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歐洲之心:神聖羅馬帝國,800—1806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832-1206
    【優惠價】
    520-754
    【作者】 彼得·威爾遜(Peter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歐洲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619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61924
    作者:彼得·威爾遜(Peter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經濟學人》《每日電訊報》2016年年度圖書


    神聖羅馬帝國是理解歐洲歷史和現實的根基。不了解神聖羅馬帝國,無以了解歐洲!21世紀關於神聖羅馬帝國史的裡程碑式作品,填補中文世界出版空白的巨著


    1、從查理曼到拿破侖,神聖羅馬帝國1000年的興衰起伏! 21世紀關於神聖羅馬帝國史的裡程碑式巨著!
    長期以來,我們對神聖羅馬帝國的認識就是伏爾泰那句調侃的話: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國內已出版的關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作品,要麼是一些老的公版書,要麼是一些兩三百頁的極簡史。本書厚達一千頁,講盡帝國千年史,從800年查理曼加冕一直講到1806年帝國在拿破侖的壓力下被迫解散,書中綜合了21世紀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研究的前沿成果,內容涵蓋帝國的意識形態、社會秩序、治理模式、經濟發展、司法制度、邦國關繫和改革變遷等方方面面。本書的出版,填補了中文世界出版的一大空白!


    2、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並不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而是歐洲總體歷史進程的主線!
    神聖羅馬帝國地處歐洲中心,其疆域覆蓋了如今十幾個歐洲國家的部分或全部。“鋼鐵王國”普魯士、“海上馬車夫”荷蘭、文藝復興之鄉意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根基奧地利、山民聯盟瑞士,都從帝國這個母體中孕育出來!在整個中世紀,帝國是君士坦丁堡以西歐洲獨一的帝國,儼然天下共主。帝國在建立之初是典型的封建社會,但在上千年的時間裡逐漸發展出代議制、城市自治、獨立的司法繫統、發達的貿易網絡素。帝性和協商政治,也成了當代歐洲的發展指南。一部神聖羅馬帝國史,就是一部歐洲中世紀和近代史!


    3、糾正各種伏爾泰式偏見和政治化的歷史解讀,還原出一個獨特帝國的真面目!
    長久以來,人們往往根據現實政治需要來解讀帝國。它被德國人視為初代德意志帝國,也被歐盟支持者視為歐盟的模板。它被啟蒙思想家貶低,也被浪漫主義者頌揚。然而帝國就是帝國!它自稱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但又不是羅馬帝國那種皇權專制國家;它的主權由皇帝、教會、諸侯、城市等各種政治體共享,但也並非美國那樣的聯邦制國家,更非歐盟的藍圖;它是歐洲各民族的共同家園,它的歷史不能被簡化為德國中世紀和近代史。帝國就是這樣獨特,神聖的和世俗的、羅馬的和日耳曼的、普世的和民族的、專制的和自由的、傳統的和現代的素融於一身,它和我們所熟知的其他帝國都不同!


    4、拋棄編年史式的流水賬寫法,從4個主題切入,全方位解剖“歐洲之心”!
    神聖羅馬帝國太過復,高層政治史、王朝興替史遠遠無法反映帝國的全貌!作者獨闢蹊徑,通過理念、歸屬、治理、社會4個主題全方位解剖“歐洲之心”:帝國如何證明自己是神聖的?如何與拜占庭、奧斯曼、俄羅斯爭奪羅馬帝國的正統?日耳曼人、意大利人、勃艮第人如何維持對帝國的認同?雙頭鷹何時成了帝國的像征?帝國如何在諸侯割據的情形下屹立上千年?全書細節豐富,涉及諸多世界歷史重大話題!書後附有70多頁的詳細大事年表,彌補專題史寫法帶來的時間斷裂,速覽神聖羅馬帝國上千年的歷史。

