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綠色世界史 環境與偉大文明的衰落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普及讀物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英)龐廷 著,王毅 譯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世界各國和地區史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205936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2059363
    作者:(英)龐廷著,王毅譯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5月 

        
        
    "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長達百萬年的全球生態史

    也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相互博弈的歷史

    更是一部警醒人類不斷反思自我的歷史

    對當今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極具現實意義。
     
    內容簡介






          克萊夫·龐廷在章以輝煌一時的復活節島文明的崩潰為引子,進而發問人類若此又將何去何從?在接下來的兩章中作者展開了史詩般的敘事,描繪了人類誕生之初的生態環境,以及歷經百萬年的采集狩獵活動;緊接著在第四、五、六章中作者又以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以及安第斯山區為例,講述了采集狩獵向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成因,分析了這些偉大文明在人口激增與有限資源的博弈中“盛極而衰”的過程;第七章則從哲學的高度探討了人與自然的終極關繫,人類如何奠定了工業文明的生態觀;第八章講述了自新航路開闢以來人類如何為了虛榮而加強對世界的掠奪(捕殺海豹、大像、旅鴿、鯨魚等);從第九章開始,作者繼續將視角投向近現代,通過對災難的重新審視,指出這些災難除了對生態的“無意識”之外,還多了政治上的“故意”;通過對災難性疾病在人類史上肆虐的回顧,指出人口激增的工業社會對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壓力,並終得出人類面對資源壓力的“下下之策”——貪婪之心操縱下的科學技術隻能帶來惡性循環……由此,“反求諸己”則勢在必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克萊夫·龐廷,曾任斯溫西威爾士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繫的講師,著有《知曉的權利:貝爾格拉諾事件內幕》《白廳:悲劇與鬧劇》《毀約:1964-1970年的工黨執政》《白廳:改變保守派》《英國的秘密》《1940:神話與現實》《丘吉爾》《大決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步與野蠻:20世紀的世界》《火藥:一部爆炸史》。近期的著作包括:《世界史:一個新的視角》、《十三天:走向次世界大戰之路》、《克裡米亞戰爭》和《火藥:從中國煉丹師到歐洲戰場》。他不久前提前退休,現生活在一個希臘小島上,修建了一座地中海花園,種植橄欖。



    譯者簡介:王毅,湖南湘潭人,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1982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繫,獲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繫,獲文學博士學位。從事譯介多年,內容包括文學、哲學、史學、文化學、科學、宗教學、政治學、心理學、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學術譯作多附長篇譯序,其中《本能的繆斯》、《宗教與科學導論》、《諾貝爾獎獲獎者演說文集:和平獎1971—1995》、《綠色世界史》、《植物的欲望》、《古亞洲文明百科全書》、《日本史》等頗具社會反響。

    目錄
    前言
    1復活節島的教訓
    2歷史的奠基
    3人類史的百分之九十九
    4次大轉變
    5破壞與生存
    6長期的奮鬥
    7思維的不同方式
    8對世界的掠奪
    9基礎的不平等
    10疾病與死亡
    11人口數的分量
    12第二次大轉變
    13城市的崛起

    前言

    1復活節島的教訓

    2歷史的奠基

    3人類史的百分之九十九

    4次大轉變

    5破壞與生存

    6長期的奮鬥

    7思維的不同方式

    8對世界的掠奪

    9基礎的不平等

    10疾病與死亡

    11人口數的分量

    12第二次大轉變

    13城市的崛起

    14創造富裕社會

    15世界的污染

    16全球繫統面臨的威脅

    17過去的陰影

    進一步閱讀指南

    索引

    媒體評論
    《綠色世界史》的媒體評論
    一部綠色世界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讓世界失去綠色的歷史。問題的關鍵是,在未來的世界重著綠裝之時,那是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是標志著這個世界,這個曾經的人類世界,已經進入後人類時代?這本書或許給不出確切的答案,但肯定會讓你掩卷而沉思……
    ——夏明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生態史專家)
    如果說在這樣一個主題上,有一本書可以激勵熱心者,平息批評者,喚醒無知者,那麼,就是此書。
    ——倫敦《觀察家報》
    事實證明,以毀滅生態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帶給人類的隻能是戰爭、疾病和絕望。書中對工業時代和城市發展的描述,於今日面臨嚴峻城市環境問題的我們,尤有可供鏡鋻之處。
    ——凱風網文化頻道《綠色世界史》的媒體評論

