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最後的皇族 : 清代宮廷社會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美羅友枝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明清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982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59822
    作者:[美]羅友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全方位還原清代宮廷生活,貼近統治集團的真實樣貌


    都城設計、服飾語言、內廷人員管理、皇室教育、婚喪嫁娶……


    由細處著眼,一覽清代統治的彈;從局內人視角,解讀多民族帝國的治理初衷。


     



    • 國際知名漢學家羅友枝代表著作,清史研究裡程碑


    首次以宮廷為考察對像,批判線性王朝史觀和漢化學說,以區域視角和滿文材料考察清代歷史的新*潮的引領者;


    利用了初次公開的海量文書奏報、諭旨詔書等清代檔案,深入挖掘海量內務府檔案,滿漢文史料結合;


    32張圖表,共繪宮廷社會。


     



    • 清宮大戲糾錯***指南


    《孝莊秘史》《步步驚心》《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


    歷史劇愛好者***,了解宮廷大戲背後歷史細節,盡覽影視人物原型的真實境遇。

     
    內容簡介

    《*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是對清代宮廷社會的全景式解讀。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清代宮廷的物質文化、社會結構和禮儀制度。通過詳盡的資料整理和細致入微的考察,《*後的皇族》首次生動揭秘了清代的宮廷生活,全面展示了清代宮廷服飾、語言、飲食、文化政策等方面鮮明的民族風情,深度剖析了宮妃、皇子、僕從等清廷內部人員的權利體繫和組織運作,詳細闡釋了登基、壽禮、祈雨、喪葬等公共或私人儀式的舉行辦法和信仰文化意義。


    《*後的皇族》討論的核心問題在於,作為中國*後一個王朝政權,清代為什麼能夠建立統治並維繫近三個世紀之久。羅友枝認為,清代成功的原因,並非因為接受了占主體性地位的漢文化的同化,而是因為他們一方面堅持本民族的習俗、信仰和治理策略,一方面學習並利用各個地文化。清朝有能力針對帝國境內的不同區域、不同人群采取有彈性的不同文化政策,這纔是大清的成功關鍵。也因此,清朝宮廷治理和清代社會結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影響。《*後的皇族》結構清晰、內容充實,既豐富了清代統治者的形像及宮廷生活的圖景,而且更易貼近清代統治集團內部的真實樣貌,以及他們的治理初衷,是清史研究的裡程碑。


     

    作者簡介

    羅友枝(Evelyn Rawski)


    美國知名漢學家,國際清史研究領軍人物,美國哈佛大學東亞歷史與語言組博士,曾任美國亞洲歷史學會會長,匹茨堡大學中國史傑出榮譽教授。


    著有《後的皇族》,合著有《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合編有《和諧與衝突:中國語境下的禮樂》《帝制中國晚期與近代中國的死亡儀禮》等。


    譯者簡介:周衛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邊疆學、新疆歷史與現狀研究。著有《清代新疆官制邊吏研究》《中國新疆的治理》等。

    目錄
    鳴謝
    緒論

    部分 清代宮廷物質文化
    章 宮廷社會
    第二部分 清代宮廷社會結構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與皇親
    第三章 家族政治
    第四章 皇家女性
    第五章 宮廷奴僕
    第三部分 清代宮廷禮儀
    第六章 皇權與對儒家禮儀的實踐
    第七章 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在宮廷
    第八章 私人禮儀

    鳴謝


    緒論


     


    部分 清代宮廷物質文化


    章 宮廷社會


    第二部分 清代宮廷社會結構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與皇親


    第三章 家族政治


    第四章 皇家女性


    第五章 宮廷奴僕


    第三部分 清代宮廷禮儀


    第六章 皇權與對儒家禮儀的實踐


    第七章 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在宮廷


    第八章 私人禮儀


     


    結語


    附錄一 清朝皇帝和皇室祖先表


    附錄二 皇室王公爵位表


    參考文獻


    索引


     


    插圖目錄


    圖一  清代北京重要的祭壇和區域頒布圖


    圖二  紫禁城略圖


    圖三  皇太極的鹿角椅


    圖四  郎世寧《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圖五  果親王允禮(1679—1738年)畫像


