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豫東考古報告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
    【市場價】
    1784-2585
    【優惠價】
    1115-1616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考古報告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46783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包裝:平脊精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467836
    叢書名: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九十號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6月 


        
        
    "

    編輯推薦
    從事三代考古的研究的專家學者,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 
    內容簡介
    尋找先商文化(成湯建國之前的商族考古學文化或文化共同體),是考古學界*富挑戰性的課題。豫東地區是學術界尋找先商文化的重要區域,有較豐富的文獻基礎,歷史上曾有多批學者前往豫東考古,但均在尋找先商文化的道路上無功而返。
    張光直先生一直認為豫東仍然是*有希望找到“先商文化”的地區。憑借其學術執念,繼“濁大計劃”之後,他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另一項重大田野考古工程“豫東計劃”,並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尋求合作。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皮保德博物館(Peabody Museum)簽署“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協議。雙方隨後在中國商丘等地開展了為期10年以上的田野考古工作,繫統勘察了豫東地區的古代面貌,並發掘了商丘潘廟、虞城馬莊、柘城李莊(山臺寺)、商丘老南關等遺址。本報告就是“豫東計劃”田野工作及其成果的全景反映。
    目錄
    目錄
    河南商丘地區殷商文明調查發掘初步報告(代序) 張長壽張光直 i
    Looking for City Shang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Shangqiu Kwang-Chih Chang, Changshou Zhang x
    **章 概述 1
    **節 “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豫東計劃)的緣起 1
    第二節 學術目標與實施過程 2
    第二章 勘探與調查 6
    **節 地質考古勘探 6
    一、黃河下遊河道變遷、洪水泛濫與商丘地區的自然景觀 6
    二、地質考古調查的方法學:河流沉積、土壤、地貌穩定性 8
    三、調查範圍 10
    四、全新世地層、沉積物、古土壤及其與早期文化堆積的關繫 10
    五、沉積物和土壤的介質分析 15
    六、史前和早期歷史遺址形成、分布、破壞、保存的地貌背景 20
    第二節 地球物理勘探 21
    第三節 洛陽鏟鑽探與發掘選點 22
    第三章 虞城縣馬莊遺址發掘 23
    **節 地理位置和工作背景 23
    第二節 地層關繫 24
    一、東區諸探方地層關繫 24
    二、西區的地層關繫 26
    第三節 遺跡和遺物 27
    一、馬莊第五層遺存 27
    二、龍山文化遺存 58
    三、商文化遺存 61
    四、西周文化遺存 62
    五、東周文化遺存 62
    六、漢代遺存 64
    七、宋、明時期遺存 66
    第四節 小結 68
    一、馬莊類型史前文化 68
    二、馬莊遺址的歷時性 81
    第四章 柘城山臺寺遺址 83
    **節 遺址的地理環境 83
    第二節 地層關繫 84
    第三節 遺跡和遺物 91
    一、龍山文化遺存 91
    二、其他文化遺存 227
    第四節 小結 233
    一、文化分期和陶器的主要特點 233
    二、山臺寺龍山文化的建築特色 236
    三、山臺寺遺址與豫東龍山文化 236
    四、山臺寺龍山文化的年代 242
    第五章 商丘潘廟遺址發掘 244
    **節 地理位置與工作背景 244
    第二節 地層關繫 245
    第三節 遺跡和遺物 247
    一、馬莊類型史前文化遺存 247
    二、龍山文化遺存 248
