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文明的味蕾:華夏飲食的文化根脈 許知遠、野夫、王五四、雷頤、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白瑋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中國通史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99124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9912437
    作者:白瑋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歷史學界和文化界眾多知名學者高度評價,野夫、許知遠、王五四、雷頤、解璽璋傾情推薦


    2.生長於天地之間的食材遵循著陰陽節氣,反映時令物候,其中映射出華夏文明與天地融通的智慧。先民的飲食習俗傳承至今,在世界文化交彙之下愈發突顯民族性和自然性,體現中國智慧傳統與現代的無縫融合生長。


    3.發酵、腌制、儲藏、刀工、調味、火候等食材的烹飪手法與烹飪理念背後,映射出中國人對生命的體察、人生價值的追求和修身治國的管理理念,所以湧現出廚子宰相伊尹、解牛人生哲學家莊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老子等等。


    4.作者融合了天文、地理、歷史、宗教、哲學、農學、美學、考古學、文獻學、營養學和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門類的知識,融彙了黃老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以及五行家等諸多思想流派的見解和認識,構築了一個龐大而復雜到幾乎無法言說的中華飲食文明體繫。

     
    內容簡介
    廚子為何能做宰相?
    為什麼說梁惠王沒有真正認識到《莊子•養生主》的價值?
    鄭屠被揍為何能代表一個時代禮儀的跌落?
    ……
    飲食的背後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學問,從飲食相關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窺探到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像背後的本真緣由。飲食中的講究,飲食背後有趣的人和故事,令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一盤小小的菜品承載著天地乾坤運行之道。中華飲食文明實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文化體繫,它融合了天文、地理、歷史、宗教、哲學、農學、美學、考古學、文獻學、營養學和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門類的知識,融彙了黃老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以及五行家等諸多思想流派的見解和認識。由於“藥食同源”,它又融入了中醫家、養生家、煉丹家以及方士和術士的飲食觀念。佛教傳入之後,中國人的飲食觀念裡又融入了宗教的食物味道和主張。

       廚子為何能做宰相?


       為什麼說梁惠王沒有真正認識到《莊子•養生主》的價值?


       鄭屠被揍為何能代表一個時代禮儀的跌落?


    ……


    飲食的背後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學問,從飲食相關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窺探到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像背後的本真緣由。飲食中的講究,飲食背後有趣的人和故事,令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一盤小小的菜品承載著天地乾坤運行之道。中華飲食文明實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文化體繫,它融合了天文、地理、歷史、宗教、哲學、農學、美學、考古學、文獻學、營養學和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門類的知識,融彙了黃老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以及五行家等諸多思想流派的見解和認識。由於“藥食同源”,它又融入了中醫家、養生家、煉丹家以及方士和術士的飲食觀念。佛教傳入之後,中國人的飲食觀念裡又融入了宗教的食物味道和主張。


    作者以散文式優美的文筆,以記者的敏感細膩,以博通古今的寬廣視野,從中華文明的宏大架構入手,將喫什麼、怎麼喫、用什麼手法、以什麼心態、憑什麼條件,事無巨細,悉數納入文稿,帶給人全新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白瑋,筆名非魚,資深傳媒人、文化學者、詩人,曾供職於北京晚報多年。


    擔任北京史記研究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授課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飲食文化特聘專家等多個社會職務。


    著有《黑夜之殤》《我們也曾光芒浮現》《中國美食哲學》《中國美食地理》等多部著作。擔任CCTV多部紀錄片總撰稿和文化顧問。

    目錄
    目錄

    自 序 一盤菜裡讀中國 00I

    章  華夏民生的飲食寄托
    喫飯,的政治 003
    天,民生飯碗之本 008
    食物,天地的慈悲饋贈 015
    順應天時好喫飯 018
    萬物有靈,致敬天地 021
    飲食,從祭天開始 025
    感恩食物,心存敬畏 030

    第二章  華夏民生的飲食倫理













    目錄


     


    自   序 一盤菜裡讀中國 00I


     