    圖六  愛新覺羅主血脈的重要分支


    圖七  愛新覺羅家族近親和五服遠親列表


    圖八  愛新覺羅近派宗支與顒琰的內婚姻圈


    圖九  慈禧太後赴早朝途中所攝照片


    圖十  北京太廟內景照片


    圖十一  神杆


    圖十二  阿彌陀佛像,1770年


    圖十三  把乾隆皇帝描繪成文殊菩薩(慈悲和智慧佛)的唐卡


    圖十四  裹尸被


    圖十五  壽恩公主(1831—1859年)


     


    表格目錄


    表一  王公銜名來源表,1907年


    表二  宗室貴族頭銜繼承表


    表三  皇子皇孫貴族頭銜分布表,1906年


    表四  宗室名字排行表,1906年


    表五  玉牒所載後妃人數與後妃陵中埋葬人數表


    表六  歷史檔案所載清代後妃生育情況表


    表七  清代皇子和公主成活率比較表


    表八  公主死亡年齡表,1651—1900年


    表九  清代公主出嫁年齡表


    表十  清代額駙民族分布表


    表十一  壽安公主收入表,1860年


    表十二  宮中太監人數表


    表十三  宮廷雇用蘇拉人數表


    表十四  康熙朝代行重大祭祀儀式人員表


    表十五  康熙朝奉旨主持祭天儀式人員表


    表十六  雍正朝代行重大祭祀儀式人員表


    表十七  乾隆朝代行重大祭祀儀式人員表


    表十八  代行重大祭祀儀式人員表,1825—1908年

    前言
    (本文繫《後的皇族》結語,注釋從略)

    結 語

    幾個重要因素形成了滿族的制度和禮儀。個因素是創建和保持獨特的滿族文化認同的強烈而持久的衝動。努爾哈赤和他的繼承者以金朝作為接受同化具有滅族危險的典型例證,采取了特別珍視滿族尚武傳統、服飾和語言的政策。與此同時,女真人發明了與鄰近的蒙古各部結成牢固同盟的各種技巧。滿蒙同盟至少在18世紀中葉以前對滿族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清朝征服精英文化中的一個自覺的因素。後一點,清朝統治者必須明確地求助於漢族精英來統治前明的疆域。

    (本文繫《後的皇族》結語,注釋從略)


     



     


    幾個重要因素形成了滿族的制度和禮儀。個因素是創建和保持獨特的滿族文化認同的強烈而持久的衝動。努爾哈赤和他的繼承者以金朝作為接受同化具有滅族危險的典型例證,采取了特別珍視滿族尚武傳統、服飾和語言的政策。與此同時,女真人發明了與鄰近的蒙古各部結成牢固同盟的各種技巧。滿蒙同盟至少在18世紀中葉以前對滿族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清朝征服精英文化中的一個自覺的因素。後一點,清朝統治者必須明確地求助於漢族精英來統治前明的疆域。


    改名為滿族人的女真人必須永遠保持獨立的文化認同,維持有效的多民族聯合,讓特殊的群體默認其統治。這些政治要求同時提出,曾在1635年和1636年造成了政治上的混亂,當時,皇太極先是宣稱要保持滿族認同,繼而又建立了漢族風格的王朝。1644年以後,實現這些具有潛在矛盾性的目標的各種努力,導致了章和第二章中敘述的那種在空間、功能和語言上的分野。


    在清代,滿語和漢語同為官方語言。雖然明朝的都城北京成為清政府的首都,但皇太極時期的都城盛京和原來金朝的都城熱河(承德)被賦予了第二都城的地位。駐扎在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八旗軍,在居住空間和社會關繫方面均與被征服的群體分隔開來。清朝用明朝式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中原腹地,同時用隸屬於理藩院的旗人管理內亞邊疆。監督和平衡機制使得代表大多數文官的漢族文人士子的勢力,被占據總督(他們管轄著各省的巡撫)職位和中央各部一半尚書職位的旗人所抵消。官僚體繫的影響力受到了新創建的內廷的抑制,內廷是由能為皇帝出謀劃策的皇親和旗人主導的。


    不論是從代的先例中間汲取教訓,還是從與明朝管理體繫的直接接觸中獲得經驗,官僚政治原則都是清朝統治者所采用的漢族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個方面。以委任官員代替世襲首領的官僚政治化過程廣泛發生於社會上的多數機構和團體,成為清朝行政管理的一個特點。第二章描述了八旗管理制度的發展變化,這種管理制度限制了八旗旗主的許多特權,並對八旗貴族進行監管。通過編入八旗及納入官僚行政體制,蒙古各部首領們從短期的特殊盟友被改造成永久性的臣民。清朝對待外藩蒙古和被編入八旗的內屬蒙古的政策,隻有程度上的不同,而無種類上的差別。


