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創造新日本:1853年以來的美日關繫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832-1206
    【優惠價】
    520-754
    【作者】 W拉夫伯爾漢唐陽光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日本史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ISBN】97872031168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3116806
    作者:W.拉夫伯爾,漢唐陽光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2021年06月 

        
        
    "

    編輯推薦

    ◎美國史學界*獎班克羅夫特獎獲獎作品、霍利獎獲獎作品


    ◎史學泰鬥W.拉夫伯爾代表作之一


    ◎近幾十年以來,*本審視近代美日完整關繫史的著作


    ◎研究透徹、文獻詳盡,深刻揭示了150年間美日之間的分歧、衝突、戰爭與合作

     
    內容簡介

    日本,緊湊、同質、緊密團結,害怕無序;美國,龐大、開放,害怕經濟危機,不斷謀求國際市場。本書即講述了自1853年以來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分歧、衝突、戰爭與合作,以及其背後的愛恨故事。通過運用美日兩國的文獻材料,拉夫伯爾為我們呈現了重新武裝日本背後的曲折、現代美日貿易談判中的緊張、日本在為美國巨額赤字提供資金方面的持續重要性,以及兩國開拓中國市場的動力。

    作者簡介

    W.拉夫伯爾(W. LaFeber,1933.8—2021.3)


     


    康奈爾大學歷史繫教授,當代傑出的對外關繫史學者之一,著有《新帝國:對美國擴張的解釋,1860—1898》《美國、俄國和冷戰》《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國在中美洲》等。


    拉夫伯爾的學術生涯跨越了“美國世紀”的後半段,其間,他不斷向美國的“正統史學派”發起挑戰,他的很多信徒也成為切實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人,包括美國前國會議員,現在是華盛頓特區說客的湯姆·唐尼(Tom Downey),美國前任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埃裡克·埃德爾曼(Eric Edelman)等。

    目錄
    Ⅰ / 前言
    章 勢不可擋,志不可移 / 1
    1 / 一兩個民族
    6 / 二遭遇“新西方”
    8 / 三美國人的出現
    18 / 四哈裡斯大勝,以及井伊遇刺
    25 / 五美國人與現代日本的誕生
    第二章加入俱樂部(1868—1900年)/ 39
    39 / 一兩種制度
    49 / 二兩種制度、兩種帝國主義
    54 / 三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伊籐、格萊西姆與甲午戰爭
    63 / 四夏威夷爭端
    68 / 五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精彩而微小之戰”與黯然失色之戰
    74 / 六美日一度是朋友

    Ⅰ / 前言


    章 勢不可擋,志不可移 / 1


    1 / 一兩個民族


    6 / 二遭遇“新西方”


    8 / 三美國人的出現


    18 / 四哈裡斯大勝,以及井伊遇刺


    25 / 五美國人與現代日本的誕生


    第二章加入俱樂部(1868—1900年)/ 39


    39 / 一兩種制度


    49 / 二兩種制度、兩種帝國主義


    54 / 三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伊籐、格萊西姆與甲午戰爭


    63 / 四夏威夷爭端


    68 / 五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精彩而微小之戰”與黯然失色之戰


    74 / 六美日一度是朋友


    第三章轉折(1900—1912年)/ 83


    83 / 一列強與義和團


    91 / 二山縣、羅斯福與日俄戰爭


    103 / 三中國東北:首次衝突


    107 / 四加利福尼亞危機及其他


    112 / 五中國東北:第二次衝突


    第四章革命、戰爭與種族(1912—1920年)/ 126


    126 / 一老歐洲、新亞洲


    128 / 二山縣、威爾遜與革命中國的“邊疆”


    131 / 三加利福尼亞:“另一個種族問題”


    134 / 四雙線戰爭:1914—1918年


    144 / 五西伯利亞(俄國遠東):苦澀的選擇


    148 / 六巴黎


    第五章創造新時代:從華盛頓到瀋陽(1921—1931年)/ 163


    163 / 一胡佛、拉蒙特與新時代


    168 / 二華盛頓公約、紐約的黑室


    180 / 三“心平氣和,以理服人”:1924年移民法案


    183 / 四又是中國


    189 / 五“他們仍然需要我們——這或許就是他們惱怒的原因”:1929—1931年


    第六章繩索Ⅰ:從瀋陽…… / 203


    203 / 一日美關繫的“典範”:20世紀30年代


    204 / 二華爾街與東北危機


    216 / 三高橋、赫爾,以及戰爭貿易與戰爭政治之間的競爭


    225 / 四戰爭與演員


    第七章繩索Ⅱ:……到珍珠港 / 234


    234 / 一繫緊繩索


    239 / 二“共榮圈”


