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制器尚像:中國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1192-1728
    【優惠價】
    745-1080
    【作者】 練春海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用品器物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3769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37691
    作者:練春海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5月 

        
        
    "

    編輯推薦

        《制器尚像:中國古代器物文化研究》是一本框架經過精心設計與編排的學術文集。研究的對像,在時間上跨越了從原始時期到清代幾乎整個古代歷史時期,在空間上涉及絲綢之路的幾個主要站點,在類型上覆蓋了禮器、庸器、兵器、樂器、食器、明器、行器、權衡器等多個器物種類;采用了包括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文獻學、藝術史研究方法在內的多種方法。以“器物研究”為關鍵詞,力求彙集相關學科、領域前沿的學術理念,探索跨學科、多維度思考問題的可能性,集思廣益,以推動對中國古代器物的整體認識。

     
    內容簡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內涵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彌合傳統文化中宏觀概論與微觀探究之間的鴻溝上起到了很好的聯通(緩解張力)作用,以造物為中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爭議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為關鍵詞,全書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類:第—類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證以及對器物的銘文、圖案、刻劃、功能的研究等。第二類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討器物的形制和意義的產生、演變狀況,以及特定器物適用的環境、對像以及使用的方式、時間等問題。第三類為器物周邊研究。包括器物與特定文化、事件、現像、信仰之間的關聯研究等。
    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先秦時期器物;第二,秦漢時期器物探討;第三,秦漢以降器物研究。
    第—,先秦時期器物。
    張聞捷(廈門大學歷史繫)對周代的“行鐘”與“行器”進行探討。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內涵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彌合傳統文化中宏觀概論與微觀探究之間的鴻溝上起到了很好的聯通(緩解張力)作用,以造物為中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爭議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為關鍵詞,全書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類:第—類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證以及對器物的銘文、圖案、刻劃、功能的研究等。第二類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討器物的形制和意義的產生、演變狀況,以及特定器物適用的環境、對像以及使用的方式、時間等問題。第三類為器物周邊研究。包括器物與特定文化、事件、現像、信仰之間的關聯研究等。


        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先秦時期器物;第二,秦漢時期器物探討;第三,秦漢以降器物研究。


        第—,先秦時期器物。


        張聞捷(廈門大學歷史繫)對周代的“行鐘”與“行器”進行探討。


        董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從作冊般銅黿漫說“庸器”,進而補說並闡發有關器物的性質,提出這類器物從功能上可以稱為廣泛意義上的“庸器”,可視為一種特殊的禮器。


        韓鼎(河南大學考古文博繫)將現藏於日本泉屋博古館的神人紋雙鳥鼓的紋飾與商代相關器物結合,對該鼓的紋飾特征進行繫統認識。


        陸軍(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從對《周易》與《說文》的追記入手,通過對繫辭引文的分析,對文字體繫形成之前飾紋體繫的造紋依據和取像模式做一了說明,認為中國飾紋體繫初成時期奠定的造紋依據是仰觀俯察,權衡物我,取像模式則是觀像取則,依類像形。


        瀋騫(江蘇南京博物院)贊同新疆和田玉在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內涵,是絲綢之路文明的重要載體的觀點,結合葉舒憲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從考古與古文獻資料出發,對絲綢之路上歷代(先秦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時期、明清時期)和田玉的開采和輸入中原的歷史進行繫統的探討。


        蘇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楚漢文化傳承的背景說雄戟,選取雄戟這種兵器切入進行剖析,考察具體器物與文化觀念的流傳演變。


        王拓(蘇州大學藝術學院)主要對“繩墨”進行考釋。先對“繩”“墨”進行釋義,然後結合歷代文獻對“繩墨”的記載,認為“繩”與“繩墨”表示的是兩種不同屬性的事物。徐東樹(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從工藝制度探討周秦之變。從工藝制度這個有效的視角可以發現,周秦之際涉及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大變遷,部分涉及意識形態的變遷,但不同於商周之變涉及了核心價值的變遷。


