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宴饗萬年:文物中的中華飲食文化史(足不出戶看國博古代飲食文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隨筆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王輝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隨筆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11665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鎖線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9116654
    作者:王輝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足不出戶紙上看展,見證古人宴飲現場】
    本書脫胎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選取展覽的精華部分,組成“五谷為養”“肉食為充”“素食為主”“醇釀佳飲”“五味調和”“烹飪有術”“禮始飲食”七個章節,如一場展覽的,卷軸般向讀者緩緩展開,從周天子的“鹿鳴宴”到“鴻門宴”“燒尾宴”“曲江宴”“千叟宴”,真實刻畫古人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
    【以歷史文物為線索,追溯萬年飲食文化】
    本書以文物為敘述線索,精選從新石器時期至清朝的百餘件文物,通過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串聯成萬年中華飲食文化史。本書涉及的文物多種多樣,既涵蓋了博物館館藏的典型飲食器物,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食物遺存,傳世文獻或簡牘帛書記載的飲食制度、食品清單、烹飪技法等,也有畫像磚石、壁畫、歷代繪畫作品等,引導廣大讀者細細品味“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味道,深刻感知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
    【名人美食家連連看,趣聞軼事信手撚來】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描繪的是周天子招待群臣、嘉賓的宴飲場景。
    “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起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首“土”味詩歌竟然出自大文豪蘇東坡之手,描繪的正是他親手烹飪東坡肉的過程。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這首詞描繪的正是她最愛喝的飲品豆蔻熟水,除此之外,紫蘇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飲品在古代也廣受歡迎。
    【中國國家博物館權威專家講述】
    本書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權威專家撰寫,其曾承擔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等展覽的內容策劃工作,在書寫中重視挖掘中華文化史中的精華,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廣大觀眾通過本書能夠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精美封面版式設計,四色全彩圖文呈現】

    【足不出戶紙上看展,見證古人宴飲現場】



    本書脫胎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選取展覽的精華部分,組成“五谷為養”“肉食為充”“素食為主”“醇釀佳飲”“五味調和”“烹飪有術”“禮始飲食”七個章節,如一場展覽的,卷軸般向讀者緩緩展開,從周天子的“鹿鳴宴”到“鴻門宴”“燒尾宴”“曲江宴”“千叟宴”,真實刻畫古人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



    【以歷史文物為線索,追溯萬年飲食文化】



    本書以文物為敘述線索,精選從新石器時期至清朝的百餘件文物,通過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串聯成萬年中華飲食文化史。本書涉及的文物多種多樣,既涵蓋了博物館館藏的典型飲食器物,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食物遺存,傳世文獻或簡牘帛書記載的飲食制度、食品清單、烹飪技法等,也有畫像磚石、壁畫、歷代繪畫作品等,引導廣大讀者細細品味“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味道,深刻感知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



    【名人美食家連連看,趣聞軼事信手撚來】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描繪的是周天子招待群臣、嘉賓的宴飲場景。
    “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起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首“土”味詩歌竟然出自大文豪蘇東坡之手,描繪的正是他親手烹飪東坡肉的過程。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這首詞描繪的正是她最愛喝的飲品豆蔻熟水,除此之外,紫蘇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飲品在古代也廣受歡迎。



    【中國國家博物館權威專家講述】



    本書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權威專家撰寫,其曾承擔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等展覽的內容策劃工作,在書寫中重視挖掘中華文化史中的精華,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廣大觀眾通過本書能夠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精美封面版式設計,四色全彩圖文呈現】



    本書打破一般市場圖書設計的常規做法,以獨特的形式呈現,封面、目錄、輯封、版式等設計均獨具匠心,尤其是魚鱗狀的目錄設計,給人以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本書精選萬年中華飲食文化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百餘件珍貴文物,如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的地層中發現的一粒距今上萬年的炭化稻米、新石器時代的“煮粥神器”單耳陶鬲、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清代宮廷喝冰飲的掐絲琺瑯冰箱等,配以高清精美圖片,四色全彩印刷,立體式營造歷史現場感。

     
    內容簡介

    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曾經說過:“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飲食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見證了中國古代上萬年的飲食革命和文化流變。本書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資深策展人在其承擔設計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基礎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為敘述線索,梳理了中國萬年來的飲食文化發展脈絡,從“食材”“烹飪”“器具”“禮儀”“藝術”“人物”等多個角度闡釋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將傳世文獻、典型文物、封泥簡牘、畫像磚石、壁畫帛畫等多種材料融於一體,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還原一幅幅鮮活而生動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圖景。

    作者簡介

    王輝,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飲食文化史。承擔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等展覽的內容策劃工作,著有《秦漢的饗宴:中華美食的雄渾時代》,參與《秦漢文明》等10餘部圖錄的撰稿,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

    目錄
    五谷為養
    “社稷”何來 002
    稻養萬年 011
    外來之麥 020
    谷物加工演進史 028
    國民美食——餅 037
    歲令小食 051
    肉食為充
    最高規格的牛肉 064
    美,大羊哉 074
    “豬”事大吉 082
    無雞不成席 092
    走向沒落的“香肉” 101
    分一杯羹 108

