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372-539
    【優惠價】
    233-337
    【作者】 任士英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隋唐五代十國史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1824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9182427
    作者:任士英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3月 

        
        
    "

    編輯推薦
    ☆ 暢銷書《正說唐朝二十一帝》作者任士英的唐史研究力作
    ☆ 從制度變遷探究唐朝中樞政局演進
    ☆ 考釋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
    ☆ 揭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一部探討大眾關注熱點的唐史學術著作
    雄纔大略的唐玄宗為何會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代替文采出眾、纔干過人的名相張九齡?
    從常理來說,宰相擁戴太子纔能長久保住位子,李林甫為何多次羅織大獄,試圖顛覆太子?
    李林甫為何能打破“集體宰相制”的傳統,以“權相”步步進逼,而太子隻能步步退讓,靠離婚來自保?
    潼關之戰事關長安安全,楊國忠為何不聽哥舒翰等人的守關意見,鼓動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作戰?
    太子李亨聯合禁軍發動馬嵬兵變,為何兵變的結果隻是誅殺了楊國忠,卻沒有逼唐玄宗退位?

    更新穎的角度、更深遠的背景,以更理性的態度思考歷史
    玄宗時期盛唐為何由盛轉衰?傳統的觀點是唐玄宗的政治品質發生了變化——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貪圖享樂。天寶年間宰相與太子為何鬥爭激烈?很多學者認為是“個人爭權”。
    本書作者沒有停留在傳統的觀點上,而是從新的視角和新的路徑來解釋這些問題。他選取“中樞政局”這一要點。從“中樞政局”往上看,政治制度的變遷,如政事堂遷往中書省,中書令成為眾相之首,太子不再居於東宮,奠定了強大的宰相和弱小的太子的基礎。從“中樞政局”往下看,安史之亂、潼關戰敗、馬嵬之變、靈武即位等,都與中樞政局內的爭鬥有著直接聯繫,這也是玄宗朝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暢銷書《正說唐朝二十一帝》作者任士英的唐史研究力作


     從制度變遷探究唐朝中樞政局演進


     考釋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


     揭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一部探討大眾關注熱點的唐史學術著作


    雄纔大略的唐玄宗為何會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代替文采出眾、纔干過人的名相張九齡?


    從常理來說,宰相擁戴太子纔能長久保住位子,李林甫為何多次羅織大獄,試圖顛覆太子?


    李林甫為何能打破“集體宰相制”的傳統,以“權相”步步進逼,而太子隻能步步退讓,靠離婚來自保?


    潼關之戰事關長安安全,楊國忠為何不聽哥舒翰等人的守關意見,鼓動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作戰?


    太子李亨聯合禁軍發動馬嵬兵變,為何兵變的結果隻是誅殺了楊國忠,卻沒有逼唐玄宗退位?


     


    更新穎的角度、更深遠的背景,以更理性的態度思考歷史


    玄宗時期盛唐為何由盛轉衰?傳統的觀點是唐玄宗的政治品質發生了變化——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貪圖享樂。天寶年間宰相與太子為何鬥爭激烈?很多學者認為是“個人爭權”。


    本書作者沒有停留在傳統的觀點上,而是從新的視角和新的路徑來解釋這些問題。他選取“中樞政局”這一要點。從“中樞政局”往上看,政治制度的變遷,如政事堂遷往中書省,中書令成為眾相之首,太子不再居於東宮,奠定了強大的宰相和弱小的太子的基礎。從“中樞政局”往下看,安史之亂、潼關戰敗、馬嵬之變、靈武即位等,都與中樞政局內的爭鬥有著直接聯繫,這也是玄宗朝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從制度變遷看歷史是本書的最大特點。隻有放眼於更加廣闊的背景,纔能準確把握歷史變化的脈絡:“發生在國家中樞的政治行為,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和國家體制的運行法則。……無論是李林甫還是楊國忠抑或是太子李亨,如果沒有這種制度與法律上的依據,他們在國家現行體制內所處的地位與擁有的政治權力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政治制度變遷”這個更深入的角度、更宏大的全景考察當時的中樞政局,摒棄了普通大眾摻雜個人好惡或道德評價的狹隘,體現了歷史學家的高度與深度、嚴謹與理性。


