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太行記憶:紅旗渠精神口述史(搶救性口述史見證新中國成立初期戰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
    【市場價】
    635-920
    【優惠價】
    397-575
    【作者】 馬福運、劉建勇編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口述史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309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6130955
    作者:馬福運、劉建勇編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編輯推薦

    1.珍貴的搶救性口述史編寫調研組克服部分勞模信息不詳、林州方言生澀難懂、道路不通或路線不熟等各種困難,先後訪談126位修渠勞模、普通工人、紅旗渠精神的報道者、紅旗渠精神傳承者,共獲得11300多分鐘的視頻、音頻材料,整理出近120萬字的訪談內容,最終成文117篇,入書72篇。


    本書從編寫到出版,共歷時7年之久,其中,采訪編寫歷時5年。2016年以來,創作團隊依托河南師範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中原紅色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織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開展了5期“紅旗渠精神口述史”實踐調研活動,先後有37位教師和近200名研究生參與其中。


    2.厚重鮮活的奮鬥群像志《太行記憶:紅旗渠精神口述史》是國內關於紅旗渠精神的口述史。本書還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奮鬥場景,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展現新中國成立初期戰天鬥地的勞模風采。


    3.動人的愛國主義教育讀本。本書以生動的細節、樸實的情感打動著讀者。為了讓讀者能更直觀感受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段艱難的奮鬥歷史,書中加入了150張黑白照片,除了每一個口述人物的肖像照,還有近80張老照片,用文字與影像立體還原歷史記憶,帶領讀者穿越時間與空間,感受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不屈精神,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繫之一的偉大的紅旗渠精神。

     
    內容簡介

    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繫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典型代表。本書作者團隊歷時5年多,采訪了120多位紅旗渠修渠勞模、普通民工及紅旗渠精神傳承人,整理出近120萬字的訪談內容,形成117篇人物口述錄,入書72篇。本書以搶救性的口述史,還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奮鬥場景,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展現新中國成立初期戰天鬥地的勞模風采。書中的人物故事展現的偉大精神,將激勵新時代兒女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

    馬福運,河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思政課教育教學等研究。


    劉建勇,安陽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紅旗渠干部學院原常務副院長。

    目錄
    楊 貴:紅旗渠建設的回顧 /1
    魏德忠:用鏡頭記錄紅旗渠的故事 /38
    任羊成:在空中蕩來蕩去除險 /49
    張買江:接替父親去修渠 /65
    李改雲:“劉胡蘭突擊隊” 隊長 /73
    郭秋英:“鐵姑娘隊” 隊長 /86
    王春山: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 /93
    付黑旦:喫得苦就是艱苦奮鬥 /102
    傅開吉:從開工直到退休都在紅旗渠 /107
    賈改榮:黨員就要積極學習和踏實苦干 /113
    傅銀貴:偉大水利工程鍛造了紅旗渠精神 /119
    郭宏福:保證把物資送到工地上 /131
    馬雍喜:當連長必須以身作則,帶頭干 /145
    付新順:修渠需要以鼓勵為主 /151

