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漢家的日常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普及讀物
    【市場價】
    536-776
    【優惠價】
    335-485
    【作者】 侯旭東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史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327747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3277476
    叢書名:新史對話繫列

    作者:侯旭東/著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5月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闢蹊徑,立足關繫思維,聚焦兩漢時期上自朝廷,下至臨湘侯國、西北邊地的候官與各地傳舍運作的日常形態,致力於揭示反復進行的事務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與律令、制度、機構的錯綜關繫,展示了國家日常運轉與維持的內在邏輯與生動細節,也對涉及兩漢乃至整個王朝時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認識,為作者倡導開展的日常統治研究提供了一繫列精彩個案。








    本書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闢蹊徑,立足關繫思維,聚焦兩漢時期上自朝廷,下至臨湘侯國、西北邊地的候官與各地傳舍運作的日常形態,致力於揭示反復進行的事務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與律令、制度、機構的錯綜關繫,展示了國家日常運轉與維持的內在邏輯與生動細節,也對涉及兩漢乃至整個王朝時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認識,為作者倡導開展的日常統治研究提供了一繫列精彩個案。








    作者簡介







    侯旭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繫教授。主要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與出土文書簡牘。出版《什麼是日常統治史》(2020)、《寵:信-任型君臣關繫與西漢歷史的展開》(2018)、《近觀中古史》(201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2005)與《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佛陀相佑》)(1998、2015、2018)、譯著數部,發表論文七十餘篇。








    目錄
    序論1
    上編
    傳舍使用與漢朝的日常統治13
    延二年日記》所見西漢東海郡及其周邊的“傳舍”19
    延二年日記》所見傳舍使用26
    三、官吏的外繇與傳舍使用33
    四、外地官吏出差與傳舍使用40
    五、結論45
    西北漢簡所見“傳信”與“傳”:
    兼論漢代君臣日常政務的分工
    與詔書、律令的作用48
    一、出土地點50
    二、傳文書的分類與特點53
    三、傳文書的分類考察56







    序論1
    上編
    傳舍使用與漢朝的日常統治13
    延二年日記》所見西漢東海郡及其周邊的“傳舍”19
    延二年日記》所見傳舍使用26
    三、官吏的外繇與傳舍使用33
    四、外地官吏出差與傳舍使用40
    五、結論45
    西北漢簡所見“傳信”與“傳”:
    兼論漢代君臣日常政務的分工
    與詔書、律令的作用48
    一、出土地點50
    二、傳文書的分類與特點53
    三、傳文書的分類考察56
    四、傳文書事由所見君臣日常政務的分工與詔書、律令的作用74
    五、結語94
    漢代律令與傳舍管理115
    一、漢代律令中涉及傳舍使用的規定115
    二、漢代律令的演變與行用128
    三、結論135
    皇帝的無奈
    ——西漢末年的傳置開支與制度變遷137
    一、上計結束前的叮嚀:皇帝牧民關切的轉達140
    二、西漢末年傳置年度招待開支的估算149
    三、皇帝的告誡為何失靈?174
    四、結論192
    從朝宿之舍到商鋪——漢代郡國邸與六朝邸店考論221
    一、前言221
    二、郡國邸的用途:從敦煌懸泉漢簡說起225
    三、郡國官吏赴京師公干與郡國邸230
    四、從郡國邸到邸店236
    五、結論244
    下編
    西漢“君相委托制度”說剩義:兼論刺史的奏事對像249
    一、 引言249
    二、西漢武帝以後丞相作用再探254
    三、刺史奏事對像考269
    四、餘論280
    西漢御史大夫寺位置的變遷:兼論御史大夫的職掌283
    一、西漢後期御史大夫府在宮外考285
    二、御史大夫寺外遷時間考294
    三、御史大夫寺出宮的背景與影響300
    四、結論312
    丞相、皇帝與郡國計吏:兩漢上計制度變遷探微314
    一、西漢皇帝與上計317
    二、東漢皇帝與上計327
    三、上計活動變化的意義與東漢初年政局336
    四、結論344
    東漢《乙瑛碑》增置卒史事所見政務處理:
    以“請”“須報”“可許”與“書到言”為中心346
    一、背景:卒史與吏員350
    二、“請”與臣下的創議352
    三、“須報”與“待報”361
    四、“可許”與實施建議370
    五、“書到言”與司空的監督372
    六、餘論376
    胡廣/蔡邕“帝之下書有四”說的“顯”與“隱”379
    一、 被遮蔽的胡廣與繞不過的蔡邕380
    二、胡/蔡四類說的“說”與“未說”386
    三、 胡/蔡四類說與各方對尚書的爭奪404
    四、 結論416
    漢代西北邊塞他官兼行候事如何工作?417
    一、兼行候事概觀418
    二、兼行候事的開展427
    三、餘論444
    附錄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繫年初編:
    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449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所見給吏與吏子弟
    ——從漢代的“給事”說起475
    一、前言475
    二、漢代的給事與給吏480
    三、孫吳的給吏與吏子弟498
    四、結論511
    外編
    天下秩序、八王之亂與劉淵起兵:一個“邊緣人”的成長史515
    一、釋“單於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518
    二、天下秩序的明暗:臣服、無所事事與失敗的反叛532
    三、佐晉與反晉:天厭晉德與劉淵起兵543
    四、結論556
    後記559