     


    唐史專家任士英力作:考證嚴密、分析細致、研究深入


    著名歷史學家吳宗國稱贊本書是“嚴密考證、細致分析、深入研究的優秀學術著作”。


    作者任士英教授治唐史二十餘年,他在本書中言前輩所未言,疑前輩所已言,論述之細致完備令人嘆服。無論是通過對宰相李林甫、楊國忠職銜的詳細分析,論證宰相處理庶務的權力增大,並與太子脫離君臣關繫;還是通過各種文獻對比,闡述東宮官職從權大位重的實職變為閑職、散職和加職;抑或對哥舒翰出鎮潼關時的身份究竟是榮王琬的東征&ldqu帥”,還是“皇太子先帥”的認真辨析;等等論證都相當嚴密。作者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善於從蛛絲馬跡中找到揭開真相的線索,從而體現出其長期從事政治制度、政治人物與宮廷政治研究的老辣眼光和深厚功力。

     
    內容簡介

    《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研究政治演進,另闢蹊徑探究唐玄宗、唐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通過考察中書令(首席宰相)與太子在皇權政治下的政治配置關繫及其變化,詳細論述了玄宗、肅宗朝政治制度變化與中樞政局演進的互動關繫。


    作品視角獨特、觀點鮮明,不囿於對當時人事紛爭或歷史事件表像的考察,深入考釋了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犀利揭示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作者簡介

    任士英,1966年生,山東莘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曾任犯罪學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等。研究領域為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宮廷政治與國家安全及警學理論、警察史。著有《正說唐朝二十一帝》《隋唐帝國政治體制》《幕後帝妃》《唐肅宗評傳》《盛唐氣像》《宮廷政治史話》《後妃當國》《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等。主編《中華大典·經濟思想分典》《學苑春秋》《新時期公安工作規律性研究》《犯罪學專業建設與發展研究》等。

    目錄
    第一篇 引 論 001
    一 本課題研究的學術背景與學術依據 001
    二 本課題研究的視角與出發點 008
    三 問題的提出 011
    第二篇 唐玄宗時期中樞政局變動的起點—&mdash時期太子的廢立為考察中心 016
    一 唐玄宗立李瑛為太子時政局的一般狀況 016
    二 宮城布局的變化與太子不居東宮之局面的形成:李瑛被廢前皇太子地位變化的一般情形 023
    三 李瑛被廢前後唐玄宗朝中樞政局:對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以及對宰相集團政治態度的試探 046
    (一)唐玄宗何時動念廢儲 048
    (二)“此陛下家事”索解 051
    (三)李瑛被廢之“惡跡”考索 053
    (四)中書令地位的變化與太子的廢立 056
    (五)從張九齡到李林甫:論中書令人選的更替兼論“文學吏治之爭” 070
    (六)唐玄宗“何以舍壽王瑁而立肅宗”索解 085

    第一篇 引 論 001


    一 本課題研究的學術背景與學術依據 001


    二 本課題研究的視角與出發點 008


    三 問題的提出 011


    第二篇 唐玄宗時期中樞政局變動的起點—&mdash時期太子的廢立為考察中心 016


    一 唐玄宗立李瑛為太子時政局的一般狀況 016


    二 宮城布局的變化與太子不居東宮之局面的形成:李瑛被廢前皇太子地位變化的一般情形 023


    三 李瑛被廢前後唐玄宗朝中樞政局:對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以及對宰相集團政治態度的試探 046


