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羅馬帝國衰亡史(全十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1585-2297
    【優惠價】
    991-1436
    【作者】 英愛德華·吉本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歐洲史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5349221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3492216
    作者:[英]愛德華·吉本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2016年02月 

        
        
    "

    編輯推薦

    一部書讀懂千年羅馬帝國史!


    亞當•斯密、休謨、特雷弗羅普、威廉•麥克尼爾、馬文•佩裡、弗裡曼、米爾曼、伯裡、汪榮祖、馮像、王石、吳於廑等名家先後強力推薦。


    全書涵蓋以下特點:


    恢宏巨著:至今已經200餘年,西方史學界再無能望其項背的著作問世,使這部煌煌巨著終成聲遏行雲的絕響,能與《羅馬帝國衰亡史》比肩而立的,寥然無幾。西方人每言及昔日榮光,必稱羅馬;每言及羅馬,必稱此書。可想見其在西方的地位。


    國內譯本:唯此譯本為全譯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是譯者席代嶽先生參考專家及讀者意見,同時又經大陸學者嚴謹校勘,共同全面審視了原譯本,做了精心的修訂,譯文文筆恣肆,措辭嚴謹,視角獨特,語言優美,資料廣泛,內容浩瀚,臻於完善。又在外觀設計上做到更便於大家的閱讀習慣的裝幀。


    收藏佳品:《羅馬帝國衰亡史》是真正堪稱經典的屈指可數的著作之一,一生必須收藏閱讀的史學名著,堪稱歐洲的《史記》和《漢書》。如果列出必須收藏閱讀的20部西學經典,必有《羅馬帝國衰亡史》;如果列出必須收藏閱讀的10部中外史學名著,也必有《羅馬帝國衰亡史》。不僅收藏的是十卷本書,更是一部記述了羅馬帝國由盛而衰、直至*後滅亡的經過,而且還涉及到了波斯、匈奴、日耳曼各部族、阿拉伯帝國以及土耳其帝國的歷史。


    文字嚴謹:吉本寫這部作品時不是用論文的形式,而是用文學的形式寫的,因此可讀性很強,作者對於材料力求竭澤而漁。他的古典著作基礎深厚,但仍做更進一步的搜求,舉凡直接、間接與所撰書有關的材料,年代記、法典、地理書籍以及錢幣、銘刻等等,都在收集之列。他曾以兩年的時間(1771-1772)專事這一工作,然而功夫並不止此,在他首卷問世後,又有一些古典著作被發現,人們在《羅馬帝國衰亡史》後幾卷中,可以看到采用的痕跡。


    視角獨特: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現代”的歷史著作,是因為以前的歷史學家都是根據宗教的觀念描寫歷史,而這部著作是*次根據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來描寫歷史,對基督教的歷史描述也非常客觀。


    整部著作氣勢恢弘,是一部堪稱巨著的作品。


    讓我們大家從歷史盛衰興替之規律中,學到齊身、持家、治國的智慧!

     
    內容簡介
    《羅馬帝國衰亡史》這部書以堂皇宏闊的篇幅,從奧古斯都立為皇帝,將羅馬共和國變為羅馬帝國寫起,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還寫了羅馬的政變,到教皇重新控制羅馬。延續近乎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如何興起,以及羅馬帝國周邊國家對羅馬的影響,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亞、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簡短歷史,甚至還提到了長城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北匈奴的西遷,忽必烈的艦隊對日本不成功的入侵。在近400萬的洋洋文字中,勾勒羅馬帝國衰亡的歷史。千年的變幻風雲,無不盡收筆下。整部著作氣勢恢弘,至今200餘年,縱然累西方史學界著作繁如恆河之沙,亦無一本可出其右,是一部堪稱巨著的作品。
    作者簡介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的代表人物。出生於倫敦附近的普特尼,父親是國會議員,他是家中獨子。其家境殷實。據其追記,其家族自14世紀時開始持有土地資本,而後家族歷代先人輾轉倫敦,從事商業貿易,積蓄甚厚。至16世紀後期,其遠祖已躋身於英國上流社會的中上階層,並獲縉紳稱號。其15歲時,就讀於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因為對世界歷史懷有很濃的興趣,所以在此期間悉數博覽了關於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這些歷史古籍為他後來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資料儲備。
    1763年,他前往歐洲大陸旅遊,在巴黎結識了狄德羅,也去了羅馬,1764年他在羅馬廢墟上,開始有寫作羅馬帝國史的念頭。1772年,他開始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年,卷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受歡迎程度用洛陽紙貴形容不為過,他的書出現每張桌子上,乃至於上流社會仕女的妝臺。吉本也一夜成名,受到英國藝文界的追捧。1788年,他完成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全部書稿,盛 譽滿天下。1794年,他在倫敦去世。
    《羅馬帝國衰亡史》自出版以來多次再版,至今仍是研究古羅馬和歐洲歷史的重要典籍,吉本也由此奠定了他在史學界泰鬥的地位。
    譯者: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的代表人物。出生於倫敦附近的普特尼,父親是國會議員,他是家中獨子。其家境殷實。據其追記,其家族自14世紀時開始持有土地資本,而後家族歷代先人輾轉倫敦,從事商業貿易,積蓄甚厚。至16世紀後期,其遠祖已躋身於英國上流社會的中上階層,並獲縉紳稱號。其15歲時,就讀於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因為對世界歷史懷有很濃的興趣,所以在此期間悉數博覽了關於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這些歷史古籍為他後來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資料儲備。


    1763年,他前往歐洲大陸旅遊,在巴黎結識了狄德羅,也去了羅馬,1764年他在羅馬廢墟上,開始有寫作羅馬帝國史的念頭。1772年,他開始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年,卷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受歡迎程度用洛陽紙貴形容不為過,他的書出現每張桌子上,乃至於上流社會仕女的妝臺。吉本也一夜成名,受到英國藝文界的追捧。1788年,他完成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全部書稿,盛 譽滿天下。1794年,他在倫敦去世。


    《羅馬帝國衰亡史》自出版以來多次再版,至今仍是研究古羅馬和歐洲歷史的重要典籍,吉本也由此奠定了他在史學界泰鬥的地位。


    譯者:


    席代嶽 1939年生於湖南,後移居臺灣,因家境困難在臺灣入伍。1959年進入臺灣陸軍軍官學校第32期學習,後在三軍大學及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進修,在軍中歷任連長、營長、炮兵指揮官、署長、總部參謀長等職,亦曾在炮兵學校及三軍大學任教多年,對戰史深有研究,1998年提前退休。退役後投入文字工作,譯作有《西澤戰記》、《鏖鬥的年代———1941至1975年的美越關繫》、《戰爭的罪行》、《非洲遊獵記》、《羅馬帝國衰亡史》、《希臘羅馬名人傳》等。
    目錄
    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軍事和疆域
    第二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內政修明物阜民康
    第三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政治架構
    第四章 康茂德殘酷而暴虐的愚行
    第五章 軍紀的廢弛 政府的新措施
    第六章 賽維魯病逝 卡拉卡拉的暴政 馬克裡努斯篡位 羅馬帝國的財政和稅務
    第七章 馬克西明即位與其暴政
    第八章 阿爾塔薛西斯重建王朝後波斯帝國之狀況
    第九章 從德西烏斯皇帝在位到蠻族入侵,此一時期的日耳曼情勢
    第十章 蠻族入侵 三十僭主
    第十一章 克勞狄當政 擊敗哥特人 奧勒良的勝利、凱旋和死亡
    第十二章 奧勒良逝世後老院的作為 塔西佗、普羅布斯、卡魯斯及其子相繼為帝
    第十三章 戴克裡先當政及其三位同僚馬克西米安、伽勒裡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
    第十四章 戴克裡先遜位後產生紛擾 君士坦丁重新統一帝國

    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軍事和疆域

    第二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內政修明物阜民康

    第三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政治架構

    第四章 康茂德殘酷而暴虐的愚行

    第五章 軍紀的廢弛 政府的新措施

    第六章 賽維魯病逝 卡拉卡拉的暴政 馬克裡努斯篡位 羅馬帝國的財政和稅務

    第七章 馬克西明即位與其暴政

    第八章 阿爾塔薛西斯重建王朝後波斯帝國之狀況

    第九章 從德西烏斯皇帝在位到蠻族入侵,此一時期的日耳曼情勢

    第十章 蠻族入侵 三十僭主

    第十一章 克勞狄當政 擊敗哥特人 奧勒良的勝利、凱旋和死亡

    第十二章 奧勒良逝世後老院的作為 塔西佗、普羅布斯、卡魯斯及其子相繼為帝

    第十三章 戴克裡先當政及其三位同僚馬克西米安、伽勒裡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

    第十四章 戴克裡先遜位後產生紛擾 君士坦丁重新統一帝國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發展及早期教會的風格、作為、數量和狀況

    第十六章 從尼祿當政直到君士坦丁統一天下,羅馬政府在此一時期對基督教的作為

    第十七章君士坦丁堡奠基君士坦丁的政治體繫及其成就

    第十八章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風高盧戰爭君士坦丁崩殂帝國分由三個兒子統治

    第十九章君士坦提烏斯獨自稱帝加盧斯之死

    第二十章君士坦丁改變信仰的動機、經過及影響

    第二十一章異教受到迫害多納圖斯教派的分裂阿裡烏斯的宗教爭論

    第二十二章 尤裡安在高盧被軍隊擁立為帝進軍獲得成功

    第二十三章尤裡安的宗教信仰一視同仁的寬容作風企圖恢復異教的多神崇拜

    第二十四章尤裡安進駐安條克遠征波斯的成就

    第二十五章約維安的統治與崩殂

    第二十六章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被弒和狄奧多西的統治

    第二十八章 異教信仰全面受到查禁 基督教對聖徒和遺物的崇拜

    第二十九章 羅馬帝國在狄奧多西兩子繼位後完全分裂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第三十一章 阿拉裡克入侵意大利老院和人民的對策

    第三十二章 東羅馬皇帝阿爾卡狄烏斯 優特羅皮烏斯掌權後失勢蓋納斯之叛

    第三十三章 霍諾留殞身 瓦倫提尼安三世繼位為西羅馬皇帝

    第三十四章 匈奴人國王阿提拉的性格作風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進犯高盧為埃提烏斯率西哥特人所擊退

    第三十六章 汪達爾人國王根西裡克垂涎羅馬

    第三十七章 寺院生活的起源、過程及其影響

    第三十八章 克洛維當政及其改變信仰

    第三十九章東羅馬皇帝芝諾和阿納斯塔修斯

    第四十章查士丁一世繼位為帝

    第四十一章查士丁尼在西羅馬帝國的征戰

    第四十二章蠻族世界的狀況

    第四十三章阿非利加叛亂

    第四十四章羅馬的法治概念

    第四十五章查士丁二世當政 阿瓦爾人派遣使者

    第四十六章科斯羅伊斯逝世後波斯發生革命

    第四十七章神學史上“道成肉身”的教義 基督的人性和神性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卷及第六卷的主要內容

    第四十九章 圖像崇拜的儀式及其所受之迫害

    第五十章 略述阿拉伯地方及其居民

    第五十一章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敘利亞、埃及、阿非利加和西班牙

    第 五十二章 阿拉伯人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

    第五十三章 東羅馬帝國在10世紀所面對的狀況

    第五十四章 保羅教派的起源和教義

    第五十五章 保加利亞人與匈牙利人的起源、遷移和定居

    第 五十六章 意大利的薩拉森人、法蘭克人和希臘人 諾曼人開始侵襲及拓殖

    第五十七章 塞爾柱土耳其人

    第五十八章 次十字軍的起源及兵力



    第五十九章 希臘帝國保存實力

    第六十章 希臘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第六十一章 帝國為法蘭西和威尼斯瓜分

    第六十二章 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皇帝

    第六十三章 內戰使得希臘帝國殘破不堪

    第六十四章 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人從中國到波蘭的征戰

    第六十五章 帖木兒在撒馬爾罕稱帝

    第六十六章 東方諸帝求助於教皇約翰一世

    第六十七章 希臘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第六十八章 穆罕默德二世的文治武功和行事風格

