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日本通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356-516
    【優惠價】
    223-323
    【作者】 馮瑋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日本史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ISBN】97878074514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7451426
    作者:馮瑋著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3月 

        
        
    "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介紹了日本的史前時代、古墳·大和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室町時代、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時代等歷史知識。該書涵蓋了日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的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十三章分別敘述了日本經歷的十三個時代,分別為:史前時代、古墳·大和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室町時代 、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昭和時代(戰後)以及平成時代 。
    目錄
    序言
    章 史前時代
    一、日本列島的形成和日本人的起源
    二、先土器時代
    三、“我國的黎明期——繩文時代”
    四、“文政十一年彌生十日”
    作者點評
    第二章 古墳·大和時代
    一、倭人·邪馬臺國。古墳
    二、“大和朝廷”的建立和倭的初步統一
    三、“國家制法自滋始焉”
    四、“興隆三寶”和“飛鳥文化”
    五、“大化改新”在刀光劍影下進行
    六、律令制國家在“同室操戈”中建立序言
    章 史前時代
    一、日本列島的形成和日本人的起源
    二、先土器時代
    三、“我國的黎明期——繩文時代”
    四、“文政十一年彌生十日”
    作者點評
    第二章 古墳·大和時代
    一、倭人·邪馬臺國。古墳
    二、“大和朝廷”的建立和倭的初步統一
    三、“國家制法自滋始焉”
    四、“興隆三寶”和“飛鳥文化”
    五、“大化改新”在刀光劍影下進行
    六、律令制國家在“同室操戈”中建立
    七、“因為日出東方,故稱我國為日本”
    八、白鳳文化
    作者點評
    第三章 奈良時代
    一、“和同開珎和平城京是律令國家的像征”
    二、奈良時代:“政情不安和混迷的時代”
    三、“日本”版圖的迅速擴人
    四、“遣隋、遣唐使的波及效應”
    五、“文字的普及和個性的誕生”
    作者點評
    第四章 平安時代
    一、遷都平安·鞏固皇權
    二、“虛弱的天皇和幼帝接連登基”——“攝關政治”的前提
    三、“由上皇或法皇在院廳主理國政”
    四、唐風文化與國風文化“共存共榮”
    五、佛教文化的繁榮
    作者點評
    第五章 鐮倉時代
    一、“源平爭亂”
    二、鐮倉:武家政權的發祥地
    三、執權治世的時代
    四、“莊園制”和“御家人制”
    五、忽必烈征伐:“文永、弘安之役”
    六、鐮倉時代的“紋化”
    七、“鐮倉新佛教”
    作者點評
    第六章 室町時代
    一、“一天兩帝南北京”
    二、“南北一統”和室町鼎盛
    三、“亂”:從“禪秀之亂”到“應仁之亂”
    四、“中世紀是‘一揆’的時代”
    五、閂明復交和“勘合貿易”
    六、神與佛的“共生”
    七、“傳承至今的日本獨特的文化”
    作者點評
    第七章 戰國時代
    一、“應仁之亂”:日本歷史的裡程碑
    二、“天下布武”
    三、“天下布武路線的轉換”
    四、“從統一天下到侵略朝鮮”
    五、“吉利支丹時代”的興衰
    六、“安土·桃山文化”和“南蠻文化”——東西文化並行格局的形成
