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大國史繫列全四冊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美國史+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法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536-776
    【優惠價】
    335-485
    【作者】 汪華生龐國雄賀桂金劉連景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歐洲史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ISBN】2323556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235563
    叢書名:大國史繫列

    作者:汪華生,龐國雄,賀桂金,劉連景著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5月 


        
        
    "

    內容簡介
    美國立國僅二百多年,卻是當今世界上強大、富庶的國家;它是一群漂洋過海的人創造出來的美麗奇跡;它是沒有經歷封建社會就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它是當今世界上擁有超強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
    了解了美國,就了解了世界的一小半。
    本書為你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宏的美國歷史畫卷,讓廣大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美利堅文化獨特的魅力。希望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對美國歷史有一個客觀、明晰的認識,並從中了解到美國人的處世風度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英國,有人稱它為“小店主”國家,但它稱自己為“日不落帝國”,這一矛盾背後暗藏了什麼樣的玄機?是偶然發現現代之路?是無意間打開神秘的崛起之門?
    英國,當之無愧是影響當代深遠的國家,歷史上曾稱霸世界近200年,它是世界上個實現工業文明的國家。縱觀整個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倘若缺少了“英素,將會是另一番局面。


    美國立國僅二百多年,卻是當今世界上強大、富庶的國家;它是一群漂洋過海的人創造出來的美麗奇跡;它是沒有經歷封建社會就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它是當今世界上擁有超強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


    了解了美國,就了解了世界的一小半。

    本書為你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宏的美國歷史畫卷,讓廣大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美利堅文化獨特的魅力。希望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對美國歷史有一個客觀、明晰的認識,並從中了解到美國人的處世風度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英國,有人稱它為“小店主”國家,但它稱自己為“日不落帝國”,這一矛盾背後暗藏了什麼樣的玄機?是偶然發現現代之路?是無意間打開神秘的崛起之門?


    英國,當之無愧是影響當代深遠的國家,歷史上曾稱霸世界近200年,它是世界上個實現工業文明的國家。縱觀整個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倘若缺少了“英素,將會是另一番局面。


    本書用短短二十萬字的篇幅,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較為完整的英國歷史畫卷。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讀者對英國文明有一個比較明晰、客觀的認識,並從中學到英國人的處世風度和獨特的聰明纔智,感受英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一個廣納百川、獨具特色的浪漫民族,一個浪漫、時尚、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度,一個曾經讓革命者魂牽夢繞的“民主自由的聖地”。一提起法國,不少人就會怦然心動,向往之情即刻溢於言表。的確,法國的魅力,如同法國的紅酒一般,愈久愈醇香。


    本書詳盡描寫了法國影響世界的偉人路易十四、拿破侖、戴高樂;還有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上爆發的啟蒙運動、攻占巴士底獄、拿破侖戰爭、巴黎公社……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讀者對法蘭西文明有一個比較明晰、客觀的認識,並從中學到法國人獨特的聰明纔智和浪漫風情。


    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之一,歷史上由於歐洲各國對它的忌憚,致使德國常年處於嚴重分裂狀態。以至於歌德在一首詩中吶喊:“德意志,你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德國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筆跡總是那麼凝重而深刻。兩次戰敗,兩次成為廢墟,但又兩次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躍升為歐洲!

    本書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德國歷史畫卷。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讀者對德意志歷史有一個比較明晰、客觀的認識,並從中學到德國人獨特的處世風度和嚴謹的工作精神。

    作者簡介


    汪華生,筆名采文,畢業於鄭州大學歷史繫。現從事自由撰稿、圖書策劃職業。他多年致力於外國歷史的研究,對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歷史人物均有獨到解讀。所著的所有著作,都建立在扎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之上,並闡述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出版作品有《普京歸來》等書。


    賀桂金,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繫,其後赴英國研習歷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


    龐國雄,筆名一兵,自由撰稿人和自由翻譯的雙棲高手,曾在機關任職,後又從事過高校講師、出版社編輯等工作。熟悉大量的專業文獻資料,精通英、日、法等多國語言,對歷史和軍事等領域的體裁尤為擅長。曾翻譯日本文學巨著《菊與刀》、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十大巨著之一的《海權論》等。


    劉連景,河北人,圖書編輯,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繫,多年致力於西方歷史的研究,對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歷史人物均有獨到解讀。

    目錄
    美國史
    章美洲的發現與殖民地的形成
    第二節不速之客006
    第三節美利堅民族的誕生
    第二節獨立宣言
    第三節三權分立
    第四節聯邦憲法
    第五節國父華盛頓
    第六節民主先行者傑弗遜
    專題:美國的政黨
    第三章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和南北戰爭
    第二節血淚之路
    第三節墨西哥戰爭
    第四節南北戰爭

    美國史

    章美洲的發現與殖民地的形成


    節印第安人

    第二節不速之客006

    第三節美利堅民族的誕生


    第二章獨立戰爭和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


    節獨立戰爭

    第二節獨立宣言

    第三節三權分立

    第四節聯邦憲法

    第五節國父華盛頓

    第六節民主先行者傑弗遜

    專題:美國的政黨




    第三章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和南北戰爭


    節西進運動

    第二節血淚之路

    第三節墨西哥戰爭

    第四節南北戰爭

    第五節彪炳史冊的偉人林肯

    專題:美國的總統大選


    第四章美帝國的崛起和軍事擴張


    節孤立主義

    第二節海上霸權

    第三節從中立到參戰

    專題:發明大王愛迪生


    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國


    節羅斯福新政

    第二節中立法與租借法

    第三節珍珠港事件

    第四節太平洋戰爭


    第六章冷戰期間的美國


    節杜魯門主義

    第二節馬歇爾計劃

    第三節柏林危機

    第四節朝鮮戰爭

    第五節古巴導彈危機


    第七章新時代美國的全球霸權


    節海灣戰爭

    第二節“9?11”事件

    第三節伊拉克戰爭

    第四節美國的對外政策

    專題:美國緣何成超級大國


    第八章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體制


    節科教興國戰略

    第二節先進的科學技術

    第三節靈活的科研體繫

    第四節自由化市場經濟

    專題:比爾?蓋茨的企業家精神


    第九章美國的教育體繫


    節高等教育

    第二節私立學院

    第三節教育國策

    專題:透視哈佛和耶魯式的精英教育


     


