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萬州下中村遺址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
    【市場價】
    1129-1636
    【優惠價】
    706-1023
    【作者】 重慶市萬州區博物館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遺址/陵墓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5472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包裝:圓脊精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547200

    叢書名: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乙種第二十九號“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作者:重慶市萬州區博物館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

    編輯推薦
    從事考古學、歷史學、文物研究的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 
    內容簡介
    《萬州下中村遺址》是重慶市萬州區下中村遺址的發掘報告。《萬州下中村遺址》以時代先後為序介紹了該遺址新石器、商周、漢至六朝、明清時期遺存7次考古發掘的成果。《萬州下中村遺址》為研究三峽地區新石器至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漢至六朝墓葬考古、唐宋至明清時期的市鎮研究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對建立三峽地區新石器至明清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一定意義。
    目錄
    目錄
    **章 緒論(1)
    一、遺址人文地理環境(1)
    (一)峽江地區地理環境(1)
    (二)萬州區人文地理環境(2)
    (三)武陵鎮及下中村遺址人文地理環境(3)
    二、歷史沿革(5)
    (一)萬州區歷史沿革(5)
    (二)武陵鎮歷史沿革(5)
    三、遺址分區及發掘工作情況(6)
    四、地層堆積與文化分期(12)
    (一)地層堆積(12)
    (二)文化分期(18)
    五、報告編寫體例(19)
    第二章 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20)
    一、陶器(20)
    二、石器(22)
    第三章 商周時期文化遺存(24)
    一、地層堆積中的出土遺物(24)
    (一)陶器(24)
    (二)石器(25)
    二、遺跡(25)
    第四章 漢至六朝時期文化遺存(32)
    一、地層堆積中出土的遺物(32)
    二、遺跡(32)
    (一)土坑墓(32)
    (二)石室墓(51)
    (三)磚室墓(54)
    第五章 唐宋時期文化遺存(69)
    一、唐代文化遺存(69)
    (一)地層堆積中的出土遺物(69)
    (二)遺跡(72)
    二、宋代文化遺存(78)
    (一)地層堆積中的出土遺物(78)
    (二)遺跡(105)
    第明清時期文化遺存(159)
    一、墓葬(159)
    二、房址(164)
    第七章 結語(168)
    一、對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的認識(168)
    二、對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的認識(169)
    三、對漢至六朝時期文化遺存的認識(170)
    四、對唐宋時期文化遺存的認識(172)
    (一)對唐代文化遺存的認識(172)
    (二)對宋代遺存的認識(173)
    明清時期文化遺存的認識(174)
    附表一 下中村遺址墓葬形制表(176)
    附表二 下中村遺址遺跡形制表(177)
    附錄 萬州博物館下中村遺址出土器物相關標本檢測分析(179)
    後記(219)
    Abstract(221)
    插圖目錄
    圖一 下中村遺址位置示意圖(4)
    圖二 下中村遺址布方示意圖(插頁)
    圖三 下中村遺址Ⅰ區遺跡分布圖(7)
    圖四 下中村遺址Ⅱ區遺跡分布圖(8)
    圖五 下中村遺址Ⅲ區遺跡分布圖(插頁)
    圖六 下中村遺址Ⅳ區遺跡分布圖(9)
    圖七 下中村遺址Ⅴ區遺跡分布圖(10)
    圖八 下中村遺址Ⅵ區遺跡分布圖(11)
    圖九 下中村遺址Ⅶ區遺跡分布圖(插頁)
    圖一〇 下中村遺址Ⅷ區遺跡分布圖(13)
    圖一一 T102北壁剖面圖(13)
    圖一二 T208北壁剖面圖(14)
    圖一三 T342北壁剖面圖(14)
    圖一四 T415東壁剖面圖(15)