    楊 貴:紅旗渠建設的回顧 /1


    魏德忠:用鏡頭記錄紅旗渠的故事 /38


    任羊成:在空中蕩來蕩去除險 /49


    張買江:接替父親去修渠 /65


    李改雲:“劉胡蘭突擊隊” 隊長 /73


    郭秋英:“鐵姑娘隊” 隊長 /86


    王春山: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 /93


    付黑旦:喫得苦就是艱苦奮鬥 /102


    傅開吉:從開工直到退休都在紅旗渠 /107


    賈改榮:黨員就要積極學習和踏實苦干 /113


    傅銀貴:偉大水利工程鍛造了紅旗渠精神 /119


    郭宏福:保證把物資送到工地上 /131


    馬雍喜:當連長必須以身作則,帶頭干 /145


    付新順:修渠需要以鼓勵為主 /151


    王章吉:艱苦的紅旗渠生活 /164


    吳財拴:紅旗渠工程需要統籌安排 /170


    侯水金:紅旗渠修下來是咱的幸福 /179


    蘇安菊:決心改變貧困面貌 /184


    高先巧:天天都干活也不覺得累 /191


    楊銀芬:黨員就是為人民服務 /197


    石和成:在紅旗渠工地當連長 /201


    宋海蘇:當時的人就有那個韌勁 /209


    馬文生:不奮鬥就不會勝利 /214


    秦貴有:隻有團結一致纔能成功 /222


    申海順:領導干部是榜樣 /228


    李根山:紅旗渠能修成離不開黨的領導 /238


    石用生:那時候的人有改天換地的氣魄 /244


    張百川:條件艱苦,大家都堅持下來了 /248


    李樓生:在營裡面管質量監控 /252


    楊發有:村裡唯一的炮手 /257


    李啟明:給集體干活不邀功 /260


    劉新昌:蹚著河水修渠 /267


    趙子竹:誰說女子不如男 /276


    桑文現:隻要苦干,就能征服一切困難 /281


    王富山:修渠像打仗一樣辛苦 /285


    付月梅:幸福是辛辛苦苦換來的 /290


    張澤根:當隊長要賞罰分明 /294


    秦蘭梅:依靠自力更生修渠 /298


    郝順纔:要發揚紅旗渠精神 /302


    靳法棟:在總指揮部當辦公室主任 /310


    康加興:參與紅旗渠定線測量 /316


    崔梅英:渠水不通不回家 /331


    王朝文:在工地負責安全工作 /339


    侯丙英:毅然決然去劈開太行山 /346


    魏雙貴:從不後悔去修紅旗渠 /352


    申伏祥:雖然艱苦,干勁卻大 /357


    符拴柱:在渠上管糧食當會計 /362


    田合陽:紅旗渠上的『砌石能手』/368


    常天喜:任勞任怨修青年洞 /374


    李德昌:紅旗渠精神是一錘一鏟築成的 /379


    付愛蓮:干活兒迎著苦的上 /391


    江雙金:修渠教師營裡的班長 /397


    王白果:遭罪也要修好渠 /403


    李會堂:黨群同心攻堅克難 /409


    王旺學:紅旗渠的修建是人民戰爭的勝利 /414


    楊新榜:紅旗堅定信念、凝聚力量 /419


    盧林書:老百姓和干部同甘苦共患難 /427


    孔繁有:事要是做成了再難也不覺得難了 /432


    張生銀:紅旗渠是一筐一筐抬出來的 /438


    田保增:在紅旗渠點了三年的炮 /447


    馬保昌:跟常根虎學點炮 /452


    王張計:圓滿完成推炸藥的任務 /457


    王花平:要記住年輕人的功勞 /461


    付牛山:紅旗渠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465


    郭用喜:修渠很苦很險,但值得 /470


    馮有山:紅旗渠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林縣人 /474


    喜存:跟著黨員參加渠首截流 /481


    李秋山:給馬有金當通訊員 /489


    王愛成:林縣人的精神令人佩服 /497


    李曉紅:我的縣長父親 /503


    梁生廷:辦展宣傳紅旗渠精神 /512


    周銳常:不折不扣的渠二代 /518


    附錄 / 529


    後記 / 543


     


    在線試讀

    在線試讀
    楊貴:紅旗渠建設的回顧
    人物簡介:
    楊貴,1928 年 5 月生,2018 年 4 月去世,河南省衛輝市人。中共黨員。1942 年參加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湯陰縣委宣傳部部長,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林縣縣委第一書記,紅旗渠總指揮部政委,林縣革委會主任,洛陽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安陽地委書記兼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河南省委常委、省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國務院“三西”地區農業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顧問等職。

    星轉鬥移,歲月滄桑。紅旗渠開始建設至今已33年。中共林縣縣委、縣人民政府編纂《紅旗渠志》,約我寫一篇紅旗渠建設回憶錄。由於當時我在林縣工作,參加了紅旗渠工程醞釀、建設的全過程,所以對於此任務既不好推諉,同時也是責無旁貸。由於有關紅旗渠的內容浩繁,牽涉面廣,很難一一記述,所以本文所談到的隻是一些片斷,難免掛一漏萬,僅供參考。

    紅旗渠(開始時叫引漳入林工程),動工於1960年2月,竣工於1969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奮戰了十年時間。回顧這十年建渠歷史,可謂是困難重重。林縣人民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創造的經驗也很豐富,取得的成就更是為世人所矚目。紅旗渠的建成,充分體現了黨領導的正確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人民
    群眾無窮的創造力。
    紅旗渠為什麼要在三年困難①時期動工修建呢?這是由於林縣人民盼水心切、建設社會主義新山區的願望強烈,同時也是盡快使林縣擺脫貧困、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然選擇。
    來林縣工作之前,我擔任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我曾帶領工作組到林縣幫助工作,作過缺水問題的調查研究。1954年四五月份調任林縣縣委書記後,我就全縣山區建設的問題作了多次調查。在分析林縣縣情時,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缺水是導致林縣貧困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林縣解放後,全縣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了新社會的主人,因而迫切要求在經濟上也能夠翻身。但是,缺水仍像過去的“三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們連氣都喘不過來,還怎能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楊貴:紅旗渠建設的回顧


