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甲骨文叢書·日本武士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高橋昌明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日本史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6692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166928
    作者:高橋昌明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

    內容簡介

    身披鎧甲,縱馬沙場,揮刀斬敵,勇猛果敢,始終以武士道為行動宗旨,誓死效忠主君——這樣的武士形像是否符合史實?日本真的自古便是“武士之國”嗎?《日本武士史》不僅勾勒了武士從誕生之初直到近代的完整歷史,而且展現了豐富細節:江戶時代奇特的丁髻發型,日本刀的鍛造和變遷,鎧甲的繁復構造及其作用,弓馬之戰的實際情況,武士切腹的理由和影響,近代國家對武士道的歪曲和利用,等等。


    日本武士研究權威高橋昌明蓄力多年,用這部作品顛覆了有關武士的眾多“常識”,揭示了真正的武士形像。武士是絕大多數對日本文化和歷史感興趣的人必定知道的話題。武士道及其相關的思想史,是日本前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中譯本的出版將讓中國的讀者看到一部以武士為切入點的日本通史。

    作者簡介

    高橋昌明,1945年生,畢業於同志社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2002年在大阪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歷任滋賀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神戶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現為神戶大學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黃霄龍,於神戶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攻讀日本中世史並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特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日本13~17世紀的社會經濟史與宗教史,譯有《物語日本史》(中卷)。

    目錄
    示意圖列表 / 作者按

    丁髻的起源
    序言 古裝劇的主角
    丁髻的起源
    用鑷子還是剃刀?
    發型與身份
    疑惑之處
    探討“武士的誕生”
    章 何為武士——從起源史的角度
    1 稱為武士的藝人
    2 武士的誕生史
    3 武士的譜繫與其延伸
    4 武力的暴走

    示意圖列表 / 作者按


     


    丁髻的起源


    序言 古裝劇的主角


    丁髻的起源


    用鑷子還是剃刀?


    發型與身份


    疑惑之處


    探討“武士的誕生”


    章 何為武士——從起源史的角度


    1 稱為武士的藝人


    2 武士的誕生史


    3 武士的譜繫與其延伸


    4 武力的暴走


    第二章 中世的武士和近世的武士


    1 平安末期的內亂與幕府


    2 承擔國家守護的人


    3 室町、戰國時代的武家與武士


    4 從豐臣政權到幕藩體制


    第三章 武器與戰鬥


    1 中世前期的戰鬥


    2 關於刀的種種


    3 鑓、火繩槍、城池——以戰國的合戰為出發點


    4 實戰的體驗與和平年代的武士


    第四章 關於“武士道”——武士的精神史


    1 古代、中世武士的真實面貌


    2 統治者的倫理學


    3 關於《葉隱》的武士道


    4 從東亞世界看武士的思想與切腹


    第五章 誕生於近代日本的“武士”——膨脹的虛像


    1 武士成為軍制改革的絆腳石


    2 作為士族政權的明治政權


    3 《日本戰史》的編纂


    4 近代武士道的登場


    5 武道、武士道、大和魂


    終章 日本是“武國”嗎?


    1 武國意識的成立


    2 用來除魔的武,作為行政、財政人員的武士


    3 “勇敢”與草菅人命


    文獻一覽 / 圖片來源一覽


    後記

    前言
    序 章 古裝劇的主角
    1 丁髻的起源
    我們說起武士就會想到古裝劇的主角,說起古裝劇就會想到武士。事實上,日本大多數古裝劇是關於江戶時代的,所以主角就是江戶時代(根據情況,下文也會使用“近世”一詞來指代這一時期)的武士。為了表現那個時代的特色,會用到一個叫丁髻的小道具。丁髻很像“ゝ”(chōn)的形狀,故得此名,是以武士為代表的成年男子的一種發髻的扎法,即將額頭至頭頂部分的頭發剃光,再把“本取”(motodori,即發髻,指將頭發扎在頭頂的地方,也指發髻本身,又稱“tabusa”)向前折起來。這是江戶中期以後普及的發型。