    章  華夏民生的飲食寄托


    喫飯,的政治 003


    天,民生飯碗之本 008


    食物,天地的慈悲饋贈 015


    順應天時好喫飯 018


    萬物有靈,致敬天地 021


    飲食,從祭天開始 025


    感恩食物,心存敬畏 030


     


    第二章  華夏民生的飲食倫理


    飲食男女,天命所以 035


    食色,不是放縱 038


    飲食的節制與仁慈 041


    美食,不是炫富 047


    天道是民生飲食的法則 050


     


    第三章  農歷文明下的飲食語法


    民生飲食農歷坐標 059


    時令飲食,神性啟示 063


    節氣是一種生存方式 071


    時節是一套飲食法則  081


    在農歷與陽歷間覓食 091


     


    第四章  餐桌之上有乾坤


    世間萬物,本乎陰陽 101


    一條橫線,劃分世界兩極 105


    一枚雞蛋的認知高度 109


    食物都有慈悲心 114


    蘋果帶皮喫,白菜連根煮 118


    鍋蓋下的奧秘 122


    陶罐煲湯為何養人 125


    黑夜讓食物變得更清淨 128


    一菜一格,天地之道 129


     


     


     

    第五章  五味支撐起來的味覺繁華


    五行是天空在大地的投影 133


    五谷決定著味道的走向 138


    江湖是苦的,還是咸的 141


    味蕾在四季變換中跳動 145


    五味是怎麼誘惑舌尖的 151


    一個宰相在廚房裡的沉思 155


    美味不是走 158


    五味調和不是大鍋飯 161


     


    第六章  食物的格調與性格


    一切味道水知道 165


    每一根黃瓜都有真性情 170


    走進食物的內心 173


    不能讓食物太孤單 176


    給舌尖穿上華麗的衣裳 179


    在不同的季節裡品味酸甜苦辣 182


    第七章  食療養生的道德關懷


    如果饑餓是一種病 191


    食物就是好的藥 193


    酒是藥的領路人 201


    餐廳走廊盡頭是藥房 206


    不貪圖舌尖的快活 210


    高明的醫生都不用藥 217


    廚師的勺子與醫生的刀 221


    葷與素,一枚硬幣的正反面                 223


     



    第八章  烹煮的山河


    熟的食物供養賢良 229


    會說話的烹煮器具  231


    讓食物安靜地呼吸 235


     


    第九章  在時光裡雕刻味蕾


    時光,是一場宏大的宴席 241


    美食,是一場漫長的對弈 245


    陽光,是食物的一種記憶 248


     


    第十章  食物的變革與進化


    儲藏,挽留了食物的時間 253


    腌制,凝固了食物的容顏 256


    醬造,讓味道緩緩變遷 261


    發酵,詩意的啟示與發現 264


    酵母,讓日子緩緩變軟 267


     


    第十一章 砧板上的儀式感


    刀是牙齒的使者 271


    切割,是一場布道 274


    古人切割食物的儀式感 278


    儒家的刀法 282


    為什麼要說“賤骨頭” 286


    案板上的獻禮 290


    庖丁解的不是牛,而是社會 294


    一個屠夫被揍的社會學解讀 302


    刀工,是傷害,還是關懷 306


     


    第十二章 爐火上的世界觀


    被火改寫的命理 311


    食物和火,是相遇還是守候? 314


    火燒,是一場歷練 317


    火候,對食物的新閱讀 321


    從具像的火焰到抽像的判斷 326


    讓感覺在灶上飛一會兒 330


    鍋氣是一種氣味,還是意識流 334


    意識決定味道境界 336


    第十三章 味覺,矛盾的錯覺


    味蕾的愉悅 341


    來自植物類調料的誘惑 343


    調味的層次與倫理 348


    被綁架的美食 354


    前言
    自 序 │ 一盤菜裡讀中國



    /1/

    餐桌上的一盤菜,一碗面條,並不僅僅隻是愉悅舌尖和果腹這麼簡單,在它的背後,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隻是它們一直都淹沒在浩瀚的歷史典籍深處,淹沒在中國絢爛華麗的菜肴背後,過去我們隻顧一路欣賞和品味中國美味佳肴物質層面的繁華和芳香,而忽略了上升到華夏文明層面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掘和建構。