    (一)唐玄宗何時動念廢儲 048


    (二)“此陛下家事”索解 051


    (三)李瑛被廢之“惡跡”考索 053


    (四)中書令地位的變化與太子的廢立 056


    (五)從張九齡到李林甫:論中書令人選的更替兼論“文學吏治之爭” 070


    (六)唐玄宗“何以舍壽王瑁而立肅宗”索解 085


    第三篇 天寶初年的中樞政局——以宰相與太子的矛盾鬥爭為考察中心 104


    一 天寶五六載唐朝中樞政局內的幾次案獄述略 105


    (一)韋堅、皇甫惟明之獄 106


    (二)杜有鄰、柳勣之獄 111


    (三)王忠嗣之獄 114


    (四)小結 130


    二 天寶年間李林甫為首的宰相集團傾動太子原因試探 132


    (一)“自以始謀不佐皇太子”並非正解 132


    (二)中書令政治人格的變化:從李林甫與楊國忠的職銜分析入手 135


    (三)小結 154


    第四篇 中樞政治配置關繫的變化與非實體化東宮體制的形成 156


    一 宰相(中書令)與太子之間政治配置關繫的變化 156


    (一)唐初宰相兼領宮臣職銜的狀況 157


    (二)贊輔“兩宮”的權力配置 162


    二 東宮體制實體化的消失與非實體化東宮體制在天寶年間的形成 172


    (一)《唐六典》《通典》等與《永徽東宮諸府職員令》殘卷所載東宮官職掌的不同 172


    (二)天寶年間東宮官設置與職掌的變化 183


    (三)小結 210


    第五篇 唐玄宗天寶末年的中樞政局


    — 以安史之亂中宰相與太子的矛盾鬥爭為考察中心 215


    一 皇太子監國風波 216


    二 哥舒翰受命統兵之身份辨析 224


    三 天寶中樞政局決定下的潼關戰局 232


    四 馬嵬之變 240


    (一)兵變的幕後策劃人是誰 241


    (二)太子兵變為什麼能夠成功 244


    (三)唐玄宗何以在兵變後仍能平安入蜀 248


    五 小結 250


    第六篇 唐肅宗時期的中樞政局——以唐肅宗的政治地位及其與唐玄宗的關繫為考察中心 252


    一 小 引:《肅宗即位赦》引出的話題 253


    二 靈武即位之初唐肅宗的政治地位 257


    (一)唐玄宗“傳位”之事辨析 257


    (二)唐肅宗即位之初的朝廷體制:天寶東宮體制的衍生物 268


    三 唐肅宗時期中央政格局:皇帝與太上皇的關繫 276


    (格局的形成 277


    (格局的內涵 286


    (格局下的肅宗朝政治 294


    (格局的解體 303


    (五)小結 307


    征引文獻書目 309


    附 錄 論隋唐皇權 321


    初版後記 355


    新印贅語 博士論文應做有“結論”的研究 360

    媒體評論

    這是一本經過作者長期積累、認真思考,在廣泛搜集史料和認真汲取學術界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嚴密考證、細致分析、深入研究而寫成的,具有頗高的理論價值和可讀性的優秀學術著作,對幫助廣大讀者了解唐代歷史和推動唐史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著名歷史學家  吳宗國