    第十章美國文學與藝術


    節開朗豪放的文學風格

    第二節異彩紛呈的現代藝術

    第三節魅力雋永的流行音樂

    第四節震撼心靈的現代舞蹈

    第五節獨領風騷的百老彙戲劇

    第六節風靡世界的好萊塢電影


    英國史

    章追溯不列顛文明的足跡


    節早期的文明

    第二節羅馬帝國的統治

    第三節七國時代

    第四節諾曼征服


    第二章《自由大憲章》和議會的起源


    節失地王約翰

    第二節自由大憲章

    第三節議會之母的誕生


    第三章英法戰爭和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


    節英法百年戰爭

    第二節紅白玫瑰戰爭

    第三節英國宗教改革

    第四節打敗無敵艦隊

    第五節伊麗莎白女王的統治

    專題:現代實驗的先驅者培根




    第四章英國文藝復興前後湧現的大師


    節人文主義作家——傑弗雷?喬叟

    第二節戲劇宗師——威廉?莎士比亞

    第三節盲詩人——約翰?彌爾頓


    第五章英國革命和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


    節英國內戰

    第二節克倫威爾和英吉利共和國

    第三節光榮革命

    第四節七年戰爭

    專題(一):自由主義之父洛克

    專題(二):追隨上帝的思想者牛頓


    第六章改寫人類進程的工業革命


    節工業革命的誕生之謎

    第二節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

    第三節工業革命之父瓦特

    專題:叩響電氣時代大門的法拉第


    第七章日不落帝國的擴張和霸權


    節東印度公司

    第二節反法戰爭

    第三節英布戰爭

    第四節維多利亞時代

    專題:探索人類進化足跡的巨匠達爾文


    第八章十九世紀英國的文學藝術巨擘


    節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

    第二節詩壇情聖——勃朗寧

    第三節唯美主義心靈作家——王爾德

    第四節遊歷天下的平民作家——毛姆

    第五節意識流小說天纔大師——喬伊斯

    第六節毀譽參半的情愛大師——勞倫斯

    第七節政治小說大師——喬治?奧維爾


    第九章一戰中的英國


    節西線戰場

    第二節日德蘭海戰


    第十章捍衛自由世界的中流砥柱


    節不列顛之戰

    第二節諾曼底登陸

    第三節自由鬥士丘吉爾

    第四節沙漠獵手蒙哥馬利


     




    第十一章二戰後的英國


    節三環外交

    第二節蘇伊士運河戰爭

    第三節馬島戰爭

    第四節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專題:宇宙探索者霍金


    第十二章英國的教育體繫和體育運動


    節古老悠久的牛津和劍橋大學

    第二節現代足球運動的發源地


    法國史

    章追溯法蘭西文明的源頭


    節法蘭西空間

    第二節凱爾特人

    第三節城市的先驅者

    第四節愷撒征服高盧

    第五節羅馬帝國的統治

    專題:法蘭西民族的基督教化


    第二章高盧雄雞初的啼鳴


    節克洛維統一高盧

    第二節馬特改革

    第三節查理曼大帝

    第四節西法蘭克獨立之旅

    第五節法英百年戰爭

    專題:法國的經院哲學傳統


    第三章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節文藝復興前的法國文化

    第二節法國文藝復興中的巨人

    第三節胡格諾戰爭

    第四節紅衣主教黎塞留的鐵腕統治

    第五節路易十四時代

    專題:現代哲學奠基人笛卡爾


    第四章開創新時代的偉大啟蒙運動


    節啟蒙時代的到來

    第二節早期啟蒙思想的先知

    第三節激進的百科全書派

    專題:千古流芳的先賢祠


    第五章法國大革命


    節鎖匠國王的統治

    第二節攻占巴士地獄

    第三節狂熱激情的大革命

    第四節人權宣言

    第五節君主立憲政體的傾覆

    第六節法蘭西共和國

    專題:法國獨特的政治俱樂部傳統


    第六章拿破侖帝制的嬗變與法蘭西帝國


    節拿破侖的崛起

    第二節拿破侖法典

    第三節稱霸歐洲的拿破侖帝國

    第四節從盛極而衰到窮途末路

    第五節滑鐵盧之戰

    第七章工業革命時期領先的科技


    節工業革命

    第二節自然科學的進步

    第三節法蘭西科學院

    第四節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第五節科幻小說鼻祖凡爾納

    第六節居裡夫人開創原子能時代


    第八章波旁王朝的復闢


    節次復闢

    第二節第二次復闢

    第三節七月革命

    第四節七月王朝


    第九章從第二共和國到第三共和國


    節第二共和國的建立

    第二節六月起義

    第三節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建立

    第四節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第五節巴黎公社


    第十章浴火重生的法蘭西共和國


    節馬恩河的奇跡

    第二節老虎克雷孟梭

    第三節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

    第四節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第五節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專題:老歐洲不熄的大國夢


    第十一章歐洲文學與藝術的心靈聖地


    節歐洲的文學與藝術之都

    第二節星光熠熠的法蘭西近代文學

    第三節異彩紛呈的法國現代派文學

    第四節法蘭西藝術奇葩

    第五節藝術之家盧浮宮


    德國史


    章萊茵河畔文明的勃興


    節德意志文明的源頭

    第二節基督教文明的洗禮

    第三節查理大帝

    第四節德意志王國的建立

    專題:日耳曼民族的幾度迭興


    第二章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節宗教改革

    第二節為真理而戰的馬丁?路德

    第三節閔采爾與農民戰爭

    第四節三十年戰爭

    專題:理性和冷峻的民族精神


    第三章普魯士王國的崛起


    節神聖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

    第二節軍事立國

    第三節拿破侖戰爭的影響


    第四章德意志的民族統一


    節鐵血宰相上臺

    第二節德丹戰爭

    第三節普奧戰爭

    第四節德法戰爭

    專題:德國人的鐵血精神與騎士傳統


    第五章德意志的工業革命


    節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節火炮大王克虜伯

    第三節汽車王國

    專題:德意志民族的職業精神


    第六章一戰前後的德國


    節軍國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威廉時代

    第三節次世界大戰

    第四節魏瑪共和國


    第七章德意志的民族主義


    節希特勒統治下的第三帝國

    第二節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節納粹的種族滅絕政策

    第四節柏林危機

    第八章德意志民族的再統一


    節聯邦德國的現代化進程

    第二節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

    第三節民主德國的復興

    第四節兩德統一

    專題:信仰造就強大的政黨和政府


    第九章德意志的經濟現代化


    節德意志資本主義的起飛

    第二節崛起路上的經濟奇跡

    第三節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

    第四節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

    專題:創造經濟奇跡的金鑰匙


    第十章德意志的教育模式


    節民族復興教育

    第二節自由的高等學院

    第三節大學之父與洪堡傳統

    第四節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

    第五節聞名於世的學府


    第十一章大師輩出的日耳曼民族


    節哲學大師的智慧光芒

    第二節光照古今的文學巨匠

    第三節登峰造極的音樂天纔

    第四節彪炳史冊的繪畫大師

    第五節深沉靜穆的德國建築


    第十二章德國的體育與傳統節日


    節體育強國

    第二節德國的重要節日

    專題:“足球皇帝”貝肯鮑爾

    在線試讀
    美國史選摘
    第二章
    獨立戰爭和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建國歷史很短,前後也不超過300年。在這300年間,美國也經歷了歷史上許多的艱難曲折,美國民眾現在所享有的政治自由和經濟富庶都是他們自己爭取得來的。隻不過美國人很善於爭取自己的權利,也善於在爭取自己權利的過程中作出妥協,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的政治原則和妥協精神保證了美國政治的穩定和持續,也使這個新生的民主國家平穩地度過了一繫列危機。
    節獨立戰爭
    16~18世紀,西歐各國相繼侵入北美洲。當時的西歐各國正在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流域下遊大潮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1607年,英國的個殖民據點建立——就是詹姆士城,此後的殖民地如同雨後春筍般興起,大西洋沿岸陸續出現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貧苦勞動人民,但是也有貴族,地主和資產階級。多的是英國人,其次是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的人;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的黑人等。
    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的槍終於打響了,這就是萊克星頓的槍聲。這是北美殖民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歷時8年之久,從1775年持續到1783年,終以英國在北美殖民統治的破產和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告終。
    歐洲移民來到北美洲,帶來的不光是掠奪和征服,還有先進的生產方式。在此後的幾年內,殖民地的農業、工商業尤其是航海業、造船業、海外貿易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北美13個殖民地的居民也日益融合。
    先進的生產方式帶動了北美的經濟文化,在獨立戰爭爆發以前,在這片新的地域上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同於英國的新的民族,就是美利堅民族。他們不甘奴役和壓迫,提出了這樣的條件:掙脫對宗主國的依附關繫,獨立地發展國民經濟。