    官僚政治化也是清朝用來解決政治問題的主要手段,本書第二章和第三章對此做了探討。清政府之所以能讓皇親參與國家行政管理,正是因為皇帝廢除了他們的自主權。所有的愛新覺羅氏都在皇帝的監管之下,並受宗人府的考評,宗人府掌管所有的皇族成員,並對他們進行獎勵或懲罰。皇帝在為貴族爵位選擇繼承人時注重品德,其次纔是出生順序。大多數貴族爵位的品級是一代一代遞減的,所以絕大部分旗人和皇族是無爵位的平民,隻從國家領取限度的津貼。皇帝給予征服英雄的後代大量榮譽,同時授予更近一些或者通過考試的子孫後代以官職,從而進一步分化了王公貴冑。


    清朝統治者還試圖控制後妃和母親,第四章對此做了論述。通過采用漢族的繼承原則,通過從各類八旗家庭中廣泛選擇後妃以及允許低級別的妃嬪所生皇子登基稱帝,統治者成功地抑制了出現可以左右皇帝的後戚勢力的可能性。他以品德為依據選擇繼承人,而且直到臨終前纔宣布繼承人的名字。與其他非漢族王朝一樣,清朝把通婚作為建立和鞏固與蒙古貴族的同盟的重要手段。皇帝的姐妹和女兒出嫁後仍是皇室成員。給予公主的特權顛倒了漢族社會正常的兩性關繫,是皇室為尊的典型例證。


    清朝統治者還把宮廷管理納入官僚政治體繫,第五章對此做了考察。為宮廷工作的人成分龐雜,包括歐洲藝術家、穆斯林大夫和蒙古樂師等等,這體現了(統治者是這樣認為的)大清帝國的世界性。清朝統治者認為太監在宮裡專權是明朝衰亡的原因,所以創建了一套監督和平衡宮廷管理的復雜制度。高級別的太監負責監管低級別的宮女和其他太監,他們自己則受占據內務府高位的包衣官員和王公貴冑的監管。然而,清朝這項制度的成功並沒有完全消除統治者對“奴僕問題”的擔憂,皇帝承認甚至在馴服的家奴中也存在巨大的破壞性。


    第三部分的各章集中討論了與統治有關的禮儀問題。第六章根據儒家關於統治合法性的話語,分析了禮儀的像征性語言。清朝統治者努力調和“德性統治”和“世襲統治”,以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大國如家庭,統治者是家庭價值觀的榜樣。“孝”是統治國家所必需的“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登基大典的重要時刻,登基的行動重復了家庭的禮儀。文武大臣在皇帝面前叩頭稱臣是孩子們在父母面前叩頭行禮的翻版。


    另外一個問題與合法性和行祭禮有關。清初以來,清朝皇帝特別重視親自參加大型祭禮,但即使如此,他們也經常委派其他人代表他們前去行禮。根據儒家學說,統治者重要的行動不是親自參加祭禮,而是決定什麼時候舉行祭禮。統治禮儀的核心是確定禮儀日歷的權力,所以,從像征意義上說,是確定時間的權力。這不是說這個概念不存在某些模糊性,不然我們無法解釋康熙皇帝何以避免委派他的父繫親屬參加重大祭禮,也無法解釋他的兒子和孫子們何以改變了這項政策。此外,禮儀的舉行不僅僅是像征領域的事情,與現實當中的一些現像,如天氣等也有密切關聯。儒家學說把旱災歸因於統治者無德,這迫使清朝統治者——他們不得不面對華北周期性的旱災——求助於彭慕蘭所描述的“法*”,即祈求龍王爺降雨。當悔過贖罪的祈雨儀式求不來雨時,統治者就難以與富麗奢華的主流意識形態(即儒家思想)保持一致了。實際上,鋻於他文化立場,保持一致性的問題甚至不會出現。