    自 序 │ 一盤菜裡讀中國


     


     


     


    /1/


     


    餐桌上的一盤菜,一碗面條,並不僅僅隻是愉悅舌尖和果腹這麼簡單,在它的背後,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隻是它們一直都淹沒在浩瀚的歷史典籍深處,淹沒在中國絢爛華麗的菜肴背後,過去我們隻顧一路欣賞和品味中國美味佳肴物質層面的繁華和芳香,而忽略了上升到華夏文明層面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掘和建構。


     


    早在商朝時期,廚師出身的伊尹在和商湯討論國事時,就從日常的美味烹煮、五味調和延伸到治理國家的大道上:“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在論述了飲食的調和之事後,他將調味之道引申到了天子的治國之道上:“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味具。”


    治理天下和調味是同樣的道理,等到了成為天子的那一刻,就像一盤菜的味道具備了一樣,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也同樣抱有這樣的飲食主張。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句話就把治國的大事舉重若輕地和烹飪小鮮這樣的微末之事聯繫起來。


    不唯道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更是承襲了這一思想。過去,我們隻注意到了孔子在《論語·鄉黨篇》中所倡導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論,並以此來判定孔子也是個美食家。其實,孔子關於飲食的真正思想體現在他的“禮”上。在《禮記·禮運篇》,孔子曾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先的禮,都是從飲食開始的。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禮就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就是儒家想要建立的道德規範、典章制度和社會秩序。


    可見,在儒家這裡,不僅將飲食和治理國家聯繫在一起,還把它和世俗的一套社會規範聯繫起來。儒家思想上升為國家的治國大道後,這一理念遂構成中國兩千年來民生飲食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並一直滲透在我們日常的飲食生活中。


    /2/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於食物的心態無疑是復雜的,在傳統中國文化裡,中國人的飲食實則融入了各式各樣的價值判斷。因此,論及中國人飲食背後厚重的飲食文明,龐大而復雜到幾乎無法言說。


    一方面,數千年來,饑餓自始至終都是籠罩在生民之口上的陰影,中國的歷史,幾乎也可以說就是一部生民與災難和饑餓抗爭的歷史。歷朝歷代,所有的民生孜孜以求的基本上都是在為求得溫飽而艱難掙扎。


    食物就是政治,食物就是的民生!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對食物的情感,基本構成了中國民生所有的飲食文化心態。所以,作為一個個王朝民生政策的謀劃者、參與者和生活的親歷者,當一個個讀書之人在朝堂之上激辯起安邦定國之道時,都難以回避地要論及生民的口糧人生。而與此同時,“哀民生之多艱”的生活現實和對下層民眾的悲憫與關懷也會自然而然地反映到他們的詩詞文章中。


     


     


     

    活著!有飯喫!這是中國人對食物的基本心態。


    另一方面,盡管中華文明史一直是延綿的,但由於歷史上頻繁發生朝代更迭,加之王朝主導者的族群也各有不同,導致中華的飲食文明並不是一條直線順流而下,有時還發生了某種割裂。不同族群飲食習俗、飲食觀念和飲食情趣的不同,也使得不同王朝和政權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變遷。上一個朝代對一些食物的某種審美情趣可能在另一個新的朝代突然就消散而去。正如今天的我們,似乎已經很難從眼前的餐桌上復述歷史菜肴的格式。更讓人遺憾的是,即使面對同一種食物,因為朝代的不同,一個朝代的人們也很難觸摸到另一個朝代的人群對這種食物細微的心理反應。


    再一方面,中國人對於食物的觀念認知並不隻是單一的喫食那麼簡單。在漫長的民生長河中,它融入了黃老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以及五行家等諸子百家、各個思想流派的見解和認識。同時,又因為“藥食同源”的原因,又融入了中醫家、養生家、煉丹家以及方士和術士的飲食觀念。加之後來佛教的傳入,中國人的飲食觀念裡又融入了各式宗教的食物味道和主張。


