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美洲人從哪裡來:破解美洲人類起源之謎的科學冒險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美珍妮弗·拉夫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美洲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5666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56661
    作者:[美]珍妮弗·拉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揭開美洲人起源之謎,再現美洲原住民祖先驚人的生存和適應能力、巨大的文化成就,以及關於種族、戰爭等黑暗歷史。


    “美洲原住民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從15世紀末西方人發現新大陸那時起就存在了,人們以科學手段偵破此案則已經有200年左右歷史了。無數科研人員或深入極地、雨林或潛入水底、洞穴,或風餐露宿於荒郊野嶺或日夜蟄伏在實驗室內,收集到海量數據和證據。尤其是近幾十年來,隨著遺傳學迅猛發展,科學家取得的成果超過了以往之總和。
    珍妮弗·拉夫從遺傳學與考古學的角度,結合人類學、博物學、解剖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學科理論知識討論了美洲原住民起源問題,試圖通過對“築丘人”假說、“跨太平洋遷徙”假說、“克洛維斯第一”模型、“多次遷徙”模型、“走出白令”模型等等美洲人遷徙模型或假說的分析與辯駁,揭開美洲人起源之謎——人類最初是如何定居到美洲,那裡的人民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演化的……


    √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生動描繪出一幅美洲原住民祖先氣勢磅礡的遷徙史。
    盡管破解美洲人起源之謎是一項極其專業的工程,但閱讀本書就像是讀一本偽裝成科普的“偵探小說”。珍妮弗·拉夫將深奧的理論知識和錯綜復雜的線索為我們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生動描繪出一幅美洲原住民祖先氣勢磅礡的遷徙史。所有證據就擺在讀者面前,不必勞師遠征,可以像大偵探波洛一樣,舒適地躺在安樂椅中,動用“灰色腦細胞”,花上兩三個夜晚,跟隨作者來一次上下十萬年,縱橫兩萬裡的智力冒險。


    √古DNA領域科研工作者的一手回憶,再現一線科研工作者的立體人生。
    本書穿插介紹了作者作為一線的科學工作者如何從考古遺跡、遺骸提取DNA的科學操作,告訴我們秉承科學精神的科學家是如何憑借科學思維,以科學方法來進行研究。通過案例教會了我們科學方法論,即使我們大部分人不是學者,也可以掌握科學這件利器,用作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金科玉律。


    √反思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扭曲了對美洲人起源和進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
    《美洲人從哪裡來》回顧了歐洲人探尋美洲原住民起源的過程,揭露其殖民主義本質;白人考古學家對原住民造成的種種傷害給復原美洲古人類歷史增添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呼吁新一代考古學、遺傳學工作者積極反思,遵循科學倫理,彌補前輩犯下的錯誤,在考古和遺傳學研究方面與美洲美洲原住民進行更好的合作。


    √一線人類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聯袂推薦。
    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教授奧古斯丁·富恩特斯、《我們人類的基因:全人類的歷史與未來》作者亞當·盧瑟福、《我包羅萬像:微生物視野下的生命圖景全紀錄》作者埃德·揚等都曾力薦本書。

     
    內容簡介

    著名人類學家珍妮弗·拉夫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又神秘莫測的奇妙故事:
    人類如何遷徙到美洲。


