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家國萬裡:訪問旅美十二學人 (餘英時、張充和、唐德剛等十二位海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隨筆
    【市場價】
    144-208
    【優惠價】
    90-130
    【作者】 李懷宇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隨筆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26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1092677
    作者:李懷宇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3年06月 

        
        
    "

    編輯推薦


    餘英時、張充和、唐德剛、夏志清、王鼎鈞等十二位海外名家傾吐旅美心史,評點過往風雲。他們大多成長於戰亂頻仍的民國歲月,旅美生涯或短或長,家國之情或隱或顯,但無一不是遠離中國鄉土而承繼中國文化的衣缽,內心湧動著深沉的中國文化情懷。



    作者親赴北美訪問,以生動暢達之筆記錄受訪者人生歷程、音容笑貌與創作生涯,見證1949年後中國知識分子海外奮鬥歷程,展現出一幅幅交織著人生與歷史的多彩畫卷。

     
    內容簡介

    餘英時、唐德剛、夏志清、張充和、孫康宜、趙如蘭、林同奇、董鼎山、王鼎鈞、巫寧坤、劉再復,十二位海外大家的人生傳奇。


          
    上個世紀的中國,歷經一波波戰火的蹂躪與政治的動蕩,許多華人被迫遠渡重洋,在異鄉找尋避風港。尤其美國東岸,不僅是政治中心與財經重鎮,更是常春籐名校雲集的人文荟萃之所,一向吸引許多華人菁英在此處落腳。他們之中不乏舉國聞名的學者、權傾一時的政客,以及名門世家的子弟和初出茅廬的學子。因緣際會下,他們打破階級的藩籬,譜出一段段患難中的情誼,也共同在他鄉為自己留下歷史的告白,在異國的土壤播撒故國文化的種子,在海外耕耘出一片成果豐碩的文化園地。


    本書作者特別遠赴美東,走訪十二位海外名家,倘佯於哈佛等名校優美的景致中,在平易近人的笑談中,傾聽他們暢談人生與創作生涯,並藉由他們的親身經歷,評點過往的風雲人物、雅事趣談,細數一頁頁風卷殘雲的往事。

    作者簡介


    李懷宇,1976年生於廣東澄海。傳媒人,多年從事知識人的訪談和研究。作品有《訪問歷史》、《知識人》、《知人論世》、《訪問時代》等。

    目錄
    自序
    餘英時:知人論世
    張 灝:探索時代
    唐德剛:歷史三峽
    夏志清:重評小說
    張充和:古色今香
    孫康宜:文學虔誠
    趙如蘭:劍橋新語
    林同奇:哈佛潛學
    董鼎山:紐約夢尋
    王鼎鈞:通達文章
    巫寧坤:受難心史
    劉再復:悟證人間
    後記

    自序

    餘英時:知人論世

    張  灝:探索時代

    唐德剛:歷史三峽

    夏志清:重評小說

    張充和:古色今香

    孫康宜:文學虔誠

    趙如蘭:劍橋新語

    林同奇:哈佛潛學

    董鼎山:紐約夢尋

    王鼎鈞:通達文章

    巫寧坤:受難心史

    劉再復:悟證人間

    後記

    簡體版後記

    前言
    自 序
    2007年赴美訪問,是我刻骨銘心的經歷。此生恐無留學之緣,此行卻有遊學之樂。在旅途中,我有幸拜訪心儀已久的前輩大家,仿佛進入思想的夢境:探索感時憂國的源流,跋涉幽暗意識的荒原,穿越歷史三峽的時空,遨遊知人論世的海洋。
    遙想漢唐盛世,長安城裡,從西域與東洋遠來求學者絡繹不絕。玄奘西遊,鋻真東渡,是心態開放與氣度恢宏的明證。而後世的天朝上國一旦故步自封,即使閉關鎖國,還是抵擋不住堅船利炮。大變局中,西學東漸成了風潮。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提出上世史為“中國之中國”、中世史為“亞洲之中國”、近世史為“世界之中國”的宏論,便是東西學術的結晶。開眼看世界者吹過歐風,淋過美雨,歸來報效祖國,多有非凡成就,清末民初的文化界似有英纔輩出的氣像。奈何時局變幻,二十世紀中國被橫刀切成兩半,造就無數旅居海外者。蕭公權的《問學諫往錄》後一章以“萬裡寄蹤”為題,自述“我在1949年受聘到美任客座教授的時候沒有久居海外的打算”,後來決定“且住為佳”,可能是那一代旅美知識人的典型心態。此後在海外求學成長的知識人,其經歷之起伏,心境之冷暖,遠非故國同胞所能了解。我赴美之行,並無雄心壯志,隻是懷著求知的好奇,希望在暢談中了解心史。