    第八章 江戶時代
    和偃武”:走向近世社會
    二、幕藩體制的建立和享保改革
    三、田沼政治和寬政改革
    四、“大鹽之亂”和“天保改革”
    五、“鎖國”和“丌國”
    六、尊王攘夷:明治維新的前奏
    七、從“公武合體”到“大政奉還”
    八、儒學的全盛和“渚學”的並行
    九、並行不悖的“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
    作者點評
    第九章 明治時代
    一、定·遷都·變法
    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
    三、“外征論”和“安內論”的衝突
    四、“大久保體制的三大歷史遺產”
    五、超然主義·政黨內閣·桂圓體制
    六、修改條約:明治政府的首要外交課題
    七、改變東亞秩序的“甲午戰爭”
    八、日英同盟條約:日俄戰爭和日韓合並的“通行證”
    作者點評
    第十章 大正時代
    一、“大正政變”
    二、邁上“真正的政黨內閣”的“臺階”
    三、“平民首相”原敬
    四、“護憲三派內閣”
    五、從“小村外交”到“幣原外交”
    六、“大正民主”的政治思潮
    作者點評
    第十一章 昭和時代(戰前)
    一、“改朝換代”:裕仁登基·田中登臺
    二、從“皇姑屯事件”到“九一八事變”
    三、“九一八事變”和“十月事變”
    四、衝破“華盛頓體制”
    五、“戶溝橋事變”·“北支事變”·“支那事變”
    六、“支那事變”的擴大
    七、構築“大東亞共榮圈”
    八、南進——“日本刀”直逼“山姆叔”
    九、“攀登新高山·1208”
    作者點評
    第十二章 昭和時代(戰後)
    一、“和平”在蘑菇煙雲中升起
    二、“戰後處理”和“戰後改革”
    三、“東京審判”
    四、戰後復興和“舊金山體制”的建立
    五、50年代:日本政治、經濟、外交的分水嶺
    六、60年代:創造“東方奇跡”
    七、70年代:“兩次尼克松衝擊”和“石油衝擊”
    八、80年代:昭和冗寸代在內政外交的刷變中謝幕
    作者點評
    未了章:平成時代……
    一、“像征天皇制”的延續
    二、“泡沫經濟”的崩潰和“55年體制”的終結
    後記
    在線試讀
    章史前時代
    一、日本列島的形成和日本人的起源
    地球的歷史按照地質年代被劃分為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今天的日本列島在距今約6億至2.3億年前的古生代仍臥於海底。至古生代末期,海底開始隆起,在經歷了地球在距今約2.3億年至6500萬年後發生的劇烈的“造山運動”後,當今日本列島的弧狀骨架開始形成。
    中生代後的新生代分為兩部分:第三紀、第四紀。第三紀自距今6 500萬年至2萬年前,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和類人猿出現的世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今天,按照地質年代劃分屬新生代第四紀。第四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第四紀,由兩個時期構成:更新世(洪積世)和完新世(衝積世)。更新世自距今約2萬年至距今1萬年,完新世自1萬年前延續至今。在數以億年計的地球史中,堪稱“現代”的新生代第四紀,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在地表上能夠以肉眼看到的各種事物,如火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平原開始出現的世紀。特別在更新世,地球上反復發生著對以後誕生的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動。例如,在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經過激烈的地殼變動,呈弧狀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島的基本構架開始形成,並在更新世幾經變化,而引起這種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長。更新世一般被稱為“冰川時代”,但是在長達200萬年的更新世,地球並非始終被封凍在冰床底下。事實上,在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中,因極地和高山的冰川顯著擴大導致地球寒冷化的冰凍期,同冰川消融引起大地回暖的溫暖期,曾有多次交替。科學家通過分析花粉等科技手段獲知,當時至少經歷了,兩個冰凍期和兩個溫暖期。
