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北京的城牆與城門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瑞典)喜仁龍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中國通史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5506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24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550606
    作者:(瑞典)喜仁龍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2月 

        
        
    "

    編輯推薦

    根據1924年英文原版重新翻譯,


    收錄原著中所有老照片,


    再現百年前北京城細節。

     
    內容簡介

    本書是瑞典藝術史學家喜仁龍通過對北京的城牆、城門進行長達數月的實地考察和測繪,並結合歷史文獻寫作而成。書中不僅對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牆和城門進行了科學而細致的記錄,還收錄了129張珍貴的老北京照片和53張老北京城門建築測繪圖。因此,我們不僅能從作者生動的敘述中感受中國建築藝術的壯觀,還可以欣賞到一百年前北京城的真實風采。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喜仁龍(Osvald Siren,1879-1966),瑞典藝術史學家。曾供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他對中國古代藝術十分熱愛,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曾於1920、1921、1930、1934、1935、1954、1956年先後多次訪問中國。關於中國的主要著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中國雕刻》《北京故宮》《中國繪畫史》《中國花園》等。


    譯者簡介:


    劉穎,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翻譯、及語言研究工作。近年來,出版學術著作多部,發表翻譯及語言學領域論文十餘篇;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具有豐富的翻譯教學、實踐經驗。


    校訂者簡介:


    楊新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畢業,現為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宮室制度、紫禁城宮殿布局變遷史。主要論文有《故宮弘義閣、體仁閣研究》《大高玄殿建築群變遷考略》《明代奉先殿建築沿革與形制布局初探》等。

    目錄
    目 錄:

    作者序 001
    Walled cities of northern china-some general impressions
    章中國北方築牆城市概述 001
    Earlier cities on the site of Peking
    第二章北京舊址上的早期城市 013
    The walls of the tartar city
    第三章北京的內城城牆 029
    Notes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tartar city wall
    第四章北京內城城牆的內側壁 045
    A. 南城牆 047
    B. 東城牆 057
    C. 北城牆 066

      


     