    自 序

    2007年赴美訪問,是我刻骨銘心的經歷。此生恐無留學之緣,此行卻有遊學之樂。在旅途中,我有幸拜訪心儀已久的前輩大家,仿佛進入思想的夢境:探索感時憂國的源流,跋涉幽暗意識的荒原,穿越歷史三峽的時空,遨遊知人論世的海洋。


    遙想漢唐盛世,長安城裡,從西域與東洋遠來求學者絡繹不絕。玄奘西遊,鋻真東渡,是心態開放與氣度恢宏的明證。而後世的天朝上國一旦故步自封,即使閉關鎖國,還是抵擋不住堅船利炮。大變局中,西學東漸成了風潮。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提出上世史為“中國之中國”、中世史為“亞洲之中國”、近世史為“世界之中國”的宏論,便是東西學術的結晶。開眼看世界者吹過歐風,淋過美雨,歸來報效祖國,多有非凡成就,清末民初的文化界似有英纔輩出的氣像。奈何時局變幻,二十世紀中國被橫刀切成兩半,造就無數旅居海外者。蕭公權的《問學諫往錄》後一章以“萬裡寄蹤”為題,自述“我在1949年受聘到美任客座教授的時候沒有久居海外的打算”,後來決定“且住為佳”,可能是那一代旅美知識人的典型心態。此後在海外求學成長的知識人,其經歷之起伏,心境之冷暖,遠非故國同胞所能了解。我赴美之行,並無雄心壯志,隻是懷著求知的好奇,希望在暢談中了解心史。


    旅美心史絕非一席談便可盡情袒露。但素昧平生的一老一少有緣相晤,頗有深秋客來茶當酒之趣,或能互解彼此的寂寞。中國古來有“適彼樂土”的憧憬,也有“鄉關何處”的惆悵;愛因斯坦曾題簽“為彼此的鄉愁”的肺腑之言,薩義德更寫出“格格不入”的切膚之痛。古今中外各有風情萬千,但有些情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訪問的多是爺爺的同輩人,頗能體會到美國雖有諸般好處,但老人家往往沒有兒孫在旁,不可能常享融融之樂。一位中國移民曾經告訴我:美國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國是“又髒又亂又快樂”。當我有幸生活在快樂新世界,偶爾想起“賴有斯人慰寂寥”,不禁神遊萬裡之外與千載之上。


    我不相信人間真有理想的樂土。但在美國旅行時,重溫羅斯福新政的四大自由與馬丁?路德?金夢想的人人平等,頓感這個國度的崛起自有值得借鋻的經驗。自由、平等、民主、科學、法治等價值,漸漸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我相信東方古老文明中也深含相近的思想,彼此可以交融。然而,在殘酷的現實世界裡,國度與組織的藩籬還是結成一張張巨大的網。人間不如意事常八九,而夢想有時可以超越種種界線。我夢想民有、民治、民享不是政治家開出的空頭支票。我夢想寬容、同情、理解不是思想家構建的空中樓閣。2012年已經來了,不管人類將面臨什麼樣的巨變,我依然心存夢想。



                                            
    李懷宇序於悠然居

                                               
    20月

    在線試讀
    餘英時 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有《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朱熹的歷史世界》、《重尋胡適歷程》、《未盡的纔情》、《會友集》、《中國文化史通釋》、《情懷中國》等。
    張灝 1936年生,原籍安徽省滁縣。臺灣大學歷史繫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繫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時代的探索》等。
    唐德剛(1920—2009)安徽合肥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博士。長期致力於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有很大貢獻。著有《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等,另有包括歷史、政論、小說、詩歌、雜文等多部作品。
    夏志清 1921年生於上海浦東,原籍江蘇吳縣。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繫畢業。1952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繫博士學位。1962年應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繫副教授,1969年升任為正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國文學名譽教授。2006年當選為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夏志清論中國文學》、《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談文藝 憶師友》等。
    張充和 1913年生於上海,祖籍安徽合肥。1934年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繫。1930年代起,活躍於文壇,發表詩歌、散文、小說。抗戰爆發後,在重慶從事古典音樂和昆曲曲譜研究,師從書法家瀋尹默。勝利後,在北京大學教昆曲及書法。1948年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HansH. Frankel),1949年赴美定居。張充和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書法二十多年,1985年退休。
    孫康宜 1944年生於北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首任 Malcolm G. Chace’56 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與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共同主編The Cambridge Historyof ChineseLiterature(《劍橋中國文學史》)。中文著作有《我看美國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文學經典的挑戰》、《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耶魯·性別與文化》、《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耶魯潛學集》、《親歷耶魯》等。

