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與民國相遇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隨筆
    【市場價】
    208-302
    【優惠價】
    130-189
    【作者】 唐小兵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隨筆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69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56979
    作者:唐小兵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7年01月 

        
        
    "

    編輯推薦

    與民國相遇,遇見大變局中的碎屑和心情,遇見亂世中的悲歌與傳奇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從民國史料生發出的短篇隨筆集,內容涉及民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學界、文壇無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筆法生動,可讀性強。作者從邊角史料發散開去,有料亦有趣,可愛亦可信,可從細節處補充讀者想像中的民國圖景。  

    作者簡介

    唐小兵,湖南衡陽人,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繫副教授,主要從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史、左翼文化與中國革命、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記憶等領域的研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曾任《南風窗》特約編輯,主要著作有《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十字街頭的知識人》等,作品散見於《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共黨史研究》《讀書》《思想》等期刊。



    目錄
    1 新一代學人在掙扎中奔突而出的新學術(代序) 錢理群
    輯 書生
    11 豈有文章覺天下?
    14 學人論政《大公報》
    17 百無一用是文人?
    21 眾聲喧嘩裡的文人無行
    25 書生吳宓的辛亥志
    28 “與其積鈔票於篋,不如積閱歷於身”
    33 張季鸞的人生觀
    37 “單身漢”金嶽霖的美好生活
    41 《獨立評論》的聚散離合
    46 革命在遠方?
    50 矛盾體:“五四之子”顧頡剛
    53 民初政局的一段往事

    1 新一代學人在掙扎中奔突而出的新學術(代序)  錢理群


    輯 書生


    11 豈有文章覺天下?


    14 學人論政《大公報》


    17 百無一用是文人?


    21 眾聲喧嘩裡的文人無行


    25 書生吳宓的辛亥志


    28 “與其積鈔票於篋,不如積閱歷於身”


    33 張季鸞的人生觀


    37 “單身漢”金嶽霖的美好生活


    41 《獨立評論》的聚散離合


    46 革命在遠方?


    50 矛盾體:“五四之子”顧頡剛


    53 民初政局的一段往事


    57 民國報人的風骨


    64 十字街頭的塔


    67 亭子間裡的上海文人


     


    第二輯 相遇


    73 “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罷”


    77 中國遊子的美國意像


    82 魂兮歸來,燕京精神!


    86 老清華的體育精神


    90 文化自信心從哪裡來?


    94 美國記者的北平往事


    98 摩登上海的另類歷史


    101 內山完造的上海記憶


    105 民國新學生的浮世繪


    109 清末民初的新舊之爭


    113 新舊之爭中的學院政治


    117 鄉村葬禮中的傳統之魅


     


    第三輯 情感


    123 “兩地書”裡的瀋從文與張兆和


    127 真名士,不風流


    130 《兩地書》裡的魯迅與許廣平


    134 衝決網羅的一顆珍珠


    139 反潮流的新女性


    142 毛彥文的情感世界


    146 一個貞潔主義者的愛情觀


    151 宋教仁與道德嚴格主義


    155 鄉土中國的兩副面孔


     


    第四輯 故舊


    161 政治與人情的雙重奏


    165 容閎記憶中的洪楊之役


    169 曹汝霖的“五四”記憶


    174老顏惠慶的辛亥記憶


    177 京派文人的生死愛欲


    181 軍閥閻錫山的精神世界


    184 “先知”杜亞泉


    188 錢穆與老北平的文化世界


    192 殷海光記憶中的西南聯大


    195 水木清華的流光碎影


    204 作為啟示錄的《林氏家風》


     


    第五輯 藝文


    209 詩意地棲居是如何煉成的?


    212 《大公報》與京派文人的文學夢


    216 花果飄零的詩文世界


    220 來今雨軒的前世今生


    223 林徽因與“太太的客廳”


    227 魯迅與黎烈文的一段情誼


    230 文化上海的歷史記憶


     


    第六輯 書話


    237 徊徨中的晚清知識人


    240 晚年胡適的知人論世


    246 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何兆武


    250 學人本色許倬雲


    254 從日常生活中拯救知識人的歷史


    258 書生論政的歷史剪影


    262 接續民國史學傳統


    267 知士論世的史學


    278 我們的大學史該如何書寫?