    《美洲人從哪裡來》是關於誰是美洲“第一批民族”,他們是如何以及為什麼不遠萬裡來到此地,他們又是如何向南擴散,以及如何生存的故事。這一切都基於一種有力的新型證據:古人的完整基因組。《美洲人從哪裡來》一書概述了整個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人類歷史新發現,並讓我們一瞥遺傳學工具是如何幫助我們揭示出人類歷史和演化的細節。
    兩萬年前,人類從西伯利亞跨過一座巨大的陸橋進入阿拉斯加西部,然後向南擴散到現在這個被稱為“美洲”的地方。在冒險踏入其他外星世界之前,這次遷徙仍然是我們人類最後一次移居到全新異域的冒險,而該事件也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且爭議不斷的話題。沒有任何書面記錄可以告訴我們當時發生了什麼或如何發生的,考古證據同樣鳳毛麟角。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和模型來解釋人類遷徙到美洲的歷程,以及在隨後幾千年裡發生的事情。
    《美洲人從哪裡來》對過去和現在展開研究,探討了目前被用來構建美洲原住民歷史,並對他們產生了深刻影響的遺傳學新知。對於任何有興趣了解遺傳學是如何與身份認同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影響社會回答“原住民是誰”這個問題的人來說,本書不啻為極佳的科普讀物。

    作者簡介

    珍妮弗·拉夫博士是人類遺傳學家和科普作家。在美洲古代和現代人類DNA 領域有超過14 年的研究經驗。
    珍妮弗·拉夫在印第安納大學學習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和生物人類學,在生物學和人類學繫取得了雙專業博士學位;後加入猶他大學、西北大學和得克薩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她目前是人類學副教授,原住民研究項目的委任教員,與北美各地的部落和族群展開合作,並以古代和當代基因圖譜為工具,研究歷史問題。她的研究重點是美洲早期民族史,以及北美北極和大陸中部地區的近代史。她在個人博客、網站“暴力隱喻”(Violent Metaphors)、《紐約時報》、《衛報》、《科學美國人》、赫芬頓郵報、網站“進化研究所”和《福布斯》等媒體上為公眾撰寫了一繫列遺傳學、歷史、考古、種族和科學素養方面的文章,為公眾介紹遺傳學和考古學的最新動態。


     湖北作家協會、武漢攝影家協會會員,愛好文學、旅遊、攝影的死硬理性派工科男。已出版書籍、文章百餘萬字,著有《戰場決勝者:不可思議的戰役復盤》(1—3 冊)、《戰場決勝者:統帥、戰士和罪魁》(上下冊);譯有《制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與略》《美國獨立戰爭軍服、武器圖解百科1775—1783》《諾曼底登陸》等。 

    目錄
    自序
    譯者序 v
    土地確認聲明 xvii
    夏至日 xix
    引 言 xxi
    -----------------------------------------
    “對我來說,他就是個搶劫犯” 024
    人類學的人種研究遺毒 029
    美洲原住民的起源 039
    遺傳拼圖 042
    ---------
    第二章 055
    1908年9月 056
    “克洛維斯第一”模型 064

    自序
    譯者序 v
    土地確認聲明 xvii
    夏至日 xix
    引 言 xxi
    -----------------------------------------


    第一部分


    第一章 003
    “對我來說,他就是個搶劫犯” 024
    人類學的人種研究遺毒 029
    美洲原住民的起源 039
    遺傳拼圖 042
    ---------
    第二章 055
    1908年9月 056
    “克洛維斯第一”模型 064
    克洛維斯尖狀器 066
    遷徙路徑 084
    走出日本? 091
    真正古老的遺址情況如何呢? 094
    需要考慮新模型 100 
    ---------
    第三章 103
    通往美洲大陸的門戶 109
    阿拉斯加更新世晚期考古 112
    德納裡人是首批美洲人? 124
    多次擴散? 128
    -----------------------------------------


    第二部分


    第四章 135
    水晶墓洞穴 135
    瑪雅人與中美洲文明 142
    ---------
    第五章 149
    古DNA實驗室工作要最大限度防止污染 149
    從古人牙齒上提取DNA 155
    不可能提前知道樣本中是否保存了古DNA 160
    古人的線粒體DNA研究非常重要 165