    第六十九章 12世紀以後羅馬的狀況

    第七十章 彼特拉克的性格和加冕

    第七十一章 羅馬的廢墟在15世紀時的景觀城市的重建

    本書的結論

    羅馬帝國歷代皇帝年表

    羅馬帝國行政區圖

    媒體評論
    《羅馬帝國衰亡史》使吉本可以列入當時歐洲文史界之首位。--------亞當•斯密
    此間所有的文化人對尊作一致贊美。--------休謨
    《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一整個世代人的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是英語世界裡偉大的歷史著作。吉本以一部大著而不朽,他也成為繼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馬基雅維裡等歐洲史家後的又一位史學大家。 --------特雷弗羅普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威廉•麥克尼爾
    它超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裡
    吉本始終不失為當代研究所不曾拋棄也不擬拋棄的18世紀歷史家。--------
    羅馬帝國的進攻者,無論是軍事還是宗教方面的,諸如哥特人、、阿拉伯人或蒙古人,、穆罕默德、成吉思汗或,在書中都寫得充實完整,頗有生氣。--------米爾曼(倫敦主教)

    《羅馬帝國衰亡史》使吉本可以列入當時歐洲文史界之首位。--------亞當•斯密


    此間所有的文化人對尊作一致贊美。--------休謨


    《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一整個世代人的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是英語世界裡偉大的歷史著作。吉本以一部大著而不朽,他也成為繼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馬基雅維裡等歐洲史家後的又一位史學大家。 --------特雷弗羅普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威廉•麥克尼爾


    它超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裡


    吉本始終不失為當代研究所不曾拋棄也不擬拋棄的18世紀歷史家。--------


    羅馬帝國的進攻者,無論是軍事還是宗教方面的,諸如哥特人、、阿拉伯人或蒙古人,、穆罕默德、成吉思汗或,在書中都寫得充實完整,頗有生氣。--------米爾曼(倫敦主教)


    吉本作為啟蒙時代之史家,較同時代人確更能以其文學修養增飾哲學思維,以及綜合龐雜的史事。而他“所述羅馬人事,與中華帝國也頗有不謀而合處。”--------汪榮祖


    據說吉本的寫作習慣是先打腹稿,把整段文章(可長達數頁)在心裡想好,用耳朵聽過,一句句順暢了滿意了,纔落筆,故而氣勢磅礡,浩浩蕩蕩,宛如大江湧流。--------馮像


    吉本行文,以冷靜著稱。--------馮像


    參照羅馬,對比中國現在發生的情況,你會驚訝地發現,雖然是2000年前的歷史,卻與現在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制度、民主、方法論上,我們還不如2000年前的羅馬,我們現在的制度設計比他們還要落後,就更不要說和現在進行繫統比較。認識到差距,反而坦然了,而不是灰心失望。--------王石


    吉本在許多細節和若干知識部門中已經落後於時代,這一點隻意味著我們的父輩和我們自身不是生活在一個完全無所作為的世界裡。但是在主要的問題上,他仍然是
    我們的超越時代的老師。對於那些使他擺脫歷史家的共同命運的明顯特點,諸如伴隨時代前進的大膽而準確的尺度,正確的眼光,周密的布局,審慎的判斷與適時的 懷疑,為自己始終如一的態度做出的堪稱不朽的掩飾等,是無庸細述的。--------伯裡


    吉本的歷史批判精神,與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思想是一致的,突出表現在對教傳統教義、信條、教規等所持的批判態度。--------


    英國大史家吉本因一部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而不朽,二百餘年來傳頌不絕,至今未衰。其故並不是這部書的學術價值無人超越……而主要由於吉本敘事史筆之引人入勝,刻畫人物與事件之栩栩如生,不僅使專家傾倒,而且令一般讀者忘倦,甚至達到痴迷的地步。--------汪榮祖


    從本周近五百種新書中選出《羅馬帝國衰亡史》,是因為此書實在重要。羅馬史研究在歐洲始於文藝復興時期,從17世紀至今,名家名作輩出。其中,英國史學家 愛德華•吉本花費二十年光陰寫成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歐洲啟蒙運動時期重要的歷史著作之一。全書上自古羅馬帝國的全盛時代──安東尼王朝奠基,下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軔,結構堂皇,史實精確,簡潔明晰,代表了17世紀和18世紀這近200年間歐洲古史研究的水平。--------上海季風書園《季風書訊》


    一部真正的經典之作!--------楊肅獻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沉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現出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吉本

    在線試讀
    導讀
    吉本與《羅馬帝國衰亡史》
    一、一部真正的經典之作
    1776年2月17日,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首卷,在倫敦悄悄上市。這部書一上市就造成轟動,版五百冊迅即銷售一空。吉本後來在《自傳》(Memoirs of My Life and Writings)中回憶其暢銷盛況,說:
    我不知道應如何來描述這部著作的成功……版在幾天內即告售罄;第二版與第三版亦幾乎難以滿足要求;而書商的版權更兩度遭到都柏林盜版商的入侵。我的書出現在每張桌子上,甚至幾乎在每位仕女的梳妝臺上。Autobiography of Edward Gibbon as Originally Edited by Lord Sheffield(Oxford,1907,以下簡稱Autobiography), p180吉本在書信中也多次提到《衰亡史》的暢銷情形:JENorton(ed),The Letters of Edward Gibbon(London,1956,以下簡稱Letters), ii, pp100, 109, 111, 112, 141。(編按:本文之引文皆由作者楊肅獻所譯)
    一夕之間,吉本變成了英國藝文界的名人。
    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以下簡稱《衰亡史》)出版前,吉本在英國藝文界尚無文名,倫敦文壇似乎也未注意到他的文纔。《衰亡史》的寫作過程相當隱秘,知道吉本在進行一部巨構的人不多。由於毫無預期,英國藝文界對這部書有驚艷之感,並一致給予好評。一些主要文學期刊都競相摘要刊登,以饗讀者。Derek Roper, Reviewing before the Edinburgh:1788-1802(London,1978), pp227-235著名文評家賀拉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1717—1797)贊揚吉本的寫作,譽之為“一部真正的經典之著”The Letters of Horace Walpole, selected and arranged by William Hadley(Everymas Library,London,1926), p210“To the Rev William Mason Feb18, 1776”:

    你何以能知道得這麼多,論斷得這麼好,掌握你的主題、你的知識與你的卓越反思能力這麼完全,而又能控制自己,不露出一點武斷自大?你與古代和現代的作者們多麼不同呀!“The Hon Horace Walpole to Edward Gibbon, Esq 14/2/1776”, The Miscellaneous Works of Edward Gibbon, Esq(London,1814,以下簡稱Miscellaneous Works), vol ii, pp154-155

    導讀


    吉本與《羅馬帝國衰亡史》


    一、一部真正的經典之作


    1776年2月17日,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首卷,在倫敦悄悄上市。這部書一上市就造成轟動,版五百冊迅即銷售一空。吉本後來在《自傳》(Memoirs of My Life and Writings)中回憶其暢銷盛況,說:


    我不知道應如何來描述這部著作的成功……版在幾天內即告售罄;第二版與第三版亦幾乎難以滿足要求;而書商的版權更兩度遭到都柏林盜版商的入侵。我的書出現在每張桌子上,甚至幾乎在每位仕女的梳妝臺上。Autobiography of Edward Gibbon as Originally Edited by Lord Sheffield(Oxford,1907,以下簡稱Autobiography), p180吉本在書信中也多次提到《衰亡史》的暢銷情形:JENorton(ed),The Letters of Edward Gibbon(London,1956,以下簡稱Letters), ii, pp100, 109, 111, 112, 141。(編按:本文之引文皆由作者楊肅獻所譯)


    一夕之間,吉本變成了英國藝文界的名人。


    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以下簡稱《衰亡史》)出版前,吉本在英國藝文界尚無文名,倫敦文壇似乎也未注意到他的文纔。《衰亡史》的寫作過程相當隱秘,知道吉本在進行一部巨構的人不多。由於毫無預期,英國藝文界對這部書有驚艷之感,並一致給予好評。一些主要文學期刊都競相摘要刊登,以饗讀者。Derek Roper, Reviewing before the Edinburgh:1788-1802(London,1978), pp227-235著名文評家賀拉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1717—1797)贊揚吉本的寫作,譽之為“一部真正的經典之著”The Letters of Horace Walpole, selected and arranged by William Hadley(Everymas Library,London,1926), p210“To the Rev William Mason Feb18, 1776”:


     


    你何以能知道得這麼多,論斷得這麼好,掌握你的主題、你的知識與你的卓越反思能力這麼完全,而又能控制自己,不露出一點武斷自大?你與古代和現代的作者們多麼不同呀!“The Hon Horace Walpole to Edward Gibbon, Esq 14/2/1776”, The Miscellaneous Works of Edward Gibbon, Esq(London,1814,以下簡稱Miscellaneous Works), vol ii, pp154-155


    蘇格蘭歷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0)與威廉·羅伯遜(William Robertson,1721—1793)是當時英倫三島公認的史學祭酒,前者的《英國史》(A History of England)與後者的《蘇格蘭史》(A History of Scotland)一直被吉本視為歷史寫作的典範。這兩位史學泰鬥亦皆對《衰亡史》大加推崇,令吉本深受鼓舞。


    《衰亡史》首卷獲得肯定,給予吉本繼續寫作的動力。接著,他在1781年出版第二與第三卷,復於1787年完成第四至第六卷。這部巨著前後耗費了吉本二十年的光陰。他晚年回顧此一努力,自信“完成了一部艱辛與成功的著作”Autobiography, p1。


    後世在討論18世紀史學時,吉本經常被拿來與休謨和羅伯遜相提並論。例如:Friederich Meinecke, Historism: The Rise of a New Historical Outlook(New York,1972), Chapter 5; Denys Hay, Annalists & Historians: Western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VIIIth to the XVIIIth Century(London,1977), pp174-185; Donald Kelley(ed), Versions of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Enlightenment(New Haven,1991), pp457-474不過,在近代歐洲史學上,吉本的聲望實際上已超越此二位私淑導師。在“不列顛史家三雄”中,休謨在今日主要是以哲學傳世,羅伯遜的史著則幾被人遺忘,唯有吉本的《衰亡史》迄今盛名不衰。Hay, Annalists & Historians, p184:“作為一個歷史家,吉本的聲望與價值長過了休謨與羅伯遜。與他們的著作不同的是,《羅馬帝國衰亡史》仍留在今日學生們的書架上面。”


    《衰亡史》問世迄今,已歷經兩百多年,但吉本其人、其書及其所提之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課題。1976年,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為慶祝《衰亡史》首卷兩百周年,曾出版紀念論文集。“Edward Gibbon an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Daedalus(Summer,1976)吉本逝世兩百周年(1994年)時,英國牛津“伏爾泰基金會”(Voltaire Foundation)更舉辦研討會,邀集專家學者探討吉本的學術成就。David Womersley(ed), Edward Gibbon: Bicentenary Essays(Oxford,1997)同年,英國“皇家歷史學會”(Royal Historical Society)也在吉本母校牛津大學舉辦學術會議,討論吉本與羅馬帝國相關問題。R McKitterick and RQuinault(eds),Edward Gibbon and Empire(Cambridge,1997)


    經過兩百年的考驗,《衰亡史》儼然成為近代歐洲歷史與文學的經典。1995年,英國“企鵝圖書公司”(Penguin Books)將《衰亡史》合成三卷,重新編輯出版,並將之列入深受歡迎的“企鵝經典”文庫中。David Womersley(ed),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3 Volumes(Harmondsworth,1995)《衰亡史》的列入“企鵝經典”繫列,相當程度反映了現代人對這部書的歷史定位。


    二、古羅馬廢墟上的沉思


    《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寫作,眾所周知,有一個浪漫的起源。1764年秋天,吉本抵達羅馬,繼續他的“大旅遊”(Grand Tour)行程。根據他的回憶,在10月15日的黃昏,他來到古羅馬廢墟,在卡皮托山(Capitoline Hill)靜坐沉思: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正坐在卡皮托山的廢墟上沉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的衰亡的想法。Autobiography, p160


    古羅馬廢墟的景像令他十分震撼,一時靈感湧發,心生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念頭。“不過,”他補充說,“我原本隻計劃寫這座城市的衰頹,而非羅馬帝國的衰亡;而且,我的讀書和思考雖開始朝那個目標,但因旁務的干擾,經過數年的蹉跎,我纔鄭重地投入這件艱巨的工作。”Autobiography, pp160-161吉本《自傳》中這簡短的一幕,因《衰亡史》的成名而留芳,為後世傳頌不已。