    三、嶽石文化遺存 249
    四、東周和漢代遺存 256
    五、宋、明時期遺存 309
    第四節 小結 309
    一、潘廟遺址的馬莊類型遺存與龍山文化遺存 312
    二、潘廟遺址的嶽石文化 310
    三、潘廟遺址的東周墓地與墓葬 312
    第六章 老南關古城勘探與試掘 321
    **節 古城的發現 321
    第二節 古城的形制與特征 322
    第三節 老南關城址的試掘 326
    第四節 出土遺物 334
    第五節 小結 342
    第七章 睢陽古城與古睢水 344
    **節 睢陽古城 344
    第二節 古睢水 346
    第三節 小結 346
    第八章 結語 349
    一、商丘地區古人類遺存的埋藏環境與聚落分布模式 349
    二、“豫東計劃”的成果填補了“商研究”和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資料空白 350
    三、豫東地區仰韶時代至嶽石文化時期之間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351
    四、馬莊類型史前文化遺存與馬莊墓地 351
    五、商丘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存 352
    六、商丘地區的嶽石山文化 352
    七、老南關古城與古宋國 353
    附表 355
    附表一 馬莊遺址第五層遺存各單位出土器類統計表 356
    附表二 商丘潘廟遺址東周-漢墓登記表 362
    附表三 商丘潘廟遺址東周-漢墓人骨性別年齡鋻定 365
    附錄一 河南柘城山臺寺遺址出土動物遺骸研究報告 呂鵬袁靖 365
    附錄二 河南柘城山臺寺商丘潘廟等遺址浮選樣品分析報告(The Analysis via Flotation Method) 392
    附錄三 張光直和中美在商丘的合作發掘 張長壽 395
    後記 張長壽唐際根 399
    插圖目錄
    圖1-1 豫東以及鄰近區域的地理位置 3
    圖1-2 “豫東計劃”主要工作地點 5
    圖2-1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歷史 7
    圖2-2 商丘老南關古城址全新世地層剖面 11
    圖2-3 商丘老南關古城址文化14C年代 15
    圖2-4 豫東地區全新世沉積物、古土壤、文化堆積的粒度分析 16
    圖2-5 粒度參數反映的沉積物、古土壤和文化堆積分組各的平均值圖 17
    圖2-6 環境磁性參數反映的沉積物和古土壤的分組——各的平均值圖 18
    圖2-7 環境磁性參數反映的沉積物和古土壤的分組——分析樣品的散點圖 18
    圖2-8 不同時期文化堆積的環境磁性參數比較 19
    圖2-9 商丘地區全新世地層形成和地貌發展演化模式 20
    圖3-1 馬莊遺址發掘地點位置圖 24
    圖3-2 94HYMT8南壁剖面圖 25
    圖3-3 94HYMT7東壁剖面圖 26
    圖3-4 94HYMT8的兩個柱洞 28
    圖3-5 94HYMH4平剖面圖 29
    圖3-6 94HYMH4出土遺物 29
    圖3-7 馬莊第五層出土A、B型陶鼎 31
    圖3-8 馬莊第五層出土C、D型陶鼎 31
    圖3-9 馬莊第五層出土A型陶器足 32
    圖3-10 馬莊第五層出土B型陶器足 33
    圖3-11 馬莊第五層出土C、D、E型陶器足 34
    圖3-12 馬莊第五層出土F、G、H、I型陶器足 34
    圖3-13 馬莊第五層出土陶釜 35
    圖3-14 馬莊第五層出土陶盆 36
    圖3-15 馬莊第五層出土陶器 37
    圖3-16 馬莊第五層出土A型陶缽(豆) 38
    圖3-17 馬莊第五層出土B、C、D型陶缽(豆) 39
    圖3-18 馬莊第五層出土陶盂和 A、B型罐 40
    圖3-19 馬莊第五層出土C、D型陶罐 41
    圖3-20 馬莊第五層出土陶罐耳、缸、瓶(罐)口 42
    圖3-21 馬莊第五層出土陶小盞、器蓋 43
    圖3-22 馬莊第五層出土陶器 44
    圖3-23 馬莊第五層出土石、蚌器 45
    圖3-24 馬莊第五層出土骨、角、牙器 46
    圖3-25 馬莊第五層出土鹿角 46
    圖3-26 馬莊第五層墓地平面圖 47
    圖3-27 馬莊第五層墓葬隨葬器物 49
    圖3-28 馬莊第五層墓葬隨葬器物 51
    圖3-29 馬莊第五層墓葬隨葬器物 54
    圖3-30 馬莊第五層墓葬隨葬器物 55
    圖3-31 馬莊第五層墓葬隨葬器物 56
    圖3-32 馬莊第五層墓葬隨葬器物 57
    圖3-33 馬莊龍山文化陶器 59
    圖3-34 馬莊龍山文化陶罐 60
    圖3-35 馬莊龍山文化磨石 61
    圖3-36 馬莊商代文化陶器 61
    圖3-37 馬莊西周文化陶器 62
    圖3-38 馬莊東周文化陶器 63
