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普及讀物
    【市場價】
    144-208
    【優惠價】
    90-130
    【作者】 樊樹志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史圖書  小說  歷史小說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07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1060737
    作者:樊樹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8年05月 

        
        
    "

    編輯推薦
    張居正,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聲名顯赫的歷史文化名人。他所進行的改革,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由於得到了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舉扭轉了持續走下坡路的頹靡政局,而彪炳於史冊。
    這是人們通常對他的了解。
    人們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環節:他死後,皇帝翻臉不認人,說他“專權亂政”、“謀國不忠”,甚至想對他“斷棺戮尸”。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的官僚隨聲附和,乘機落井下石,誣蔑張居正“殘害忠良,荼毒海內”,揚言:“即斬棺斷尸尚有餘罪”。
    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雲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麼?背後究竟有什麼玄機?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這八個字是當時人提供的答案。 
    內容簡介
    張居正,一個皇帝面前一言九鼎、聲威赫赫的人物,一個雷厲風行、銳意改革,並且成效卓著的改革家,在他死後,卻被同一個皇帝說成專權亂政、謀國不忠,甚至想對他斷棺戮尸。從高位到罪人,也許就在於皇帝的一念之不同。
    君臣之間,何其微妙。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是當時人給出的張居正這種結局的緣由,也是值得後人深長思之的現像。
    作者簡介
    樊樹志,1937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繫,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繫史、江南地區史。
    代表著作有:《中國封建土地關繫發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
    目錄
    一、初涉政壇的徘徊
    1.家世與科舉
    2.彷徨於政壇高層的權力爭鬥
    3.恩師徐階的虛與委蛇
    二、彈劾嚴嵩的形形色色
    1.嚴嵩何許人也
    2.彈劾嚴嵩的形形色色
    3.嚴氏父子的下場
    4.海瑞罵皇帝
    三、逢迎於徐階、高拱之間
    1.張居正重回官場
    2.徐階主政
    3.隆慶時期的內閣紛爭——張居正的《陳六事疏》
    四、權力博弈:“附保逐拱”一、初涉政壇的徘徊
    1.家世與科舉
    2.彷徨於政壇高層的權力爭鬥
    3.恩師徐階的虛與委蛇
    二、彈劾嚴嵩的形形色色
    1.嚴嵩何許人也
    2.彈劾嚴嵩的形形色色
    3.嚴氏父子的下場
    4.海瑞罵皇帝
    三、逢迎於徐階、高拱之間
    1.張居正重回官場
    2.徐階主政
    3.隆慶時期的內閣紛爭——張居正的《陳六事疏》
    四、權力博弈:“附保逐拱”
    1.隆慶皇帝的去世
    2.馮保其人其事
    3.顧命大臣內訌
    4.高拱與馮保鬥法
