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大學問·戀戀紅塵: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鴻泰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李孝悌,大學問出品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明清史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5258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52588
    作者:李孝悌,大學問出品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1.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繫教授王德威、“中研院”史語所王鴻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院大木康一致推薦。
    2.“物質文化史”的新進路。作者的記敘視野從宏大的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轉向了微觀的娛樂、欲望、節慶、文物、建築的實證性研究,從戲曲、畫報等資料中去探討城市民眾的生活、心態和娛樂等課題,以求描摹出一個廣闊、整體、真實的社會歷史。
    3.關注士大夫的心理,以生活史為聚焦重點。以袁枚、鄭板橋、冒襄等文學名士的生活為切入點,點明文化精英在世俗與精神世界、傳統禮教與浮華之間的掙扎。通過深刻剖析中國士大夫的個體自由和情感動向,展示明末以來中國江南城市中熱鬧、世俗、真實的市民生活。
    4.從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對明亡之際的女性人物進行細膩而生動的描摹。作者跨越虛構與非虛構文字的界限,重構秦淮河畔諸多女性人物的生活圖景,並將其嵌入時代拼圖中:咬舌自盡的葛嫩、以頭踫柱的李香君,她們的香消玉殞成為朝代更迭中頗為壯麗的一筆。此外,書中對民間普通男女衝破禮教的狂歡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5.以小見大,追問“明清轉型”等社會文化大問題。作者通過明末清初士人群體的生活方式,易代之際的個人選擇: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園林隱匿,以此來展現明清時代波動與發展的社會現像,再現了當時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及消費百態。
    6.裝幀精美,設計與內容契合。本書采用內外雙封的裝幀形式,同時,為了更好地貼合本書的主題,封面采用乾隆素,將江南的富庶和明清之交的景觀一一展現。

    編輯推薦一:
    昆曲《桃花扇》中的名句“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可以說是膾炙人口,舞榭歌臺林立、珠璣羅綺盈門的陪都南京在朝代的更迭中走向末路,曾經在秦淮河畔上演纔子佳人戲碼的文人、名妓、公卿、樂師等,他們的慘淡結局更是唱響了一座城市的哀歌。
    本書正是以這“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故事作為開篇,講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群體的生活方式。他們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園林隱匿,家國興亡之下的個人抉擇,通過這些極其生活化的場景展現出來。

    編輯推薦二:

    本書賣點


    1.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繫教授王德威“中研院”史語所王鴻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院大木康一致推薦


    2.“物質文化史”的新進路作者的記敘視野從宏大的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轉向了微觀的娛樂、欲望、節慶、文物、建築的實證性研究,從戲曲、畫報等資料中去探討城市民眾的生活、心態和娛樂等課題,以求描摹出一個廣闊、整體、真實的社會歷史。


    3.關注士大夫的心理,以生活史為聚焦重點。以袁枚、鄭板橋、冒襄等文學名士的生活為切入點,點明文化精英在世俗與精神世界、傳統禮教與浮華之間的掙扎。通過深刻剖析中國士大夫的個體自由和情感動向,展示明末以來中國江南城市中熱鬧、世俗、真實的市民生活。


    4.從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對明亡之際的女性人物進行細膩而生動的描摹。作者跨越虛構與非虛構文字的界限,重構秦淮河畔諸多女性人物的生活圖景,並將其嵌入時代拼圖中:咬舌自盡的葛嫩、以頭踫柱的李香君,她們的香消玉殞成為朝代更迭中頗為壯麗的一筆。此外,書中對民間普通男女衝破禮教的狂歡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5.以小見大,追問“明清轉型”等社會文化大問題。作者通過明末清初士人群體的生活方式,易代之際的個人選擇: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園林隱匿,以此來展現明清時代波動與發展的社會現像,再現了當時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及消費百態。


    6.裝幀精美,設計與內容契合。本書采用內外雙封的裝幀形式,同時,為了更好地貼合本書的主題,封面采用乾隆素,將江南的富庶和明清之交的景觀一一展現。


     


    編輯推薦一:


    昆曲《桃花扇》中的名句“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可以說是膾炙人口,舞榭歌臺林立、珠璣羅綺盈門的陪都南京在朝代的更迭中走向末路,曾經在秦淮河畔上演纔子佳人戲碼的文人、名妓、公卿、樂師等,他們的慘淡結局更是唱響了一座城市的哀歌。


    本書正是以這“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故事作為開篇,講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群體的生活方式。他們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園林隱匿,家國興亡之下的個人抉擇,通過這些極其生活化的場景展現出來。


     


    編輯推薦二:


    本書以明清以來的江南城市為題,試圖展現一個更加“豐腴”的歷史場景。作者聚焦於容易被忽視的側面,其研究路徑不是對宏大歷史的敘述,而是對“細節”和“日常性”的文化的探究,讓人耳目一新。


    書中以文集、情歌、戲曲等資料,對士大夫階層、一般民眾階層的感情、情欲等感觀領域,進行大膽的描述和復原;又或以畫報作為線索,探討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傳統和現代的“糾結”。這些城市中熱鬧、世俗、真實的市民生活豐富了我們對歷史、文明的想像。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關於明清江南文化史的傑作。作者從物質文化史研究出發,在大量文集、情歌、戲曲和圖像數據等資料的基礎上,圍繞明清士大夫文化與城市生活,通過對餘懷、冒襄、王士禛、鄭板橋、袁枚等人的研究,描繪其文化生活、內心世界等面向,同時,亦從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對明亡之際的女性人物進行細膩而生動的描摹, 展現了從明清到二十世紀的士大夫生活、普通民眾(特別是婦女)的情欲世界及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這些城市中熱鬧、世俗、真實的市民生活,不斷豐富著我們對歷史與文明的想像。