    作者序 001 


    Walled cities of northern china-some general impressions


    章中國北方築牆城市概述 001


    Earlier cities on the site of Peking


    第二章北京舊址上的早期城市 013


    The walls of the tartar city


    第三章北京的內城城牆 029


    Notes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tartar city wall


    第四章北京內城城牆的內側壁 045


    A. 南城牆 047


    B. 東城牆 057


    C. 北城牆 066


    D. 西城牆 075


    Notes about the outer side of the tartar city wall


    第五章北京內城城牆的外側壁 085


    A. 東城牆 087


    B. 北城牆 090


    C. 西城牆 092


    D. 南城牆 095


    The wall of the chinese city


    第六章北京的外城城牆 099


    A. 城牆的內側壁 104


    B. 城牆的外側壁 108


    The gates of the tartar city


    第七章北京的內城城門 117


    A. 西城牆上的城門 120


    B. 東城牆上的城門 138


    C. 南城牆上的城門 142


    D. 北城牆上的城門 159


    The wall of the chinese city


    第八章北京的外城城門 165


    索引 196


    西安府西南角城牆203


    青州府北城牆204


    北京外城街景205


    青州府老商業街206


    山東濰縣的石牌樓207


    西安府鼓樓俯瞰之景208


    西安府城牆與西城門208


    外城西南角外側209


    內城北牆下的古井210


    前門至順治門之間的內城南牆211


    西南角樓處被修復的南城牆局部212


    順治門至前門之間的內城南牆外側鳥瞰213


    觀像臺處的內城東牆214


    不同年代所建的內城東牆牆體 215


    保存完好的內城東牆牆體215


    東直門處的內城東牆216


    齊化門至東直門之間的一條長馬道217


    從東城牆的一個深洞中可看出數層城磚218


    內城北牆下的牧羊219


    內城北牆下休憩的駝隊220


    德勝門以西的內城北牆外側221


    新舊交接的內城北牆內側222


    內城北牆附近的積水潭223


    內城西牆南段外觀224


    西直門附近的內城西牆內側224


    從平則門遠望主城牆外側225


    分三部分修繕的平則門南側馬道226


    內城西牆南端227


    內城東南角樓228


    內城東南角樓及內外城牆連接處229


    外城城牆的西北角230


    外城西牆上一段城磚脫落的牆體230


    西南角樓231


    東南角樓232


    外城東牆內側232


    損毀嚴重並四處修補的外城東牆內側牆體233


    從彰義門箭樓城臺觀外城城牆234


    外城南牆內側235


    外城城牆東北角236


    外城東牆外側景像237


    外城西南角樓238


    東便門外古道上的喪葬隊239


    東便門附近帶水閘的石橋240


    東便門附近的外城城牆241


    平則門的城樓、箭樓和部分甕城242


    平則門城樓及甕城廣場局部243


    從城牆上觀平則門城樓北面244


    平則門箭樓側影245


    從城牆上觀平則門箭樓246


    平則門箭樓及甕城外的攤點247


    西直門南側全景248


    西直門城樓側影250


    西直門甕城內關帝廟的庭院及院內柏樹251


    西直門關帝廟的庭院252


    從西直門門洞看城門外街景253


    西直門甕城閘樓及城牆下的店鋪254


    西直門外老式店鋪林立的街道255


    齊化門城樓側面及周邊建築256


    齊化門城樓正面257


    東直門南側全景258


    東直門外護城河景觀259


    東直門城樓正面260


    東直門城樓的門洞261


    東直門城樓側影262


    東直門箭樓及護城河263


    東直門箭樓及改造後的城臺264


    東直門護城河裡的白鴨265


    從哈德門大街觀哈德門城樓266


    哈德門城樓側影267


    哈德門城樓及甕城中等待火車通過的人群268


    近期修復過的順治門城樓269


    順治門城樓及甕城中心270


    順治門箭樓城臺上的老式大炮,箭樓已無存271


    堆滿陶器的順治門甕城及穿城而過的道路271


    從南側觀前門城樓272


    從前門城樓門洞望箭樓273


    前門甕城內的關帝廟入口274


    前門關帝廟中的祭拜者275


    從前門箭樓上南望新建的正陽橋及外城主街276


    安定門城樓及原來的甕城局部278


    安定門箭樓及護城河279


    安定門箭樓及甕城內的真武廟280


    重修過的安定門甕城城牆局部281


    安定門真武廟的庭院內景282


    德勝門甕城殘垣及箭樓283


    從德勝門門洞看城門內街景284


    昔日德勝門甕城內的古椿樹285


    德勝門甕城內的流動剃頭匠286


    德勝門甕城內的真武廟287


    德勝門箭樓側影288


    通向西便門的街道289


    從城臺上觀看西便門城樓290


    西便門甕城內的古刺槐291


    西便門甕城內的椿樹292


    正在穿過西便門箭樓門洞的駝隊293


    西便門外綠樹成蔭的街道294


    東便門城樓內景295


    東便門箭樓城門296


    東便門外的石橋297


    在東便門外休憩的驢與牛298


    西便門外的駱駝299


    東便門外通惠河終點300


    沙窩門甕城、城樓與箭樓側影301


    沙窩門城樓302


    通過沙窩門城樓門洞觀甕城內景303


    沙窩門外的喪葬隊304


    彰義門城樓、箭樓、甕城側影305


