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我們向歷史要什麼(熊培雲傾力推薦,為歷史卸妝:歷史給我們的教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隨筆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王學泰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隨筆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ISBN】978751131066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310668
    作者:王學泰著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 

        
        
    "

    編輯推薦

           
     1:熊培雲、王學泰對談:轉型期的中國向何處去?

    轉型期的中國向何處去?在有答案之前,必先對中國社會的隱性和顯性特征有所認識。《我們向歷史要什麼》選取了熊培雲、王學泰的對談錄,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一時代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管窺未來的前景。


          
     2:為歷史卸妝: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

    “我們向歷史要什麼?”,我們的**個反應大約就是“以史為鋻”。《我們向歷史要什麼》為歷史卸妝,告訴我們:在“前車之鋻”的地方,照樣是翻車*多的地方,人們不斷地重復著先人的錯誤,卻還以為再走新路,正如黑格爾所言“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


    3:讓歷史照進現實:歷史不是對過往的一種追憶,而是一種當下的生活方式

    《我們向歷史要什麼》是王學泰讀史閱世幾十年的體會,**的特點就是“讓歷史照進現實”,書中涉及道德淪喪、誠信流失、什麼是有尊嚴的生活等話題,充分說明了歷史不是對過往的一種追憶,而是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


     

     

     
    內容簡介

    老教材走俏,民國範兒流行,穿越劇鋪天蓋地,熱議歷史的背後,隱藏著當下社會的哪些焦慮?我們究竟向歷史要什麼?

    在這本《我們向歷史要什麼》中,學者王學泰以他讀史閱世幾十年的經歷告訴讀者,人們總是在相同的地方犯相同的錯誤,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


    全書分為幾個部分:當歷史照進現實;江湖人的夢;老問題,新意識;歷史閑話,所涉及的主題比較寬泛,但反映的都是王學泰先生對當下社會的關照,比如在《實際的快活夢》一文中,作者指出“《水滸傳》是寫江湖人奮鬥的成功與失敗的,這些江湖人像老北京的底層民眾一樣,其追求都是切切實實,很少有玄虛的。饑要食,寒要衣,賭博沒錢了要銀子,似乎與夢想不相干。”古往今來的人都是如此。


    和市場上其他類型的歷史小說和歷史散記相比,本書談論的雖然是歷史,影射的卻是現實的生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作者簡介


    王學泰,1942年生於北京,2003年退休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後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學術專長是文學史與文化史。


    1997年出版《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引起讀書界和社會輿論的普遍討論,從此,“遊民社會”作為一個詞彙進入社會話語體繫。

    作為知名人文學者,近年來活躍於各種媒體。關於他的訪談文字頻頻出現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等報紙上,他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鳳凰網、土豆網、新浪網等新媒體。

    目錄
    廟堂很遠,江湖很近
    —王學泰、熊培雲對談錄
    篇 讓歷史照進現實
    1 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2 道德滑坡不全是為了錢
    3 誠信是怎麼流失的
    4 人應該有所敬畏
    5 讓老百姓做個普通人
    6 什麼是有尊嚴的生活
    7 城市居民的住房權
    8 又是一年國學熱
    9 有點快樂,有點寬容—評“走下神壇的魯迅”
    第二篇 江湖人的夢
    1 實際的快活夢

    廟堂很遠,江湖很近

    —王學泰、熊培雲對談錄

    篇 讓歷史照進現實

    1 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2 道德滑坡不全是為了錢

    3 誠信是怎麼流失的

    4 人應該有所敬畏

    5 讓老百姓做個普通人

    6 什麼是有尊嚴的生活

    7 城市居民的住房權

    8 又是一年國學熱

    9 有點快樂,有點寬容—評“走下神壇的魯迅”

    第二篇 江湖人的夢

    1 實際的快活夢

    2 揮之不去的皇帝夢

    3 梁山人的平等夢

    4 中國人的“大哥”情結

    5 韋小寶的生存技巧

    6 “邊緣知識人”

    7 當前的“遊民”問題

    8 流民與中國文化

    第三篇 老問題,新意識

    1 “權力”應該力挺“權利”

    2 拿什麼去監督官

    3 被忽視的知情權

    4 “進諫納諫”不是表達權

    5 現代公民的參與權

    6 說“不明白權”