    -----------------------------------------
    第三部分


    第六章 179
    東亞,約3.6萬年前 186
    北西伯利亞,3.1萬年前 187
    東西伯利亞,2.5萬年前 195
    白令地區某地,2.4萬年前? 203 
    ---------
    第七章 213
    阿拉斯加西海岸,大約1.7萬年前 220
    蒙大拿中南部,12 600年前 222
    美洲南部族群 228
    Y族群 230
    ---------
    第八章 237
    人類聚居北極地區 241
    古因紐特人 242
    毛發和堅冰 246
    前哥倫布時期的因紐特遷徙 247
    人類聚居加勒比地區 254
    堅韌不撥 259
    ---------
    第九章 261
    對神聖的褻瀆 269
    DNA和種族化 271
    吸血的科學 273
    前進之路 279
    ---------
    尾聲 283
    致 謝 289
    注 釋 295 

    媒體評論
    從成千上萬年前的人骨中提取的古DNA 可能改寫人類歷史。珍妮弗·拉夫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以巧妙的文筆解釋了這背後復雜的科學原理。對人類移居美洲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紐約時報》

    珍妮弗·拉夫是我們2021年5月的封面故事——《走進美洲》的作者。她利用自己作為人類學家和遺傳學家所積累的經驗來完成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糾正這兩個領域在對待原住民問題上的不公和錯誤,同時闡述現代方法是如何更接近於破解美洲原住民的起源問題。《美洲人從哪裡來》展示了幾個世紀以來,被廣為接受的理論是如何遭到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書中列舉的研究案例還可以擴展開來,單獨成章,如托馬斯·傑斐遜後院裡的莫納坎人墳墓土丘,以及題外討論:是否可以根據遺骸推斷其性別或職業。拉夫的原創采訪為原住民留下了充足的發聲空間。
    ——麥迪·本德(Maddie Bender),《紐約時報》特約科學記者

    從成千上萬年前的人骨中提取的古DNA 可能改寫人類歷史。珍妮弗·拉夫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以巧妙的文筆解釋了這背後復雜的科學原理。對人類移居美洲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紐約時報》


     


    珍妮弗·拉夫是我們2021年5月的封面故事——《走進美洲》的作者。她利用自己作為人類學家和遺傳學家所積累的經驗來完成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糾正這兩個領域在對待原住民問題上的不公和錯誤,同時闡述現代方法是如何更接近於破解美洲原住民的起源問題。《美洲人從哪裡來》展示了幾個世紀以來,被廣為接受的理論是如何遭到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書中列舉的研究案例還可以擴展開來,單獨成章,如托馬斯·傑斐遜後院裡的莫納坎人墳墓土丘,以及題外討論:是否可以根據遺骸推斷其性別或職業。拉夫的原創采訪為原住民留下了充足的發聲空間。


    ——麥迪·本德(Maddie Bender),《紐約時報》特約科學記者


     


     


    在涉及基因組、人類歷史和族群遷徙等問題時,很少有書能把科學理論、同情之心,以及尊重相待結合起來。至於非原住民科學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願意傾聽原住民的意見,並向他們學習的情況就更罕見了。珍妮弗·拉夫的《美洲人從哪裡來》巧妙地編織了一張批判性大網,將科學發現、民族偏見、研究成果和錯誤,以及發展前景融合起來,為讀者提供了一套既充滿人文關懷,又科學嚴謹的綜合性方法來思考美洲“第一批民族”的歷史。書中試圖揭開美洲人起源之謎,用通俗的語言描述考古學、歷史學和基因組學復雜的分析過程,對美洲考古學與遺傳學領域中不擇手段的研究方法、種族歧視與社會偏見,敢於坦言與批評,既充滿人文關懷,又科學嚴謹。《美洲人從哪裡來》是一部優秀之作。


    ——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教授 奧古斯丁·富恩特斯(Agustín Fuentes)


     


     


    美洲大陸的深厚歷史是人類歷史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分。該領域還留有諸多空白,也帶有很強的政治性。今天,科學家正利用DNA來重新講述這段歷史。遺傳學家珍妮弗·拉夫天生就是講故事的高手。她在《美洲人從哪裡來》一書中,以其卓越的學識,滿懷崇敬之心為我們講述了這段傳奇。