    彰義門城樓及甕城局部306


    彰義門城樓側影307


    彰義門甕城及城樓308


    彰義門箭樓309


    右安門甕城及城樓310


    右安門甕城及箭樓311


    鼕日裡穿過右安門的駝隊312


    右安門箭樓及護城河313


    右安門外低垂的柳樹314


    右安門外護城河裡的蘆葦與兒童315


    右安門城樓及生長在城臺上的椿樹316


    左安門甕城及城樓317


    1922年9月,坍塌後的左安門馬道廢墟318


    左安門箭樓側影319


    左安門箭樓及護城河320


    從正面觀永定門城樓、箭樓及甕城321


    從甕城內觀永定門城樓322


    從甕城內觀永定門箭樓323


    永定門護城河石橋上的交通景像324


    永定門側影及護城河325

    在線試讀

    人人都知道中國的長城。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長城隻是一處歷史遺跡,它誕生於古代帝王不著邊際的狂熱幻想,如今業已成為一處莊嚴肅穆的廢墟。普遍的觀點認為,長城就如同中國的其他古建築一樣,已經自然而然地走向衰敗與破落,在過去的幾百年間也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功用,這種觀點完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長城是為數不多被妥善保存的古代建築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長城被一次又一次地修繕、重建,它作為防御工事和邊界線的重要性直到近些年仍不可小覷。當然,這些也是中國人自己的觀念。事實上,長城生動而持久地體現了中國人對圍牆式建築根深蒂固的信仰。
    一道道、一重重的城牆構成了每座中國城市的骨骼或框架。城牆包圍著城市,把城市分為一塊塊土地、一群群建築。城牆比任何結構建築都更能體現這些中國聚落基本和普遍的特征。在中國北方,沒有城牆,就沒有城市。中國的“城”字既指城市,又指城牆,因為如果沒有城牆,城市就算不得城市。沒有城牆的城市,就像沒有屋頂的房子,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沒有城牆的環繞和劃分,一個聚居地即便再大,再重要,規劃再良好,也算不上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因此,即使上海(“老城廂”以外的地區)是當代中國重要的商貿中心,對於觀念傳統的中國人來說,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城市,隻是一個聚居地,抑或是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的大型貿易中心而已。對於中國其他幾個相對現代化卻沒有城牆的商貿中心來說,情況也是一樣的,無論民國政府怎樣稱呼它們,它們都不是中國人心目中傳統概念上的城郭,或城市。
    城牆的確是中國城市重要、偉大,也是持久的組成部分。不僅省城和府城築有城牆,每一個聚落,乃至小小的鄉鎮和山村,都築有圍牆。在中國北方,我幾乎沒見過不築圍牆的村落,村子無論大小、新舊,都至少會在棚屋和馬房的周圍築一道土牆,或留有類似的遺跡。無論一個地方多貧窮、多不起眼,土房子多麼破落不堪,寺廟多麼破敗荒廢,道路多麼泥濘肮髒,也要築圍牆,並且,圍牆往往是鎮上或村裡保留完好的建築。我曾行經一些中國西北地區省份的城市,戰爭、饑荒和火災幾乎將那裡的一切徹底摧毀,沒有任何完好的房屋,人們也不再留居於此。但帶有雉堞的城牆依然矗立,城門和望樓也保留了下來。它們比其他建築更經得起大火和兵匪的肆虐與摧殘,它們是豐碑,紀念著往日的輝煌,它們聳立在廢墟與荒蕪中間,顯得更加雄偉、高大。
    裸露的磚牆連同上面的城臺、城樓一道,聳立在護城河邊或是開闊的平地上。從遠處看,極目所見盡是城牆,沒有樹木或是其他高聳的建築物遮擋視線,它們比其他任何房屋和寺廟更能說明這些城市在中國古代無與倫比的雄偉與重要性。即使這些城牆的歷史並不悠久(現在中國北方幾乎沒有明代以前城牆的遺存),多少有些損壞的牆磚和破敗的雉堞卻讓它們顯得頗為古舊。一般來說,修繕與重建並不能改變它們大致的形狀和比例。在砌築磚牆之前,圍繞著中國北方城鎮四周的是土城。今天,這些土城在一些偏遠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而在這些城鎮出現之前,人們居住在臨時被柵欄和土城圍起來的村落或營寨裡。

     


    人人都知道中國的長城。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長城隻是一處歷史遺跡,它誕生於古代帝王不著邊際的狂熱幻想,如今業已成為一處莊嚴肅穆的廢墟。普遍的觀點認為,長城就如同中國的其他古建築一樣,已經自然而然地走向衰敗與破落,在過去的幾百年間也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功用,這種觀點完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長城是為數不多被妥善保存的古代建築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長城被一次又一次地修繕、重建,它作為防御工事和邊界線的重要性直到近些年仍不可小覷。當然,這些也是中國人自己的觀念。事實上,長城生動而持久地體現了中國人對圍牆式建築根深蒂固的信仰。


    一道道、一重重的城牆構成了每座中國城市的骨骼或框架。城牆包圍著城市,把城市分為一塊塊土地、一群群建築。城牆比任何結構建築都更能體現這些中國聚落基本和普遍的特征。在中國北方,沒有城牆,就沒有城市。中國的“城”字既指城市,又指城牆,因為如果沒有城牆,城市就算不得城市。沒有城牆的城市,就像沒有屋頂的房子,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沒有城牆的環繞和劃分,一個聚居地即便再大,再重要,規劃再良好,也算不上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因此,即使上海(“老城廂”以外的地區)是當代中國重要的商貿中心,對於觀念傳統的中國人來說,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城市,隻是一個聚居地,抑或是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的大型貿易中心而已。對於中國其他幾個相對現代化卻沒有城牆的商貿中心來說,情況也是一樣的,無論民國政府怎樣稱呼它們,它們都不是中國人心目中傳統概念上的城郭,或城市。