    作者簡介

        李孝悌,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明清以來的社會文化史、城市史。著有《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明清以降的宗教城市與啟蒙》等。

    目錄
    簡體版新序
    繁體版序言

    章 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
    一、新文化史
    臺灣的新文化史研究
    明清文化史研究的新課題

    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
    一、前言
    二、桃花扇注———史實與戲文
    三、明末金陵
    四、秦淮╱舊院
    五、斷裂

    簡體版新序


    繁體版序言  


     


     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


    一、新文化史  



    • 臺灣的新文化史研究  

    • 明清文化史研究的新課題  


     



    • 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


    一、前言


    二、桃花扇注———史實與戲文


    三、明末金陵  


    四、秦淮╱舊院


    五、斷裂  


    六、結論


     


    第三章 冒闢疆與水繪園中的遺民世界


    一、少年風流



    • 水繪園

    • 親密關繫

    • 戲曲

    • 憶往╱今昔

    • 結論


     


    第四章 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 



    • 緒論

    • 簽詩

    • 起死回生

    • 夢記

    • 結論


     


    第五章 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禛在揚州(1660-1665) 



    • 揮淚下揚州  

    • 官員╱詩人的角色轉換

    • 士大夫的逸樂

    • 對蘇東坡的認同  

    • 交遊  

    • 小結


     


    第六章 袁枚與18世紀中國傳統中的自由 



    • 中國傳統與自由主義

    • 政治自由之外


    三、袁枚和 18世紀的私密空間


    四、結論


     


    第七章 1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



    • 禮教與情欲:問題的提出

    • 情歌、戲曲選


    三、18世紀女性繁復多端的情欲世界



    • 作為想望和戲謔對像的身體

    • 淫詞小曲的作者、傳遞與社會意涵

    • 結語


     


    第八章 在城市中彷徨:鄭板橋的盛世浮生 



    • 緒言

    • 生平梗概

    • 儒佛之際

    • 對城市的回憶

    • 結論


     


    第九章 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 ——1880年代至1930年代



    • 前言

    • 《點石齋畫報》  

    • 新舞臺與改良戲曲

    • 《良友》畫報

    •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前言
    簡體版新序

    大約兩年前,我前往日本訪問,途中經過東京大學,特別去拜訪一位當時在東大任教的同事林少陽教授。在他明亮寬敞的研究室裡,林教授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這本看起來似曾相識卻顯得陳舊的小書,原來是《戀戀紅塵》簡體版絕版後,有人復印後加工成的書。少陽兄居然用原書的價格,在網絡上購得。我看了這本封面和內文都不怎麼樣的拙作,有些尷尬,卻也莫可奈何。
    現在這本名義上已絕版的書,終於能夠重新問世,並且以更精美的形式,呈現在大陸讀者的面前。我要特別謝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劉隆進先生的好意和策劃,以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群和顧族宸女士對質量的講究。
    一本書,在近二十年間,從王德威教授主編的早的精簡版,到簡體版、繁體版、日文版,再回到簡體版,用不同的面貌、文字和書名問世,對一位作者來說,當然是極大的榮寵。

    簡體版新序


     


    大約兩年前,我前往日本訪問,途中經過東京大學,特別去拜訪一位當時在東大任教的同事林少陽教授。在他明亮寬敞的研究室裡,林教授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這本看起來似曾相識卻顯得陳舊的小書,原來是《戀戀紅塵》簡體版絕版後,有人復印後加工成的書。少陽兄居然用原書的價格,在網絡上購得。我看了這本封面和內文都不怎麼樣的拙作,有些尷尬,卻也莫可奈何。


    現在這本名義上已絕版的書,終於能夠重新問世,並且以更精美的形式,呈現在大陸讀者的面前。我要特別謝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劉隆進先生的好意和策劃,以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群和顧族宸女士對質量的講究。


    一本書,在近二十年間,從王德威教授主編的早的精簡版,到簡體版、繁體版、日文版,再回到簡體版,用不同的面貌、文字和書名問世,對一位作者來說,當然是極大的榮寵。


    這本書的日文版在日本發行時,東京大學的大木康教授擔心文化的隔閡或文字的艱澀,會對日本讀者造成太大的閱讀障礙,所以花了很多時間,用了極長的篇幅,對全書的幾個主要關懷和每篇文章的重點作了深入而精要的介紹和詮釋。現在透過南開大學王凱教授的譯文,這篇文章也可以呈現在國內讀者的面前(見本書的附錄)。能夠看到這樣一位在國際明清文學和社會文化史學界的權威學者,對自己的作品作這樣全面而又有精闢見解的剖析,實在是無比的榮幸。


    大木教授在這篇文章中,用了相當的篇幅,回憶他和臺灣學術界交往的歷史。我在為他的大作《風月秦淮——中國遊裡空間》寫序時,有下面一段話:“大木康教授所承續的日本漢學傳統,讓他營造出的明清秦淮,更加堅實綿密。和在時間、數據上的拓展相輔相成的,則是經由實地的探勘、考察,將秦淮這個可以馳騁無限文學、美學想像的源頭,固著在一塊南北長300公尺,東西寬100公尺的有限土地上。當我沉浸在《桃花扇》和《板橋雜記》所鋪陳出的美學情境和亂離之感時,大木教授這段對舊院面積所作的考證,讓我有一種恍然若驚,從文學回到歷史,從想像回到現實的強烈感覺。”