    一部綠色世界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讓世界失去綠色的歷史。問題的關鍵是,在未來的世界重著綠裝之時,那是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是標志著這個世界,這個曾經的人類世界,已經進入後人類時代?這本書或許給不出確切的答案,但肯定會讓你掩卷而沉思……

    ——夏明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生態史專家)

    如果說在這樣一個主題上,有一本書可以激勵熱心者,平息批評者,喚醒無知者,那麼,就是此書。

    ——倫敦《觀察家報》

    事實證明,以毀滅生態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帶給人類的隻能是戰爭、疾病和絕望。書中對工業時代和城市發展的描述,於今日面臨嚴峻城市環境問題的我們,尤有可供鏡鋻之處。

    ——凱風網文化頻道

    本書講述了人類從采集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的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破壞,重要的是對工業革命以來環境破壞的批判,極具現實意義,對我國當前發展也有警示作用。

    ——豆瓣網讀者
    在線試讀
    復活節島的教訓
    1
    復活節島是世界上為遙遠的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它隻有400平方英裡左右,位於太平洋之中,距離南美洲的西海岸有3200公裡,距離近的有人類居住的皮特凱恩島(PitcairnIsland)也有2000公裡。在它為繁榮的時期,人口數量也隻有7000。然而,盡管這個島嶼表面上看起來無足輕重,但它的歷史對於世界卻是一個嚴峻的教訓。
    “阿雷納”號(theArena)上的荷蘭海軍上將羅格汶(Roggeveen),是1722年復活節登上這個島嶼的個歐洲人。他發現這是一個處於原始狀態的社會:人口數量約3000,人們住在肮髒的蘆葦棚子或是洞穴中,幾乎總在打仗,盛行喫人,人們絕望地試圖以此來補充島上可憐的食物來源。當歐洲人於1770年再次來到這個名義上隸屬於西班牙的島嶼時,它仍是非常遙遠,人口稀少,資源缺乏,所以從來沒有過正式的殖民占領。在18世紀後期還有過若干更為簡單的來訪,其中包括1774年庫克船長(CaptainCook)的一次來訪。一條美國船在這裡獃的時間稍長,以便把22個島上的居民作為奴隸帶上船,到智利海岸的馬斯阿富埃拉島(MasafueraIsland)去捕殺海豹。復活節島上的人口一直在減少,條件一直在惡化。到了1877年,秘魯人把島上所有居民都作為奴隸帶走,隻留下了110個老人和兒童。終,這個島嶼被智利占領,成了一片放養40000隻羊的大牧場,由一家英國公司經營,剩下的很少居民被限制在一個小村莊內。
    令那些早登上復活節島的歐洲人喫驚並深感興趣的是,在島上這種肮髒貧困和野蠻食人的環境之中,卻存在著證據表明島上曾經有過一個繁榮和發達的時期。島上散布著600多尊巨大的石像,平均高度超過了6米。當20世紀初人類學家們開始考查復活節島早期的歷史和文化時,有一點他們都同意:這樣一個當歐洲人初次發現時那般貧困和落後的島嶼,島上那些居民不可能做到雕刻、運輸和豎立這些石像,因為這樣的工作需要非常發達的社會組織和技術水準。於是,復活節島變成了一個“神秘島”,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來解釋它的歷史。一些更為奇特的理論還涉及外星人的來訪或沉入太平洋的已失落的文明與大陸,認為復活節島是作為其殘跡而留存了下來。挪威考古學家托爾·海爾達爾(ThorHeyerdahl)寫於20世紀50年代的相當流行的《阿庫—阿庫》(Aku—Aku)一書,其重點就是解說這個島嶼那些令人奇怪的方面和隱藏在其歷史深處的神秘。他論證說,這個島嶼早是南美人來此定居,他們繼承著紀念雕刻和石頭工藝的傳統(類似偉大的印加文明)。對於其後的衰敗,海爾達爾的解釋是後來有了來自西方的定居者,島上爆發了所謂的“長耳人”與“短耳人”之間的一繫列戰爭,這些戰爭毀滅了島上發達的社會。由於這個理論比起其他人的一些理論來不是那樣驚人,因此也就沒有被其他的考古學家普遍認同。復活節島的教訓