    美國史選摘

    第二章

    獨立戰爭和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建國歷史很短,前後也不超過300年。在這300年間,美國也經歷了歷史上許多的艱難曲折,美國民眾現在所享有的政治自由和經濟富庶都是他們自己爭取得來的。隻不過美國人很善於爭取自己的權利,也善於在爭取自己權利的過程中作出妥協,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的政治原則和妥協精神保證了美國政治的穩定和持續,也使這個新生的民主國家平穩地度過了一繫列危機。


    節獨立戰爭

    16~18世紀,西歐各國相繼侵入北美洲。當時的西歐各國正在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流域下遊大潮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1607年,英國的個殖民據點建立——就是詹姆士城,此後的殖民地如同雨後春筍般興起,大西洋沿岸陸續出現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貧苦勞動人民,但是也有貴族,地主和資產階級。多的是英國人,其次是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的人;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的黑人等。


    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的槍終於打響了,這就是萊克星頓的槍聲。這是北美殖民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歷時8年之久,從1775年持續到1783年,終以英國在北美殖民統治的破產和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告終。


    歐洲移民來到北美洲,帶來的不光是掠奪和征服,還有先進的生產方式。在此後的幾年內,殖民地的農業、工商業尤其是航海業、造船業、海外貿易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北美13個殖民地的居民也日益融合。


    先進的生產方式帶動了北美的經濟文化,在獨立戰爭爆發以前,在這片新的地域上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同於英國的新的民族,就是美利堅民族。他們不甘奴役和壓迫,提出了這樣的條件:掙脫對宗主國的依附關繫,獨立地發展國民經濟。


    然而,北美殖民地獨立發展的強烈願望遭到了英國當局高壓政策的阻撓。英國殖民當局為了使北美殖民地永遠充當其廉價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極力遏制殖民地經濟的自由發展。英國殖民當局接連頒布一繫列法令,禁止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山以西遷移,禁止殖民地發行紙幣,宣布解散殖民地議會,並對殖民地課以重稅,加緊對殖民地的軍事控制等等。


    英政府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抗。群眾紛紛走上街頭,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1773年3月5日,發生了駐北美英軍槍殺波士頓居民的“波士頓慘案”,群情為之激憤。


    1773年12月發生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反英鬥爭的高潮。英屬東印度公司原壟斷了印度與大英帝國以及其他地區的貿易,但因經營不善,再加上荷屬東印度公司的競爭,面臨破產,當時東印度公司積壓了近1800萬磅茶葉急於脫手。1773年,為挽救英屬東印度公司,英國議會通過了《茶葉法》。


    《茶葉法》規定英國政府退還東印度公司運往新英格蘭地區茶葉的關稅,允許公司不通過英國或北美的批發商而直接將茶葉出口銷售到北美殖民地,這就使英屬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茶價可以大大降低,甚至低於從荷蘭運來的走私茶葉的價格。公司還指定那些未參與抵制英貨的商人作為銷售茶葉的代理商,這樣,公司壟斷了殖民地的茶葉市場,對當地的茶葉生產與銷售構成強烈的競爭。為了阻止東印度公司的茶葉上岸進入市場,波士頓民眾在塞繆爾?亞當斯的領導下組成了“茶社”,並於12月16日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運載茶葉的船隻,將價值9000英鎊的342箱茶葉拋入大海。


    英國政府認為“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對殖民當局正常統治的惡意挑釁,為壓制殖民地民眾的反抗,1774年3月英國議會通過了懲罰性的法令,即《波士頓港口法》、《馬薩諸塞政府法》、《司法法》和《駐營法》。這四項法令通稱為“強制法令”,規定英軍可強行進駐殖民地民宅搜查,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地位,封閉北美的港口波士頓港。


    這些“不可容忍的法令”,使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北美殖民地人民忍無可忍,決心拿起武器與殖民當局抗爭。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各個殖民地紛紛儲集軍火,制造武器,組建名為“一分鐘人”的民兵隊伍。1774年9月5日,12個殖民地選派的55名代表在費城召開了屆大陸會議,商議共同抗英事宜。會議召開後,革命形勢日益成熟,北美殖民地同宗主國之間除了用戰爭解決問題外,已別無選擇了。


    1775年4月18日,馬薩諸塞總督托馬斯?蓋奇根據密報,派遣800名駐波士頓英軍前往康科德,搜繳當地民兵的秘密軍火庫,並企圖逮捕當地“通訊委員會”的領導成員。這一消息為“通訊委員會”情報人員所截獲,星夜飛報給了當地愛國者。“一分鐘人”接報後,立即集結。翌日清晨,當英軍行進至萊克星頓和康科德一帶時,遭到了早已嚴陣以待的民兵的襲擊。民兵們從岩石、樹林、灌木叢後面對準英軍發出了雨點般的射擊。英軍傷亡273人,北美民兵傷亡93人,康科德、萊克星頓的戰鬥打響了“震驚全世界”的槍,揭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8月23日英王發布告諭,宣布殖民地的反抗運動為非法,聲言“寧可丟掉王冠,決不放棄戰爭”。12月22日,英國議會通過派遣5萬軍隊赴北美殖民地鎮壓革命者的決議。面對這一形勢,1775年6月15日,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建正規的大陸軍。原英軍上校、弗吉尼亞種植場場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英軍企圖憑借其陸海軍優勢首先切斷新英格蘭與其他殖民地的聯繫,然後各個擊破之。大陸軍在華盛頓的率領下采取避敵鋒芒,持久耗敵的方針,與英軍展開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從1775年4月打響獨立戰爭槍到1783年戰事結束,為期8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大體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階段:從1775年4月~1777年10月,為戰略防御階段。這一階段主戰場在北部地區,戰略主動權掌握在英軍手中。1775年6月17日,波士頓民兵在邦克山戰鬥中與裝備精良的英國正規軍展開了次正面交鋒,顯示了北美民兵驚人的戰鬥力,大大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為獨立而戰的鬥志。在鬥爭的高潮中,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正式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1776年12月,在經過激烈爭奪後,為了保存軍力,化被動為主動,華盛頓放棄了紐約。紐約失陷標志著獨立戰爭進入了困難時期。12月25日聖誕節之夜,華盛頓率部渡過特拉華河,奇襲特倫頓黑森雇傭軍兵營成功,接著又在普林斯頓重創英軍,使陷入低潮的美國獨立戰爭重新獲得了活力。


    1777年7月,英軍計劃兵分三路,分進合擊,會師奧爾巴尼,以盡快實現其切斷新英格蘭的戰略企圖。當北路7200餘名英軍在伯戈因的率領下,從蒙特利爾孤軍南下時,立即陷入了新英格蘭民兵的汪洋大海之中,處處受到民兵阻擊和圍追堵截。在弗裡曼農莊和貝米斯高地接連受挫後,伯戈因被迫退守薩拉托加。大陸軍和民兵以3倍於英軍的優勢兵力將英軍團團圍住,伯戈因彈盡糧絕,孤立無援,於10月17日被迫率領5700名英軍投降。薩拉托加大捷大大改善了美國的戰略態勢和國際地位,是美國革命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第二階段:從1777年10月~1781年3月,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志,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逐步轉向南部地區。在這一階段國際環境日益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西班牙、荷蘭等改變了動搖不定的觀望態度。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778年6月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也加入法國方面對英作戰。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在南部戰場上,美國大陸軍和民兵以遊擊戰和遊擊性的運動戰與敵周旋,日趨占據主動。在1781年的吉爾福德之戰中,英軍傷亡慘重。在大陸軍和民兵的持久消耗下,英軍漸感力量不支。1781年4月,英軍在康沃利斯率領下,實行戰略收縮,向北退往弗吉尼亞。格林乘勢揮師南下,在民兵遊擊隊的配合下,撥除英軍據點,收復了除薩凡納和吉爾斯頓之外的南部國土。