    246 / 三割斷繩索的努力:珍珠港


    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兩種願景之爭 / 267


    267 / 一天皇VS“機器法則”


    272 / 二加利福尼亞參戰:再安置營和好萊塢


    277 / 三日本機器的失敗


    283 / 四“我們被當成了傻子”:美國戰後規劃中,敵人成為朋友


    292 / 五杜魯門和雅爾塔體繫的崩潰


    300 / 六“雙重打擊”——與結局


    第九章創造一個新日本:改革、反轉和戰爭(1945—1951年)/ 319


    319 / 一“要麼給我面包,要麼給我子彈”


    325 / 二占領的時期(1945—1947年)


    333 / 三占領的第二時期(1947—1950年):美國人


    339 / 四占領的第二時期(1947—1950年):日本人、美國人和中國人


    348 / 五朝鮮:為日本而戰——“上天的禮物”


    第十章20世紀50年代:關鍵十年 / 370


    370 / 一“日本……或為天使,或為惡魔”


    375 / 二戴明、杜勒斯和重大選擇:中國還是越南?


    386 / 三新冷戰


    391 / 四圍繞安保條約的危機(1957—1960年)


    第十一章“奇跡”的出現與中國的再現(1960—1973年)/ 408


    408 / 一池田和其他“晶體管商人”的“奇跡”


    416 / 二肯尼迪、池田和“平等伙伴關繫”的幻覺


    423 / 三約翰遜、佐籐和越南


    434 / 四尼克松和佐籐——或者“與敵人貿易”


    439 / 五尼克松衝擊


    第十二章一個時代的終結(1973年以來)/ 455


    455 / 一冷戰時代的轉折點


    460 / 二需要的是美國軍人而非美國銀行——或者“日本”


    468 / 三20世紀80年代:從“羅康”開始……


    471 / 四……到兩種相互競爭的資本主義


    478 / 五……到“日美關繫處在1960年以來的點”


    480 / 六“冷戰結束了,日本終獲勝”


    485 / 七海灣戰爭:美日衝突的典型案例


    489 / 八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亞洲的政策從日本開始”


    505 / 結語衝突:回望中的現實


    517 / 附錄 


    522 / 參考書目


    556 / 致謝


    560 /   索引

    前言
    前言
    巴內特談到,他希望上述兩種觀點都是對的,但恐怕它們都錯了。他所見過的所有日本人,在談論中國時都同時包含兩種情感:一是對中國悠久歷史傳統的仰慕,二是認為一個日本人在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勝過一個中國人。
    意味深長的是,這場討論進行之際,正是日本經濟奇跡開端之時—— 日本正迅速崛起,對二戰結束後一直主導國際市場的美國工業霸權進行挑戰。同時,這場討論也發生於美國對共產黨中國的擔憂達到之時,中國於1964年引爆了它的顆原子彈。美國政府還批評到,在越南的棘手戰事中,中國即使不是操縱者,至少也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這些1964年12月7日留下的文字,揭示了本書的三個主題。首先,盡管美國和日本在絕大多數東亞事務上將對方視為伙伴(1931—1945年除外),但在150年的美日關繫史上,它們確實一度陷入了一繫列十分危險的衝突之中。衝突從一開始就產生了:為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裡(Matthew Perry)於1853年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了日本緊閉的國門。衝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民意調查顯示,隨著冷戰的終結,美日將彼此而非蘇聯視為自身的威脅。

    前言


    1964年12月7日,為了紀念日本襲擊珍珠港23周年,美國外交關繫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在紐約舉辦了一場以美日關繫為討論話題的非公開會議。在約翰·K.愛默爾森(John K. Emmerson,美國國務院資深日本問題專家)、詹姆斯·莫莉(James Morley,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事務著名分析師)以及羅伯特·W.巴內特(Robert W. Barnett,美國國務院高級亞洲事務專家)之間展開了一場對話:


    愛默爾森認為,近十分重要的問題是,日本對於自己歸屬於遠東(Far East)還是遠西(Far West)產生了疑問。他們聲稱自己是共產黨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橋梁。在莫莉看來,日本人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一方,而是在兩種文化之間搖擺。
    巴內特談到,他希望上述兩種觀點都是對的,但恐怕它們都錯了。他所見過的所有日本人,在談論中國時都同時包含兩種情感:一是對中國悠久歷史傳統的仰慕,二是認為一個日本人在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勝過一個中國人。


    意味深長的是,這場討論進行之際,正是日本經濟奇跡開端之時—— 日本正迅速崛起,對二戰結束後一直主導國際市場的美國工業霸權進行挑戰。同時,這場討論也發生於美國對共產黨中國的擔憂達到之時,中國於1964年引爆了它的顆原子彈。美國政府還批評到,在越南的棘手戰事中,中國即使不是操縱者,至少也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這些1964年12月7日留下的文字,揭示了本書的三個主題。首先,盡管美國和日本在絕大多數東亞事務上將對方視為伙伴(1931—1945年除外),但在150年的美日關繫史上,它們確實一度陷入了一繫列十分危險的衝突之中。衝突從一開始就產生了:為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裡(Matthew Perry)於1853年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了日本緊閉的國門。衝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民意調查顯示,隨著冷戰的終結,美日將彼此而非蘇聯視為自身的威脅。


    第二個主題是,這些歷史問題的根源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資本主義的衝突,而在將來,這種衝突還將持續。20世紀90年代日本財務省的一個實權官員曾經解釋了這種不同,他說美國奉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政策,而日本則奉行非資本主義的市場政策。這不免言過其實,但確實說到了關鍵:近400多年來,由於對混亂的恐懼,日本形成了緊湊、同質而聯繫緊密的社會。它試圖通過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避免混亂,這個政府將引導那些推動經濟運行的精密的非官方網絡。另一方面,近200年來,美國形成了肆意伸開放式社會,這一社會有充分的理由對經濟衰退心懷憂慮,並試圖通過建立開放的國際市場來避免衰退。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國際”指的是邊疆——北美大陸的西部以及歐洲和拉美。19世紀40年代後,“國際”也包括了愛默爾森和其他美國精英口中的“遠西”——亞洲。


    接下來是本書的第三個主題:這兩種資本主義的衝突焦點在中國。佩裡強迫日本開國,是因為華盛頓當局希望將日本作為富庶的中國市場的戰略中轉站。而正如巴內特指出的那樣,日本人既將中國視為自身文化的來源,也將之視為自己潛在的邊疆。在19世紀下半葉,日本與美國在對華政策方面通力合作,這一合作很大程度上出於對沙俄帝國在華北擴張勢力的擔憂。日本在1904—1905年擊敗俄國之後——這場黃種人對白種人的巨大勝利震撼了美國人和歐洲人,即開始著手在亞洲大陸建立自己的帝國。到1915—1920年,由於日本對中國施加的壓力以及對西伯利亞(俄國遠東)事務的介入,華盛頓對東京的不滿已經到達了極點。


    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Washington Conference)是美國歷史上意義為重大又被忽視的外交會議之一,它解決了日美之間的這些衝突,但也隻是暫時解決而已。會上達成了一個交易:日本在西太平洋獲得事實上的海上霸權,作為交換,它同意與紐約的銀行家一同開發中國的部分地區。但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這一交易也既沒有為日本,又沒有為日益處於革命邊緣的中國帶來秩序。而在1929年後,作為協議基開始暴跌,協議本身也隨之煙消雲散。


    日本軍方隨即開始掌握主動權。財閥——實力雄厚的家族式工業金融聯合體——與軍方合作以擺脫對西方的經濟依賴。財閥一直以來都在從強大的政府機構獲得諸多援助,正如加拿大外交官E.H.諾曼(E.H. Norman)在二戰前夕出版的一部眼光獨具的作品所闡述的,這一軍工政的集合體並非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在德川時期(1603—1867年),尤其是明治時期(1868—1912年)就已經出現了。


