川藏區在地緣上正處於我國五大藏區的接合部和漢藏交通的“橋梁”地帶,在維護我國藏區穩定,促進民族團結,保障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與達賴集團的鬥爭和鞏固民族團結,建設長治久安的和諧藏區,加強“涉藏維穩”的理論文化基礎建設,尤其是反對“大藏區”謬論之亟需和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四川,建設文化大省、民族團結大省的需要,四川省社會科學組織康藏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精心編撰了一部全面繫統、研究深入、資料完備、學術性理論性強的多卷本《四川藏區史》專著,作為四川省“涉藏維穩”的一項基礎性建設工程和弘揚我省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大省建設的重要文化工程。
    作者簡介
    主編任新建,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康藏研究中心研究員、常務副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四川藏學會副秘書長、四川省政協委員。是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社科院康藏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先後發表有關四川藏區論文90餘篇,研究報告20餘篇,出版專著9部(包括主編),主持、主研課題8項(其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中國國家有關部委課題5項),省級及以下重大課題11項。其中,3部專著獲得、省級獎,19篇論文、研究報告分別獲學會、省級和中央有關部門的優秀成果獎。《21世紀治藏方略研究》《中國歷代治藏經驗與教訓》等研究報告受到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肯定,被通報表彰;參加主研的《藏傳佛教僧人學經與學位晉升專題研究》獲中國藏學中心優秀成果特等獎。
    目錄
    目錄

    節農作物的地理分布
    一、主要糧食作物
    二、主要經濟作物
    三、主要畜種

    第二節農業技術
    一、傳統農業技術
    (一)種植技術
    (二)畜牧技術
    二、近現代農業技術的引進和推廣

    第三節土地制度

    目錄


     


    節農作物的地理分布


    一、主要糧食作物


    二、主要經濟作物


    三、主要畜種


     


    第二節農業技術


    一、傳統農業技術


    ()種植技術


    ()畜牧技術


    二、近現代農業技術的引進和推廣


     


    第三節土地制度


     


    第四節農業的發展


    一、傳統農業的形成和演變


    二、四川藏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第二章工業


     


    節工業的演變


     


    第二節重要工業


    一、紡織業


    二、礦冶業


    三、森林工業


     


    第三章商業


    節商業的演變


    一、唐代以前的商業貿易


    二、宋至清代的商業貿易


    三、民國與共和國初期的四川藏區商業


     


    第二節商人及商業組織


    一、小商販


    二、商人


    三、歇家與鍋莊


    四、貿易公司


     


    第三節城鎮商業


    一、城鎮商業的形成和演變


    二、主要城鎮商業


     


    第四節公路建設


     


    第四章賦役


     


    參考資料

    前言
    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成員。主要聚居於我國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五省區。
    四川藏族聚居地區(以下簡稱四川藏區)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等行政區域。總面積25萬平方公裡,占四川省總面積的516%;總人口190萬,其中,藏族127萬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四川共有藏族1269120人,其中約8000人居於兩州一縣之外。,約占全國藏族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僅次於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區。除藏族外,區內還有漢、羌、彝、回、納西、蒙等十多個世居民族。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族與其他兄弟民族和諧共處,唇齒相依,共同開發建設了這一地區,在維護祖國統一,鞏固國家安全,發展中華文明和興川穩藏中,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
    由於特殊的地緣、人文、經濟等因素,四川藏區的歷史發展進程既與四川省和全國藏區有著緊密地聯繫和基本共性,又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具有鮮明的特點,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
    一、四川藏區概況

    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成員。主要聚居於我國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五省區。


    四川藏族聚居地區(以下簡稱四川藏區)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等行政區域。總面積25萬平方公裡,占四川省總面積的516%;總人口190萬,其中,藏族127萬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四川共有藏族1269120人,其中約8000人居於兩州一縣之外。,約占全國藏族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僅次於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區。除藏族外,區內還有漢、羌、彝、回、納西、蒙等十多個世居民族。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族與其他兄弟民族和諧共處,唇齒相依,共同開發建設了這一地區,在維護祖國統一,鞏固國家安全,發展中華文明和興川穩藏中,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