        第二,秦漢時期器物探討。


        陳穎飛(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要從式盤起源發展探研秦漢天文占觀念的變遷。


        陳長虹(四川大學博物館)著力對古代墓葬裝飾中的梳妝圖進行探討。


        顧穎(江蘇師範大學)結合東漢解注瓶與漢代墓葬探討其中的北鬥信仰。


        聶菲(湖南省博物館)關注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前賢時彥的研究基礎上,以一號墓北邊廂隨葬器物為例,視其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與分析,並嘗試對隨葬器物的像征意義進行闡述,進而以隨葬器物的組成方式及空間營造的特點為中心展開討論,拓寬隨葬器物與環境的研究視野與範圍。


        張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重新檢視西漢劉勝墓出土的一種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銅器,著眼於銅器這種極為精細的制作方法——疊套,並對其制作傳統做簡要討論。


        周繁文(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關注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聯體陶器,繫統整理了兩漢時期嶺南地區所出五聯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進而探討以五聯罐為代表的各類聯體器的工藝淵源、文化屬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應該是一種南越國時期在外地工藝衝擊下出現的本土化產品,與“邊地半月形地帶”和環地中海地區的kernos可能存在淵源。


        朱滸、段立瓊(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通過對中國境內出土漢晉時期有翼銅人的研究,並對考古發掘與館藏及少量民間收藏銅人進行繫統梳理,得出漢晉銅人主要分布在絲綢之路沿線,呈由西向東分布。


        第三,秦漢以降器物研究。


        陳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將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考察置於考古學視野下,以典型遺跡單位出土資料為本,運用器物形制分析與組合排比的方法,結合紀年資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以淮安總管府儒學為例時期的禮器。


        李修建(中國藝術研究院)著眼於魏晉的清談活動中的一種著名器物麈尾,在趙翼、賀昌群、範子燁等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考古文獻資料,重點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體現出的六朝士人的審美意識。


        彭聖芳(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 )探討明代造物中的“崇古”與“追新”意識。


        汪曉東(集美大學美術學院)以樏為研究對像,釐清從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稱與功能隨著社會的變遷產生的變異。


        吳若明(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繫)探究晚明外銷裝飾圖像的西學東漸。

    作者簡介

        主編練春海,201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史、藝術考古、物質文化研究與美術創作。主持國家社科後期資助項目“漢代壁畫的藝術考古研究”、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項目“漢代壁畫藝術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項目“中國工藝美術史前沿與學術梳理”等多項課題。出版《重塑往昔:藝術考古的觀念與方法》《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御禮為中心》等專著5部,並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文物》《民族藝術》《美術研究》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目錄
    器物源流研究

    張聞捷周代的“行鐘”與“行器” 3
    徐東樹改制不改道的制度分層與變遷——從工藝制度看周秦之變 18
    蘇 輝從楚漢文化傳承的背景說雄戟 41
    董 波犄角猛獸——闢邪、天祿形像考源的一個視角 51
    張 佳 “深簷胡帽”考:一種女真帽式的盛衰史 89
    吳若明迎合、微變與程式化——晚明外銷瓷裝飾圖像的西風東漸 119
    程 穎試論權衡器具秤杆刻度設計的起源與形成 134
    汪曉東樏的形制演變及意蘊像征 143

    器物名物研究

    聶菲器物與空間——以馬王堆一號漢墓北邊廂隨葬器物為例 161

    器物源流研究


     


    張聞捷周代的“行鐘”與“行器” 3


    徐東樹改制不改道的制度分層與變遷——從工藝制度看周秦之變 18


    蘇 輝從楚漢文化傳承的背景說雄戟 41


    董 波犄角猛獸——闢邪、天祿形像考源的一個視角 51


    張 佳 “深簷胡帽”考:一種女真帽式的盛衰史 89


    吳若明迎合、微變與程式化——晚明外銷瓷裝飾圖像的西風東漸 119


    程 穎試論權衡器具秤杆刻度設計的起源與形成 134


    汪曉東樏的形制演變及意蘊像征 143


     


    器物名物研究


     