    在線試讀
    (六)唐玄宗“何以舍壽王瑁而立肅宗”索解陳寅恪先生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說:“玄宗何以舍壽王瑁而立肅宗為皇太子,此為別一問題,非茲篇所能論及也”,一筆帶過,沒有從正面解答。後來,他又從唐代李武韋楊婚姻集團的角度重新提出這一難題。他認為,李亨“終能立為太子”,是因為武則天之後武氏政治勢、天寶時猶未衰歇,李亨生母楊妃是武氏姻親,且對李亨出生有恩的張說也是武氏之黨的緣故。對於武氏政治勢力在武周以後的存在情況以天寶時期是否仍然存在,黃永年先生既有正面的論述,也有針對性的剖析,指出陳寅恪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立論難以成立。另外,趙永東先生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陳寅恪先生的立論“不足為訓”。他認為,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前之所以未冊壽王為太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似乎對武惠妃的政治品行並不完全信任,心存疑慮;二是壽王與太子李瑛被廢死有關。這無疑是有道理的。不過,若認為是唐玄宗對早已廢死的王皇後的“追悔之念”抑制了他確立壽王為太子的行動,認為李亨最終被選為繼承人是因為唐玄宗對王皇後的所謂“追悔之念”與王皇後對李亨的“撫養之恩”,則未必是對此事的恰切解釋。細繹此事之因果,我們發現要對此事做出完美的解答並非易事。不過,通過梳理,我們從中能發現這一時期中樞政治格局的若干內容。從忠王與壽王的條件比較可以發現,繼承人的選擇不唯涉及朝廷宰相,也涉及後宮勢力以及宰相與後宮力量的結合等。看來,這還是一個不乏意義的問題。我們擬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對這一問題略加探討。
    李瑛被廢之後,唐玄宗為選擇繼承人頗費了一番心思。《舊唐書》卷10《肅宗紀》:

    初,太子瑛得罪,上召李林甫議立儲貳,時壽王瑁母武惠妃方承恩寵。林甫希旨,以瑁對。

    (六)唐玄宗“何以舍壽王瑁而立肅宗”索解


    <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唐玄宗完成對中書令人選的調二十五年(737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上疏力陳牛仙客纔非所任,且引讖語證明己說。此舉犯了唐玄宗的忌諱,周子諒遂被杖責,後又被流貶,死於途中。李林甫借題發揮,稱“(周)子諒,張九齡所薦也”,結果,張九齡也被貶出朝廷。失去了張九齡等大臣的保護,太子李瑛很快陷入滅頂之災。張九齡被貶的第二天,唐玄宗在宮中宣布了廢儲的制書。自此之後,皇儲之位虛懸達一年零兩個月。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纔宣布立忠王為太子。在重新選擇儲君的過程中,頗有競爭力且呼聲甚高的壽王瑁沒能進入唐玄宗的視野末年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中,唐玄宗何以取忠王而舍壽王,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陳寅恪先生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說:“玄宗何以舍壽王瑁而立肅宗為皇太子,此為別一問題,非茲篇所能論及也”,一筆帶過,沒有從正面解答。後來,他又從唐代李武韋楊婚姻集團的角度重新提出這一難題。他認為,李亨“終能立為太子”,是因為武則天之後武氏政治勢、天寶時猶未衰歇,李亨生母楊妃是武氏姻親,且對李亨出生有恩的張說也是武氏之黨的緣故。對於武氏政治勢力在武周以後的存在情況以天寶時期是否仍然存在,黃永年先生既有正面的論述,也有針對性的剖析,指出陳寅恪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立論難以成立。另外,趙永東先生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陳寅恪先生的立論“不足為訓”。他認為,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前之所以未冊壽王為太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似乎對武惠妃的政治品行並不完全信任,心存疑慮;二是壽王與太子李瑛被廢死有關。這無疑是有道理的。不過,若認為是唐玄宗對早已廢死的王皇後的“追悔之念”抑制了他確立壽王為太子的行動,認為李亨最終被選為繼承人是因為唐玄宗對王皇後的所謂“追悔之念”與王皇後對李亨的“撫養之恩”,則未必是對此事的恰切解釋。細繹此事之因果,我們發現要對此事做出完美的解答並非易事。不過,通過梳理,我們從中能發現這一時期中樞政治格局的若干內容。從忠王與壽王的條件比較可以發現,繼承人的選擇不唯涉及朝廷宰相,也涉及後宮勢力以及宰相與後宮力量的結合等。看來,這還是一個不乏意義的問題。我們擬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對這一問題略加探討。


    李瑛被廢之後,唐玄宗為選擇繼承人頗費了一番心思。《舊唐書》卷10《肅宗紀》:


     