    由於特殊的地緣、人文、經濟等因素,四川藏區的歷史發展進程既與四川省和全國藏區有著緊密地聯繫和基本共性,又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具有鮮明的特點,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


    一、四川藏區概況


    〖1〗(一)地理環境


    四川藏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與川西臺地的結合部,處於長江、黃河源頭地區,是橫斷山生物多樣性集中地區。平均海撥3500米以上。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自北而南縱貫全境,支流眾多,深切地表,形成一繫列河谷和—片片不連貫之山原。地形地貌復雜,生態環境多樣。按地形和生業,分為三大區域:


    1.高原區:在本區西北部包括石渠、色達、阿壩、若爾蓋、紅原等縣及甘孜、爐霍、道孚、丹巴、理塘、壤塘的部分地區。平均海撥在4000米以上。年均氣溫多在0℃以下,無無霜期,不宜農作。但水草豐茂,有大片優良之天然牧場,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居民以牧業為生,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由於在流動放牧中,個體常常難於抵御野獸、強盜和自然災害的侵襲。人們須借助集體的力量,故部落制在此區歷史上長期存在。


    2.山原區:在中部和南部地。連綿起伏的山嶺橫亙其間,因雅礱江等四大水繫切割而形成的山原,與河谷相間錯落,地表海撥高度從2600米至3800米不等,氣候較為溫和,是本區青稞等糧食主產區。由於年僅一熟的收成和低下的產量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因而幾乎家家都牧養牛、羊等家畜,實際上多處於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


    在德格、甘孜、爐霍、道孚、巴塘、馬爾康等寬廣的河谷山原地方,有肥沃的農田和較廣闊的平地,山坡谷地多有大片森林,人們居處較為集中,交通相對方便,從而形成區內主要的城鎮和商品集散地,一些大的寺廟也多集中於此,形成區域內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3.高山峽谷區:主要在東南部,鄰近四川盆地周圍地區。河流深切,雪峰高聳,地表高差極為懸殊,垂直氣候帶明顯,形成“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環境;河谷中受印度洋南來季風影響,氣候溫潤,無霜期可達190天左右。宜於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生長,且年可兩熟,或兩年三熟,但耕地面積不大。半山上多有核桃、蘋果、梨、花椒等經濟林木。人們主要以農業與采集為生。


    高山峽谷區雖道路崎嶇,但由於鄰近四川盆地,與內地的交往機會較多,特別是一些地處交通要衝的地方(如瀘定、康定、丹巴、九龍、汶川、松潘、理縣等地),與內地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緊密,形成藏族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間經濟互補、文化交流、血緣交融的歷史發展格局。


    還有一些峽谷地方,因高山急流的阻隔而長期保持封閉狀態,如金沙江畔的三岩、鮮水河谷的扎巴等,至今尚有古老的氏族社會遺存。


    (二)行政區劃


    四川藏區在行政區域上,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其中,甘孜州轄1市17縣(康定市與瀘定、丹巴、九龍、道孚、雅江、爐霍、新龍、甘孜、德格、白玉、石渠、色達、理塘、巴塘、鄉城、稻城、得榮縣),州府康定;阿壩州轄1市12縣(馬爾康市與松潘、九寨溝、金川、小金、黑水、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茂縣、理縣和汶川縣),州府馬爾康。木裡縣隸屬於涼山彝族自治州,縣治在博窩。


    此外,在四川省的石棉、寶興、平武、鹽源、冕寧等縣尚有十多個藏族鄉。


    (三)建置沿革


    四川藏區是我國民族地區中早設治管理的地方之一。早在秦代,就在今阿壩州境置湔氐道,所轄範圍北至松潘,西到大渡河上遊。漢武帝開西南夷,置汶山郡和甸氐道,管轄今阿壩州大部地區;置瀋黎郡,轄境西達雅礱江,今甘孜州東部地方為其管屬。此後,郡縣歷有興廢,保持羈縻。


