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先秦諸子(豆瓣高分,易中天暢銷20年佳作,2024全新修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易中天,果麥文化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史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397605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3976057
    作者:易中天,果麥文化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豆瓣高分,易中天長銷20年佳作,多次再版


    ☆敘述詳細,案例接地氣,十分好讀


    ☆結構清晰,邏輯流暢,繫統梳理了儒墨道法四大家的觀點和異同


     

     
    內容簡介

     


    《先秦諸子》,先秦時代的歷史總結和思想濃縮。以儒墨道法為大主線,詳盡闡釋諸子百家,關於人性善惡、德治法治、有為無為,跨越三百多年的大辯論。


    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或者說,墨家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繫。


    一場持續三百年的大辯論,沒有答案,卻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出生於長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後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

    目錄

    卷首語 1
    第一章 / 實話孔子
    夫子何人 _ 002 學而優則仕 _ 011
    君子固窮 _ 020 頭號教書匠 _ 029 誰是好學生 _ 039 傷心事與玩笑話 _ 048
    第二章 / 儒墨之爭
    儒與俠 _ 058 墨子的藥方 _ 077 三大分歧 _ 096
    孔子的藥方 _ 068 兩位俠士 _ 086 儒墨再評價 _ 105
    目錄
    第三章 / 儒道之爭
    隱士哲學家 _ 116 無為之謎 _ 134 老莊之別 _ 152
    從楊朱到老莊 _ 125 道之謎 _ 143 儒道再評價 _ 162
    第四章 / 儒法之爭
    血染的思想 _ 173 謀士的哲學 _ 182 橫行霸道 _ 191 兩面三刀 _ 201 人性是個問題 _ 210 儒法再評價 _ 220

     


    卷首語 1


    第一章 / 實話孔子


    夫子何人 _ 002 學而優則仕 _ 011


    君子固窮 _ 020 頭號教書匠 _ 029 誰是好學生 _ 039 傷心事與玩笑話 _ 048


    第二章 / 儒墨之爭


    儒與俠 _ 058 墨子的藥方 _ 077 三大分歧 _ 096


    孔子的藥方 _ 068 兩位俠士 _ 086 儒墨再評價 _ 105


    目錄


    第三章 / 儒道之爭


    隱士哲學家 _ 116 無為之謎 _ 134 老莊之別 _ 152


    從楊朱到老莊 _ 125 道之謎 _ 143 儒道再評價 _ 162


    第四章 / 儒法之爭


    血染的思想 _ 173 謀士的哲學 _ 182 橫行霸道 _ 191 兩面三刀 _ 201 人性是個問題 _ 210 儒法再評價 _ 220


     


    第五章 / 前因後果


    事出有因 _ 231 以人為本 _ 240 好大一個家 _ 250 命運呼叫轉移 _ 259 士人的崛起 _ 268 魅力所在 _ 278


    第六章 / 繼往開來


    灰色的船票 _ 289 老子與莊子 _ 307 愛的呼喚 _ 326


    墨子與楊朱 _ 298 再說法家 _ 317 正義與自強 _ 336


    重讀諸子歌並注(代後記)346

    在線試讀

    正義與自強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義,主要是孟子的範疇。但孔子也說“義”,說得還不少,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但孔子一般不把“仁”和“義”並列,擱在一起說是知(智),比如“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智)者動,仁者靜;知(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孟子則不說仁智,而說仁義,比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比如“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這是孟子對儒家思想體繫的重大調整。從此以後,中國人就都不講仁與智,改說仁與義了,比如不能“不仁不義”,比如“你不仁,休怪我不義”等等。這正是孟子的深遠影響。
    孟子為什麼要仁義並舉?因為單說仁,有問題。比如孔子說,隻有那些“仁人”,纔能夠真正做到愛憎分明,喜歡該喜歡的,憎惡該憎惡的,叫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裡仁》)。這當然有道理。問題在於,仁是愛呀!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怎麼去憎惡別人呢?說起來總歸別扭。還有,仁,是“不忍之心”。對別人不忍,對自己當然也不忍。但是,有些事情又不能不狠下心來去做,這就需要在道德上有個說法。何況到了孟子的時代,那些“有國者”早就沒什麼愛心了。整個天下,是生靈塗炭,殘暴不仁,孟子也就不能不“以義補仁”。這倒也符合老子的推理,“失仁而後義”嘛(請參看本書第三章第四節)!
    那麼,什麼是“義”?
    隨便舉個例子就能明白。比如有個老漢,隻有一個兒子,該不該仁,該不該愛?恐怕大家都會說:該!可是如果這兒子當了漢奸,帶著鬼子兵來燒殺掠搶,殘害鄉親,又該怎麼辦?恐怕大家又都會說:大義滅親嘛!這就全明白了:義與仁,剛好是相反的。仁,是“親親”;義,則可以“滅親”。當然這裡有個前提,就是那家伙罪有應得。所以,義有兩層意思,一是“該”,二是“滅”。合起來,就是“該滅”。