    5.高拱的垮臺:“回籍閑住”
    五、“王大臣案”的陰謀與是非
    1.圖謀行刺皇帝的“王大臣”
    2.株連高拱的密謀
    3.陰謀的破產
    六、代帝攝政的首輔與帝師
    1.小皇帝朱翊鈞
    輔張先生”
    3.慈聖皇太後李氏
    七、萬歷新政:改革與逆流
    1.改革的前奏
    2.萬歷新政的漸次展開
    3.“不許別創書院”——矯枉過正的改革
    4.怨聲甚囂塵上
    5.傅應禎、劉臺的反對聲浪
    八、“奪情”風波的前前後後
    1.張居正九年考滿
    2.“奪情”的臺前幕後
    3.圍繞“奪情”的風波:彈劾與廷杖
    4.輿論的反響
    5.彈劾與廷杖的再現
    九、改革向縱深發展
    1.“不加賦而上用足”
    2.清丈田糧:丈量耕地與清理賦稅
    3.一條鞭法:賦稅與徭役的貨幣化
    十、皇帝的大婚與張居正的“歸葬”
    1.大婚的吉期
    2.皇帝的婚禮與太後的慈諭
    3.張居正的“歸葬”
    4.“惴惴之心無一日不臨於淵谷”
    十一、張居正之死與馮保的垮臺
    1.張居正的病情
    2.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
    3.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垮臺
    十二、對張居正的清算
    1.政治形勢的劇變——彈劾張居正的洶湧浪潮
    2.為劉臺平反
    3.遼王案與張居正
    4.張居正的抄家阨運
    5.張居正的悲劇——“威權震主,禍萌驂乘”
    在線試讀
    一、初涉政壇的徘徊
    1.家世與科舉
    嘉靖四年(1525),張居正出生於荊州府江陵縣。荊州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地方,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張居正的原籍並不在這裡。
    他的遠祖張關保是鳳陽府定遠縣人,是明璋的同鄉,也是明勛李善長為核心的“淮西集團”眾多文臣武將的朝末年,張關保和鄉親們一樣,參加了造反的紅巾軍(又稱紅軍),璋,南征北戰。
    明朝建立後,張關保被授予軍職,分配到荊州府的歸州。從此,張家後人便成了荊州人氏。張居正曾祖父張誠,從歸州遷移到江陵縣,在此定居。所以,張居正科舉考試填寫的履歷表“籍貫”一欄,就寫著荊州府江陵縣;待到他顯赫以後,人們按照當時官場的慣例,尊稱他為張江陵先生,或者索性叫他“江陵”。猶如江西貴池人夏言叫做“貴池”,江西分宜人嚴嵩叫做“分宜”,河南新鄭人高拱叫做“新鄭”,松江華亭人徐階叫做“華亭”,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稱呼方法。
    張居正的家世並不顯赫,世襲的軍戶身份,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低下的,家境也屬於貧寒一類。父親張文明,想通過科舉道路改變家庭的境遇,多次參加考試,都名落孫山,連個舉人也沒有考上,終其一生,隻是一個落第秀纔而已。張居正後來為父親寫的小傳《先考觀瀾公行略》,談起這一點,似乎有為尊者諱的意思,稱贊父親從小就很“警敏”,“為文下筆立就,不復改竄,口占為詩,往往有奇句”,簡直是一個纔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俯首就繩墨”——不願埋頭鑽研四書五經,學問方面差了一些。張文明自己也知道學問不行,就把全部夢想都寄托於兒子身上,希望他科舉仕途順利,躍登龍門,改變張家的困境。
    張居正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發憤攻讀,學識卓異,從秀纔到舉人再到進士,還算比較順利。這得歸功於兩位伯樂式的恩師的提攜。
    第一位恩師就是李士翱,這位荊州知府在主持童生考試時,發現名叫張白圭的少年很有纔華,非常欣賞,認為白圭這個名字不好,幫他改名為居正,不僅對他寄予厚望,而且極力向湖廣提督學政田頊推薦。田頊當場出題考試,張居正的文章寫得相當出色,發榜時果然名列榜首。一時間,“荊州張秀纔”聲譽鵲起。張居正飛黃騰達後,對恩師李士翱的獎掖始終念念不忘。