    城牆的確是中國城市重要、偉大,也是持久的組成部分。不僅省城和府城築有城牆,每一個聚落,乃至小小的鄉鎮和山村,都築有圍牆。在中國北方,我幾乎沒見過不築圍牆的村落,村子無論大小、新舊,都至少會在棚屋和馬房的周圍築一道土牆,或留有類似的遺跡。無論一個地方多貧窮、多不起眼,土房子多麼破落不堪,寺廟多麼破敗荒廢,道路多麼泥濘肮髒,也要築圍牆,並且,圍牆往往是鎮上或村裡保留完好的建築。我曾行經一些中國西北地區省份的城市,戰爭、饑荒和火災幾乎將那裡的一切徹底摧毀,沒有任何完好的房屋,人們也不再留居於此。但帶有雉堞的城牆依然矗立,城門和望樓也保留了下來。它們比其他建築更經得起大火和兵匪的肆虐與摧殘,它們是豐碑,紀念著往日的輝煌,它們聳立在廢墟與荒蕪中間,顯得更加雄偉、高大。


    裸露的磚牆連同上面的城臺、城樓一道,聳立在護城河邊或是開闊的平地上。從遠處看,極目所見盡是城牆,沒有樹木或是其他高聳的建築物遮擋視線,它們比其他任何房屋和寺廟更能說明這些城市在中國古代無與倫比的雄偉與重要性。即使這些城牆的歷史並不悠久(現在中國北方幾乎沒有明代以前城牆的遺存),多少有些損壞的牆磚和破敗的雉堞卻讓它們顯得頗為古舊。一般來說,修繕與重建並不能改變它們大致的形狀和比例。在砌築磚牆之前,圍繞著中國北方城鎮四周的是土城。今天,這些土城在一些偏遠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而在這些城鎮出現之前,人們居住在臨時被柵欄和土城圍起來的村落或營寨裡。


    在中國北方所有種類的城市當中,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陝西的西安府和山東的青州府。西安府現存的城牆由明代位皇帝建於14世紀末。盡管有局部經過了修復,但總體來講,西安府的城牆還是出色地經受住了時間和戰火的洗禮。從遠處看,城牆環繞著一座近乎方形的城市,四周盡是空曠的黃土平原。從北面或西面走近這座城,你會看到城牆綿延不斷,長達數裡。再走近一些,城樓與箭樓、方形的城臺和宏偉的圓形角樓漸漸展現在你眼前。線狀與壘狀的交替規律開始顯現,呈現出一種緩慢、沉重而有力的律動。西安府如同巨大的堡壘坐落在黃土高原之上,又沿著高原的地平線逶迤曲折。


    走近青州府,感受則頗為不同。青州府的概貌全然不似西安府一般宏偉震撼,但你越是走近青州府,就越感到景色的別致,城牆在如畫的風景掩映下就越發引人入勝。青州府坐落於富饒的山谷間,四周是肥沃的耕地和果樹林。大片的樹木在城牆上投下樹蔭,調和了城牆外表千篇一律的灰暗色調。城兩側的護城河是一條非常清澈的小河,如果想到達西面或是北面的城門,需要走過堅固的舊石橋。城牆的輪廓沿著蜿蜒的河流形成一個又一個轉角。兩側河岸也被侵蝕成不對稱的階梯狀,小塊的石頭和磚塊也就呈階梯狀地摞放,自然而適宜,如同是天然形成的一般。比如,在石砌的路從西面低矮的石橋蜿蜒開的地方,河岸由小塊的平地和臺階構造而成,有的地方鋪上了石磚,樹蔭斑駁,是有趣。高聳的城牆由厚重的扶垛加固,雄偉而壯觀。在城牆,灌木和喬木繁茂地覆蓋著,枝葉則向著垛口外生發開來。這樣的景色近乎浪漫,讓人想到意大利北方的一些城市的城牆,而不是中國的城鎮。