    7 不講理文章與語言暴力

    8 先講形式邏輯,再說辯證法

    9 什麼是“特立獨行”

    第四篇 歷史閑話

    1 京派市井文化的流變

    2 “左”與“右”的前世今生

    3 代筆文化的古與今

    4 古人對災害的思考

    5 警惕“好事”成災

    6 《 我的前半生》的版本及“灰皮本”的意義

    7 清代有經學無儒學說

    8 “康雍乾”三朝對於士人的馴化

    前言
    開頭的話
    年初交給編輯一串,遂編成了這部稿子,名之曰《我們向歷史要什麼》,覺得頗合我心。書的標題涉及到“歷史”,於是我這開場白中就要說幾句“歷史”。近二三十年來,文學的影響力持續衰退,而歷史熱度則越燒越高,許多評論家都說這是少見的“歷史熱”。
    “向歷史要什麼”?我們的個反應大約就是“以史為鋻”。這是個大題目,早在西周剛剛獲得政權的統治者總結殷商亡國的原因就說:紂王本來有夏桀亡國的歷史教訓作為鏡子,無奈他不接受,犯了與夏桀幾乎完全相同的錯誤,導致國破身亡,為後世所譏笑。《大雅?蕩》中詩人還把這個道理凝結為“殷鋻不遠,在夏後之世”之中。這個觀點也為儒家和大多數知識人認同,因此就產生“殷鋻”這個詞。後來唐太宗總結其統治經驗時也說:“以銅為鋻可正衣冠,以古為鋻可知興衰,以人為鋻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鋻可以知興替”。宋代的儒者司馬光就本著這種精神把他的編年通史,名之為:《資治通鋻》。這些都是叫人們總結和接受歷史的教訓的。

    開頭的話

    年初交給編輯一串,遂編成了這部稿子,名之曰《我們向歷史要什麼》,覺得頗合我心。書的標題涉及到“歷史”,於是我這開場白中就要說幾句“歷史”。近二三十年來,文學的影響力持續衰退,而歷史熱度則越燒越高,許多評論家都說這是少見的“歷史熱”。


    “向歷史要什麼”?我們的個反應大約就是“以史為鋻”。這是個大題目,早在西周剛剛獲得政權的統治者總結殷商亡國的原因就說:紂王本來有夏桀亡國的歷史教訓作為鏡子,無奈他不接受,犯了與夏桀幾乎完全相同的錯誤,導致國破身亡,為後世所譏笑。《大雅?蕩》中詩人還把這個道理凝結為“殷鋻不遠,在夏後之世”之中。這個觀點也為儒家和大多數知識人認同,因此就產生“殷鋻”這個詞。後來唐太宗總結其統治經驗時也說:“以銅為鋻可正衣冠,以古為鋻可知興衰,以人為鋻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鋻可以知興替”。宋代的儒者司馬光就本著這種精神把他的編年通史,名之為:《資治通鋻》。這些都是叫人們總結和接受歷史的教訓的。


    可是在我們漫長文明史中究竟吸取了多少歷史的經驗教訓?細細尋檢,真是乏善可陳。在“前車之覆”的地方,照樣是翻車事故多的地方。人們不斷地重復著先人的錯誤,還認為自己在走新路。因此我更贊同黑格爾一句名言“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為什麼竟是這樣?從宏觀角度看,決定歷史進程的動力是各種力量博弈所產生合力,“借鋻”是很難取得共識的。


    在我看來,歷史教訓至明至簡,例如,解決社會矛盾是學大禹父親鯀所用的“堙”(堵),還是用大禹的疏導?誰不懂得疏導的好處?握有大權者大多不是愚不可及,他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往往還是用“堙”,因為疏導得慢慢來,日久方見功效,而“堙”則是立竿見影的。“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因此,明清兩個朝代後的結局都失策在“堙”上。