    三國時,蜀漢重置汶山郡,領綿虒、湔氐等8縣;招降了甘孜地區東部旄牛夷部十萬餘眾,重開漢代從成都至旄牛部的通道—旄牛道見《三國志·蜀志·張嶷傳》。。南北朝至隋,在阿壩州境先後設置了汶山郡、繩州、同昌郡、覃州、扶州和龍涸、通軌等縣;甘孜州境的附國、東女等部落,朝貢內附,被朝廷封其首領官職。置沿邊諸道總管“遙管之”。《隋書·附國傳》:“大業中來朝貢,緣西南邊置諸道總管,以遙管之”。


    唐代,吐蕃崛起,向東擴張,四川藏區是唐蕃爭戰的主要戰場。唐王朝在四川藏區設立了近兩百個羈縻州,以雅州、茂州、松州等都督府管領。並將一些不願受吐蕃統治的部落遷移安置於靠近內地的地區,如將甘孜地區的東女和“西山八國”內遷至維州一帶安置;原在四川藏區的黨項羌拓跋部被內遷安置於川陜交界處,後來到寧夏銀川建立了西夏王朝。


    吐蕃東擴過程中,四川藏區除阿壩南部地區外,大都曾被吐蕃占領。原來居此的諸羌部,受吐蕃文化的同化,成為藏族先民的一部分。而汶川、茂縣、理縣等地,則一直在唐朝控制下,諸羌部落保留了固有的文化,成為我國主要的羌族聚居區。


    唐末,吐蕃崩潰。被吐蕃統治的四川藏區分成為“各不相率”的許多部落。宋朝在阿壩地區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維川郡,設立了100多個羈縻州;在大渡河西岸,亦設置了一些羈縻州縣,隸於黎州、雅州。通過“茶馬互市”的紐帶,保持著政治羈縻關繫。


    五代時,前蜀和後蜀,為羈縻四川藏區各部,曾招撫一些部落的首領,授以安撫使司、宣撫使司等職銜,這是四川藏區土司制之肇端,也是全國早的土司制雛形。


    清初在甘孜地區設置打箭爐廳及理塘、巴塘二糧臺,於阿壩地區設置茂州、理番廳、松潘廳、懋功廳,管理土司和地方政務。乾隆金川之役後,又將大小金川“改土為屯”。在四川藏區形成“以流制土”“土流兼治”“土屯並行”的幾種行政格局。清末,在甘孜地區“改土歸流”,設道、府、州、廳、縣,擬建西康省,因辛亥鼎革未果。


    民國時期,於阿壩地區置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公署,後改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松潘等6縣及草地65部、20個土司、11個屯守備;甘孜地區初為川邊特別行政區,轄32縣。先後置川邊鎮撫使、川邊鎮守使、西康屯墾使及西康邊防指揮部、西康政務委員會。1939年成立西康省,省會康定,甘孜地區為西康省“康屬”地區民國西康省由“康屬”(即原川邊地區所屬的縣)、“雅屬”(即雅安地區所屬6縣)和“寧屬”(即原西昌地區所屬8縣)三部分地區組成。其中,康屬原有32縣,民國初因康藏邊界糾紛,藏軍占據金沙江以西地方,金沙江以西各縣雖屬西康省之境,但事實上在西藏地方政府管轄下。故民國西康省的“康屬”地方實際僅有18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1月於甘孜地區建立全國個民族自治區——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地州級),隸屬於西康省。1955年西康撤省並川後,更名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地區1950年設茂縣專區;1953年撤茂縣專區,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1956年1月更名為阿壩藏族自治州。