     
    內容簡介
    <799年,教宗利奧三世為了對抗政敵,向法蘭克人的國王查理求800年12月25日,利奧三世突然把一頂皇冠戴在正在聖彼得大教堂做彌撒的查理頭上,宣布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戲劇性的開端。終於,西羅馬帝國在滅亡300多年後,有了繼承者。
    神聖羅馬帝國屹立於歐洲的中心,其領土覆蓋了今天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意大利、丹麥和法國等十幾個國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區。而英國、匈牙利、西班牙、瑞典、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等國也與帝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查理曼加冕到拿破侖稱帝,神聖羅馬帝國是君士坦丁堡以西歐洲獨一的帝國。帝國的君主享有“羅馬人的皇帝”這一尊號,名義上高於歐洲其他國家的君主!帝國宣稱自己是普世的,是基督徒的共同家園!可以說,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就是歐洲中世紀史和近代史的主線。帝國的歷史發展也呈現出歐洲歷史的一般特征。 
    帝國宣稱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正統,但它並不像羅馬帝國那樣由專制君主統治。帝國有皇帝,但皇帝並非一言九鼎,甚至皇帝的產生都需要教宗的加冕和選侯的推選。帝國的主權是分散的,由皇帝、教宗、諸侯、帝國議會、帝國法院、城市聯盟、教會領地等各種政治體共享。帝國的治理主要靠尋求共識和協商調解,而不是靠霸權。帝國內的,它既孕育了“鋼鐵王國”普魯士,也孕育了 “海上馬車夫”荷蘭;既有以莊園制為基礎的封建經濟,也有以意大利城邦、尼德蘭聯合省和漢薩同盟為代表的發達貿易網絡。它是一個和我們以往所熟知的帝國都不相同的帝國,既不同於靠征服建立的傳統大陸帝國,也不同於靠貿易網絡維繫的現代海洋帝國!
    然而長久以來,人們往往根據現實政治需要來看待帝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打趣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德國人視其為德意志民族的帝國,意大利人視其為外來壓迫者,當下的歐洲主義者則認為它是歐盟的模板。那麼帝國究竟是什麼?威爾遜教授試圖糾正人們長期以來對這個帝國的種種偏見,為我們還原出帝國的本相。全書從四個主題切入,釐清了帝國是什麼、如何運作、為何重要,以及對今日歐洲有何影響,內容涵蓋帝國的使命意識、社會秩序、治理模式、經濟發展、司法制度、邦國關繫和改革變遷等方方面面,描繪出一幅直至18世紀末仍然很有活力的大帝國的全貌!

    作者簡介

    彼得·威爾遜(Peter H. Wilson,1963—),牛津大學萬靈學院戰爭史奇切勒教授,劍橋大學博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德國明斯特大學訪問學者,曾任教於桑德蘭大學、紐卡斯爾大學和赫爾大學,還是《國際歷史評論》、《戰爭與社會》和《英國軍事史雜志》等專業期刊的顧問。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史、中歐史、戰爭史,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史。除了本書,他的著作還有《三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從帝國到革命:1558—1806年的德國史》、《中歐的絕對主義》,以及《鐵與血:1500年以來德語民族軍事史》》等。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理念
    第一章 雙劍
    神聖
    羅馬
    帝國
    1250年以前的教宗和帝國
    1250年以後的教宗和帝國
    第二章 基督教世界
    基督教傳教
    作為猶太人保護者的皇帝
    改革
    1555年之後的宗教與帝國政治
    近代早期的帝國教會

    引言
    第一部分 理念
    第一章  雙劍 
    神聖 
    羅馬 
    帝國 
    1250年以前的教宗和帝國 
    1250年以後的教宗和帝國 
    第二章  基督教世界 
    基督教傳教
    作為猶太人保護者的皇帝 
    改革 
    1555年之後的宗教與帝國政治 
    近代早期的帝國教會 
    第三章  主權 
    赫拉克勒斯之柱 
    新世界 
    第五王國 
    第二部分 歸屬
    第四章  土地 
    帝國與帝國的土地 
    舊王國 
    新王國 
    1490年後的聚合與區分 
    第五章  身份認同 
    身份和歸屬 
    民族 
    等級、階級和家庭 
    地域 
    第六章  民族 
    德意志民族 
    帝國之聲 
    帝國愛國主義 
    浪漫民族主義
    第三部分 治理
    第七章  王權 
    君王及其品質 
    統治的工具 
    資源 
    從共識到命令君主制 
    第八章  領地 
    封建化 
    領地化 
    從弱小國王到強大王朝 
    帝國改革 
    地位等級制度 
    第九章  王朝 
    王朝統治 
    哈布斯堡帝國的治理 
    集體行動 
    1705 年後的新挑戰 
    第四部分 社會
    第十章  權威 
    領主制 
    界定共同利益 
    共同體 
    代表和管理 
    社會、領地和帝國 
    第十一章  社團 
    聯盟和社團 
    普通貴族和諸侯 
    城市 
    農民和“普通人” 
    政治體 
    第十二章  司法 
    尋找法律 
    司法化 
    維護和平 
    平衡與不穩定之間 
    第十三章  後世之事 
    帝國的瓦解,1806—1815 年 
    1815年後歐洲歷史中的帝國 
    帝國與歐盟 