    “卡皮托山的沉思”這一段文字,成為諸多討論《衰亡史》問題的一個焦點。在《自傳》中,吉本將“羅馬之旅”美化成一個朝聖似的旅程,再把“卡皮托山的沉思”,描寫成一種近乎宗教改宗般的經驗。此一經驗,他告訴讀者,是驅使他投入羅馬帝國史的動力。這一段傳神的表白,曾獲得許多讀者的認同。不過,20世紀史家對此一情節的真實性,提出不少質疑。


    《自傳》是吉本有關自身學思歷程的一個自剖。在這部自述中,學界一般認為,吉本對自己如何成為一個“羅馬帝國的歷史學家”,曾經過一番刻意的塑造,其間有誇大之處,細節也不盡詳實。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p711; Patricia Craddock, Young Edward Gibbon(Baltimore,1982); JWBurrow, Gibbon(Oxford,1985)“卡皮托山的沉思”一節尤其引發質疑。有學者主張,1764年10月15日這天,吉本其實並沒有到卡皮托山。吉本自傳的一位編者Georges A Bonnard懷疑吉本的“卡皮托山廢墟沉思”,隻存在他自己的想像裡:Georges ABonnard(ed), Edward Gibbon: Memoirs of My Life(London,1966), p305吉本專家Jordan也認為吉本這段文字“想像多過事實”: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20其他主張吉本的記載可能是虛構者還有:HRTrevor Roper,“Edward Gibbon after Two Hundred Years”, Listener, 72(1964), pp617-619, 657-659; E Badian,“Gibbon and War”, Gibbon et Rome(Geneva,1977), p103吉本在羅馬寫的書信與日志中,找不到他在這天探訪卡皮托山的記錄。事實上,根據與吉本同行的威廉·吉斯(William Guise)的日記記載:10月15日早上下雨,吉斯和吉本是到羅馬的一處畫廊看畫。轉見:Craddock, Young Edward Gibbon, p222換言之,“卡皮托山的沉思”一幕,可能是吉本虛構的情節。


    這一個質疑有一定的說服力。假如卡皮托山的經驗屬實,並讓吉本如此震撼,以他勤作記錄的習慣,按理應會留下文字記錄。但是,吉本的數據中卻找不到相關記載,似乎有違常理。不過,此一推斷看似合理,卻有其盲點。吉斯的日記並無他們當天下午行蹤的記載。吉本當天早上去他處參觀,並不能推斷他在同一天其他時間沒有去卡皮托山。依其《自傳》,吉本到卡皮托山是在當天黃昏。在夕陽斜照中,教堂的“晚禱”(Vespers)聲忽然傳來,浪漫的景致引起他的歷史遐想。這是極可能的事。


    近,美國學者帕特裡夏·柯蕾多(Patricia Craddock)為吉本提出辯護。她認為:學者不應隨意否定吉本自述的真實性,她“不相信吉本在其生命中嚴肅的一刻說謊”。何況,在吉本的自述中,有幾項事實是不容置疑的,包括:他聽到教堂僧侶的晚禱聲、此教堂坐落在卡皮托神殿的遺址等。Craddock, Young Edward Gibbon, p222。Craddock甚至認為:吉本可能另有“一本小筆記,現已逸失,其上記錄有其靈感發生的‘日期與時刻’”。這也是一種過度臆測,因無史料可資佐證。英國學者彼得·戈思(Peter Ghosh)亦反對輕易質疑吉本《自傳》的陳述。他認為:吉本非常執著於史實與年代的精確,這一點幾乎已成為他的信仰。吾人不能僅憑間接證據,就質疑吉本自述的可信度,這不啻是在挑戰“其已明顯建立的思想人格”PRGhosh,“Gibbon Observed”,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81(1991), p132-133。事實上,吉本相當在意其《自傳》的真實性,嘗言:“真實,赤裸裸的、不客氣的真實,是比較嚴肅的史著的首要美德,也應是我此一個人自述的長處。”Autobiography, p1


    從他的文字中,我們可看到,古羅馬的景致特別容易讓他感動、引發他的歷史想像。1764年10月2日,他踏上米爾維亞橋(Milvian),面對羅馬古城的心情,是其一例。他在《日志》中記載:“我們在傍晚五時到達羅馬城。從米耳維亞橋上,我陷入一場古代的夢中,直到後來方被關卡官員打斷。”轉引自:DM Low, Edward Gibbon, 1737-1794(London,1937), p183他的《自傳》生動地回憶當時激動的心情:“我的個性不容易受到激動,而且我未感受的激情,我一向不屑於假裝。然而,即使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仍難以忘懷、也無法表達,我首次接近、踏進這座永恆之城時,內心的強烈悸動。”Autobiography, pp156-159


    在羅馬之旅中,吉本多次露出類似激動的心情。他在抵達羅馬的次日,就迫不及待去造訪“羅馬廣場”(Roman Forum):


    經過一夜的輾轉難眠,我踏著高昂的腳步,走上羅馬廣場的廢墟;剎時間,每個值得紀念的地點,無論是羅慕路斯(Romulus)站立的地方,或圖利(Tully,案:西塞羅)演講的地方,或凱撒(Caesar)被刺倒下的地方,全映入了我的眼簾。


    這是一次極其震撼的接觸,令吉本心情激蕩不已:“經過數日的興奮,我始能冷靜下來,進行仔細的探索。”Autobiography, p15910月9日,吉本參觀“圖拉真廣場”(Trojans Forum),對古羅馬的偉大贊嘆不已。他描述“圖拉真紀功柱”(Trojans Column):


    今天清晨,我到圖拉真紀功柱上面。我不想用文字來描述它。您隻需自己想像一下,一支高達一四○呎的巨柱,用大約三十塊純白大理石構成,上面刻有浮雕,其高雅與精致,不亞於亞普公園(Up Park)裡的任何一個壁爐的雕飾(chimney piece)。Letters, i, p184“To Edward Gibbon, Sen Tue 9/10/64 Rome”


