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思文庫·觀察家精選·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美洲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668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86684
    作者:[英]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8月 

        
        
    "

    編輯推薦

    1. 美洲歷史專家、BBC紀錄片學術明星主持費爾南多-阿梅斯托作品。這是對美洲歷史的一次難得而簡約的綜合,250頁入門整個美洲歷史的來龍去脈。作者認為以這樣的宏大視角,可以更好地美洲長期以來歷史面貌、南北差異、發展困境的成因。

    2. 這本書將帶你認識美洲國家的獨特色彩。在你深入了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古巴、巴拿馬等拉丁美洲國家之前,本書可以當作一個展示美洲歷史大圖景的起點讀物。

    3. 也許你是馬爾克斯、科塔薩爾、聶魯達、波拉尼奧、略薩等拉美文學大師的忠實讀者,或者是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哥倫比亞的足球球迷——《美洲五百年》就讓你了解這些燦爛的美洲文化的歷史根基。

    4. 在美洲歷史上,美國有多特殊?難道美國的某些例外特征,造成了它在美洲乃至全世界的異軍突起?為什麼很多國家模仿美國模式,卻無法復制美國的成功?這本書將從歷史的角度,給你一個解答。

    5.  “新思·觀察家精選”繫列之5。“觀察家精選”彙集具有當代回聲的歷史話題,旨在幫助我們收整見識的碎片,讀懂現代世界的由來,反思現代人的生活境況。書的篇幅都在200至300頁之間,外形精巧;這些權威作者所講述的既是各自*擅長的話題,也是同一個大時代的不同投影。希望你通過了解永不止步的時代變遷,增長對未來的遠見。

     
    內容簡介
    我們可以把美洲的歷史簡要理解為這四個時代:本土文明時代、歐洲殖民時代、獨立時代和“美國世紀”。500年前,歐洲航海者“發現”的美洲並非一片蠻荒之地。以墨西哥和秘魯為中心的美洲本土文明已經繁榮了數百年,建立了宏偉的城市。歷史悠久的美洲農業培育出土豆、玉米、辣椒、花生、番茄、煙草等作物,它們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口味。

    16世紀,西班牙人滅亡了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並且繼承了它們的權力和財富。此後,歐洲上到王公貴族、商人、冒險家、傳教士,下到失業者和流放犯,紛紛來到新大陸,尋找財富、土地或者自由。大量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這片土地,以彌補殖民地農業的勞力短缺。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開發與鬥爭,美洲大部分成了英國和西班牙兩個王國的領地。
    我們可以把美洲的歷史簡要理解為這四個時代:本土文明時代、歐洲殖民時代、獨立時代和“美國世紀”。500年前,歐洲航海者“發現”的美洲並非一片蠻荒之地。以墨西哥和秘魯為中心的美洲本土文明已經繁榮了數百年,建立了宏偉的城市。歷史悠久的美洲農業培育出土豆、玉米、辣椒、花生、番茄、煙草等作物,它們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口味。



    16世紀,西班牙人滅亡了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並且繼承了它們的權力和財富。此後,歐洲上到王公貴族、商人、冒險家、傳教士,下到失業者和流放犯,紛紛來到新大陸,尋找財富、土地或者自由。大量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這片土地,以彌補殖民地農業的勞力短缺。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開發與鬥爭,美洲大部分成了英國和西班牙兩個王國的領地。



    在作者看來,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美洲獨立浪潮,帶來了美洲原初的“分裂”。美國的獨立革命獲得成功,很快建立了統一、民主的國家制度,並且開始向自身的西部內陸擴張。然而,很多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卻陷入了獨裁、分裂、內戰或經濟停滯的困境。



    美國在19世紀逐漸崛起之時,就開始謀求美洲的霸主地位,然後更是在20世紀成了世界的領導力量。遺憾的是,“一戰”以來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義舉,卻很少能讓拉丁美洲享受到。我們熟知的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羅的革命事業、哥倫比亞的毒品戰,其背後的大背景,就是美國之霸權和拉丁美洲之掙扎齊頭並進的20世紀美洲。
    作者簡介

    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

    知名歷史學者,同時也是家喻戶曉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他的專業範圍跨越環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個領域,曾任教於大西洋兩岸的多所高等學府,包括牛津大學、塔夫茨大學、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等,目前是聖母大學歷史學教授。阿梅斯托共有十多本著作,包括《改變世界的觀念》《文明的力量》《大探險家》等。