    前言
    序 論
    收在本書中的14篇論文,是近二十年來從事歷史上日常統治研究的主要成果,按照內容大致分為三編。上編的五篇圍繞漢代傳舍(當時官方設立的招待所)的使用展開。下編的八篇,內容為龐雜,涉及朝廷到郡縣、邊塞候望繫統中的候官,既有常見的問題,如皇帝與丞相的關繫、刺史的作用、御史大夫的職掌、郡國到朝廷的上計等,也包含自下而上的陳請、儒生在描述皇帝所下文書中的心曲、朝廷與郡縣官吏工作中抽調其他機構或下屬機構的做法(給事)以及候官的負責人候在外出巡視轄區(行塞)時如何安排代理者,及這種安排的後果。外編隻有一篇,討論的是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問題,在他與晉廷共享的天下秩序下,他的經歷與八王之亂的契機,如何被劉宣等所捕捉,推動劉淵走上反晉的道路。劉淵打著繼承漢高祖的旗號,不妨亦放在漢朝的延長線上思考。天下秩序的雛形在漢代已出現,嵌入其中的“蠻夷”首領有意無意地利用它來建立自己的政權。“蠻夷”推翻中原王朝,這是遭,開啟了中國史上的新篇章。這篇盡管時段略有溢出,但是對於更完整地認識秦漢以降的王朝史,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對於理解日常統治研究的可能性,也是有裨益的。







    序 論


    收在本書中的14篇論文,是近二十年來從事歷史上日常統治研究的主要成果,按照內容大致分為三編。上編的五篇圍繞漢代傳舍(當時官方設立的招待所)的使用展開。下編的八篇,內容為龐雜,涉及朝廷到郡縣、邊塞候望繫統中的候官,既有常見的問題,如皇帝與丞相的關繫、刺史的作用、御史大夫的職掌、郡國到朝廷的上計等,也包含自下而上的陳請、儒生在描述皇帝所下文書中的心曲、朝廷與郡縣官吏工作中抽調其他機構或下屬機構的做法(給事)以及候官的負責人候在外出巡視轄區(行塞)時如何安排代理者,及這種安排的後果。外編隻有一篇,討論的是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問題,在他與晉廷共享的天下秩序下,他的經歷與八王之亂的契機,如何被劉宣等所捕捉,推動劉淵走上反晉的道路。劉淵打著繼承漢高祖的旗號,不妨亦放在漢朝的延長線上思考。天下秩序的雛形在漢代已出現,嵌入其中的“蠻夷”首領有意無意地利用它來建立自己的政權。“蠻夷”推翻中原王朝,這是遭,開啟了中國史上的新篇章。這篇盡管時段略有溢出,但是對於更完整地認識秦漢以降的王朝史,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對於理解日常統治研究的可能性,也是有裨益的。