    二、四川藏區的特點


    〖1〗(一)政治地緣極為特殊


    四川藏區處於川、藏、青、甘、滇五省區的交界地和全國五大藏區的接合部。地跨藏區傳統地理“三大區域”中的“康”與“安多”兩區藏族傳統地理概念中,將整個藏區分為“衛藏”“安多”和“康”三大區域。甘孜州、木裡縣和阿壩州的西部屬康區;阿壩州北部屬安多地區。,政治地緣極為特殊,居於“綰轂南北,溝通邊腹,輻射全藏”的重要位置,具有“四川屏障”“五省樞紐”的地緣關繫,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四川藏區在行政上一直屬於“天府之國”的內地四川,但在文化、社會和經濟上又具有邊疆的特征,在政治地緣上,具有“內地的邊疆”“邊疆的內地”的雙重地位和特殊影響。


    歷史上四川藏區與西藏及其他藏區從無行政隸屬關繫唐代吐蕃雖占領過一部分地方,但時間不長。,但因民族地緣和宗教、文化、經濟的聯繫,四川藏區與西藏及其他藏區又有較密切的關聯這種關聯主要表現在宗教方面,由於藏傳佛教寺院有主寺子寺的隸屬制度,凡子寺僧人受戒、進修、考取學位都必須去主寺,一些子寺住持亦須由主寺任命。四川藏區藏傳佛教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寺院的主寺大都在西藏,因而四川藏區與西藏在宗教關繫上較密切。,並相互影響。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和西藏分裂勢力,利用這種關聯關繫,千方百計染指四川藏區,妄圖實現“大西藏”的迷夢。故近代藏區歷史上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如“瞻對問題”“巴塘事變”“邊藏糾紛”“德格爭襲”“大白事件”等),大多發生於四川藏區,又與西藏緊密相關,因而自清末以來,即作出“治藏必先安康”的論斷所說的“康”,原來主要指川邊藏區,後來亦泛指四川藏區。。從戰略上明晰了四川藏區在“全國藏區一盤棋”中地緣政治地位,把四川藏區的安定發展,提升到治理西藏和其他藏區的先決條件和戰略保障的高度。


    (二)多民族長期和諧共處


    四川藏區處於“橫斷山民族走廊”學術界又稱之為“藏彝走廊”“漢藏走廊”或“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地帶,歷史上氐羌繫民族南下,越濮繫民族北上,藏族東來,漢族西進,大都經由此區。眾多的族群在這個“走廊”地區內流動、彙聚、居留、融合、分化,使四川藏區形成族群眾多、族源復雜、血緣交融的鮮明特點。區內的藏族有木雅、嘉絨、扎巴、霍爾、納木依、柏木依、裡汝、固羌等許多支繫,語言各別,族源復雜,民俗特殊,保留著許多特殊的古老民族傳統。區內除藏族外,還有漢、羌、彝、回、納西等十多個其他民族也世居於此,構成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各民族在分布上呈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如阿壩州南部茂、汶、理縣等地是羌族聚居區和羌、藏、漢雜居地,阿壩州中西部的松潘、金川、小金等地是藏、回、漢族雜居區,甘孜州東南部的九龍、瀘定是彝、藏、漢族雜居區,甘孜州西南的鄉城、稻城、得榮等地則是藏、納西、漢族雜居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藏族與其他民族和睦共處,相互依存,各民族都能保持自己固有生活方式與習慣,並不因民族、信仰、習俗的不同而發生排斥。


    由於長期的和諧共處,四川藏區內各族間相互通婚的情況較為普遍,藏漢之間、藏彝之間、藏納西之間,甚至藏回之間都有通婚。血緣上的交融,更進一步促進了藏族與其他兄弟民族間的親密感情,使四川藏區的民族關繫,長期保持著和睦團結的傳統,堪稱我國民族地區中多民族和諧共處的一個典型地區。


