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古史鉤沉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683-990
    【優惠價】
    427-619
    【作者】 祝中熹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中國通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9035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590353
    作者:祝中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具有思辨色彩,論辯精彩,邏輯性強,行文流暢。上編社會形態探研,多為論述中國古史分期的論文,對古史分期這朵“金花”,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得出中國不可能存在奴隸社會的結論。中編對史載的一些重大史實進行辨析,比如武王伐紂的真相,傳說中的後羿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密須國、犬戎是什麼樣的國家?揭開歷史神秘面紗下的真相,如老吏斷獄層層剝繭抽絲,引人入勝。下編多考據之作,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小學功底,再現了乾嘉學派的優良傳統。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社會形態探研,多為論述中國古史分期的論文,根據史學理論和中國的先秦社會現實,揭示中國先秦不可能存在奴隸社會,先秦以公社農民為主要生產力量,這種公社農民不同於奴隸社會的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應該稱庶民社會,或者貴族社會更合理。中編為史事人物述論,考述先秦史籍中記載的重大事件的真實性,如武王觀兵還師說,不可能是真實的,並從史學角度分析後羿這個人物,又對密須和犬戎等富有神秘色彩的部族做了考索。下編語疑故實考辨,探討“發”的本義;對“面縛”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釋;對“振旅”作出新解,都是有理有據引人入勝的好文章。
    作者簡介
          祝中熹,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1938年生於山東諸城,196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繫。退休前任甘肅省博物館歷史考古部主任,兼《隴右文博》副主編,現為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甘肅省秦文化研究會會長。他長期從事先秦史、秦文化及相關文物的研究工作,發表過近30O篇約百餘萬字的文章。已出版的學術著作有《秦史求知錄》、《早期秦史》、《秦西垂陵區》、《物華史影》、《青銅器》(與李永平合著)、(《甘肅通史•先秦卷》。為《隴上藏珍》領銜撰稿人之一,參與過《甘肅文物菁華》的編撰。
    目錄
    序前言
    上編
    (社會形態探研)

    對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一點淺見
    郭沫若商周奴隸社會說質疑
    《周禮》社會制度論略
    鄉遂制度與周代社會性質
    試論鄉遂制度與亞細亞生產方式
    關於《詩•衛風•氓》的幾個問題
    論周代軍事編制中的“卒”
    評商代社會性質研究中的幾種傾向
    關於西周農業生產者身份的辨析
    ——與顧孟武先生商榷

    前言


    上編


    (社會形態探研)


     


    對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一點淺見


    郭沫若商周奴隸社會說質疑


    《周禮》社會制度論略


    鄉遂制度與周代社會性質


    試論鄉遂制度與亞細亞生產方式


    關於《詩•衛風•氓》的幾個問題


    論周代軍事編制中的“卒”


    評商代社會性質研究中的幾種傾向


    關於西周農業生產者身份的辨析


          ——與顧孟武先生商榷


    先秦“爰田”制評析


    張廣志著《中國古史分期討論的回顧與反思》讀後


    嬴秦對漢渭文化圈的歷史影響


    太昊與少昊


     


    中編  


    (史事人物述論)


    武王觀兵還師說質疑


    文王受命說新探


    公劉與先周史


    從史學角度論後羿


    儒學先行者季札


    從黃帝傳說看甘肅古史影跡


    伏羲女媧傳說與甘肅遠古史


    禹的功業及其與甘肅地區的關繫


    密須史事考述


    豳國史事考述


    西戎與犬戎


    嬴秦崛起史事述略


     


    下編


    (語疑故實考辨)


     


    也來說“發”


    先秦獨特的挑戰方式——致師


     “面縛”辨義


    《逸周書》淺探


    古語辨義(四則)


    文史名篇語疑考辨


    “振旅”新解


    王杖鳩首說


    從神判到人判——漫淡獬豸與法


    玉琮淺說


    試說秦人葬圭習俗的文化淵源


    古文籍語疑四題


    從《堯典》“光被四表”說開去


    嶓塚山與漢水古源


        ——對一樁史地疑案的梳理


     