    第二位恩師是顧璘。這位湖廣巡撫慧眼識英纔,在眾多參加嘉靖十五年(1536)武昌鄉試的秀纔之中,看中了年僅十二歲的張居正,對他贊譽備至,特地寫詩相贈,稱贊他“今看十歲能長賦,何用從前咤陸機”,令居正感懷不已。一、初涉政壇的徘徊
    1.家世與科舉
    嘉靖四年(1525),張居正出生於荊州府江陵縣。荊州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地方,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張居正的原籍並不在這裡。
    他的遠祖張關保是鳳陽府定遠縣人,是明璋的同鄉,也是明勛李善長為核心的“淮西集團”眾多文臣武將的朝末年,張關保和鄉親們一樣,參加了造反的紅巾軍(又稱紅軍),璋,南征北戰。
    明朝建立後,張關保被授予軍職,分配到荊州府的歸州。從此,張家後人便成了荊州人氏。張居正曾祖父張誠,從歸州遷移到江陵縣,在此定居。所以,張居正科舉考試填寫的履歷表“籍貫”一欄,就寫著荊州府江陵縣;待到他顯赫以後,人們按照當時官場的慣例,尊稱他為張江陵先生,或者索性叫他“江陵”。猶如江西貴池人夏言叫做“貴池”,江西分宜人嚴嵩叫做“分宜”,河南新鄭人高拱叫做“新鄭”,松江華亭人徐階叫做“華亭”,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稱呼方法。
    張居正的家世並不顯赫,世襲的軍戶身份,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低下的,家境也屬於貧寒一類。父親張文明,想通過科舉道路改變家庭的境遇,多次參加考試,都名落孫山,連個舉人也沒有考上,終其一生,隻是一個落第秀纔而已。張居正後來為父親寫的小傳《先考觀瀾公行略》,談起這一點,似乎有為尊者諱的意思,稱贊父親從小就很“警敏”,“為文下筆立就,不復改竄,口占為詩,往往有奇句”,簡直是一個纔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俯首就繩墨”——不願埋頭鑽研四書五經,學問方面差了一些。張文明自己也知道學問不行,就把全部夢想都寄托於兒子身上,希望他科舉仕途順利,躍登龍門,改變張家的困境。
    張居正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發憤攻讀,學識卓異,從秀纔到舉人再到進士,還算比較順利。這得歸功於兩位伯樂式的恩師的提攜。
    第一位恩師就是李士翱,這位荊州知府在主持童生考試時,發現名叫張白圭的少年很有纔華,非常欣賞,認為白圭這個名字不好,幫他改名為居正,不僅對他寄予厚望,而且極力向湖廣提督學政田頊推薦。田頊當場出題考試,張居正的文章寫得相當出色,發榜時果然名列榜首。一時間,“荊州張秀纔”聲譽鵲起。張居正飛黃騰達後,對恩師李士翱的獎掖始終念念不忘。
    第二位恩師是顧璘。這位湖廣巡撫慧眼識英纔,在眾多參加嘉靖十五年(1536)武昌鄉試的秀纔之中,看中了年僅十二歲的張居正,對他贊譽備至,特地寫詩相贈,稱贊他“今看十歲能長賦,何用從前咤陸機”,令居正感懷不已。
    張居正晚年在給朋友的信中,對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記憶猶新,感恩戴德。他說,湖廣巡撫顧磷初次見到他,就贊譽他是“國士”、“神童”,把他引為“小友”。顧磷多次對同僚說,這孩子將來有治國的“相纔”,可以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邺侯(唐朝宰相李泌)相媲美。有一天,顧磷在家中設便宴款待居正,叫他的小兒子顧峻出來相見,介紹說,這位是荊州張秀纔,將來擔任中樞要職時,你可以去求見,他必定會感念昔日老朋友的兒子,出手幫你一把。張居正談起四十年前的這些細節,歷歷在目,仿佛昨天的事情,流露出對於顧公知遇之恩刻骨銘心的感念,隻有以死相報,纔能了卻這一段恩情。這時的他已經位極人臣,權傾朝野,一般情況下很少向人透露內心的隱秘,他卻向朋友坦然表示這段恩情一直埋藏在心中,從未忘卻。遺憾的是,顧公過世以後,顧府家道中落,他如果無以為報,必將鑄成終生大恨,恐怕無臉再見顧公於黃泉了。由於他一再請求朋友幫忙,纔使顧公的後人得到照顧,纔不至於有忘恩負義的遺恨。這是後話,暫且打住。
    少年張居正發憤努力,果然沒有辜負李翱與顧磷的期許。不過也經歷了一些曲折。他雖然被譽為“神童”,但科舉考試並不順利,舉人考了兩次,進士也考了兩次。也就是說,鄉試與會試的第一次都落第了。看來張居正並不是應試教育的寵兒,也不是死記硬背的能手。