    穿過這些城市中那些人跡罕至的城門,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並不是置身於一條充斥著商店與房屋的喧鬧街道,而是來到了一片垃圾成堆、布滿了死水潭的開闊地帶。青州府就是這樣,盡管新到來的城市居民可能無處安家,該城的西部和南部地區仍然大多被用作耕地和菜園。在西安府,西面、北面和東面的城牆內都分布著大片的空地。城內還有大面積的池塘,裡面近乎淤泥的污水裡生活著大量鴨子和烏龜。這些老城大多可追溯至明代或更早,在一個世紀的風雨中,它們日漸衰敗,規模逐漸縮小,但人口卻沒減少。人們的居住地越發的狹小,有人便在城外郊區搭建茅屋而居。這種解決居住問題的方法與在城內蓋房子相比,更加經濟和簡便。但也有例外,一些城市,得益於其日益增長的商貿活動、新式的交通工具或是具有前瞻性的地方政府,發展出了相對現代化的建築活動,比如山西的太原府。但這些城市屈指可數,而且,與其用新式建築來裝點門面,還不如重新在這些土地上施肥種菜。


    我們現在不去深入探討這些中國北方城市衰敗、縮小的原因。但毫無疑問,這肯定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息息相關。總的來說,這些狀況是不利於古城建築和遺跡保護的。遺憾的是,當局對遺跡保護的積極性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物資。戰爭和革命爆發後,城市裡燒殺搶掠、餓殍載道、滿目瘡痍,沒有多少修復工作能夠讓城市恢復其原本的面貌,市民不得不住在半西式建築組成的新聚居地。能體現這種轉變的例子莫過於南京、西安府和洛陽這些古代都城,和這些城市過去恢宏的樣貌相比,現在的它們顯得蕭條而憔悴。但多數小城市也同樣呈現出衰敗、縮小的趨勢。這種趨勢不僅體現在城市建築面積和城市總面積的比例失調,也體現在建築物的廉價與劣質。


    尋常的中國北方城市沒有多少具有重要建築學意義的建築物。誠然,有一些寺廟的雕塑大門和巨大屋頂下的柱網門廊頗為壯觀,但嚴格來講,它們稱不上是建築藝術的佳作,近年的建築物就更是如此。從建築學的角度看,還是那些風格迥異而怪誕的石磚和磚塔更具意義,還有如今依然聳立在許多古城之中的鐘樓和鼓樓,它們偉岸的身軀昭示著與歷史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絕大多數的建築是十分局促狹小的房屋,這些房屋由灰磚建造,有著漆紅的木柱和木梁構成的框架。在商業區,店面是由街邊的排排立柱和開放的門廊組成的,富庶地區的店面還裝飾著雕刻、黃銅門簾和美觀的招牌。民國成立以後,石磚和水泥的建築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因此,雕花漆金的店面裝飾在普通城鎮如今已不多見。中國曾被稱為“鮮花開遍的中原王國”,而今已然成為“人民的國度”,舊文明的藝術之花也就迅速地凋落了。


    這些城市的居民區往往以單調、蒼白的牆面示人。在這些地方,人們往往隻能看見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雕花屋頂和掩映其間的樹梢,幾乎看不到房屋的其他部分,它們被遮掩在灰白單調的磚牆或者是陳舊積灰的微紅色泥牆後面。空曠、狹長的牆面上,沒有分隔,也沒有裝飾,隻有簡單的門道或是由臺階和鞍形小屋構成的門廊。單調至此,恐怕無出其右。有時候,經過這些牆面讓人感覺仿佛行走在滿是監獄或是寺院的街道上,隻有交錯的光影和偶爾在牆角曬太陽的乞丐能夠讓畫面稍有生氣。這裡有時還能聽到遊商們的鈴聲或是敲鑼聲,但當他們走遠,一切就又沉入深不可測的寂靜之中。千篇一律的牆外,人們看不出牆後是否藏著生命或是美景。中國人的住所是守衛森嚴的地方,每個家庭都自成一個小集體。每個小集體的人數眾多,因為已婚的兒子通常與父母住在一起。住所之外的圍牆森嚴如同監獄,保護著家庭免受外來入侵。中國的女性更是被牢牢地束縛在這猶如中世紀修道院一般的圍牆之內。