    在此,吉本心情的悸動表露無遺:“無論書本上告訴我們那個民族如何偉大,他們對羅馬繁榮時代的描述,遠不足以傳達廢墟顯示的景像。”Ibid


    根據可靠記載,吉本停留羅馬期間曾多次造訪卡皮托山。根據威廉·吉斯的日記,吉本曾五度參訪朱庇特神殿山遺跡,日期是:10月6日、9日、10日、12日與13日。轉見: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i, p288n這個遺跡對他似乎有特殊吸引力。無論1764年10月15日他是否確實來過這裡,這裡的景像讓他印像深刻,遂而激發他的寫作靈感,是極有可能的事。1787年6月27日,吉本寫完了《衰亡史》。在書的結尾,他留下一段話:


    那是在卡皮托神殿廢墟中間,我的心中首次出現寫一部書的想法,這部書曾經娛我和幾乎花了我生命中的二十年光陰。Edward Gibbon,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London: Methuens Standard Library,1905,以下簡稱DF), vii, p325


    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他對“卡皮托山”的記憶依然清晰。一個靈感竟讓他為之耗掉“生命裡二十年的時光”,自然不會是一個普通的靈感,更不是隨便就能憑空虛構。


    事實上,要解釋《衰亡史》的源起,我們不能隻在卡皮托山的著名一刻打轉。極有可能,吉本是把此一情景過分戲劇化了。但他的靈感絕非隻是一道意外的靈光。這一靈感,可說是他在長期接觸古羅馬典籍與歷史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而來。首先,吉本自幼接受古典訓練,長期浸淫於拉丁古典,對古羅馬歷史產生一種熟悉感。其次,在“大旅遊”期間,他研讀大量古羅馬人文、歷史與地理的典籍,加深了對古羅馬的認識。後,在意大利“朝聖”的過程中,他親身觀察古羅馬遺跡,被其透露的昔日光輝所感動,遂激發其靈感。他在羅馬寫的家書曾說:“對我這顆因對羅馬人已先有認知,而多少有預備的心靈,這裡提供了這麼豐富的有趣事物,因此我幾乎真如在夢幻中。”Letters, i, p184“To Edward Gibbon, Sen Tue 9/10/64 Rome”換言之,吉本在卡皮托神殿廢墟之會產生如此的感動,是有強烈的心理預期為其基礎的。


    英國歷史家休·特雷弗羅普(Hugh TrevorRoper)對吉本的靈感問題,曾提出一個很有洞見的解釋。


    吉本……此一羅馬經驗,絕非一當下突發的孤獨靈光,而是一個長期激蕩過程中的一段插曲。事實上……吉本在回憶錄中可能將那個經驗戲劇化了,從而過度簡化了其一生大作的起源。那部大作……有深一層的起源。它不……單隻是個突發的奇想,或一時突發靈感的實現。H R Trevor Roper, “The Idea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in WH Barber, JH Brumfitt, RA Leigh, R Shackleton and SSB Taylor(eds)The Age of the Enlightenment: Studies Presented to Theodore Besterman(Edinburgh,1967), p415


    吉本之終竟投入羅馬帝國史,與其整個讀書歷程有密切關繫。他的選擇羅馬帝國衰亡史作為其寫作課題,其實是順理成章的發展。


    三、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


    “羅馬帝國衰亡史,可能是人類歷壯觀和驚人的一幕。”在這歷史過程中,吉本觀察,“各種不同的原因與其累積的結果,同許多人類歷有趣的事件,相互交織在一起”。DF, vii, p325羅馬帝國何以走向衰亡?吉本嘗言:“對哲學家言,歷史知識就是探討因果的知識。”Edward Gibbon, An Essay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Written Originally in French, By Edward Gibbon, Jun Esq: Now First Translated into English(London,1764,以下簡稱Study of Literature), pp98-99《衰亡史》的讀者,一定會感到好奇:這個18世紀的歷史家,對此一恆久的歷史課題,會提出什麼真知卓見?


    關於“羅馬帝國的衰亡”,一個習見的說法是:吉本把它歸咎於“基督教的興起”。《衰亡史》的確提出“蠻族與宗教的勝利”DF, vii, p308(the triumph of barbarism and religion)這個論題,來說明導致羅馬帝國瓦解的力量。然而,細究《衰亡史》,我們會發現:吉本對羅馬帝國何以衰亡並沒有一貫、繫統的解釋。他曾在書中的不同情境,多處陳述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而這些因素之間並無一定的關聯性。他提到羅馬皇帝的失政、軍隊的跋扈、貴族勢力的剪除、公民精神的淪喪、社會的奢靡腐化等。根據Jordan的看法,吉本提過二十種以上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213當然,基督教的傳布與蠻族的入侵,也是著名的兩項。不過,若拿此二因素來概括吉本對羅馬帝國衰亡的解釋,則將過度簡化他的歷史論述。


    那麼,對於羅馬帝國的衰亡,吉本的基本論點為何?吉本自述《衰亡史》的目的,是要“推尋羅馬帝國衰亡的重要情節”。DF, i, p1《衰亡史》的敘事,2世紀兩位安東尼皇帝——皮烏斯(Antoninus Pius)與奧勒留(Marcus Antoninus Aurelius)——在位時期。在這個時期,羅馬帝國達到鼎盛:


    羅馬帝國在第二世紀,據有地球上富饒美好的區域,掌握人類進步發達的文明。自古以來聲名不墜而且紀律嚴明的勇士,防衛著遼闊的邊界。法律和習俗溫和卻能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逐漸將各行省融合成一體。享受太平歲月的居民,盡情揮霍先人遺留的財富和榮光。DF, i, p1


    弔詭的是,在吉本看來,這個鼎盛時代卻也是此一帝國步上衰亡的開始。何以如此?根據他的分析,關鍵在於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奧古斯都體制”(Augustan Settlement)。


    熟悉羅馬史的人都知道,屋大維在共和末期內戰勝利後,為了重建帝國,建構了一套政治體制。這一套體制,表面上維持共和的形式,實際上是皇帝個人獨裁,如吉本指出:“共和體制的形像,從外表上看來受到尊敬和推崇:國家主權似乎仍舊掌握老院手中,而執政治國大權則已全部授給皇帝。”Ibid奧古斯都摧毀共和貴族,壓抑平民力量,去除了傳統羅馬政治中的制衡力量。如此一來,皇帝大權獨攬,沒有任何機制可加以制衡。