    嘉靖十九年(1540),他再次參加湖廣鄉試,考中舉人。四年之後,進京參加會試,結果意外地落第,沒有被錄取為進士。這使得被譽為“神童”的他頗有意料之外的失落感,或許是少年得志有些忘乎所以,纔馬失前蹄?他後來在給兒子張懋修的信中回顧這段往事,並不怨天尤人,而是有所檢討的。他坦然地說,由於小小年紀輕易地取得秀纔、舉人的功名,有些忘乎所以,以為進士及第是“唾手可得”的事,於是乎放松了學業,尤其是放松了科舉考試的本業——四書五經的鑽研,心有旁騖。確實,張居正對於應付科舉考試的所謂“制藝”,是不屑一顧的,他有更深的關注點——與“治國平天下”緊密相關的政治實務。落第以後,他幡然悔悟,不得不回到應試教育的軌道上,埋首於四書五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丁未年,丁未會試與殿試,張居正都順利通過了。他終於登上了科舉的最高臺階,躍登龍門,進士及第。從此,開始了漫長的仕途生涯。按照常規,新科進士必須有一個見習的過程,張居正也不例外,被分配到翰林院擔任庶吉士。翰林院是負責編寫歷史和管理圖書的中央政府部門,庶吉士是沒有官品的練習生,新科進士經過庶吉士階段,纔可以授予有品級的官職。
    僅僅從字面上理解,翰林院似乎是一個清閑機構,其實不然。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中,翰林院至關重要,進入內閣的官員大多是翰林院出身,而內閣是中央政府的中樞。庶吉士雖然隻是練習生,沒有官品,卻是通向內閣的起步。當時人把庶吉士看作“儲相”——內閣的人纔儲備處,內閣大學士的候補隊伍,並非誇張其辭。
    不久,張居正被分配擔任翰林院的編修。這個“編修”職務,是負責編寫國史和實錄的七品官員。在這個崗位上,他居然徘徊了十年之久。
    丁未會試的主考官孫承恩、張洽,成了張居正的座主;分房考官陳以勤、吳維嶽,披閱他的考卷,成了他的房師。與張居正同科成為進士的都是一時之選。一甲第一名李春芳,後來成為張居正的頂頭上司與同事。其他如殷士儋、王世貞、汪道昆、王宗茂、凌雲翼、陸光祖、宋儀望、楊繼盛等,都聲名顯赫,正如朱東潤《張居正大傳》所說:“這一科有第一流的首相,第一流的文人,立功邊疆的大帥,彈劾權幸的忠臣,可算得人甚盛。”
    2.彷徨於政壇高層的權力爭鬥
    十年寒窗,一登龍門,從一介寒士變為一個官僚,對於張居正而言,意味著遠大的前程正在向他招手。但是,今後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官場充滿了勾心鬥角的紛爭,仕途是坎坷曲折的。即使像張居正那樣的鐵腕人物,也會喪失自信,打退堂鼓,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在擔任翰林院編修五年之後,即嘉靖三十三年(1554),他以健康不佳為理由,辭職回鄉。對於從不言敗的張居正而言,無疑是一件咄咄怪事,需要細細的分析。回家休養身體,固然是一個理由,但這個理由太不充分真正的理由是對於政壇高層的權力爭鬥感到彷徨,無所適從,不如跳出圈子,圖個清靜。這完全不像張居正的性格,他後來身處權力中心,縱橫捭闔,得心應手地玩弄權術,與此形成強烈的反差。
    五年之前,他第一次表露自己的治國理念。嘉靖二十八年(1549),他向皇帝呈上了一份奏疏——《論時政疏》。這份奏疏指出了朝廷政治的病癥,關鍵在於皇帝沉迷於道教,不理朝政,拒絕大臣的批評,導致政局日趨紊亂。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宗室藩王驕縱恣肆,官吏荒廢本職工作,吏治因循腐敗,邊防武備廢弛,財政連年赤字。應該說,這些批評都是抓到要害的。為了使得皇帝能夠接受這些意見,他語重心長地說:臣聽說英明的君主不會憎惡臣下言辭危切的進諫,因而在青史留名;仁人志士不回避殺身之禍而向皇帝直言進諫,使得國事避免失誤,因而功勛流芳百世。
    然而,剛愎自用的嘉靖皇帝最不喜歡臣下向他諫諍,聽不得批評意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的奏疏當然不在他的眼裡。張居正滿懷希望的進諫,一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音。這令他感到傷心,對朝政感到失望,這恐怕是促使他辭職回鄉的一個原因吧!