    另外,還有人性的問題。當年周厲王彌謗之時,輔佐大臣召公就告誡他,“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周厲王不聽,因為人性就是這樣,喜歡被人肯定,厭惡被人否定。《孟子》中說的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他們聽到批評自己過錯就高興,受到他人指責還要拜謝,這樣的好態度、好脾氣是後天修養的結果,並非是人的本性。唐太宗,那麼重視歷史教訓,願意接受臣工、特別是言官的批評,然而他的骨子裡還是喜歡別人的阿諛奉承,哪怕他內心完全明了這種奉迎的虛偽。有一次,太宗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並贊美此樹之美,宇文士及馬上也隨之反復稱頌。此時太宗臉色一變,嚴肅地斥責宇文士及:“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馬上叩頭謝罪:“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宇文士及說到了點子上:你貴為皇帝,在朝堂上處理政事,聽到的多是群臣的批評責難,整天處在緊張之中。要不是我在您周圍,經常順著您的意思說話,讓您放松放松,否則您這皇帝當得有什麼意思?唐太宗此時馬上解除了對“佞人”警惕與斥拒,阿諛的話聽來真是如湯沃雪,一澆代儒者許衡感慨“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見其情而不能斥”,他不懂得人潛意識中都需要有“佞人”在自己身邊,常常聽些順耳順心的話,哪怕這些都是假的。


    說到這裡,有點掃興,難道我們從歷史中一無所獲嗎?顯然不是這樣。我們祖先那麼重視歷史,用各種方法讓人們記住歷史,為此設計了一繫列的制度。《漢書》“藝文志”中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所謂“記言”“記事”就是後世“起居注”“實錄”的濫觴。不僅《春秋》《尚書》,而且“六經皆史”,其它典籍記錄也多是歷史。歷史是祖先生活的軌跡,記住歷史也就是記住了祖先。


    我們的國家是由氏族公社發展來的,而氏族是以血緣為紐帶結合起來的。氏族中的人們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的,因而敬宗法祖、祖先崇拜是維繫氏族生存與團結的保障。古代國家——政權機器與祖宗牌位並立,連君王居住的宮廷也是左太廟、右社稷。“太廟”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它與“社稷”同等重要。可見歷史似乎是我們宗教,在我們這個缺少宗教感的民族,歷史起了某種意義的替代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大多也以歷史為題材,早的詩總集——《詩經》,經學中的古文學派甚至認為它就是史書,早的戲曲——《》、以及“荊、劉、拜、殺”,哪出戲不是以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背景的?早的白話小說《三國志演義》本身就是“三假七真”的通俗歷史。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歷史從理念到情感上給我們支撐,幫我們度過危難。抗日戰爭期間,好的、感人的作品大多是以歷史為題材的,此時也興起了研究歷史的高潮,許多歷史學家都兼任著思想家的責任。誰能說歷史沒用呢!


    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歷史的人,每個人從思維、情感到行為方式無不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從歷史中不僅可以看到整個民族發展過程,也考察我們心靈深處的歷史痕跡。我喜歡讀史,而且在讀史之時保持著錢穆先生所倡導的“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自退休以後,便很少讀文學作品了,多讀史書、特別喜歡讀與文化史、思想史有關的書籍,偶有心得,便以隨筆的形式,著為文字,與同好分享。讀史既感受到許多無奈,令人憤懣;也偶爾觸動天機,使我豁然開朗。這也許就是我們應該向歷史索要的吧。