    這些論文,除了上編是圍繞一個問題展開之外,其餘各編之間看上去並無直接的關聯。這些散漫的論文除了解決具體問題,彙集在“漢家的日常”名義下,如何從不同角度呈現出日常統治研究的特點,在《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一書的第七章有所揭示,即便該章沒有提及的論文,對照該書第六章與論文本身,也不難捕捉。這裡僅就其對於認識漢朝乃至中國歷史有什麼幫助,略加申述。


    上編五篇圍繞漢代傳舍使用的研究,一方面通過引入“使用”的視角,將研究彼時的傳舍從制度史的孤立分析中解放出來,重建它在當時的職能,也展現了“關繫視角”產生的化舊為新的作用。另一方面結合不同類型的出土資料,從律令規定、詔書的作用、傳舍運行以及運行中產生的問題與應對,及其未預期的結果等角度揭示了這類在各地縣級及以上的治所和交通線上普遍存在的機構如何發揮作用,既包括對王朝而言的功用,也包含這類機構如何實際運行,尤其是處於王朝不同位置的人——上至皇帝,下到傳舍的管理者、使用者,如何圍繞其使用過程開展爭奪,及這種爭奪與制度變動、王朝命運間的關繫。還有更長程的對比觀察,即當時的技術與管理方式下,廣土眾民的王朝統治中所面臨的無法擺脫的困境。


    這些論文既是對一類不起眼的機構如何發揮作用的分析,是不同位置的人與此類機構的關繫史,而非通常所說的制度史;又因其揭示的是無數次具有高度重復性的接待事務,也非研究者所熟悉的事件史。這種人與機構的關繫史也有助於認識王朝是如何維繫的,兩種觀察並置,形成“互觀”,可以從運行機制角度加深對漢朝,乃至整個中國帝制時代的認識,涉及律令的作用、律令與皇帝詔書的關繫、皇帝作用的多樣性,官吏自身牟利活動的意外後果等。


    下編與外編的論文看似零散乃至瑣碎,但如羅志田教授一篇論文的標題“非碎無以立通”所言,這些論文的立意本身,以及將它們合觀並置帶來的相互映照,不隻對具體問題提供些新見,同樣期望會對學界長期接受的一些宏觀性論斷或思路產生新的思考。關於前者,過於具體,不宜在此詳論,下面僅就後者略做說明。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啟了帝制時代,持續了兩千多年。從秦到清歷代皇帝作為統治者,是史書中的主角,有關記載連篇累牘,學界中,無論是個別皇帝的專題研究或傳記,還是總體分析,都相當豐富,再加上各類影視劇與小說,皇帝的面貌看起來並不陌生。細究起來,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成形的關於整個帝制時代的認識的影響,關於皇帝的總體認識也在具體研究廣泛展開之前便定型化,且深入人心,成為研究者心中從事研究,篩選史料建構“史實”的篩子,讓我們的認識不免趨於片面與化,失去對復雜面貌的把握。現在有必要一方面反思近代以來形成的種種基本認識,另一方面從更多面向認識皇帝及其作用。上編中至少兩篇涉及此,下編利用傳世文獻與出土簡牘,分析丞相在武帝以後的西漢統治中的作用,揭示了史書中“皇帝制度敘述”(甘懷真語)對丞相實際作用的遮蔽。


    關於西漢御史大夫的研究,不隻是考證其辦公地點的變化,更是關注從秦到西漢後期其職掌的前後變化,借助出土律令與文書簡牘,揭示秦與西漢王朝律令不斷積累與御史大夫職責側重點轉變之間的關聯,並提示《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有關記述的時代性。