    後記

    前言
    在《秦史求知錄》前言的開端,我曾不無感慨地訴說了自己是如何踏入史學這片園林的,尤其是訴說了中國古史分期這朵“金花”,以何等魅力,吸引並糾牽了我求知的觸須。但該前言接下來必須談我與嬴秦考古的緣分,所以在由古史分期說到先秦社會性質時,便不得不數語帶過,匆匆打住。其實,如一直沿那段文字的思路寫下去的話,就應該提及張廣志君對我的影響。好在本書收入了《張廣志著 中國古史分期討論的回顧與反思 讀後》一文,其中約略表述了我同廣志君的學術交往,讀者如有興趣,隨時可以翻閱,這裡還是免贅為宜。廣志君是我山東大學歷史繫求學時幾乎無話不談的同窗,我們對中國古史分期及先秦社會實況的認識,在基本點上高度一致。但廣志君探究問題的執著精神和敢向權威挑戰的果敢魄力,卻遠非我所能及。我們畢業於1961年,從那時起一直到文革期間,我國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人們都很清楚,真正的人文研究是沒有多少生存空間的。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史領域內,郭沫若先生為代表的學派早已一統天下,商周為典型奴隸社會、春秋戰國之際轉化為封建社會,已成學界共尊的“通識”。廣志君卻沒有在這種政治化了的史學“定勢”中止步,他繼續沿著學生時代我們共同躑躅過的路徑探索、思考,積聚著學術能量。所以,當中國政治航向初露轉機,意識形態鑄成的文化禁錮開始松動時,他便能奪時代之先聲,勃發驚人之舉,在《青海師範學院學報》和《四川大學學報》兩家刊物上,發表了《略論奴隸制的歷史地位》那篇令史界瞠目的長文,公然向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史論定律的“五種生產方式”遞接說挑戰,宣稱奴隸社會並非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就在此時,他致函於我,吐露了他醞釀此舉的心聲,坦示了他為真理而戰的壯志,並要求我撰文響應,披掛上陣,別讓他孤軍陷入重圍。顯然,他對此舉可能招致的後果是有思想準備的。這決非廣志多慮,據說當時中國社科院已在一定範圍內印發過他那篇文章,著手組織力量進行“反擊”,後因政治文化氣候變化較快而作罷。在《秦史求知錄》前言的開端,我曾不無感慨地訴說了自己是如何踏入史學這片園林的,尤其是訴說了中國古史分期這朵“金花”,以何等魅力,吸引並糾牽了我求知的觸須。但該前言接下來必須談我與嬴秦考古的緣分,所以在由古史分期說到先秦社會性質時,便不得不數語帶過,匆匆打住。其實,如一直沿那段文字的思路寫下去的話,就應該提及張廣志君對我的影響。好在本書收入了《張廣志著<中國古史分期討論的回顧與反思>讀後》一文,其中約略表述了我同廣志君的學術交往,讀者如有興趣,隨時可以翻閱,這裡還是免贅為宜。

    廣志君是我山東大學歷史繫求學時幾乎無話不談的同窗,我們對中國古史分期及先秦社會實況的認識,在基本點上高度一致。但廣志君探究問題的執著精神和敢向權威挑戰的果敢魄力,卻遠非我所能及。我們畢業於1961年,從那時起一直到文革期間,我國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人們都很清楚,真正的人文研究是沒有多少生存空間的。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史領域內,郭沫若先生為代表的學派早已一統天下,商周為典型奴隸社會、春秋戰國之際轉化為封建社會,已成學界共尊的“通識”。廣志君卻沒有在這種政治化了的史學“定勢”中止步,他繼續沿著學生時代我們共同躑躅過的路徑探索、思考,積聚著學術能量。所以,當中國政治航向初露轉機,意識形態鑄成的文化禁錮開始松動時,他便能奪時代之先聲,勃發驚人之舉,在《青海師範學院學報》和《四川大學學報》兩家刊物上,發表了《略論奴隸制的歷史地位》那篇令史界瞠目的長文,公然向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史論定律的“五種生產方式”遞接說挑戰,宣稱奴隸社會並非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就在此時,他致函於我,吐露了他醞釀此舉的心聲,坦示了他為真理而戰的壯志,並要求我撰文響應,披掛上陣,別讓他孤軍陷入重圍。顯然,他對此舉可能招致的後果是有思想準備的。這決非廣志多慮,據說當時中國社科院已在一定範圍內印發過他那篇文章,著手組織力量進行“反擊”,後因政治文化氣候變化較快而作罷。