     


    283 附錄:


    像牙塔與百樂門


    ——民國上海的大學生“禁舞”事件考述


     


    300 穿越民國時光的交叉小徑(代後記)

    媒體評論

    我讀了以後,既感到新奇,書中談到的許多方面,都是我過去在研究中未曾注意的;又感到親切,在學術追求上我們確實有許多相通之處。我自己的文學史研究、歷史研究,關注、研究的中心,始終是人,人的心靈與精神,是大時代裡的人的存在,具體的個體生命的存在,感性的存在;我要處理的,始終是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存在的復雜性與豐富性,追問背後的存在的意義與人性的困惑;而我的寫作,也始終追求歷史細節的感性呈現,具有生命體溫的文字表達。現在我在小兵的新書裡,也看到了類似的歷史觀念與寫作,真有若獲知音之感。


     


    ——錢理群

    在線試讀
    革命在遠方?1926年的深秋,北京大學年僅十九歲的學生王凡西離開了北京,對政治實踐充滿了激情的他,對於北京“理論學習上的苦悶,學生運動的單調(和南方的火熱鬥爭相比)”再也無法忍受。在北洋軍閥治下的革命青年,對於那個激情燃燒的充滿火與劍的南方革命的中心——廣州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就像昆德拉的小說《生活在別處》寓意的那樣,此時此地的生活總是無聊而倦怠的,而別處的生活卻是詩意而浪漫的。其時北伐在進行之中,革命勝利似乎在望,而後方的革命聖地卻已經彌漫著“分田分地真忙”的世俗氣味。這讓滿懷赤子之心的王凡西深感失望。這是一幅怎樣令人沮喪的“後革命情景”:
    憑我這雙帶點清教徒色彩的眼睛看,這兒的革命者不夠革命。他們沒有那份嚴肅氣,無警覺心,更沒有悲憤情懷。享福與貪歡心情很普遍,生活相當隨便。對我有似至寶的革命書報,這兒認真閱讀的人卻仿佛很少;年輕人聚在一起,女人問題談得比政治問題起勁得多;孫中山的那兩句有名口號,這兒已被普遍地改為“戀愛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革命及其理論問題永遠不會聽人提及。酒食征逐與方城作戰成了干部們假日和工餘的主要功課。惲代英的艱苦作風雖為人樂道,然從而效之者卻少而又少。……人們將革命工作看成為官職,因之將革命的參加者看成簡單謀差使的人。
    在革命動員中充滿神聖感的政治,居然如此迅速落潮為充斥著世俗欲望的此岸狂歡,革命成了一種謀生的職業和現世的交易,這在理想主義者王凡西看來無疑是在降格革命和矮化革命者。
    這自然並非偶發的現像,而確實是那個天地玄黃的大時代一種讓人驚異的革命景觀,革命既解放身心,又在鍛造一種新的鎖鏈,革命既是浪漫主義的慷慨悲歌,又是理性的精心計算,革命既是對世俗生活響亮的拒絕,可同時又在追逐一種新的生活秩序。在這樣一個大熔爐中,一個懷抱真誠的革命者就像被置入煉獄之中一般,身心俱疲。張國燾曾經說,1925年的廣州,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各種新舊事物奇妙地交織在一起。在街面上,一方面可以看到煙賭館林立——作為軍隊財政和稅收的主要來源,少數私人汽車為軍人所有,載著軍人和軍眷在馬路上疾馳,舊式文學和黃色書刊占據出版物多數;另一方面,街頭巷尾又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革命標語,十字街頭往往橫掛大紅字書寫在白布條上的動人口號,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走著繫紅領帶的黃埔軍人和穿中山裝的革命者,工會和民眾機構的門前,裝飾得色彩繽紛,如繁花綻放。

    革命在遠方?


    1926年的深秋,北京大學年僅十九歲的學生王凡西離開了北京,對政治實踐充滿了激情的他,對於北京“理論學習上的苦悶,學生運動的單調(和南方的火熱鬥爭相比)”再也無法忍受。在北洋軍閥治下的革命青年,對於那個激情燃燒的充滿火與劍的南方革命的中心——廣州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就像昆德拉的小說《生活在別處》寓意的那樣,此時此地的生活總是無聊而倦怠的,而別處的生活卻是詩意而浪漫的。其時北伐在進行之中,革命勝利似乎在望,而後方的革命聖地卻已經彌漫著“分田分地真忙”的世俗氣味。這讓滿懷赤子之心的王凡西深感失望。這是一幅怎樣令人沮喪的“後革命情景”:


    憑我這雙帶點清教徒色彩的眼睛看,這兒的革命者不夠革命。他們沒有那份嚴肅氣,無警覺心,更沒有悲憤情懷。享福與貪歡心情很普遍,生活相當隨便。對我有似至寶的革命書報,這兒認真閱讀的人卻仿佛很少;年輕人聚在一起,女人問題談得比政治問題起勁得多;孫中山的那兩句有名口號,這兒已被普遍地改為“戀愛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革命及其理論問題永遠不會聽人提及。酒食征逐與方城作戰成了干部們假日和工餘的主要功課。惲代英的艱苦作風雖為人樂道,然從而效之者卻少而又少。……人們將革命工作看成為官職,因之將革命的參加者看成簡單謀差使的人。


    在革命動員中充滿神聖感的政治,居然如此迅速落潮為充斥著世俗欲望的此岸狂歡,革命成了一種謀生的職業和現世的交易,這在理想主義者王凡西看來無疑是在降格革命和矮化革命者。


    這自然並非偶發的現像,而確實是那個天地玄黃的大時代一種讓人驚異的革命景觀,革命既解放身心,又在鍛造一種新的鎖鏈,革命既是浪漫主義的慷慨悲歌,又是理性的精心計算,革命既是對世俗生活響亮的拒絕,可同時又在追逐一種新的生活秩序。在這樣一個大熔爐中,一個懷抱真誠的革命者就像被置入煉獄之中一般,身心俱疲。張國燾曾經說,1925年的廣州,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各種新舊事物奇妙地交織在一起。在街面上,一方面可以看到煙賭館林立——作為軍隊財政和稅收的主要來源,少數私人汽車為軍人所有,載著軍人和軍眷在馬路上疾馳,舊式文學和黃色書刊占據出版物多數;另一方面,街頭巷尾又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革命標語,十字街頭往往橫掛大紅字書寫在白布條上的動人口號,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走著繫紅領帶的黃埔軍人和穿中山裝的革命者,工會和民眾機構的門前,裝飾得色彩繽紛,如繁花綻放。


    武漢是20世紀20年代北伐革命的另外一個中心,作家黃白薇曾經飽含深情地追憶武漢的革命時代:“那個可追憶的黃金時代喲!每個青年的熱血在沸騰,青年的血充實在偉大的中國的命脈裡,活潑,生動,發光……歡喜的靈魂在跳躍,國魂也在跳躍。整個武漢的民氣都瘋狂了,醉著澎湃熱烈的革命高潮。”武漢城裡的革命青年男女手牽著手,走在長江河畔,迎著夏夜的微風,一起唱著情歌。他們熱烈地談著國家的未來,他們開懷大笑,他們相互取笑,他們正在戀愛。“人人都知道這是革命,革命啊,革命的賜福,革命的享受呵!”革命高潮中的武漢軍校,從上千名女知識青年中選撥了兩百名,編成女兵隊。女兵們身穿灰色的學兵服,跟男兵一樣訓練,剪發、背槍、列隊走在武漢三鎮的大街上,唱革命歌曲,喊反帝、反封建、反蔣口號,刷標語,散傳單,作演講,演話劇,進工廠宣傳,政治給凡庸的日常生活注入了一股歇斯底裡的興奮劑,多年之後,她們當中的成員仍然自豪地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處在興奮之中,根本不理睬社會上對我們的非議。”


    這些女生還發動過一個“打倒封建牆”運動。因為武漢軍校設在武昌兩湖書院,女生隊駐在原育傑中學舊址,中間隔著一道牆,女生們便說這是封建牆,要打倒,並開始動手拆除隔牆。校方隻好解釋說,隔牆隻是隔隊,男生隊彼此間也有隔牆,不是封建,男女有別並非男女不平等,並答應在被推倒的牆缺處開一個小門,白天派一個衛兵,晚上再鎖。但是過了些時候,衛兵也沒有了,干脆是門雖設而常開。更奇特的是,這些女兵還曾經成立過一個“接吻隊”,專門跟罷工工友接吻,而該隊的隊長,原本還是南洋一位富商的大小姐。在漢口,曾經有男工在總工會本部門前集體示威,高呼打倒婦女協會,宣稱自從國民黨到此地以來,宣傳婦女解放,戀愛自由,以致他們的妻子都不再回家住宿,徹夜在外流連。武漢還發生過兩次婦女裸體遊行,次隻有兩個人,第二次就增加到八個人,一律裸體,唯肩頭披一件薄紗籠罩全身,並且喊出了“打倒羞恥”的口號。這無疑是將政治革命與生活革命做了誇張的結合,即此也可以管窺其後中國革命在私人生活領域翻天覆地之由來。