    1

    復活節島是世界上為遙遠的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它隻有400平方英裡左右,位於太平洋之中,距離南美洲的西海岸有3200公裡,距離近的有人類居住的皮特凱恩島(PitcairnIsland)也有2000公裡。在它為繁榮的時期,人口數量也隻有7000。然而,盡管這個島嶼表面上看起來無足輕重,但它的歷史對於世界卻是一個嚴峻的教訓。

    “阿雷納”號(theArena)上的荷蘭海軍上將羅格汶(Roggeveen),是1722年復活節登上這個島嶼的個歐洲人。他發現這是一個處於原始狀態的社會:人口數量約3000,人們住在肮髒的蘆葦棚子或是洞穴中,幾乎總在打仗,盛行喫人,人們絕望地試圖以此來補充島上可憐的食物來源。當歐洲人於1770年再次來到這個名義上隸屬於西班牙的島嶼時,它仍是非常遙遠,人口稀少,資源缺乏,所以從來沒有過正式的殖民占領。在18世紀後期還有過若干更為簡單的來訪,其中包括1774年庫克船長(CaptainCook)的一次來訪。一條美國船在這裡獃的時間稍長,以便把22個島上的居民作為奴隸帶上船,到智利海岸的馬斯阿富埃拉島(MasafueraIsland)去捕殺海豹。復活節島上的人口一直在減少,條件一直在惡化。到了1877年,秘魯人把島上所有居民都作為奴隸帶走,隻留下了110個老人和兒童。終,這個島嶼被智利占領,成了一片放養40000隻羊的大牧場,由一家英國公司經營,剩下的很少居民被限制在一個小村莊內。

    令那些早登上復活節島的歐洲人喫驚並深感興趣的是,在島上這種肮髒貧困和野蠻食人的環境之中,卻存在著證據表明島上曾經有過一個繁榮和發達的時期。島上散布著600多尊巨大的石像,平均高度超過了6米。當20世紀初人類學家們開始考查復活節島早期的歷史和文化時,有一點他們都同意:這樣一個當歐洲人初次發現時那般貧困和落後的島嶼,島上那些居民不可能做到雕刻、運輸和豎立這些石像,因為這樣的工作需要非常發達的社會組織和技術水準。於是,復活節島變成了一個“神秘島”,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來解釋它的歷史。一些更為奇特的理論還涉及外星人的來訪或沉入太平洋的已失落的文明與大陸,認為復活節島是作為其殘跡而留存了下來。挪威考古學家托爾·海爾達爾(ThorHeyerdahl)寫於20世紀50年代的相當流行的《阿庫—阿庫》(Aku—Aku)一書,其重點就是解說這個島嶼那些令人奇怪的方面和隱藏在其歷史深處的神秘。他論證說,這個島嶼早是南美人來此定居,他們繼承著紀念雕刻和石頭工藝的傳統(類似偉大的印加文明)。對於其後的衰敗,海爾達爾的解釋是後來有了來自西方的定居者,島上爆發了所謂的“長耳人”與“短耳人”之間的一繫列戰爭,這些戰爭毀滅了島上發達的社會。由於這個理論比起其他人的一些理論來不是那樣驚人,因此也就沒有被其他的考古學家普遍認同。

    復活節島的歷史並不是什麼失落的文明之一,也不必用深奧的理論來解釋。相反,它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例證,說明著人類社會對環境的依賴以及環境破壞所帶來的不可挽回的後果。它是這樣一個民族的故事:這個民族,從一個極其有限的資源基礎開始,靠著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建造了當時世界上發達的社會之一;然而,這種發展對環境的索取也是巨大的,當環境再也不能承受這種壓力時,這樣一個在過去數千年中艱苦建造起來的社會——就隨著環境一起崩潰了。