    事實上,這並不是我次對大木教授的調研功夫感到佩服。1999年,“中研院”文哲所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辦了一次“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國際研討會。會後,在王德威教授的安排下,一些與會的學者——包括大木康教授,哈佛大學的韓南(Patrick Hanan)教授(現已過世)、胡曉真博士和我本人等——前往臺灣知名的旅遊景點、中部橫貫公路的太魯閣考察旅行。在經過太魯閣那段有名的景觀時,大木教授展現了他對所有與這段區域相關信息的掌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像。大木康教授這種對信息和田野調查的重視,應該是受到他的老師田仲一成先生的影響。對我們這些研究明清文學和文化史的學者而言,這樣的學術訓練,一直到今天看起來還是獨樹一幟,引人注目。


    我要特別謝謝大木康教授,答應讓這篇文章收在這個簡體字版本中。這不但讓本書有了和所有中文版不同的特色,也為閱讀中文的讀者帶來極大的幫助。


     


    李孝悌序於臺北


    2020年9月5日


     


    節選自李孝悌《戀戀紅塵: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繁體版序言


     


    本書中收錄的,是我在過去五六年間發表或寫成的文章。其中除了《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屬於研究回顧一類的文字,《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及《1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兩篇文章,是以城市和鄉村的一般民眾為主體,其他六篇都以上層士大夫文化為研究重點。如果和我之前的研究放在一起來看,由近代向傳統,由群眾向士大夫,由大眾文化向精致文化移動的軌跡確實非常明顯。


    其中除了《1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一文,轉變的背後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脈絡可尋。1985年我剛到哈佛讀書時,一方面隨著孔飛力(Philip Kuhn)教授有繫統地閱讀清代檔案及民眾叛亂的數據,一方面為了繳交學期報告,在燕京圖書館的書架間毫無目的地翻覽可能作為報告題材的數據。在泛漫無所歸依的搜尋中,我被《白雪遺音》《霓裳續譜》中質樸的情歌和少女大膽、熱烈的偷情場景所吸引,並以此為題,交了我的篇英文報告。這些被五四時代的學者高度評價的俗文學資料,成為繼民眾叛亂的檔案文獻之後,另一個引我進入民眾世界的踏腳石。此後我十幾年的研究興趣,就集中在這個由民眾/社會所衍生出的民眾/文化史的範疇。


    我對民眾文化的興趣,在某一個意義上,和我當時所受的社會史訓練有極大的關聯,就是同樣以下層社會和普通民眾為主要的研究對像,而和政治、外交及思想史研究中以上層社會或統治群體為主體的研究,有極大的差別。雖然我後來慢慢了解到,我的次“文化轉向”,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其實和社會史也大相徑庭。


    這種對民眾文化的興趣,從18世紀(及19世紀初)的情歌開始,持續了十幾年,中間經過漫長的論文寫作,一直延續到本書中的另一篇文章《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18世紀的情歌、檔案中的口供、義和團民眾的宗教想像或是《五部六卷》中對“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核心觀念的反復演繹,都不斷以其直接動人的文字、情感、思想和豐富的想像力,對我產生極大的震撼。其強烈的程度,和我讀社會史學者從組織、結構的角度分析中國鄉村社會時的感覺,不相上下。


    但一方面因為在鄉村和民眾之中逗留的時間已經甚長,一方面因為在寫博士論文《近代中國的戲曲、社會與政治》時,了解到揚州文化在海派文化形成之前的重要位置,和梁啟超對《桃花扇》一劇的高度評價,我決定將研究的重點從近代、民眾轉移到傳統、城市和士大夫文化上。我在寫《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一文時,受到已故的思想史家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對“傳統”與“現代”這組觀念很大的啟發。現在看起來,這篇文章倒頗具像征意義地使我的研究從備受西力衝擊而令人“厭倦”的現代中國,過渡到文化形態迥然不同的傳統世界。


    這本論文集中以鄭板橋、袁枚、王士禛為題的三篇文章,都以17、18世紀的揚州為主場景,對上層士大夫別具雅趣的生活內容,作了細部的描述。在寫王士禛一文時,我進一步了解到,對許多像冒闢疆一樣的明清之際的士大夫而言,明末金陵纔是回憶和歡樂的活水源頭。所以我再次轉移戰場,從20世紀的上海到17、18世紀的揚州,進而由冒闢疆水繪園所在的揚州府,上溯到明末的南京。


    從清代揚州轉到明末南京,與王士禛素有交遊的冒闢疆無疑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另一方面,從初透過梁啟超對《桃花扇》一劇的評價而開始細讀劇文起,我就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將劇中的情節和文字寫入論文之中。一路輾轉進入南京後,多年的宿願終得實現。《桃花扇底送南朝》一文雖然是我另一個以明清南京為題的新研究計劃的起始之作,但我一方面是透過梁啟超這位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史學大師的導引和批注,進入《桃花扇》的世界;一方面則因為冒襄對明末金陵繁華歲月的追憶,委實過於強烈而鮮明,引發了我同樣強烈的好奇心,一入南京而不可收拾。將這篇文章收入本書中,不論是從傳統與現代的對照,水繪園對明末金陵風華聲教的演繹,還是從《桃花扇》一作和冒襄的關繫而言,應該都不算是過於突兀。既為我從20世紀上海進入17世紀中國城市的漫長旅程,找到一個休憩的驛站,也多少有些憑弔告慰前人的意思。