    圖3-39 馬莊漢代窯址94HYMY1平面圖 64
    圖3-40 馬莊漢墓94HYMM1平面圖 65
    圖3-41 馬莊漢墓94HYMM1出土銅錢 66
    圖3-42 馬莊漢墓94HYMM5平面圖 66
    圖3-43 馬莊明代建築94HYMF2平面圖 67
    圖3-44 馬莊明代遺物 68
    圖4-1 柘城縣地理位置示意圖 83
    圖4-2 柘城縣山臺寺遺址位置圖 84
    圖4-3 山臺寺遺址探方分布圖 85
    圖4-4 山臺寺遺址T2西壁剖面圖 86
    圖4-5 山臺寺遺址T3A、T3B西壁剖面圖 87
    圖4-6 山臺寺遺址T4西壁剖面圖 89
    圖4-7 山臺寺遺址T8北壁剖面圖 90
    圖4-8 山臺寺遺址**號夯土臺基(DJ1)平面圖 92
    圖4-9 山臺寺遺址**號夯土臺基(DJ1)柱洞剖面圖 93
    圖4-10 山臺寺遺址第二號夯土臺基(DJ2)勘測平面圖 山臺寺遺址 95
    圖4-11 山臺寺遺址F4(第四層居住面)平、剖面圖 96
    圖4-12 山臺寺遺址F3平、剖面圖 97
    圖4-13 山臺寺遺址F5第三層居住面平、剖面圖 98
    圖4-14 山臺寺遺址F1平、剖面圖 99
    圖4-15 山臺寺遺址F2平、剖面圖 100
    圖4-16 山臺寺遺址F2R6平、剖面圖 101
    圖4-17 山臺寺遺址F2R6北牆、居住面、火塘剖面圖 (東側視) 102
    圖4-18 山臺寺遺址F2R5和 F2R1平、剖面圖 103
    圖4-19 山臺寺遺址F2R2平、剖面圖 104
    圖4-20 山臺寺遺址F2R2第二、三層居住面上的遺跡圖 105
    圖4-21 山臺寺遺址F2R2第三層居住面下出土的鹿角和獸骨 106
    圖4-22 山臺寺遺址F2R2北牆外的小孩尸骨(T3M6和T4M5) 107
    圖4-23 山臺寺遺址F2R3平、剖面圖 107
    圖4-24 山臺寺遺址F2R4平、剖面圖 108
    圖4-25 山臺寺遺址F2R1東牆剖面圖 109
    圖4-26 山臺寺遺址F2R1東牆內木柱剖面圖 110
    圖4-27 山臺寺遺址F2R6西內牆和南內牆關繫圖 110
    圖4-28 山臺寺遺址環狀小圓坑遺跡平面圖 111
    圖4-29 山臺寺遺址木柵欄遺跡平面圖 111
    圖4-30 山臺寺遺址水井(H36)平、剖面圖 112
    圖4-31 山臺寺遺址H39平、剖面圖 113
    圖4-32 山臺寺遺址窯址(Y1)平、剖面圖 114
    圖4-33 山臺寺遺址灶址(Z1)平、剖面圖 115
    圖4-34 山臺寺遺址H32平、剖面圖 116
    圖4-35 山臺寺遺址H46平、剖面圖 116
    圖4-36 山臺寺遺址H50平、剖面圖 117
    圖4-37 山臺寺遺址H58平、剖面圖 118
    圖4-38 山臺寺遺址H16平、剖面圖 118
    圖4-39 山臺寺遺址H34平、剖面圖 118
    圖4-41 山臺寺遺址H10平、剖面圖 119
    圖4-40 山臺寺遺址H31平、剖面圖 119
    圖4-42 山臺寺遺址H29平、剖面圖 120
    圖4-43 山臺寺遺址M3平、剖面圖 120
    圖4-44 山臺寺遺址早期陶器紋飾 122
    圖4-45 山臺寺遺址早期陶器紋飾 123
    圖4-46 山臺寺遺址中期陶器紋飾 124
    圖4-47 山臺寺遺址中期陶器紋飾 125
    圖4-48 山臺寺遺址晚期陶器紋飾 126
    圖4-49 山臺寺遺址晚期陶器紋飾 127
    圖4-50 山臺寺遺址A型鼎 128
    圖4-51 山臺寺遺址A型、B型、C型、D型鼎 129
    圖4-52 山臺寺遺址**類鼎足 130
    圖4-53 山臺寺遺址第二、三類鼎足 131
    圖4-54 山臺寺遺址陶甗 132
    圖4-55 山臺寺遺址陶甗 133
    圖4-56 山臺寺遺址陶箄 134
    圖4-57 山臺寺遺址陶甑和陶釜 135
    圖4-58 山臺寺遺址陶鬲、陶鬶和陶斝 137
    圖4-59 山臺寺遺址底孔盒形陶器 138
    圖4-60 山臺寺遺址陶盉 139
    圖4-61 山臺寺遺址A型深腹陶罐 143
    圖4-62 山臺寺遺址A型深腹陶罐 145
    圖4-63 山臺寺遺址A型深腹陶罐 146
    圖4-64 山臺寺遺址A型深腹陶罐 147
    圖4-65 山臺寺遺址A型深腹陶罐 148
    圖4-66 山臺
    在線試讀
    **章 概述
    **節 “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豫東計劃)的緣起
    歷史上,豫東地區素以黃泛區著稱,自北宋末年至清咸豐年間頻繁的黃河泛濫,導致上遊的大量泥沙淤積其上,致使大量的史前時期和歷史時代的文化遺址被淹滅。近代考古學在中國興起之後,曾有學者根據傳說和文獻記載所反映的商文化起源問題,專門跋涉於該地區的重點地段,進行調查和試掘(1),而面對當地自然環境的變遷,不由得感嘆工作的艱巨!