    阿梅斯托的著作為他贏得不少榮譽,2017年他獲得西班牙給人文學者的至高榮譽——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勛章。各書評媒體對他贊譽不斷,《紐約時報》將他比擬孟德斯鳩、吉本、湯因比、布羅代爾等歷史思想大師。

    目錄
    章大美洲?美利堅? / 001
    003 / 獨一的美洲
    009 / 大美洲的分化
    015 / 例外主義的誘惑
    第二章首次殖民後:美洲初的“常態” / 021
    034 / 文明的中心
    046 / 文明的傳播
    052 / 環境溫床:沙漠和熱帶
    058 / 文明的分布
    第三章殖民地美洲:分化及其限度 / 059
    059 / 傳統優勢的延續
    071 / 殖民地宗教
    085 / 新世界與舊世界:世界歷史中的殖民地美洲
    093 / 舊世界與新世界:殖民經歷如何團結起整個美洲

    章大美洲?美利堅? / 001

    003 / 獨一的美洲

    009 / 大美洲的分化

    015 / 例外主義的誘惑

    第二章首次殖民後:美洲初的“常態” / 021

    034 / 文明的中心

    046 / 文明的傳播

    052 / 環境溫床:沙漠和熱帶

    058 / 文明的分布

    第三章殖民地美洲:分化及其限度 / 059

    059 / 傳統優勢的延續

    071 / 殖民地宗教

    085 / 新世界與舊世界:世界歷史中的殖民地美洲

    093 / 舊世界與新世界:殖民經歷如何團結起整個美洲

    111 / 殖民地的穩態

    第四章獨立時代 / 113

    113 / 轉向內陸

    122 / 美洲藝術概覽

    127 / 走向獨立

    141 / 形勢裂變

    第五章獨立:新的依賴 / 149

    162 / 美洲1 9 世紀的並行歷史

    167 / 邊疆

    173 / 邊界以外的族群

    178 / 黑人的歷史

    第六章美國世紀 / 185

    187 / 帝國式共和國

    195 / 從後帝國主義到反殖民化

    200 / 從帝國主義到影響力

    209 / 美洲的陪跑失敗者

    第七章回顧與展望 / 219

    221 / 法利賽人的收獲

    233 / 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 239

    前言
    【序言:大美洲?美利堅?(節選)】
    到底有多少個美洲?曾幾何時,隻有一個,至少在西半球以外的旁觀者眼裡是如此。過去,在大美洲還沒分疆定界之前,這片土地很早就擁有某種統一性和完整性。“美洲”這個詞早在歐洲語言中誕生時是以單數形式出現的。根據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或者,至少是一位如此署名的作家)的報告,在今天委內瑞拉、圭亞那和巴西一線沿岸發現了新的土地,這些土地成為首批被稱為“亞美利加”的地方。1507 年,宇宙學家(cosmographer)馬丁·瓦爾德塞彌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在他制作的一版地圖和隨後發表的論文裡,為紀念亞美利哥而創造出了這個命名,但他很快就後悔了;他意識到,那些被他歸功於亞美利哥的大發現,其實真正應歸功於哥倫布。他在接下來的一張地圖上,停用了這一名稱,但為時已晚。在當時的人看來,在整體都界定模糊的西半球內,“亞美利加”展開了更多不為人知的部分,隨著後續遠征隊一連串更深入的探險活動,這片土地仿佛在不斷擴展。對早偵察到“新世界”的那批探險家和早繪制這片疆土的歐洲制圖師來說,它的統一性顯而易見。其中有些人開始用一道非常狹窄的海峽把它劃分成兩半;而其他人描繪的“新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南美洲,他們把北美洲僅僅繪成亞洲的一個海角。無論如何,將整個西半球呈現為單一大型陸地的慣例在16 世紀20 年代得以固定下來。【序言:大美洲?美利堅?(節選)】