    但不管使用的題材是近代上海的城市讀物,18世紀流傳於城市、鄉村的情歌,還是明清士大夫的詩詞、戲曲創作,這些文章明顯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逸樂。我在文章中,對逸樂生活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意涵,都有比較詳細的討論。這裡要強調的是:耳目聲色之娛當然有可能在有錢、有閑的統治階層或上層社會(包括皇室、官員、士大夫及商人)中占有比較醒目的位置;對生活在淮北、魯西北、魯西南或川楚交界等土地貧瘠、叛亂頻仍的下層民眾而言,溫飽尚不暇,物質感官上的享樂,似乎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反諷。但如果我們把這些西方中國社會史學者作過好研究的地區放在一邊,而將焦點轉移到16、17世紀的江南、華北、長江中下遊或是珠江三角洲的城鎮,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不一樣的民眾日常生活的景像。


    放在這樣的脈絡下來看,我對1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和士大夫逸樂的描寫,似乎可以看成是一個重新審視中國人日常生活內容的參照點。我近信手翻閱大陸學者董新林寫的《墓葬:歷代帝王及百姓死後的家》,深深為大量墓葬圖像中不斷出現的宴飲圖和樂曲演出的散樂圖所震撼。墓葬壁飾在五代達於,明代之後就很少出現,我們對明清時期民眾日常生活的熱鬧場景的想像,通常是透過《南都繁會圖燈彩圖》等圖像數據來落實。雖然不管是因死亡還是因現世生活而觸發的圖像數據,都同樣面臨著“再現”的問題,而在詮釋這本書中的各種墓葬圖像所代表的意涵時,更要將時代、區域、種族和階級等因素考慮在內,但讓我感到訝異不止,乃至興奮不已的卻是:在物質生活繁庶的16、17世紀之外,在一個因“死亡”而引發的藝術類別中,逸樂、宴飲和戲曲演出竟占據了如此醒目的位置。這些壁畫的墓主雖然多半是統治階層,但也不乏一般的民眾:


    宋代時期墓葬壁畫中常有“開芳宴”的題材,說明北宋時期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很講究享樂。此外,單獨的散樂圖或墓主人夫婦對坐宴飲圖的題材更為多見。


    也許是出於對現世生活的依戀和不舍,卒至選擇生活中美好的場景來裝點死後的居所。“逸樂”看起來,確實是我近所著迷的“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中的一條主軸線吧!


    就如同墓室壁畫中居於要角的逸樂與宗教題材一樣,我這些對塵世生活的描述中,除逸樂外,宗教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些宗教題材不僅在現代化的上海制造出魑魅魍魎和鄉野傳奇的氛圍,在笙歌不斷、“無朝非花、靡夕不月”的水繪園,也像戲曲旋律一樣,縈繞在傳統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之中。再加上袁枚《子不語》中虛實相間的神怪故事,和王士禛對家族起源、興衰的不可思議的玄妙之言,讓我們勢必得重新思考宗教在明清士大夫文化中的位置。過去不論是思想史家對宋明理學的分析,或社會史家所建立的“士紳社會”的典範,都讓我們對中國士大夫文化的內涵和骨架有了根本的掌握。我從民眾重新回到士紳階層時,采用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冒襄留下的數據正好提供了的素材。就像我在《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一文的開頭所說的:“更有意思的是,正是在忠實地扮演現世儒生這個角色的同時,冒闢疆以驚人的細節,展現了他狂亂而超現實的宗教信仰。儒家的道德信念,士紳的現實關懷,超自然的神秘信仰,極耳目聲色之娛的山水、園林、飲食、男女與戲曲,共同構成了冒闢疆生活的整體面貌。”如果我們的文化史研究能在思想史和社會史的學術典範下,做出一些不同的貢獻,或許能稍減我們縱情逸樂的焦慮。


    這些文章中第三個明顯的主題是城市。從上海到揚州到南京,城市為民眾的休閑、娛樂和士大夫的精致品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舞臺。《1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一文的主體雖然多半是從各地搜集而來,“鄙俚淫褻”、出諸“裡巷婦女”或“村嫗蕩婦”之口的情歌小唱,但不論是唱本的刊行、販賣,茶館、戲園的演出,還是像《馬頭調》之類經由通都、大邑的碼頭、驛站而流傳的民間小調,都依然和城市有密切的關繫。冒襄水繪園所在的揚州府如皋縣,雖然不能和北京、南京、揚州或蘇州之類全國性的城市相比,但卻因為冒襄本人和南京、揚州的密切關繫,提供給我們一個重新思考上層士大夫如何在縣城,乃至鄉鎮,復制大城市的生活經驗和文化形態的機會。


    我對文化史的興趣,雖然從1985年交的篇學術報告,就可以窺見端倪,但對基層社會和民眾叛亂等社會史的課題,卻始終未能忘情。對許多在哈佛及其他美國大學選修“清代檔案”一課的學生而言,鐘人傑的叛亂案,大概是他們了解清代中國社會主要的據點。道光二十一年(1841),湖北武昌府崇陽縣因案斥革的秀纔鐘人傑,因為包攬錢糧,和縣府胥役憑生釁端,卒至聚眾為亂,攻縣城,殺縣令,並進而“劫庫獄,散倉粟,造幟械”帥,公然謀反。正為中英鴉片戰爭所困的清政府,大動干戈,纔平定了這次發生在叢山之中的內部叛亂。