    附錄 1  皇帝,800—1806 
    附錄 2  德意志國王 
    附錄 3  意大利國王 
    年表    
    注釋    
    致謝 

    前言
    引言
    然而,人們通常並不這麼看待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在醞釀1787 年美國憲法的大陸會議上,未來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以從前和當時的歐洲國家為例,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聯邦制國家。談及當時仍是歐洲zui大國家的神聖羅馬帝國時,麥迪遜表示,它不過是“沒有神經的軀體,無力管轄自己的成員;無力抵御外部危險;其腹地充斥著動亂”。帝國的歷史,隻是一部“強者無法無天,弱者受盡凌辱……愚蠢、混亂及苦難”的大合集。
    持有麥迪遜這種觀點者還有不少。17世紀哲學家塞繆爾·馮·普芬道夫(Samuel von Pufendorf)形容帝國是“畸變的怪物”,因為他感到帝國從一個“常規”君主國退化成了“非常規的政治體”。一個世紀之後,伏爾泰打趣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1806 年8 月6 日,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為防止拿破侖·波拿巴篡奪而解散帝國,此舉令消極評價更為根深蒂固。然而,這個終幕告訴我們,帝國在曲終人散之時仍有一些價值,奧地利人還竭盡全力阻止法國人攫取帝國皇權。後世的人在撰寫自己民族的歷史時往往利用帝國,作者根據自己立場,給予它正面或負面評價。20 世紀末以來,這種趨勢越發明顯,一些作者宣稱帝國是初代德意志民族國家,甚至有人說它是歐洲一體化的模板。