    後來成為新儒家代表人物的牟宗三對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這種革命文化及其內蘊的革命精神的兩歧性,有著深切的洞察:


    那大浪漫時代的形態卻不是如此,所以那內在的忘我的志氣之錘煉根本就是非道德的。那是道德的影子,那忘我無私的貌似聖人而實非聖人,也隻是聖人的影子。這就是神魔混雜的忘我。我因我當時的那開擴解放向上的感覺,我了解了這神魔混雜的貌似聖人的境界。《水滸傳》裡面那些好漢也是這種境界。這當然也是一種開擴解放向上,但卻是向下墮的向上,封閉的開擴,窒悶的解放,後是一個全體的物化,臭屎一堆,那也有一種風力與風姿,卻是陽焰迷鹿趨向混沌的風力與風姿。


    這話雖說有點刻薄,卻也揭示了革命政治的某種實質,可惜更多的革命者沒有這份旁觀者的清醒,或者根本不願意面對這份尖銳的真實,而讓自我沉溺在個人解放與民族解放的宏大敘事之中。


     


     


    民國報人的風骨


    在20世紀30年代前期的中國,位於天津的《大公報》和立足上海的《申報》一南一北,環視全國,形成輿論呼應之勢。兩份報紙在內容與風格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前者穩重大方,言論相對理性溫和,後者充滿了摩登上海的商業氣息,報紙上花哨的各類情色廣告,很容易讓初讀者將之誤作市井小報。前者的文藝副刊和言論的作者群體主要來自北平的知識界和文藝界,而後者大多來自上海灘亭子間的各類文人。撇開這些差異,兩者卻有著很多的相似性,比如都是創辦人從他人手中購買,獨立經營的,在辦報宗旨上都堅持言論的獨立性,都可以視為社會精英辦大報的價值取向。史量纔1912年從席子佩等人手中購得《申報》後,即明言其“無黨無偏,言論自由,為民喉舌”之定位,而1926年後的新記《大公報》更是以張季鸞、胡政之、吳鼎昌三位創辦人所公共議定的“四不方針”(即“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而聲名鵲起於報界。


    如果說史量纔是《申報》的大腦,指揮著這份發行量隻有幾千的小報迅速地攀升為具有廣泛影響力(20世紀30年代發行量一度達到15萬份)的全國大報,那麼張季鸞就是《大公報》的靈魂,他在該報所發表的政論,犀利尖銳而不失洞見,總覽全局而大氣磅礡,《大公報》成為輿論重鎮,張可謂建首功之人。從兩人的生平與志趣來看,史脫胎於民國時期富有現代氣息的上海,出入於金融家、實業家等地方精英所構築的社會網絡之中,遊刃有餘地打造其報業帝國,並創辦“《申報》流通圖書館”等實體。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窺見獨立於國民黨與共產黨的“中間勢力”的崛起,而其所誇耀於時人的是其處心積慮經營的《申報》。後者則具有傳統士大夫的流風餘韻,雖然早年亦曾留學日本,但其思想的根底在傳統儒家以清議與讜論匡護公共價值與正義之準則。他先後參與過多家報紙的創辦與經營,但其一生所著力的是文人論政,依靠《大公報》的公共平臺,在全國造成理性而健全的輿論,進而影響當局的決策。張的一生以筆耕為主,甚少廁身於實業之經營。他的人生哲學就是報恩主義,報國家、人民與故土之恩,他人格偉岸,個性耿直而隨和,在知識界與政府當局之間遊走,扮演了民情上達的中介角色。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的陶希聖在追憶張季鸞的文章中對此有評說:“北方的書生論政,政治當局重視北方的政論,互相呼應,很少隔膜,《大公報》盡了一番力。”