    經由清廷的奏折、叛亂者的口供、知名士紳/學者的墓志銘和反映地方觀點的筆記小說資料,我大致體會到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所謂“深描”的意涵。經由這些層層交織的細部數據,我不但進入了一個從來不了解的中國地方社會,對其復雜的權力生態有所掌握,而且可以由這個切入得既深且廣的個案出發,去衡量整個中國社會運作的模式。換言之,我們可以以這一個小小的個案做參考架構,去尋找中國地方社會中不斷反復出現的主軸和要素。


    我在寫冒襄等幾篇文章時,鐘人傑的叛亂案就像縈繞在水繪園中的戲曲旋律一樣,不時閃過。如果鐘人傑的叛亂案可以讓我們由小窺大,成為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據點,那麼王士禛的八首水繪園修禊詩,冒襄作為儒生/文人/地方士紳/風流名士的復雜面相,以及他令人驚異的宗教歷程和水繪園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是否也可以為我們了解中國士大夫文化提供一個切入、參照點呢?


    我在前面和文章中都提到,西方文化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著社會史而出現的一種旗幟鮮明的反抗。林·亨特(Lynn Hunt)在1989年主編出版的論文集The New Cultural History骎骎然有篡奪十幾年前纔取得霸權地位的社會史的聲勢。但十年之後,當邦內爾(Victoria Bonnell)和林·亨特重新檢討新文化史的走向時,卻已對一些激進的文化史家和後現代主義者欲將社會史的課題和預設完全抹殺的企圖感到不安:“社會的角色或意義也許有問題,……但沒有它的生活卻證明不可能。”社會史的各種理論預設和前提,雖然受到新一代文化史家和後現代主義者深刻的檢討、質疑,但社會史家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課題和累積的豐富研究成果,卻是文化史家不得不嚴肅以對的資源。


    對於如何正視、利用社會史家所留下的學術資源,由計量史、社會史出身,積極參與“文化轉向”,進而像林·亨特一樣反省文化史走向的小威廉·休阨爾(William Sewell Jr.)在Logics of History一書中有極精彩的闡發。在小威廉·休阨爾看來,社會史、社會科學和人類學在過去幾十年所累積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結構”(structure)。結構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屬性,但休阨爾感興趣的則是結構作為律則、資源與圖式(schemas)所蘊含的意義與限制。


    我在過去二十幾年內讀到的美國的中國社會史論著中,啟發性的就是對民眾叛亂、基層組織、社會結構及非人格因素等課題的研究。休阨爾的討論,除了讓我能將這些研究放在更廣大的西方學術史的發展脈絡中來考慮,也清楚地顯示出:結構式的分析,其實也可以對感覺上輕薄浮軟——雖然這種感覺多半是一種未經深刻省思的成見和誤解——的文化史研究,帶來極大的幫助。我對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鄉野圖像、民眾心態和18世紀婦女感情世界的探索,似乎正可以歸入文化圖式或心靈結構的範疇。當我們對明清士大夫文化或城市史的研究,不斷面臨宋史或研究其他時代的學者“古已有之”的質疑時,休阨爾的分析架構顯得格外有意義。我們過去幾年的文化史研究,在細節和個案的累積上,對一個新開發的領域而言,應該起了發凡奠基的作用。這些細節和個案當然可能隻反映了一個特殊的時代,但也極可能是一種反復出現的主題。如何將這些研究放在特殊的時空背景或文化圖式中來考慮,也許是一個值得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16世紀初葉起,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哲學思想、社會秩序、社會風氣和日常生活的內容等各方面都帶來極大的衝擊。從鄉裡到城鎮,從江南到華北,從平民百姓到上層士大夫,生活的富裕在衣食住行和宗教、逸樂各方面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對那些固守著儒家道德信念的士紳來說,無疑是另一次禮樂崩壞的末世巨變。出生在浙江嘉興青鎮(即今日著名的古鎮烏鎮)以為官清廉著稱的李樂,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進士,萬歷初致仕歸裡,正好目睹了發生在各地和家鄉的變化。他的20字短詩:“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鮮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個被顛倒的世界,以及這個以城市為代表的現實世界和道學家理念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我在這本書中處理的幾個主題,不論是城市、逸樂、情欲,還是怪力亂神的宗教想像和實踐,正好可以作為逐漸消逝並為李樂所哀惋的禮教世界的對立面,以另外一種人間樂土的面貌,重新區劃出一塊醒目的疆域,讓我們能從富裕與貧窮、城市與鄉村、情欲與禮教、奢靡與簡樸、逸樂與叛亂、宗教與理性等命題出發,重新審視中國的文化與社會。但不論是20世紀的上海,18世紀的揚州,還是17世紀的南京,經由時空的屏障,都像是餘懷在回憶中所建構出來的“欲界之仙都,升平之樂國”一樣,一方面大大豐富了我們關於城市的想像,另一方面卻都已成為昨日過眼的繁華。


    本書的簡體字版,甫於上海出版,仍沿用《戀戀紅塵》的原名。承蒙林載爵先生的好意,讓這些文章能以繁體的形式在臺北印行。由於全書內容已大幅擴充,在載爵兄的建議下,我們決定以這個新的書名重新問世。我要謝謝張雅芳小姐、陳昶安先生、馮卓健先生,特別是鄭坤騰先生幫我費心整理本書的書稿和圖版。


     