    是為序。

    王學泰2012.6.6

    在線試讀
    1?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說實在話,北京建設得益於2008年奧運會不少,特別是街區的整治,真是大見成效。許多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築、老大難的爛尾工程都得到清理。我所居住的小區前的街道兩旁原來被小商小販所擁塞,不僅過車困難,連人出門也要蜿蜒蛇行。經過整治,街道拓寬了、齊整了,小區中的幢幢高樓也全部粉刷一新,靚麗光鮮。這些贏得了居民的一致認可,可後當主持者美化街道時,卻招致許多不滿和議論。
    有些人很生氣,有點“上綱上線”:“這不是回到‘文革’去了嗎?”“為極‘左’招魂!”“怎麼不寫點迎奧運的詞兒!”聽到議論,我專門了解了一下。原來,為了美化環境,胡同口和街道兩旁塗寫了許多標語口號和宣傳畫,如胡同口立了一面做成“三面紅旗”形狀的屏障(正逢搞“三面紅旗”50周年紀念),上書“心懷祖國,放眼世界”。胡同兩旁的牆面上是“工業學大慶”、“艱苦樸素”、“到大風大浪中去鍛煉”、“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學習‘老三篇’”、“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等,四五十年前流行的標語塗寫了數十條,並配以那時流行的“學大慶”、“學大寨”、“學鐵人”、“學雷鋒”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廣闊天地鍛煉”的宣傳畫。這些使得一些老同志很不高興:改革開放都30年了,怎麼極“左”的陰魂還不散?是不是有人還要回到“文革”那時去?然而,更可氣的是,單拿出哪條標語你也不能說它錯,不能找他說理,但這些標語和宣傳畫湊在一塊兒卻構成文革時的氛圍,散發著極“左”氣味。這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能感受到的,這就使一些人深以為憂。
    我卻有點不同的想法。我認為這種現像不足怪,更不足憂。我們曾經有過標語治國的時代,那時寫標語、貼標語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一環。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文革”當中,建國初制定的法律盡廢,國家機器的運轉大多靠“指示”、“領導講話”和內部的政策條文。這些怎麼能讓廣大群眾都知道呢?往往是靠把“指示”、“講話”、“政策條文”的精神通俗化、簡單化為標語口號,然後貼到城市農村、工廠公社、部隊學校、大街小巷,告誡人們警戒遵守。那時沒有法,連《憲法》都被當作一張廢紙撕掉,沒有作廢的大約隻有一部《婚姻法》了。史學家唐德剛曾俏皮說那時是“一部《婚姻法》治天下”,當然,這是笑談,那時應該是“標語口號治天下”。
    由於這些標語都是直接宣傳上面精神的,一絲一毫也不能錯。記得在大批判時,一條“興無滅資,高舉思想旗幟前進”的標語被定為“反動標語”,使我們大喫一驚,我們實在看不出它哪裡“反動”。後來傳說,反動就反動在“興無滅資”上。教導我們說“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它卻說“興無滅資”,這是“先立後破”,是與“指示”唱反調的。實際上他們是借“立”之名,在反對“破”,反對批判資產階級,反對文化大革命。從這個例子可見,那時對標語要求多麼嚴格,不僅字詞語句不能有錯,就連語序都不能稍作改動,幾乎每條標語口號都有“微言大義”。對標語口號如此敏感,今人很難想像,因為它們體現了“治國方略”,是“治天下”的工具。

    1?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說實在話,北京建設得益於2008年奧運會不少,特別是街區的整治,真是大見成效。許多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築、老大難的爛尾工程都得到清理。我所居住的小區前的街道兩旁原來被小商小販所擁塞,不僅過車困難,連人出門也要蜿蜒蛇行。經過整治,街道拓寬了、齊整了,小區中的幢幢高樓也全部粉刷一新,靚麗光鮮。這些贏得了居民的一致認可,可後當主持者美化街道時,卻招致許多不滿和議論。


    有些人很生氣,有點“上綱上線”:“這不是回到‘文革’去了嗎?”“為極‘左’招魂!”“怎麼不寫點迎奧運的詞兒!”聽到議論,我專門了解了一下。原來,為了美化環境,胡同口和街道兩旁塗寫了許多標語口號和宣傳畫,如胡同口立了一面做成“三面紅旗”形狀的屏障(正逢搞“三面紅旗”50周年紀念),上書“心懷祖國,放眼世界”。胡同兩旁的牆面上是“工業學大慶”、“艱苦樸素”、“到大風大浪中去鍛煉”、“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學習‘老三篇’”、“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等,四五十年前流行的標語塗寫了數十條,並配以那時流行的“學大慶”、“學大寨”、“學鐵人”、“學雷鋒”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廣闊天地鍛煉”的宣傳畫。這些使得一些老同志很不高興:改革開放都30年了,怎麼極“左”的陰魂還不散?是不是有人還要回到“文革”那時去?然而,更可氣的是,單拿出哪條標語你也不能說它錯,不能找他說理,但這些標語和宣傳畫湊在一塊兒卻構成文革時的氛圍,散發著極“左”氣味。這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能感受到的,這就使一些人深以為憂。