    (三)社會形態特殊多樣


    四川藏區歷史上長期處於部落社會。早期母繫氏族部落眾多,著名者如“東女國”。唐以後,為適應部落紛爭的需要,母繫氏族部落大多逐漸轉為父繫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但在道孚扎巴、木裡等偏僻地區仍一直保留著母繫氏族社會的殘餘。


    父繫氏族部落,藏族稱為“骨繫”,意為一個男性祖先繁衍而成的氏族部落。其成員稱為“戈巴”。在白玉縣三岩等偏僻地方,長期保留著父繫氏族公社的社會形態,稱為“帕錯”。


    歷史上四川藏區隻有木裡縣實行“政教合一”統治,由木裡大寺的首領黃喇嘛擔任土司,總攬政教大權。此外,德格土司在隻有一子承襲土司職位時,也實行土司兼宗教領袖的政教合一統治。但有二子時,則一子為土司,另一子出家為其家廟住持。


    在四川藏區東南部地區,如瀘定、汶川等靠近內地的地方,則不是封建農奴制,而是封建地主經濟和封建宗族制度。


    除此而外,四川藏區的少數偏遠地方,歷史上還有些所謂的“野番”(即所謂的“化外之民”)部落,未納入政府管理,亦不受宗教領袖管轄,由部落首領和耆老依部落習慣法而管理。如色達地方直到1953年前,仍不屬任何行政機構管理雖然清代曾封其部落首領為瓦述色達長官司,但實際上一直不受其管理。1953年在政府的耐心爭取下,色達纔歸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管屬。。


    (四)地域文化獨特豐富


    四川藏區正處於藏、漢、羌、彝、納西文化的交彙點,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叉帶,文化多姿多彩,特色十分鮮明,主要特點表現在:


    一是獨特異彩:四川藏區是康巴文化的中心。康巴文化是藏族三大區域文化之一,以博大、精深、絢麗多彩而聞名。康巴文化寶庫德格印經院,有木刻印版30多萬塊,收藏內容之廣、影響之大為全國藏區之;四川藏區是著名藏族史詩《格薩爾》的重要源頭,其人物原型、誕生起點、早版本、眾多遺跡都在四川藏區,格薩爾所在的“嶺國”也在四川藏區。因而被稱為“格薩爾故裡”。格薩爾人文精神廣泛深入四川藏區民間,造就了“強悍、精明、豪爽”的人文特點。


    四川藏區還是享譽世界的《康定情歌》和“香格裡拉”文化的故鄉。康定情歌將漢藏文化交融一體,表現了人類樸實的至真至愛之情,成為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們共鳴的心聲,產生了極為廣遠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四川藏區的文化交融特色;20世紀30年代約瑟夫·洛克在四川藏區稻城一帶發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勝景,介紹給世界,從而引起世人對香格裡拉的向往追尋,四川藏區作為“香格裡拉”文化的濫觴地,充滿香格裡垃文化的魅力。


    此外四川藏區的嘉絨文化、羌文化、高碉文化、走婚文化、鍋莊文化、崩科文化、弦子文化等都極為獨特,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內涵的特點。


    二是:四川藏區族群眾多,文化極為,且因橫斷山地形之分割,形成許多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圈,主要有:


    德格文化圈,包括德格、白玉、石渠等地,流行康方言的標準話——德格官話,是康巴的宗教與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南派藏醫藥和噶瑪噶孜畫派的中心。


    嘉絨文化圈,包括丹巴、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黑水等地。流行特殊的嘉絨話,崇拜白石、崇信本教,服飾與建築十分特殊,被稱為“高碉文化之鄉”。


    木雅文化圈,包括康定、道孚、九龍、雅江等部分地區。為融入藏族的古代黨項羌人的後裔。語言獨特,風俗迥異。


    扎巴文化圈,包括道孚、雅江的鮮水河河谷地區。其居民稱“扎巴”,語言十分獨特,為母繫社會形態,實行走婚。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