    ——《我們人類的基因:全人類的歷史與未來》作者 亞當·盧瑟福(Adam Rutherford)


     


     


    珍妮弗·拉夫知識淵博,說服力強,思維縝密。在這一令人興奮的領域,她既能出色地把握無比復雜的科學原理,也對其中復雜的倫理問題有著深刻見解。


    ——《我包羅萬像:微生物視野下的生命圖景全紀錄》作者 埃德·揚(Ed Yong)


     


    社會歷史和遺傳歷史水乳交融,無法分離。《美洲人從哪裡來》重點強調了在殖民者手中不斷演變的文化謬論。這些謬論既塑造了他們的科學,也被科學所塑造。對於想了解遺傳學的大眾讀者而言,他們尚不清楚這門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殖民者盜竊的基礎上,也不知道原住民族為科學進步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因此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籍。


    ——基姆·托貝爾(Kim TallBear)博士,阿爾伯塔大學原住民研究院教授,加拿大原住民、技科學和社會研究會主席


     


    《美洲人從哪裡來》既介紹了前沿科學理論,也深入淺出地解釋其原理,並深刻探討了這項工作的倫理問題。這本書生動活潑、旁征博引,完美地引導讀者去探索一個令人興趣盎然的話題。


    ——帕特裡克·懷曼(Patrick Wyman),《臨界點: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震撼世界的四十年》(THE VERGE:Reformation, Renaissance, and Forty Years that Shook the World)作者,《歷史潮流》(Tides of History)主持人


     


    古基因組學領域的資深研究者珍妮弗·拉夫邀請讀者參觀她的實驗室。在那片少有外人進入的禁區,她和同事們正在深刻改寫著美洲歷史。《美洲人從哪裡來》是一位無所畏懼的科學家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為讀者講述的權威故事。


    ——大衛·赫斯特·托馬斯(David Hurst Thomas),《頭骨戰爭:肯納威克人、考古學和美洲原住民身份之戰》(SKULL WARS:Kennewick Man, Archaeology)作者


     


    拉夫的書精彩紛呈,為讀者深入講述了關於美洲“第一批民族”引人入勝的新觀點。本書還從倫理層面揭露探討了早年考古學精英發明的錯誤百出的奇怪理論和瘋狂想法。


    ——傑克·希特(Jack Hitt),《遠離大道:現代人沿著朝聖之路進入西班牙》(OFF THE ROAD:A Modern-Day Walk Down the Pilgrim's Route into Spain)作者


     


     


     

