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簋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3289-4768
    【優惠價】
    2056-2980
    【作者】 張懋 F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青銅器/金屬器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50752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包裝:平脊精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507525
    叢書名:陝西師範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作者:張懋?F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編輯推薦
    無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
    目錄
    目錄
    多卷本《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編寫緣起 張懋镕(i)
    青銅簋:仿陶青銅器器類演進的典型代表(代序) 張懋镕(iii)
    **章 緒論 (1)
    **節 青銅簋研究簡史 (1)
    第二節 青銅簋研究理論與方法 (14)
    第二章 青銅簋的起源、名稱及功用 (17)
    **節 青銅簋的起源 (17)
    第二節 青銅簋的定名 (26)
    第三節 文獻中的青銅簋 (31)
    第四節 青銅簋的功用 (36)
    第三章 青銅簋型式分析 (40)
    **節 分類的依據與方法 (40)
    第二節 甲類圈足簋的型式 (43)
    第三節 乙類方座簋的型式 (72)
    第四節 丙類附足簋的型式 (79)
    第四章 青銅簋分期與年代推定 (93)
    **節 分期與年代推定的依據與方法 (93)
    第二節 各期銅簋的年代與特點 (94)
    第五章 青銅簋區域研究 (121)
    **節 中原及山東地區青銅簋發展的脈絡與特點 (121)
    第二節 北方地區青銅簋發展的脈絡與特點 (129)
    第三節 漢水流域青銅簋發展的脈絡與特點 (131)
    第四節 東南地區青銅簋發展的脈絡與特點 (133)
    第五節 青銅簋區域發展的脈絡與特點 (139)
    第六章 青銅簋譜繫研究 (141)
    **節 甲類圈足簋研究 (141)
    第二節 乙類方座簋研究 (144)
    第三節 丙類附足簋研究 (155)
    第四節 明器簋研究 (162)
    第七章 青銅簋器用制度 (165)
    **節 商代墓葬所反映的用簋情況 (165)
    第二節 西周早期墓葬所反映的用簋情況 (172)
    第三節 西周中期以後墓葬所反映的用簋情況 (179)
    第四節 青銅簋器用制度的討論 (183)
    第八章 青銅簋環耳的藝術觀察 (187)
    **節 垂珥的定名與研究 (187)
    第二節 商代青銅簋環耳的出現與發展 (188)
    第三節 西周早期青銅簋環耳的變化與發展 (193)
    第四節 西周中期青銅簋環耳的變化與發展 (202)
    第五節 西周晚期以後青銅簋環耳的變化與發展 (205)
    第九章 青銅簋紋飾研究 (210)
    **節 青銅簋裝飾綜述 (210)
    第二節 盂形簋與尖刺乳釘紋 (219)
    第三節 罐形簋與瓦楞紋 (220)
    第四節 豆形簋與渦紋間短夔紋 (223)
    第十章 特殊形制青銅簋研究之一:方簋 (227)
    **節 出土或傳世的方簋 (227)
    第二節 方簋的型式與風格分析 (231)
    第三節 方簋與其他器類的關繫 (238)
    第四節 方簋的起源與發展 (243)
    第十一章 特殊形制青銅簋研究之二:異形簋 (246)
    **節 馬簋非簋 (246)
    第二節 魯侯尊還是魯侯簋 (252)
    第三節 罕見的改制銅簋 (258)
    第四節 真假賢簋 (264)
    第十二章 結語 (268)
    附表 (273)
    附表1 青銅簋銘文考釋及相關研究論文簡目 (273)
    附表2 甲類圈足簋統計表 (286)