    序 章 古裝劇的主角


    1 丁髻的起源


    我們說起武士就會想到古裝劇的主角,說起古裝劇就會想到武士。事實上,日本大多數古裝劇是關於江戶時代的,所以主角就是江戶時代(根據情況,下文也會使用“近世”一詞來指代這一時期)的武士。為了表現那個時代的特色,會用到一個叫丁髻的小道具。丁髻很像“ゝ”(chōn)的形狀,故得此名,是以武士為代表的成年男子的一種發髻的扎法,即將額頭至頭頂部分的頭發剃光,再把“本取”(motodori,即發髻,指將頭發扎在頭頂的地方,也指發髻本身,又稱“tabusa”)向前折起來。這是江戶中期以後普及的發型。


    若是萬屋錦之介和中村吉右衛門二代等現代演員在電視和電影中以丁髻形像登場的話,我們不會感到一絲違和感,因為他們身著羽織和袴,腰間還配著兩把刀。但如果一個梳著丁髻、穿西裝戴領帶的人過來搭話,我們定會張皇失措吧。讓人感到違和的是那從額頭到頭頂剃光的“月代”(月額)。盡管從世界範圍看,近代以前有很多非常奇特的發型,比如中國滿族的發辮或印第安人的發型,但丁髻是其中的佼佼者。據說,幕末時期乘著黑船來到日本的歐美人,看到日本人頭頂上都放著把手槍,非常喫驚。這說法的真偽無從考證,興許是有的。


    我們簡單梳理一下丁髻的歷史。首先,在古代,擁有官職的男性會模仿中國的禮儀戴冠,戴冠的時候把頭發全部束起來,在頭頂上扎一個髻,這叫冠下髻。其次,到了平安時代以後,除了冠下髻的服後的中世男子還會戴烏帽子,扎發髻。所謂烏帽子,是指塗成烏鴉羽毛一樣黑的帽子。與用於正裝的冠不同,烏帽子是和日常服裝搭配的戴在頭上的袋狀物。扎發髻的時候,稍微卷起&ldq結”(束發用的細帶),多取一些發尾,用繩子將其和烏帽子的後腦勺部分繫起來,這樣運動起來烏帽子也不會掉。


    在中世,根據身份和場合,烏帽子的形狀和塗法各異。原來是用薄絹和生絲簡單編織的布制作的,後來就用紙作為材料,塗上漆加固。烏帽子甚至普及至庶民階層,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人們平時在家裡也會戴,睡覺時甚至男女合歡時也不會取下來。正因為如此,讓別人看到自己沒戴帽子(露頂)的樣子,被認為是粗俗的或有損對方名譽的行為3;而割掉發髻部分,就意味著否定自己作為世俗之人的意志(出家)。日文裡有個詞叫“本鳥切”,指無端割掉別人的發髻,這在當時是與“強盜、盜竊、夜襲、放火、殺人”等程度相當的罪行。


     


    2 用鑷子還是剃刀?


    大致從鐮倉時代起,剃月代的習俗在武士之間傳播開來。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纭,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武士剃月代是為了防止“氣血上湧”。在戰場上,即使頂著頭盔,武士也會戴烏帽子。那時戴的就是柔軟的“揉烏帽子”,在頭盔的頂部開一個剛好能讓烏帽子露出來的孔。因為戴著烏帽子和頭盔,在進行戰鬥這種非常激烈的活動時,頭部會被捂得很熱,於是氣血上湧,頭部就會充血。據說從額頭往上剃光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雖然以前戰爭結束後武士就會讓頭發長回來,但到戰國時代,剃月代變成了常態,成為風俗固定下來。另外,有個叫作“缽卷”的詞,在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是指人們武裝時為防止頭盔下的烏帽子的位置偏移,將其邊緣卷起固定,亦指用來固定的布。人們不戴烏帽子時也會繫上這種護頸,不讓汗從月代流下來。


    也是在戰國時代,之前的身份制度動搖,社會秩序混亂,這也表現在風俗習慣上。不戴烏帽子,露出頭頂的做法逐漸變得理所當然。頭發每天都會生長,保持整潔的月代很費功夫,要用剃刀或鑷子來理發。人們剛開始是用鑷子,這是一種將金屬棒折彎用以夾住頭發的工具。


    後來出現了梳頭匠這種職業。《洛中洛外圖屏風》描繪了戰國後期和近世初期的京都景像,其中也有梳頭匠營業的場景。上杉本《洛中洛外圖屏風》裡畫了一家開在現在中京區錦小路新町附近的店,梳頭匠用鑷子給客人撥頭發,還有另一個人自己在用鑷子撥。掛在柱子上的招牌上畫著兩把梳子、剪刀、結和鬢盆(盛梳鬢所用之水的小盆)。這屏風畫的大致是比永祿八年(1565)稍早時期的景觀。