    復活節島的殖民處於全球範圍人類定居這個長期過程的後期階段。有人類到達島上大5世紀時候的事,當時正值羅馬帝國在西歐的崩潰時期,中國亦處200年前漢帝國垮臺所帶來的混亂之中,印度則已到了短命的笈多王朝(Guptaempire)的後期,而特奧蒂瓦坎(thegreatcityofTeotihuacan)則支配著中美洲的絕大部分。上島定居的是波利尼西亞人(Polynesians),這隻是他們穿越遼闊太平洋的偉大探險和定居過程的一部分。早的波利尼西亞人來自東南亞,大前10世紀就抵達了湯加群島和薩摩亞群島。他們從那裡向東,大3世紀左右到達了馬克薩斯群島,然後於5世紀時分為兩路:一路朝東南到達復活節島,一路朝北到達夏威夷。

    這個過程的後階段是在大約6世紀時又來到了社會群島(theSocietyIslands),然後從那裡到達新西蘭,這大約是8世紀。當這個定居過程完成後,波利尼西亞人就成了地球上分布廣的民族,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從北邊的夏威夷到西南的新西蘭,加上東南的復活節島。這個地帶有如今的兩個美國那樣大。波利尼西亞人的長途航行用雙體獨木舟進行,中間有一個大平臺,用於人員的替換休息和裝載植物、動物和食物。這是一個精心準備的移民過程,顯示了相當高超的航海本領和駕船技藝,因為太平洋的洋流和風向與由西向東的航行相逆。

    當批人到達復活節島時,他們發現的是一個資源稀少的世界。這是個火山島嶼,但早在波利尼西亞人登上此島的400年之前,島上的3個火山就熄滅了。復活節島的溫度很高,濕度很大,盡管土地面積不小,但排水很成問題。島上沒有常年的溪流,的淡水來自死火山口的湖。由於它太過遙遠,島上隻有為數不多的植物和動物種類。有30種本地植物,沒有哺乳動物,有幾種昆蟲和兩種小蜥蜴,島周圍的海中魚也很少。批人的到達對於改進這種狀況沒做什麼。波利尼西亞人在自己家鄉的那些島嶼上也隻依賴很少的植物和動物種類來生存,他們僅有的家畜是雞、豬、狗,還有波利尼西亞老鼠;主要的作物是山芋、芋頭、面包樹果、香蕉、椰子和白藷。復活節島的定居者們帶來了雞和老鼠,他們很快就發現,對於像面包果樹和椰子樹這樣的亞熱帶植物來說,天氣過於炎熱,而對於他們的通常主食——山芋和芋頭也非常不利。所以,這些居民就隻好食用主要由雞和白藷構成的食物。這種雖不缺乏營養但相當單調的食譜,其好處就是白藷的種植相當容易,使居民們可以有大量的空閑來干別的。

    5世紀時有多少定居者來到這裡已不得而知,但他們多不會超過二三十人。隨著人口慢慢地增長,與波利尼西亞人其他那些地方相似的社會組織形式就在這裡被人們采納。基本的社會單位是大家庭,它們共同擁有、共同種植土地。緊密相聯的家庭構成了家族和部落,它們都有自己的宗教活動和祭祀活動的中心。

    每個部落由一個首領來領導,他可以組織和指揮各種活動,部落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再分配也以他為中心來進行。這樣一種組織形式和部落之間的競爭(很可能還有衝突),既產生了復活節島的主要成就,也導致了它終的衰敗。