    節選自李孝悌《戀戀紅塵: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媒體評論
    《戀戀紅塵》記錄了明清到二十世紀中國進入現代的漫長歷程。這三百年見證朝代興亡,家國世變,也銘刻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巨大衝擊斷裂。繁華還是衰糜,盛世還是亂世,聲色還是死事,個人還是宗法,千回百轉,此起彼落。李孝悌教授筆鋒所至,無不精彩而犀利。南朝遺民恨事與民國啟蒙政治,文人禮教風雅與士子宗教度脫,種種欲望、行動與悵惘浮沉歷史內外,融入滾滾紅塵,也烘托出中國的日日夜夜。本書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研究者不可錯過的傑作。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繫暨比較文學繫講座教授 王德威

    袁枚、鄭板橋、冒襄、王士禛,這些本屬文學名人,不乏文學史之討論,然李孝悌卻能另闢新徑,利用各種不同性質乃至不太“正經”的材料,別出心裁地建立饒富新意的歷史情境,從而入乎其中地深刻體認之間人物的情感動向,再出乎其外地討論時代氛圍與社會文化。由此曲徑通幽,鞭闢入裡,洞悉表裡精粗,同情地了解人物內心與社會文化,且能由小見大,追問諸如“情欲與禮教”“明清轉型”“傳統與現代”之類的社會文化大問題,細致地拼組成立體飽滿的歷史時空下的現實生活世界,從而推究各色人物的幽微心境,再將之嵌合於時代拼圖中,由此豐富乃至改變社會文化的歷史構圖。

    《戀戀紅塵》記錄了明清到二十世紀中國進入現代的漫長歷程。這三百年見證朝代興亡,家國世變,也銘刻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巨大衝擊斷裂。繁華還是衰糜,盛世還是亂世,聲色還是死事,個人還是宗法,千回百轉,此起彼落。李孝悌教授筆鋒所至,無不精彩而犀利。南朝遺民恨事與民國啟蒙政治,文人禮教風雅與士子宗教度脫,種種欲望、行動與悵惘浮沉歷史內外,融入滾滾紅塵,也烘托出中國的日日夜夜。本書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研究者不可錯過的傑作。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繫暨比較文學繫講座教授 王德威


     


    袁枚、鄭板橋、冒襄、王士禛,這些本屬文學名人,不乏文學史之討論,然李孝悌卻能另闢新徑,利用各種不同性質乃至不太“正經”的材料,別出心裁地建立饒富新意的歷史情境,從而入乎其中地深刻體認之間人物的情感動向,再出乎其外地討論時代氛圍與社會文化。由此曲徑通幽,鞭闢入裡,洞悉表裡精粗,同情地了解人物內心與社會文化,且能由小見大,追問諸如“情欲與禮教”“明清轉型”“傳統與現代”之類的社會文化大問題,細致地拼組成立體飽滿的歷史時空下的現實生活世界,從而推究各色人物的幽微心境,再將之嵌合於時代拼圖中,由此豐富乃至改變社會文化的歷史構圖。


    ——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王鴻泰


     


    本書極為高效地整理並揭示了有關從明朝到清朝,進而到民國時期的江南地區的幾個問題。問題一是從明朝到清朝的王朝交替,主要探討了明清變與不變的問題。問題二是文人生活的全貌。李孝悌先生更加注意聚焦於容易被忽視的側面,由此來凸顯人物的全貌。問題三自不待言,即南京、揚州、上海等當時的人們生活的城市。李孝悌先生正是將這些問題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成功而生動地刻畫出以清朝為中心,包括其前代的明朝及後來民國的時代相貌。從這個意義上,我將本書稱為關於明清江南文化史的好向導。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大木康

    在線試讀
    桃花扇注——史實與戲文

    《桃花扇》雖名曰“傳奇“,但孔尚任從頭開始,就不曾把這出戲劇視為遊戲的小道。在全劇之前,他詳列了征引過的一百多項資料。在《桃花扇·凡例》中,又特別強調在故事和人物方面,都有憑有據;兒女私情的部分,雖然略有渲染,卻非憑空虛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全劇幾乎可看作南明實錄:“族兄方訓公,崇禎末為南部曹;……得弘光遺事甚悉,旋裡後數數為予言之,證以諸家稗記,無弗同者,蓋實錄也。”根本立意也和經史典籍無異:“其旨趣實本於三百篇,而義則春秋,用筆行文,又左、國、太史公也。”
    孔尚任雖然不像餘懷等明遺民那樣,在明末出生、成長、任官,反因為康熙皇帝的刻意籠絡,被任命為國子監博士,展開了在新朝的仕宦生涯,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清朝人。但另一方面,他從少年時在曲阜讀書開始,就已經博采遺聞,準備寫一本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戲曲。族兄的口耳之傳,固然是他重建南明歷史的重要基礎,康熙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1686—1689),在淮揚一帶治水期間,與冒襄、杜浚等明遺民的廣泛接觸,也讓他對晚明南京政治鬥爭和逸樂生活的細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些交往、接觸和數據的搜羅、閱讀,在在都強化了《桃花扇》一劇的史實性格。
    孔尚任將《桃花扇》比之於“實錄”與“左、國、太史公”的雄心壯志,因為《桃花扇》的風行,在相當程度內得以實踐。《桃花扇》於康熙三十八年寫成,康熙四十五六年刊行,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論是演出還是劇本本身,都風行一時。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多次提及其盛況:“《桃花扇》本成,王公薦紳,莫不借鈔,時有紙貴之譽。”“長安之演《桃花扇》者,歲無虛日,獨寄園一席,為繁盛。名公巨卿,墨客騷人,駢集者座不容膝。”和孔尚任、洪升相熟的金埴,也有類似的記載:“四方之購是書者甚眾,刷染無虛日,今勾欄部以《桃花扇》與《長生殿》並行,罕有不習洪、孔兩家之傳奇者,三十餘年矣!”《桃花扇》剛寫完,還沒有出版,內廷就急著索取鈔本,似乎甚得康熙皇帝的喜愛:“相傳聖祖喜此曲,內廷宴集,非此不奏。”
    由於孔尚任的自我定位、《桃花扇》寫作過程中的考據工作,再加上劇成後受重視的程度,《桃花扇》中的敘事輾轉流傳後,幾乎取代正史,成為一般讀者、觀眾心中的歷史事實。20世紀初,和王國維齊名的戲曲學者吳梅就認為《桃花扇》是中國出經過仔細考據的傳奇創作:“東塘此作,閱十餘年之久,自是精心結撰。其中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歷記考據各條,語語可作信史。自有傳奇以來,能細按年月確考時地者,實自東塘為始,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