    但是,還有更加震撼的事件發生,促使他斷然下定決心,暫時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那就是內閣首輔夏言被處死事件,這毫無疑問是政壇大地震,是當時最具震撼力的爆炸性新聞。
    夏言是嘉靖時期政壇高層一個頗為引人注目的大臣,有纔干,有抱負,但為人鋒芒畢露,行事無所顧忌,遭到他的內閣同僚、江西同鄉嚴嵩誣陷,被皇帝處死,堪稱當時震驚朝野的政治悲劇。以內閣首輔的顯赫官階,而被綁赴西市斬首,實在是明朝建立以後罕見的反常現像。類似的事例隻有到明朝臨近滅亡的崇禎時期纔有再現,內閣首輔薛國觀、周延儒被皇帝“賜自縊”——遵命上弔自殺。然而這是秘密處死,至少還顧及死者的面子,與夏言的公開綁赴刑場處死,不可同日而語;何況薛國觀、周延儒之流人品卑劣,咎由自取,無法與夏言相比擬。毫無疑問,這是一幕令人感嘆的悲劇。
    造成夏言悲劇的原因,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受到政敵嚴嵩的排擠與誣陷;二是他本身對於朝廷“潛規則”的忽視,失寵於皇帝。
    夏言於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及第,擔任兵科給事中時,遵照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指示,清查北直隸皇親國戚霸占民田的劣跡,與貴族、宦官正面較量,這種無所畏懼的政治品格,被輿論界傳為美談。不久,他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的身份,進入內閣,協助內閣首輔李時處理內閣事務。李時病故後,他升任首輔。
    看來,夏言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又深得嘉靖皇帝的信任,使他有點得意忘形。正是出於這種心態,使他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同僚,而又缺少城府,即使對待像嚴嵩這樣厲害的角色,也是如此。這就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嚴嵩雖然比夏言進入內閣晚六年,卻比夏言早十二年得中進士,資歷不淺,時時都在覬覦內閣首輔的位置。夏言對此渾然不覺,始終以內閣首輔的身份,把同在內閣的嚴嵩看作下屬,頗有一點頤指氣使的樣子。別看嚴嵩日後專擅朝政時不可一世,當時在夏言面前卻是一副別樣的面孔,甘願放下身段,以下級對待上級的恭敬態度,阿諛奉迎,唯唯諾諾。瀋德符《萬歷野獲編》談到這一情節,有一個極妙的比喻:“如子之奉嚴君”——好像兒子侍奉嚴厲的父親那樣。夏言從內心瞧不起嚴嵩,常常在公開場合對他冷嘲熱諷,嚴嵩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恭敬如儀。為了討好夏言,嚴嵩親自拜訪夏府,向夏言下跪,遞上宴會請柬,請夏言賞光。
    夏言絲毫沒有察覺嚴嵩的陰謀,安之若素。更要命的是,夏言日漸流露出對皇帝的不滿情緒,而這一點恰恰被老奸巨猾的嚴嵩抓住了。
    嘉靖皇帝沉迷於道教玄修,一心隻想得道成仙,不喜歡穿龍袍、戴皇冠,索性身穿道袍,頭戴香葉冠,把自己打扮成道士模樣。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大臣們也和他一樣打扮,頭戴道冠,身穿道服,腳著道靴,出現在朝堂之上。善於阿諛奉承的嚴嵩百分之一百地照辦;耿直而迂執的夏言以為此舉有失朝廷體統,拒不執行,一如既往地身穿朝服,出現在朝堂,與周圍的同僚顯得格格不入。剛愎自用的皇帝十分不滿,以為這是夏言對他的“欺謗”。從此對他表示厭惡,對嚴嵩日益寵信。