    關於兩漢郡國上計朝廷時是否面見皇帝的考察,將以往不太關注的變化納入一般被視為制度史的問題中,揭示了東漢光武帝與明帝個人執政風格帶來的變動與後果,提示皇帝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同時也提醒讀者注意,這種作用與皇帝個性有關,往往因人而異,缺乏前後的連續性。像漢武帝這樣在位超過半個世紀的皇帝,其早年、中年與晚年的境遇、狀態與作為,也頗有不同,更不用說父子之間的差別了。他們所受的教育、生活經歷與大臣對皇帝的期待又有相當的連續性,他們所統御的王朝又帶有頗多內在的一致性,因而皇帝個人所能施展的空間其實也很有限,由此而來的更多地是波動與反復。以往多基於進化論的簡單假設,忽略不同時空下的波動與反復,將歷史視為單向的線性演進。結合《寵》一書,或許會對此有更清晰的認識。


    東漢桓帝時立於曲阜孔廟的《乙瑛碑》是漢碑名品。論文在書法之外關注碑文抄錄的文書,圍繞四個文書用語,梳理增置守廟卒史這一瑣事的處理過程,提示關注當時臣民陳請與建議在朝廷決策中的作用,反思以往強調皇帝支配論這一單向認識的局限。


    關於東漢後期胡廣與蔡邕師徒二人對於皇帝下發文書的分類與描述,如果認識上突破簡單的反映論,對照文獻、簡牘和石刻中實際使用的皇帝文書和文書稱呼上的流動性,不難發現兩人是如何借助對文書類型的表達來體現他們對皇帝角色的理解,以及對彼時朝政現狀的態度。這也有助於認識儒生與皇帝之間的關繫,及其對理想皇帝與現實皇帝之間張力的感受和努力。


    下編還利用簡牘考察西北邊地相當於今天“團長”一級的長吏“候”不在崗時如何安排臨時兼任者,以及官府編制已滿,面對眾多事務又人手不夠時如何處理這類看似細微的問題。跳出官職、秩級與職掌等制度史的通常關切,以及重大事件,從反復發生的官府實際運行方式中去捕捉常行的機制,發掘其不期然的後果,幫助我們從更多的側面認識面臨不同情境時,官僚統治具體是如何展開的。


    漢代以降王朝的完整形態是郡縣 四夷共處,借助定期舉行的儀式、冊封、印綬將這一天下秩序呈現出來並不斷予以強化,甚而內化到華夷參與者的世界構想中。這一秩序是觀念與實踐互動調整的產物,西漢宣帝以後逐漸落實在儀式活動上,會儀可算是初步定型。外編對劉淵起兵的再分析,則是在天下秩序的結構性關繫以及八王之亂的短期動蕩雙重作用下,重新觀察劉淵的經歷,揭示他如何走上反晉的道路。外編既是對天下秩序作用的再思考,亦是對事件性因素與個人作用的再挖掘,也是對20世紀以來傳統民族史聚焦的議題的反思與超越,有助於突破領域劃分,返回現場,捕捉時代氛圍與時人的感受,去認識個人作用及其局限、中國歷史的演進軌跡。


    以上基於實踐對漢代皇帝的多側面分析,需放在春秋戰國以來的思想與實踐中去把握,即一方面是從分封制國家走向君主官僚制國家,另一方面以諸子為首的士人在思想上也對國家、君主以及君民關繫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兩者間並不完全對應,但的確存在頗多應和之處。


    西周覆滅,平王東遷,產生的震動與影響是長期且深遠的。如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所雲:“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4/149)這種影響不隻是權力結構上的,同樣也是信仰與觀念層面的,是對以往頻繁進行的祭祀作用的一次打擊,亦是動搖天命在周觀念的發端,換言之,是國君與貴族們身心的一次解放,由此開啟了所謂“禮崩樂壞”以及新秩序的摸索,秦漢王朝的建立乃是這一漫長探索中多數時人未曾料到的結果。


    探索過程中,戰爭發揮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為在漫長的非決定性戰爭中勝出,各國被迫進行多方面的改革,以求生存,催生了新型國家的構想與實踐。具體而言,產生了“君臣相維、四民分業、各有所主,勠力本業,共成美惡”的分工體繫與實踐安排,秦以後王朝的統治實踐是圍繞此而展開的,從君到臣民的生活(包括應對和抵抗)也圍繞這一體繫展開。這一體繫也可以概括為“自上而下建立的,以職責為核心的分工合作/交換機制”,它既是在春秋戰國以來諸子思想交鋒相互影響下而形成的,也在不同國家變為現實的制度安排,體現為律令和律令規範下的臣民行為,進而成為現實,後在秦漢以後的王朝中得到了全面的落實。它規範了君、臣、民的思想與實踐(以及抵抗),圍繞這一機制展開的實踐與思想間的互動構成歷史的重要內容。