    五谷為養
    “社稷”何來 002 
    稻養萬年 011 
    外來之麥 020 
    谷物加工演進史 028 
    國民美食——餅 037 
    歲令小食 051 
    肉食為充
    最高規格的牛肉 064 
    美,大羊哉 074 
    “豬”事大吉 082 
    無雞不成席 092 
    走向沒落的“香肉” 101 
    分一杯羹 108 
    古人的“黑暗”肉食 116 
    素食為主
    豆腐之謎 126 
    菜王爭霸 133 
    吉祥蔬果 143 
    食材中的舶來品 151 
    食療養生 165 
    醇釀佳飲
    古人飲料知多少 174 
    飲茶小史 182 
    百藥之長 192 
    百器之長 199 
    古代酒肆 210 
    五味調和
    百味之王 220 
    味中領將 228 
    甜蜜滋味 236 
    呷酸喫醋 243 
    烹飪有術
    蒸蒸日上 252 
    膾炙人口 259 
    生養之本 268 
    古代廚師群像 276 
    漫話古代食譜 284 
    禮始飲食
    筷子的前世今生 294 
    宴飲之禮 301 
    侑宴之藝 311 
    分食與合食 320 
    古代名宴面面觀 328 

    媒體評論

    1. 追溯萬年食源、食俗、食單、食具、食禮,全景展現中國飲食的誕生與流變。



    2. 從茹毛飲血到佳肴美饌,一書讀懂中華萬年飲食文化史。



    3. 一粥一飯,追溯幾千載中華飲饌;一碗一筷,解密萬年飲食文化史。



    4. 從知味到至味,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線試讀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精彩書摘
    羹是我國最古老的食品之一,是古代菜肴的前身。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曾指出,由於羹的出現,“便有了狹義之食(即谷類食物)與菜肴之對立”。古代的羹有“純葷羹”(純肉汁)、“純素羹”(純蔬菜汁),也有用小塊原料(蔬菜和肉食)混合糝(米屑)加水燒煮成的濃湯。先民發明陶器鬲、甑後,喫上了蒸飯,但由於當時常食的粟飯干澀難咽,遂又發明羹作潤滑劑。有學者認為羹的功用在於用“味”刺激唾液分泌。後來羹進化為“菜”。羹不僅是最佳的下飯食品,也是古代社會最沒有“等級性”的食品,無論貴族和貧民都可食用,因為《禮記•內則》中規定“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鋻於以上原因,羹備受古人青睞就不足為奇了。
    最早的羹,是“太羹”。《儀禮•士昏禮》記載,太羹要放在食器中溫食,又說太羹溫而不調和五味,即太羹是一種沒有任何調味料的溫肉汁。太羹被視為“飲食之本”,後世的祭祀活動也一直堅持使用太羹作為祭品,大概是為了讓人們回憶起飲食的本始,同時也是為了以樸素之物奉獻於神明,以期得到神明的歡心。招待賓客使用太羹,則是將太羹視為規格極高的饌品,亦有“懷古”之意。
    有了鹽以後,人們開始在羹中加上鹽、梅,羹纔有了些許味道。以五味調羹,據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人 —— 彭祖 彭祖像 晏子像的創造。傳說中,彭祖有兩個身份:一是“養生達人”,二是堯帝的廚師。堯帝在位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成災,作為治水首領,堯帝由於長期操勞治水事宜,最終積勞成疾,臥病在床,生命垂危。就在這危急關頭,彭祖根據自己的養生之道,以五味烹調出了雉(野雞)羹,獻給堯帝。此後堯帝每日必食此羹,身體愈發健壯,百病不生。彭祖用五味調羹以後,羹的含義就成了“五味之和”。
    商周時期,羹一般是以各種肉或魚為主料,再加入一點谷物或蔬菜。《儀禮•公食大夫禮》中記錄了肉羹與蔬菜的搭配方法:牛、羊、豬三種肉,牛羹宜配藿葉(豆葉),羊羹宜配苦菜,豬肉羹宜配薇菜。《禮記•內則》中還記有各種羹與各種飯食的搭配方法。如雉羹宜配麥飯,脯羹宜配細米飯,犬羹、兔羹宜配糝。羹品主料、配料的搭配原則,是以涼性的菜調和溫熱的肉。羹與糧食的搭配,也是以調和為原則。當時的人們喫羹有各種講究,如喫羹時邊上要擺上鹽、梅。雖然此時的羹已是調好味的,但為了照顧客人的口味,必須將調味品擺放在羹湯之旁,以備客人拿取。調味品的擺取也有規矩,必須“執之以右,居之於左”,即一定要擺在羹的左邊,要用右手拿。此外,喝羹也有規矩和禁忌。《禮記•曲禮》中有“羹之有菜者用 ,其無菜者不用 ”的記載,意思是喫有菜的羹纔許用筷子,沒有菜的羹則不用筷子。無菜之羹主要是用匙舀取,因此後世有“羹匙”之稱。《禮記•曲禮》還規定:“毋嚃羹。”“嚃”是不慢慢咀嚼羹中的菜品而狼吞虎咽的意思。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精彩書摘