    第三階段:從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7000名英軍退守弗吉尼亞半島的約克敦。此時在整個北美戰場英軍主要收縮於紐約和約克敦兩點上。1781年8月,華盛頓親率法美聯軍秘密南下弗吉尼亞,與此同時,德格拉斯率領的法國艦隊也抵達約克敦城外海面,擊敗了來援英艦,完全控制了戰區制海權。9月28日,1.7萬名法美聯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


    在聯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之下,康沃利斯走投無路,於1781年10月17日即伯戈因投降的第四個周年紀念日,請求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8000名英軍走出約克敦,當服裝整齊的紅衫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過來了》的著名樂章。


    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了。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了《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英國史選摘

    第十一章

    二戰後的英國

    二戰後,英國雖然獲得了戰勝國的桂冠,卻輸盡了財富。在戰爭中共損失兵力120萬人,消耗了大量資金,外貿瀕於停頓,黃金儲備幾乎枯竭,海外投資也大部分變賣。戰爭結束後,英國債臺高築。為了改變戰爭帶來的危機,英國一方面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另一方面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和擴張。


    節三環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走向衰落。前首相丘吉爾極力想恢復大英帝國的昔日榮耀,於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黨年會上提出“三環外交”。環是英聯邦,包括英國及其自治領、殖民地;第二環是英語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講英語的國家;第三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丘吉爾這一外交戰略的提出,表明英國不僅要依靠英聯邦的力量,而且要借助美國和西歐的力量來恢復它過去的國際地位。


    1948年10月,丘吉爾在闡述三環外交的總方針時進一步說:“這三個大環同時並存,一旦它們聯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力量和力量的結合足以推翻它們……我們是在這三環的每一環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


    三環外交的政策意圖是以美英特殊關繫為基礎,來支撐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借重美國的力量,竭力維持對英聯邦的控制和傳統聯繫,同時利用歐洲大陸各國的矛盾來駕馭西歐,使英國處於三環的中心,從而保持英國的世界大國地位。丘吉爾雖然當時已不在臺上,但執政的工黨政府也接受了三環外交作為制定對外政策的依據,三環外交遂成為戰後初期英國兩黨共同執行的外交總方針。


    然而,實踐表明,英國衰弱的國力不可能取得三環外交的預期效果,而且還給英國帶來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後果,致使英國政府不得不調整三環外交戰略。首先是英國殖民地和附屬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英國已無力維持舊的殖民體繫,於是,麥克米倫政府轉而采取“新殖民主義政策”,即允許殖民地“有秩序地獨立”,並盡量使其留在英聯邦內和盡可能保持英國傳統利益,但這種政策未能抵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的非洲獨立浪潮,宣告了英國殖民體繫的瓦解,英聯邦也日趨析散。面對重重困難,英國政府被迫縮短戰線以減輕負擔,把軍事基地收縮到以本國和歐洲為主。


    至於英美的特殊關繫,由於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經濟地位日益衰弱,使它企圖維持英美特殊關繫繼續保持世界大國地位的夢想破滅了。在經濟上,美國趁英國有求於它的機會,逐步在英聯邦內、大洋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排擠英國勢力,甚至英國本土重要的工業部門也為美國所控制。在政治軍事方面,1962年,美英簽訂《拿騷協議》,英國接受肯尼迪的多邊核力量方案,把自己的核力量附屬於美國,其結果是英國處於“小伙伴”的從屬地位。所以,英國奉行的英美特殊關繫,實際上都是英國對美國的特殊依賴關繫,在美國看來,英美的特殊關繫無非是“作為建立美國體繫的工具”。


    英國企圖稱霸西歐,也遭到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反對。在英國一籌莫展之時,歐洲共同體六國不僅經濟發展速度遠遠高出英國,而且在政治上也日益顯示其作用。因此,1961年8月、1967年5月,英國先後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都由於英國不願放棄同美國的特殊關繫而被否決。1970年6月,英國再次申請與共同體六國恢復談判。英國根據自身的利益,鋻於目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終於把對外政策轉向西歐,宣布結束英美特殊關繫,並在做出一定讓步後,於1973年1月正式加入歐洲共同體。


    第二節蘇伊士運河戰爭

    丘吉爾在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就已意識到“英國是一個多麼小的國家”,他曾這樣描述:“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裡,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國派兵占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簽訂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


    1951年10月,埃及廢除了《英埃條約》。1952年7月23日,以納塞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之後,於1954年10月英國同埃及簽訂協定,同意分批撤軍。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英法為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策劃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議下,22個國家在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國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議;9月30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10月13日,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提案。


    在這種情況下,英法決定采取武力來解決問題。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法國首先提出邀請以色列加入。對以色列來說,它早已對埃及不準它的船隻通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不滿,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個入侵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作戰計劃,所以兩者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戰計劃。14日,英法又舉行了秘密會議,制定了作戰計劃,決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吸引埃軍的主力部隊支援;接著,英法從塞浦路斯、馬耳他、亞丁和航空母艦上出動飛機轟炸埃及,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然後,英法軍隊從塞得港登陸,向運河區進攻,切斷埃軍退路;後,由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全境,英法占領運河區,全殲埃軍。


    開戰前,以軍共有軍隊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而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機255架,但僅100餘架飛機能完成作戰任務。當時,埃及的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況且,埃及的防御重點是尼羅河三角洲及運河地區,所以,在西奈半島僅有3萬人左右。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時許,由阿裡爾?沙龍上校指揮的以軍第202傘兵旅在法國空軍的支援下,利用埃軍在西奈中部地區兵力稀少,防御單薄的弱點,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餘人和部分武器裝備。同時,該旅的主力3000人與米特拉山口的傘兵會合,向米特拉山口突進。


    埃軍司令部接到前線報告後,東部軍區司令部於當日命令第二步兵旅的第五和第六營立即開過運河,迎戰米特拉山口的以軍部隊。同時,埃軍總參謀部派遣第四裝甲師的主力由運河西岸進入比爾?吉夫賈法地區,兩個國民警衛旅尾隨前進。第二偵察團向東南運動,企圖切斷以色列空降部隊的退路,對米特拉山口的以軍構成包圍之勢。


    米特拉山口全長30公裡,兩旁懸崖峭壁,十分險峻。10月31日中午時分,以軍兩個連,包括坦克支隊和重迫擊炮隊組成的偵察分隊進擊米特拉山口。以軍一進入海坦谷地,即遭到埃軍5個連伏兵的襲擊。埃軍占據了東南兩地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充分發揮火力優勢。以軍進退兩難,隻得利用臨時工事進行抵抗,雙方激戰至黃昏,以軍纔占領谷地東部。


    以軍為實現“中間突破”戰術,威脅西奈北部埃軍主力,配合202傘兵旅在南線的進攻,決定以第38特遣部隊突擊阿布奧格拉。阿布奧格拉位於西奈半島東北部,東距埃以邊境30公裡,向西可通運河重鎮伊斯梅利亞,從阿裡什到庫賽馬的公路也通過這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埃軍在阿布奧格馬的前方魯阿法水壩等地有堅固據點,形成了完整的防衛體繫。