    在線試讀
    第五章(節選)
    ——霍皮族遺傳學家弗蘭克·杜克普(Frank Dukepoo)
    古DNA實驗室工作要最大限度防止污染
    白色地墊上已經留下了其他人的腳印,大多數指向前方的房間,也有幾個朝外。研究DNA的固定程序就是從弗雷澤大樓的地下走廊開始,直到提取並完成古DNA編目。腳印標志著這套流程開始了第一步。
    以前進入堪薩斯大學的這間實驗室時,墊子上不會留下腳印,因為那時地墊表面實際上覆蓋著一張可更換的黏性塑料薄膜,太髒了就會換掉。作為實驗小組的兩位首席研究人員之一,我很少去古DNA實驗室。我的工作就是監督項目實施、管理學生,並尋求資金支持。
    我在接受堪薩斯大學人類學繫助理教授的職位之前,已經有了10多年的實驗室工作經驗。對我來說,今天能有機會把撥款申請放在一邊,親自下場把手弄髒,是難得的享受。
    當然了,並不是說我的手真的會變“髒”。事實上,要從實驗室的一個房間走進另一個房間,必須嚴格遵循多道程序,甚至在你踏上電梯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你要穿上刷手服(就像你在醫院看到的那種外科手術服)或類似的一次性服裝。這種裝束肯定會讓人感到冷,實驗室的溫度也刻意保持得很低。
    我很興奮能再次有機會穿上刷手服,與古DNA樣本打交道。鞋底的污垢全部留到黏墊上後,我脫掉鞋子,將兩隻小鞋套—就是你走過剛剛清潔過的濕漉漉的地毯時穿的那種—套在襪子上,然後戴上耳塞式耳機。我把音量調得比平時習慣的高,因為經驗告訴我,隻有這樣纔能壓過不斷從實驗室過濾器裡吹出來的氣流聲。我戴上發罩,確保完全蓋住了耳朵和長發。
    我們把換鞋的那個房間稱為前廳,在裡面儲存物品,並當作過渡空間來穿戴鞋套和發罩。
    我頭頂上有一根小塑料管橫跨在門框上。當我拉開下一道門時,塑料管裡面的紅色小球就會從我這一側滾向內側。空氣立即吹進我要進去的房間,直到我身後的門牢牢關上。我們可不希望實驗室吹入太多空氣,所以我剛一踩上另一塊黏墊(這一塊要干淨得多),就盡快關上了門。小球滾了回來,表明實驗室內的氣流已經恢復到正壓狀態,空氣再次從最裡面的房間穩定地吹向走廊。這是古DNA實驗室所獨有的特征。大多數用於處理病原體的潔淨實驗室都保持負壓氣流,將空氣吸入實驗室,以防細菌或病毒流出。但我們要擔心的問題恰好相反。我們希望阻止人體不斷脫落的DNA進入實驗室。我們從古人骨骼和古代土壤中費盡心機提取出來的DNA片段數量稀少,也很脆弱,一旦實驗室外大量完整的現代人類DNA混進實驗室,就會覆蓋樣本,令我們前功盡棄。來自人類的污染威脅時時刻刻都存在。因此,我們實驗室的空氣向外吹到走廊,這也是抵御污染的第一道防線。

    第五章(節選)


    對印第安人而言,DNA不僅僅是DNA,它是人的一部分,它是神聖的,具有深邃的宗教意義。它是人本質的一部分。
    ——霍皮族遺傳學家弗蘭克·杜克普(Frank Dukepoo)



