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大窯遺址——四道溝地點(1980-1984)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1987-2880
    【優惠價】
    1242-1800
    【作者】 馮興無,汪英華 主編,內容古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編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遺址/陵墓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4350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435026
    叢書名:大窯遺址研究繫列叢書

    作者:馮興無,汪英華主編,內容古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編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2月 


        
        
    "

    編輯推薦
    四道溝地點東區剖面包含 3條明顯的古土壤條帶,可以與標準黃土剖面對比;紅色土層中發現有中國北方中更新世哺乳動物群的代表——腫骨鹿的化石;紅色土層底部燒土經過熱釋光測年。綜合上述數據和資料分析,四道溝地點的時代可以追溯到距今 30多萬年。化石和孢粉分析表明,四道溝文化形成時是比較濕潤的森林草原環境。9787030435026 
    內容簡介
    大窯四道溝地點,經過 1979~1984年的連續發掘,出土了近 2000件石制品、燒骨、灰燼等文化遺存和少量的哺乳動物化石。本項研究觀測和統計了 1689件石制品,包括下文化層(第 4層)的 1190件和上文化層(第 3層)的 499件。石制品原料幾乎全部為燧石;類型多樣,包括人工石塊、石核、石片和多種類型的石器;石核中存在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打片以錘擊法為主,偶爾使用砸擊法;石片中包含有一定數量的使用石片;石器毛坯主要為石片,加工方式主要為錘擊法;石器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鑽、石錐、凹缺器、端刮器、鋸齒狀器和球形器。石器工業依然屬於中國北方石核—石片—刮削器主工業範疇。這一工業延續時間較長,以開采基岩中的燧石作為原料,制作出了多種簡單的石器工具。
    目錄
    前言
    章 研究歷史與背景
    第二章 地層、時代與古環境
    1 地質、地理與環境
    2 剖面觀察與地層劃分
    2.1 早期的地層觀察與劃分
    2.2 地層認識的爭論
    2.3 本書對地層的觀察與劃分
    3 動物化石
    4 古環境分析
    5 年代測定
    第三章 石制品觀測的方法與標準
    1 觀察與分類
    1.1 石核的類型劃分前言