    圖一五 T524東壁剖面圖(16)
    圖一六 T613南壁剖面圖(16)
    圖一七 T727北壁剖面圖(17)
    圖一八 T826北壁剖面圖(18)
    圖一九 新石器時代遺存陶片紋飾拓片(21)
    圖二〇 新石器時期出土陶器(22)
    圖二一 新石器時期出土石器(23)
    圖二二 商周時期遺存出土陶片紋飾拓片(24)
    圖二三 商周時期出土遺物(25)
    圖二四 M10平、剖面圖(27)
    圖二五 M10出土器物(28)
    圖二六 M26平、剖面圖(29)
    圖二七 M26出土器物(30)
    圖二八 M30平、剖面圖(30)
    圖二九 M30出土器物(31)
    圖三〇 漢至六朝時期地層中出土陶器(32)
    圖三一 M5平、剖面圖(33)
    圖三二 M5出土器物(34)
    圖三三 M6平、剖面圖(35)
    圖三四 M6出土器物(36)
    圖三五 M12平、剖面圖(36)
    圖三六 M12出土器物(37)
    圖三七 M13平、剖面圖(38)
    圖三八 M13出土器物(38)
    圖三九 M14平、剖面圖(39)
    圖四〇 M14出土器物(40)
    圖四一 M17平、剖面圖(41)
    圖四二 M17出土器物(42)
    圖四三 M22平、剖面圖(44)
    圖四四 M22出土器物(45)
    圖四五 M24平、剖面圖(46)
    圖四六 M24出土器物(47)
    圖四七 M25平、剖面圖(49)
    圖四八 M25出土器物(50)
    圖四九 M31平、剖面圖(50)
    圖五〇 M31出土器物(51)
    圖五一 M4平、剖面圖(52)
    圖五二 M4出土器物(53)
    圖五三 M9平、剖面圖(54)
    圖五四 M9出土器物(55)
    圖五五 M15平、剖面圖(56)
    圖五六 M15出土器物(57)
    圖五七 M16平、剖面圖(58)
    圖五八 M16出土器物(58)
    圖五九 M21平、剖面圖(59)
    圖六〇 M21出土器物(60)
    圖六一 M27平、剖面圖(61)
    圖六二 M27出土器物(62)
    圖六三 M29平、剖面圖(63)
    圖六四 M29出土器物(64)
    圖六五 M29出土器物(66)
    圖六六 M32平、剖面圖(66)
    圖六七 M32出土器物(67)
    圖六八 漢至六朝時期墓磚紋飾拓片(67)
    圖六九 唐代地層出土器物(70)
    圖七〇 F16平、剖面圖(73)
    圖七一 F16出土器物(73)
    圖七二 H31平、剖面圖(74)
    圖七三 H34平、剖面圖(74)
    圖七四 H34出土器物(74)
    圖七五 H35平、剖面圖(75)
    圖七六 H35出土器物(75)
    圖七七 H36平、剖面圖(76)
    圖七八 H37平、剖面圖(76)
    圖七九 H41平、剖面圖(76)
    圖八〇 H41出土陶餅形器(H41∶1)(76)
    圖八一 Z1平、剖面圖(77)
    圖八二 Z2平、剖面圖(78)
    圖八三 Z3平、剖面圖(78)
    圖八四 Z4平、剖面圖(78)
    圖八五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80)
    圖八六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82)
    圖八七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84)
    圖八八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86)
    圖八九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88)
    圖九〇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91)
    圖九一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93)
    圖九二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瓷器(95)
    圖九三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陶器(96)
    圖九四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陶器(98)
    圖九五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陶瓦當(100)
    圖九六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陶瓦當、滴水(101)
    圖九七 下中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琉璃、銅、石器(103)
    圖九八 下中村遺址出土石、鐵、骨器(104)
    圖九九 F3平面圖(106)
    圖一〇〇 F3出土器物(106)
    圖一〇一 F4平、剖面圖(107)