    秦漢以來王朝利用軍功爵與等級官僚構建的名號/利益分配方式持續存在,並內化為眾多臣民的追求,在近代被迫轉型之前的兩千多年間,成為因循演進的基本依托。置身其中不同位置的人的作用並不一致,自上而下存在心—物的遞變。君主“事神保民”,付出的更多的是心力,主要通過反復不斷的儀式維持天下秩序,為民祈福;多數“民”按照農、工與商的職責分工,貢獻勞力與產品,維持其物質上的延續;納入等級秩序的官吏出自四民中的“士”,居中溝通、吸引並維繫君民共處。關於這一機制的產生與實踐,將在另外一本書中詳加討論,這裡不擬贅述。上述各編論文隻涉及君與官之間,以及官吏之間的部分問題,或是透過一類機構(傳舍),或是圍繞特定事務或工作方式展開。


    這一體制賦予了君主為重要的作用,這既是對商周以來統治實踐的觀念表達,亦是對這種統治路徑的肯定。董仲舒在對漢武帝的“天人三策”的策中,對此有極為清晰而完整的表述。他說:


    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這段話借助推衍方式對君主在國家乃至天下秩序中的核心作用,進行了充分的說明。類似的觀點在戰國時期已出現,董仲舒集其大成。它以一種無以復加的方式突出了君主的主動作用,認識整個中國帝制時代的歷史,尤其是君主的作用,這段話都是無法繞過的關鍵。這當然隻是理想或應然,儒生也清楚現實中的皇帝並非聖人,更多的是他們眼中的中主或庸主,需要有賢人幫助其成“王道”,究竟什麼人纔能承擔此重任?由誰來“得君行道”,以及儒生之所以仇視外戚,特別是宦官,均與他們心目中君主的作用、自身的定位以及他們目下外戚與宦官的“天然缺陷”緊密相連。儒生的理想與追求,在現實皇帝統治下與皇帝個體的實際想法、情感與作為相糾結,皇帝既被賦予了看似無限的職責,實際又不斷受到儒生的約束,既相維又相對,構成了王朝史中不斷上演的劇目。


    上述觀念通過儒生自小反復修習的《論語》《孝經》等經書和充滿“皇帝制度敘述”的史書植入心靈。經書中盡管有“當不義”,“臣不可以不爭於君”(《孝經·諫諍章》)之說,但君臣父子依然是論說的基調,向往的還是移孝為忠,忠君事君。加上他們所身處的王朝統治,不時會見到或聽到的皇帝詔書而一再強化,一旦有機會進入官府,就會更加直接感受到皇帝的在場,君主的核心作用成為他們思考問題時揮之不去的基調。為官的規範亦循著同樣的邏輯(正己→治家→處事)展開,不論官職高低,外推的邏輯與董仲舒所描述的君主治理天下的思路並無二致,君臣共享同樣的邏輯。這類王朝時期的常識與常態,制約著君臣思考與行動的方向和範圍。


    作為王朝統治與儒生思考另一端的是“民”,既是與君相對的普泛說法,現實中也有具體所指和內涵:粗略劃分為士、農、工、商四民,各朝各代還有更為具體的區分,構成不同類型的戶。儒生同樣通過誦讀經書獲得關於“民”的認識。關於民的說法是孟子的民本說,經書中更常見的認識則是將民視為被動的治於人者,是瞑與盲,後者與朝廷的實際安排一道,將民作為沒有意志與想法,需要聖賢教化的工具來看待。民本說亦是從君的角度出發的認識,並非民自身主體意識的覺醒。這種認識與實踐亦持續了兩千多年,隻是個別時期、個別人物曇花一現,產生過承認“民”的主體作用的看法。