    附表3 乙類方座簋統計表 (444)
    附表4 丙類附足簋統計表 (478)
    附表5 青銅簋蓋或殘片統計表 (557)
    附表6 無圖或圖片不清晰的簋 (563)
    附表7 青銅明器簋統計表 (609)
    附表8 文中所引書目及其簡稱表 (611)
    參考書目 (612)
    致謝 (636)
    前言
    `
    媒體評論
    `
    在線試讀
    **章 緒論
    青銅簋作為商周禮器中重要的一類粢盛器,學界對其重視和研究的程度卻遠不及銅鼎。從宋代學者對銅簋的著錄開始,到清代學者對於銅簋名稱的相關討論,直到民國,學界纔*終對簋的定名、功能等達成統一認識。這一學術準備的過程用了近千年的時間。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陸續展開了對青銅簋的研究,並取得重大進展。然而,這些研究多偏重於某一器類或某一段落,就銅簋整體而言,總給人以霧裡看花的感覺。銅簋的發展脈絡及其在青銅器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等都不甚明朗。隨著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湧出,器類學研究的方法和理念日漸成熟。器類學研究是青銅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它是建立在對單一器類進行譜繫研究和區域研究的基礎上,了解該器類在整個青銅禮器中的地位和作用,與其他器類間的相互關繫等,並結合器用制度,探索商周時期的社會文化、民俗風尚、藝術視域等。本文即在此理論指導下,對青銅簋進行全面梳理和綜合研究。
    **節 青銅簋研究簡史
    簋是青銅禮器中重要的一類粢盛器,常與鼎搭配使用,這些從文獻和大量出土的考古實物都可以得到證實。鼎是用來烹煮或加熱肉食的炊器,簋則專門盛放黍稷等食糧。二者雖功能、用途不同,卻構成了青銅禮器中食器組合的核心,成為“明尊卑,分上下”的標尺。簋與鼎一樣具有出土數量多、地域廣、形制多樣等特點。有關青銅簋的研究較多,但是和鼎比起來,對簋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這可能是由以下兩點原因造成的:
    首先,青銅鼎從夏代晚期開始出現,一直到漢代仍在使用。近兩千年的時間跨度,是銅簋所不能比擬的。尤其是西周末年至春秋戰國時期,簋數量銳減,取而代之的有盨、簠、豆、盆、敦等粢盛器,搶占了簋的生存空間,迫使其逐漸走向衰落。
    其次,文獻上對於鼎的記載要多於簋。“問鼎中原”“鐘鳴鼎食”“一言九鼎”等典故,彰顯了鼎作為國之重器的地位。與之相反,直到清代乾嘉以後,人們纔逐漸將青銅器中的與文獻中的簋聯繫起來。這一認識*終成為定論更是晚至20世紀30年代。以往學者對於鼎簋制度的研究,主體也多在鼎,兼而論及到簋。所以,學者對於銅鼎的研究自然要比簋深入全面得多,這也是長時間學術積澱和準備的結果。
    實際上,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銅簋在禮器中的地位和作用,絲毫不遜於銅鼎。首先,簋的數量龐大,本文共收集出土和傳世的銅簋三千餘件。在所有的青銅禮容器中,鼎和簋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其他器類。其次,簋的形制多樣、異彩紛呈。簋的基本特征為鼓腹圈足,主要的變化在耳和底座上。陳芳妹歸結出六種簋的耳型:分別是無耳、半環耳、附耳、獸首銜環耳、貫耳和小環耳。耳的數量從無耳到雙耳,再到四耳;雙耳或四耳上還常常帶有獸頭,下部亦連接有長方形或鉤狀垂珥。如簋等器的耳部,還直接鑄成一站立的鷙鳥形狀。西周初年,食器組合日漸興盛,並逐步取代酒器組合成為禮器的核心。此時,簋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其中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高度普遍增加,即在圈足的基礎上,加鑄方座、三足或四足。如此復雜多變的形制,即便是銅鼎也無法比擬。第三,從器用制度來看,炊器鼎和盛器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食器組合。這一組合從商代早中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戰國。雖然期間甗、鬲、盨、簠、豆、敦、盆等也陸續加入,但時代相對較晚,數量總體偏少,它們隻能看做是對鼎簋這一基本組合的補充、發展和繼承、延續。*後,銅簋固有的形制特點使其在藝術表現上比銅鼎或其他器類更具優越性。如腹部較寬大,有利於花紋的展示。一些特殊紋飾僅僅出現在銅簋上,或者主要裝飾在銅簋上。簋的內底平整,更加方便鑄造銘文。這些銅鑄的史書不僅是早期書法藝術的典範,也是研究商周歷史的寶貴檔案資料。