    圖一〇二 F4出土器物(108)
    圖一〇三 F6平、剖面圖(110)
    圖一〇四 F6出土瓷盞(F6∶25)(110)
    圖一〇五 F8平、剖面圖(110)
    圖一〇六 F13平、剖面圖(111)
    圖一〇七 F13出土瓷盞(F13∶2)(111)
    圖一〇八 F14平面圖(112)
    圖一〇九 F14出土器物(113)
    圖一一〇 F17修繕後平、剖面圖(114)
    圖一一一 F17出土器物(115)
    圖一一二 F18平面圖(116)
    圖一一三 F18出土器物(117)
    圖一一四 F19平、剖面圖(118)
    圖一一五 F19出土器物(119)
    圖一一六 F20平、剖面圖(119)
    圖一一七 F20出土陶餅形器(F20∶1)(119)
    圖一一八 F21平面圖(120)
    圖一一九 F21出土器物(120)
    圖一二〇 F25平、剖面圖(121)
    圖一二一 F25出土器物(124)
    圖一二二 F29平面圖(125)
    圖一二三 F29出土瓷碗(F29∶5)(126)
    圖一二四 F33平面圖(126)
    圖一二五 F35平面圖(127)
    圖一二六 F36平、剖面圖(128)
    圖一二七 F36出土器物(128)
    圖一二八 F37平面圖(129)
    圖一二九 F38平、剖面圖(130)
    圖一三〇 F40平面圖(131)
    圖一三一 F41平面圖(132)
    圖一三二 F41出土器物(133)
    圖一三三 F43平面圖(133)
    圖一三四 H7平、剖面圖(134)
    圖一三五 H10平、剖面圖(135)
    圖一三六 H13平、剖面圖(135)
    圖一三七 H14平、剖面圖(136)
    圖一三八 H14出土器物(136)
    圖一三九 H15平、剖面圖(137)
    圖一四〇 H16平、剖面圖(137)
    圖一四一 H16出土瓷雙唇罐(H16∶1)(137)
    圖一四二 H19平、剖面圖(138)
    圖一四三 H21平、剖面圖(138)
    圖一四四 H22平、剖面圖(138)
    圖一四五 H24平、剖面圖(139)
    圖一四六 H26平、剖面圖(139)
    圖一四七 H26出土陶網墜(H26∶4)(139)
    圖一四八 H31平、剖面圖(139)
    圖一四九 H31出土瓷盤(140)
    圖一五〇 H45平、剖面圖(140)
    圖一五一 H45出土瓷盤(H45∶1)(141)
    圖一五二 H46平、剖面圖(141)
    圖一五三 H46出土瓷盞(H46∶1)(141)
    圖一五四 H47平、剖面圖(142)
    圖一五五 H50平、剖面圖(143)
    圖一五六 H50出土瓷碗(H50∶1)(143)
    圖一五七 H51平、剖面圖(143)
    圖一五八 H52平、剖面圖(143)
    圖一五九 H53平、剖面圖(144)
    圖一六〇 H53出土瓷盤(H53∶1)(144)
    圖一六一 H55平、剖面圖(145)
    圖一六二 H56平、剖面圖(145)
    圖一六三 H56出土器物(146)
    圖一六四 H57平、剖面圖(146)
    圖一六五 H58平、剖面圖(147)
    圖一六六 H59平、剖面圖(147)
    圖一六七 H60平、剖面圖(147)
    圖一六八 G1平、剖面圖(148)
    圖一六九 G1出土器物(148)
    圖一七〇 G2平、剖面圖(149)
    圖一七一 G5平、剖面圖(149)
    圖一七二 G5出土陶單柄帶流三足釜(G5∶7)(149)
    圖一七三 G6平、剖面圖(150)
    圖一七四 G7平、剖面圖(150)
    圖一七五 G7出土器物(151)
    圖一七六 G8平、剖面圖(152)
    圖一七七 G9平、剖面圖(152)
    圖一七八 G10平、剖面圖(153)
    圖一七九 G11平、剖面圖(153)
    圖一八〇 G12平、剖面圖(154)
    圖一八一 Z5平、剖面圖(154)
    圖一八二 M35平、剖面圖(155)
    圖一八三 M35出土陶硯(M35∶1)(155)
    圖一八四 M36平、剖面圖(156)
    圖一八五 M36出土器物(156)
    圖一八六 M39平、剖面圖(157)
    圖一八七 M39出土器物(158)
    圖一八八 M19平、剖面圖(160)
    圖一八九 M19出土器物(160
    在線試讀
    **章 緒論
    一、遺址人文地理環境
    (一)峽江地區地理環境
    長江是我國**大河流,全長6397千米,總流域面積約1808500平方千米,其流域面積、長度、水量都占我國乃至亞洲**位。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在流經四川盆地時接納了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等支流後一路開山劈嶺,奪路奔流,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及其周邊的峽江地區。