     


    正義與自強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義,主要是孟子的範疇。但孔子也說“義”,說得還不少,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但孔子一般不把“仁”和“義”並列,擱在一起說是知(智),比如“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智)者動,仁者靜;知(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孟子則不說仁智,而說仁義,比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比如“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這是孟子對儒家思想體繫的重大調整。從此以後,中國人就都不講仁與智,改說仁與義了,比如不能“不仁不義”,比如“你不仁,休怪我不義”等等。這正是孟子的深遠影響。


    孟子為什麼要仁義並舉?因為單說仁,有問題。比如孔子說,隻有那些“仁人”,纔能夠真正做到愛憎分明,喜歡該喜歡的,憎惡該憎惡的,叫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裡仁》)。這當然有道理。問題在於,仁是愛呀!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怎麼去憎惡別人呢?說起來總歸別扭。還有,仁,是“不忍之心”。對別人不忍,對自己當然也不忍。但是,有些事情又不能不狠下心來去做,這就需要在道德上有個說法。何況到了孟子的時代,那些“有國者”早就沒什麼愛心了。整個天下,是生靈塗炭,殘暴不仁,孟子也就不能不“以義補仁”。這倒也符合老子的推理,“失仁而後義”嘛(請參看本書第三章第四節)!


    那麼,什麼是“義”?


    隨便舉個例子就能明白。比如有個老漢,隻有一個兒子,該不該仁,該不該愛?恐怕大家都會說:該!可是如果這兒子當了漢奸,帶著鬼子兵來燒殺掠搶,殘害鄉親,又該怎麼辦?恐怕大家又都會說:大義滅親嘛!這就全明白了:義與仁,剛好是相反的。仁,是“親親”;義,則可以“滅親”。當然這裡有個前提,就是那家伙罪有應得。所以,義有兩層意思,一是“該”,二是“滅”。合起來,就是“該滅”。


    其實,這正是“義”的本義。義,最基本的意思有兩個,一是威儀的儀,二是適宜的宜。威儀的儀,本字就是義,單人旁是後加的。它的字形,是一個人,頭上有羊角,手中有武器。這個形像,可謂“威風八面”。所以許慎說,“義”就是“己之威儀”(《說文解字》)。同時,它也有一個意思,就是“應該去戰鬥”。適宜的宜,字形是一塊肉放在砧板上,因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唐蘭先生,文化學家龐樸先生,都認為“宜”有“該殺”之意(請參看龐樸《儒家辯證法研究》)。隻不過後來殺氣沒有了,就變成了“適宜”。


    這就與“仁”大相徑庭,即仁主生,義主殺;仁講愛,義講憎。其實我們去看那些與“義”有關的詞,比如大義滅親,見義勇為,義無反顧,舍生取義,其中的“義”,都不能被替換為“仁”。所以,孟子講義,就解決了“仁學”無法回答的問題:那些該死的怎麼辦?孟子的觀點很明確:該殺就殺,不該殺就絕不能殺。“殺一無罪非仁也”(《孟子·盡心上》),濫殺無辜是“不仁”。但該殺不殺,則是“不義”。