    古DNA實驗室工作要最大限度防止污染


    電梯下到弗雷澤大樓的地下室,速度慢得令人發指。門一打開,我立刻被所有古DNA實驗室需要的氣味熏得頭昏眼花:消毒劑。我沿著昏暗的無窗走廊走到一扇不起眼的金屬門前,氣味變得更加濃烈。那扇門很厚,警告牌上寫著:“請勿入內!僅限指定人員!”我刷了一下證件,綠燈閃爍,表明我得到了授權,門鎖也隨之打開。我轉動門把手,用力推開金屬門。這時,一股帶有消毒劑氣味的強勁氣流撲面而來,將我的頭發吹起。門內鋪著一張白色地墊。我小心翼翼地踩上去,將鞋子上的塵土蹭到黏糊糊的墊子上。
    白色地墊上已經留下了其他人的腳印,大多數指向前方的房間,也有幾個朝外。研究DNA的固定程序就是從弗雷澤大樓的地下走廊開始,直到提取並完成古DNA編目。腳印標志著這套流程開始了第一步。
    以前進入堪薩斯大學的這間實驗室時,墊子上不會留下腳印,因為那時地墊表面實際上覆蓋著一張可更換的黏性塑料薄膜,太髒了就會換掉。作為實驗小組的兩位首席研究人員之一,我很少去古DNA實驗室。我的工作就是監督項目實施、管理學生,並尋求資金支持。
    我在接受堪薩斯大學人類學繫助理教授的職位之前,已經有了10多年的實驗室工作經驗。對我來說,今天能有機會把撥款申請放在一邊,親自下場把手弄髒,是難得的享受。
    當然了,並不是說我的手真的會變“髒”。事實上,要從實驗室的一個房間走進另一個房間,必須嚴格遵循多道程序,甚至在你踏上電梯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你要穿上刷手服(就像你在醫院看到的那種外科手術服)或類似的一次性服裝。這種裝束肯定會讓人感到冷,實驗室的溫度也刻意保持得很低。
    我很興奮能再次有機會穿上刷手服,與古DNA樣本打交道。鞋底的污垢全部留到黏墊上後,我脫掉鞋子,將兩隻小鞋套—就是你走過剛剛清潔過的濕漉漉的地毯時穿的那種—套在襪子上,然後戴上耳塞式耳機。我把音量調得比平時習慣的高,因為經驗告訴我,隻有這樣纔能壓過不斷從實驗室過濾器裡吹出來的氣流聲。我戴上發罩,確保完全蓋住了耳朵和長發。
    我們把換鞋的那個房間稱為前廳,在裡面儲存物品,並當作過渡空間來穿戴鞋套和發罩。
    我頭頂上有一根小塑料管橫跨在門框上。當我拉開下一道門時,塑料管裡面的紅色小球就會從我這一側滾向內側。空氣立即吹進我要進去的房間,直到我身後的門牢牢關上。我們可不希望實驗室吹入太多空氣,所以我剛一踩上另一塊黏墊(這一塊要干淨得多),就盡快關上了門。小球滾了回來,表明實驗室內的氣流已經恢復到正壓狀態,空氣再次從最裡面的房間穩定地吹向走廊。這是古DNA實驗室所獨有的特征。大多數用於處理病原體的潔淨實驗室都保持負壓氣流,將空氣吸入實驗室,以防細菌或病毒流出。但我們要擔心的問題恰好相反。我們希望阻止人體不斷脫落的DNA進入實驗室。我們從古人骨骼和古代土壤中費盡心機提取出來的DNA片段數量稀少,也很脆弱,一旦實驗室外大量完整的現代人類DNA混進實驗室,就會覆蓋樣本,令我們前功盡棄。來自人類的污染威脅時時刻刻都存在。因此,我們實驗室的空氣向外吹到走廊,這也是抵御污染的第一道防線。
    正如我所提到的,實驗室裡很冷,我剛進入的那間被稱為“更衣室”的房間溫度還要更低。保持低溫是為了防止實驗室內的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時出汗,這是抵御污染的第二道防線。當你伏在實驗臺上用吸管將微量液體從一根試管移到另一根試管時,即使是最小的汗滴也會構成嚴重的污染風險。你自己汗液中的DNA就可能毀掉整份樣本,毀掉多年的工作。
    在更衣室裡,我將按照規定動作更換服裝,穿上“兔女郎”套裝。這件衣服有點兒像成年人穿的連體睡衣,能包裹全身,戴上大兜帽後,帽檐可拉過額頭。換衣之前,我還要先戴上一副手套,並盡量不用手觸踫衣服,以免DNA轉移到外表面。
    下一步是保護古DNA不受我的面部和呼吸影響。我打開一個新的外科口罩,遮住口鼻,然後在腦後扎好,這樣還能防止兜帽擋住視線。我換了副新手套蓋住手和手腕,小心地把它們壓在袖口上面,這樣手腕上就不會有空隙了。最後,我往手臂上套了一副袖套。這其實就是兩邊都有開口的長筒子,一端開口較大,另一端較緊。這是給手腕準備的額外防護層,以防手套脫落。