    人物簡介:


    楊貴,1928 年 5 月生,2018 年 4 月去世,河南省衛輝市人。中共黨員。1942 年參加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湯陰縣委宣傳部部長,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林縣縣委第一書記,紅旗渠總指揮部政委,林縣革委會主任,洛陽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安陽地委書記兼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河南省委常委、省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國務院“三西”地區農業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顧問等職。


     


    星轉鬥移,歲月滄桑。紅旗渠開始建設至今已33年。中共林縣縣委、縣人民政府編纂《紅旗渠志》,約我寫一篇紅旗渠建設回憶錄。由於當時我在林縣工作,參加了紅旗渠工程醞釀、建設的全過程,所以對於此任務既不好推諉,同時也是責無旁貸。由於有關紅旗渠的內容浩繁,牽涉面廣,很難一一記述,所以本文所談到的隻是一些片斷,難免掛一漏萬,僅供參考。



    紅旗渠(開始時叫引漳入林工程),動工於1960年2月,竣工於1969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奮戰了十年時間。回顧這十年建渠歷史,可謂是困難重重。林縣人民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創造的經驗也很豐富,取得的成就更是為世人所矚目。紅旗渠的建成,充分體現了黨領導的正確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人民


    群眾無窮的創造力。


    紅旗渠為什麼要在三年困難①時期動工修建呢?這是由於林縣人民盼水心切、建設社會主義新山區的願望強烈,同時也是盡快使林縣擺脫貧困、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然選擇。


    來林縣工作之前,我擔任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我曾帶領工作組到林縣幫助工作,作過缺水問題的調查研究。1954年四五月份調任林縣縣委書記後,我就全縣山區建設的問題作了多次調查。在分析林縣縣情時,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缺水是導致林縣貧困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林縣解放後,全縣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了新社會的主人,因而迫切要求在經濟上也能夠翻身。但是,缺水仍像過去的“三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們連氣都喘不過來,還怎能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人沒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發展。缺水給林縣人民祖祖輩輩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當時,全縣的90多萬畝耕地中,隻有1萬多畝水澆地,其他耕地全是靠天收獲:小旱薄收,大旱絕收,種麥面積很小且畝產僅有七八十斤,秋糧畝產也不過百把斤。因此,群眾仍然過著糠菜半年糧②的貧苦生活。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5個村人畜喫水困難,有的村群眾要跑5—10裡纔能取到水,還有的要跑更遠的路程。一個區3萬至5萬人,隻有3至5眼活水井。東姚方圓幾十裡,靠的就是東姚村的南大井及合順廠、白像井等村的幾眼活水井。茶店附近靠的是茶店、辛店等村的活水井。一到干旱年頭,井旁的人和水桶就會排成長隊,人們從早等到晚,每天隻能挑上一擔水。石頭砌成的井口,因長年累月被麻繩摩擦而出現一道道深溝。為了取水,群眾之間經常發生打架鬥毆甚至傷人亡命事件。全縣每年因遠道取水而導致的誤工約300萬個。


    當時,在林縣群眾中流傳著“喫水如喫油”的俗話。有人說這話過分,我說:沒油喫日子能過,沒水喫一天都不行。


    有一首民謠更是令人心酸:


    咱林縣,真苦寒,


    光禿山坡旱河灘。


    雨大衝得糧不收,


    雨少旱得籽不見。


    一年四季忙到頭,


    喫了上碗沒下碗。


    合澗小寨的荒年碑,記述了清光緒三年(1877年)鬧旱災的悲慘情景。碑文曰:


    ……回憶兇年,不覺心慘。同受災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憐……人口無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賣其妻,而昨張今李;父棄其子,而此東彼西。食人肉而療饑,死道路而尸皆無肉,揭榆皮以充腹,入莊村而樹盡無皮,由鼕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約十分有七矣……


    據《林縣志》記載,從明初到民國九年(1920年)的500多年間,全縣發生嚴重旱災20多次,出現人喫人現像的有5次。


    經過調查,我們了解到了林縣人民千百年來因缺水而遭受的深重災難。


    民國初年的一個除夕,任村區桑耳莊村桑林茂去離村7裡的黃崖泉擔水,等了一天纔挑回一擔水。新過門的兒媳婦摸黑到村邊迎接,不小心把一擔水傾了個精光。兒媳婦羞愧難當,當即回屋懸梁自盡了。