    桃花扇注——史實與戲文


     


    《桃花扇》雖名曰“傳奇“,但孔尚任從頭開始,就不曾把這出戲劇視為遊戲的小道。在全劇之前,他詳列了征引過的一百多項資料。在《桃花扇·凡例》中,又特別強調在故事和人物方面,都有憑有據;兒女私情的部分,雖然略有渲染,卻非憑空虛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全劇幾乎可看作南明實錄:“族兄方訓公,崇禎末為南部曹;……得弘光遺事甚悉,旋裡後數數為予言之,證以諸家稗記,無弗同者,蓋實錄也。”根本立意也和經史典籍無異:“其旨趣實本於三百篇,而義則春秋,用筆行文,又左、國、太史公也。”


    孔尚任雖然不像餘懷等明遺民那樣,在明末出生、成長、任官,反因為康熙皇帝的刻意籠絡,被任命為國子監博士,展開了在新朝的仕宦生涯,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清朝人。但另一方面,他從少年時在曲阜讀書開始,就已經博采遺聞,準備寫一本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戲曲。族兄的口耳之傳,固然是他重建南明歷史的重要基礎,康熙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1686—1689),在淮揚一帶治水期間,與冒襄、杜浚等明遺民的廣泛接觸,也讓他對晚明南京政治鬥爭和逸樂生活的細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些交往、接觸和數據的搜羅、閱讀,在在都強化了《桃花扇》一劇的史實性格。


    孔尚任將《桃花扇》比之於“實錄”與“左、國、太史公”的雄心壯志,因為《桃花扇》的風行,在相當程度內得以實踐。《桃花扇》於康熙三十八年寫成,康熙四十五六年刊行,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論是演出還是劇本本身,都風行一時。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多次提及其盛況:“《桃花扇》本成,王公薦紳,莫不借鈔,時有紙貴之譽。”“長安之演《桃花扇》者,歲無虛日,獨寄園一席,為繁盛。名公巨卿,墨客騷人,駢集者座不容膝。”和孔尚任、洪升相熟的金埴,也有類似的記載:“四方之購是書者甚眾,刷染無虛日,今勾欄部以《桃花扇》與《長生殿》並行,罕有不習洪、孔兩家之傳奇者,三十餘年矣!”《桃花扇》剛寫完,還沒有出版,內廷就急著索取鈔本,似乎甚得康熙皇帝的喜愛:“相傳聖祖喜此曲,內廷宴集,非此不奏。”


    由於孔尚任的自我定位、《桃花扇》寫作過程中的考據工作,再加上劇成後受重視的程度,《桃花扇》中的敘事輾轉流傳後,幾乎取代正史,成為一般讀者、觀眾心中的歷史事實。20世紀初,和王國維齊名的戲曲學者吳梅就認為《桃花扇》是中國出經過仔細考據的傳奇創作:“東塘此作,閱十餘年之久,自是精心結撰。其中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歷記考據各條,語語可作信史。自有傳奇以來,能細按年月確考時地者,實自東塘為始,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 


    《桃花扇》這種以戲曲取代信史的聲勢和趨向,讓陳寅恪和梁啟超兩位20世紀的大史學家也感到不安,從而加以辯駁。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先是為侯方域(1618—1654)在清初參加科考而受到譏諷深表不平,接下來就提到楊龍友的形像因《桃花扇》而受損:“自桃花扇傳奇盛行以來,楊龍友遂為世人所鄙視。今據朝宗自述之文,則為阮圓海遊說者,乃王將軍。傳阮氏誣構之言,促其出走避禍者,為楊龍友。戲劇流行,是非顛倒,亟應加以糾正也。”不過雖然陳寅恪對戲劇扭曲史事感到不滿,卻不妨礙他對《桃花扇》一劇的欣賞:“寅恪近有聽演桃花扇戲劇七律一首……聽演桂劇改編桃花扇劇中香君瀋(沉)江而死,與孔氏原本異,亦與京劇改本不同也。”18世紀深受帝王、公卿和各地戲園、家班喜愛的昆曲《桃花扇》,到20世紀已衍生出京劇、桂劇等不同的地方劇種,以各種不同的版本風行於世。


    梁啟超對《桃花扇》是贊譽備至,為整本劇作做了詳細的批注。但與此同時,他對《桃花扇》的錯亂史事卻深感不滿,在注文中做了許多詳細的考據。除了日期的糾謬,他對劇中一些關節如“卻奩”一事的無中生有、為阮大鋮奔走牽線的是王將軍而非楊龍友,都詳加考證。對於劇中偏袒左良玉的立場,他也指出其源頭:“桃花扇於左良玉袒護過甚。”“桃花扇以左、史、黃並列為三忠,……良玉在崇禎朝,擁兵養賊,跋扈已久,所謂‘忠於崇禎’者安在?其東犯之動機,實在避闖寇。……雲亭於良玉非惟無貶詞,如哭主出及此處乃反極力為之摹寫忠義。蓋東林諸人素來袒護良玉,清初文士皆中於其說。……雲亭亦為所誤耳。” 