    餘英時 
    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有《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朱熹的歷史世界》、《重尋胡適歷程》、《未盡的纔情》、《會友集》、《中國文化史通釋》、《情懷中國》等。


    張灝 
    1936年生,原籍安徽省滁縣。臺灣大學歷史繫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繫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時代的探索》等。



    唐德剛(1920—2009)安徽合肥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博士。長期致力於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有很大貢獻。著有《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等,另有包括歷史、政論、小說、詩歌、雜文等多部作品。


    夏志清 
    1921年生於上海浦東,原籍江蘇吳縣。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繫畢業。1952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繫博士學位。1962年應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繫副教授,1969年升任為正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國文學名譽教授。2006年當選為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夏志清論中國文學》、《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談文藝 
    憶師友》等。


    張充和 
    1913年生於上海,祖籍安徽合肥。1934年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繫。1930年代起,活躍於文壇,發表詩歌、散文、小說。抗戰爆發後,在重慶從事古典音樂和昆曲曲譜研究,師從書法家瀋尹默。勝利後,在北京大學教昆曲及書法。1948年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赴美定居。張充和在耶魯大學講授中國書法二十多年,1985年退休。


    孫康宜 
    1944年生於北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首任 Malcolm G. Chace
    ’56 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與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共同主編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劍橋中國文學史》)。中文著作有《我看美國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文學經典的挑戰》、《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耶魯·性別與文化》、《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耶魯潛學集》、《親歷耶魯》等。


    趙如蘭 
    1922生於美國劍橋任和楊步偉之女。音樂學家,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1944年獲哈佛女校Radcliffe西方音樂史學士,1946年獲西方中古音樂史碩士,1960年獲東方語文與中國音樂博士。哈佛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繫與音樂繫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繫訪問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及中央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等。


    林同奇 
    1923年生於北京。1941年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繫,兩年後轉入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歷史繫,畢業後即留校任教。1949年起在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繫任教,前後達35年之久。1984年赴美,隨即在哈佛大學的費正清研究中心、東亞繫和哈佛燕京學社任研究員至今,
    定居美國多年。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與美國學術思想。譯著有保羅·柯文(Paul
    Cohen)的《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著有《人文尋求錄》。


    董鼎山 
    1922年生於寧波,1945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英文繫。1947年赴美,先後在密蘇裡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曾任職紐約市立大學,1989年退休。國際筆會紐約華文作家筆會會長。著有《美國夢的另一面》、《紐約客書林漫步》、《西洋鏡背後》、《天下真小》、《紐約客閑話》、《後的羅曼史》、《西窗漫記》等。


    王鼎鈞 
    1925年生,山東臨沂蘭陵人。1949年到臺灣,1978年應新澤西州西東大學之聘赴美,任職雙語教程中心,編寫美國雙語教育所用中文教材。退休後定居紐約。著有“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作文三書”(《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文學種籽》),《左心房漩渦》、《海水天涯中國人》、《一方陽光》、回憶錄《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等。


    巫寧坤 
    1920年生於揚州,1939年至1941年就讀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繫。1949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隨後就讀芝加哥大學英文繫博士研究生。1951年回國任教燕京大學西語繫,後歷任南開大學等校教職。現定居美國,著有英文詩文小集Always
    Remembering、 Chimes of Solitude、《一滴淚》、《孤琴》,譯有《了不起的蓋茨比》等書。


    劉再復 
    1941年生於福建。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院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先後在芝加哥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卑詩大學、科羅拉多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和訪問學者。著有《性格組合論》、《魯迅美學思想論稿》、《讀滄海》、《人論二十五種》、《放逐諸神》、《傳統與中國人》、《紅樓四書》、《告別革命》、《罪與文學》、《現代文學諸子論》、《高行健論》、《李澤厚美學概論》、《雙典批判》、《飄流手記》十卷等。


     