    進了大門,繞過影壁之後,我們纔能領會到這種民居獨特的魅力。如果是一個包含兩到三進院落的大宅,那麼進庭院往往隻是一個鋪有磚石的院子,三面圍著矮屋,沒什麼特別之處。在它後面的另一個庭院則種滿了綠樹鮮花,有時帶有池塘、假山和亭閣,像個名副其實的花園。當然,院落的布局取決於住宅的規模和地位。雖然房屋的形制大抵相同,但大小和細節卻有差異。地位的房屋建造於主庭院末端的臺基上。房屋的正面是由突出的山牆之間的柱子組成的前廊,或月臺。飛檐從彎曲的鞍形屋頂高高挑出,承載於立柱上,在舊時豪華的宅邸裡還會有裝飾性的鬥位於其間。圍牆的建造頗有不同,但正面的骨架通常包括支撐橫梁的立柱,立柱之間,下砌磚牆,上開格窗,格窗精細而別致,其上覆著的不是玻璃,而是透光的紙。寬闊的臺階通向臺基,伸向正面中央的主門,門上刻著雕飾,有時上方也做成覆著透光紙的格窗。其他不那麼精彩的建築細節在這裡就不詳述了,但色彩對中國建築外觀效果的影響確實至關重要,對此還有一點要說:所有的木結構都被漆成暗紅色,磚結構和波形瓦則是灰色。門上的雕飾可能會漆上金色,而豪宅裡立柱上方的鬥會用綠色和藍色裝飾。中國人向來不憚使用鮮艷的顏色,從遠處看,這些建築的色彩非常美觀,特別是那些掩映在枝葉與花樹之間的宅第。但這些鮮艷的裝飾不甚精細,從近處看也不是十分美觀。


    回到街上,我們漫步在城鎮的商業區。這裡的街景與居民區很是不同,總的來說,更具動感、更富趣味。商店不像居民區一樣隱藏在千篇一律的圍牆後面,而是向街道敞開,在帶有格紋的窗子和門上覆著的,是玻璃而非紙片。它們的屋頂和民居的屋頂一樣高而寬闊,但通常沒有正面的立柱,這是因為商店門面比較狹窄,突出的山牆就足以支撐屋檐的檁子。有時,商店的入口處有承載在鬥或是立柱的上的屋頂斜坡或是頂棚蔭蔽著。因為天氣炎熱,門前還會搭起竹架、鋪上稻草墊子,作為遮陽棚。如果街道實在狹窄,這些遮陽棚就會從一邊的商鋪直接搭到另一邊的商鋪,至少會遮蓋住便道。這些便道實際上多被商戶占用,特別是那些展示它們美味產品的食品商店,而店主或是遊商的交易往往在大街上進行。有時,商店面前的大街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市場,西安府有一條糧店街,那裡的情形便是這樣,每天早上,那裡進行糧食交易,人群熙熙攘攘,買家、賣家,推獨輪車的、挑糧擔的絡繹不絕,外人幾乎沒法穿行。商店的後進是許多古舊的小屋,這裡與其說是商鋪,不如說是店主和伙計們飲食、休息、吸煙、喝茶的地方。簡單的民居和小商鋪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它們的外表大相徑庭。


    商店與商店之間又有不同,其外表和內飾的區別很大,這不僅取決於區位的富庶程度,而且取決於當地的習俗和商店生意的種類。因此,干貨店常常與藥店、金店或是茶坊有所差異。而且,一家商店的外部裝修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家店所售商品的質量。鋻於我們討論的僅僅是中國街道在建築方面的特點,在此不便詳述不同種類商店之間的區別。但在中國的街道建築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保存完好的古城中仍可見到的雕琢精美的牌樓。在北京,這些風雅的牌樓曾矗立於一些重要的商業街兩旁,但近年興起的建造半西式現代水泥建築的熱潮讓它們日漸稀少,飄舞的帶狀飾物和民國國旗浮雕遮住了它們精美的輪廓。