    另外,舟木本《洛中洛外圖屏風》描繪了鴨川上的五條橋西邊(即現在的五條大橋處。現在的五條路相當於原來的六條坊門小路)的一家簡易小商店(床店、床見世),梳頭匠用剃刀給坐在凳上的顧客理發。旁邊掛著招牌,上面畫著兩把梳子、剪刀、結。這表明剃月代的工具從鑷子演變成了剃刀。該作品是慶長十九年(1614)前後完成的。當然,理發是收費的,所以貧窮的武士和平民都偏好鑷子。有人說,用鑷子撥頭發時“黑血從頭頂流下,慘不忍睹”(『慶長見聞集』巻四),想必相當痛苦。從天正年間(1573~1593)中期開始,使用剃刀理發的方式變得普遍起來。


    3 發型與身份


    前近代人與人的關繫就是身份與身份之間的關繫。為了維持安定的社會生活,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瞬間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身份關繫,采取和自己身份相符的行動。為此,服裝、帽子、發型、鞋子等顯示身份的標識就很有必要了。也就是說,這些是從外表一看就明白的標記。當然,發髻也是其中之一。


    月代日益普及,在頭上戴東西的風俗荒廢後,發髻的種類也多了起來。把發髻往上折回,再從根部繫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二折”。這種發髻形式產生了很多分支,武士和町人住在城市裡的工商階層。的區別就不用說了,根據從事的職業不同,各人的發型也有變化。比如,町人的發型稱作“髱”(tabo),後腦勺的頭發向後凸出一大塊。江戶中期以後的發髻形狀在以前的基礎上分成了以本多風為首的三個流派。所謂本多風,是指將發髻的七分向前,三分向後,將發髻卷得很細很高。據說它起源於德川四天王的本多忠勝家中“家中”可以理解為家臣,是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史料上常出現的一個詞。目前,日本學界對“家中”與家臣的區別還沒有明確的結論。相關的學說可參照村井良介「戦國期における「家中」の形成と認識」『歴史評論』803號。武士的發型,這也是終定型下來的男性發髻(圖0-2)。因此本多風的發髻種類多,有“ぞべ本多”“豆本多”“本多くずし”等很多名稱流傳下來。


    如果把月代看作防止戴烏帽子加頭盔引發的腦充血的方法,我們不禁會有疑問:為何町人和百姓也剃月代?對此有解釋說,因為民眾也作為雜兵奔赴戰場。也有人認為,到戰國時代為止,戰場上的武士們在儀表上的講究到了謳歌和平的年代變成了人們廣為接受的時尚。甚至有人認為,受歧視的“穢多”被結繫發,或者被強制梳茶筅頭(和衝泡抹茶時用的茶筅相似的發型),不能剃成月代;而百姓和町人害怕和“穢多”混同起來,就扎了丁髻。但是現在並沒有一種解釋能得到確鑿的史料支撐。


    4 疑惑之處


    江戶時代以前,武士隻有打仗的時候纔會剃月代;到了江戶時代,月代纔真正變得普遍起來。然而,除了初期,江戶時代是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作為武士像征的月代卻在和平年代完全普及,連百姓和町人這些非戰鬥人員也留起了月代,這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麼?


    這隻是其中一例,關於武士或者武的疑問還有很多。比如,在中世以前有很多非武士的“侍”,江戶時代也有少數。侍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武士會被稱為侍?另外,很多日本人都喜歡城,但人們印像中的“城”——高聳的白色天守閣,寬闊的護城河,需抬頭仰望的石垣——在戰國末期以前是不存在的。提起武士,我們就會聯想到刀,但自古以來武士被稱作“擅長弓箭”之人,而不是“擅長刀法”的,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像征武士的武器是弓箭而並非刀。但為何是弓箭呢?