    我卻有點不同的想法。我認為這種現像不足怪,更不足憂。我們曾經有過標語治國的時代,那時寫標語、貼標語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一環。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文革”當中,建國初制定的法律盡廢,國家機器的運轉大多靠“指示”、“領導講話”和內部的政策條文。這些怎麼能讓廣大群眾都知道呢?往往是靠把“指示”、“講話”、“政策條文”的精神通俗化、簡單化為標語口號,然後貼到城市農村、工廠公社、部隊學校、大街小巷,告誡人們警戒遵守。那時沒有法,連《憲法》都被當作一張廢紙撕掉,沒有作廢的大約隻有一部《婚姻法》了。史學家唐德剛曾俏皮說那時是“一部《婚姻法》治天下”,當然,這是笑談,那時應該是“標語口號治天下”。


    由於這些標語都是直接宣傳上面精神的,一絲一毫也不能錯。記得在大批判時,一條“興無滅資,高舉思想旗幟前進”的標語被定為“反動標語”,使我們大喫一驚,我們實在看不出它哪裡“反動”。後來傳說,反動就反動在“興無滅資”上。教導我們說“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它卻說“興無滅資”,這是“先立後破”,是與“指示”唱反調的。實際上他們是借“立”之名,在反對“破”,反對批判資產階級,反對文化大革命。從這個例子可見,那時對標語要求多麼嚴格,不僅字詞語句不能有錯,就連語序都不能稍作改動,幾乎每條標語口號都有“微言大義”。對標語口號如此敏感,今人很難想像,因為它們體現了“治國方略”,是“治天下”的工具。


    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政府通過法律行政,國家依靠法律整合社會,標語口號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漸下降。然而,什麼東西行之既久都會產生慣性,全國在“標語治國”環境中運行了幾十年,它也有個慣性在,不會在一個早上消失。另外,在改革過程中還有一些領域相對滯後,例如“運動式工作方法”就遠未消除,一個中心工作來了,總要大鳴大放一番,開大會、刷標語、表決心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項目。這些也是標語口號還常常流行的原因。


    我們還常常看到不時變換的標語,有時甚至會出現與法律相悖的標語口號,錯誤的標語還常常被網友貼到網上示眾。前些日子,聽說有人選編出版了一本關於標語口號的書,把作者所見的可笑、可憐、可氣、可惡、可悲、後都歸為可令人噴飯的標語口號,彙為一編,似乎目的也是為了逗大家一笑,並非是討伐。標語口號是“對”是“錯”,是“好”還是“壞”,以及其中反映了什麼心態,編者、受眾不太關心,也不把它當作一回事了。即使那些在網上被示眾的標語口號也沒有得到認真的追究,大多是罵一頓了事。


    現在,各種各樣令人矚目的標語口號除了主持者告訴上級他在工作以外,好像沒有什麼其他作用了。我覺得大家應該知道的是,現在還出現了一些抒情式的口號標語,主事者喜歡什麼,他就寫點出來貼給大家看,隻要不太離譜,也沒有人會認真對待。去年,據說有“文明辦”的同志把“四書”、《三字經》、《弟子規》一些片段,語錄似地摘出來貼在我所在的小區,聽說都是“正心誠意”、“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等老舊的話頭,並號召大家學習。這與新貼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地球也要抖三抖”兩相對照,總覺得有些滑稽,但仔細一想,也覺得都可以理解。前者可以說是“古代文人學士”和“新儒家”的弟子,後者有可能是年華逝去的“紅衛兵老將”。他們主持了刷標語這件事,把平時郁積的想法情緒,大筆一揮寫了出來,貼了出去,大多還是以正面語彙為主,誰也挑不出毛病來,而主持者從中得到點快樂。這種帶點抒情意味的標語,可稱為“抒情標語”。


    現在,標語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已經淪落為一種擺設,在社會的進步中它會逐漸被淘汰,但人們也別幻想它會很快消失。它正像子貢非要除去的而孔子又以為不可除去的“告朔之餼羊”。現在一些主事者就頗有點孔老夫子的氣味,“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對於“抒情標語”,大家要學會適應,有書寫權而又懷舊的人們,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貼出一些營造“紅八月”氛圍的標語,以抒心志,正像《芙蓉鎮》裡的王秋赦夜深時常常呼喊“運動了”一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