    引言


    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是歐洲史的核心。了解這段歷史,有助於把握歐洲大部分地區從中世紀初期至19 世紀的發展走向。它所揭示的許多重要層面,是我們熟悉的那種從民族國家角度講述的歐洲史所忽視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跨越千年,存續時間是羅馬帝國的兩倍多,歐洲大陸的許多地區都在它的疆域範圍內。除了今日的德國外,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還包括以下10 個現代國家的全部或部分:奧地利、比利時、捷克、丹麥、法國、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波蘭和瑞士。其他的一些國家也與神聖羅馬帝國有緊密聯繫, 比如匈牙利、西班牙和瑞典;人們常常忘記,英格蘭也出過一位德意志國王(康沃爾的理查,1257—1272 年在位)。更重要的,歐洲東部與西部、南部與北部的張力,都交彙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帶—萊茵河、易北河、奧得河以及阿爾卑斯山脈所環繞的區域。這些張力反映在帝國疆界的不斷變化中,也反映在帝國內部領地的細碎劃分上。簡而言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並不僅僅是眾多民族國家歷史中的一種,而是歐洲總體歷史進程的核心。
    然而,人們通常並不這麼看待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在醞釀1787 年美國憲法的大陸會議上,未來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以從前和當時的歐洲國家為例,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聯邦制國家。談及當時仍是歐洲zui大國家的神聖羅馬帝國時,麥迪遜表示,它不過是“沒有神經的軀體,無力管轄自己的成員;無力抵御外部危險;其腹地充斥著動亂”。帝國的歷史,隻是一部“強者無法無天,弱者受盡凌辱……愚蠢、混亂及苦難”的大合集。
    持有麥迪遜這種觀點者還有不少。17世紀哲學家塞繆爾·馮·普芬道夫(Samuel von Pufendorf)形容帝國是“畸變的怪物”,因為他感到帝國從一個“常規”君主國退化成了“非常規的政治體”。一個世紀之後,伏爾泰打趣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1806 年8 月6 日,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為防止拿破侖·波拿巴篡奪而解散帝國,此舉令消極評價更為根深蒂固。然而,這個終幕告訴我們,帝國在曲終人散之時仍有一些價值,奧地利人還竭盡全力阻止法國人攫取帝國皇權。後世的人在撰寫自己民族的歷史時往往利用帝國,作者根據自己立場,給予它正面或負面評價。20 世紀末以來,這種趨勢越發明顯,一些作者宣稱帝國是初代德意志民族國家,甚至有人說它是歐洲一體化的模板。
    帝國滅亡的時候,現代民族主義正興起為普遍現像,西方史學研究方法也得到確立,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 等在公立大學裡任職的專業人士將這種研究方法制度化。他們以記錄自己民族的故事為使命,圍繞政治權力的集中或人民脫離外族統治的過程構建線性敘述。在一個每個民族都理當有自己的國家的世界中,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容身之地。它的歷史被簡化為中世紀德意志史,在許多方面,帝國主要的身後影響在於對其結構的批評開創了現代史學。
    蘭克在19 世紀50 年代建立了其史學的基本框架,經過海因裡希·馮·特賴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等人的推廣,蘭克史學在20 世紀廣為人知。法蘭克人的國王查800 年聖誕節當日被加冕為第 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類歷史敘事中,他的名字是德意志式的“卡爾大帝”(Karl der Grosse),而非法語圈的通稱“查理曼”(Charlemagne)。他的王國在843 年被劃分為三個,據說這就是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起源,而在那之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便是不斷試圖建立德意志民族的有效統治,又不斷失敗的歷史。按照後世纔有的“德意志利益”的標準,各個君主或受稱贊,或受譴責。據說,太多的君主不去鞏固在德意志的皇帝頭銜以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國,反倒去追求重建羅馬帝國這一毫無意義的夢想。為了取得支持,他們將中央權力下放給實際上已割據自立的大諸侯。歷經數世紀的英勇鬥爭和光榮失敗,此嘗試終於敗於1250 年左右德意志文化(Kultur)和以教宗為代表的奸詐的意大利文明之間的宏大衝突。如今,“德意志”被無能的皇帝和自私的諸侯割裂,陷入疲弱。在許多人,尤其是新教徒作者看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錯失了良機,該家族在1438 年後幾乎永久壟斷了皇帝頭銜,卻又去追求普世帝國,而不是追求建立強大的德意志民族國家。隻有在帝國東北部邊緣崛起的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知道如何謹慎使用資源,準備履行將德意志統一為強大中央集權國家的“德意志使命”。裁剪掉這個故事過度的民族主義內容後,它仍是德國歷史著作和史觀的“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主要是因為它似乎能釐清一團混亂的過往。