    定居者們一小群一小群地散居於島上的草棚子裡,周圍就是耕種的土地。集體活動圍繞著各自的祭祀中心來進行,這樣的活動占據了每年相當一部分時間。主要的祭壇是很大的石頭平臺,同波利尼西亞人的其他地方相似,被稱作“阿胡”(ahu),葬禮、祭祖和對逝去的部落首領的紀念,都在這裡舉行。復活節島與其他波利尼西亞人居住地不同的是,這裡的農活非常輕松,人們有很多空閑,所以部落首領就可以將這些空閑用於祭祀活動。這樣的結果就是創造了在所有波利尼西亞人部落中為發達的社會組織形式,而且屬於當時世界上為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之一。然而,它能夠依靠的資源非常有限。復活節島上的這些居民創造了各種繁復的祭禮,精心制作各種紀念物。有些紀念活動涉及背誦“龍戈龍戈”(rongorongo)中的內容,這是一種人們所知的波利尼西亞人的書寫形式,它有可能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文字手稿,而隻是一種記憶方式。那些繁復的祭禮中,有一種是在奧龍戈(Orongo)舉行的鳥祭,在這個地方仍然留存著47個集中在一起的特殊房舍以及幾個平臺,還有一繫列岩石上的高浮雕。祭祀活動主要的中心就是那些“阿胡”,在島上建造了三百多個這樣的平臺,主要是在靠近海岸一帶的地方。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其智力發達的程度在某些方面至少可以從一個事實中看出:不少“阿胡”都體現著復雜的與天文學上的聯繫,通常都是朝向鼕夏二至點中的一個或者是晝夜平分點。每一處這樣的平臺,都豎立起了巨大的石像,從1個到15個不等。這些留存至今的石像,就成為消失了的復活節島社會的獨特印記。正是這些島民,對這些石像投入了大量的勞作。石料在拉諾·拉拉庫(RanuRaraku)的采石場開采,雕刻它們的工具是用黑曜石制成的。石料被雕刻成很有特色的男性頭部和軀體,在頭部的放置著一個由紅色石頭制成的“頭飾”,“頭飾”重達10噸,是從另外一個采石場取來的。這種雕刻,與其說是一種復雜的任務,倒不如說更多的是一種時間的消遣。富挑戰性的是石像的運輸。每一尊石像都高約6米,重達數十噸,要把它們從島的這一端運到另一端,豎立在“阿胡”的上面。

    復活節島居民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就導致了他們整個社會的終命運。由於沒有任何拉拽用的牲畜,他們不得不依賴人力來搬運這些石像,於是就得使用樹干作為滾木。島上的居民從初5世紀時的小小部落,平穩地增長至1550年峰時的大約7000人。在這段時間裡,部落的數量在增加,而它們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到了16世紀,已有數以百計的“阿胡”建造起來了,伴隨它們的有600尊以上的巨大石像。正當這個社會處於它的峰時,突然就崩潰了,並且在拉諾·拉拉庫采石場留下了一多半尚未完成的石像。復活節島社會崩潰的原因和理解這個島嶼那些“神秘”的關鍵,就是全島範圍內采伐森林而導致的大規模環境退化。

    當歐洲人於18世紀首次來到這個島嶼時,它已經徹底沒有樹了,隻剩下若干棵樹的標本留存在拉諾·考(RanoKao)死火山的深坑底。然而,晚近的科學研究——其中涉及對花粉類型的分析——表明在初定居者上島時,島上曾有過茂密的植被,包括廣袤的森林。但是,隨著人口慢慢增長,人們就砍伐樹木以騰出空地用於耕種,也作為取暖和做飯的燃料,作為家庭用具、秸杆和茅草房屋的建築材料,或用來制作打魚用的獨木舟。不僅如此,對樹木的需求還在於大量運送這些極重的石像,從采石場運到島上的各處祭壇。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辦法就是使用許多人力,沿著一條從采石場到“阿胡”之間的用樹干鋪成的活動軌道來推滾它們。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且隨著部落之間在豎立石像上的競爭,這種需求量還在增加。結果,到了1600年的時候,復活節島上的樹已經差不多被砍伐完了,豎立石像的工作也就戛然而止,在采石場留下了許多進退兩難的石像。

    島上的砍伐森林並不是這個發達社會死亡的原因,祭祀活動對於島上居民的一般日常生活也有強烈影響。從15世紀開始,由於樹木的缺乏,許多人就不得不放棄用木材來建造房屋,而住到岩洞裡去。當一個世紀後樹木差不多已全部用光時,每個人都不得不去使用剩下來的那些東西。他們求助於在山邊挖一些石頭的蔽身之處,或是從火山口湖邊的植被中砍來蘆葦搭成脆弱的蘆棚。獨木舟也造不成了,用蘆葦做成小船用於長途航行是勉為其難的。打魚也更為困難,因為原先可用來織網的桑樹(它也可以用來織布)現在也沒有了。樹的砍伐也影響到了島上的土地,這些土地原來就由於缺乏合適的動物肥料來補充農作物所需的營養而退化,而沒有了樹的遮蔽更導致它們被侵蝕和基本營養的流失。結果,農作物的產量也下降了。島上沒有受到影響的食物來源是雞。隨著雞的重要性增加,就必須防止它們被人偷走,於是就用石頭建造雞舍,雞舍的出現可以與復活節島這一時期的歷史聯繫起來。這樣一種逐漸縮小的資源基礎,是不可能養活7000居民的,人口的數量下降得很快。