    到底有多少個美洲?曾幾何時,隻有一個,至少在西半球以外的旁觀者眼裡是如此。過去,在大美洲還沒分疆定界之前,這片土地很早就擁有某種統一性和完整性。“美洲”這個詞早在歐洲語言中誕生時是以單數形式出現的。根據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或者,至少是一位如此署名的作家)的報告,在今天委內瑞拉、圭亞那和巴西一線沿岸發現了新的土地,這些土地成為首批被稱為“亞美利加”的地方。1507 年,宇宙學家(cosmographer)馬丁·瓦爾德塞彌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在他制作的一版地圖和隨後發表的論文裡,為紀念亞美利哥而創造出了這個命名,但他很快就後悔了;他意識到,那些被他歸功於亞美利哥的大發現,其實真正應歸功於哥倫布。他在接下來的一張地圖上,停用了這一名稱,但為時已晚。在當時的人看來,在整體都界定模糊的西半球內,“亞美利加”展開了更多不為人知的部分,隨著後續遠征隊一連串更深入的探險活動,這片土地仿佛在不斷擴展。對早偵察到“新世界”的那批探險家和早繪制這片疆土的歐洲制圖師來說,它的統一性顯而易見。其中有些人開始用一道非常狹窄的海峽把它劃分成兩半;而其他人描繪的“新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南美洲,他們把北美洲僅僅繪成亞洲的一個海角。無論如何,將整個西半球呈現為單一大型陸地的慣例在16 世紀20 年代得以固定下來。

    歐洲人的思想首度接觸到美洲這一概念的頭幾年,好像干脆要把整個西半球否認掉,把承認它存在的主張當作欺騙或錯覺,不予理會;或者將其歸為亞洲的一部分,因為這樣做更簡單。西半球的存在從而顯得更為非同尋常,而且更加新奇。在古代和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曾猜測,在西面海洋的荒僻深處存在著一片未知的大陸。可這隻是少數人的執念,遭到懷疑者的嘲笑。有觀點認為,有個無比廣闊而獨立的地方,猶如一個“新世界”,一直都沒被人看到過,等待著被發現,但這樣的想法對舊世界的人來說似乎難以置信。在海上英雄傳奇故事充當科幻作品的中世紀,連這些故事的作家普遍都更偏愛給大西洋點綴上星星點點的島嶼,將其作為英雄們冒險之旅的背景。當時,推測性海圖的繪制者也采取了同樣的做法。(15 世紀流傳下來的一些地圖中,也描繪出了一片西方大陸,並以黃昏之神赫斯珀洛斯女兒們的名字命名,這靈感來自大力神的傳說,傳說中大力神為搶奪金蘋果襲擊了她們的花園。)

    15 世紀,宇宙學家在審查跨洋航海項目的時候,大多對通過探險活動發現新大陸的可能視而不見。他們認為,自己熟知這個世界的全部。即使是發現美洲的哥倫布,也不願意相信有這樣的地方存在。雖然他的地理觀念總反復無常,還傾向於根據讀者的幻想和偏見來變換主意,但總體上他堅持認為,這個世界太小,再無法容納下一個未知的半球;那個他宣稱發現的“新世界”,在他自己的估算中,其實隻不過是這個舊世界裡一個新的組成部分——歐亞大陸東端的盡頭,古人曾苦苦搜尋的“印度群島”。

    然而,大約在哥倫布航行之前的一個世紀,有觀點認為像美洲這樣的陸地可能確實存在,這一觀點贏得了一定的市場。這要部分歸因於廣義上的文藝復興運動,即在西歐範圍內對古代經典文本富有進步意義的重新發現。在古代,主流的地理傳統就已經認識到世界大概有多大前3 世紀,希臘有位圖書館長叫阨拉多塞(Eratosthenes),他曾測量過地球,而且相當準確。他測出的赤道長度值,相當於現代度量體繫中的40000千米(赤道長度現代的測量值是40075.02 千米。——譯者注),其中,綜合運用了三角法(這可靠)以及實地測量(這部分還有待商榷)。總之,很明顯還有空間可以容納下“另一個世界”,即“對跖地”(the Antipodes),這是對此抱有信仰的地理學家們對它的稱呼。