    章  研究歷史與背景

    第二章  地層、時代與古環境

      1  地質、地理與環境

      2  剖面觀察與地層劃分

        2.1  早期的地層觀察與劃分

        2.2  地層認識的爭論

        2.3  本書對地層的觀察與劃分

      3  動物化石

      4  古環境分析

      5  年代測定

    第三章  石制品觀測的方法與標準

      1  觀察與分類

        1.1  石核的類型劃分

        1.2  石片的類型劃分

        1.3  石器的類型劃分

      2  觀測項目

      3  數據記錄、統計與分析

    第四章  石制品屬性分析

      1  四道溝東區石制品

        1.1  東區第4層石制品E-L4

        1.2  東區第3層石制品E-L3

      2  四道溝西區石制品

        2.1  西區第6層石制品W-L6

        2.2  西區第5層石制品W-L5

        2.3  西區第4層石制品W-L4

        2.4  西區第3層石制品W-L3

      3  東西兩區石制品類型和技術特點

        3.1  下文化層石制品

        3.2  上文化層石制品

        3.3  東西兩區綜合對比分析

    第五章  石器文化的分析與比較

      1  原料與經濟形態

        1.1  石料的種類與分布

        1.2  人類的開發與利用

        1.3  原料與類型的討論

      2  石器文化的對比

        2.1  與周口店第1地點比較

        2.2  與周口店第15地點比較

        2.3  與丁村遺址比較

        2.4  與許家窯遺址比較

        2.5  與大窯其他石器地點的比較

        2.6  小結

    第六章  討論與結語

      1  年代與環境

      2  石器工業的特點

      3  原料對石器工業的影響

      4  人類的適應行為

      5  對今後工作的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附表

      附表1  大窯四道溝地點西區的備料與石塊

      附表2  大窯四道溝地點西區的石核類

      附表3  大窯四道溝地點西區的石片

      附表4  DY4W石器

      附表5  大窯四道溝地點東區的備料與人工石塊

      附表6  DY4E石核

      附表7  DY4E石片

      附表8  DY4E石器

    英文摘要

    後記
    在線試讀
    章研究歷史與背景
    1973年10月,汪宇平先生在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大窯二道溝和前乃莫板兩處舊石器地點。1976年,汪宇平、田廣金、呂遵諤等對這兩處地點進行了正式發掘。在二道溝地點黃土層中獲得了一些石制品和少量的赤鹿、普氏羚羊化石等遺物;在前乃莫板也獲得了一些石制品。前乃莫板地點與二道溝點相距約10km,其地質、地貌特征以及石制品組合特征都與二道溝非常相似,因此,當時兩個地點的石制品被合在一起進行了研究報道,認為這兩處地點都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場[1,2]。由於上述地點發現的石制品與北方其他較早發現遺址的文化面貌有所不同,所以裴文中先生將這兩處地點所代表的文化命名為“大窯文化”,並親筆題字。
    1978年秋,汪宇平、衛奇等又在大窯四道溝的紅色土層中發現了打制石器,認為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1979~1984年,內蒙古博物館等單位在四道溝地點分東、西兩區進行了幾個年度的發掘(圖版1、圖版2),發現了近2000件石制品和一些哺乳動物化石。1980年,呂遵諤先生對四道溝地層做了初步研究,並建議把“大窯組”作為內蒙古中部、山西北部地區的第四紀地層的典型剖面[3]。
    1983年出土的標本由汪宇平等進行了初步觀測和記錄,內容包括石制品的編號、類型、顏色、長度、寬度、厚度幾個項目。據汪宇平等發表的兩篇簡報,1983年四道溝地點共出土石制品1317件;其中,西區出土470件,東區出土847件。
    1986、1987年,汪宇平先生先後對四道溝西區與東區的發掘成果進行了研究報道。
    據1986年的發掘簡報,四道溝西區共出土石制品470件,其中385件來自下部離石黃土層(稱為早期),85件來自上部的晚更新世黃土地層(稱為晚期)。早期石制品的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和石刀,其中刮削器約占本期總數的80%,所有二次加工的標本占90%以上;晚期的類型中增加了球形器,除石錘、球形器外,二次加工的標本占本期的88%以上[4]。
    據1987年的發掘簡報,四道溝東區出土石制品共847件。根據地層與時代劃分,這些石制品被歸入舊石器時代早期的644件,中期的203件,晚期的2件。早期石制品的類型同西區,即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和石刀;其中刮削器約占本期總數的78.9%,所有二次加工的標本占93%以上。中期類型中僅沒有早期的石刀,其被加工的標本占到了95%以上,其中86.7%是刮削器;晚期的2件分別為石片和刮削器[4]。發掘簡報認為,四道溝的石器不僅尺寸偏大,而且石器的數量相對很多,特別是刮削器占到了石制品總數的80%以上;另外,從早期到晚期,石制品的類型和技術特點基本保持不變。


    章研究歷史與背景

    1973年10月,汪宇平先生在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大窯二道溝和前乃莫板兩處舊石器地點。1976年,汪宇平、田廣金、呂遵諤等對這兩處地點進行了正式發掘。在二道溝地點黃土層中獲得了一些石制品和少量的赤鹿、普氏羚羊化石等遺物;在前乃莫板也獲得了一些石制品。前乃莫板地點與二道溝點相距約10km,其地質、地貌特征以及石制品組合特征都與二道溝非常相似,因此,當時兩個地點的石制品被合在一起進行了研究報道,認為這兩處地點都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場[1,2]。由於上述地點發現的石制品與北方其他較早發現遺址的文化面貌有所不同,所以裴文中先生將這兩處地點所代表的文化命名為“大窯文化”,並親筆題字。