    廣志的信和文章,對我是一種精神震撼。我驚異於他不畏險阻的勇氣,敬佩他求真求實的信念;同時,他喚醒了我山大求學時代的記憶,激發了我沉寂多年的思辯衝動,曾經洶湧過的古史情懷被重新打開。因此,響應廣志的提議已是不言而喻的事,何況這也不難。對我來說,這是片過於熟悉的天地,往昔積累的大量筆錄、札記都在,論證脈絡也早就潛伏在胸。於是屏諸冗務,伏案揮毫,暢言己見,一口氣竟寫了4萬多字,當即給他寄了過去。廣志讀後認為,這種篇幅不合時宜,日後可充實成個小冊子。建議我擇其精要,壓縮成一篇馬上可發表的東西。我接受了他的意見,打破原稿結構,重新布局,改寫成內容各有側重的兩篇文章。這便是本書上編前面的《對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一點淺見》和《郭沫若商周奴隸社會說質疑》。前者經廣志推薦發表在《青海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3期上;後者,雖明知文題即犯忌,但還是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寄給了一家權威雜志。退回後便壓在屜底,置諸腦後了。即使後來這類文章有了發表可能時,我也再未觸動它,因為我對自己的治學方向產生了新的想法。


    我覺得,過多地糾纏於郭氏學派的觀點已沒有多大意義。這個學派雖長期表現出巨大的強勢,實際上卻是幢空中樓閣,因為它是以五種生產方式遞接乃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為前提的。在高層政治需要決定人文學科基本理念的時代,它應運而盛,取得了“正統”地位,但從根基上說,並沒有多少堅實史料和科學論證支撐其貌似宏偉的結構。失卻了五種生產方式遞接這個史論前提,其殿宇將自行坍塌。而它所憑靠的這個“定律”,已經被張廣志君所摧毀。從理論到實據,廣志對先秦奴隸社會說的解構或者說“破”的工作,已做得相當到位,相當出色,其為學界普遍接受,隻是個時間問題,我對此堅信不疑。既然如此,與其耗時費力去清理斷柱頹垣,不如踏踏實實在“立”字上下些功夫。也就是說,應當擺脫政治性框架,對古代社會實況作認真的考察和分析,盡力勾勒出清晰的面貌。你說先秦不存在奴隸社會,那它是怎樣一種社會呢?對於否認先秦奴隸社會的學者來說,必須作出回答。在《對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一點淺見》一文中,我已初步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但提供的答案是粗線條的,推論多而實證少。我給自己規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多渠道彙聚和解析,辨明先秦各個時期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理清統治集團治理國家的結構和憑借,把握社會制度演變的狀況和機制。《<周禮>社會制度論略》①是我沿這個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本書所收許多篇文章內容,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上述指導思想。


    我對先秦社會面貌的勾繪,是以農村公社為核心的。傳統觀念把農村公社視為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強調其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二重性。這種認識,仍屬奴隸社會乃人類歷史發展必經階段的史觀體繫,至少和中國古代社會實情並不相符。社會發展的階段劃分,決不如刀切豆腐那樣整齊,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演進,當然要經歷過渡期,但這過渡期卻並非以農村公社為特征並以農村公社的存在為時段的。在中國,農村公社存現期間,不僅國家早已產生,被公認為文明社會特征的諸要素也早已具備。庶民階級即廣大村社成員,在定量份地基礎上建立起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實為社會機體的小細胞。村社成員對份地的使用,是更古老的家族公社共用耕地歷史的慣性延續,是不言而喻而且不可剝奪的公民權利。貴族階級以血緣宗法為紐帶,構築了以國君為金字塔的等級權利體繫,分層掌管著所有的村社。先是通過公田勞作,後是通過田稅征收,占有村社成員的剩餘勞動。庶民大眾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他們所提供的稅賦、兵役和徭務,是支撐國家機器運作的三根巨柱。從村社耕地分配形式的演變,以及貴族階級剝削方式的轉換,可以劃分農村公社從形成到繁榮到衰落的各個發展階段。奴隸制度是存在的,但主要體現在政府掌控的公務勞作和貴族家庭的奴婢驅使這兩個領域內,至多可視為社會經濟構成中的補充因素,而非決定社會性質的主體經濟。這樣一種國家機器成熟,生產結構穩定,階級對立分明,演化軌跡清晰的社會,怎麼能把它說成是個過渡階段呢?毫無疑問,它是中國進入文明時代後的正常發展歷程,是具有質的規定性的個階級社會形態。