    聶菲器物與空間——以馬王堆一號漢墓北邊廂隨葬器物為例 161


    練春海論漢墓內棺蓋上所置玉璧的禮儀功能 172


    顧 穎東漢解注瓶與漢代墓葬中的北鬥圖像 190


    遊逸飛另一種三辨券?——跋邢義田《一種前所未見的別券》 200


    陳 軒試析卡格裡金飾上的柱臺形像 204


    朱 滸、段立瓊漢晉有翼銅人及其銘文新證 216


    李修建麈尾:形制、功能與六朝文人美學 233


    黃義軍唐宋之間硯臺的著述、形制與產地 250


    陳長虹道德、秩序與情色——古代墓葬裝飾中的梳妝圖 264


    韓 鼎商代神人紋雙鳥鼓紋飾研究 299


     


    器物周邊研究


     


    霍宏偉洛陽西朱村曹魏墓石牌刻銘中的鏡鋻考 319


    鄧 菲器與圖——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鬥圖像組合 346


    陳 衝景德鎮明代民窯青花瓷的考古發現及年代學研究 382


    彭聖芳明代造物中的“崇古”與“追新”意識 402


    王 拓 “繩墨”考釋 417


    子 仁中國飾紋體繫初成時期奠定的造紋依據和取像模式 441


    董 珊從作冊般銅黿漫說“庸器” 450

    前言
    序言

    練春海

    序言


     


    練春海


     


        人類脫離動物界,開始刀耕火耨的文明進程,通常是以人工造物出現這一標志性事件開始算起的。造物不僅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裡程碑,還是人類文明的記錄者。造物既是圖像表現的對像之一,也是圖像依附的主要載體。回首往昔,古代中國的輝煌早已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傳世文獻中的有關記載雲遮霧罩,無從證實,我們唯有通過出土的遺物,透過青銅器上的斑斑鏽跡,玉器中的絲絲沁紋,陪葬坑中發掘出來的吹彈可破的漆皮,……纔能捕捉到過往千年的蛛絲馬跡。然而,即便如此,這些古代造物所受到的關注仍然十分有限。通常情況下研究者們隻是對古代造物進行分門別類,對古代造物的材料進行一些走馬觀花或者籠而統之的考察,至於器物的雕琢工藝、刻畫細節、形制起源以及相關的制度、規範卻有意無意地被輕描淡寫,甚至忽略。而那些鮮見的微觀研究,實際上也是剝離了器物所屬原境的望文生義,有關造物本身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在探討時往往由抽像的時代特征取而代之。


     


        以墓葬而為例,造物遺存有時會成為對墓葬年代、死者身份以及與圖像意義進行有效解讀的重要證據。正如考古研究的類型學方法所揭示的那樣,通過對造物遺存形制的排比,可以確定特定範圍內相關事物的時空關繫。如果沒有具體的造物遺存[1],比如商代的銅鼎、戰國的車跡、漢代的漆器、唐代的三彩瓷器、明代的香爐等,沒有它們所提供的信息,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判斷一座墓葬所處的確切時空坐標,掌握墓主的身份、社會地位、時代背景等相關信息,即使我們假定墓葬中可能存在疑似為墓主的畫像,但它們所具有的參考價值也遠不及前者,畢竟中國的肖像畫傳統表明:所謂的寫真(像)往往與真人相去甚遠,甚至根本不去關注或傳達本人(在墓葬語境中則為墓主)的基本視覺特征。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古代造物遺存不僅可以記錄歷史、反映時代,還可以成為社會活動重要節點的指示符號。換句話說,造物在人類文明史中其實可以起到標簽的作用,它們存儲了所屬時代[2]的坐標信息,一旦被封藏於墓葬或其它禮儀性瘞坎,便脫離了自身所屬時代的歷史軌跡,成了那個時代的化石。


     