    張可謂憂國憂民的傳統士人,被蔣介石以“國士”視之,其一生與蔣結下不解之緣。據說蔣介石連其轄下的《中央日報》都不閱覽,遑論《新華日報》等左翼報紙。他隻讀《大公報》,通過它了解時事與言論的動態。重要新聞政策往往通過《大公報》轉達於全國報刊界。抗戰後《大公報》內遷到陪都重慶,張身染沉痾,蔣介石親往探視,並與重病中的張握手閑談。張去世後,蔣在致《大公報》的唁電中發出“握手猶溫”之感慨,公務繁忙的蔣介石多次主持或參與悼念張的公共活動。而張也是秉持“士為知己者死”之文化傳統,其諸多言論往往發時人所未能發,而表蔣介石欲表達而未能明言之意,為蔣造成有利的輿論氛圍。例如“九一八事變”後,《大公報》反復申述抗戰之長期性與艱巨性,呼吁全國民眾作持久抵抗,不以意氣而草率交戰致民族巨痛,而此時胡適等自由派知識分子在北平政論刊物《獨立評論》上,也發表諸多號召長期抵抗的政論,兩者雖遭到激進民族主義者的懷疑與痛罵,卻很長時間內不改論調,這與蔣介石的籌劃不謀而合,自然是通過輿論為蔣“減壓”。西安事變發生後,張痛感張學良、楊虎城之魯莽與全國局勢之危殆,高瞻遠矚,寫出《西安事變之善後》,提出此事的善後措施。當時,《大公報》幾乎每日都刊載張所撰寫的時評,後來張所寫的評論《給西安軍界的一封公開信》,被宋美齡用飛機運載數萬份運到西安上空廣為傳發,創造了“航空發行”的中國報史首例。


    但張也並非蔣介石的“御用文人”,作為深受傳統價值影響的報人,他深知道統與政統之間的張力,“道尊於勢”自然是其原則。當蔣介石的某些行為違背他所認為的民族大義時,張就毫不留情地批評。為人所樂道的例子就是1927年12月2日(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的次日),張在《大公報》發表《蔣介石之人生觀》,斥責蔣“離妻再娶,棄妾新婚”的私人道德之糜爛,又慨嘆“兵士殉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點”,並痛斥蔣介石“不學無術,為人之禍”。可觀其一生,雖與蔣介石時有芥蒂,卻並未影響到其作為一個“報人”與蔣作為一個“政治家”之間的情誼。這份張與蔣之間“惺惺相惜”的“私誼”,限度地保證了《大公報》“公論”的獨立與自主。盡管《大公報》時有犯禁之評論與新聞報道,卻屢屢化險為夷,脫離嚴峻懲罰,不能不說與這份特殊關繫有關。而當張去世後,《大公報》筆政由具有一定左翼傾向的王芸生主持,雖言論仍襲該報一貫的風格與尺度,卻頻頻遭到蔣氏政權的打壓。


    反觀史量纔與蔣介石的關繫,則從未有如此般其樂融融,史與蔣介石也很少私下密切接觸。相對於張季鸞的文人論政,史量纔更具有實業家的氣像,他不僅僅是關注言論力量,更關切報業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實體力量的發展。正是依托於這樣的思路,史並不滿足於《申報》自身,他在上海積極地兼並和創辦新報,並開設很多依附於《申報》的社會實體。或許緣於20世紀30年代上海資本家的支持,以及獨立於政治統治的“地方社會”的發達,雄纔大略的史在上海縱橫捭闔,先後出任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與上海臨時參議會的主要負責人,甚至在南京開會面對政治勢力以“百萬雄師”相“武力威脅”時,兼具實業家、報人與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的史量纔毫無畏懼之態,反而揚言其手下有百萬讀者,足以糾集民意與輿論抗衡獨裁之政府。當蔣介石20世紀30年代初內外交困而被迫宣布下野時,史量纔居然膽敢在《申報》上刊發題名為《歡送》的時評,並呼喚一個政治革新的後蔣新時代的來臨。而《申報》對於時任南京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挪用救災款的辛辣批評,更是激起了朱的憤慨。1932年7月15日,朱在給正焦頭爛額地忙於第四次圍剿紅軍的蔣介石去信:“上海報閥史量纔利用他的報業權威,勾結上海的一班無聊文人,專做危害黨國的工作。例如《申報》的《剿匪評論》,對於南京中央大學學潮的記載和評議,《申報•自由談》和《申報月刊》登載陶行知等的文章,黃炎培做《申報》的設計部長,都是不利於黨國的。”蔣閱後暴跳如雷,命令禁止郵遞《申報》,於是從7月16日8月21日長達三十五天的時間內,《申報》無從在蔣控制的區域內與讀者見面。後經多方斡旋,纔獲恢復郵遞。