    能跳出上述軌轍來思考,要到西方思想傳入,特別是戊戌維新失敗之後了。當然,從形式上廢除君主制到心智上人民真正站起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這其中,從市場到市場經濟,應該是關鍵的轉變。貨幣所體現的非人格化的價值,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在傳統以地位和權力為中心的整合方式之外,開闢了新的行動方向。擇業與創業,而不是被安排到某個固定的位置上,為人民創造了無數新可能。從外在的現實與感受延伸到思考方式上的自覺,不是一蹴可就的。直至當下,現實中無論是權力運作還是學術思考依然可見大量單向思維的橫行。


    上述關繫所構成的觀念、實踐代代相沿,形成廣為接受的常識與常態,呈現為帶有共性的體制。若將此概括為專制政體,或其變種“皇帝支配論”,雖能找到很多證據,但未免將問題簡單化了,而這種認識,實際是基於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政治學傳統來衡量他者的產物。這種高度標簽化的認識,追求的是發現“本質”或“規律”,無法脫離立論者的立場與出發點,在揭示某些現像的同時遮蔽或忽略的現像一樣不少。更可取的辦法不是再去換一副新標簽,而是改從機制的角度來揭示中國的歷史,或可將更多的側面,尤其是不同群體的常規行動、思維方式及兩者的相互作用納入視野,減少一些盲區。面對中國這樣一個綿延數千年,覆蓋數百萬平方公裡土地,內部充滿了矛盾與張力的文明,非此即彼的簡單邏輯判斷是頗為無力的。


    20世紀日益主導思想界的進化論,隨著中國自身處境的變化,也在不斷改變著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從早期相對於西方不斷進步而產生的長期停滯論斷,到分期論與資本主義萌芽討論中所暗進化軌跡,以及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討論中所隱含的落後焦慮,再到當下各種變革論紛呈交織下深層的迷茫。這些參照西方歷史以及對歷史的解釋產生的思考,一旦我們能對西方歷史進程本身有更恰當的把握,或許就不會對自身歷史的反復與延續、自己文明的未來,產生過多的疑慮與擔心。


    中國傳統思維的基調是關繫思維,注重的是多中心的、對待的思考,典型的代表是太極圖或強調辨證施治的中醫,這其實也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但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伴隨王朝國家的持久存在,經書的熏習,以皇帝為中心的單向的“風吹草偃”的思考大行其道兩千多年,壓制甚至是排除了從其他角度的思考。亁嘉漢學致力於研究浸透著這類視角的以正史為中心的傳世文獻,有意無意間亦在復述乃至強化這種思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證主義傳入之後,順暢地兩相接榫,幾經反復,構成主導性的思考方式。強調規律、必然或普遍性的歷史解釋,也是一種路徑上的單向思考,同樣是包含實證主義在內的19世紀科學主義大潮的一部分,當時或曾產生過積極意義,今天看來,則排斥了歷史與現實演進的多種可能性,面臨諸多解釋上的困境,需探索新的解釋路徑。對此的反省,亦常常是用一種顛倒的單向思考,即自下而上的方式,來進行,隻是用新的單向思考取代舊的,難以真正回到多向、多中心的關繫思維。強調單一特性的標簽紛出,正是這種思維狀況的表現之一。重新回到關繫思維,以揭示涵蓋多重關繫的機制來呈現多方力量的作用,來包容不同的標簽化概括,同時也為歷史的實際演進與後人解釋之間形成更有彈性的關繫,避免簡單的決定性的論斷,提供一種可能,或許是更為可行的辦法。


    文集所收的論文在探索具體問題的同時,也將一些既有的支配性論斷和思路重新問題化,為創立新的解釋(復數)充當前進的鋪路石。要想建立更具說服力的解釋(復數),還需更多學者多方面的持久努力。不僅是對古代史上具體問題的研究,還包括對近代以來史學研究思路、方法與問題的反思,同樣重要的是對人類思想學術、歷史演進的繫統剖析,以及對現實世界及其未來的感受和把握,並將四者相互融通,產生的解釋(復數)纔更有說服力且更具生命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