    到一戰時,美國已經通過實行政治與貿易相結合的強力措施——包括關稅和對生產商、鐵路建築商的大量津貼,使得自己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而在意料之中的是,一到達這一,美國人就決心打開全世界的市場,為他們蓬勃發展的工業和農業尋求利潤,為他們劇增的人口謀求工作機會。和日本人一樣,他們將商業目光投向了亞洲大陸,即使日本已經開始部分封鎖這一龐大的市場並將之視為自己的禁臠。


    然而,與日本人不同的是,在美國人眼中亞洲隻是一個巨大機遇的一部分。雖然日本從歷史出發,極為重視東亞與東南亞對自身生存的重要性,但美國卻發展出一種全球視野,從而將亞洲視為一個更為龐大的體繫的一部分。美國人和日本人之所以爆發衝突,並不僅僅因為中國問題,更是因為,日本將亞洲大陸視為首要利益,而美國將一個開放的世界體繫視為首要利益,如果東亞與東南亞沒有融入這一體繫,它就會毀於一旦。終,美國於1941年參戰,因為它無法在中國問題上解決與日本的分歧,尤其是在中國如何被融入世界市場這一問題上。


    20世紀30的暴跌和二戰的慘狀使得美國人堅信,在1945年後,他們的全球願景必須要實現。他們的國內秩序與繁榮有賴於此。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看起來他們終具有了實現這一願景的能力。為此邁出的基礎性的一步是對被摧毀的日本的占領和重建。然而,作為日美關繫中許多有趣的諷刺之一,華盛頓官員得出的結論是,隻有日本發展出強大的出口貿易,它纔能生存並避免落入共產主義之手。相應地,這一決定帶來了在美國支持下進行的日本工業金融聯合體的重建,以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出口商品。這也導致了強有力政府機構的重建,以引導這些聯合體並驅動整體經濟適應出口貿易的需要。在吉田茂首相的領導下,日本人將美軍占領化為己用。吉田說道:“許多歷史案例證明,在戰爭失敗後仍然可以通過外交取得勝利。”


    日本復興政策的關鍵環節是對資本的控制,以及在實際層面對美國投資的排斥。美國人從20世紀30年代學到的教訓是,封閉的經濟集團(例如日本和德國)將帶來戰爭,而綏靖(例如1938年在慕尼黑與希特勒達成的交易)隻會鼓勵侵略者。然而,日本人從20世紀30年代學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教訓:他們再也不能依賴從外部獲得資本;這也意味著必須尋找軍國主義之外的、能夠在東亞開拓經濟機遇的手段。


    諷刺還沒有結束。日本出口商既需要原材料也需要市場。而截止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官員認為東南亞將地滿足日本這兩種需求。1941年這些官員曾加入對日作戰,部分原因就是東京堅持在東南亞建立封閉的“共榮圈”,但如今,這已經不重要了。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和其他高層官員警告說,如果日本不能獲得一個開放的東南亞,它要不就是被迫向美國傾銷商品,要不就會與共產黨中國做生意,後者無疑更糟糕。正是這一方針使得美國投身越南,也正是這一方針使得美日在20世紀60年代以及之後圍繞對越、對華政策產生了尖銳的衝突。


    當美國身陷東南亞的沼澤之時,日本卻打開了與北越共產黨政權的貿易渠道,通過提供越南戰爭的軍需而日進鬥金,並開始重回中國市場。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具有歷史意義的北京之行如同起跑的發令槍聲,拉開了日美爭奪中國市場的序幕。1978年開始經濟改革後,中國有望成為21世紀前半葉世界上的經濟體。為了這個市場展開的激烈競爭被以下兩點掩蓋了:美國對日本巨大貿易順差的強烈抗議,以及美日安全伙伴關繫帶來的共同利益,這種針對蘇聯的伙伴關繫允許日本保持小規模的、低成本的軍事設施。


    出於美國的利益,尼克松為親信的外交政策顧問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希望讓中國與日本鷸蚌相爭,即使這意味著日本可能會掌握核武器。記錄顯示,他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U.S. Joint Chiefs of Staff)上說道,“日本人一向自私而奸詐,而且不斷追逐自己的利益”。他們“總有一天會擁有核武器……如果日本開始增加軍費,中國將十分憂慮。這是一件好事……讓中國保持憂慮對我們十分有利”。