    1600年之後,復活節島上的社會進入衰退期,退回到了甚至比初更為原始的狀態。沒有樹,所以也就沒有了獨木舟,島上居民被困在這麼一個遙遠的地方,無法逃避他們自己造成的這種環境崩潰所帶來的後果。砍伐森林帶來的社會影響和文化影響也同樣重大。再也不能夠豎立新的石像,這就對信仰體繫和社會組織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從而使得這麼一個復雜社會得以建立的基礎成了問題。逐漸減少的資源導致越來越多的衝突,結果形成了幾乎無休止的戰爭狀態。奴隸制變得流行,隨著可以得到的蛋白質的減少,居民中出現了喫人現像。戰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摧毀對立部落的“阿胡”——它們有一些作為葬地留存下來,但絕大部分都被拋棄了。那些巨大的石像,由於過分龐大而無法摧毀,於是就被推倒。當18世紀的歐洲人首次登上這個島嶼時,他們發現還剩下一些豎立的石像,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時,所有的石像就全部傾倒了。當來訪者詢問這些石像是如何從采石場弄過來時,這些處於原始狀態的島上居民已經記不起自己的祖先曾經發展到一種什麼樣的程度了,於是隻能說這些巨大的石像是自己從島嶼那邊“走”過來的。歐洲人看到的是一片光禿禿的景像,也想不出什麼合乎邏輯的解釋,隻好是迷惑不解了。

    經歷了許多世紀,復活節島上的定居者們非常不容易、非常艱難地建造了自己這種類型的社會組織,這是當時世界上為發達的社會組織形式之一。在一千多年中,他們維持了一種與其精巧的社會和宗教習俗相適應的生活方式,

    這不但使他們得以生存,而且還能繁榮發展。這在許多方面都是一種人類創造性的勝利,是對艱苦環境的顯而易見的勝利。但是,島上居民人口的增長和文化上的雄心,終被證明對於他們可以得到的有限資源而言是過於巨大了。當環境被這種壓力摧毀後,這個社會很快崩潰,並且走向了一種近乎野蠻的狀態。

    復活節島的居民如果意識到自己幾乎完全與世界的其他地方相隔絕,自然肯定會認識到他們自身的生存就依賴於一個小島的有限資源。不管怎樣,這是一個小得隻要他們一兩天就可以走遍的島嶼,他們自己能夠看見在森林中正在發生的變化。然而,他們卻不能夠設計出一種體繫,以允許他們找到自身與環境的一種恰當平衡。至關重要的資源就這樣慢慢消耗掉,後什麼也沒留下來。的確,當小島資源的有限變得十分明顯時,部落之間在木材上的競爭看起來就更加劇了,越來越多的石像被雕刻、被運送、被豎立,就是為了鞏固聲威和地位。在采石場附近有那麼多未完成或是不能運走的石像,這個事實表明人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島上究竟還留下了幾棵樹木。

    復活節島的命運有著超越它自身的更為廣泛的啟示。如同復活節島,地球也隻是以有限的資源來支撐人類社會及其全部需求。就像島上的那些居民,地球上的人類也沒有可行的辦法來逃離地球。地球上的環境是如何塑造了人類歷史?人類又如何塑造和改變了他們居住於其中的這個世界?其他的社會是否也陷入了與復活節島居民一樣的困境?200萬年以來,人類在獲得更多食物和榨取更多資源上獲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維持著人口的增長和越來越精巧、越來越技術發達的社會。但是,比起復活節島的居民們來,在找到不會終耗盡自己所能得到的資源、不會不可逆轉地損害自身生存所依靠的支撐繫統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上,人類會較為成功一些嗎?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