    15 世紀,“人文主義者”都推崇古典學所提倡的一套以人為本的課程,他們中有一些人提請人們關注古代有關對跖地的推測。1423 年,古代地理文本中富啟發性的一部來到“拉丁基督教世界”:斯特拉波(Strabo)的辯護書,這部著前1 世紀在希臘寫成,維護了自荷馬時代以來的傳統世界圖景。根據斯特拉波的猜想,這塊未知大陸的位置,大致是在哥倫布和其他大西洋航海家可能期待找到它的地方。“也許,”他寫道,“同在這個溫帶,有人居住的世界實際上有兩個,甚至更多,尤其在大西洋上接近雅典所處緯度的區域。”以斯特拉波的整體思想為背景,這一言論似乎隻是出於諷刺;但是,要從一個來自陌生年代和文化的文本中發現諷刺本身就非常困難,而哥倫布同時代的一些人就把這段話當真了。當哥倫布次橫渡大西洋歸來時,人文主義地理學家便開始猜測,他已經到過對跖地。聽聞這一消息的人越多,這種確信就越堅定。美洲大陸及其島嶼的各個組成部分——不管到底有多廣袤,到底擁有多麼豐富的多樣性——至此都融為了一體。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美洲視為一體就是個錯誤的認識。哥倫布抵達之前,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對這片土地太過熟悉了。統一的西半球是被強加的概念,在其背後推波助瀾的,是那些對其廣袤程度幾乎毫不懷疑的想像,或是那些急於把它縮小至可控版圖的想法,隻有這樣,纔能讓追尋東方香料的商人毫不費力地湧向這裡。舊世界人們的頭腦中似乎在排斥美洲疆域大小和復雜程度的真相。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有關美洲的真相真正沉澱下來並被完全理解。16 世紀20 年代中期,維拉扎諾(Verrazano)以為他可以從大西洋這邊的卡羅來納海岸直接看到太平洋。16 世紀的大多數地圖都把北美擠壓成狹長的部分。17世紀初,在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英國殖民者想當然地以為能夠通過越野行軍抵達“南海”(South Sea)。早期在密西西比河中巡航的航海家們還指望這條大河彙入一片衝刷著中國海岸的大海。

    大家對美洲的疆域大小和多樣性的認識日漸增長,並開始蓋過現實,可人們頭腦中的想法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仍沒有放棄“統一說”的觀念;美洲依舊被認為是一整塊廣闊的土地。在西班牙王室控制的美洲地區,熱愛自己的土地的克裡奧爾人(Creole)都自稱“美洲人”,而此後很久這一稱謂纔成為現今美國領土內的通用詞彙。17—18 世紀,在對這片大洲的像征性描寫中,始終隻有一個美洲。18 世紀出現了一場“新世界之爭”,即知識分子之間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辯論,討論如何對美洲及其產物進行分類,即使是這場辯論,也主要是基於對整個西半球的一般化概括。歐洲評論家們都將美洲當作一個整體來評價;喬治·路易·布豐(Georges-Louis Buffon,1707—1788)和科尼利阨斯·德·波夫(Cornelius De Pauw,1734—1799)都嘲笑美洲是一片有退化作用的土地,認為這裡隻孕育出了發育不良的物種、劣等的人種(軟弱的男人,不敏感的女人)和倒退的文明,與此同時,他們把這些令人不安的特點賦予整個西半球。科尼利阨斯在他的《美洲民族的哲學研究》(Recherches philosophiques sur les Américains)一書中指出,巴塔哥尼亞巨人和聰明的休倫族印第安人、達連灣的白化病人、亞馬孫河沿岸的亞馬孫人一樣都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人代表的隻是一類幻像罷了,他們讓西半球看起來非常美妙,但他聲稱,那裡實際上卻糟糕透頂。他如此概括當地的氣候:那裡寒冷潮濕,潮氣和腐爛無處不在。而作為美洲的辯護者,安托萬—約瑟夫·貝內蒂(Antoine-Joseph Pernéty,1716—1801)則提倡對其做出平等而對立的概括,堅持認為那裡的氣候到處都很宜人。這種說法和科尼利阨斯的說法都不太有助於人們了解美洲的真實情況。

    總之,不論喜歡還是討厭,人們仍然將西半球視為一個整體。根據美國開國者們的想像,他們希望創立一個終有可能包含了整個新世界的政治聯合體,用傑斐遜的話來說,就是讓他們自己的共和國成為“全美洲從南到北”的“搖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繼任者們保留了這一傳統;門羅主義也將美洲視為一個單一的特權競技場,認為這裡隻歡迎美國的干預和霸權。如今,也存在這一信條的弱化版,將美國以外的美洲都描繪成“山姆大叔”的“後院”。)某些原住民部落甚至也逐漸接受了外人眼化視野,並慢慢生出一種團結感,使他們到現在能夠欣然接納異族人,而對他們的祖先來說,這些人都是敵人或者陌生人。馬普切人(Mapuche)和密克馬克人(Micmac),尤皮克人(Yupik)和雅馬納人(Yamaná)如今都屬於“美洲原住民”。其中有些原住民甚至還認為分享“龜島”(Turtle Island,是印第安土著居民對北美大陸的稱呼——譯者注)值得稱道。