    據史籍記載,商丘一帶是商王朝的發祥地(2)。為探索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起源和發展,1936年10~11月間,河南古跡研究會李景聃等人曾在商丘一帶作過考古調查(3);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河南省考古研究機構的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商丘地區進行了多次的調查和發掘(4)。
    長期時間以來人們抱著探索先商文化的高度熱忱來這裡,但經過多次探索卻未見先商文化蹤跡,促使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豫北和冀南,繼而出現了先商文化北來說,諸如下七垣文化“漳河型”(5)“衛輝型”(6)“嶽各莊類型”“鹿臺崗類型”“潞王墳—宋窯遺存”“南關外型”等。
    但是,這類文化遺存和偃師商城的商文化乃至和鄭州商城的商文化之間總感覺缺少一種緊的關繫,對前者來說缺少傳承的跡像,對後者來說承襲的因素也似乎太少,更何況作為一個文化總不能長時間停留在陶器的類型學研究上,總應在建築、藝術、美術等反映上層建築領域方面有所突破。
    王國維在《觀堂集林》的《說商》一文中提出:“商之國號,本於地名。《史記 殷本紀》雲:‘契封於商’,古之宋國,實名商邱。邱者,虛也。宋之稱商丘,猶洹水南之稱殷虛,是商在宋地。《左傳 年》‘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又襄九年《傳》:‘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又昭十七年《傳》:‘宋,大辰之虛也,大火謂之大辰。’則宋之國都,確為昭明、相土故地。杜預《春秋釋地》以商邱為梁國睢陽,又雲‘宋、商、商邱三名一地’,其說是也。”(1)
    張光直教授根據古籍和近代學者的考證,認為商丘是商昭明以降十一個先公先王的經營地(2)。他認為“先商”文明,即是湯建立商朝以前的商文明,除《史記》載商的始祖契,然後經昭明至主癸等先公先王共十一位,湯以後諸王為殷墟甲骨文多所證實,湯以前諸先公先王在甲骨文中出現不多。古文字學者認為《史記》中的“振”便是甲骨文中的王亥,“微”便是上甲。報丁的世次應移到報丙的後面。這些先公先王的名字、世次和事跡,有很大的可信性,可以肯定殷商文明有一段先商時代,是湯以後文明的前身。但是這一段的時間很短,王的正確數目、時間和關繫,以及他們統治領域的大小和地域都需要進一步研究。他還根據現有資料的研究,提出從鄭州二裡岡以後的殷商文明,很可能有兩個先商的源頭:來自冀南豫北漳河流域的被統治階級,來自於東方的海岸地帶的統治階級,並認為先商文明自東海岸沿著隴海鐵路的路線從蘇北經徐州進入豫東,征服了土著,在商丘一地建立了他的**個都城,並征引《左傳》,將昭明的都城放在商丘,又援引王國維在《觀堂集林 說商》一文,將古代的商丘放在今天的商丘一帶,並贊揚王國維的考證和推理都是極富說服力的。他還把董作賓在《殷歷譜》裡將帝辛十年到十一年征人方的路線作了一次復原,那裡面就有“商”和“大邑商”的地名。從這個定名與其他地名已知地點的關繫來看,董先生的結論給了王國維將商放在商丘說法的當代文獻支持。
    張光直先生確信先商文化都城或聚落甲骨文所稱的大邑商應在商丘。當時,北京大學鄒衡先生已經提出了極具影響的商文化起源於豫北冀南的學說(3)。已有學者在商丘地區作了一部分野外考察發掘,並未找到類似豫北冀南地區的“先商文化”(又稱下七垣文化),尤其沒有發現規模較大的早商或先商時期古遺址。但張光直仍然相信豫東地區是商文化的重要源頭。他認為商丘地區沒有發現大的早商或先商時期遺址,可能是如有些學者所指出的,中國古代都城原本建在低平地帶。鋻於自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至清咸豐末年的黃河泛濫,商丘一帶黃沙淤泥普遍厚達十米許,故即使古代的商丘,丘陵起伏,有平地有高崗,在這種地形上的城址亦盡被填平覆掩。他深知豫東的考古工作極為艱難,仍然動議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進行多學科的田野調查。
    第二節 學術目標與實施過程