        對造物進行繫統研究的意義其實遠不止於此,它還可以在多學科的橫向及交叉研究中發揮作用。眾所周知,古代文化遺產,大多數是以器物形態留傳下來的。但已有研究中,在深化對其認知上的努力似乎微不足道。遠的以廣西合浦出土漢代器物來看,其中有些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狀況。它們不僅保留了古代絲綢之路遺留下來的烙印,甚至從中還可以還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影響與互動的脈絡,但是因為相關研究極少,因此人們對它的了解也非常的片面、有限。近的就拿清末民初的皮影藝術遺存來看。從現像上看,它們大多都是進入了博物館或者個人收藏的物質形態的文明碎片,但是它原生態的存在形式實際上與民族、民間文化都息息相關。形而下的,表現為物質形態的皮影道具還在,但是活態層面的皮影表演藝術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嬗變消失了。從更深層次上來看,代表工業文明的影視文化、多媒體藝術的當代發展,對代表農業文明的皮影藝術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圖像時代下討論皮影藝術的非遺保護問題,恐怕隻談皮影的美學價值是非常不夠的。近年來,考古學的研究有藝術史化的趨勢,這種趨勢與歐美的中國古代藝術乃至東亞藝術的研究更加注重藝術多視化綜合考察的特點遙相呼應,[3]它們均打破了學科自身的囿限,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學術視界。對造物進行傳統意義上的金石學研究,或者近現代出現的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藝術人類學研究,以及利用的科學技術或研究方法(如大數據統計分析)進行研究,這個進程不斷地刷新了人們對造物所能包蘊的信息容量的認識。多學科、跨學科的攜手合作與探索,日益增進我們對傳統造物的認知度。


     


        研究造物意味著讀取被造物封存的歷史信息,意味著我們要對它們進行有效的解碼。解碼是有條件的,首先要對造物與圖像共處的場域作正確的認知。[4]以往的研究對關於造物所處場域方面的問題缺乏應有的關注和討論,研究壁畫者通常不大關心壁面下方是否放置何物?壁面前方又有何物?壁面朝向有何特點?研究器物者一般也不關心器物的擺放方式、位置、組合規律,器物品質的對比關繫等。這樣的研究隨意性很大,不是在一個統領全局的整體意識或場域觀指導下展開,其結果往往不是盲人摸像,就是隔靴搔癢,抓不住問題的關鍵,在遇到解釋不清的細節和問題時,往往采取“回避政策”,或者毫無根據地胡亂揣摩,甚至隻選擇有利於文本討論的細節、論據,或者個案,結論自然靠不住,遑論學術價值。


     


        然而,出土的造物或者是遺物在歷史空間中其實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存在。今天博物館中呈現於我們眼前的造物,多數情況下既非古人眼中所見的造物,也不是與當下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我們甚至不能說今天所見到的“古代造物”就是古代人們所創造之物的遺存。在馬王堆漢墓發掘的現場,膏泥內發現的翠綠竹葉,一暴露到空氣中就瞬間碳化,其隕滅的速度可謂令人“猝不及防”。兵馬俑也有類似的情況,它們身上的色彩在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中,大多數都消褪無遺,隻有極少量的一些兵馬俑,出土時身上尚且殘留著五顏六色,有些甚至可以用艷麗來形容(雖然這種情況目前尚不能推廣到全部的兵馬俑上,但很有代表性)。畫像石也是如此,神木大堡當的畫像石是彩色的,但是更多地區的畫像石什麼顏色也沒有。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論,那些靈光乍現的驚艷瞬間就是古代造物封存於地下之時的本來樣子。但從考古發掘出土的總體情形來看,色彩消褪,痕跡模糊,卻是出土遺物蛻變的大致趨勢,可見它既不是古人造作它們或者埋瘞它們時所見到的原本面目,也非大多數人在博物館中所見。[5]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常常以“包漿”“沁”“拙樸”之類的標準用來審視和評價古代物質遺存。問題是,古人——造物的使用者或擁有者[6]——是如何看待那些事物的?他們喜歡外觀富有歷史滄桑感,光澤含蓄、古雅的器物,還是鮮艷華美、流光溢彩的器物?以筆者所見,事物之表面飾以各種間色、復色為基礎的灰色裝飾圖案組合,恰恰反映了現代文明語境下的色彩觀。在中國古代,人們使用的著色劑以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為主,其顏色與今天的化工顏料相比,色彩的飽和度並不見得會低多少,不足之處僅在於可能會比較容易褪色,既色彩的純度(或飽和度)不易保持。曾有當代藝術設計理論提出,古人所使用的顏色以灰色繫列為主,色階差別較小,對比溫和,顯得高貴、典雅,並極力主張棄用現代工業生產帶來的鮮艷色繫,恢復古典時代的色彩觀,甚至回歸到手工萃取色素的手法上去。但問題是,古人其實一直致力於提高色彩的飽和度、穩定性。就陶器裝飾(陶器上的色彩經過高溫條件下的化學反應,相對來說不易受環境影響,表現極為穩定)規律的發展狀況來講,越是鮮艷、對比強烈的顏色出現得越早。原始時期的彩陶,色彩單純、熱烈,發展到瓷州窯時,雖然一般隻裝飾黑白兩色,但是其對比度也極為強烈,景德鎮的青花瓷繫,再往後出現了鬥彩,顏色越來越多樣,甚至是五彩繽紛,可見尋找色彩對比強烈、富麗堂皇一直是古人在追求裝飾品質上努力的方向,並不像現代設計師們所理解的那樣。灰色或者灰色調子,其實是為古人所鄙棄的。認識灰色的價值是現代科學的產物,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光學、視神經學的發展,使人們對色彩、光、視網膜成像規律有了深入、繫統的了解。對於色彩在各種場合中的作用、功能和特點加以研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灰色,作為一種中性、溫和的色彩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同時,由於它與老舊的古物、蒼白的遺存相聯繫,因此,在情感上也逐漸被抬高到高貴、典雅的貴族地位。可見古董有其當代性,文物遺存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悖論性的存在。