    1989—1991年的一繫列事件又一次改變了這種關繫。首先,80年代末,中國的變化引發了美日之間的重要分歧,即在對中國的考量之中,是否應當有比貿易利益更優先的其他權益。第二,1990—1991年的海灣危機重創了美日關繫,因為日本拒絕推翻戰後的反戰政策而援助美國,即使後提供了相當數量的經濟援助,日本也是極不情願的。考慮到美日在中東利益上越發擴大的分歧,這一點並不奇怪。第三,自1955年以來長期執政的日本自民黨垮臺了,它成了腐敗和無能的受害者。第四,由於強勢的通產省的過度投機與過度監管行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奇跡終結了。第五,1991年12月25日的蘇聯解體使得促進美日彌合分歧的共同對手不復存在。貿易與中國問題成為重要的事務,它們如此重要,以至於被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在1992年大選中用作攻擊喬治·布什(George Bush)的武器,並在之後塑造了克林頓的外交政策。


    在所有這些混亂之中,日本經濟政策的轉變卻十分微小。它仍然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的資本來源和受到監管的社會。美國大使邁克·阿瑪科斯特 (Michael Armacost)評論道,盡管日本投資了購買美國資產和國債,但日本所有的外國投資卻僅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0.3%,而這個數字還在下降。盡管日本汽車制造商在美國建立了大量工廠,但世界500強企業隻有不到一半在日本有經濟存在,而且大部分隻是在聯合控股中擁有少數股權。日本人有計劃地接觸美國的科技,但同時確保外國人不能接觸自己的科技。他們科技中的關鍵部分都設計為軍民兩用。到1983年,東京甚至用法律為借口阻止其國防科技向它的保護者——美國出口。


    冷戰後的兩國政策必然是新舊參半的,新的部分是對安全條約的重新界定,以應對威脅雙方關繫的離心力量。對美國來說,防務協議給予了它影響亞洲發展的有效杠杆。對日本來說,這使得它依賴美國獲得保護,從而得以在利潤頗豐的民用商品領域而非國防預算上進行大量投資。對中國和東南亞來說,條約也提供了安全保障——這防止了日本重新軍事化。


    因此,美國在日本及其周邊部署了近五萬名美軍和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海空力量,以保護它的經濟競爭對手,使得這個對手能夠輕易進入業已消除疑慮的東亞和東南亞。這樣的政策(和諷刺性)深深植根於150年的美日關繫史中,也隻有在歷史背景下纔能理解它。不同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圍繞中國展開的競爭、美國以西方方式將日本納入西方體繫的企圖、不時喧囂的種族主義——所有這些問題,以及有關美日關繫史的闡述所不斷引發的爭議,都可以追溯到美日關繫的原點。1995年圍繞如何看待50年前廣島和長崎遭受原子彈襲擊所爆發的激烈爭論向我們證明,在過去和現在,美國和日本都在利用歷史為自己的政策提供合法性。


    近幾十年來,沒有一個作者在一本著作中審視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完整美日關繫史。本書試圖做到這一點,並且試圖展現一段與1995年爭論中所顯現的截然不同的美日關繫史。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有一句名言:“過去從未消亡,它甚至從未過去。”這句話正是對美日衝突的實質性闡釋。

    媒體評論

    名家推薦:


     


    本書將很容易成為任何語言版本中*好的美日關繫史著作。


    ——入江昭,哈佛大學歷史繫榮休教授


     