    10月30日中午,以軍第7旅進至烏姆卡特父南線600米處遭到埃軍反坦克火炮的襲擊,損失不小。以軍正面進攻失敗後,第七旅奉命采取迂回戰術,於31日拂曉越過埃軍防守薄弱的達卡山口,進逼阿布奧格拉和魯阿法水壩。同時,以軍南部軍區司令部為配合第七旅行動,命令第十步兵旅提前於30日下午行動,由東向西正面進攻,於當晚抵達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的東線,第七旅由烏姆卡特夫南面進攻,埃軍也從阿裡什和運河方向調集部隊增援阿布奧格拉。


    10月31日,以軍以第七旅對阿布奧格拉發起進攻,受到埃軍頑強抵抗和正確的炮火轟擊。中午埃軍2個步兵營夾擊以軍。以軍在空軍火力增援下,占領阿布奧格拉後,該旅立即分兵兩路,一路向西推進,一路向東圍攻魯阿法水壩的埃軍據點。埃軍憑借20多個反坦克掩體組成的防御工事進行頑強抵抗,但未能抵擋以軍的推進。以軍於當夜占領該地,之後轉入防御。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戰鬥也十分激烈,埃軍2個營的兵力頂住了以軍2個旅的進攻。10月31日,達揚總參謀長親自督促第十步兵旅進攻烏姆卡夫特,但遭到埃軍炮火猛烈襲擊,進攻屢屢受挫,旅長古迪爾被撤換。同時,以軍命令第37機械化旅進攻烏姆卡夫特。11月1日凌晨,第37旅先頭部隊發起進攻,遭到埃軍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擊,後續部隊也誤入雷場,旅長戈林達陣亡,大部分官兵受傷,進攻失敗,以軍總參謀部不得不命令停止進攻烏姆卡夫特陣地,但這時阿布奧格拉已落入以軍之手。


    正當埃及軍隊在西奈抵擋以軍,大批埃軍由運河開進西奈並準備大規模反擊的時候,英法兩國借口保護運河航運,向埃及發出“後通牒”,要求埃以雙方停火,並允許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否則派兵干涉。遭到埃及拒絕後,英法空軍在10月31日下午對埃及的15個機場、一些兵營和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了瘋狂的轟炸,同時轟炸西奈的埃及部隊,企圖將埃軍攔截在西奈半島。埃及識破了英法的這一戰略企圖,在英法空襲後,埃及總統納塞爾為防止英法占領運河區,而使西奈部隊受到夾擊的危險,命令增援部隊停止進入西奈,在西奈的守軍迅速撤至運河區。這樣,埃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撤出西奈半島。駐守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埃軍,雖受以軍三面包圍,仍然利用夜色掩護,向阿裡什方向撤退。


    10月31日,以軍在英法空襲埃及後向開始準備撤退的埃軍進攻。但沿途遭到埃軍頑強阻擊,至11月2日凌晨以軍進至阿裡什時,埃軍主力已撤退。


    打破對蒂朗海峽的封鎖是以色列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峽西岸重鎮,11月2日,以軍第九旅進攻沙姆沙伊赫地區。該地的埃軍兩個營守軍在接到埃總部的撤退命令後,鋻於海上有英國海軍的封鎖,陸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隻能固守陣地。以軍多次發動進攻,仍未得手。5日,埃軍在多面夾擊、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喪失陣地。但此時,埃軍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島,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埃軍同英法軍隊的戰鬥主要在塞得港進行。從11月1日起,英法空軍對塞得港進行連續轟炸。11月5日拂曉,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批傘兵,英軍傘兵約600人在加密爾機場周圍著陸,並迅速占領了機場。法軍傘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並很快占領了供水廠。下午1時45分,英法第二批傘兵又在上述兩地著陸。


    11月6日上午,英法軍隊首先用猛烈炮火襲擊塞得港防御陣地,然後,2.2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開始登陸。英海軍第三突擊旅在塞得港登陸作戰,法軍海軍陸戰隊在富阿德港登陸。6日深夜,英法登陸部隊沿蘇伊士運河南下,企圖一舉占領運河區,但遭到埃軍抵抗。


    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占領塞得港,先頭部隊隻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裡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三四百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撤離西奈半島,但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法國史選摘

    第三章

    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法國自843年獨立以來,“以王權為中心,通過不斷擴大王室領地的方式來進行統一運動,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鬥爭過程”。法國的封建諸候把割地稱雄看作是他們的傳統權利,為此他們往往利用政治聯姻,軍事聯盟勾結國外勢力。法國王權正是通過和國內外這兩大強敵勢力的不斷鬥爭中發展起來的。


    節文藝復興前的法國文化

    法國早在11世紀,就已經逐漸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故此,在中世紀後期的西歐,甚至還流傳著“意大利的教皇、日耳曼的帝國、法蘭西的文藝”的說法。


    法國文學通常都以標志法蘭西王國建立的份羅曼語文獻,即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詞》作為起源的標志。也就是說,它初的形態屬於中世紀文學。中世紀法國文學這一時期的文學基本上都是韻文,是便於行吟詩人傳誦的口頭文學。按類型分有宗教文學、英雄史詩(武功歌)、宮廷文學、騎士文學、經院文學、市民文學等;按體裁分則有詩歌、戲劇、編年史和韻文故事。法蘭西民族具有熱情浪漫的天性,加上法國騎士制度為發達等社會原因和位於南歐地中海濱的地理條件,使法國的中世紀文學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例如英雄史詩《羅蘭之歌》、騎士故事詩中的《亞瑟王故事詩》與《特裡斯當和綺瑟》、市民文學中《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傳奇》等。


    除了用拉丁文表述的基督教思想文化外,11世紀前後也開始產生了用羅曼語著述的世俗文學作品。11世紀前後,在法國產生了不少行吟詩人。他們居無定處,四處遊蕩、吟詩。北方的行吟詩人吟唱功業詩、英雄傳奇;南方詩人多吟抒情詩。在此基礎上,11世紀後興起了騎士文學,主要包括北方的功業詩、故事詩和南方的抒情詩。


    功業詩興起較早,以《羅蘭之歌》為著名。內容是講查理大帝花了7年功夫征服西班牙後,班師回國,他派重臣羅蘭率師斷後。途中,遇到阿拉伯人的埋伏,羅蘭英勇戰死。功業詩主要歌頌封建騎士的“美德”,即慷慨、忠誠、勇敢,為保衛信仰而戰的精神。功業詩之後,北法又出現了一種故事詩,或稱騎士傳奇。故事詩主要有不列顛故事詩和上古故事詩兩類。不列顛故事詩的主要內容是凱爾特人的古代傳奇,如古代傳說的亞瑟的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上古故事詩一般模仿古希臘、羅馬的作品,如《亞歷山大傳奇》、《特洛亞傳奇》。故事詩寫古代的故事,但具有中世紀騎士的思想情趣。


    法國南部的騎士文學主要是抒情詩,其主要內容是表現愛情,但並非夫妻之愛。法國封建社會中貴族的婚姻主要是一種政治和領土的交易,缺乏愛情,所以貴族大多都有外遇。騎士抒情詩的主題是歌頌騎士與貴婦人之間的偷情和愛戀,這類作品以《破曉歌》為著名,它描述了騎士和貴婦人在破曉時光情意纏綿,難離難分的情景。騎士文學具有較為豐富的想像力,它反映了騎士的情操和風尚,具有強烈的貴族性。