    初,太子瑛得罪,上召李林甫議立儲貳,時壽王瑁母武惠妃方承恩寵。林甫希旨,以瑁對。


     


    時任中書令的李林甫在唐玄宗向他征求儲君人選時,推薦壽王瑁是實情,但若說是“希旨”,則並不是實錄。在重新選擇繼承人時,唐玄宗從未向身邊的人透露過個人意向。二十六年六月,就連近侍宦官高力士也不清楚唐玄宗的真實想法。在這種形勢下,李林甫敢於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既與他的中書令身份有關,據說也有討好武惠妃的私心。不過,有人認為李林甫開始為巴結武惠妃做擁立壽王的臺柱,而武惠妃死後“態度有所變化”,“狡猾的李林甫也就不必盡力保護壽王”,與事實並不相符。《舊唐書》卷106《李林甫傳》:“其鼕,惠妃病,三庶人為祟而薨。儲宮虛位,玄宗未定所立。林甫曰:‘壽王年已成長,儲位攸宜。’”說明李林甫在武惠妃死後擁戴壽王的態度仍一如既往。按:武惠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李林甫的這一政治態度僅僅用他巴結武惠妃來解釋可能還遠遠不夠。另據史書記載:“李林甫以壽王母愛,希妃意陷太子、鄂光二王,皆廢死。”也就是說,無論是從當初三庶人之禍的發生與結局而論,還是此後擁立壽王瑁,都說明此時出任中書令的李林甫與皇位繼承問題頗有干繫。且不管李林甫的本意若何,僅從中書令在國家政治中樞中的重要地位這一個角度,就不能不使唐玄宗認真對待宰相與皇位繼承人之間的政治關繫。從前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以來,無論是對太子的政治權力還是對其政治生活的空間,唐玄宗都已經著手加以削弱與壓縮。他通過調整宰相集團成員實現廢黜太子瑛,所以,他當然不會希望再看到未來的皇位繼承人與中書令之間存在深厚的政治淵源。道理很簡單,太子與朝廷宰相之間的任何形式的政治聯繫,都會使太子獲得政治發展與勢力膨脹的機會與可能性。筆者認為,壽王之所以沒有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正是由於在唐玄宗看來,他與中書令李林甫之間存在一種不被現實皇權所容忍的政治淵源。這一點其實正好反映出唐二十五六年前後唐朝國家政治體制的一些特征與基本面貌。


    另外,在唐玄宗的諸子之中,壽王還有一點與眾不同,那就是他與寧王之間存在其他皇子所不具備的深厚淵源。原因是壽王出生後即被送往寧王府邸,爾後在寧王府生活了十幾年,由寧王一手撫養成人。送壽王到寧王府中舉養,是因為其母武惠妃所生二子一女,皆襁褓不育。至於是“帝命寧王養外邸”還是“寧王請養邸中”,抑或是氏“請於邸中收養”,史書記載不一,但是壽王被送往寧王府氏“自乳之,名為己子”卻是實情。正是由於他“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之事晚於諸王”。寧王是唐玄宗的長兄,以其“嫡長,合當儲貳”,年(684年)時也曾為太子。平定韋後之亂時唐玄宗功大,唐睿宗復位後也因此為選擇繼承人而傷神。寧王主動上表辭讓,方使問題化解。唐玄宗即位以來,表面上與諸兄弟相處融洽,但絲毫沒有松懈對諸王的防範。他把寧王等兄弟安置在緊鄰興慶宮的勝業坊、安興坊內,不時親往諸王府邸或派中使探看,都不乏深意,自非“天子友悌”一言可以道盡。寧二十九年(741年)十一月死後,唐玄宗特為其加冊“讓皇帝”之謚。顯而易見,對居於藩邸的諸兄弟,唐玄宗在政治上沒有絲毫的輕忽。如此一來,選擇與藩王有如此深厚淵源的壽王瑁為皇位繼承人,並不符合此時唐玄宗的政治思路與策略,因為唐玄宗不希望太子在政治上擁有任何可能獲得發展的條件,更何況寧王這個時候仍然在世。