    在線試讀
    【第六章:美國世紀(節選)】

    20 世紀伊始,美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帝國,貪婪地吞噬了很多他國的領土,並開始在海外投資發展“商業帝國主義”。這個國家已經在本土形成一個陸地帝國,其主要手段便是向毗鄰地區的擴張,而讓這些地區原先的居住者——北美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加拿大人和把領土拱手相讓的俄國人——付出了代價。有分裂傾向的地區被迫留在美利堅聯邦內部,全然不顧美國自己後來推崇的“自決權利”。美國不是一個脫胎於歐洲海洋模式的傳統帝國,反而類似於一些同樣通過這些手段建立起來的陸地帝國——例如,18 世紀荷蘭人在印尼爪哇島(Java)設立海事機構時期所征服的當地內陸地區,被俄國人征服的中亞、西伯利亞和東歐等地區,以及其繼承者蘇聯所統治的地區。
    當美國的陸地邊界在1896 年正式“閉合”時,美帝國主義向海洋蔓延。正如弗雷德裡克·傑克遜·特納所描述的,那片“更廣闊的領域”成為“美國智慧”的“用武之地”。當時看來,好像美國在未來注定會成為眾多白人大國中的一員——根據約瑟夫·B. 福勒克(Joseph B. Foraker)的說法,是“想要獲取殖民地的世界各國中的一個大國”。美國分別占領了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關塔那摩灣(1898 年),然後是夏威夷和美屬薩摩亞(1899 年)、巴拿馬運河區(1903 年),還成為古巴的保護國(1903 年)。1912 年,尼加拉瓜被美國占領,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古巴也都在次世界大戰期間落入美國的控制。阿根廷著名知識分子曼努埃爾·烏加特(Manuel Ugarte)譴責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這一繫列行動,稱星條旗已成為“壓迫的像征”。大約與此同時,後加入美國的維爾京群島(Virgin Islands),是被丹麥出售給美國後,成為美國的海外屬地的。
    美利堅帝國的大部分領土仍然在美洲境內。其“後院”安全的重要性堪比帝國自身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歸還占領領土後,又以間接形式的帝國統治取而代之。在失去直接控制的情況下,美國在處理與拉丁美洲的關繫中所實行的政策,其實應該被稱作干涉帝國主義,其中包括了各種形式:對美國扶植的政權強加控制的定期軍事干預;操縱腐敗或精英滲透;隱蔽的顛覆運動;隨意煽動或鎮壓政變和革命;附帶政治枷鎖的援助項目;通常在幕後操作的“商業帝國主義”,即到西半球各地投資並以此斂財。墨西哥、巴拿馬、尼加拉瓜、古巴和格林納達均遭到入侵——其中幾國還被入侵多次——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而是為了維護美國利益或推行美國扶植的政權更迭。事實上,巴拿馬初便是美國維護自身利益的產物,它被從哥倫比亞分割出去,以便建造一條由美國掌控的運河。在其他許多國家,美國還策劃了政變。在美國的縱容下,某些地方爆發了革命,隻因山姆大叔“幫壞小子切斷了電閘”。

    【第六章:美國世紀(節選)】



    20 世紀伊始,美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帝國,貪婪地吞噬了很多他國的領土,並開始在海外投資發展“商業帝國主義”。這個國家已經在本土形成一個陸地帝國,其主要手段便是向毗鄰地區的擴張,而讓這些地區原先的居住者——北美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加拿大人和把領土拱手相讓的俄國人——付出了代價。有分裂傾向的地區被迫留在美利堅聯邦內部,全然不顧美國自己後來推崇的“自決權利”。美國不是一個脫胎於歐洲海洋模式的傳統帝國,反而類似於一些同樣通過這些手段建立起來的陸地帝國——例如,18 世紀荷蘭人在印尼爪哇島(Java)設立海事機構時期所征服的當地內陸地區,被俄國人征服的中亞、西伯利亞和東歐等地區,以及其繼承者蘇聯所統治的地區。