    這樣的社會,應當有個什麼名稱呢?其實它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長期以來被不同程度地誤解。馬克思的有關論述,不僅受到許多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強烈批評,也屢遭一些堅持歷史唯物論的學者質疑。他們指責這一概念與馬克思人類社會普世化繫統模式不符,且含有“內在穩定性”之類的錯誤認知。這其實是對馬克思的淺視和妄判。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方向性和規律性,但決非一種固定模式的線性程序;機械地把人類歷史定格為五種生產方式遞接,決非馬克思的本意。馬克思從未寫過史論著作,他的歷史觀滲透在眾多政治、經濟著作之內,其唯物性與辯證性,主要表現在對勞動與分配、生產力與生產關繫、社會生活與思想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與階級鬥爭等觀念的論析上,而和社會形態的模式化程序無涉,不存在其對某種社會的表述同模式程序相符與否的問題。何況,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認知一直在發展中,“亞細亞生產方式”是他開始走出歐洲中心論、目光轉向古代東方時提出的概念,是一項進行中的還很不成熟的研究;後來又因國際共產主義內部鬥爭,這項研究被熱炒、被扭曲,越來越政治化,已遠遠背離了馬克思的初衷。如果跳出意識形態的圈子,實事求是地考察,應當承認,馬克思提出這個概念加以探討,正說明他意識到了人類成長過程中社會形化,存在著不同於歐洲模式的東方模式。至於所謂“內在穩定性”,本應正面理解為社會結構具有自我調節的生命力,卻被那些霍夫曼鮑姆稱之為“庸俗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渲染、傅會為停滯與落後。這也難怪,他們隻知道用西歐社會演變的尺度去衡量,並未認真研究過古代東方特別是中國先秦社會形態的實情。不論經濟、政治還是思想、文化,華夏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決不比希臘、羅馬遜色。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演進,各有其個性特色,這是由生態環境、人文傳統、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互動而造成的。每個經濟體在歷史上都是獨特的,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發展中,由特定社會勞動者所進行的物質生產,形成經濟形態的獨特性。這正是馬克思堅持的主張。


    盡管如此,我們卻不宜用“亞細亞生產方式”來指稱我國進入文明期後的個社會形態。因為它畢竟是個不成熟的概念,學界對其內涵缺乏統一的認識;而且,用一個地域性名稱標示一種社會模式,也不夠嚴謹。那麼,當何以名之呢?我曾主張稱之為“庶民社會”,這是套用“奴隸社會”的稱謂,都是著眼於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群體,且都是對原始社會的承接。但人微言輕,這一定名並未受到學界重視,以至於後來我自己也不再使用該稱,而順時從眾,文章中恆用“貴族社會”一語。此稱也有理可依:貴族階級居統治地位,是社會發展的主導性力量;而且,庶民社會在被視為奴隸社會時,貴族也被公認是主導社會的統治階級。一提貴族社會,人們都知道是指原始社會之後的個歷史階段。


    本書一大特色是收入了一組考據性質的文章;這反映了我頗受傳統史學,尤其是清代特盛行的考據風氣的影響。自從踏入史學園林之後,我就對考據學讀物情有所鐘。初是偶然有機會接觸到了三部書:俞正燮的《癸巳類稿》、《癸巳存稿》和趙翼的《陔餘叢考》。隨後慕名購閱了顧炎武的《日知錄》和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再之後,王引之、孫詒讓、錢大昕、王鳴盛、桂馥、黃生……有清一代學者的考據類名著,一經到手便如獲至寶。隨著文史閱歷的增長,涉獵面放寬到略具考據性質的學術筆記,範圍也由清代擴展至宋、明。在敬佩先賢博學多思的同時,更贊賞這種文體的優勢:既傳播了一般閱讀難以獲得的知識,提高了人們掌握古文籍的能力;又能開闊讀者的視野,培養讀者的求實精神。考據學不僅是華夏深厚文化積澱的衍生品,又對文化傳承發揮著助推作用。