    孟子的這個範疇有道理,也有問題。首先,什麼是“義”,什麼是“不義”,就說不清楚。我們知道,義,有很多種。比方說,有道義,有仁義,有忠義,有正義,有情義,有俠義。這麼多“義”擱在一塊,有時候會鬧矛盾。《孟子·離婁下》說,有一次,鄭國和衛國發生戰爭,兩國各有一個頂尖級的射手出場。然而,當他們在戰場上相遇時,衛國的射手卻發現鄭國的射手一動不動。衛國的射手就問:先生為什麼不拿起弓來?鄭國的射手說:我今天病了,拿不動。這下衛國的射手為難了,因為他是鄭國射手的學生的學生,用“太老師”教的武藝,去殺不能戰鬥的“太老師”,顯然不義;放棄戰鬥,背叛國家,同樣不義。最後的解決辦法是:衛國射手抽出箭來,在車輪子上把箭頭敲掉,胡亂射了幾箭走人。


    孟子講這個故事,或許是想說明,所謂“義的衝突”是可以解決的。但我看沒那麼樂觀。衛國那個射手的做法可行,是因為“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戰爭本身既然無義可言,不戰而退也就沒什麼關繫。但如果衛國正義呢?那射手豈不得自己一頭撞死?甚至撞死都不行,撞死就不算背義、不算叛國了?大約也隻能先殺了“師爺爺”,自己再自殺。不過這樣一來,問題就更大。殺了老師的老師,這是“欺師滅祖”;殺了本國的戰士(他自己),這是“叛國資敵”;殺一個沒有還手能力的老人,這是“乘人之危”;犯了錯誤又自殺,這是“逃避責任”。請大家想想,一旦遇到這種情況,豈非左右不是人?


    其實,義的問題很是不少。比如李逵劫法場濫殺無辜,宋江害得秦明等人家破人亡,卻都被說成是“義氣深重”;後來一起去投降,也被說成是“義”,叫做“忠義”。這就很成問題。所以我認為,孔子的仁,可以大講特講,怎麼講都不過分。講到義,就要格外小心,不能過分強調。強調過分,是很恐怖的。掌握分寸的辦法,是把“義”這個概念,鎖定在“正義”的範疇。其他某些“義”,尤其是忠義和俠義,講起來必須慎之又慎。


    實際上,作為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義”,應該就是“正義”。這一點,甚至可能是儒墨兩家的共識,即墨子和孟子都主張正義,而且都把正義看得高於生命。墨子說:如果有人提出,把整個天下送給你,請你拿命來換,你干嗎?沒人肯干。然而,卻有人願意為了正義獻出生命,就因為“貴義於其身”(《墨子·貴義》)。孟子也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可得兼”,那就“舍魚而取熊掌”。同樣,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可得兼”,那就“舍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這是我們很熟悉的話,也是很了不起的精神。正是由於有這樣一種精神,我們民族纔湧現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傑。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那麼請問,這些“中國的脊梁”是怎樣挺起來的呢?正義和正義感使然。


    的確,正如孟子所認為,正義和正義感能夠塑造偉大而剛強的人格。這是義與仁不同的地方。仁愛也能使人偉大,但仁愛造就的偉大表現為寬厚,正義造就的偉大表現為剛強。為什麼?就因為行義不易。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羞,就是自己羞愧;惡,就是憎惡別人。由此可見,義是一把刀,既要對別人,也要對自己。這就實在不容易。因此,行義,不但要有精神上的支柱,還要有生理上的支持。這就是“氣”,孟子稱之為“浩然之氣”。這種“氣”,是很偉大很剛強的,叫做“至大至剛”。為什麼“至大至剛”?因為它是“集義所生者”,並非“義襲而取之”(《孟子·公孫丑上》)。就是說,浩然之氣,是正義長期積累的結果,而非偶然行義所能取得,當然又偉大又剛強。


    顯然,孟子的“浩然之氣”,就是“正氣”,所以也叫“浩然正氣”。一個人,如果有了這種氣,就會怎麼樣呢?第一,他就會以天下為己任,以正義為擔當,而且“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孫丑下》)。第二,他就會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第三,他還會成為世界上最美的人,因為在他的身上有一種人格的魅力。孟子說,正氣這東西,如果我們精心培養它,小心呵護它,不去傷害它,它就會浩浩蕩蕩地充盈於宇宙(塞於天地之間),成為“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這種“浩然之氣”如果充盈於一個人的胸中,那他就是“美人”,這叫“充實之謂美”。如果不但胸中充滿正氣,而且還能讓這正氣放射出光芒,那他就是“大人”,這叫“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如果不但自己光輝燦爛,還能感化和影響別人,那他就是“聖人”,這叫“大而化之之謂聖”。如果不但能夠感化影響別人,而且這種感化和影響還是不知不覺的,那他就是“神人”,這叫“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美、大、聖、神,這是人格魅力的四個層次和四種境界,它們都來源於“浩然之氣”。