    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湧出,器物學研究的方法和理念也日漸成熟。在此基礎上,對青銅簋進行全面梳理和綜合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有關青銅簋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宋至清乾嘉之前
    宋代是金石學大發展的時期,也是青銅器研究的奠基時期。宋人在青銅器定名方面貢獻極大,影響深遠。早期的《考古圖》《博古圖》等均收錄有簋。然而宋人的治學方法,還不能擺脫舊有的經學研究範疇,在對青銅簋的名稱考訂上,多依賴銘文,對文獻的引用顯得牽強附會。這一時期的研究狀況可概括為三點,即定名混亂,形制不清,功能不明。
    《考古圖》中收錄“敦”16件(包括器蓋):14件為簋,1件與今天的敦相仿(四足疏蓋敦),1件不明(三牛器蓋,簋上罕見,疑為鼎蓋)。5件簋被歸為“彝”類(如五彝、虎彝、虢叔彝等),另有1件乳釘紋盆式簋被稱為“圓乳方文尊”,歸到了“尊”類。收錄“簋”4件(叔高父旅簋、寅簋、師寏父簋、小子師簋),形制均為今天的“盨”。《續考古圖》中收錄“敦”6件、“彝”2件(父乙虎彝、寶尊彝)、“尊”1件(鳥銅尊),均為簋。收錄“簋”1件,類似於盆,圖形怪異,銘文失真,可以肯定與今天的簋相去甚遠,或為偽器。《博古圖》共收錄“彝”25件,“敦”28件,其中除已卣方彝為酒器外,其餘均為簋。收錄“簋”3件,實為盨。
    以上三種圖錄的共同之處在於將金文中出現的字釋為“敦”,因而,將一批包括有簋的銅器歸為“敦”類器。鑄有“某某作尊彝”或“作寶尊彝”銘文的器歸為“彝”類。《考古圖》和《續考古圖》還將沒有自名的無耳盆式簋,並入了“尊”屬。拋開敦、簋的名稱問題,同一類型的器就被冠以“敦”“彝”和“尊”三種器名。可見當時對於簋類器,缺乏統一認識,定名相當混亂。《博古圖》的編錄要稍進步一些,從器物的形制和功用角度出發,他將無耳盆式的“尊”類器也劃歸到“彝”類。宋人對器物的定名,亦體現出他們對器物功用的理解。“敦”類器是盛放黍稷的食器,而“彝”類器的用途同於酒器。造成這種理解的主要原因是,過分將銘文內容與文獻套用,反而不能從整體上發現簋類器的共性。
    早期宋人的研究也有很多可取之處。呂大臨在《考古圖》卷三《散季簋》的條目下對“敦”的用途、質地、形制等方面做了一番考證。從用途上說,“按《禮記 明堂位》雲,有虞氏之兩敦,夏後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敦、簋屬也,所以實黍稷”。從質地上說,“上古以瓦,亦謂之土簋,中古始用金”。他認為:“周人以簋為祭器,乃以有虞氏之敦為用器。”“敦”的形制主要分四種:
    (1)“如鼎三足,腹旁兩耳,大腹而卑,耳足皆有獸形,其蓋有圈足,卻之可置諸地者。”
    (2)“如尊而夾腹,兩耳圈足者。”
    (3)“如盂而高圈足無耳者。”
    (4)“有略如散季敦而圈足足下又連一圈者”(指方座簋而言)。
    呂氏的這段話,現在依然很有意義,畢竟在簋、敦的關繫及用途等方面所得出的一些結論還是正確的。
    《博古圖》還進一步將方座簋、四耳乳釘紋簋、蝸紋簋等的年代定在了西周早期。這些周初頗具特色的簋形或紋飾已經被今天大量考古材料所證實。除此而外,我們能夠看到,所有劃歸到“敦”下面的簋,除一件已丁簋外,其餘年代都晚至西周晚期左右。而“彝”類器的年代多為商代晚期或西周早中期。由此可見,宋人對簋的研究處於早期萌芽階段,這一時期為今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石。
    《西清古鋻》十三、十四卷收錄“彝”67件,其中方彝9件,另有4件器形制古怪(如卷十三,30形制不同於方彝,更像方簋,卷十四,26懷疑為梟卣的器身等),剩餘54件為簋。二十七、二十八卷收錄“敦”49件,除2件不能確指外,其餘47件為簋。二十九卷收錄7件“簋”,實為盨。《西清續鋻》(甲編)卷六、卷七共收“彝”72件,其中69件為簋,3件方彝。“敦”(簋)30件,“簋”(盨)2件。《西清續鋻》(乙編)卷六、卷七共收錄“彝”(簋)71件,其中卷六,25乙公簋為方簋。另收錄“敦”(簋)29件,“簋”(盨)2件。《寧壽鋻古》收“彝”13件(卷六,11為作宗寶方簋),“敦”4件,“簋”3件。