    牌樓高高地立於屋檐之上,它們的框架由高高的衝天柱、交錯的橫枋和一重重支撐著一兩層鞍形小屋頂的鬥構成。屋頂下有雕帶狀的華板,板上裝飾著浮雕或鏤刻的人像或花紋,商店的牌匾就嵌於華板之上。這些雕刻都以炫目的貼金(金飾)裝飾,有的以其他色彩塗繪。除此之外,還建有小頂棚,棚上飾有鮮艷的彩帶和流蘇,掛在從衝天柱伸出的夔龍龍首處。


    如此精美的雕刻和飾金的牌樓立於街道兩旁一定是頗為壯觀的,但在幾代之前,這樣的奇觀在府城中絕非少見。如今,它們逐年減少了,沒有人積極地爭取保留它們,它們被半西式的水泥建築或暗沉的磚房所取代,而這些磚房除了掛在入口處寫著幾個大字的牌子外沒有任何裝飾,大多數人對這樣的變化沒有什麼意見。中國北方一般城鎮的商業街與其說是建築的構成,不如說是一幅描繪了光影交錯、行人匆匆、車來車往的生動圖畫。若有古樹立在路邊,那景色更是別致,但這些商業街並不具備重要的建築學價值。


    以上是一般情況,但也有例外,比如那些矗立著裝飾性紀念碑、牌坊、拱門和塔的街道。在這方面值得提及的是另一種牌樓一種橫跨大街、擁有三個或以上通道(包括人行道)的裝飾性大門。這些牌樓多是為紀念一些當地著名人物重要歷史事件而造,但它們對子孫後代重要的吸引力在於那無與倫比的裝飾特色。大多數的牌樓是木制的,漆上了鮮明的紅色,飾金雕刻中間點綴著綠色和藍色。支撐牌樓的立柱依牌樓的規制和重要性,可分為四柱、八柱或十二柱,這些立柱置於石砌的須彌座上(有時飾以獅子)。在立柱中間的是兩到三根橫跨兩端的枋木,枋木之間由鐫刻著頌詞的牌匾和雕花華板間隔開來。牌樓的每個通道大門都有飛檐從彎曲的鞍形屋頂上挑出,屋頂上鋪著青色的波形瓦,承接在重重鬥之上,垂脊上飾有人像和脊獸。這些牌樓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築顯著的一些特征,比如,支柱、兩三層錯綜復雜的鬥上的飛檐、極具裝飾藝術價值的額枋、精雕細琢的華板,以及與恢宏的規制不太相稱的斑斕色彩。


    牌樓基本上均為木結構,樓上的裝飾除了屋頂上的脊獸外,都與其材質頗為相稱。石質的牌樓也能體現以上特點,石牌樓的各部分完全照搬木牌樓,石質結構銜接在一起,看上去不如木結構的銜接自然(日本的“鳥居”也是像這樣把木結構的模式應用於建造石結構大門)。當然,在某些部分需要有所改變,比如屋頂(石結構的牌樓屋頂沒有弧度)和鬥(有時變為彎曲的托座):額枋上以彩繪取代浮雕,方形或八邊形的立柱用低矮的須彌座加固起來,須彌座上有巨大的抱鼓石,其上飾以小石獅。若進一步研究這些牌樓,會發現石牌樓與木牌樓還有些許不同,但大致的建築原則和裝飾布局自明初起直到近年都大抵相同。現存古老的牌樓都在寺廟園林中,和街上相比,牌樓在這些地方能保存得更好,但我說不清究竟哪一座建造於明代以前。我見過街上的牌樓多美的地方要數山東的濰縣,在那裡,六座極高的三間三重檐牌樓橫跨主要街道,這些牌樓可能建於乾隆年間。但牌樓並不都是橫跨大街的,有的牌樓立在開闊的空地上,有的牌樓立在街邊,作為寺廟或衙門入口的標志,但它們的功用無一不是彰顯某人或某地的尊貴與顯赫。