    更新期誕生的人類,在寒冷的氣候和溫暖的氣候,即如非洲大陸般濕潤多雨的氣候,同廣袤無垠的寒冷的沙漠般干燥的氣候交替的嚴酷的自然環境的變動中,依靠自己的勞動,不斷適應著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了延續至今的人類歷史和文化。
    在冰川時代即更新世,不僅在今天依然冰雪封凍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以及阿拉斯加,而且在其他大陸也覆蓋著如南極地區那樣的厚厚的大陸冰床。在冰川時代的極盛時期(距今約2萬年前),自包括英格蘭在內的西歐、北歐和東歐整個地區、西伯利亞大部分,至中國北部、五大湖附近以北的美洲大陸以及各地區的高山地帶和周邊地區,在占北半球整個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的廣闊地域範圍,覆蓋著厚達2000多米的冰床。
    大量冰雪覆蓋大陸,海水必然相應減少,海水減少的必然結果,就是導致地球上整個海面的下降。於是,在距今約13萬至12萬年前的間冰期,隨著冰川的消融,海面開始隆起。間冰期持續達1萬至15000年。在極盛時期,海面下降達100至200米左右。章史前時代
    一、日本列島的形成和日本人的起源
    地球的歷史按照地質年代被劃分為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今天的日本列島在距今約6億至2.3億年前的古生代仍臥於海底。至古生代末期,海底開始隆起,在經歷了地球在距今約2.3億年至6500萬年後發生的劇烈的“造山運動”後,當今日本列島的弧狀骨架開始形成。
    中生代後的新生代分為兩部分:第三紀、第四紀。第三紀自距今6 500萬年至2萬年前,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和類人猿出現的世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今天,按照地質年代劃分屬新生代第四紀。第四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第四紀,由兩個時期構成:更新世(洪積世)和完新世(衝積世)。更新世自距今約2萬年至距今1萬年,完新世自1萬年前延續至今。在數以億年計的地球史中,堪稱“現代”的新生代第四紀,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在地表上能夠以肉眼看到的各種事物,如火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平原開始出現的世紀。特別在更新世,地球上反復發生著對以後誕生的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動。例如,在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經過激烈的地殼變動,呈弧狀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島的基本構架開始形成,並在更新世幾經變化,而引起這種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長。更新世一般被稱為“冰川時代”,但是在長達200萬年的更新世,地球並非始終被封凍在冰床底下。事實上,在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中,因極地和高山的冰川顯著擴大導致地球寒冷化的冰凍期,同冰川消融引起大地回暖的溫暖期,曾有多次交替。科學家通過分析花粉等科技手段獲知,當時至少經歷了,兩個冰凍期和兩個溫暖期。
    更新期誕生的人類,在寒冷的氣候和溫暖的氣候,即如非洲大陸般濕潤多雨的氣候,同廣袤無垠的寒冷的沙漠般干燥的氣候交替的嚴酷的自然環境的變動中,依靠自己的勞動,不斷適應著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了延續至今的人類歷史和文化。