    《申報》批評蔣介石的圍剿行動,實際上不是在消滅“共匪”,而是在制造更多的無家可歸而隻能被逼上梁山的“共匪”,直言這種現像產生的根由不在於共產主義和共產黨,而根植於持續的鴉片種植、不斷攀升的苛捐雜稅、地方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國民黨軍隊對鄉村的破壞,換言之,造成中國貧弱的根源在於專制橫暴的國民黨政權自身。針對民權保障同盟會總干事楊杏佛被蔣刺殺,以及更早的第三黨領袖鄧演達的被刺等,史量纔積極參與了由宋慶齡等發起的反蔣社會活動。


    1931年12月20日,《申報》全文刊登了《宋慶齡之宣言》,宋在文中憤慨地指出:“國民黨已不再是一個政治力量,它早已喪失革命集團的地位,名譽掃地,遭到全國人民的厭棄和痛恨。”史量纔無疑並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像張季鸞那樣的謀士或國士,他是有政治抱負與政治行動力的。“九一八”後,國民黨提出“
    攘外必先安內”的一味妥協政策而大失民心,以及蔣不斷從江浙滬資本家那裡榨取錢財與共產黨打內戰而導致與這個群體離心離德,都仿佛讓史量纔感覺到了上海民族資產階級重建中國政治社會的可能。而他這種跑馬圈地的大規模擴張行為,以及《申報》的巨大影響力,自然讓依靠上海等地財閥支持發家的蔣介石視其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安。蔣對於史初出之以“胡蘿卜加”的政策,威逼利誘兼而用之,一方面安排一些閑職予史量纔以安撫,同時卻逼著史量纔辭退《申報•自由談》的主編黎烈文,事實上是對於主張革新的黎大量刊發左翼作家魯迅、茅盾、郁達夫、老舍等針砭時弊,尤其是痛斥國民黨黨治文化的雜文的不滿。在這一切都未達到其預期目標時,蔣的本相畢露。於是中國新聞無恥的一幕發生了,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纔與其夫人瀋秋水及兒子等六人在由杭返滬的路上,被戴笠布置的六七個特務攔堵刺殺。史在杭州的手跡“山中歲月無古今,世外風煙空往來”成為絕筆。之後,《申報》的情勢急轉直下,被國民黨委派的潘公展所控制,幾乎再也無法發出不偏不倚的獨立言論了。


    張季鸞與史量纔,同為民國報界奇纔,與蔣介石的私人關繫大相徑庭,一得善終,死後哀榮備至;一竟被暗殺,雖然大張旗鼓查兇,終不了了之,史隻能含冤九泉。同為政客與報人的關繫,對於張季鸞,蔣介石能夠以犯顏直諫的“國士”待之,多有寬容和褒獎,自然與蔣自身也認同傳統價值有關,並且與張始終堅守書生議政,而並無由議政而進一步干政之野心多有關聯。而蔣對於史量纔,則從未簡單視之為手無寸鐵之書生,對於其挾《申報》自重,領袖群倫於上海市主流社會,並與國民黨左翼,甚至上海市黑社會或明修棧道或暗度陳倉,都多有忌憚與仇視。多次拉攏不成之後,便使出其慣有之消除政敵(史充其量隻能算一個潛在政敵)的暗殺手段了。可嘆張、史身後的《大公報》和《申報》竟然都未能庚續他們主政時之浩然氣勢,後者甚至淪為黨報附庸。由此可見,中國輿論之發達與報業之壯大,與主持報紙者是否具備領袖風範與政治智慧關繫甚大,政治生活中所謂人亡政息之規律也見諸報界。而輿論之獨立也並非僅有訴諸西方社會所言第四權力之一途,張季鸞借助其與蔣介石的私誼,而讓《大公報》程度上實現了“四不方針”的辦報宗旨,也讓今天的傳媒人能夠獲得一些歷史的啟示。換言之,史量纔式的立足於社會力量與政治權力的拓展輿論空間,與張季鸞式的從權力內部爭取支持來獲取言論的不受干涉,可以道並行而不相悖,共同合力打造出一個相對獨立的公共輿論空間。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