    隨著城市的興起發展和市民經濟政治地位的提高,12世紀後又興起了市民文學。市民文學反映了市民的思想情調。這類作品多數由民間創作,有較強的現實性和樂觀精神,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尖刻的諷刺性。


    法國重要的城市文學作品是《列那狐傳奇》。列那狐的故事在中世紀法國流傳甚廣,在11~14世紀根據列那狐事跡寫成的詩,不下10萬餘行,保存下來的也有27組詩,共3萬多行。《列那狐傳奇》是一部諷刺詩,它以獸寓人,用列那狐比喻市民,依桑格蘭狼和布倫熊暗指封建貴族和廷臣,諾布勒獅代表國王,把貝拿爾主教比作一頭笨驢,把教皇代表比作駱駝,而以雞、兔、蝸牛等小動物代表社會下層民眾,故事主要講列那狐與依桑格蘭狼反復鬥爭。列那狐施展其機智和狡猾,終取勝,歌頌了市民的智慧,抨擊了封建貴族和教會勢力。同時,列那狐也欺壓弱小動物,激起它們的反抗,反映了市民同社會下層民眾的矛盾,勾畫出了市民既反對封建貴族、又壓迫平民百姓的雙重面目。


    《玫瑰傳奇》也是一部重要的市民文學作品。它分上、下兩篇。這是一首隱寓詩,寫詩人夢遊花園、愛上一朵玫瑰,他在愛情、直爽、慷慨、憐憫、歡迎等支持下,戰勝了嫉妒、危險、謠言等多方阻攔,終於得到了玫瑰。下篇的作者批判了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嘲笑了不勞而獲,放縱於聲色犬馬的貴族,詛咒偽善的托缽僧人,認為根據自然,僧侶和貴族的特權都是不合理的,反映了市民的思想感情。


    此外,《布呂南》、《農民醫生》等“韻文故事”亦屬市民文學之類。這類作品寓意深刻、諷刺辛辣,揭露貴族和僧侶的貪婪腐敗,也暴露了市民唯利是圖的處世哲學。


    市民抒情詩的代表有呂特博夫和弗朗索瓦?維庸,作為聯繫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紐帶,則有法國早的兩個詩歌流派:修辭學派和裡昂派。


    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登基,標志著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始。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對後世的思想和文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拉伯雷的長篇小說《巨人傳》,集中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意識和教會神權的文藝復興精神,開法國長篇小說之先河;蒙田的《隨筆集》不僅創造了散文的體裁,而且以他的懷疑主義表現了對人性、理性和真理的尊重;龍沙(1524~1585年)曾經想以古希臘羅馬作家為榜樣,用法語寫作民族史詩。以他為首的七星詩社是法國個有組織的詩歌流派,由杜貝萊(1522~1560年)執筆的七星詩社的宣言《捍衛與弘揚法蘭西語》,主張從古代和民間的語言吸取養料,為豐富法語、使法語擺脫中世紀的貧乏狀態作出了貢獻。由於宗教內戰等社會原因,七星詩社作家們的後繼者對古希臘羅馬的作品有點生搬硬套。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形。一般認為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的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蘇,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第二節法國文藝復興中的巨人

    法國的文藝復興受到意大利和北歐人文主義文化的重大影響。北歐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和一些意大利人文主義者都曾在法國遊歷、講學,傳播了人文主義文化。意大利戰爭中法國國王和貴族從意大利帶回大量人文主義作品、藝術珍品和古代作家手稿,深深影響了法國文化藝術界。法國文藝復興是在吸收和繼承國內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法國的文藝復興開始於15世紀末,繁榮於16世紀。15世紀下半葉,法國已有不少人開始注意對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紀初出現了布戴?戴塔普爾?皮埃爾等法國代人文主義者,他們致力於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訂、整理和編輯工作。在繪畫、雕刻以及建築等藝術領域中,意大利對法國的影響幾乎占據了支配地位。但在文學、思想領域則是在法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法國自己的人文主義文化。例如,法國人文主義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博學的特點,在思想領域繼承和發展了懷疑主義思想,在文學表現手法上擅長諷刺,等等。人文主義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基督教會及巴黎大學的抵制和扼殺,但由於人文主義文化在某些方面符合封建君主和地主貴族的需要,也得到了某些國王、公侯的支持和庇護。國王法蘭西斯一世支持人文學者,1530年成立了以研究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來語為主的法蘭西學院,成為人文主義學者同巴黎大學相對抗的基地。法蘭西斯一世的妹妹,那瓦爾王後瑪格麗特的宮廷則成為人文主義者的避難所。


    拉伯雷(1495~1553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他出身律師家庭,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後來以行醫為業,16世紀30年代開始轉向文學創作。他通曉醫學、天文、地理、數學、哲學、神學、音樂、植物、建築、法律、教育等多種學科和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等多種文字,堪稱“人文主義巨人”。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長篇小說《巨人傳》。《巨人傳》共分5卷,取材於法國民間傳說故事,主要寫格朗古傑、高康大、龐大固埃三代巨人的活動史。


    《巨人傳》是一部人文主義傑作。拉伯雷用誇張手法謳歌了“人”的偉大,表現了人類的巨大力量,頌揚人性。高康大一生下來便會說話,喝1.7萬多頭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1.2萬多尺布制成。小說主人公高康大和龐大固埃兩代巨人都具有超乎尋常的體魄和力量,公正善良的品德和樂觀主義的天性,體現了人文主義者對人、人性和人的創造力的充分肯定。


    拉伯雷提倡人的解放和自由。約翰修士在高康大支持下建立的特來美修道院是人文主義的理想國,體現了拉伯雷政治、社會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原則。這些原則的核心是個人自由、個性解放。在這裡,男女修士來去自由、交往自由、活動自由,而且“可以光明正大地結婚、可以自由地發財,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高康大把院規概括為“隨心所欲、各行其是”,表達了對基督教禁欲主義的蔑視和反抗,體現了資產階級爭取經濟政治自由的要求。


    《巨人傳》還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追求新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欲求。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在小說中拉伯雷融入了天文、地理、氣像、航海、生物、人體生理、醫藥、法律、哲學、語言等大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顯示了作者的學識淵博,與封建神學和經院哲學作品形成截然不同的對照。拉伯雷把“使人的靈魂充滿真理、知識和學問”作為作品的一貫思想,從開卷高康大降生時發出的“喝啊、喝啊、喝啊!”的喊聲,到篇末神瓶發出的“喝!”的諭示,首尾相應,表達了資產階級衝破精神奴役、追求新思想、新知識的熱切願望。作品還鞭撻了封建的經院哲學教育,認為幾十年的經院教育使高康大變得“獃頭獃腦”、“糊裡糊塗”了,隻是在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後他纔成為名副其實的“巨人”。


    拉伯雷還以犀利的筆觸針砭時弊,對基督教會、對教皇、對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對教會的各種盤剝勒索和宗教裁判所的殘暴,都一一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批判,嬉笑怒罵,入木三分。


    拉伯雷是一位具有民主傾向的人文主義作家,他比較接近民眾,他的作品繼承了法國民間文學中諷刺和誇張的傳統,大量運用民間語言和民間傳說故事,為人民所喜聞樂見。拉伯雷在法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作家具有很大影響。