    在冰川時代即更新世,不僅在今天依然冰雪封凍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以及阿拉斯加,而且在其他大陸也覆蓋著如南極地區那樣的厚厚的大陸冰床。在冰川時代的極盛時期(距今約2萬年前),自包括英格蘭在內的西歐、北歐和東歐整個地區、西伯利亞大部分,至中國北部、五大湖附近以北的美洲大陸以及各地區的高山地帶和周邊地區,在占北半球整個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的廣闊地域範圍,覆蓋著厚達2000多米的冰床。
    大量冰雪覆蓋大陸,海水必然相應減少,海水減少的必然結果,就是導致地球上整個海面的下降。於是,在距今約13萬至12萬年前的間冰期,隨著冰川的消融,海面開始隆起。間冰期持續達1萬至15000年。在極盛時期,海面下降達100至200米左右。
    在日本列島周邊海面,延伸著離海面200多米的大陸架;阻隔大陸和九州的對馬海峽,則水深不足140米;北海道和本州之間的津輕海峽,水深約140米;橫亙於日本和俄羅斯的宗谷海峽,水深為40米;連接北海道北部和庫頁島的間宮海峽,水深更是僅40米左右。在海面下降達100多米的冰川期,日本列島南北兩端,均由大陸架和大陸斷續相連。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列島”。從日本各地更新世的地層處,通過考古,發掘出了長毛像等20多種像的化石,以及虎、犀牛、鹿等大型動物的化石。在今天的日本列島,還發掘出了很多獸類動物的化石。那些現已滅絕的動物,是在日本依然由大陸架和大陸相連的各個時代從亞洲大陸到達日本的。
    根據上述古生物學的化石資料,以及地質學研究的證據,科學家推斷大陸架形成的年代,近的可以追溯至距今約2、3萬年前,在此之前是5、6萬年前,久遠的則可以追溯至10多萬年前。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冰川後期,由於海底地殼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島終形成。
    有關日本人的起源的科學性研究,是由1823年赴日的德國人西博爾德(P.F.von Siebold)開創的,即距今已有190多年歷史。在明治初期,即19世紀70、80年代,西博爾德的兒子希爾德(H.von Sicld)、莫斯(E.S.Morse)、巴爾茲(E.von Balz)、米爾內(J.Milnc)等外國研究者,對日本人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之後,日本本國的研究者也開始了對日本人起源的研究。西方學者和日本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被歸納為三種理論:一、人種交替論;二、混血論;三、演變論(又稱連續論)。
    一、人種交替論。按照這種理論,在日本列島曾經出現過一次或兩次人種交替。簡而言之,即在很久以前,土著的繩文人的祖先被現代日本人的祖先驅逐出了日本,外來民族是日本人的祖先。例如,平井正五郎即持這種觀點,其依據是根據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當年的陶器,阿伊努人是不使用陶器的。這種理論能夠比較簡單地解釋日本列島上的繩文人和現代日本人,以及阿伊努人和本土人的差別。但是,仍存在許多按照這種理論難以解釋的問題。例如,如何解釋日本東西部在文化等方面的差異?
    二、混血論。和人種交替論相比,這種理論更具有說服力。按照這種理論,繩文時代的土著居民,在進入彌生時代以後和日本周邊族群的人融合,逐漸形成了現代日本人。例如,京都大學醫學部的清野謙次通過對1000多個人體遺骨的收集、測量,指出石器時代的人不僅和現代的阿伊努人類似,而且和現代日本人也類似。因此,不是繼阿伊努人之後日本人的祖先登上了列島,而是石器時代的人是兩者共同的祖先。但是,這種理論也有缺陷,即難以解釋阿伊努人、衝繩人和本土人之間的差異。換言之,難以用這種理論對作為整體的日本人的形成進行解釋。
    三、演變論(又稱連續論)。按照這種理論,現代日本人是土著的繩文人經過長期的進化逐漸形成的。早在19世紀80年代,解剖學家小金井良精即通過將繩文時代人骨和北海道現代阿伊努人的體格進行了比較,指出兩者存在相似處,如頭骨縫合、眉間突出、上膊骨、脛骨扁平等。但是,這種理論也有缺陷,即難以解釋日本人所存在的地域性差異,如東西部日本人的差異。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理論的分歧,是對現代日本人和土著的“繩文人”關繫的認識,即要麼認為兩者完全無關,要麼認為兩者密切相關。而上述理論共同的缺陷,就是都無法說明日本人地域性的差異,以及具有獨特的身體和文化特征的阿伊努人(蝦夷人)、衝繩人和本土人的關繫。要澄清上述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首先必須通過考古發現,對日本人形成的歷史進行概要性追溯。