    第七章考察統治者利用各種儀式在帝國境內不同種族的臣民中樹立統治形像的一些方式。宮廷視薩滿教為祖先的傳統宗教,整個清代的宮廷生活中一直舉行薩滿教的國家儀式和家庭儀式。薩滿教成了證明滿族人和愛新覺羅氏之合法性的傳奇故事的源泉。宮廷資助薩滿教並試圖使薩滿教儀式永久化,這種支持卻無形中改變了薩滿教的傳統實踐:18世紀以後,乾隆皇帝欽命編纂的薩滿教《典禮》作為薩滿教實踐指南被分發給旗人。以宮廷禮儀為基礎的這部《典禮》使一直以來處於變動和分散狀態的信仰體繫實現了繫統化和重新塑造。其他部族的圖騰被愛新覺羅氏的神祇所取代;“降神附體式”的薩滿被世襲的部族薩滿所代替。雖然薩滿教《典禮》沒有完全實現薩滿教實踐的統一化和標準化,但它的歷史意義不可否認。


    對藏傳佛教的支持和保護(第七章還對此做了考察)幫助清王朝把蒙古納入了帝國的版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對藏傳佛教高僧的籠絡,與內亞地區的其他首領通過支持藏傳佛教以尋求統治合法的努力是同時發生的。1720年清軍進入拉薩並成為該地區的主導力量後,“喇嘛—保護者”關繫發生了變化。藏傳佛教滲透到蒙古社會並使之發生變化之時,轉世世繫的出現和隨後不久神權政治在西藏的產生,促使乾隆皇帝重塑他在藏傳佛教世界的形像。皇帝被當作文殊菩薩的化身,達賴喇*被當作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二者互相競爭;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對身份的確認方式融入了內亞的統治語彙中。


    第八章描述皇室的私人禮儀,是皇家內外有別慣例的典型例證。這些慣例是皇帝在臣民中推廣的多種文化傳統的折中和融合。在宮裡舉行的既有漢族家庭常用的家庭禮儀,也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禮儀。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試圖把友好的情誼與統治者需要的內外有別的祭禮協調起來。宮廷女性不得進入太廟或奉先殿,她們可以在內廷的漢地佛教佛堂裡紀念心愛的親人。與此類似,統治者可以在自己私密的寢宮裡表達他們的個人感情而無須嚴格遵守公共祭祀場所的級別規定。


    關於皇族和皇室的這項研究,也涉及與清代的性質有關的一些更寬泛的問題。檔案材料顯示,清朝皇帝一直很重視他們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它與漢族臣民的文化認同是分離的。產生於近代民族主義之前的多民族中心論和文化至上論,在這些臣民而非征服精英中流傳。


    同樣,視清朝為中國邁向近代國家的一個階段的觀點,是民族主義的奇思妙想,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米華*論證說,對18世紀乾隆皇帝的穆斯林妃子香妃的演繹,是正在演變的中華認同的一個標志,但它與歷史事實毫不相干。與此相似,乾隆皇帝沒有把女兒下嫁給孔子後代,非但不能駁倒反而強化了滿族皇帝的自我定位:他們是以漢族皇帝為榜樣來塑造自己的君主形像的。


    近來一些學術論文和著作的一個明確主題是:清朝推動了中國多民族和多文化的融合,使中國發展成為現在的多民族國家。這一論斷也許是對的,但它是清朝出於各種不同目的而采取的政策和行動所造成的出人意料的結果。關於宮廷行政管理事務的檔案材料顯示,清朝皇帝奉行的是旨在擴大他們的個人權威和權力的政策。為解決如何統治一個多民族帝國的問題,清初諸帝的統治術遵循的是以前的非漢族朝代的路子。清朝的成功之處也許在於為包括中原和內亞地區在內的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奠定了領土基礎,但這樣一個政治實體絕非清朝統治者的目標。


    這項研究對清王朝的歷史意義作了另外一種解釋。本書認同以前學者的觀點:清王朝是中國歷偉大的王朝。清朝找到了解決宮廷政治中長期存在的、困擾以前各朝代的許多問題的辦法。對皇族的演變過程和皇室內部的社會變遷歷史的追溯,有力地支持了如下觀點:清朝之所以成功,原因正在於它不是漢族王朝。清朝的政策在許多方面恰恰與漢族統治王朝的政策相反。清朝統治者把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分別開來,依靠一套讓不同群體互相監督的政策來施行統治。在更多地施惠於皇親國戚的時候,清朝皇帝也有辦法保證這些皇親國戚不對皇帝的權威提出挑戰。皇帝的姐妹和女兒們出嫁後仍保留皇室成員身份;宮裡的後妃站在皇族一邊,而不是娘家一邊。傳統觀點認為慈禧是一個以漢人的方式篡奪皇位的皇後,這個觀點應該重新檢討。慈禧可以與清初的幾位強勢太後相提並論,她與恭親王和醇親王的聯合統治也許應該被視為帝王遺孀與亡夫的兄弟合作執政的滿族傳統的再現。