    個人的“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戰勝了革命理想



    19月初,餘英時到香港探望父親和繼母。餘協中原來在瀋陽辦中正大學時,曾決定請錢穆去教書,錢先生當時答應了,後來沒有去成。餘英時到了香港以後,餘協中說:“錢穆先生現在這兒辦新亞書院,我送你去念書吧。”當時新亞書院就是一個普通樓房的兩層。餘英時去考試時,錢穆親自出來主持,隻叫餘英時用中英文各寫一篇讀書的經歷和志願之類的文字。交卷以後,錢穆當場看了餘英時的中文試卷,接著又看英文試卷,馬上決定錄取。



    錢穆那時候心情不好,教書也沒有好多心思,常常要去臺灣找經費。學生的學費都交不起,後來餘英時的成績比較好,算是免費的。老師們非常艱苦,就靠自己寫稿。有一年暑假,香港奇熱,錢穆又犯了嚴重的胃潰瘍,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間空教室的地上養病。餘英時去看他:“有什麼事要我幫您做嗎?”錢穆說:“我想讀王陽明的文集。”餘英時便去商務印書館買了一部來。餘英時回來的時候,錢穆仍然是一個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亞書院全是空的。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後,餘英時猶豫不定,還是決定回北京。他說:“我也不喜歡香港的殖民地生活,雖然我已經在新亞書院念了一學期,還是覺得在燕京大學好,因為在香港我不知將來干什麼。”這一年夏天,餘英時坐上開往大陸的火車,過了香港不久,車到東莞石龍,停了三四個小時,他的內心經歷了一場搏鬥:“我是跟我父母呢,還是回北京?後來考慮到父親年紀大了,弟弟還小,也沒有人照顧。我想中國人多得很,多我一個少我一個不相干。我在思想交戰之下,後決定還是回香港,主要還不是政治考慮,是個人的‘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戰勝了革命理想。”火車到了廣州,形勢緊了,香港人也多了,不能隨便回去,餘英時就找到一個所謂“黃牛”,私下給了大概一百港幣,順利回到了香港,不復北上。



    從此,餘英時決心在新亞書院讀書。1951年鼕天,錢穆去了臺北。1952年4月發生了在聯合國中國同志會演講而禮堂倒塌的事件,使錢穆頭破血流,昏迷了兩三天,幾乎死去,有一段時間在臺北養傷。等到1952年6月,餘英時畢業的時候,錢穆還在養傷,到秋天纔回來。畢業以後,餘英時反倒跟錢穆談得多一點。“我跟錢先生談的都是怎麼研究中國思想史、中國學術史。他是學與思並重,是學者也是思想家。”



    有時候,餘英時的父母請錢穆到海濱去喝茶,常常談一天。錢穆《師友雜憶》的那些故事,餘英時從那時候就聽起了,也勸他寫下來。“他的記憶力非常了不得,晚年眼睛瞎了,就靠回憶,這些東西大體上去查證,都很準確,次序井然。有一次講胡適在北大為了蒙文通的事情,跟他談到中午,胡適要解聘蒙文通,錢先生不贊成。後來我在胡適日記裡一查,確實如此。有些抗戰時的事情,我查了吳宓日記,也是相當準確。他有些話很有意思:人的記憶纔是他的真生命。真生命纔能記得,如果忘了,就不是在生命裡很重要的。”



    1953年,錢穆得到亞洲基金會的資助,在九龍太子道租了一層樓創辦研究所,這是新亞研究所的前身。當時隻有幾個研究生,餘英時也在其中。進入新亞書院以後,餘英時就決定將來研究中國史。他也念有關西方的東西,當時就感覺到不能光看中國的東西,要有比較世界性的眼光,對西方的歷史思想,後來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像民主自由的思想都要考慮。“不過我早很注重社會史,甚至經濟史,我不信經濟基礎決定一切,想自己另作研究,早期的作品反映了這一點。我一方面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始終沒有放棄對西方文化與歷史的求知欲望,依舊希望以西方為對照,以認識中國文化傳統的特性所在。”



    錢穆創辦新亞書院為故國文化延續了一脈香火。在錢穆逝世後,餘英時將紀念錢穆的文章結集成《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一書。以餘英時的專著而言,標舉歷史人物大名者還有多本:《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朱熹的歷史世界》、《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重尋胡適歷程》。這些著作的重心實則投注在這些人物所處的時代。餘英時在談新亞書院精神的文章中引《新亞學規》:“中國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程中心的。我們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或許可以由此看出餘英時治學中的一些脈絡。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