    盡管在日本發現了100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但日本更新世人類化石僅有少量發現,不滿10處,主要有以下幾例:
    1931年,直良信夫在兵庫縣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崩塌的土層中,發現了一塊人類腰骨化石,有學者根據對其石膏模型推斷,認為當屬更新世猿人,但未被學術界所接受。1948年,日本人類學家長谷部言人在《人類學雜志》60卷1號上發表了《論明石附近西八木前期堆積層出土人類(石膏模型)的原始性》一文,對此作了明確否定。戰後,學術界對此再次進行了探討,但在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對其原始性再度表示懷疑,認為“明石猿人”化石可能是繩文時代以後的人類化石。
    1950年,吉澤兵衛等人在櫪木縣安蘇郡葛生町,發現了一塊“葛生人”腕骨;
    1957年,石川一美等人在愛知縣豐橋市牛川町發現了所謂“牛川人”的左上腕骨和右大腿骨化石。經推斷,這一化石當屬10萬年前,即更新世的猿人的化石。根據對其遺骨的復原,發現其身材很矮,較好地顯示了原始特性。
    同年,即1957年,高橋佑吉在靜岡縣引佐郡三日町發現了“三日人”的大腿骨、頭骨的一部分等7塊遺骨。根據炭14同位素測定,將遺骨和鹿等動物的遺骨的比較,以及對氟含有量的檢測,科學家認定其為新人階段的人類化石。
    1961年,在靜岡縣浜北市根堅,即“三日人”出土的附近地區,浜北市教育委員會發現了“浜北人”遺骨;在衝繩發現了“山下洞人”、“港川人”等。
    1962年,日本洞穴遺址調查委員會的八幡一郎等人在大分縣南海部郡木匠村宇津聖嶽石灰岩洞穴第三層,發現了成年人頭蓋骨片和尖銳石器。這是迄今為止日本人類化石和石器一並出土的遺址。
    不能不指出的是,僅依據上述考古材料,我們仍難以理清日本人起源的端緒。那麼,究竟該如何認識日本人的起源呢?為了澄清這一問題,似有必要按照年鋻學派的方法,對日本人形成的歷史,從古至今作一長時段的鳥瞰和梳理。
    (一)石器時代(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
    眾所周知,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是在亞洲發現的古人類的代表。但是他們如何變為現代亞洲人的進化過程,日前還不明了。因為在猿人和新人之間,還存在舊人階段。但目前關於舊人階段的考古發現還相當少,因此隻能從新人階段開始追溯。
    在新人階段,即大約距今3萬年前的原始時代,亞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其出發點是今天的東南亞。當時,東南亞地區的氣候宜人,資源豐富,因此人口密度較高,呈飽和狀態。這次遷徙是人類為了贍養大量增加的人口的一種對應戰略或無奈之舉。根據考古發現,遷徙人群初至少有兩支,一支沿著中國大陸北上,並至少到達了今天的中國河北省。另一支則從東南亞沿著東海大陸架或者說從中國大陸東進,登上了日本列島,這批人被認為是日本繩文人的祖先。也就是說,當時形成了兩類亞洲人:東南亞人和東北亞人。
    根據考古發現,目前發現的被認為是日本人直繫祖先的早的遺骨,是距今約18 000年的人類遺骨。這種遺骨以衝繩縣那霸市近郊的具志頭村港川發現的“港川人”為代表。這一遺跡由大山盛保發現,由東京大學鈴木尚為中心的科研小組進行調查。當時發現的是一男性遺骨,身材矮小,據推斷約155釐米,因此被認為屬東南亞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考古發現。總之,目前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都屬於東南亞繫人。但他們是如何到達日本列島的,目前尚不明了。
    (二)繩文時代(約為1萬年前2500年)
    繩文人遍布從北海道至衝繩的整個日本列島。雖然繩文人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和現代日本人相比,其差異的幅度還是比較小的,因此可以認為繩文人屬於同一支人。
    繩文時代處於冰川後期。如前而所述,當時日本列島由於海而上升而和大陸分離。這一地理條件使得大陸人口的流入,以及日本列島和大陸的文化交流非常困難。事實上,繩文人的骨骼形態和中國同時期人的骨骼形態存在很大差異,而和港川人等則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繩文時代早、中期,日本列島和大陸之間幾乎不可能進行交流,包括遺傳基因的交流,即繩文人是在和大陸不同的生態環境、食物資源的影響下,沿著獨特的方向進化的。1989年,寶來聰等研究人員將約5 800年前的繩文人的遺骨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人的DNA進行了比對,結果顯示兩者基本一致,但是和東北亞人的DNA則不同。這一結論使人們有理由可以認為,繩文人和東南亞人存在血緣關繫。