    1978年秋,汪宇平、衛奇等又在大窯四道溝的紅色土層中發現了打制石器,認為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1979~1984年,內蒙古博物館等單位在四道溝地點分東、西兩區進行了幾個年度的發掘(圖版1、圖版2),發現了近2000件石制品和一些哺乳動物化石。1980年,呂遵諤先生對四道溝地層做了初步研究,並建議把“大窯組”作為內蒙古中部、山西北部地區的第四紀地層的典型剖面[3]。

    1983年出土的標本由汪宇平等進行了初步觀測和記錄,內容包括石制品的編號、類型、顏色、長度、寬度、厚度幾個項目。據汪宇平等發表的兩篇簡報,1983年四道溝地點共出土石制品1317件;其中,西區出土470件,東區出土847件。

    1986、1987年,汪宇平先生先後對四道溝西區與東區的發掘成果進行了研究報道。

    據1986年的發掘簡報,四道溝西區共出土石制品470件,其中385件來自下部離石黃土層(稱為早期),85件來自上部的晚更新世黃土地層(稱為晚期)。早期石制品的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和石刀,其中刮削器約占本期總數的80%,所有二次加工的標本占90%以上;晚期的類型中增加了球形器,除石錘、球形器外,二次加工的標本占本期的88%以上[4]。

    據1987年的發掘簡報,四道溝東區出土石制品共847件。根據地層與時代劃分,這些石制品被歸入舊石器時代早期的644件,中期的203件,晚期的2件。早期石制品的類型同西區,即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和石刀;其中刮削器約占本期總數的78.9%,所有二次加工的標本占93%以上。中期類型中僅沒有早期的石刀,其被加工的標本占到了95%以上,其中86.7%是刮削器;晚期的2件分別為石片和刮削器[4]。發掘簡報認為,四道溝的石器不僅尺寸偏大,而且石器的數量相對很多,特別是刮削器占到了石制品總數的80%以上;另外,從早期到晚期,石制品的類型和技術特點基本保持不變。

    四道溝地點石器工業的特點被總結如下:打片隻用錘擊法;石核利用率很高,不修理臺面;石片特征清楚,邊緣鋒利;石器的毛坯以石片為主,一般采用交互打擊法進行加工;器型偏大,早期的大於晚期的,有逐漸變小的趨勢,石器工業“基本上屬於匼河—丁村大型石器傳統”[5],而且同我國北方的山西丁村、西侯度、匼河和陝西藍田人遺址等有著淵源關繫[6]。這兩篇發掘報告把四道溝地點歸入到華北兩大文化繫統中的“大石器”傳統;除了石制品偏大的特點之外,刮削器被認為在石制品組合中占很高的比例。根據上述研究,四道溝石器工業與華北的其他遺址和地點在類型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基本上是“獨樹一幟”,因此,被稱為“四道溝類型”[7]。

    如果上述結論無誤,那麼這樣的舊石器遺址或地點在中國,甚至世界範圍內也是很少見的。據統計,中國北方主要的舊石器遺址的石制品組合中,石器數量超過石制品總數20%的遺址很少(沒有繫統發掘的遺址和地點除外),而四道溝地點的這個比例竟然高達76%。作為石器制造場來講,四道溝地點的這個比例似乎更不符合常理,因為生產一件石器就會產生數量多倍於它的石片。四道溝地點石器所占的比例以前也受到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懷疑。2003年9月,張森水在觀察了四道溝地點的石制品後認為,具有加工痕跡的標本(石器)數量非常少,其比例不會超過10%;他早年在總結中國舊石器文化類型時所提出的“四道溝類型”概念需要重新定義。

    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四道溝地點東區進行了熱釋光法測年。樣品取自於四道溝東區T1探方下部,為腫骨鹿燒骨及其周圍的燒土。結果認為四道溝地點早形成於距今31萬年左右[8]。

    1990年,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在四道溝地點東區做了古地磁研究,認為在剖面上有Laschamp事件和Blake事件以及布容正向與松山反向極性世的分界,因此,汪宇平等認為四道溝地點可能有距今大約70萬年的歷史[9]。