    在法國人文主義文化中拉伯雷代表了民主傾向,而七星詩社則代表了貴族傾向。七星詩社是7位人文主義作家的團體,其中以龍沙和杜?貝雷為著名。1549年,杜?貝雷發表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是七星詩社的宣言書。之後,杜?貝雷在《橄欖集》的序言、龍沙在《詩學概論》和《福朗西亞德》兩書的序言中又分別對該派的理論和主張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七星詩社主張用法語進行文學創作,龍沙指出:“舍棄典麗的本國活文字而向死灰裡發掘上古文字的餘燼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他們肯定法語可以同拉丁語一樣用來表達高深的學問和思想,主張通過吸收希臘語和拉丁語詞彙創造新詞彙等方法擴大法語詞彙,推進法蘭西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但是,他們歧視勞動人民的語言。在文學表現形式上,他們主張模仿希臘、羅馬詩體文學及意大利十四行詩體,摒棄民間詩歌體裁,反映了他們脫離人民的貴族傾向。


    蒙田(1533~1592年)是法國文藝復興後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出身穿袍貴族家庭,曾任法院顧問,兩度出任波爾多市長。後來,因厭倦仕宦生活,幽居鄉間,埋頭寫作。蒙田的主要著作是三卷散文體的《隨筆集》,由107篇長短不一的散文構成,內容五花八門,無所不包。


    《隨筆集》的主題是討論“人”,通過研究自我而研究人類。他的書房裡掛著古羅馬作家泰倫修的箴言:“我是人,我認為人類的一切都與我血肉相關。”蒙田不同於早期的人文主義者,他既不熱衷於翻譯、整理或研究古典作品,也不像拉伯雷那樣熱情謳歌人的偉大和力量,歡呼人的解放,而是冷靜地反思與探索人和人生。蒙田肯定人生的價值,肯定人的欲望和享受,他說:“一個知道如何正當地享受生存之樂的人,是的而且幾乎是神聖的完善之人。”在一篇文章中他告訴人們不要怕死,應盡情享受生活。隻要能享受生活的樂趣,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都無關緊要。


    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崇尚古典,用古代的權威代替基督教會的權威。但作為後期人文主義者的蒙田卻對任何權威都表示懷疑。懷疑主義是蒙田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蒙田的一句格言是:“我懂得什麼?”蒙田的懷疑是多方面的。他懷疑的主要鋒芒是指向基督教會和封建制度;他懷疑基督教神學,認為“我們的信仰並不是我們自己獲得的,它純粹是別人恩賜的禮物”,“是由外來權威和命令取得的”,“無知是我們的宗教推薦給我們的,運用於信仰與服從”。蒙田提出的見解五花八門,“天下找不出那麼兩個人對同一事物持完全一致的看法”,認為一切知識都不可靠。在蒙田面前,早期人文主義者頂禮膜拜的古典大師同樣成為懷疑和鞭撻的對像。


    漫漫三卷《隨筆集》,信筆寫來,似乎不著邊際,但實際上幾乎篇篇都是射向基督教會和封建制度的利箭。蒙田的懷疑主義在當時也有助於打破對古典權威的崇拜,將科學和思想文化從古代作家的禁錮下解放出來,繼續發展和進步。懷疑是科學和思想文化進步的先聲。


    與蒙田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博丹(1530~159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之一,當過律師和檢察官,擔任過省議會的代表,後來又成為三級會議中的第三等級代表。1577年,博丹發表了《論共和國》一書,繫統闡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博丹反對當時法國政治上的黨派傾軋和宗教上的新舊教派紛爭,主張建立強有力的君權。為此他號召人們服從國王,在宗教問題上采取寬容態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博丹是歐洲國家主權理論的首倡者。他認為,家庭和其他經濟、宗教等組織源自人類交往的本能,但這些組織又不斷鬥爭乃至戰爭,勝者為主,敗者為奴。為了維持秩序,這些組織聯合起來,組成國家。國家是和後的組織形式。根據羅馬法理,家長在家庭內擁有權力,國家對臣民也擁有權力。博丹對國家和政府作了區分,認為享有主權是國家的基本特征,行使主權的制度決定了政府的形式。君主制的、貴族寡頭制的、抑或民主制的政體形式取決於國家主權是授予一人、少數公民或大多數公民。他認為,在這幾種形式中,排除女性繼承權的世襲君主制是穩定、令人滿意的政體,表達了此時資產階級對法國君主制的擁戴。


    然而,博丹並不主張君主專制。他認為,國家權力應受到“上帝法”和“自然法”的制約。自然法體現為道德法。博丹對司法管轄權與財產所有權作過區分,指出統治者無權干涉臣民的私有財產,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他承認財產分配關繫與政治權力分配有緊密聯繫,意識到公民財富太懸殊是危險的,但反對原始共產主義的平等理論。他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過多干預,主張自由貿易。這些理論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法國資產階級的態度。


    博丹關於國家主權的理論對法國和歐洲近代政治思想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此外,博丹對史學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1566年他發表的《理解歷史的方法》是西歐部比較詳備的史學理論著作。他反對當時流行的歷史循環論,提出了歷史進步的觀念。他指出,歷史學是一門類似於自然科學的特殊學科,他還提出了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的理論。在當時條件下,這些思想不失為閃爍人生智慧的精闢見解。


    德國史選摘

    第八章

    德意志民族的再統一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堪稱是上世紀獨特而又大膽的試驗。柏林牆的倒塌,使被隔離了28年的東德公民次有機會觀察另一個德國和其制度。人們沉浸在別後重逢的巨大喜悅中;琳瑯滿目的商品、民主選舉和議會政治,更是激發了東德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盡管其間利弊至今眾說紛纭,盡管其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它至少昭示了:兩個互相排斥的肌體,在外力作用下快速接納對方的可能性。


    節聯邦德國的現代化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德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國家——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兩個德國對立的格局形成了。

    聯邦德國是德國歷史上真正具有西方性質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實行的基本上是西方式的政治經濟體制,其核心內容就是西方式的民主化和前沿工業化,而相比較而言,政治民主化也許是當時聯邦德國更為緊迫的任務。


    聯邦德國1949年5月通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規定,聯邦德國的政治體制是實行議會民主制和社會福利制的聯邦制國家,奉行民主制、法治、聯邦制和福利國家“四原則”。聯邦德國國家機構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西方模式行使權力。聯邦總統首,由聯邦議院選舉產生。總統在“平衡”總理的獨斷擅權和對西方的過分依賴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聯邦德國的立法機關采用兩院制,由參議院(上院)和聯邦議院(下院)組成,議員每四年選舉一次。聯邦政府由總理和各部長組成。聯邦總理由聯邦總統根據國會占多數席位政黨的意願提名,由聯邦議院選舉產生。各部長則由總理指定,對總理負責,隻有總理單獨向聯邦議院負責。聯邦德國還專設聯邦憲法法院,負責監督《基本法》的執行,對行政行為進行合憲性審查。


    與政治現代化相輔相成的且較政治現代化遠為耀眼的是聯邦德國的經濟現代化。戰後三年裡,西德的經濟形勢已經宣判了中央統治經濟體制的死刑。在美英法三國對德政策上取得協調一致後,全面整頓西德經濟體制的時機已經成熟。


    聯邦德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社會市場經濟”為理論指導而展開的。這一理論以競爭為基本內容、主張自由貿易而又帶有福利保障的社會化色彩,不僅為聯邦德國企業主們所接受,同時也深得民心。路德維希?艾哈德就任雙占區經濟管理局局長後,依據“社會市場經濟”采取了一繫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聯邦德國的經濟得以初步恢復。1949年的生產達到了1936年的80.6%,1950年又比1949年提高了60%。


    從1952年起,聯邦德國的經濟開始進入振興和繁榮期。1952~1959年,聯邦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9.1%,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9.2%,遠高於同期的美、英、法,隻稍低於日本。