    (三)彌生時前3世3世紀)
    對於日本人和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來說,彌生時代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政治上,彌生時代後日本進入了大和時期,在文化方面彌生時代引入了中國大陸的水稻種植技術。在人口方而,彌生時代日本列島的人口激增——這是本部分要談的主要內容。
    彌生時代人口激增的原因在考古發現中可以找到答案:亞洲大陸人口往日本列島的遷徙始於繩文時代晚期,至彌生時代急劇增加。根據上田正昭的研究,一波又一波源自東北亞的遷徙浪潮從繩文時代晚期、彌生時代初期持7世紀,即持續了約1000年。金關丈夫、牛島陽一等根據山口、佐賀等地的出土遺骨判斷,認為這些先民當來自朝鮮半島北部,他們和土著的繩文人逐漸融合。另據考古發現,來自朝鮮半島的不僅僅是朝鮮半島人,其中有不少人原先居住在東北亞其他地區。也就是說,他們屬於東北亞繫亞洲人。這一發現否定了“演變論”即“連續論”。
    從日本全國來看,居住在九州北部和本州南部的彌生人和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彌生人存在很大差異。前者具有較明顯的東北亞人的特征,而後者則具有較明顯的土著衝繩人的特征。總之,從人類學角度看,在彌生時代,日本列島已經存在“渡來繫”、“繩文繫”兩大集團。前者主要居住在北九州,後者則分布於其他地區。也就是說,日本人的“二重結構”,產生於彌生時代。
    (四)古墳•大和時3世7世紀)
    古墳時代在日本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近畿地區出現了“朝廷”,即大和朝廷。大和朝廷為了吸收大陸的先進文化,大量接受登陸日本列島的外來人,從而使外來人口急劇增加。根據考古資料判斷,古墳時代踏上日本列島的人也具有東北亞人的特征,他們大都居住在日本西部,從而使東西日本人的差異比彌生時代更加明顯。另據考占發現,還有大量介於兩者之間,既兼具“繩文繫”和“渡來繫”兩方面特征的遺骨。因此可以判斷,當時必然存在“繩文繫”和“渡來繫”兩個族群的融合(混血)。
    需要強調的是,在古墳時代,日本人口有很大增加。造成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渡來人”的大量湧入:據估計,在這一時期,大約有數十萬至100萬人遷入日本。他們在各方面給予了日本列島土著的繩文人很大影響。
    那麼,對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該如何理解呢?在很長一段時期,阿伊努人的起源一直是個謎。但是現經考古發現,自繩文時代早期,北海道便居住著和本土的繩文人相同的人類。後來,由於當地和日本本土受到外來的影響不同,因此其進化過程也就必然不同。根據三澤章吾、尾本惠市等人進行的遺傳學研究,阿伊努人也屬亞洲裔族群,特別是尾本惠市還進一步證明了阿伊努人和菲律賓人的類似性。這一研究成果否定了阿伊努人“白人起源說”和“澳大利亞人起源說”,支持了“東南亞起源說”。
    阿伊努人和本土人的這種關繫,在衝繩人和本土人之間也同樣存在。早在明冶時期,西方學者貝爾茨就指出廠阿伊努人和衝繩人明顯的相似性,認為兩者繫源於同樣的祖先。日本學者池田次郎也通過頭蓋骨研究,顯示了阿伊努人、衝繩人和東南亞人的相似性。研究同日本人起源的權威學者安田喜憲將池田次郎的研究數據和其他許多人類集團進行了比較,將阿伊努人、衝繩人歸為繩文人一類,將本土人同中國人和朝鮮半島人歸為一類。也就是說,前者屬於東南亞繫,後者屬於東北亞繫。
    至少至17世紀,衝繩諸島的居民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地理上都和本土(九州)隔絕。衝繩諸島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居住著繩文人,並且至中世紀幾乎沒有和朝廷存在政治聯繫並受其影響。這一點和北海道類似。兩者存在諸多相似之處,與這一歷史背景不無關繫。也就是說,衝繩人和阿伊努人一樣,直接承繼了繩文人的很多特征。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