    人們說,是神聖羅馬帝國使德意志成為“遲到的民族”的, 在普魯士主導的統一在1871 年使其成為政治整體之前,德意志在18 世紀隻獲得了“成為文化民族”這樣的“安慰獎”。許多觀察家認為,這帶來了致命的後果,使德國發展走上了異常的“特殊道路”(Sonderweg),導致它遠離西方文明和自由民主,通向威權主義和大屠殺。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早期對軍事化民族國家的贊譽聲名狼藉之後,神聖羅馬帝國纔獲得了比較積極的歷史評價。本書的終章將回到這一主題,討論人們是怎麼利用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來評論和理解歐洲面臨的未來的。
    在繼續討論之前,這裡要先對“帝國”一詞加以說明。這個帝國沒有固定的名稱,但即使長期處於國王而非皇帝的統治之下, 也始終被稱為帝國。從13 世紀起,拉丁詞imperium(帝國)逐漸被德語詞Reich(帝國)取代。Reich 作為形容詞時,意思是“ 豐富的”,而作為名詞,則“帝國”和“王國”兩個意思都有,分別見於kaiserreich(帝國)和Königreich(王國)兩個詞中。雖說定義帝國沒有一個普遍的標準,但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三個要素。面積是不太重要的指標。加拿大占地近1 000 萬平方千米,比古代波斯帝國或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都大400 萬平方千米,但鮮有人會認為它是一個帝國。皇帝及其臣民都沒有社會科學家那種對量化的痴迷。相反,更有意義的定義帝國的特征是它絕對拒絕定義其地理範圍或權限邊界。
    存續時間是第二要素,判斷一個帝國是否具有“世界歷史重要性”,有人會看它是否跨過了“奧古斯都門檻”—該術語來自奧古斯都皇帝將羅馬共和國轉變為穩定的帝國。該標準讓人注意到為何某些帝國在其創始人去世後仍繼續存在,盡管如此,也有許多在創始人去世後就消亡的帝國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遺產,例如亞歷山大和拿破侖的帝國。
    霸權是第三個要素,或許也是意識形態色彩非常重的要素,一些有影響力的評論將帝國的霸權簡化為一小股人對其他人的統治。於是,帝國歷史便成為征服或抵抗征服的故事,究竟是征服還是抵抗征服,則取決於從誰的角度寫。帝國帶來壓迫和剝削,而抵抗往往等同於民族自決與民主。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方法可以說得通。但是,它常常無法解釋帝國是如何擴張和維持的,特別是這些進程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和平手段實現的時候。它還傾向於將帝國想像為有相當穩定的“核心”人民或領土,統治著眾多的邊緣地區。用一個常見的隱喻形容,帝國的統治是個“無邊之輪”,邊緣地區與輪轂相連,但彼此並無聯繫。這樣一來,帝國中心就可以通過“ 分而治之”來進行統治,將各個邊緣地區的人口分隔開來,以防止他們聯合起來對付人口較少的統治中心。這樣的繫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當地精英,他們相當於將該地區與輪轂連接起來的輻條。因此,中心對邊緣的統治並非明顯具有壓迫性,因為可以利用中間人,而這些中間人也會將帝國統治的一些好處帶給邊緣地區的人口。但是,帝國統治與許多地方交易捆綁在一起,因而很難調用大量資源用於共同目的,因為統治中心需要與每一地的中間人分別談判。中心—邊緣模式有助於解釋人數相對少的一群人如何管理幅員遼闊的土地,但大多數國家在擴張和鞏固的過程中都會使用中間人,所以中間人制度並不一定是“帝國”獨有的。
    神聖羅馬帝國在學術界相對而言不受重視,一個主要原因是其歷史過於復雜。這個帝國缺少可以用來塑造一般民族歷史的要素: 一個穩定的中心地帶、一座都城、權力集中的政治機構,以及可能是根本的要素— 一個單一的“民族”。它幅員遼闊,也存續了很長時間。如果按照常規的編年方法來寫它的歷史,要麼篇幅會長到無法控制,要麼有可能把帝國歷史錯誤表現為線性發展的過程,將其簡化為高層的政治史。我想強調的是帝國發展所經過的種種道路、彎路和死路,向讀者解釋清楚它是什麼、如何運作、為何重要以及對今日有什麼影響。附錄中有完整年表可供參考。本書其餘內容分為4 個部分,每部分又分為3 章,全書共12 章,通過理念、歸屬、統治和社會四大主題來研究帝國。幾個主題循序推進,因此讀者可如飛過帝國的雄鷹一般俯瞰史料。第 一部分將勾勒基本輪廓,其他細節則隨閱讀推進逐步清晰,直到讀者讀完第四部分,降落到地面。