    采桑狐王洞村王老二的媳婦洗衣服用水多了點兒,婆婆說了她幾句,她一氣之下竟上了弔。後來,王老二含悲將家搬到有水的桃園村,從此狐王洞村就沒有了王姓人家。


    1942年,旱災非常嚴重,夏、秋兩季都沒收成,加上日本侵略軍瘋狂“掃蕩”和國民黨頑軍大肆搶掠,廣大群眾隻得以樹葉、樹皮、草根充饑,後來竟然喫起白甘土。這一年,全縣外出逃荒者達1萬多戶,餓死1650多人。


    原康西南山(區)的村民,一到旱年就攜兒帶女,去淅河畔的頭道河村就水居住。因為缺水,很多山區小伙子娶不上媳婦。


    同樣是因為缺水,任村區牛嶺山村的閨女都嫁到了山下,但山下村莊的閨女卻不願嫁到山上。當時,該村40歲以下的光棍漢就有30多個。


    因此,長期以來,林縣人民養成惜水如命的習慣。有些山村的農民,平時很少洗手、洗臉、洗衣服,多數人隻在過年過節、走親戚時纔洗手、洗臉。初到林縣時,群眾不洗臉,我們下鄉時總得洗洗臉,洗了以後人家再三要求,水可不要潑了。咱們平常洗臉的話,洗了以後要潑了它,他說不要潑,為啥不要潑呢?人家還要再用一用,再用它飲牲口。下鄉時,我們親眼看到,不少村莊的群眾趕著馱著帶蓋大水桶的毛驢,跑十幾裡路取水,趕驢的人還要挑一擔水。


    為了得到老天的恩賜,山區群眾就省喫儉用,捐資修建龍王廟,燒香叩頭,祈天求神降雨。但結果是,想水盼水幾千年,過了一朝又一代,干旱缺水仍像一把刀架在林縣人民的脖子上。


    在調查研究時,我曾一一察看了明代萬歷年間修建的水利設施。當時,合澗鄉還保留著一條明代修建的小型水渠。該渠繫明代萬歷年間知縣謝思聰動員老百姓所修,隻有1尺寬,將泉水從洪山寺引到山外,解決了18個村莊群眾的喫水問題。村民們稱該渠為謝公渠,還為他建了謝公祠,把他的事跡載入歷代林縣縣志。我在縣委會議上講述了縣志有關這條渠的記載後,大家很受啟發,都說:“在那樣的社會制度和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還能辦點兒造福於民的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更應該為民所想,為民所急,辦更多、更大的實事。”


    縣委成員大多數是林縣人,都遭遇過缺水帶來的苦難,所以大家對解決林縣干旱缺水有著一致的意見。於是,我們組織群眾先後修建了淇南渠、淇北渠、英雄渠和南谷洞、要街、弓上三座水庫等工程。但是,一遇長時間的干旱,上述渠道、水庫就會干涸,缺水問題仍無法解決。


    在天上無水蓄、地下無水汲的情況下,隻好走出縣境,引漳河之水。然而,從縣境之外引水的困難無疑是很大的,加之當時我國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國際上又受到敵對勢力封鎖,情況就更加嚴峻。是等條件好了再修渠引水,還是迎難而上創造條件劈山引水,這是擺在縣委一班人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經過反復討論並深入基層同群眾座談,縣委班子成員統一了認識。大家說:“戰爭年代,我們為爭取解放置生命於不顧;和平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我們也應該隻爭朝夕,不考慮個人安危。早一日動工,早一天引水,就能早得利,得大利。”同時,我們還認真分析了興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條件:1.人民群眾有引水的強烈願望,這樣做符合民意;2.組織群眾引水,改變林縣的貧困面貌,符合黨中央的指示精神;3.建國前後,特別是合作化以來興建的大大小小水利工程,為打好這場引水仗提供了經驗;4.林縣人民勤儉辦社,經濟上的積累為工程順利進行提供了物質保障;5.黨的正確領導,黨群、干群的魚水關繫,是取得引漳入林工程勝利的根本保證。大家一致認為,目前的關鍵是縣委一班人敢不敢率領群眾出征。


    我當時曾想:從實際出發搞水利,符合黨的政策;創造性地搞建設,符合黨和毛澤東主席的一貫教導。等上級表態,單靠上級物質上的支持,不考慮群眾的最大利益,不考慮國家的困難,那不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態度。縣委絕大多數同志也是這樣想的,我們就決定辦引漳


    入林工程。大家共同抱著一個決心,冒點風險也要干引漳入林工程,隻要引來了水,就不怕有人說三道四。在林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就要首先做好“水”字這篇大文章,打一場徹底擺脫缺水、逃水荒、不能生存的翻身仗,從興水鬥爭中,尋找加快山區建設的新途徑。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