    拉夫伯爾取得了輝煌的成功……這本書研究透徹,文獻詳盡,並且可讀性很強。


    ——唐·奧博多佛(Don Oberdorfer) 《華盛頓郵報》



    內容廣博,研究深入……寫作精彩,論點明確, 內容緊扣主題。


    ——加迪斯·史密斯(Gaddis Smith) 《波士頓環球報》

    在線試讀
    美國人的出現(節選)
    這些船必須經過您的帝國的沿岸,暴雨狂風可能使它們在岸邊失事,我們請求並希望您能對我方人員施予仁慈和善意……我們希望我方人員獲許與您的臣民貿易,但我們不會允許他們違反任何您的帝國的法律……
    您的帝國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而這是我們的輪船在從加利福尼亞前往中國的途中必須用到的。
    正如韋伯斯特對奧裡克表述的,“接上大洋蒸汽航行鏈條的後一環的時刻已經臨近了”,“我們充滿進取心的商人將為這一宏大鏈條的後一環提供支持,而這將把全世界連為一體”。 在19世紀初,這樣的夢想驅使著許多實力雄厚的美國商人向西進軍,跨過太平洋。
    日本國門的打開,既源於美國從事對華貿易的需要,也要歸功於19世紀40年代的技術突破(尤其是蒸汽)。被韋伯斯特稱為朋友的日本是一個關鍵,因為上帝將煤炭“深埋在日本列島地下,以促進人類大家庭的福祉”。然而,奧裡克錯失了留名青史的契機。他因受到指控虐待一位巴西外交官而被菲爾莫爾撤換掉,繼任者是馬修·佩裡準將。這位準將開始比較抗拒:他更希望能指揮美國的地中海艦隊,而非再去嘗試打開日本國門。佩裡於1794年出生於羅得島,在聲名顯赫的兄長奧利弗·哈澤德·佩裡(Oliver Hazard Perry,他在1813年的一場戰鬥之後發表了日後著名的簡短講話:“我們遇到了敵人,他們落入了我們的手心!”)的麾下參與了1812年戰爭。到1837年,馬修獲得了晉升並指揮美國首艘蒸汽軍艦。在墨西哥戰爭期間,他加入了對韋拉克魯斯(Vera Cruz)的征服行動,並因而贏得了一些聲望。
    後,佩裡克服了對即將成為韋伯斯特對付日本的攻城槌的抵觸情緒,開始進行周密的準備,尤其與對亞洲貿易興趣濃厚的商界人物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準將還向韋伯斯特要求在任務期間獲得更大的活動餘地,國務卿在1852年10月去世,臨終前他滿足了佩裡的要求。用韋伯斯特的話來說,佩裡是帶著“任意自由裁量之權”前往日本的,但他的行動受到其職責的嚴格限制。“任意自由裁量之權”包括在遭受日本人對待不幸的比德爾準將所采取的惡劣態度時使用武力的權力。

    美國人的出現(節選)


    驅使這些訪客橫跨太平洋的,既有“天定命運”的國家信念,也有越來越強烈的征服亞洲市場的願望,還包括對國內危機加深的擔憂——盡管這一點似乎有些矛盾。“天定命運” 的口號早於1845年出現在狂熱推崇擴張主義的民主黨報紙上,它要求征服俄勒岡,即使這意味著與宣稱擁有這一地區的英國開戰。這一口號後來逐漸具有了如下含義:美國人[正如邊疆作家馬克·吐溫所說,“(他們)如同手握4張A的基督徒那樣從容自信”]相信,上帝賦予他們相應的權利去傳播自己嶄新的政治體制、延伸自己成功的商貿路線——先是在北美大陸,之後擴展到拉美,隨後尤為重要的是照亮愚昧的歐洲與亞洲。


    在這一原則指引下的美國人同樣希望獲得利潤。上帝和財神——終極的救贖與個人的世俗成功,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從未相互疏離(日本則恰恰相反,當終極目標——日本式的“天定命運”出現時,它很少受到個人對財富追求的影響)。


    1790—1853年間,至少27艘美國船隻(包括3艘軍艦)造訪了日本,但全被拒之門外。1832年,作為其劃時代的太平洋航行的一部分,埃德蒙·羅伯茨(Edmund Roberts)接到了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當局的命令——與日本締結條約,但他在到達日本前就去世了。5年後,在廣東的美國人名下的“莫裡森”號(the Morrison)試圖以送返日本失事船隻幸存者的名義訪問日本。此外,船員還希望能讓日本人皈依基督教,同時“做一點兒生意”。但無情開火的海岸炮將“莫裡森”號打回了中國。1846年,新組建的美國東亞艦隊的司令官詹姆斯·比德爾(James Biddle)海軍準將在東京灣附近與日本官員進行了激烈討論,日本人強調自己沒有興趣與他貿易,他也無須再來白費力氣。為了表明日方的立場,當比德爾試圖強行登上一艘日本船隻時,一個日本船員擊倒了他。