    同樣引人注目的一點是,清朝對中原與內亞邊疆地區長期聯盟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正如托馬斯·巴菲爾德(Thomas Barfield)提示我們的,這是以往的遊牧民族政權和漢族政權都沒有取得的一項功業。他認為,滿族的發祥地在東北,這導致了清朝對地區文化的敏感性,造成了清朝行政管理制度的靈活性,養成了清朝把官僚政治原則和非漢族傳統相結合的能力。這些都是清朝統治者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鞏固其政權並實現內亞和東亞的長期聯合的因素。


    18世紀以降,清朝統治者可能一直在努力保持一些重要民族的與眾不同的政治傳統,但是,他們的政策產生了與20世紀的民族—國家有關的某些出人意料的結果。清朝通過消滅競爭對手和獎勵盟友、消除地方精英的自治權力和威望,以及迫使他們依附於朝廷等手段,重建了西藏、維吾爾、蒙古和東北的社會等級制度。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在西藏和蒙古戰勝了與其競爭的各個教派,但該派不得不放棄在轉世問題上的自主權,轉世靈童需要來自北京的確認。塔裡木盆地的地方名流——穆斯林阿訇的領導作用得到了確認,但是,他們對官職和權力的世襲權利被逐漸剝奪。對各部族領地的劃分,抑制了蒙古牧民的自由遷徙;八旗組織創建了新的社會認同。東北各部族都實現了滿族化,被編入八旗,遷到帝國各地。


    清朝的政策直接導致了邊疆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八旗官學用多種語言培養地方精英的後代。雖然欽命編纂的滿、蒙古、藏、維吾爾和漢等多語種詞典,是集帝王自我誇耀的成分與幫助學習的功能於一身的作品,但這些努力也是有清一代嘗試書寫不同文法與語言文本的證明。教育的推廣對原來以說而非寫為主的蒙古語和滿語產生了深遠影響。寫下並確定“標準”詞彙減少了口語的歧義;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書面作品的產生。泛滿洲化見證了蒙古文學的繁榮和邊疆文化的相互促進:蒙古的若必多吉對藏傳佛教的經典作出重要的注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次文化繁榮的中心是北京,它在清代成了藏傳佛教經典的一個重要的印刷出版中心。


    清朝對邊疆地區文化的影響還有經濟方面的意義。一個大帝國的建立為發展貿易創造了便利條件。俄羅斯和中國的貿易集中在東北地區,鐵器和槍炮交換毛皮和當地的其他珍貴特產。宮廷的朝貢制度本身也推動了該地區的人參、貂皮和淡水珍珠的商品化進程,正如保衛該地區的大型堡壘的創建終導致了農業的發展一樣。漢族商人也深入到蒙古地區。到清朝末年,漢族的移民壓力和經濟競爭造成了蒙古人與漢人間的緊張關繫。


    清朝的政策推動了邊疆地區社會、文化和經濟的變化,從而激勵了蒙古人、維吾爾人和藏族人的種族認同觀念的發展。在清朝統治之下,認同的中心點已從部族發展到更大的社群。讀書識字的人越來越多,寫出了大量的作品,這些民眾正好可以利用它們來建設有自我意識的同種同文化民族。


    中國的民族主義史遠遠超出了本書的研究範圍,本書隻是就清朝對這些近代現像的貢獻作了歷史的觀察。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民族主義不妨礙我們承認清朝的特殊創造力。中國的後幾位皇帝的確都是革新者。他們的統治體現了對關乎統治權諸多問題的創造性調適,這已不是簡單的王朝興替。隻有對清朝的政策及其歷史結果進行更詳細的研究,纔能使我們充分認識清朝所做貢獻的價值。

    媒體評論
    *後一個王朝——清王朝——中央檔案的公開對研究帝制晚期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場革命。羅友枝對清代宮廷社會文化的研究是這場“新*潮”的寶貴成果。它不僅值得中國研究者關注,更值得比較史學研究者,尤其是對儀式感興趣的學者的廣泛關注。
    ——歐立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繫講座教授、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委員會主席,《滿洲之路》《乾隆帝》作者)