    上述熱釋光和古地磁兩種測年結果在當時存在較大爭議,因此都沒有正式公布,直到2002年,汪英華纔正式報道了這些測年結果,並對這些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評論[9]。

    四道溝地點的發現及其多學科綜合研究結果受到了考古學界的極大關注(圖版3、圖版4)。考古學家裴文中院士、賈蘭坡院士、呂遵諤先生等曾親臨發掘現場考察並指導工作(圖版5~圖版8)。北京大學還在遺址管理所旁建立了考古學研究基地,經常有研究生前往這裡進行與大窯遺址有關的實習與工作。1988年,大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80年代末,張森水先生在總結中國北方早期舊石器文化特點時指出,以周口店第1地點為代表的文化類型構成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主體;四道溝地點石制品偏大,其刮削器被認為在石制品組合中占很高的比例,代表了一種區域文化類型,並把它命名為“四道溝類型”[7]。在20世紀90年代初,他提出了“主工業”理論,指出四道溝地點從早到晚的石器工業都與中國北方的主工業有著較大差異[10]。1999年,在總結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的重大發展時,張森水繫統地剖析了中國舊石器研究的發現與進展,認為中國“目前至少可看到各有特點的11個工業類型,形成了中國南、北主結構與多種區域性工業類型並存的格局”[11]。這“11個各有特點的工業類型”卻並沒有包括四道溝地點,從此,四道溝地點的工業屬性被暫時“擱置”了起來。

    2001年,汪英華對大窯四道溝地點的地層剖面進行了重新劃分。他把四道溝東區剖面劃分為10個層位,西區劃分為7個層位,並討論了東、西兩區之間的地層關繫以及每個層位的時代;他認為四道溝地點的地層、哺乳動物和舊石器遺存有連續性;同意呂遵諤先生的觀點,也倡議把“大窯組”作為內蒙古中部、山西北部地區第四紀中更新統至全新統黃土地層的典型剖面[12]。

    2003年,汪英華報道了大窯四道溝地點早期的孢粉分析結果。他認為,四道溝地點從早到晚,古氣候波動在植被變化上的表現是:干旱草原—濕潤森林草原—干寒草原—干涼草原—溫涼森林草原—溫暖森林草原的演變過程[13]。

    2005年,楊曉燕考察了大窯遺址後認為,四道溝地點並非標準的黃土—古土壤堆積序列,地層學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14]。

    上述工作為四道溝地點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大窯遺址其他地點的發現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在發掘與研究二道溝和四道溝地點的同時,汪宇平等還在大窯遺址區內相繼發現了一道溝、27號洞、八道溝等石器地點,這些地點都出土了豐富的石制品材料。雖然這些新地點的材料還沒有被正式報道,但是從地層層位、石制品的類型與技術特點等分析,大窯遺址區的石器地點構成了一組由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較為連續的文化地點序列(圖1)。

    2005年5月,國家文物局審議並通過了《內蒙古大窯遺址保護規劃》,為四道溝地點的深入研究和保護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圖版11、圖版12)。

    圖1大窯遺址石器地點的分布情況Fig.1Distribution of the Dayao lithic localities

    第二章地層、時代與古環境

    大窯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約30km,大青山東麓的山前丘陵地帶。呼和浩特市所在的土默特平原物產富饒,一千多年前就有詩歌這樣描寫:“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1地質、地理與環境

    大窯遺址所在的呼和浩特市由平原和臺地組成。呼和浩特轄區靠近大青山的部分是由衝洪積扇裙組成的傾斜平原,中部為大黑河衝湖積平原,西南部為黃河衝湖積平原,南部為湖積臺地,湖積臺地南緣與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丘陵相接。呼和浩特的總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呈自然緩坡形狀。海撥990~1200m,境內海撥2246m,平均海撥1050m,地形坡降在山前地帶為6‰~13‰,在平原地區多為2‰以下。