    分一杯羹



    羹是我國最古老的食品之一,是古代菜肴的前身。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曾指出,由於羹的出現,“便有了狹義之食(即谷類食物)與菜肴之對立”。古代的羹有“純葷羹”(純肉汁)、“純素羹”(純蔬菜汁),也有用小塊原料(蔬菜和肉食)混合糝(米屑)加水燒煮成的濃湯。先民發明陶器鬲、甑後,喫上了蒸飯,但由於當時常食的粟飯干澀難咽,遂又發明羹作潤滑劑。有學者認為羹的功用在於用“味”刺激唾液分泌。後來羹進化為“菜”。羹不僅是最佳的下飯食品,也是古代社會最沒有“等級性”的食品,無論貴族和貧民都可食用,因為《禮記•內則》中規定“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鋻於以上原因,羹備受古人青睞就不足為奇了。
    最早的羹,是“太羹”。《儀禮•士昏禮》記載,太羹要放在食器中溫食,又說太羹溫而不調和五味,即太羹是一種沒有任何調味料的溫肉汁。太羹被視為“飲食之本”,後世的祭祀活動也一直堅持使用太羹作為祭品,大概是為了讓人們回憶起飲食的本始,同時也是為了以樸素之物奉獻於神明,以期得到神明的歡心。招待賓客使用太羹,則是將太羹視為規格極高的饌品,亦有“懷古”之意。
    有了鹽以後,人們開始在羹中加上鹽、梅,羹纔有了些許味道。以五味調羹,據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人 —— 彭祖 彭祖像 晏子像的創造。傳說中,彭祖有兩個身份:一是“養生達人”,二是堯帝的廚師。堯帝在位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成災,作為治水首領,堯帝由於長期操勞治水事宜,最終積勞成疾,臥病在床,生命垂危。就在這危急關頭,彭祖根據自己的養生之道,以五味烹調出了雉(野雞)羹,獻給堯帝。此後堯帝每日必食此羹,身體愈發健壯,百病不生。彭祖用五味調羹以後,羹的含義就成了“五味之和”。
    商周時期,羹一般是以各種肉或魚為主料,再加入一點谷物或蔬菜。《儀禮•公食大夫禮》中記錄了肉羹與蔬菜的搭配方法:牛、羊、豬三種肉,牛羹宜配藿葉(豆葉),羊羹宜配苦菜,豬肉羹宜配薇菜。《禮記•內則》中還記有各種羹與各種飯食的搭配方法。如雉羹宜配麥飯,脯羹宜配細米飯,犬羹、兔羹宜配糝。羹品主料、配料的搭配原則,是以涼性的菜調和溫熱的肉。羹與糧食的搭配,也是以調和為原則。當時的人們喫羹有各種講究,如喫羹時邊上要擺上鹽、梅。雖然此時的羹已是調好味的,但為了照顧客人的口味,必須將調味品擺放在羹湯之旁,以備客人拿取。調味品的擺取也有規矩,必須“執之以右,居之於左”,即一定要擺在羹的左邊,要用右手拿。此外,喝羹也有規矩和禁忌。《禮記•曲禮》中有“羹之有菜者用 ,其無菜者不用 ”的記載,意思是喫有菜的羹纔許用筷子,沒有菜的羹則不用筷子。無菜之羹主要是用匙舀取,因此後世有“羹匙”之稱。《禮記•曲禮》還規定:“毋嚃羹。”“嚃”是不慢慢咀嚼羹中的菜品而狼吞虎咽的意思。
    先秦時期,羹的烹制帶有濃郁的中國哲學的調和色彩。這種講究調和的烹羹思想早在《詩經》中就已表現出來。所謂“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意思是把肉羹調制好,五味平和最適中。春秋時期晏子曾以《詩經》中的這段話作為立論的根據,對“和而不同”作了形像的闡釋。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齊景公對晏子說:“隻有梁丘據跟我和諧啊!”晏子則說:“梁丘據與您隻不過是相同而已,並非和諧。”齊景公問道:“和諧與相同不一樣嗎?”晏子答:“當然不一樣,和諧好像做羹湯,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薪柴烹煮,廚師加以調和,從而使味道適中。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味道太濃就加水衝淡。君子食用羹湯,感到內心平和寧靜。君臣之間也是如此,國君認為可行的事情而其中有不可行的部分,臣下就指出其中不可行的部分以使事情可行。國君認為不可行的事情而其中有可行之處,臣下就指出其中可行之處並去除其不可行的地方。如此君王調勻五味,諧和五聲,就能順利完成政事。而今,梁丘據並不是這樣,君王認為可行的事情,梁丘據也說可行,君王認為不可行的事情,梁丘據也說不可行。如同用清水去調和清水,試問這種羹湯有何滋味和意義呢?”晏子的這番論述以調羹的方法來喻說君臣關繫,用日常的飲食生活解釋了深奧的哲學道理,充分顯示了晏子作為政治家的睿智之處。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