    產生上述各種疑問和錯誤印像的原因之一,在於江戶時代的武士和戰國時代以前的武士差異極大。戰國以前的武士的歷史很長,雖然和江戶時代也有連續、相通的一面,但一般的讀者可能幾乎連兩者有差異的這點都沒有意識到。本書將從武士的起源講起,一直到存留至近代的武士意識,即涵蓋所有和武士相關的歷史,並講明各個時代的特征。幸運的是,近年和武士相關的研究進展迅速,本書將把這些新的成果盡量簡單易懂地介紹給大家。筆者雖能力有限,但會努力讓讀者們發現意想不到的武士形像,進而不受常識的束縛,用一種新鮮的方式去看待日本的歷史。下面在進入正題之前,請大家做下熱身運動,放松一下僵硬的頭腦。


    5 探討“武士的誕生”


    武士是如何誕生的?從“常識”來說,武士是平安中期抵制貴族統治的新興勢力,誕生於地方,特別是東國的農村。讀者們在學校學到的一定是這樣的吧,筆者也一樣。要想從頭開始思考武士的歷史,必須先徹底批判這個“常識”。當然,從古代末期到中世的武士中很多是以地方農村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的,這點沒錯,但這並不等同於武士是從農村誕生、發展起來的,這個“常識”其實並無確鑿的根據。這種關於“武士的誕生”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江戶時代的學者們為了復活“質樸剛健的武士”形像而提出的“武士歸農論”的影響。也就是說,這是後世賦予武士的形像。


    到了江戶時代,沒有了戰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寬裕的生活。收入有限的幕府和各藩出現了財政困難,而居住在城下町的武士卻對太平時代習以為常,流於奢侈,忘卻了武士的風紀,變得軟弱無力。為應對這種事態,以熊澤蕃山為代表的很多江戶前期的儒者,開始倡導武士歸農(扎根農村)論。為了增強已變得軟弱的幕藩軍事力量,他們非常認真地提倡消除兵農分離,讓武士扎根於農村,有事之時率領農民參加戰鬥。當時的武士已失去戰士的資質,毫無見識,在日常生活中也風紀不佳。武士歸農論被認為是讓武士恢復作為統治者的力量和質樸剛健的好風氣的有效措施。


    當“必須回歸中世以前,將統治根基打在地方”這種論點被不斷提出後,人們就會強調武士居住在農村、成長於農村的觀念。比如江戶中期的儒學者荻生徂徠就斷言:“當今武士如公家,何用之有?”他還就武士出現的歷史進行如下說明:古來武士皆為“鄉民”。戰爭之時,在公卿與地方長官的征召下,取敵人首級,得莊園為賞賜。但因終為“鄉民”,並無一官半職。公務皆與武藝、戰爭相關,故代代口傳“吾乃騎馬射箭之家,吾乃武士”。然而時過境遷,世襲官職之弊害令公卿多出愚鈍凡庸之輩,武士卻出豪傑。天下終成武家之世。


    (『太平策』,成書於1721年前後)徂徠的弟子太宰春臺也寫了下面這段話:過去的武士和現在的武士不一樣。他們居住在村裡務農,和現在的富裕百姓一般。把鐮倉時代的三浦、畠山之輩想成當今的大名是錯的。當時把他們稱作“大名”,是因為村落有“名田”(古代、中世的征稅單位,以交稅責任人的名來冠名。曾被認為是以所有者冠名的私有地)。在持有“名田”者中,家裡富裕且雇傭大量僕人的人就被稱作“大名”。


    (『経済録』,成書於1729年)武士現在雖然變得和公家一樣,但如果說武士的本源並非墮落軟弱的市民,而是質樸的鄉民,人們就會很自然地認為,武士的根源不是在沾染了華美奢侈之風的近畿地區的農村,而是在閃耀著未開之地的光輝、充滿樸素剛健之風的東國(廣義上指畿內以東,狹義上指關東)農村。


    於是,現代的“常識”就這樣誕生了:京都的貴族們終日沉浸於儀式與享樂,在碌碌無為和頹廢中迷失了未來;而作為新興勢力的武士,在地方勤懇地經營農業、開拓土地,茁壯成長,終於,武士壓倒了貴族,取代了貴族,開創了嶄新的武家之世——鐮倉時代。並且,明治之後的近代歷史學將這種觀點打造得更為精密,甚至與戰後一段時期內的歷史學的主張——世界史沿著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這個軌跡有規律地發展(國別史也是如此,盡管有發展快慢的區別)——結合起來。於是,作為封建制領袖的武士被認為是從古代到中世(封建社會)社會進步的啟動力量。


    後來,中世史學界對上述這種單線的、機械的發展史觀進行了批判性檢討。上述觀點已經過時,但一般來說,這種理解依舊是日本人的常識,幾乎所有的歷史小說和電視劇都將該觀點作為理所當然的基調。我們有必要再次根據事實來探討到底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