    我們需要研究一下帝國是如何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的,以及相對於外來者它是如何定義自己的。此為第 一部分內容,該部分首先討論神聖羅馬帝國的基礎—西方基督教的世俗力量。從歷史上看,歐洲的發展通常被描述為包括三個層次的組織:普遍層次上的超越性理念,能提供團結精神和共同紐帶(例如基督教、羅馬法); 具體地方層次上的日常行為(獲取資源、執法等);以及中間層次上的主權國家。而在神聖羅馬帝國存續的大部分時間裡,隻用前兩個層次的組織就可以描述。13 世紀以降第三個層次組織的出現是帝國消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歷史學家一度設想的歷史演變進程的終點—由互相競爭的民族國家組成的歐洲—如今看來已不再是政治發展的終點,這讓人們對神聖羅馬帝國重新產生了興趣,還有人拿它和歐洲聯盟比較。
    第 一章從查理曼和教宗達成的協議開始,介紹帝國建立時的情況,該協議表達的信念是,基督教世界隻有一種秩序,由皇帝和教宗實施雙重管理。這賦予帝國長久的使命,該使命的前提是皇帝是卓越的基督教君主,在包括地位較低的統治者的共同秩序中行事。皇帝的任務是在道義上領導子民並保護教會,而不是直接用霸權統治歐洲。與其他帝國的情況一樣,這一帝國使命帶來了超越眼前個人利益的“近乎宗教的使命感”。從很早的時候起,人們就堅信帝國遠比其統治者重要,不管皇帝是誰,帝國都在他之上,這解釋了為何如此多的皇帝努力履行帝國使命,而不去從事在後人看來更務實的工作—建立民族君主國。這一章的餘下部分考察了該使命的神聖、羅馬、素,對帝國和教宗之間直至近代早期的復雜關繫也做了闡述。
    第二章探討帝國在宗教方面的具體情況。該章描述了帝國是如何做出典型的“帝國”與“蠻族”的劃分的,“帝國”是獨一的文明,一切外國人都是“蠻族”。文明被定義為基督教,800 年後帝國所體現的古羅馬帝國的遺產。然而,帝國與外部的交流並不總是伴隨著暴力,帝國在中世紀盛期向北歐和東歐的擴張,部分是通過同化實現的。第三章描述了獨一文明的概念如何阻礙帝國與其他國家對等相處。隨著拉丁基督教歐洲被劃分為明顯不同的主權國家,每位國王都聲稱自己是“各自王國內的皇帝”,該問題日益突出。
    第二部分旨在超越民族主義和地方主義歷史學家將帝國割裂開來的傳統做法,討論帝國的眾土眾民如何互相聯繫。帝國沒有之於英國的泰晤士河河谷、之於法國的法蘭西島那種穩定的核心區域。帝國沒有固定的首都,沒有獨一的主保聖徒,也沒有共同的語言或文化。身份認同始終是多重和多層次的,反映出帝國統治的民族之多、地域之廣。隨著維持帝國統治的政治等級制度往復雜細致的方向發展,身份認同的層次也越來越多。10 世紀中葉,帝國的核心基本固定在德意志王國,盡管直到14 世紀,帝國的君主仍需要巡遊。到了11 世紀30 年代,穩定的等級制度出現了,規定成為德意志國王之人便是帝國另外兩個主要王國意大利和勃艮第的統治者, 而且是僅有的帝位候選人。第四章探討這些王國及其下屬領地的實際形態,以及帝國和其他歐洲民族的關繫。第五章討論種族、社會組織、地域對於身份認同的相對重要性。第六章研究13 世紀出現的民族國家概念如何加強而非削弱了眾多居民對帝國的認同感。早在1871 年統一之前,德意志人就自視為政治民族,將帝國認定為他們天然的祖國。帝國從未如後世民族主義者設想的那般要求絕對、排他的忠誠。這削弱了其調動資源和獲得積極支援的能力,但同時也給彼此相異的共同體以共存的空間,每個共同體都通過歸屬於共同家園來保護自己的獨特性。
    第三部分解釋了帝國是如何在不建立大型集權制度的情況下得到治理的。歷史學家一直設想並期望國王是“建國者”,至少國王要有連續一致的長期計劃。評判國家靠的是單一的模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就該模型給出了非常簡潔的定義:國家“在特定領土內壟斷了對武力的合法使用”。於是,國家的歷史被表述為建立一個能集中和行使排他性主權的機構,並論證這種過程合法性的故事。相關論證也被用來駁斥對手主張的合法性,對手既可能來自內部,比如謀求自治的貴族或地區,也可能來自外部,比如聲稱對“民族”領地擁有霸權的外部勢力。以此為衡量的準繩,也難怪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被形容為至少持續到15 世紀的重復而且混亂的循環。帝國統治者登上王位之前,都要經過大貴族的認可。然後, 他在德意志王國內四處巡遊,以獲得臣民的效忠,同時這也給了他的敵人拒絕效忠和反叛的機會。絕大多數國王至少維護了自己的威望,但歷史上也有一些為時不短的存在對立國王甚至爆發內戰的時期,比較突出的是1077—1106 年、1198—1214 年、1314—1325 年。直到10 世紀,眾多國王都需要應付維京人、斯拉夫人或馬札爾人的襲擊和入侵。處境安全後,國王通常會進行“ 羅馬遠征” ,請教宗將其加冕為帝。在意大利逗留得太久的國王可能面臨阿爾卑斯山以北再次爆發的叛亂,從而不得不提前打道回府。而其他的國王則會發現,如果想在意大利保持哪怕是一點點權力,就得多次遠征。他們在遠征途中要麼過早地死於瘧疾,要麼筋疲力盡,趕回德意志某地求得“善終”。隨後,整個惹人厭倦的循環似乎又從頭開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6 世紀初,當時哈布斯堡家族已經確立了對家族領地的統治權,這種統治權與對帝國的統治權有部分重疊。