    這些復雜的飲食心態和不同區域的族群飲食風俗結合在一起,彙聚成了龐大而繁雜的中華飲食文明體繫。


     


    /3/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又是極度駁雜的。


    一方面,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因不同族群的紛爭而導致的朝代頻繁更迭,使得中國的飲食結構也變得日趨復雜和疊加。歷史上無數次北方遊牧文明的南下和中原生民的大批南渡等,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造成生民們的廣泛遷徙。流動的人口也直接帶動了食物的高度流轉和融合。到封建王朝後期,一桌之上,百般滋味,相互調配融合,從一盤菜肴的外表,已經無法分辨菜式的南北了。


    另一方面,因東西方的大規模交往,也使得中國人的食物發生結構性的變遷,甚至是顛覆性的變革。歷史上的張騫西域之旅和鄭和下西洋等,都給中國人的餐桌結構帶來極大影響。尤其是後來的“大航海時代”,更是直接帶來了食物的全球性大交換。中國人餐桌上的喫食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化的場景之中。


    然而,歷史總是不經意地給我們留下啟示,在紛繁復雜的飲食表像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的:那就是如何使生民們幸福地活著,並在此基礎上獲得安詳和歡樂!


    故此,回到本質,中國人的飲食文明內核就是“天”與“和”——以天為道,以和為美。一個是為了求得生存的食物;一個為了從食物中獲得快樂。


    這是中國社會飲食文化心態的根本所在,也是飲食之所以能上升為文明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是我們寫作這本《文明的味蕾》的邏輯起點。


     


    白  瑋    


    2022年3月8日於北京


     
    媒體評論
    在沉悶蒼涼的饑荒年代,食物既是生民的宗教,也是他們活著的信仰。作者從一個個細小的食物出發,穿行在繚亂繁雜的歷史中間,審視著歷代王朝的風雲變幻,體察著華夏生民的苦樂與悲歡,勾勒出一個食物與道德、食物與權力、食物與大眾心態的煙火人間。
    ——詩人、作家 野夫

    作者通過對歷史上不同王朝對食物的依賴度考察,宏觀地建構了“食物即歷史”的新史觀,本書既是一本生動有趣的中國食物簡史,又是一本中華飲食文明的演進史和變遷史。
    ——文化學者 許知遠

    在沉悶蒼涼的饑荒年代,食物既是生民的宗教,也是他們活著的信仰。作者從一個個細小的食物出發,穿行在繚亂繁雜的歷史中間,審視著歷代王朝的風雲變幻,體察著華夏生民的苦樂與悲歡,勾勒出一個食物與道德、食物與權力、食物與大眾心態的煙火人間。


    ——詩人、作家 野夫


     


    作者通過對歷史上不同王朝對食物的依賴度考察,宏觀地建構了“食物即歷史”的新史觀,本書既是一本生動有趣的中國食物簡史,又是一本中華飲食文明的演進史和變遷史。


    ——文化學者 許知遠


     


    讀白瑋老師的新書,讀出了民生之多艱的感受:食物是那麼重要,哪怕是一顆土豆,一顆發芽的土豆,也該被歷史銘記。人類和食物一樣,都曾翻山越嶺,歷經滄桑。當我們各自經歷了雪雨風霜和星辰大海,面對食物,不再是狼吞虎咽的消滅,不再是居高臨下的評判,反倒生出了“我與餐盤皆過客,鹽攜土豆攬星河”的浩嘆。


    ——網絡作家 王五四


     


    這本書讓人體會到的更多的是王朝的興衰、權力的起落、文化的意味、朱門酒肉與升鬥小民的果腹之術……讀完此書,對“民以食為天”的理解會更加生動、具體、深刻。所以,這更是本歷史之書、哲學之書。


    ——歷史學家 雷頤


     


    本書拓展了“以食讀史”的寫作新路徑,在新鮮的歷史敘事中,那些被歷史忽略的食物重新被發現,被激活,被解讀。這樣的歷史書寫,是為社會而作,是為民族而作。


    ——文化學者 解璽璋

    在線試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