    在許多像這樣的中國古城中,街上醒目的便是鐘樓和鼓樓了,這兩樣高大的紀念性建築往往位於城市的中央,重要的街道常從這裡輻射開來,或是在這裡交會。鐘樓和鼓樓的基座上有和城門一樣的拱券,拱券下成為交通中心,或是隧洞,這裡往往擁擠不堪,因為不僅行人車馬會從這裡穿過,流浪漢也會在洞裡躲避風吹日曬。磚砌的城臺可能會和城牆一樣高,而聳立在城臺的,纔是真正的“樓”一個兩到三層的大型樓閣,樓閣依托木質框架,框架的立柱與枋木之間砌滿磚石。樓體下面的兩層有環繞四周的回廊,上層往往是封閉的。高高的飛檐向外突出,承載在精細復雜的“散鬥”上(日本也有類似的結構),這是一種屋檐下三到四層凸出的復合式鬥。具體的建築細節和裝飾細節因建築的歷史和地位而有所不同,但與這些相比,宏偉的樓閣和巨大的基底構成的建築主體更能影響整個建築的外觀。鐘樓、鼓樓這類建築在漢語裡稱為“臺”,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有出於多種目的建造的“臺”,比如瞭望臺、藏寶臺、觀像臺等。像這樣的高臺建築屹立於低矮的牆垣和屋頂之間,成為城市中引人矚目的一道風景,也為周圍平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與莊嚴。


    在中國北方古城中,除了鐘樓和鼓樓外,還有一些具有宗教意義的建築寶塔,或寺塔,這些寺塔不建在城牆內,而是矗立在城牆外。寺塔的神龕中往往供奉著聖物,精美的佛寺往往不建在忙碌的城中,而是建在郊外景色秀美之處。從建築學角度講,寺塔形色各異,歷史、材質、地方宗教信仰不同,寺塔也就不同,所以我們很難指出其所共有的一些特性,隻能說它們都呈方形或多邊形,高度為50到350英尺,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十一層和十三層之分。古代的寺塔常由磚塊砌成,新建的則是木結構,但也有完全由石頭或金屬建成的。許多高塔建於平坦寬闊的空地上,成為當地重要的地標。寺塔的選址與“風水”有關,對於平民而言,它們不僅指明了方向和距離,還像征著庇佑和吉運。塔在中國北方城市並不招搖,在南方城市,如杭州和蘇州,卻很顯眼。如果代表著異國宗教的寺塔立在北方的城中,就顯得頗為怪異,但在周圍充滿歷史感的古樸氣息當中,寺塔至少比教堂和莊重得有些生硬的鐘樓更順眼一些,後者在這成群的低矮建築和斷壁殘垣中顯得更加格格不入。


    中國的古城看上去似乎單調無趣、千篇一律,但它們也是錯綜復雜、處處充滿驚喜的。比如,在又髒又亂、污水橫流的小巷子裡,可能零星隱藏著古建築的遺跡,但總有一天,那些逝去的輝煌會重見天日。尋常的旅人不能窺見它們的妙處,我們僅沿著主要街道行走,也不能窮盡它們的美麗。我們的目的不是走走停停、研究各處的歷史和掌故,而是記錄下那些中國城市、街道和建築的外形特點,以更好地探求城市內部結構和外部城牆的關繫。總的來說,我們發現,中國的城市包含了大片大片低矮而精美的房屋和城牆,些許遮掩在一重重彎曲的房檐之下。


    從高處俯瞰城市,舉目所見盡是屋頂,一片片灰瓦構成的、一重重低矮的屋頂。在溫暖的季節,這單調的景像間或有綠樹點綴,樹梢高過屋頂,有時還穿透屋頂而生(在中國城市中,人們對樹木的保護不惜以破壞建築為代價,在鄉村則大力砍伐)。但在鼕季,樹木大多和屋頂一樣灰暗光禿。這時,裝點著屋頂的不是樹木的枝葉,而是薄薄的白雪,屋檐或屋脊上,雪像泡沫一樣閃閃發亮。當晨霧籠罩了城市,一片片積雪的屋頂猶如暗淡、冰冷的海上靜止的浪花。浪花上升或下降的曲線動勢依然可見,但一切都是凝固的,海浪如中了魔咒一般,停滯不前,難道也是為那阻礙了古老的中國文明進程的嚴寒所震懾?待到春天到來、老樹吐綠開花之時,這樣的凝凍是否會再次消融?生命是否會帶著美麗與喜悅再次降臨在這片土地?我們是否能夠見證一股嶄新的人類力量衝破古老中國的桎梏?抑或是這座城靈魂的悸動也早已冷卻,寒鼕的凝滯將永不消融?


    晨霧慢慢散去,幻景也逐漸消散城牆上的士兵吹起了尖厲的號角,向街上匆忙而瑟縮的行人宣告,民國十一年又一個辛勞的日子開始了。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