    結論是什麼呢?是我們應該“養氣”。誰來養?自己養。由此,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正義必自強。


    那就再說自強。


    明確提出“自強”概念的,不是孔子,不是孟子,也不是荀子,而是《易傳》。《易傳》是《周易》的一部分。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一書,其實包括兩個部分,即《易經》和《易傳》。《易經》比《易傳》早,大約形成於殷周之際。《易傳》則大約是戰國後期或秦漢之際儒家的作品,是解釋《易經》的。《易傳》共有七種十篇,即《彖辭上》《彖辭下》《像辭上》《像辭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所以又叫“十翼”。自強,就出自乾卦的《像辭》,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不過,《易傳》雖然提出了“自強”這個核心價值觀,卻沒有解釋為什麼“天行健”,君子就該“自強不息”。真正做出解釋的是荀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第三位大師。作為戰國晚期的儒學大師,荀子面臨著諸家,尤其是道家的挑戰和質疑。我們知道,先秦道家與先秦儒家的區別之一,就在老子和莊子談“天”(自然),孔子和孟子說“人”(社會)。孔子說“天命”不說“天道”,孟子說“人性”不說“天性”,結果是什麼呢?是儒家在辯論中並不能占上風,也很難說服其他人。於是到了荀子,就覺得非談自然不可了。


    怎麼談?科學地談。在《天論》篇(下引不注者皆同),荀子集中討論了人與自然的關繫(天人之分)。他的基本觀點,是主張嚴格區分自然與社會,然後探尋各自的規律。因此,對待自然現像,就應該有一種自然科學的態度,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以為人就可以隨意改變它。比如流星墜落,樹木發聲,便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現像,隻不過比較罕見而已。少見難免多怪。所以,奇怪,可以理解;害怕,就犯不著。同樣,天不下雨,就呼天搶地去求雨;日蝕月蝕,就敲鑼打鼓地去營救,也犯不著。當然,舉行一些諸如此類的儀式,表達一下關切之情,也是可以的,但不要以為真能管什麼事。實際上,你不求,那雨該下還是會下(猶不雩而雨也)。不該下,求也沒有用。當了真,那錯誤就犯大了(以為神則兇也)。


    這真是十分難得的科學精神。實際上,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是最具有科學精神的。如果說,對待自然,孔子和孟子采取了回避的態度,老子和莊子采取了哲學的態度,那麼,荀子采取的就是科學的態度。在《天論》篇,荀子開宗明義就提出一個觀點:“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也就是說,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天行有常),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為堯存),也不因統治者是什麼人就會怎麼樣(不為桀亡)。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觀點,也是一個相當科學的觀點,是荀子看待天人關繫思想的總綱。於是,從這一點出發,荀子邏輯地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既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那麼,我們就不能把人類社會的希望寄托在自然界身上。荀子問:國家的治亂,天下的興亡,是因為天像嗎?不是。日出於東,月落於西,無論是堯當家,還是桀掌權,都一樣。是因為時令嗎?不是。春耕夏耘,秋收鼕藏,無論是堯當家,還是桀掌權,都一樣。是因為地理嗎?不是。土地肥沃莊稼就生長,土壤貧瘠莊稼就死亡,無論是堯當家,還是桀掌權,也都一樣。那麼,為什麼堯當家就天下大治,桀掌權就天下大亂?還是因為人嘛!顯然,自然是自然,社會是社會,不能混為一談。自然有自然的法則,人類有人類的規範。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與自然界沒有關繫。既然沒有關繫,那就不必受制於自然,也不必拜倒在自然的面前。隻要加緊生產,厲行節約,天就不能讓我們貧窮;隻要豐衣足食,動靜守時,天就不能讓我們生病;隻要遵循規律,堅定不移,天就不能讓我們倒霉。一句話:天不可畏,事在人為。