    本書在中國史研究領域舉足輕重。羅友枝做到了我們期待一部學術著作所能做出的卓著貢獻:提供大膽的概念和論點,同時為未來幾代學者鋪墊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曼素恩(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學教授兼繫主任,列文森獲獎作品《綴珍錄》作者)
    羅友枝的著作意味著了關於中國歷史的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對遠比以往認知更為復雜且更具特性的帝制中國的內部透視。
    ——杜磊(人類學家,波莫納學院太平洋研究所主席)

    *後一個王朝——清王朝——中央檔案的公開對研究帝制晚期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場革命。羅友枝對清代宮廷社會文化的研究是這場“新*潮”的寶貴成果。它不僅值得中國研究者關注,更值得比較史學研究者,尤其是對儀式感興趣的學者的廣泛關注。


    ——歐立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繫講座教授、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委員會主席,《滿洲之路》《乾隆帝》作者)


     


    本書在中國史研究領域舉足輕重。羅友枝做到了我們期待一部學術著作所能做出的卓著貢獻:提供大膽的概念和論點,同時為未來幾代學者鋪墊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曼素恩(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學教授兼繫主任,列文森獲獎作品《綴珍錄》作者)


    羅友枝的著作意味著了關於中國歷史的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對遠比以往認知更為復雜且更具特性的帝制中國的內部透視。


    ——杜磊(人類學家,波莫納學院太平洋研究所主席)


     


    羅友枝的重磅研究(因檔案材料的公開和滿文文獻的釋讀而發展出的越來越多的研究之一)考察了清朝統治者用以建立並維繫統治的多種手段。羅友枝堅稱清代的統治策略常“與漢族統治者不同”。他們以宮廷“官僚主義原則”為基礎建立了效率顯著的雙頭政府,增強宮廷對八旗成員的控制,將蒙古部落首領從臨時的盟友變為永久的臣屬,並對宮廷中的女性和奴僕同樣嚴格管理。羅友枝注意到統治者對其他民族群體的寬容,因而指出統治的成功並非因為漢化,反而是因為沒有實行漢化政策。她認為清代的成功與多民族聯盟的建立直接相關,清王朝通過物質文化、儀式,以及對儒家、薩滿教、藏傳佛教的資助,取得了滿洲、中原、蒙古、西藏等各地區的支持。本書提出的觀點極為迷人,也很重要。通過對檔案文獻的詳盡耙梳,羅友枝發掘了大量富有啟發性的材料,這使她的著作成為研究清代中國社會結構和滿族宮廷的公開與非公開禮儀的珍貴手冊。


    ——V.J.西蒙斯(Choice雜志)

    在線試讀
    第四章 皇家婦女

    慈禧(1835—1908年)無疑是清代宮廷中獲得太後這一頭銜的24位女性中著名的一位。得益於保存下來的大量照片和歷史資料,我們對她知之甚多。雖然她的生活不具有典型性,但她的生平是征服者精英的女兒奮發向上的縮影。她1835年出生於葉赫家族,1852年6月26日進宮,為級別較低的六等嬪妃。兩年之後,她升為五等;1856 年4 月27 日,她生下了未來的同治皇帝。大家熱切期盼的皇子的誕生使她升為四等嬪妃。不過,1861 年咸豐皇帝駕崩時,她隻是三等嬪妃。
    母後的身份、與慈安太後和大行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的結盟,起初使慈禧擁有了攝政之位,繼而又使她成了宮廷的主宰。作為新皇帝載淳的生母,她變成了皇太後。她的地位雖在慈安太後之下,但她以剛強的個性左右著慈安。她在處理國事方面跟著恭親王學習了幾年,後於1865 年公開抑制他的權力,並表明他得聽她的。據各種材料記載,1875 年她決定打破傳統的繼承規則,選擇她兒子的同輩人承襲皇位時,參加朝會的奕和其他王公大臣都沒有表示異議。邝兆江關於光緒改革的研究把她描繪成一個恫嚇年輕的光緒皇帝的可怕之人。從1860 年到1908 年病逝,她一直參與宮廷重大的決策。
    慈禧是清朝皇家婦女中著名的、把權力觸角伸展到家事以外的大家長,但她並非。雖然許多歷史學家視她為“武則天”的翻板,或對太後傳統角色的顛覆,但她無疑更適合非漢族的統治語境。根據詹妮弗•霍姆格倫的比較研究,漢族帝王禁止皇家父繫親屬參與政務,轉而利用皇後一方男性親戚的支持來與官僚集團的精英相抗衡。但是,由於母繫親戚在攝政體制下有可能會威脅皇帝的自主權,所以又不得不對後妃家族加以壓制。漢人的宮廷大權“在皇帝、太後和群臣之間……搖擺”。許多漢族帝王也利用姐夫或妹夫與母繫姻親分庭抗禮。與兄弟不同,姐妹不可能登基稱帝,所以姐妹不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她們的丈夫和親戚可以成為帝王的重要盟友。
    非漢族王朝的宮廷政治大不相同。由於草原王朝需要成年統治者,攝政體制本不常見,而攝政期間,婚姻也不再是關鍵的控制因素。相反,非漢族統治者傾向於把婚姻作為一種手段,以加強征服集團內部,或征服集團與外族統治者之間的結盟關繫。與臣服的漢人之間的通婚即使不被禁止,一般也不會受到鼓勵。可汗的妻子與其兄弟姐妹一起成為統治者家庭的永久性成員。每到攝政時期,&ldq朝的皇太後與皇帝的兄弟姐妹一樣,也被視為可以托付權力和權威的人”。