    清乾隆年間編修的“西清四鋻”主要收錄藏於宮廷內府的青銅器,器類龐雜、數目眾多。因編修多仿宋人《考古圖》《博古圖》體例,故有關銅簋的定名亦遵循舊說。另外,由於當時對銅器的鋻別水平不高,因此書中混入部分偽器。據容庚先生考證:“《古鋻》有銘文的偽器約占十分之二三,無銘文的偽器更多,其*易鋻別的,一為仿宋代銘文之器,一為鳥首形之器,一為金銀錯之器,大概均屬仿造。”我們這裡僅簡單統計出簋的數量,對於其真偽暫不做判斷。這些官修圖錄仍舊沿用宋人的定名和體例,可見宋代金石學對後世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
    二、清嘉慶年間至民國時期
    清代金石學復興,各種官修私篡的銅器著錄或銘文考釋的書籍陸續出版。在治學方法上,清人更專注於古器銘文的考釋。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宋人對簋的定名受到了部分清代學者的質疑,因此,該階段的研究主要圍繞著簋的名稱問題展開。如果說**階段,古人對簋的認識尚處於朦矓期的話,第二階段則是重要的破冰期。以錢坫、黃紹箕、王國維、容庚等學者為代表,對簋的名稱給予新的考釋,這是青銅簋研究的重大突破。
    清嘉慶初年,錢坫的《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首次提出金文中的“*”即為文獻中的“簋”字。他在《周平仲簋》的條目下談到:“簋字,《博古》《考古》諸書及劉原父《先秦古器記》、薛尚功《鐘鼎款識法帖》諸書皆釋為‘敦’,餘以時代字畫考之而知其非矣。 《說文解字》簋從竹從皿從皀,此所寫之即皀字,皀讀如香。古之簋或以竹或以瓦作,故竹皿並用,此則該竹皿而從攴。若敦字從攴從,從羊從,筆跡不能相近,是不得釋敦字之明證也。”雖然錢坫對“*”字的釋讀是正確的,但是,對銅簋的認識依然處於模糊和混淆的階段。他收錄簋4件,其中2件是盨;另有4件簋依然稱“彝”。即便如此,錢坫的考證也還是意義重大,他糾正了宋人的錯誤定名,將銅簋研究帶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錢坫之後,黃紹箕曾撰《說*》一文。該文僅六百餘字,卻是青銅簋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篇文獻。黃紹箕從文與器兩方面論證了之為簋的理由,並且指出了簋與盨的區別,是對錢坫之說的擴展和補正。
    黃氏“以文考之”考的是字形和聲訓。如“從殳從皀,簋從竹從皿從皀,二字以殳竹皿為偏旁,以皀為主一望可知 此文之合也。”“讀如九,馬廐字從之得聲。簋古讀亦如九 此聲之合也。”“以器考之而知之是簋而非敦也。”作者先從簠和簋的形制入手,指出今天所見的(簠)皆方,而皆圓,此之謂“形之合也”。其次,從文獻所載的用簋制度來看,簋的數量*多、使用*廣。而今所見古器中,的數量亦為*多,又常有一人作數器的現像,這也和文獻記載相符,乃“數之合也”。在文、聲、形、數四方面均與簋合,至此,之為簋的問題已逐漸明朗起來。
    王懿榮雖將黃紹箕的這篇文章收錄在《翠墨園語》中,從文後寥寥幾句的短評來看,他並不同意黃氏之意。他說:“自陳壽卿一言而自宋至今所謂彝者,皆變稱為。自黃仲弢一言而自宋至今之所謂者,又變稱為簋矣。 按以器之形制言之,馳口者為彝,翕口者為。以字文言之,弛口有曰者,翕口有曰彝者。陳說統屬之未可也。簋有專器,亦有專字,形與文皆與迥異,則自是一器。後人即敦為,字遂廢而不用,此類甚多。敦古今字也,黃說以為簋亦未可也。”王氏既否定了“彝”為屬,又否定了“”之為簋,其觀點仍從宋人舊說。由此可見,宋人的觀點在部分清代學者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
    上文說道,除了與簋、敦的辨析之外,宋人還將自名“作某尊彝”的簋劃到了“彝”類,作為盛水或盛酒的器具。這種觀點在清代同樣遭到了質疑。實際上,將“彝”類歸入粢盛器,其貢獻亦不亞於簋的辨識。雖然前者沒有繁瑣的文字考證,但是體現出清人對於器物專名及共名的認識,以及形制功用的關注,是一種研究方法的改進。
    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雖然沒有專文論述“彝”與之關繫,但是在其《簠齋藏古目》的編訂上,可知其用意。《簠齋藏古目》的目七和目八所收之器均定為類。在其《簠齋藏古目並題記》中,復又將類改為了“敦”類。同時,他又將陳侯(敦)歸入屬,“即敦制,以三環為小足,二環為耳,異古敦矣”。“簋”屬依然為盨。陳氏在、*、敦和簋的關繫上仍舊遵從前人,然而目錄的貢獻在於取消了“彝”類器的稱呼。即王懿榮所說:“自陳壽卿一言而自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