    張光直先生希望在中國商丘地區進行田野考察的想法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支持。1988年10月,張光直受邀訪問北京,討論雙方合作考古調查與發掘。1990年3月,張光直到豫東作了短暫實地考察(1)。1990年3月31日,中美雙方簽訂在豫、皖、蘇、魯四省交界地區合作進行考古調查發掘的原則協議,徐蘋芳擔任中方領隊,張光直擔任美方領隊,合作期限為四年(1990—1994)。1993年6月1~6日,應時任考古所所長任式楠邀請張光直教授訪問考古所,商討中美合作的具體計劃;中方改由張長壽擔任領隊。張長壽、張光直於1993年6月5日共同簽訂“中美聯合考古隊工作方案(19937~19956)”,中方領隊:張長壽,成員:殷瑋璋、高天麟、唐際根等;美方領隊:張光直,成員:拉普(GeorgeRapp)、墨菲(VincentMurphy)、慕容捷(RobertMurowchick)、高德(DavidCohen)、荊志淳、李永迪等。1993年11月17日國家文物局時任局長張德勤致電張光直教授,告知中國政府正式批準中美雙方的合作考古調查、發掘的申請。1994年4月中美合作發掘正式啟動。課題組在豫東地區的工作地點涉及商丘、虞城、柘城三縣(圖1-1)。
    課題組將目標設定為通過田野考古手段尋找商丘地區的早商文明,故以“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Early Shang Civilization in China)”作為項目名稱。名稱中“早商文明”泛指殷墟以前的“早商文化”與“先商文化”。因項目實施過程中主要著眼於豫東地區,後又被稱為“豫東計劃”。
    圖1-1 豫東以及鄰近區域的地理位置
    為實現探索商丘地區早商文化的總目標,合作從開始計劃到具體實施,采納多學科協作,對商丘地區的古地貌進行了解,找出該地區古遺址的分布規律和埋藏規律,建立完整的豫東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終在田野工作基礎上完成對商丘地區早商文化的綜合研究。除了*初的項目成員,中美雙方有更多的學者相繼加入,中方有:周昆叔、牛世山、張官獅、高立兵、王增林、王瑞昌、劉建國、袁靖、呂鵬、張君;美方有:冷健、希思(DavidCist)、雷根(RobertRegan)、雷迪(DenisReidy)、克勞福德(GaryCrawford)。
    1990年3月中美雙方簽訂合作原則協議,到1993年11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考古合作期間,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地區組織了先期的地質考古與地球物理調查,參加人員有張光直、高天麟、荊志淳、拉普、周昆叔、慕容捷、墨菲、雷根、高德。
    1994~1996年,雙方根據地質勘探和考古調查成果,選擇商丘潘廟遺址、柘城山臺寺遺址和虞城馬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意在完善豫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潘廟遺址成為中美合作項目的首個發掘選點,是因為該遺址發現了比較豐富的嶽石文化遺存,同時還發現少量比嶽石文化更早的陶片。按照張光直的觀點,嶽石文化有可能是商文化的重要源頭。潘廟遺址的發掘實施於1994年春,由張長壽、高天麟主持。唐際根、張官獅作為中方成員全程參加了發掘。美方參與過發掘的成員則有冷健、李永迪、慕容捷、高德。
    潘廟遺址除嶽石文化遺存以及較為豐富的東周-西漢墓葬外,其他遺存特別是早於嶽石文化的遺存並不豐富。為找到比嶽石文化更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課題組又分別對虞城馬莊遺址和柘城山臺寺遺址進行了發掘。
    虞城馬莊遺址的發掘實施於1994年秋。工地繼續由張長壽、高天麟主持,唐際根、張官獅作為中方成員全程參加了發掘。參與過發掘的美方成員主要有冷健、李永迪。慕容捷、高德也曾短期參加工作。發掘期間,張光直先生在時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烏恩以及羅泰的陪同下到現場指導(圖版二)。