    峽江地區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的峽江地區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它西起重慶市奉節縣,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廣義的峽江地區則指的是從重慶主城區以東至湖北宜昌市以西的長江沿岸地帶,從行政區劃上看,包括涪陵、豐都、忠縣、萬州、雲陽、奉節、巫山、巴東、秭歸等區縣。其北靠大巴山脈,南界川鄂山地,地理坐標為北緯29°~30°,東經106°~112°,總面積約為5.67萬平方千米,96%以上都是丘陵和山地。
    峽江地區地貌可分為川東平行嶺谷、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和川鄂山地。川東平行嶺谷包括方鬥山和華蓥山之間的重慶至達州的平行嶺谷、涪陵至萬州間的低山和丘陵、雲陽與開縣一帶的低中山與低山。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包括大巴山中山地帶和巫山大婁山中山地帶。川鄂山地指三峽峽區所在地,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現代峽江地區地貌的形成與地殼運動有著密切關繫,首先是距今1.5億年時發生在我國南方的“印支運動”,它使四川、青海、甘肅等海槽全部上升為陸地,原鄂西仍浸泡海水之中的一部分同時露出海面使峽江地區全部變成陸地;接著是約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峽江地區地貌的基本骨架——川東褶皺帶、盆地中山地以及鄂西山地基本形成。這之前,峽江地區有著幾十億年浸沒在海水中的歷史。到了2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又發生了中國大陸西高東低的地形變化,青藏高原水繫數億立方水量彙聚四川盆地,一齊向盆地東緣**缺口——川鄂山地低凹帶衝去,形成長江干流。經2000萬年不停衝刷,侵蝕著以海相沉積為主的峽江地區地表,當它流經泥岩、頁岩和砂岩露出地表時,由於岩性松軟便形成寬敞的向斜河谷,如川東河谷、大寧河河谷、香溪河谷等。而當它流經以石灰岩為主的背斜山地時,則因岩性堅硬、抗蝕力強,江水隻好在發育較弱的垂直裂縫向下侵蝕,致使兩岸谷坡岩層失去支撐而崩塌,從而形成幽深險峻、峭壁臨江的三峽大峽谷。原始長江以其無與倫比的偉大自然力,經漫長歲月雕琢修飾,終於在川鄂山地間、鬼斧神工地造就了一個中外馳名的奇峽——長江三峽。
    峽江地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是鼕暖夏熱,鼕干夏雨,夏雨不充分時常有伏旱。同時,受地形影響,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海撥4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暖季長、霜凍少,一月氣溫平均6℃,八月平均氣溫28℃,年平均氣溫為18℃。峽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400毫米之間,但時空分布不均勻。峽江地區除70%~80%的年份頻繁出現伏旱之外,霧日較多也是一大特點,鼕季常後半夜起霧,次日近中午纔消散,時有持續多日不散濃霧彌漫之狀。年平均霧日達100~150天,萬州區也在40天左右;但奉節至宜昌段,因時有陣性大風生起,霧日較少,如秭歸僅7天左右。
    由於長江及眾多支流億萬年來的衝刷和積澱,在高山峽谷間形成以中小型平壩和臺地為主的獨特峽谷地貌。這些平壩和臺地氣候宜人、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峽江地區成為中國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二百多萬年前,峽江地區已有人類祖先的遺跡,巫山大廟區龍骨坡發現的三峽人類化石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時期,峽江地區的早期人類活動已相當活躍,峽區內的秭歸、巴東、巫山、奉節、雲陽、忠縣及豐都等地,均發現了當時人類活動的遺跡、遺物。遠古先民根據大自然所賦予的條件,因地制宜地創造出鄰水墾殖、漁獵采集、低居高葬的生存模式;後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踫撞,為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先民們不斷地向高山和內地移民,因而形成了本地古文化遺存的分布隨時間的遷移而空間範圍不斷擴大的態勢。同時因為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使得本地在各個歷史時期遭遇變亂的狀況較少,故能長時間處於一種基本穩定發展的狀態之下,從而也為文物古跡的保存提供了難得的條件。
    (二)萬州區人文地理環境
    萬州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邊緣,東與雲陽縣和湖北利川市相接,南靠石柱縣,西與忠縣、梁平縣和四川省達州市毗鄰,北與開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5′22″~108°53′25″,北緯30°24′25″~31°14′58″,東西長97.25千米,南北寬67.25千米,總面積3457平方千米。