    截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指標也居西方國家前列。其中,鋼產量從1952年的1581萬噸增至1965年的3682萬噸;煤產量在1955年超過英國,達2.4萬噸,居西方發達國家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汽車產量在1967年也居西方國家前列,超過了英國和法國。更難能可貴的是,聯邦德國在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物價仍然比較穩定,通貨膨脹率也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就業狀況迅速好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大幅下降。穩定的物價與高速增長的經濟相互促進,使得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達到了狀態。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上半期是聯邦德國戰後經濟個復興時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聯邦德國迅速得以重新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


    但是,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在1966~1967年遭遇了生產過剩危機的阨運。幸運的是,聯邦德國在1967年7月就順利渡過了此次危機的低谷,重新轉入經濟復蘇。1966~1973年可謂是聯邦德國經濟的“中速發展式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聯邦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3.36%。1971年,聯邦德國的外彙儲備猛增至186.5,超過美國而躍居世界首位。


    雖然聯邦德國的經濟復興在60年代中期之後放慢了前進的腳步,但聯邦德國已經不可遏制地成長為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國。兩德統一之前,其國民生產總值一直穩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達24477億馬克(1990年)。


    為了使聯邦德國重獲完全的主權並自立於西方世界之林,聯邦德國走上了靠攏美國,與法國和解,與西方結成經濟、軍事同盟的道路。在阿登納的領導下,聯邦德國迅速恢復國家主權,並在歐洲乃至世界的舞臺上重新占據了一席之地。


    經過幾代領導人的共同努力,聯邦德國不僅僅在歐洲,而且在世界上逐漸增強了自身的影響,開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牢固地占據著歐洲頭號大國的地位,並成為通向國際經濟政治黎明時代的引路人。


    第二節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

    一名記者曾經問聯邦德國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他的政治生涯期間什麼時候幸福。這位89歲老齡的老人說是遷入紹姆堡宮——當時的聯邦總理府所在地的時候。


    阿登納在位14年,其間,不斷地證實了他那種穩健的權力意識,執掌權力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和滿足,但是他沒有沉湎於權力之中,權力隻是實現他堅定信仰的方法與途徑。當他預感到遭遇的抵抗非付出重大代價不可挫敗的時候,權力也並不阻礙他去尋求妥協——但是他深信,他所放棄的,明天或後天便會重新得到。


    為了聯邦德國的政治自由,他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直到他死後20年,兩德纔得以統一,可惜他卻看不到了。

    1949年8月14日,當時的西德人民選出了屆聯邦議院。9月15日,年屆73歲的阿登納當選為聯邦總理。五天以後,他宣布,要利用“起碼是相對的國家自由”來克服燃眉之急的物質匱乏,並要為西德人贏回外交上的行動自由權。他決心推行歐洲一體化政策,使西德成為自由歐洲國家共同體中堅定的一員。他努力與西方戰勝國結成聯盟,先決條件是他們能重新在德國及其政府中樹立威信,並在蘇聯發動政治、軍事進攻時挺身相助。


    阿登納在為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重新贏得信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方面他坦率地表明納粹政府打著德國的名義奉行的是一套犯罪政策,但他本人並不對德國過去的錯誤承擔責任——1933年,身為科隆市長的他被解除了職務,1944年他甚至被捕入獄達數月之久。從1933~1945年納粹統治期間,阿登納不得已而無所作為,並常常處於蓋世太保的監視之下。另一方面,他強調說,任何一個戰勝國都無權對一個戰敗國的全體人民進行懲罰,更不能長期剝奪他們的自決權利。1955年巴黎協定生效,德國重新確立了它的國家主權,這應歸功於阿登納為解除盟軍的占領與控制,擴大德國的權益和在西方聯盟中取得平等權利而作出的鍥而不舍的努力。


    阿登納的另一目標是創建歐洲委員會。創建初期的1951年,在倡議者夏爾?戴高樂、羅伯特?舒曼(法國國務活動家)、讓?莫爾(法國政治經濟學家和外交家)和康拉德?阿登納的共同努力下,簽署了歐洲煤鋼聯營協定,由此也使“世仇”的德、法兩國握手言歡。阿登納明確表示:“在今日的歐洲,世仇已完全不合時宜,我決心使德法關繫成為我們政策的核心。一位聯邦總理必須同時是一個好的德國人和一個好的歐洲人。”


    三年之後,德國加入了西歐聯盟,1957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一個成員。鋻於當時的形勢,阿登納認為建立一個聯合的歐洲勢在必行。歐洲統一既是其本身之目標,同時也關繫到德國的切身利益。“我們是一個弱小又易受攻擊的國家。憑借自身的力量我們將一事無成。作為介於東、西方之間的真空地帶,我們沒有任何盟友,卻在東邊有一個危險的鄰國,拯救德國即拯救歐洲。”


    康拉德?阿登納不僅想做一個“歐洲人”,還想成為一個“大西洋人”,他認為,如果沒有美國的保護,歐洲是無力對抗蘇聯的不斷日益增長的威脅的。他尤其認為美國不會懷疑聯邦德國對聯盟的忠誠,這樣,1954年西德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保證聯邦國防軍隨時投入作戰狀態。


    由於當時不可能獲得統一德國的政治自由——如果兩德統一就必須保證保持中立,這樣便很可能成為蘇聯進攻的犧牲品,所以阿登納希望至少能阻止國際法認可的國家分裂。在1955年秋出訪莫斯科之際,他又強調了這一政策。他和他的代表團成功地同蘇聯協商了有關釋放10萬德國戰俘和20萬和平居民等事宜,並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繫。在與赫魯曉夫曠日持久的談判中,他盡力謀取一種令人滿意的統一德國的辦法。


    阿登納十分重視對受迫害猶太人的賠償問題。他認為出於道義必須作出表示,並終於在內政方面爭取到了巨額的賠償資金。他在回顧1952年簽訂的賠款條約時說道:“德國在其表示並證實了它的賠償意願之前,是不可能成為世界各國中受人尊重且享受平等權利的一員的。”


    阿登納第四次當選聯邦總理時已是85歲的耄耋老人了。他的內政與外交政策不斷遭到批評,特別是民主德國政府1961年建造了柏林牆,更使他失去了本已享有的威望,人們譴責他對這種做法的容忍。


    除此之外,公眾亦對他的高齡表示懷疑,對於這種憂慮,“老頭兒”表示不解。一次,他因患支氣管炎不得不臥床休息,他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特派代表到他家中探視。代表向他暗示,他應該考慮接班人的事宜了。阿登納避而不談,結果談話難以繼續。探視代表回到家裡後,妻子關切地詢問起丈夫的健康狀況,說阿登納打電話來告訴她,她丈夫在探訪時總是談到死的問題,該請醫生看看了。這是年邁的阿登納對探訪者的幽默報復,他還表示以後再也不上諸如此類的外交手腕的當了。


    1963年,阿登納辭去聯邦總理之職,但仍繼續擔任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至1966年。1967年4月19日,他在撰寫回憶錄時與世長辭,終年91歲。


    第三節民主德國的復興

    民主德國從1949年建立到1990年終為聯邦德國所統一,經歷了41年的風雨。在這41年中,民主德國堅持中央集權制的計劃經濟體制,並取得這一體制下的成就,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生活水平都是當時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但是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民主德國像一顆流星一樣,一剎那輝煌之後,便隕落於歷史的長河中。


    根據1949年的民主德國憲法規定,民主德國建立的政治體制是以德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