    在獨裁體制下,帝國的命運繫於皇帝一人,其素質的良窳經常影響帝國的發展。賢明的皇帝固然帶來安定繁榮,奠定“羅馬和平”(Pax Romana)時代。早期的皇帝,如涅爾瓦(Nerva)、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和兩位安東尼皇帝,均能以纔治國、以德服人,造成羅馬帝國的盛世。可是,吉本提醒,歷史經驗顯示,羅馬皇帝的素質“可以看到的兩極:邪惡與美德、高潔完美與低劣敗德”DF, i, p79。奧勒留之後,皇帝或來自繼承,或由軍隊擁立,率皆纔智平庸、專斷殘暴,其統治是依賴“專制”與“軍隊”。


    “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s)弄權干政,是奧古斯都體制衍生的另一嚴重問題。奧古斯都深知,他的專制統治必須依靠武力維繫,乃決定建立一支“禁衛軍”,以備“隨時保護皇帝老院,或在時間撲滅叛亂”。到提比略(Tiberius)時,“禁衛軍”被允許在羅馬設置永久軍營。這個做法,吉本認為,不啻是“幫國家套上鐐銬”。就他看來,羅馬禁衛軍的“跋扈,是羅馬帝國衰亡的個征候和原因”。DF, i, pp103-104


    物必自腐而蟲生。羅馬帝國的衰亡,吉本認為,導因於內部問題:“羅馬的敵人在其內部:暴君與軍人。”DF, i, p195依照他的觀察,在奧古斯都建立獨裁體制之時,羅馬帝國就埋下了衰亡根源。兩位安東尼皇帝在位時,羅馬展現的盛世景像隻是一種假像。就此角度言,在吉本的討論中,“基督教”與“蠻族”兩大因素,隻是加速羅馬帝國瓦解的力量,並非導致其衰亡的根本原因。


    吉本對基督教會的不友善,是眾所皆知的事。他在《衰亡史》中對基督教有嚴厲的批評。他曾指責教會的出世精神、修院制度與獨身主義,認為這些精神顛覆了羅馬人傳統的公共德行;他更批判教會的神學爭論、教士的腐化與宗派的內鬥,讓原已紛亂的帝國進一步撕裂。不過,在吉本的認知裡,教會的負面影響4世紀後纔顯現。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221實際上,基督教雖然早在帝國境內傳布,但是到313年纔被尊為國教。同樣地,蠻族也是到4世紀後期纔對羅馬形成嚴重壓力。378年,哥特人(Goths)擊敗皇帝瓦倫斯(Valens)於亞德裡亞堡(Adrianople),正式在帝國境內立足。406年,勃艮第人(Burgundian)、阿蘭人(Alani)與汪達爾人(Vandals)成功渡過萊茵河。吉本評論此事說:


    這一次著名的渡河之舉……可視為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羅馬帝國的淪亡。自此致命的一刻,長久以來分隔地球上文明與野蠻國家的障礙,被夷成平地。DF, ii, p284


    自此以後,羅馬帝國搖搖欲墜。410年,哥特人入侵意大利,攻陷了羅馬,蹂躪此一“永恆之城”(Eternal City)。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綜合而觀,吉本基本上主張:羅馬帝國的衰亡導源於奧古斯都獨裁體制的建立。這個論斷看似宏觀,事實上並無特殊的原創性。這裡,他隻是重述古典“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的一些概念。觀念上,吉本偏向羅馬共和。在這方面,他深受羅馬史家塔西佗(Tacitus)與啟蒙哲士孟德斯鳩的影響。有關吉本與塔西佗、孟德斯鳩的學術關聯,見: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p172-190這一古一今兩位人物都稱頌“共和體制”,認為羅馬共和的制衡精神,確保了羅馬的自由,造就了羅馬的偉大。相對地,奧古斯都的專制體制刻意摧毀共和精神,使羅馬人民變成政治侏儒。一群政治的侏儒如何能夠支撐一個偉大的帝國?


    在今日,吉本有關羅馬衰亡原因的論斷,許多已經流為歷史常識。從現代學術的角度評斷,吉本的歷史敘述長於道德化的修辭,而短於嚴密的分析式論證。他經常下格言式的論斷,修辭的力量掩蓋了論證的空泛。《衰亡史》第三十八章這一段文字,可說是典型的“吉本式”論述:


    羅馬帝國的衰亡,乃是毫無節制的擴張(immoderate greatness)帶來的自然而無可避免的後果。繁榮埋下了衰敗的伏筆,而隨著征服的擴大,其毀滅的因子也倍增;而一旦時間或災難移走其人為的支柱,其龐大的構造遂被其自身的壓力所壓垮。DF, iv, pp173-174


    羅馬帝國的衰亡,吉本說,其原因“既簡單且明顯”。在他看來,這個帝國的走向衰亡乃是勢所必然。反倒是,它“能存在如此長久,纔令人感到驚訝”DF, iv, p174。


    四、一世代人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


    19世紀以來,隨著史學的專業化,羅馬史的研究有進一步發展。新一輩羅馬史家的研究愈趨嚴密、精致,無論在研究的廣度或解釋的深度上,都已經超越吉本《衰亡史》的成就。德國的西奧多·蒙森(Theodore Mommsen)是19世紀的羅馬史大師,所著《羅馬史》(Romische Geschichte,1854—1885)五卷,甚至獲得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20世紀更是名家輩出,俄國歷史學家M羅斯托夫采夫(M Rostovtzeff)的《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兩卷(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1957),與英國歷史家AHM瓊斯(AHMJones)的《羅馬帝國後期史》三卷(The Later Roman Empire,1964),都是體大思精的傑作,堪為羅馬史研究的新典範。盡管如此,吉本的《衰亡史》在近代史學的經典地位仍然難以取代。


    《衰亡史》全書分為七十一章,六大卷;其敘事縱橫一千二百五十年,涵蓋西歐、伊斯蘭與拜占庭三大文明。吉本耗費二十年的光陰,纔完成此一大作。從任何角度看,《衰亡史》都是一部巨構。假若吉本對羅馬帝國的衰亡,沒有提出具原創性的解釋,那末,這一部史著的價值何在?在近代史學史上,這部巨著應如何作學術定位?