    柘城山臺寺遺址的發掘時間包括1995年全年和1996年春季。由張長壽、高天麟主持,全程參加工作的成員有冷健、張官獅、李永迪。中方隊員唐際根參加了1995年春季的發掘。美方隊員慕容捷、高德也間或參加了發掘。
    1994年春發掘商丘縣潘廟遺址的同時,美方隊員慕容捷、希思和中方隊員王增林、高立兵共同對潘廟遺址和商丘縣老南關周圍地區進行了地面穿視雷達的調查。1994年秋發掘虞城馬莊遺址的同時,美方隊員荊志淳等繼續在馬莊遺址附近以及商丘老南關遺址一帶進行地質考古鑽探和地面雷達調查。1995年春發掘柘城縣山臺寺遺址的同時,荊志淳和王增林等除在山臺寺作了短期的工作外,再次在老南關進行了更深入的地質考古鑽探。1996年春,課題組擴大了對老南關一帶地區的地質考古鑽探範圍,並於當年發現了老南關古城址;1996年秋及1997年春、夏荊志淳、牛世山等繼續進一步的地質考古鑽探。1997年秋、1998年春以及2000年春對古城址進行了試掘(圖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開展的“中國商丘地區早商文明探索”項目,是1949年以來**次真正意義上的中外田野考古學合作。它在考古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簡稱為“豫東計劃”,受到廣泛關注。學術界無不認為“豫東計劃”是中國考古學諸重要課題中難度*大的科研項目之一。大家對張光直晚年以病弱之軀組建隊伍挑戰難題充滿敬意的同時,對課題結果也提出了不同評價。在部分學者看來,商丘項目並未達成*初設定的目標,留下了遺憾。然而更多學者注意到了商丘項目的創造性成果。2010年,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為紀念張光直先生,在臺北舉辦了“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會間唐際根即席總結了商丘項目的多項學術成果:①對豫東地區的地貌環境進行了科學探索,使得學術界首次掌握了漢代以前商丘地區古人類遺存的埋藏環境與堆積特點;②建立了豫東地區史前仰韶時代至嶽石文化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1);③發現了豐富的馬莊文化遺存,填補了豫東地區早於龍山文化的重要史前文化空白;④通過山臺寺遺址的發掘極大豐富了豫東地區龍山文化的內涵;⑤發現了宋國故城及宋人墓地。五項成果雖然都未直接涉及早商或先商文化,但為深入研究豫東地區先商和早商文化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
    圖1-2 “豫東計劃”主要工作地點
    豫東計劃自1990年正式啟動算起,前前後後延續了二十餘年。其中野外工作近十年,資料整理則花費了更多的時間。
    本報告是豫東計劃的*終田野工作報告。
    第二章 勘探與調查
    **節 地質考古勘探
    一、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洪水泛濫與商丘地區的自然景觀
    商丘坐落在黃河下遊的豫東衝積平原(圖2-1),地勢低平開闊(圖版三)。北有黃河故道,高出兩側平原5~10米,構成了南部淮河水繫和北部東四湖水繫的分水嶺。黃河故道是明嘉靖後期(1546年或1559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南流的河道,習稱“明清故道”。黃河故道南側平原分布有一繫列大致平行的河流,流向東南,大氣降水是河水的主要補給源,因此它們多半為季節性河流而非常年性河流。較大的常年性河流有渦河、惠濟河、包河、澮河、沱河等。今日這些河流皆屬淮河水繫的補給支流,但在黃河南泛由淮入海之年,這些河流多半是黃河的分流河道。雖然現今黃河遠離商丘北流入海,對商丘地貌景觀影響甚微,然而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黃河南流及其伴隨的河道決溢、洪水泛濫是商丘一帶晚近自然地貌發展*主要的自然營力。
    黃河在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到下遊,由於河床坡降減小,大量泥沙堆積下來,從而形成了寬闊的衝積平原。在黃河下遊發展歷史的早期,黃河河道屬於大衝積扇上的分汊河道繫統,多股汊道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