    媒體評論
    雄心勃勃……試圖通過重新審視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的重要性來恢復其歷史地位……出色地從帝國的批評者那裡挽回了帝國的聲譽。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奧地利歷史年鋻》(Austrian History Yearbook)
    ——湯姆·霍蘭,《波斯戰火》《盧比孔河》作者,《電訊報》(The Telegraph)
    ——喬納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賓夕法尼亞大學現代歐洲史教授,《旁觀者》(The Spectator)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白金漢大學歷史學教授,《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布倫丹·西姆斯(Mark R. Beissinger),劍橋大學國際關繫史專家,《泰晤士報》(The Times)

    雄心勃勃……試圖通過重新審視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的重要性來恢復其歷史地位……出色地從帝國的批評者那裡挽回了帝國的聲譽。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威爾遜的敘述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既沒有將帝國視為民族自決道路上的障礙,也沒有將帝國視為歐盟的藍圖。相反,他試圖理解帝國是如何運作以及為何會這樣運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在一千多頁的篇幅裡,威爾遜以一種清晰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帝國的歷史,這個帝國橫跨歐洲大陸,從北海到維斯瓦河,從波羅的海到意大利南部,在查理曼和拿破侖之間延續了一千多年……他追溯這個中世紀帝國的古老根源,挖掘其被隱藏的在現代的轉生。他描繪了一幅前現代歐洲的全景圖,圖景從廣闊而多樣的帝國逐漸向外擴展。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部令人印像深刻、鼓舞人心的巨著,講述了神聖羅馬帝國從中世紀開始到19世紀結束的歷史……威爾遜概述了隨後幾個世紀人們對帝國的認識,以及帝國在現代政治辯論中的作用。更令人印像深刻的是這本書結構的處理方式:威爾遜放棄了編年史的方式,而是選擇了一種分析性的敘述。通過這種方式,他指出了中世紀帝國和現代早期帝國之間的聯繫和斷裂……一次出色的嘗試。
    ——《奧地利歷史年鋻》(Austrian History Yearbook)


    不愧是一部巨著!
    ——湯姆·霍蘭,《波斯戰火》《盧比孔河》作者,《電訊報》(The Telegraph)


    這是作者一生研究和思考的結晶,一項驚人的學術成就……從宏大的主題到細節都寫得得心應手……威爾遜通過輕松易懂的敘述,將陳舊而古怪的證據或描述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解釋。
    ——喬納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賓夕法尼亞大學現代歐洲史教授,《旁觀者》(The Spectator)


    用一千多頁濃縮了從查理曼到拿破侖的千年歷史。它是任何嚴肅的圖書館都不可缺少的。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白金漢大學歷史學教授,《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引人入勝……即使是那些非常了解神聖羅馬帝國的人,讀這本書也會受益匪淺。
    ——布倫丹·西姆斯(Mark R. Beissinger),劍橋大學國際關繫史專家,《泰晤士報》(The Times)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