    吉本寫作《衰亡史》,有學者指出,“隻是要敘述羅馬的故事,把眾多歷史事實轉化成一個大敘述”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214。《衰亡史》的史學成就,不在於提出羅馬帝國衰亡的創新解釋,也不在於新歷史事實的發現。吉本的史學雄心,是在以一個啟蒙的敘事架構,來統整近世學者的考證成果,將其建構成一個創造性的大綜合。參見:Arnaldo Momigliano,“Gibbons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Method”, in his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New York,1966), pp40-55吉本細膩的構思與卓越的文采,使《衰亡史》的寫作空前的成功。


    一部縱橫千年的史著,必須建構在無數的歷史事實上面。根據一項統計,吉本的《衰亡史》一共使用超過八千個以上腳注。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41; I Machin, “Gibbons Debt to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 15(1939), 86這八千多腳注,就如八千塊磚頭,疊出一座羅馬大廈。在這些腳注裡,我們可以看到吉本閱讀的廣闊與治學的堅實。根據同一統計,《衰亡史》引證到的近代古典學者,人數多達四○九人。I Machin, “Gibbons Debt to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85這些作者幾乎涵蓋所有的18世紀能夠接觸到的羅馬史專家。在歷史寫作史上,吉本旁征博引的功夫是空前的,很少有史家能夠企及,更不用說超越了。


    吉本自述:“我的敘述乃淬取自後這一時期的古典閱讀。”Autobiography, p180《衰亡史》一書的知識基礎,主要有二:古代拉丁歷史家的著述與近代古典學者的研究論著。拉丁古典是吉本自幼熟悉的知識領域。在寫作《衰亡史》時,他更“不知不覺投入奧古斯都時代浩瀚的歷史大洋中”,深入“原始史料,包含希臘文與拉丁文者,從笛翁·卡修斯(Dion Cassius)到阿米亞諾斯·馬塞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的著作,從圖拉真皇帝時代到西羅馬皇帝的末期為止”Autobiography, pp171-172。


    吉本更大量征引近代學者的古典研究成果。據Machin《衰亡史》的腳注,引證近代學者之處多達4314個,約占全數一半。從文藝復興以來,經典考據與古史考掘變成為歐洲歷史研究的主流。有關近世歐洲的“考古”或“博學”傳統,見:Arnaldo Momigliano,“The Rise of Antiquarian Research”, in his The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Chicago,1990), pp54-79;Momigliano,“Ancient History and the Antiquarian”, in his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New York,1966);Hay, Annalists & Historians, chaps7-8經過三百年的努力,歐洲學者對希臘、羅馬作了廣泛的研究,累積了豐富的古史知識。在這方面,17、18世紀法國古典學者的貢獻尤大。吉本寫《衰亡史》時,廣泛地應用了他們的論著。


    吉本自幼接受拉丁古典訓練,並長期浸淫於近代的古典學術,但是本人卻不曾真正從事古典考證工作。事實上,他很早就質疑自己是否適合純古典研究工作:“即使我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我仍必須以英文來闡釋原典的思想,而這種即興式的理解,必比不上專家學者的精致翻譯。”Autobiography, pp31-32他承認自己雖研究過“考證理論”,卻“未學到如何應用這門技藝”。Autobiography, pp136-139


    在氣質上,吉本是一個典型的“紳士學者”。他不是皓首窮經的學究,不屑投入博學式的瑣細研究。“我自己的性向和這個時代的喜好,使我決定走入史學……一個歷史家的角色是值得尊敬的,猶如一個單純的年鋻或官報編者是可鄙的。”Gibbon,“Hints for Some Subjects for History”, Miscellaneous Works, v, pp487他對史學工作的本質,有相當現代的看法:歷史工作不隻在考訂瑣碎的史實或編纂枯燥的年鋻,歷史家的目標是要把復雜的史實建構成一個可以理解的“繫統”。Study of Literature, pp98-99一個理想的歷史家,既不是考古學家(antiquarians)或博學之士(erudites),也不是編纂學家(compilers)或年鋻學者(annalists),而應是一個能夠從建構出“哲學的”歷史敘述的“歷史家”。


    在近世歐洲,“歷史家”經常淪為“單純的年鋻或官報編者”。英國文學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1709—1784)就不掩飾對史學的輕蔑。“真正真實的歷史難得一見”,他說,“某些國王統治過,或某些戰爭發生過,這些我們可相信是真實的;但是,其他添加上的色彩,所有的歷史哲學,都不外隻是臆測。”在他眼中,歷史“隻不過是一部年鋻,僅僅是一串依年序排列的著名事件”James Boswell, The Life of Dr Johnson(London: JMDent & Son, 1933), pp558-559。吉本的雄心是要讓史學還復本來面貌,而《衰亡史》的寫作即是此一願望的實踐。


    吉本雖然不認可“經典考據”與“古史考掘”是真正的史學,但卻了解到“考古學家”或“博學之士”著作的價值。他是啟蒙時代史家中,少數能夠欣賞、應用近代歐洲古典研究成果的人。這一種認知是吉本的史學終究能超越時代的原因。歷史寫作的風格,吉本認為,固然要避免淪為“枯燥的編年體”,但也不能墮入“誇飾的議論”Autobiography, p177。征引古典學者的發現,讓他的歷史敘述不但能“言之成理”,而且“持之有故”。吉本的自我學術的要求非常嚴格。羅伯遜曾查證《衰亡史》的內容,發現:“他有努力研究的功夫,缺乏此一功夫,無人當得歷史家之名……我曾核對過其多處引文……發現他引注的文字,無一不是其親自查過的。”“Extract of a Letter from Dr Robertson to Mr Strahan 15/3/1776”, Miscellaneous Works, ii, pp159-160


    在近代歐洲史學史上,《羅馬帝國衰亡史》是歐洲歷史寫作從“博學式的經典考據”,轉化為“近代的歷史敘述”的代表作。透過這部傑作,吉本提升歷史寫作的層次,讓歐洲史學告別傳統的編年史或人文式的經典考證傳統,而開始展現出“現代的”特質。英國歷史家特雷弗羅普說:吉本的《衰亡史》代表“一整個世代人的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H RTrevor Roper,“The Idea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p415。這是一個具有歷史眼光的評價。


    臺灣大學歷史繫教授楊肅獻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