    一直在窺測時機的嚴嵩,乘機出手,利用陝西總督曾銑提出收復河套地區的建議,宣稱幕後指使人是夏言,陷害夏言和曾銑。此舉正中皇帝下懷,他早已對夏言屢屢違背聖旨,有所不滿。接到嚴嵩的奏疏,立即下達聖旨:處死夏言、曾銑。
    夏言死得很慘,堂堂內閣首輔居然被綁赴西市斬首示眾,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對於朝野的震撼力是難以形容的。身在朝中的張居正第一次領略到官場權力爭鬥的險惡,人微言輕的他隻是一個旁觀者,似乎與他無關,但是政治地震的衝擊波他感受到了。尤其令他難以釋懷的是,正直人士受到邪惡勢力的排擠打擊,是非顛倒,使他深感失望。
    這或許是促使他辭官回鄉的又一個原因吧!
    3.恩師徐階的虛與委蛇
    夏言死後,嚴嵩又排擠了新任首輔翟鑾,如願以償地升任內閣首輔,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年的專擅朝政的時代。內閣次輔徐階與他的矛盾逐漸激化了。
    徐階與張居正的關繫非同一般。他是張居正在翰林院擔任庶吉士時的指導老師,當時徐階以吏部左侍郎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其職責之一就是教育、輔導那些庶吉士,是張居正名副其實的業師。這種師生關繫在官場是至關緊要的,日後徐階提撥重用張居正,都與此密切相關。因此,徐階與嚴嵩的矛盾,張居正難以置身事外。
    徐階這個松江府華亭縣人,具有江南人典型的身材與品格,據《明史》的描述,徐階身材短小,皮膚白皙,聰明機靈,有權術謀略,卻深藏不露。但是,他也並非一味的明哲保身,年輕時也曾經鋒芒畢露,直言無忌,用激烈的言辭反對內閣首輔張璁迎合嘉靖皇帝尊崇道教貶抑孔子的主張,既是在批評首輔,也是在批評皇帝。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他由翰林院編修被貶謫到偏遠地方。徐階並不因此而消沉,依然在追求自己的抱負。不久,他奉調回京,出任京官。
    經過此番挫折,他有所領悟,收斂起鋒芒,日趨圓滑,日趨老練,深知要在朝廷站穩腳跟,步步高升,必須獲得皇帝的寵信,舍此別無他途。於是,他和其他阿諛奉承的官僚一樣,把自己的文學纔華用於幫助皇帝撰寫“青詞”(道教文書),頗受痴迷於道教的皇帝的青睞。在這一點上,他和那些“青詞宰相”並無二致,和嚴嵩也不相上下。
    徐階的阿諛奉承獲得了皇帝的寵信,經常單獨召見,和他長時間對話,當時叫做“召對”。皇帝的單獨召對,是對親信大臣的特殊待遇。何況他的纔干謀略明顯高於嚴嵩一籌,引起了嚴嵩的猜忌,兩人的分歧逐漸顯現。
    此時的徐階已經升任禮部尚書,在不少政見與對策方面,和嚴嵩有明顯的分歧。圓滑老練的他,采取陰柔的態度,淡化分歧,虛與委蛇,小心謹慎地和嚴嵩相處。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孫女許配給嚴嵩的孫子,以政治婚姻的方式聯絡感情,化解兩人之間的矛盾。正如黃景昉《國史唯疑》所說,徐階鋻於夏言等人遭到嚴嵩陷害而慘敗的前車之鋻,不得不對嚴嵩委曲逢迎。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