    我穿戴整齊後,看起來就像個忍者。唯一暴露在空氣中的部分是從鼻梁到眼睛上方的那一小片面部區域(有些人甚至還會戴上超大號護目鏡,但護目鏡會因聚集在口罩中的熱氣起霧而影響視野,所以並不是特別必要)。雖然我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穿上“兔女郎”套裝了,但其實我相當有經驗,也很信任我的裝備和實驗能力。如果這套防護服正常發揮作用,那麼我脫落的皮膚細胞就不會落在設備中或工作臺上。
    為了確保防護服上沒有附著任何DNA,我拿起一個裝滿稀釋消毒劑的噴壺,對著全身噴了個遍,並閉上眼睛抵抗霧氣灼燒。我保持閉目,拿起一條專用毛巾擦拭胳膊、腿、軀干、手和頭。然後就是耐心地等待,我一邊聽著來自頭頂通風口的氣流聲,一邊數秒,直到確信殘餘消毒劑已經飄散後纔再次睜開眼睛。消毒劑的氣味揮之不去,依然濃烈,如果你對消毒劑過於敏感的話,就不可能成為古DNA研究員。它在我們的工作中無處不在。消毒劑—或者更確切地說,次氯酸鈉—是一種強氧化劑,也是防止污染的第三道主要防線。我們向進入實驗室的所有東西噴灑這種化學劑,並定期對工作臺和設備消毒。極少數被允許進入實驗室的訪客有時會對我們鏽跡斑斑的設備和漂白褪色的臺面評判一番,認為它們太“破舊”,不過這正好證明我們的實驗室達到了應有的清潔程度。消毒劑就是我們要穿刷手服來實驗室的原因。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消毒劑經常會浸透“兔女郎”套裝,毀掉了我很多衣服。在實驗室的那些日子裡,我還知道即使離開實驗室,消毒劑的氣味仍舊時時刻刻縈繞在自己身邊,成了擺脫不掉的“香水”。
    徹底消毒後,我就能睜眼看了,然後我打開了更衣室角落裡的一個大金屬櫃。裡面摞著一排排很深的抽屜,上面貼著諸如“阿留申群島”“馬鹿計劃”“卡納拉多土壤”等標簽。每隻抽屜都代表了一段歷史,裡面收藏著數以百計的樣本:骨頭、牙齒或從考古發掘現場獲取的土壤。
    獲取這些樣本都征得了先民的後代及利害關繫人的同意,它們有可能揭開美洲人類起源之謎。為了在實驗室開展一天的工作,我們要執行繁復的準備程序,但我常想,我們所付出的努力遠不止正確穿戴,保證清潔程度達到可以打開抽屜那麼簡單。
    進入房間前脫鞋,準備特殊的衣物,給自己噴灑消毒劑,閉上眼睛,這一整套進入實驗室前的流程讓我產生了一種儀式化的心態。
    這是至關緊要的。抽屜裡的人類遺骸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對像,還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它們代表了一種贖罪,意味著我們要為過去犯下的罪錯和不擇手段的研究方法承擔責任,要為先入為主的種族和社會偏見承擔責任,這些偏見導致大量文化消亡,歧視盛行。我們已做出承諾,要心懷敬意和正念對待這些小小的骨頭和牙齒碎片。他們是部落成員無比珍視的祖先,死後理應受到尊敬,而不是原住民托付給我們的“標本”。實驗室保存的遺骸是我們與原住民族達成協議的成果。他們之所以允許我們利用遺骸開展基因測序工作,是為了扭轉人類學和遺傳學的研究風向,向剛剛加入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和將來要培養的人纔灌輸科研倫理,使之更加重視人類尊嚴。
    我拉開一個標有某個北美部落名稱的抽屜2,從參與這個項目所油然而生的驚嘆轉為對工作的專注。抽屜裡整齊地放著一排排塑料袋,每個袋子上都標有一串字母和數字。我挑出其中一個袋子,對表面進行消毒,準備把它從更衣室拿到DNA提取室。整個實驗室的設計目標就是最大限度保持干淨,因此,每次你進入下一個房間,也就意味著走進壓力更大的空間,而且你接觸到的每一個物體都要消毒,這一點至關重要。我再次跨過門檻,觀察作為壓力顯示器的小紅球的位置,確認實驗室準備就緒。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