     


        正因為出土造物在本質上的這種特殊性,對它進行研究絕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利用圖像來證史或對器物作圖像志描述上,而是要通過梳理圖像(或造物形像)與文獻之間的內在理路來恢復歷史原境,勾勒故事。當代藝術史、藝術考古研究中出現的一些研究範式,比如整體研究[7]和超細研究(也有人稱之為超細讀),它們中多數的研究重點都聚焦於考察造物遺存上,可見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內涵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彌合傳統文化中宏觀概論與微觀探究之間的鴻溝上起到了很好的聯通(緩解張力)作用,以造物為中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爭議得到了很好的梳理。正是基於此,對造物如下幾個研究方向的集中交流與討論就顯得意義非常:,器物辨識。包括名物考證,器物上的銘文、圖案、刻劃的研究,等等。第二,器物與環境研究。包括器物的具體適用環境,以及使用方式、時間及對像等的研究。第三,器物與文化研究。包括造型演變、源流,與特定的文化、事件、現像、信仰之間的關繫等。筆者策劃與發起的“制器尚像”學術研討會雖然已經結束,但它所帶來的影響纔剛開始,並將持續發酵,本文集的編寫便是其中的一個自然延伸,希望有更多的學者了解到,有那麼一批出色的學者,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可以從他們的成果中受益。


     


     


     


    [1]這些造物遺存中的一部分帶有清晰可辨的自銘,能夠準確地提供關於墓主身份及生卒年月,墓葬建造者、出資者以及墓葬建造年代等信息。


     


    [2]“所屬時代”指造物被生產並按生產預期的目的來使用時所對應的歷史階段。對陪葬物而言,就是指它們被殉葬之前所對應的歷史時期。


     


    [3]孫健:《美國學術界中國古代書畫研究的現狀及趨勢》,《美術觀察》,2017(8),4-6頁。


     


    [4]關於這個概念,筆者在《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章《導論:物、像與場》中專門作了探討。探討了關於器物與空間關繫以及它們所構成的場域的內容。“圖像、器物與死者(包括棺槨)之間的空間與邏輯關繫則構成一種意義的‘場’,包含多種維度的‘場’。”練春海:《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1-14頁。


     


    [5]博物館中展示的古物,或者因為修補(出土時為碎片,並且可能是不全的碎片),或者因為保護的需要(器物上的殘留色彩不能受強光照射,或者必須浸泡在特殊的保存液體中),或者因為不可修復和不恰當的修復,與它們被殉葬之前的樣子相去甚遠。


     


    [6]造物的擁有者也可以指現代的古董收藏者,但文中特指與具有使用權的主體(使用者)相對應的具有所有權的主體(擁有者)。


     


    [7]廖明君、練春海:《視覺形像材料與早期中國的文化藝術:練春海博士訪談錄》,《民族藝術》,2012(4),45-49頁。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