    當美國的陸地邊界在1896 年正式“閉合”時,美帝國主義向海洋蔓延。正如弗雷德裡克·傑克遜·特納所描述的,那片“更廣闊的領域”成為“美國智慧”的“用武之地”。當時看來,好像美國在未來注定會成為眾多白人大國中的一員——根據約瑟夫·B. 福勒克(Joseph B. Foraker)的說法,是“想要獲取殖民地的世界各國中的一個大國”。美國分別占領了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關塔那摩灣(1898 年),然後是夏威夷和美屬薩摩亞(1899 年)、巴拿馬運河區(1903 年),還成為古巴的保護國(1903 年)。1912 年,尼加拉瓜被美國占領,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古巴也都在次世界大戰期間落入美國的控制。阿根廷著名知識分子曼努埃爾·烏加特(Manuel Ugarte)譴責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這一繫列行動,稱星條旗已成為“壓迫的像征”。大約與此同時,後加入美國的維爾京群島(Virgin Islands),是被丹麥出售給美國後,成為美國的海外屬地的。

    美利堅帝國的大部分領土仍然在美洲境內。其“後院”安全的重要性堪比帝國自身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歸還占領領土後,又以間接形式的帝國統治取而代之。在失去直接控制的情況下,美國在處理與拉丁美洲的關繫中所實行的政策,其實應該被稱作干涉帝國主義,其中包括了各種形式:對美國扶植的政權強加控制的定期軍事干預;操縱腐敗或精英滲透;隱蔽的顛覆運動;隨意煽動或鎮壓政變和革命;附帶政治枷鎖的援助項目;通常在幕後操作的“商業帝國主義”,即到西半球各地投資並以此斂財。墨西哥、巴拿馬、尼加拉瓜、古巴和格林納達均遭到入侵——其中幾國還被入侵多次——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而是為了維護美國利益或推行美國扶植的政權更迭。事實上,巴拿馬初便是美國維護自身利益的產物,它被從哥倫比亞分割出去,以便建造一條由美國掌控的運河。在其他許多國家,美國還策劃了政變。在美國的縱容下,某些地方爆發了革命,隻因山姆大叔“幫壞小子切斷了電閘”。

    有時,激起美國焦慮的正是那些真正的美洲威脅:墨西哥革命期間的越境“盜匪”,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法西斯和“法西斯化”運動,整個20 世紀從頭到尾不時出現的來自走私產品和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在20 世紀60 年代成為恐懼焦點的拉美共產黨起義和“城市遊擊隊”運動,持續到20 世紀末的哥倫比亞毒品貿易,非法移民。然而,通常而言,拉丁美洲缺乏憑借自身震懾這個北方鄰居的力量。在20 世紀上半葉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政策重要的關切點在於在拉丁美洲超越或排擠歐洲競爭對手,主導該地區的貿易和軍事訓練合作。美國的歐洲對手主要是英國、德國、法國,以及20 世紀30 年代之前的意大利,因為墨索裡尼曾斥巨資大量收買拉丁美洲的法西斯分子。

    這正是延續了一個美國的長期政策:門羅主義。不加虛飾地說,在20 世紀初它的意義已經演變成,美洲範圍內隻能存在美國自己的帝國主義,其他任何帝國主義都不被容忍。無論是英國的壟斷資本試圖控制拉丁美洲的經濟基礎設施,還是歐洲交戰國覬覦拉丁美洲的戰略性原材料,或是“巴西的納粹男孩”密謀建立奉行分離主義的“雅利安”國家,所有來自歐洲的貪婪都被當作敵對行為。早在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拉丁美洲就成為商業帝國主義的戰場。英國一開始具有優勢,它掌握了美洲大陸三分之二的外國投資,控制了阿根廷和巴西港口一半以上噸位的船舶。遍布美洲大陸的鐵路將港口和生產中心連接起來,這些鐵路大部分也在英國的控制之下;巴西和阿根廷的鐵路幾乎完全屬於英國。英國議員威特曼·皮爾遜(Weetman Pearson)因為在墨西哥保有的巨大利益而被諷刺為“親墨西哥議員”。1910年,當他被封為貴族時,便將一名墨西哥勞工的形像印刻在他的紋章上;據稱,自科爾特斯以來,他從墨西哥搶掠的東西比任何人都多。1910 年,當休·波拉德(Hugh Pollard)作為一名年輕工程師來到墨西哥時,他發現在這個國家“每個人手上都有些和特許權有關的東西,隻需要一點點資本就能成為百萬富翁”。