    在唐玄宗的諸子之中,由於東封後設立十王宅,諸子雖然分別被授以邊地都督或節度大使,但均繫遙領,並不實任;諸王雖加開府,卻無府僚。若論及諸子的個人纔干與政治資本,客觀上講,無一有機會出人頭地者。也就是說,由於唐玄宗設立十王宅,諸皇子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處於他的嚴密控制下,這樣一來,也就成功阻止了諸皇子憑借個人纔能進行政治上的經營。從這一點上來說,唐玄宗設立十王宅的效果是很明顯的。從目前所見的史料來看,倒是有一件與李亨有關的記載,多少反映了十王宅中的忠王李亨的出格之處。據記十八年,奚、契丹犯塞。六月,唐朝以“[十]八總管”兵進討,以李亨遙領河北帥。大軍出發時,“仍命百僚設次於光順門,與上相見。左丞相張說退謂學士孫逖、韋述曰:‘嘗見太宗寫真圖,忠王英姿穎發,儀表非常,雅類聖祖,此社稷之福也。’”張說拿李亨與唐太宗作類比,並稱為社稷之福,顯然有為他進行政治鼓吹的意圖。不過十八年(730年)六月時,忠王李亨與十王宅中的其他諸王並無任何相異之處,張說自罷任中書令以後,一度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729年)復任尚書左丞相,但他的政治影響力已經是大打。再說,張十八年生病,“玄宗每日令中使問疾,並手寫藥方賜之”,十二月即不治而終。張說的身體狀況是否有可能支撐他進行這一繫列的動作,確實值得懷疑。張說同樣的一番話在《通鋻》中則被記載為“吾嘗觀太宗畫像,雅類忠王,此社稷之福也”,與《舊唐書·肅宗紀》所載又略有不同。因此,對於有關李亨的這則史料的可信度,我們表示懷疑。有的學者已經指出:“張說此說必為肅宗即位後所偽撰,……欲借張說之口宣示天命,並標出於諸皇子間,肅宗有特殊的形像。”隻可惜未作進一步的申論。


    總之,在唐玄宗選立繼承人時,任何一位皇子都不會因為他們的政治纔干或政治資本相對優越而當選。所以,即使是中書令在國家政治事務中處於極其優越的地位,李林甫在擁立壽王時也舉不出可以說服唐玄宗與朝廷的理由。唐玄宗對李林甫的提議雖然沒有立即加以否決,但是對他的提議完全不予理睬。同理,唐玄宗選定的繼承人,也不會因為令人矚目的政治纔能折服朝廷百官。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在三庶人之禍以後,唐玄宗為繼嗣不定而猶豫不決、郁郁寡歡,重新立儲費時達一年又兩個月,而且還是在武惠妃死後半年。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高力士提出的“推長而立”的原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選擇。《通鋻》卷214&ldqu二十六年五月”條記載了他們之間的對話。話題是高力士借關心唐玄宗的生活起居引出的:


     


    ……高力士乘間請其故。上曰:“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


     


    高力士在這個時候提出立長的建議,自然說明了他豐富的政治經驗,也反映出他在唐玄宗政治中樞中的地位。不過,這是否如黃永年先生所說是屬於“內廷與外朝之爭”、是“已成為內相即玄宗的代理人”的高力士抑制外朝宰相的手段,有人也說恐怕可以進一步討論。畢竟,在這一過程中,高力士並不曾得到什麼政治利益。再說,高力士多年在皇帝左右,言行舉止極為謹慎,此前宰相人選的更換、王皇後與太子李瑛被廢,他均是三緘其口。當立儲之事陷於微妙之際,高力士敢於直陳己見,說明他經過冷靜的分析,對形勢有了比較準確的把握。事實證明,高力士的建議非常符合皇帝的思路。至於高力士如何能對形勢有如此準確的把握,我們不得而知。現存文獻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唐玄宗此時的政治思二十六年(738年)正月,即武惠妃死後的第二個月,唐玄宗在舉行親祀東郊的典禮時,用忠王為亞獻,並用潁王為終獻。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頗有意味的信號,多少可以透露出唐玄宗內心的一些玄機。