    第四章 皇家婦女


     


    慈禧(1835—1908年)無疑是清代宮廷中獲得太後這一頭銜的24位女性中著名的一位。得益於保存下來的大量照片和歷史資料,我們對她知之甚多。雖然她的生活不具有典型性,但她的生平是征服者精英的女兒奮發向上的縮影。她1835年出生於葉赫家族,1852年6月26日進宮,為級別較低的六等嬪妃。兩年之後,她升為五等;1856 年4 月27 日,她生下了未來的同治皇帝。大家熱切期盼的皇子的誕生使她升為四等嬪妃。不過,1861 年咸豐皇帝駕崩時,她隻是三等嬪妃。


    母後的身份、與慈安太後和大行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的結盟,起初使慈禧擁有了攝政之位,繼而又使她成了宮廷的主宰。作為新皇帝載淳的生母,她變成了皇太後。她的地位雖在慈安太後之下,但她以剛強的個性左右著慈安。她在處理國事方面跟著恭親王學習了幾年,後於1865 年公開抑制他的權力,並表明他得聽她的。據各種材料記載,1875 年她決定打破傳統的繼承規則,選擇她兒子的同輩人承襲皇位時,參加朝會的奕和其他王公大臣都沒有表示異議。邝兆江關於光緒改革的研究把她描繪成一個恫嚇年輕的光緒皇帝的可怕之人。從1860 年到1908 年病逝,她一直參與宮廷重大的決策。


    慈禧是清朝皇家婦女中著名的、把權力觸角伸展到家事以外的大家長,但她並非。雖然許多歷史學家視她為“武則天”的翻板,或對太後傳統角色的顛覆,但她無疑更適合非漢族的統治語境。根據詹妮弗•霍姆格倫的比較研究,漢族帝王禁止皇家父繫親屬參與政務,轉而利用皇後一方男性親戚的支持來與官僚集團的精英相抗衡。但是,由於母繫親戚在攝政體制下有可能會威脅皇帝的自主權,所以又不得不對後妃家族加以壓制。漢人的宮廷大權“在皇帝、太後和群臣之間……搖擺”。許多漢族帝王也利用姐夫或妹夫與母繫姻親分庭抗禮。與兄弟不同,姐妹不可能登基稱帝,所以姐妹不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她們的丈夫和親戚可以成為帝王的重要盟友。


    非漢族王朝的宮廷政治大不相同。由於草原王朝需要成年統治者,攝政體制本不常見,而攝政期間,婚姻也不再是關鍵的控制因素。相反,非漢族統治者傾向於把婚姻作為一種手段,以加強征服集團內部,或征服集團與外族統治者之間的結盟關繫。與臣服的漢人之間的通婚即使不被禁止,一般也不會受到鼓勵。可汗的妻子與其兄弟姐妹一起成為統治者家庭的永久性成員。每到攝政時期,&ldq朝的皇太後與皇帝的兄弟姐妹一樣,也被視為可以托付權力和權威的人”。