    波拉德認為,墨西哥好的命運要通過並入大英帝國來實現。然而他承認,不幸的是,當時為時已晚。美國人正在一步步接管這裡。自墨西哥戰爭以來,他們掠取了墨西哥一半的領土,而現在他們正盡可能多地購買剩下的土地。何塞·波薩達(墨西哥著名版畫家,有“人民的版畫家”之稱——譯者注)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在1913 年創作的《自行車》(Las bicicletas)版畫中,將美帝國主義者描繪為現代版本的啟示錄騎士,身邊圍著詐騙犯、腐敗政客、患梅毒的妓女,以及“幫助外國人的壞墨西哥人”。在美國參與墨西哥事務的程度日益深化的同時,這種現像在美洲大陸其他地方也十分普遍。從20 世紀初到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投資增加了兩倍多。英國仍占主導地位,掌握該地區一半以上的外債,隻不過美國躍居第二位,讓德國人黯然失色,更把法國人遠遠甩在後面。

    兩次世界大戰,同樣都使歐洲陷入貧困,卻給美國帶來了財富,顛覆了歐洲人的霸權,讓他們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在20
    世紀40 年代後期,出現了一段短暫的平靜期,美國當時一度感到在西半球不存在任何對自己的威脅,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對鄰國事務的積極干預,還成立了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按照美國的計劃,要把它打造成為一個戰略安全組織。後來,這個組織卻成了一個聲名狼藉的“清談館”。

    然而,在接下來的兩代人面前,出現了一個新的敵人。“國際共產主義”或蘇聯似乎總在美洲尋求新的控制範圍。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態度似乎和蘇聯對東歐的態度相似:這裡是打造“衛星國”的空間,這些國家在戰略物資貿易或軍事結盟方面的自由將受到集體和雙邊條約的限制。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是艾森豪威爾時代塑造美國外交政策的“冷血戰士”,他總無法擺脫一種恐懼:“當他有一天一早醒來,會在報紙上看到,1949 年發生在中國的事情在南美也同樣發生了。”當危地馬拉一個溫和的左翼政府拒絕將國有化的資產返還給美國大型跨國公司聯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時,危機終於出現——至少在北美人看來是這樣的。1954
    年,中央情報局組織策劃了一次政變,並向其走卒提供了武器。危地馬拉遂變成美國的一個順從的附庸,但此舉在道義上造成的後果卻尤為可悲:民主被廢除,糟糕的右翼獨裁統治長期存在,可惡的左翼遊擊隊逐漸形成。這成為美國家長式統治下受害國的一種共同模式,使美國在其“後院”不受待見。1958 年,當自我標榜為反共先鋒的美國副總統理查德·M. 尼克松(Richard M. Nixon)訪問利馬時,他的保鏢們都撥出槍來保護他,以免他被街上正在抗議的不滿人群所傷害。

    古巴讓局面變得更為復雜。正是在這裡,1959 年,遊擊隊成功地接管了國家。美國間接操作的每一次破壞社會主義的活動和策劃入侵的圖謀都慘遭失敗。作為被侵擾的一方,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是一個天生愛出風頭的人物,對自己的國家懷有樸素的烏托邦理想。他在年輕時曾懷有一腔美國夢,渴望為洋基隊打棒球,還以為“自由古巴”(Cuba Libre)雞尾酒真的可以通過混合朗姆酒和可口可樂而制成——控制美國援助,可以為平等主義所用。(“自由古巴”雞尾酒是真實存在的,由朗姆酒、可口可樂外加檸檬水混合制成。朗姆酒由拉丁美洲常見的經濟作物甘蔗釀造而成,而可口可樂是美國的一個符號,這使得“自由古巴”極具像征意味。——譯者注)但是,美國對古巴的政治漠不關心,以至於印第安酋長們占領了鄉村,歹徒充滿了街道,這讓他轉而投奔社會主義“解決方案”。他把古巴打造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楷模”,並向全世界展示,廣泛推薦給各地——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他掀起了其他共和國的遊擊運動。1962 年,他允許蘇聯在古巴建立基地,這是改變世界大國力量的平衡的真正威脅,將使整個美國都落入蘇聯潛在核武特遣部隊的打擊範圍之內。美國總統肯尼迪陷入危機,對古巴啟動了不可持續的封鎖。幸運的是,蘇聯人為肯尼迪拱手獻上了一場勝利,因為他們為了換取美國從土耳其撤出導彈,而同意將導彈撤出古巴,並事實上承認美洲為美國勢力範圍。即便如此,卡斯特羅仍繼續咬住美國死磕到底。他始終堅定不移,其地位難以被撼動,成為永遠令美國難堪的人物,提醒著他們的失敗。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