    大窯遺址位於大青山東麓的山前丘陵地帶,文化遺物埋藏於第四紀的堆積物中(圖2)。大青山是陰山山脈的主體,西至包頭昆都侖河,東至呼和浩特大黑河上遊谷地。東西長超過240km,南北寬20~60km,海撥1800~2000m,主峰海撥2338m。岩石主要由太古代的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和古生代、中生代的砂頁岩、礫岩所組成。大青山山麓分布有侵蝕殘餘的低山和眾多的山溝,雨後洪流破山而出,造成復式帶狀洪積扇裙。山脈的屏障作用甚為明顯。大青山森林覆蓋率為11.5%。陽坡

    圖2大窯遺址區域地層岩性剖面示意圖Fig.2Geographic section of the Dayao localities

    1500m以下為干草原,1800m以上為山地草甸草原。土壤為山地栗鈣土—山地典型棕褐土—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草甸草原土。山前丘陵和洪積扇地帶為半農半牧區,陡坡開墾已帶來嚴重的水土流失。

    大窯遺址的地理坐標為111°58′58″E,40°56′16″N,海撥1200~1500m。周圍山頂渾圓,山坡平緩,鉗形溝谷發育;溝谷切割線比高小於200m*。現代植被以多年生旱生低溫草本植物及早生小灌木、小半灌木。從組成植物科屬成分來看,草本植物主要是蒿屬(Artemisia sp.)、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木本植物主要是油松(Pinus tabuleaformis)、樺(Betula sp.)、櫟(Quercus sp.)、雲杉(Picea asperata)等;缺少高大的喬木和濕生灌木。現在年均氣溫5.6~6.3℃,年平均降水量420mm左右,屬半干旱草原氣候。

    2剖面觀察與地層劃分

    2.1早期的地層觀察與劃分

    據早期的兩篇發掘簡報,四道溝地點是一套典型的黃土堆積。四道溝西區發掘剖面由於離溝口較近,地勢相對較低,遭受流水等自然營力的改造嚴重,幾乎看不到早先發掘的痕跡;東區發掘剖面保留得較完整,是地層、環境與年代研究的重點。

    據1986年的發掘簡報,四道溝地點西區的探方沿溝坎連續分布,共計10個(T1-T10),總長度100m,發掘的深度不等。西區的地層剖面自上而下被分為7層:第1層為表土,土質疏松,為灰褐色粉砂質黏土;第2層為灰黃色砂質黏土,垂直節理發育;第3層為棕黃色砂質黏土;第4層為棕紅色亞黏土,塊狀,很堅硬,有蠟質光澤;第5層為橘紅色黏土,疏松多孔,含鈣質結核;第6層是紫紅色黏土,塊狀,很堅硬,含大量鈣質;第7層為棕黃色粉砂質黏土。早期研究者認為第2層屬晚更新世的馬蘭黃土,第3層形成於晚更新世早期,第4~7層屬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

    據1987年的發掘報告,四道溝地點東區發掘探方沿溝坎依次排列,共計12個(T1-T12),總長度100m,發掘深度不詳。東區發掘剖面被分為4層(自上而下):第1層為表土,土質疏松,為灰褐色粉灰質黏土,形成於全新世;第2層為灰黃色砂質黏土,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屬晚更新世的馬蘭黃土;第3層為淡紅色黏土(包括3個小層:3a層,堅硬,具斑紋,色調較深;3b層,均勻細致;3c層,堅硬,具斑紋,色調較深),形成於晚更新世早期;第4層為棕紅色黏土,塊狀,很堅硬,有蠟質光澤,向下土質變深,接近黑紫色,屬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

    有人認為,四道溝地點堆積物的時代從中更新世早期延續到更新世晚期,而且大

    *摘自羅春廣:《呼和浩特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分析》,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部分層位都含有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因此,建議把四道溝剖面作為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地區第四紀地層的一個標準剖面,並取名為“大窯組”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