    確定了立長原則,皇位繼承人的人選也就容易明確了。因為唐玄宗第一次立儲時沒有遵循立長原則,李瑛是以皇次子的身份居於儲君之位的。實際上的皇長子李琮在玄宗第一次立儲時沒有考慮進來,再次立他為太子的可能性不大,加之李琮沒有子嗣,收養了廢太子李瑛的兒子,所以他更不可能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除慶王琮之外,唐玄宗最年長的兒子就是忠王李亨了。再說,別的不論,若與慶王無子相比較,忠王在這方面的優勢就大大地表現出來了。因為李十四年(726年)十二月時就有了長子李俶,李俶就是唐玄宗的長孫。也就是說,唐玄宗的取舍隻可能在壽王與忠王之間。按照立長原則,在皇三子忠王與十八子壽王之間當然也就隻能選擇忠王李亨。經過這番較量與唐玄宗的反復斟酌,李亨得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被立為太子。當年七月,唐玄宗為他舉行了冊禮。


    出於中書舍人孫逖之手的《立忠王為皇太子制》,比較準確地表達出唐玄宗再次立儲的政治思路。其中有雲:“以長則順,且符於舊典”;在《冊忠王為皇太子文》之中仍然稱“仰稽天道,俯察人心,立長則順,天所助也”。這顯然是針對當時朝廷上立長的輿論與唐玄宗所認可的立儲原則而言的。事實上,唐玄宗選立李瑛時就不曾遵循立長的“舊典”,選立李亨是不是屬於真正的立長也值得疑問,甚至事隔多年以後,就連李亨自己都認為由他繼承大位屬於“非次”。因此,所謂“推長而立”雲雲,不過是唐玄宗立儲時的一種從權變通、一個方便操作的手段,是他在當時的體制之下尋求政治穩定的策略,他並不是真的要遵循立長的原則。這樣說來,李亨得以被立為儲君,他較之壽王更為年長自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除李亨以外,比壽王年長的皇子還有多位。因此,李亨被選為皇位繼承人,應該另有他為唐玄宗所看中的優勢與條件。在我們看來,當時李亨與李林甫為首的宰相集團之間缺乏像壽王那樣的政治上的淵源關繫是唐玄宗選中他的重要原因。此外,李亨此時已二十八歲,在十王宅中生活沒有顯露任何劣跡,更不見他在後宮中有什麼依靠。至於說李亨被立為太子,與所謂“武氏之黨”及武氏勢力左右政局並無關繫,黃永年先生早已有論述,可視為定論,在此不另外贅述。總之,此時的李亨在內廷外朝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依賴,這一點正是唐玄宗所看中的。而得到中書令李林甫擁立與武惠妃支援的壽王也就不可能被唐玄宗選中。由於壽王與中樞政治有關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命太子以外的皇子主持平叛,就隻任用了永王、盛王與豐王,卻沒有委任壽王。這倒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唐玄宗在第二次立儲時何以舍壽王。


    唐玄宗之所以舍壽王而選擇政治上毫無勢力可言的忠王作為繼承人,是因為此時太子的政治地位還沒有被完全納入新的政治體制,皇位繼承權與其他權力繫統在皇權政治之下的配置關繫仍處於調整與組合中。選擇忠王李亨作為繼承人,是唐玄宗在實體化的東宮體制還沒有完全被打破的形勢下,為了在當時的體制下尋求政治穩定所采取的一種政治策略,即通過用人事的辦法達到現有體制暫時還不能達到的效果。同時,這一選擇也是為了繼續對政治體制進行調整以贏得政治空間,從而最終實現對繼承人進行有效控制的政治目標。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