    對於楊龍友的氣節在劇中未得到伸張,梁啟超感到憤憤不平:“楊文驄仍赴蘇松巡撫任,與清兵相持,敗後走蘇州。……圖復南京。明年(丙戌,1646)七月,援衢州,敗,被擒,不屈死。事見《明史》本傳。桃花扇頗獎借龍友,乃不錄其死節事,而誣以棄官潛逃,不可解。”對於孔尚任根據野史傳說,杜撰史可法在揚州城破之夜,從城頭上縋繩逃出,在往南京途中投江而死的情節,梁則多所指摘。這段情節,出現在《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沉江”一節:


    俺史可法率三千子弟,死守揚州,那知力盡糧絕,外援不至。北兵今夜攻破北城,俺已滿拼自盡。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隻靠俺一身撐持,豈可效無益之死,舍孤立之君。故此縋下南城,直奔儀真。幸遇一隻報船渡過江來。那城闕隱隱,便是南京了。


    原要南京保駕,不想聖上也走了。(頓足哭介)撇下俺斷篷船,丟下俺無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歸無路,進又難前。


    你看茫茫世界,留著俺史可法,何處安放。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換主,無可留戀。(跳入江翻滾下介)


    劇中史可法遙望南京城,投江自盡的場景,張力十足,但卻和具有典範意義的關鍵性史實相背離:


    本書所演“乘白騾”“沉江”諸情節,當時本有此訛傳,李瑤《南疆繹史》勘本已博征諸家所記以辨之矣。揚州破於四月二十五日,史公即以其日遇害。……福王之逃,在五月初九日,此皆時日彰彰鑿鑿,絕無疑竇者。若如本出所演“今夜揚州失陷,纔從城頭縋下來”……“原要南京保駕,不想聖上也走了”,則事隔十三日(四月小),何從牽合?無稽甚矣!雲亭著書在康熙中葉,不應於此等大節目尚未考定,其所采用俗說者,不過為老贊禮出場點染地耳。但既作歷史劇,此種與歷史事實太違反之紀載,終不可為訓。


    梁啟超此處所謂“不過為老贊禮出場點染地耳”,其實已多少看出孔尚任將整個劇作的主背景放在南京,和以南京始、以南京終的用心及劇本自身的邏輯,這點我在下文中,還會繼續討論。不過梁此處所關心的顯然不是劇作的邏輯,而是和陳寅恪一樣,站在史學家的立場,為歷史劇風行之後所引發的顛倒事實的副作用感到憂心。陳寅恪在前引文中,曾為侯方域應舉大力辯解:“前一年(按:順治八年,1651)朝宗欲保全其父,勉應鄉試,僅中副榜,實出於不得已。‘壯悔堂’之命名,蓋取義於此。後來竟有人賦‘兩朝應舉侯公子,地下何顏見李香’之句以譏之。殊不知建州入關,未中鄉試,年方少壯之士子,苟不應科舉,又不逃於方外,則為抗拒新政權之表示,必難免於罪戾也。”梁啟超也注意到類似的辯詞,但並不接受。在《桃花扇》結尾處,劫後餘生的侯方域睹物思人,興起重續前緣的舊夢:“自從梳攏香君,借重光陪,不覺別來便是三載。”“正是。且問香君入宮之後,可有消息麼?”“那得消息來。(取扇指介)這柄桃花扇,還是我們訂盟之物,小生時刻在手。”“把他桃花扇擁,又想起青樓舊夢,天老地荒,此情無盡窮。”侯方域雖然隨即與李香君相遇於白雲庵中,但卻在道士張薇的當頭棒喝下,勘破情緣,修真學道:“你看他兩分襟,不把臨去秋波掉。虧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條條,再不許痴蟲兒自吐柔絲縛萬遭。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 


    但對梁啟超而言,在現實世界中立場搖擺,而終於應新朝科考的侯方域,晚節不保,無可原諒。不能讓戲曲的演出掩蓋了真相:


    侯朝宗並無出家事。順治八年,且應辛卯鄉試,中副貢生,越三年而死。晚節無聊甚矣。年譜謂“當事欲按法公(朝宗)以及司徒公(恂),有司趨應省試方解”。此事容或有之,然朝宗方有與吳梅村書,勸其勿為“達節”之說所誤(見《壯悔堂文集》卷三)。乃未幾而身自蹈之,未免其言不怍矣。“南山之南,修真學道”,劇場搬演,勿作事實觀也。


    我們稍微比較一下上面幾段《桃花扇》原文的敘述和梁啟超的考據文字,就不難體會到:梁啟超的焦慮是有原因的。不論是從文字的渲染性和感人能力或故事引人入勝的程度哪一方面來看,劇作家的作品都具備了取代信史記載的條件。孔尚任巧妙結合“史”與“劇”、“確考”與“點染”的手法和功力,讓秀的史學大師也不得不嚴肅看待。梁啟超願意大費周章地為全本《桃花扇》作注,除了顯示他對這部劇作的鐘愛,也未嘗不是因為《桃花扇》提供了一個宏大完整的政治史敘事架構,他希望自己零星的考據文字,能附其驥尾而流傳,多少發揮一些匡正的功用。


     


    節選自李孝悌《戀戀紅塵: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