    由於有這種感受和認知,故也學著寫點考據性文章,並力求讓考據能洋溢點新時代的氣息。我從人們閱讀率較高的幾種古文獻裡取材,立意於析辨、澄清一些被後人誤釋或久懸未解的文字疑案。有的選題雖然難下定論,至少可列示相異的諸說,起到集釋供查的作用。在我精力充沛的年齡段,還產生過畢生堅持此類寫作,沐承乾嘉前輩遺風,積墨至晚年,爭取完成一部考據專集的念頭。為此,曾作過規劃,擬先從《詩經》、《左轉》、《國語》、《論語》、《孟子》、《史記》等一批常用古籍中選題,廣泛閱讀,積累資料,成熟一則寫一則。實事求是地說,以我的生活條件和學識氣質而言,這種“宏願”不可能實現。但我還是付出過不少時間和精力:初選了數百個案目,並綴附了近千條資料出處備查,且已寫成並發表過五、六十則小題。後來因工作性質有變,接觸考古實物較多,遂又向結合物質遺存解讀古詞語的方向發展,寫了不少此類文字。本書對這兩方面的內容各選了一部分。為了能涵蓋所選文章,名之為“故實考辨”。


    學界早就有人論說過乾嘉學派興盛的社會背景,指出那是清王朝思想文化禁錮政策造成的畸形學術,反映了知識分子逃避現實的傾向。也早就有人批判過考據繁冗瑣碎的風習,說它引導學人埋頭故紙堆,鑽牛角尖,非史學正途。這些責難雖不乏精義,卻都失之片面。在統治集團政治高壓態勢下,你能要求知識階層做些什麼?高舉言論自由旗幟,制造反清復國的輿論?或者加入御用行列,為專制主義皇權歌功頌德?為什麼做點有利於文化事業且為當權者所容的學問就不可取呢?至於學風文習,更是個偽問題。考據學怎麼興盛也僅僅是考據而已,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學術主流,為什麼要把它同宏觀史學對立起來呢?其立實、求真、重證的精神,難道不正是史學崇尚的要素?考據學當然不能取代歷史學,歷史學卻永遠需要考據學的輔佐。這種信念不曾動搖過。


    所以,盡管成一考據類專著的宏願未遂,我卻並不後悔在這方面的努力,也就是說,並不輕視自己的這類作品。然而,不久前讀到一位知名學者的文章,談到考據學時,說它表現了“創造力的貧乏”。這使我心頭微微一震,考據學原來如此卑微?腦海中隨即浮現出餘秋雨大師的高論。若干年前,當餘先生文運正昌的時候,學界不少人指出他文章中的一些失誤;餘先生頗為惱火,曾公開宣告拒絕一切指誤,理由是那些指誤“是記憶性文化族群對創造性文化族群的一種強加”。考據學缺乏創造力的判識,呼應了餘秋雨先生的卓見。因為考據和指誤性質相同,都是對已有知識的運用,而已有知識全都存在於記憶中(文籍不過是記憶的物化載體)。因此,搞考據的人和“創造性”無緣,理當屬於“記憶性族群”。中熹不纔,鐘情於考據,無疑忝居於該族群之列。深感慚愧的是自己的記憶力其實很差,有點對不住所屬族稱。又覺遺憾的是至今不知,這“記憶性”與“創造性”兩大“族群”的區分,是由先天性生理基因決定的呢,還是後天性文化育養所造成的?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歸屬可能是學了歷史專業的緣故,因為史學領域內全是已有的知識,憑借的全是記憶。不論古今中外,所有的史家似乎都承認有個“歷史本體”(即發生過的事情)存在,史學的核心任務就是盡可能地復現那個本體。所以不管什麼性質的史著,都不外乎是對已發生事情的陳述、闡釋、充實、糾誤、解構、重組和演繹,這是個歷代都在施工卻永遠完不成的重塑“本體”的工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已有知識的記憶。按餘秋雨大師一類學者的判斷,這些都是記憶性族群所為,談不上什麼創造。看來搞了歷史,“族”性便命中注定了,奈何!好在考據還沒有被大師們徹底否定,缺乏點“創造性”似也無妨。反觀當下學界,尤其在人文領域,浮躁學風和虛誇文風,時見囂揚。有感於某些文著的讀後印像,我曾戲擬十六字韻語以寫之:泛言無據,襲言隱處,大言失度,善言拒顧。醫治這類學術弊病,愚見提倡點“記憶性”族群的精神,也許有效;否則,“創造性”難免要被架空。


    書中文章大致以發表先後為序。唯《郭沫若商周奴隸社會說質疑》一文,未曾發表過,緣由前面已作交代。更正了已發現的技術性錯誤。初刊時漏印、誤刪及刪改後銜接不當處,本著對讀者負責的宗旨,作了必要的補聯,盡量恢復原稿面目。竊以為一篇文章,不論水平高低,都如同一株植物,是個完整的生命機體。如無充分理由,不宜對它截枝捋葉。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