    清朝的權力結構與以前的征服者政權頗為相似,但絕不是其翻版。與以前的朝代一樣,清朝的婚姻政策也禁止征服集團與臣服的明朝民眾通婚(參閱下文),但鼓勵他們與居住在內亞地區的精英集團聯姻。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清朝不是一夫多妻制(後妃的地位明顯不平等,一次隻能立一個皇後),但其奉行的所有皇子都有資格繼任皇位的策略,在降低皇後家族地位的重要性方面,與一夫多妻制有同樣的效果。1643 年采用子承父位的規則以後,清廷像漢人政權一樣,讓年幼的皇子繼位,以攝政大臣輔佐之。攝政制度存在於17世紀40年代、17世紀60年代、19世紀60年代、1875—1889年和1908—1912年。在這些攝政時期,皇太後都扮演了一定的政治角色,但與漢人政權依靠自己的親戚不同,她們都是與丈夫的兄弟結盟的朝一樣,清朝統治者消除了後妃家族造成的政治威脅,但它是通過不太相同的一繫列婚姻政策做到這一點的。


    與漢族社會一樣,滿族社會也以父繫為主(子孫後代傳承男性香火),婚後居住在男方家(與新郎的父母住在一起),也是家長制(資望的男性是家長)。盡管如此,滿族傳統給予女性很大的自由和權力。滿族女性被禁止纏足,所以她們走路不跛腳。她們沒有被局限於深閨,而是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騎馬射箭,參與狩獵。據1644 年前的史料記載:“女人之執鞭馳馬,不異於男。十餘歲兒童,亦能佩弓箭馳逐。少有暇日,則至率妻妾,畋獵為事,蓋習俗然也。”女性有時也活躍於戰場,征服時期甚至有幾位女性獲得了八旗佐領職銜。在宮廷舉行的薩滿教儀式上,女性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與朝鮮族女性一樣,她們在儀式上行使著“支配權”。在坤寧宮舉行薩滿教儀式的是女性(參閱第七章)。


    和孝公主是一個好的例子。她是乾隆皇帝小的女兒(有些資料說是寵愛的女兒)。這位公主女扮男妝,擅長射箭,常隨父皇狩獵,至少有一次射殺了一頭鹿。有報告稱(也許是假的),乾隆皇帝曾自豪地說:“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


    滿族女性起初有自己的名字。史書記載了努爾哈赤前兩位妻子和至少一個女兒的名字。順治皇帝的姐妹名叫雅圖(1629—1678年)和阿圖(1632—1700 年)。他的一個同父異母的姐妹叫馬喀塔(1625—1663 年)。皇宮遷到北京後,女性的名字在玉牒和檔案材料中消失了。後妃們以獲封的頭銜和爵位為名。級別高的後妃或生育了孩子的後妃死後有謚號。級別低且無兒無女的後妃有時不記載於檔案(參閱下文)。公主(甚至是早夭的公主)出現在愛新覺羅氏的宗譜中(但不見於漢文宗譜)。女兒按出生順序被稱為大公主、二公主等,以此類推。她們訂婚後就會獲得頭銜和爵位,也就有了稱號。


    滿族和蒙古族的男性和女性貴族都有提出離婚的權利。寡婦往往嫁給亡夫的弟弟。女真人奉行這種婚姻形式的目的在於確保婦女帶來的財產不因寡婦再嫁而流失。至少從唐代開始,法律就禁止寡婦嫁給亡夫的兄弟,這種婚姻被漢人視為野蠻的風俗。明朝的開創者對此言道:


     


    自宋祚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至於弟收兄妻子,承父妾,上下相習……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


     


    1631年和1636年,皇太極兩次頒令禁止寡婦嫁給亡夫兄弟。但是,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妹妹穆庫什先嫁額亦都,後嫁其子圖爾格,皇太極的女兒馬喀塔則先後嫁給林丹汗的兩個兒子(1636年、1648年)。雖然她們都無視這項禁令,但在清朝以後的漫長歲月裡,這項禁令一直有效。滿族容許隔代婚姻,漢人則不容許。滿族像蒙古族一樣贊成舅表親婚(娶母親兄弟的女兒為妻)和妻姊妹婚(娶妻子的同胞姐妹為妻)。其結果是,宮廷婦女結成了非常密切的親戚網絡。描述慈禧太後宮廷生活的何德蘭(Isaac Headland)注意到,侍奉慈禧的女性中有一位是她的養女(本是她的小叔子恭親王奕的女兒),有一位是外甥女,還有一位是姻親外甥女。在兩個世紀之前的順治朝,這類親屬關繫還沒有如此復雜緊密,當時,福臨的位皇後是孝莊太後的姪女,第二位皇後則是孝莊的姪孫女。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