    萬州區地貌以低山、丘陵和山間平地為主,大型平壩和臺地較少,且零星散布。與長江三峽的峽谷相比,這裡屬於寬谷地帶,兩岸坡度較平緩,山丘錯綜排列,山前一般有大小不等的階地,階地上土質較厚,土壤肥沃,是人類理想的生存場所。
    萬州區河流縱橫,呈枝狀分布,均屬長江水繫。長江自西南與石柱、忠縣交界的長坪鄉石槽溪入境,向東北橫貫腹地,經黃柏鄉白水灘流入雲陽縣,流程80.4千米。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江北的苎溪河、渡河、石橋河、汝溪河、浦裡河,江南的泥溪河、五橋河、白水溪,另有溪溝93條,總水域面積為108.66平方千米。
    萬州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帶,四季分明,鼕暖、多霧;春早,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夏熱,多伏旱;秋長,陰雨綿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天氣溫和,無霜期長,霜雪稀少。一月平均氣溫6.8℃,八月平均氣溫28.3℃,年平均氣溫17.7℃。年平均降水1243毫米,但區域性降水不均,四季降水量也不同,春季占降水量的29%,夏季占39%,秋季占27%,鼕季僅占5%。境內日照時間長短,一般與雲霧、季節等因素關繫密切,山區鼕季雲霧較多,日照時數較少,夏季日照多,鼕季日照少,年平均日照時數1484.4小時。
    由於溫暖濕潤的氣候、豐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使長江及其支流兩岸眾多的山前小階地成為人類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通過三峽工程前的庫區文物調查和近幾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萬州境內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在這些遺存中,既有埋藏種類豐富、數量龐大的古生物化石點,也有不同規模的人類聚落或村莊、城垣;既有膜拜禮祭的宗廟、祠堂,也有據險守備的城寨、關隘;既有工業生產的陶瓷窯場、冶煉工場、釀酒作坊,也有農耕作業的水稻田遺跡;既有規模宏大、形制規整的大型土坑豎穴墓,也有用材考究、陪葬豐厚的磚、石室墓。這些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化遺存充分反映出萬州區獨有的自然、人文風貌,記錄了萬州區延綿不斷發展的歷史脈絡,成為傳承峽江古韻的載體流芳千古。
    根據《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保護規劃》,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萬州範圍內有24處地面文物需搬遷保護或留取資料,111處地下文物點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1997年以來,通過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專家、學者的艱苦努力,到2007年已全面完成淹沒區文物保護任務,並取得了一繫列重要的考古學成果。大周鎮渣子門等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不但出土了數百件由礫石打制加工而成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片、石核等遺物,更進一步證明了距今約7000年前大周鎮渣子門附近就有古人類生活繁衍的足跡。1999年由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和萬州區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太龍鎮蘇和坪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時首次發現並清理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的木骨泥牆房屋遺跡,遺跡內包含完整的居住面和灶、柱洞等附屬結構,同時出土了多件大型陶制容器和制作精細的磨制石器,這一發現也使得蘇和坪遺址成為三峽地區新石器中晚期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並被評為1999年度三峽庫區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位於小周鎮塗家村的中壩子遺址和小周鎮安全村的塘房坪遺址的早期地層中包含大量具有顯著早期巴文化特色的夏商時期文化遺存,是峽江地區夏商時期土著巴文化遺存的代表性遺址。商周時期,萬州區以黃柏鄉巴陽村的黃柏溪遺址**期文化遺存和武陵鎮下中村麻柳沱早期文化遺存為代表的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遺物具有峽江巴文化、長江中下遊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成都平原三星堆蜀文化等多種商周時期的古文化特征,說明此時峽江地區文化形化和地域文化交流的頻繁。