    與此同時,美國的捕鯨船在富饒的日本沿海水域作業,於是遭遇海難的美國水手們不得不經常依賴於日本村民並不友善的憐憫與幫助(就像1848年那樣)。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於1851年出版《白鯨》時,捕鯨成為美國人跨越太平洋這後一個偉大邊疆,以及迫使美國人挑戰這些邊疆的狂妄自大的心理隱喻[後來,當佩裡準將希望一位作家講述他如何使日本向西方開放的故事時,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向佩裡推薦了梅爾維爾。大約140年後,梅爾維爾的作品塑造了美國和日本的文學研究]。


    在1842年上海開放貿易之後,日本受到越來越密切的關注。美國船隻循著短的北方環形航線從加利福尼亞前往上海,這一航線使得它們經常靠近日本。1846—1848年對加利福尼亞港的征服以及不斷加速的工業革命、農業革命,為美國打開了一個歷史機遇—— 也可能是潛在的陷阱。1848年財政部部長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注意到了這個機遇:“有賴於近在太平洋取得的成果,亞洲突然成了我們的鄰居。我們之間的平靜海洋,正在邀請我們踏上一條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更廣闊的商路。”1851年,《亨特商人雜志》(Hunt’s Merchant Magazine)警告稱,美國商品已經使“我們面臨一個潛在的危險:持續擴張的資本必將為自己尋求新的使用渠道”。這本雜志相信,決戰將在美國與同樣具有擴張傾向的英國之間發生,而其前景則十分樂觀——美國將控制“整個東方貿易”。


    但“天定命運”也有其暗面。隨著廣闊的新疆域被迅速並入領土,在蓄奴的南方與反蓄奴的北方之間,圍繞誰將控制新征服的西部及其港口爆發了激烈爭論。在國會通過了“1850年妥協案”(Compromise of 1850)後,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但包括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在內的許多人都擔心,危機隻是被掩蓋了。在1850—1851年,韋伯斯特甚至通過放大與奧地利之間的一個微小問題引發了一場外交危機,以此將美國人的視線從國內的危險點引到相對不會引發分歧的國外問題上,這一點在後來也為他自己所承認。韋伯斯特長期擔任輝格黨領袖,而輝格黨的大多數實力派成員都來自深層介入國際貿易的商業集團。在是否要將德克薩斯並入聯邦的早期辯論中,韋伯斯特完美地抓住了輝格黨外交政策的重點,聲稱一個舊金山的價值抵得上二十個德克薩斯。利用美國港口作為前往亞洲的跳板,成為韋伯斯特主義的原則。1843年,作為國務卿的他撰寫了一份指南,促成了1844年份中美貿易條約的締結。1842年,他起草了一份聲明,並由總統約翰·泰勒(John Tyler)發表。聲明中表示,其他列強應當將夏威夷視為美國特殊的保留地。韋伯斯特制定了美國首項對太平洋政策和對華政策,接下來就輪到日本了。


    1851年5月,韋伯斯特從即將執掌東亞艦隊的約翰·H.奧裡克(John H. Aulick)那裡得知,送返17名日本失事船隻幸存者可能會提供一個“打開對日貿易關繫”的機會。國務卿指派奧裡克承擔這項任務。經驗豐富的“亞洲通”詹姆斯·戈林(James Glynn)向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總統和奧裡克提供了良策:不要像“對待比我們野蠻的人”那樣對待日本人,不要陷入關於處理美國船員問題的爭端,僅僅致力於達成貿易條約。不僅如此,戈林還精明地補充道,不要尋求美國獨有的特權,而是要求日本向所有國家開放。 如此一來,強大的英國就有理由支持而非反對美國的主張。


    1851年5月10日,韋伯斯特起草了一封菲爾莫爾總統給日本天皇的信。信裡向天皇保證奧裡克沒有承擔任何宗教任務,僅僅要求“友誼和通商”,以及美國船隻在通過北方航線前往中國時所需的幫助(尤其是煤)。尤為有趣的是,韋伯斯特在信裡強調了近美國在領土擴張與技術進步方面的巨大成功:


    您知道(菲爾莫爾致天皇),美利堅合眾國的疆域如今已延伸到了兩側大洋;俄勒岡與加利福尼亞的廣大地區也成為美國的一部分;從這些富含黃金、白銀和寶石的地區,我們的輪船能夠在20天內到達您治下的樂土……
    這些船必須經過您的帝國的沿岸,暴雨狂風可能使它們在岸邊失事,我們請求並希望您能對我方人員施予仁慈和善意……我們希望我方人員獲許與您的臣民貿易,但我們不會允許他們違反任何您的帝國的法律……
    您的帝國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而這是我們的輪船在從加利福尼亞前往中國的途中必須用到的。


    正如韋伯斯特對奧裡克表述的,“接上大洋蒸汽航行鏈條的後一環的時刻已經臨近了”,“我們充滿進取心的商人將為這一宏大鏈條的後一環提供支持,而這將把全世界連為一體”。 在19世紀初,這樣的夢想驅使著許多實力雄厚的美國商人向西進軍,跨過太平洋。


    日本國門的打開,既源於美國從事對華貿易的需要,也要歸功於19世紀40年代的技術突破(尤其是蒸汽)。被韋伯斯特稱為朋友的日本是一個關鍵,因為上帝將煤炭“深埋在日本列島地下,以促進人類大家庭的福祉”。然而,奧裡克錯失了留名青史的契機。他因受到指控虐待一位巴西外交官而被菲爾莫爾撤換掉,繼任者是馬修·佩裡準將。這位準將開始比較抗拒:他更希望能指揮美國的地中海艦隊,而非再去嘗試打開日本國門。佩裡於1794年出生於羅得島,在聲名顯赫的兄長奧利弗·哈澤德·佩裡(Oliver Hazard Perry,他在1813年的一場戰鬥之後發表了日後著名的簡短講話:“我們遇到了敵人,他們落入了我們的手心!”)的麾下參與了1812年戰爭。到1837年,馬修獲得了晉升並指揮美國首艘蒸汽軍艦。在墨西哥戰爭期間,他加入了對韋拉克魯斯(Vera Cruz)的征服行動,並因而贏得了一些聲望。


    後,佩裡克服了對即將成為韋伯斯特對付日本的攻城槌的抵觸情緒,開始進行周密的準備,尤其與對亞洲貿易興趣濃厚的商界人物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準將還向韋伯斯特要求在任務期間獲得更大的活動餘地,國務卿在1852年10月去世,臨終前他滿足了佩裡的要求。用韋伯斯特的話來說,佩裡是帶著“任意自由裁量之權”前往日本的,但他的行動受到其職責的嚴格限制。“任意自由裁量之權”包括在遭受日本人對待不幸的比德爾準將所采取的惡劣態度時使用武力的權力。


    佩裡的四艘軍艦,“薩斯奎哈納”(Susquehanna)號、“密西西比”(Mississippi)號、“普利茅斯”(Plymouth)號和“薩拉托加”(Saratoga)號,在到達日本之前,沿著傳統的漫長航線跨過大西洋,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沿途經過了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上海。隨後它們短暫返回了中國沿岸,後於1853年7月駛入了江戶灣(東京灣)。荷蘭人向將軍的政府——幕府警告稱美國人即將到來,然而佩裡來得如此之快,以致讓日本人大為驚訝。更令人驚訝的是,站在堅船利炮之下的佩裡無視日本低級官員,而堅持隻與“奉行”(由將軍授予特定職權的人)進行交涉。當進一步得知菲爾莫爾總統的信是寫給天皇——似乎天皇、將軍這兩者地位平等——之時,他們的驚訝轉化為近乎恐懼。7月14日,震驚的幕府決定派兩位奉行去接受信件以拖延之法爭取時間。他們還送去女人安撫美軍,使其分心。一位美國軍官記錄到:“居民……以明白無誤的信號邀請我們與他們的女人上床。”歷史學家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解釋道,“美國人有槍,於是日本女人掀起了裙子”(在後來的1945年,同樣的一幕將再次上演)。雖然轉移了視線,但佩裡擔心日本人會一直拖延下去,直到他的淡水和食物補給消耗殆盡,如此他就不得不狼狽離開。佩裡隨後宣布,他將離開並前往中國,但承諾一年後會帶著武裝力量重新歸來,以接收日本人的回復。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