    第二,既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那麼,我們就不能強迫自然服從人類的願望,隻能通過掌握自然規律,去有效地利用自然。所以荀子說,最能干的人一定有所不為,最智慧的人一定有所不思,叫“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什麼事情不為?違背規律的不為。什麼事情不思?對抗自然的不思。可以做的是什麼?可以從天那裡了解氣候的變化,可以從地那裡了解土壤是否適宜種莊稼,可以從四季那裡了解如何安排農業生產,可以從陰陽關繫那裡領悟治亂的道理。掌握了這些規律,再采取合理的措施,就會成功;相反,則會失敗。這就叫“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哈!荀子這個觀點,誇張一點講,真可以說是最早的“科學發展觀”。


    第三,既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那麼,自然界就是自運行的。這叫什麼?這叫“自為”。同樣,人也好,人類社會也好,既然與天、與自然界無關,當然也隻能“自為”。這樣一來,荀子就既接過了道家的思想武器,又與道家劃清了界線。道家的思想武器是什麼?以天道說人道。這是道家的方法,也是荀子的方法。不同的是,道家認為天道的本質是“無為”,荀子認為天道的本質是“自為”。在道家看來,既然天道無為,那麼,人也應該無為。荀子則認為,既然天道自為,那麼,人也應該自為。於是,從這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出發,荀子提出了又一種人生智慧: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奮發圖強;與其聽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也就是說,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皇天上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所以荀子說,一個君子,最看重的是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尊重自己的不懈努力(敬其在己者),從來就不憑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賜(慕其在天者),這纔能夠天天向上(是以日進也)。請大家想想,這不就是“君子自強”嗎?至於“君子自強”與“天道行健”的關繫,前面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天自為,則人自為;天行健,則人自強嘛!荀子說,天,是不會因為人們怕冷,就沒有鼕季的(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鼕);地,也是不會因為人們怕遠,就不再廣闊的(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那麼,一個君子,難道會因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動了嗎?當然也不會(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奮發有為,自強不息,把所有的義務和責任都擔負起來,這纔是君子的高貴品質!


    這實在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人生智慧,也是荀子對儒家思想體繫的卓越貢獻。前面我們說,荀子是諸子當中最有科學精神的。其實,他也是最有人文精神的。馮友蘭先生甚至認為,荀子的理論可以稱為“文化哲學”(《中國哲學簡史》)。因為在他那裡,自然隻是自然,文化卻屬於人。自然的東西是“性”,人文的東西是“偽”。偽不是虛偽,而是人為。沒有人為,自然不可能自動地變成文化,也不會有真善美,這就叫“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既然如此,人能不努力嗎?


    這就是荀子留給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事在人為,科學發展,自力更生,奮發圖強。這種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勵著我們中國人,當然毋庸置疑地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此,當深受荀子影響的《易傳》說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時,就為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畫上了一個閃光的驚嘆號!


    似乎可以總結一下先秦諸子這筆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了。也許可以這樣說: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或者說,墨家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繫。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而且,當我們把這些寶貴的遺產抽像地繼承下來時,我們就有希望實現中國人民、同時也是全人類的一個共同理想——


    眾所周知,這就是“和諧”。


    關於和諧,講的人已經很多了,這裡不再贅述。要說的是,和諧的一個基本定義,就是“多樣統一”。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從總體上說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他們的思想、觀點、立場和方法是不同的,這就是“多樣”。他們的問題、態度、願望和目標則是相同的,即都在面對中國社會的重大轉型,都在認真思考“中國向何處去”,也都希望天下太平。這就是“統一”。所以,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異的。我們可以各取所需,但不必厚此薄彼。相反,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從各家汲取營養,再把它們統一起來。統一於什麼呢?統一於我們祖國的和平崛起,統一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統一於全人類的共同幸福。這就是“和諧”。我相信,這也應該是先秦諸子的共同願望。


    現在,讓我們起立,向所有這些偉大的思想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讓我們告訴他們,中華兒女一定會無愧於自己的祖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