戰國—六朝時期,萬州的古文化遺存以墓群為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位於瀼渡鎮石山村的大坪墓群和武陵鎮下中村的大丘坪墓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延續時間長、同時期的墓葬埋葬較為集中、形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唐宋時期,萬州境內分布有各種規模的古市鎮遺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位於武陵鎮禹安村的涪溪口遺址和下中村的下中村遺址,這兩個市鎮遺址相距較近,遺存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基本一致,是峽江地區中小型市鎮類遺存的代表。
    (三)武陵鎮及下中村遺址人文地理環境
    武陵鎮位於萬州區西南部的長江邊,距萬州城區約37千米,全鎮面積34.4平方千米。東南部與新鄉鎮隔江相望,南與石柱縣的西沱鎮、忠縣的石寶鎮相連,北與瀼渡鎮相鄰,西與鹿井鄉、郭村鄉接壤。武陵鎮處於萬州、石柱與忠縣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歷史上曾有“川東水碼頭”和“小萬縣”之稱,境內水陸交通便利,是連通忠、黔、萬的重要物資集散地。
    鎮內沿江水域長達14千米,水流平緩,江岸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是瞿塘峽以西的長江沿岸為數不多的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全年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武陵鎮轄區內有數量眾多的古遺址和古墓群,其中既有作為峽江地區中小型古市鎮代表的涪溪口遺址和下中村遺址,也有以大丘坪墓群和柑子梁墓群為代表的延續時間長達數百年的大型古墓群。這些古遺址、古墓群的發現佐證了武陵鎮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下中村遺址位於萬州區長江北岸一級臺地上,行政區劃屬武陵鎮下中村十二組,東臨長江,西靠尖山,北隔小浪口與大丘坪墓群相望,南依舊場鎮,遺址地勢西高東低,坡度較平緩。西部地形為兩道被平整過的低矮山梁和山梁間溝谷地帶,地表為梯級水稻田,海撥在155~175米之間;東部為山梁下較平整的臨江臺地,地表多為移民搬遷後的荒地等,海撥在135~155米之間(彩版一)。長期江水衝蝕對遺址造成較大破壞,遺址面積逐年縮小。臺地近江處形成極陡斷坎。遺址現存面積約6萬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30′25″,東經108°15′42″(圖一)。
    圖一 下中村遺址位置示意圖
    二、歷史沿革
    (一)萬州區歷史沿革
    萬州地處三峽庫區腹心,以“萬川畢彙、萬商雲集”而得名,歷來是渝東、鄂西、黔北、陝南、湘西等地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素有“渝東門戶”之稱。
    據《萬縣志》記載,萬州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胊忍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分胊忍地置羊渠縣,治城今長灘鎮,為萬州建縣之始。蜀漢建興八年(230年),改羊渠置南浦縣,治城遷至今萬州區南岸。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南浦為魚泉縣,徙治江北(原萬州區環城路一帶,現位於三峽淹沒線下),從此,萬州的治所不再變動。北周時期(557~584年),先在魚泉縣置安鄉郡,後改安鄉郡為萬川郡,改魚泉縣為安鄉縣,不久又改安鄉縣為萬川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萬川郡,改萬川縣為南浦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省南浦縣歸屬巴東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南浦郡,領梁山、南浦、武寧三縣,武德八年(625年)改南浦郡為浦州,貞觀八年(634年)改浦州為萬州年(742年)改萬州年(758年)恢復萬州,仍與南浦縣同治。
    宋立萬州為軍事州,轄南浦、武寧二十年(1283年),省南浦縣入萬州,領武寧一縣。明洪武四年(1317年),並武寧縣入萬州,六年(1373年)降萬州為萬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萬縣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設立萬縣專區,1970年改萬縣地區,1993年撤銷萬縣地區建立萬縣市,1998年重慶市直轄後改萬縣市為萬州區。
    (二)武陵鎮歷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