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物華天寶:良渚古環境與動植物 良渚文明繫列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姬翔,宋姝,武欣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民族文化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81922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8192262
    作者:姬翔,宋姝,武欣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7月 

        
        
    "

    編輯推薦

    本套叢書集學術、科普、宣傳於一體,彙集了幾代考古人對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讀,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纂小組的努力下,終於付梓,以饗讀者。請跟隨叢書的指引,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走近良渚,讀懂良渚,感知中華大地上曾經閃耀的文明之火;啟迪智慧,凝聚力量,喚起我們心底歷久彌堅的民族之魂。

     
    內容簡介
    封面文案:
    人的生產和生活與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這裡,又遠離了這裡。
    從良渚文化遺址的環境、動物和植物考古發現,帶你勾勒出在環境改變的千年背景下,渚社會的興衰變革。

    內容簡介:
    隨著考良渚考古發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日益清晰。人的生產和生活都與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由於良渚人長期以來的濫伐森林、開挖溝渠、修築宮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加上4200年的全球氣候波動事件,加劇了這一地區環境的惡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來臨之時,農田盡毀,巫風盛行的良渚社會食不果腹,再也沒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隻得背井離鄉,離開了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後的戰國時代,新的腳印踏足這裡,纔開始了新的繁衍生息。

    封面文案:


    人的生產和生活與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這裡,又遠離了這裡。


    從良渚文化遺址的環境、動物和植物考古發現,帶你勾勒出在環境改變的千年背景下,渚社會的興衰變革。


     


    內容簡介:


     隨著考良渚考古發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日益清晰。人的生產和生活都與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由於良渚人長期以來的濫伐森林、開挖溝渠、修築宮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加上4200年的全球氣候波動事件,加劇了這一地區環境的惡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來臨之時,農田盡毀,巫風盛行的良渚社會食不果腹,再也沒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隻得背井離鄉,離開了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後的戰國時代,新的腳印踏足這裡,纔開始了新的繁衍生息。


    本書從良渚文化出發,以圖說的方式分三部分分別介紹良渚文化遺址的環境、動物和植物,勾勒出在環境背景下良渚先民的動植物利用圖景及良渚社會的興衰變革。

    作者簡介

    姬翔,男,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畢業,專業方向為地球化學。碩士期間,開始參與了良渚遺址的相關研究。2016年碩士畢業後,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地質考古工作。


    宋姝,女,吉林大學考古繫碩士畢業,專業方向為動物考古。曾參與內蒙古魏家窩鋪、吉林後套木嘎、雲南河泊所等遺址的發掘,2016年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良渚古城遺址的發掘和動物遺存的研究工作。曾參與吉林大學動物考古學教材的編寫。


    武欣,女,山東大學考古繫碩士畢業,專業方向為植物考古。曾參與河南郏縣蘆河遺址、滎陽官莊遺址及鶴壁大賚店遺址的發掘及整理。2016年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自入職起即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負責相關植物考古及整理工作。

    目錄

    章 良渚的氣候與環境
    一 人與自然
    (一)氣候與歷史
    (二)神秘的北緯 30 度
    二 良渚文化的興起與衰落
    (一)良渚文化的 C 形區
    (二)那年江南好風景
    (三)洪荒之力
    三 怎樣研究古環境
    (一)大地之書
    (二)神奇素和同位素
    (三)“看不見”的歷史

     


     良渚的氣候與環境


    一  人與自然


    (一)氣候與歷史


    (二)神秘的北緯 30 度


    二  良渚文化的興起與衰落


    (一)良渚文化的 C 形區


    (二)那年江南好風景


    (三)洪荒之力


    三  怎樣研究古環境


    (一)大地之書


    (二)神奇素和同位素


    (三)“看不見”的歷史


     


    第二章  良渚遺址的動物世界


    一  動物考古在良渚


    (一)動物考古是什麼?


    (二)野外取樣


    (三)實驗室工作


    二  那些年,被人們誤解的良渚動物


    (一)野豬還是家豬?


    (二)聖水牛≠現代水牛


    (三)黃斑巨鱉、太湖黿、癩頭黿、斯氏鱉、斑鱉?


    (四)雞還是雉?


    (五)綿羊、山羊還是蘇門羚?


    三  良渚人與獸同行


    (一)見“微”知著


    (二)制骨成器


    (三)動物形像(玉器與其他藝術品中的動物形像)


     


    第三章  良渚遺址的植物樂園


    一  植物考古學的產生


    二  良渚遺址的植物考古


    (一)水稻種植業


    (二)果蔬栽培業


    (三)木材的加工利用


    (四)建築神器——草包泥

    前言

    【總序】良渚與中華五千年文明


    ○劉  斌


    時間與空間真是奇妙的組合,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浩瀚的宇宙,那些一閃一閃的星星,仿佛恆久不變地鑲嵌在天幕中。然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光年是距離單位,宇宙深處星星點點射向我們的光線,來自遙遠的過去。原來,時空的穿越,不過是俯仰之間。


    考古,同樣是這種俯仰之間的學問,由我們親手開啟的時光之門,將我們帶回人類歷史中每一個不同的瞬間。而距今5000年,就是一個特殊的時間點。


    放眼世界,5000 年前是個文明誕生的大時代。世界上的幾大流域,不約而同地孕育出早期文明,比如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那麼,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在哪裡?這個問題困擾學界甚久。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文明標準,城市、文字、青銅器……我們逐一比對,中國的古代文明似乎到出現了甲骨文的商代為止,便再難往前追溯了。


    考古學上,我們把文字之前的歷史稱為“史前”。在中國的史前時代,
    距今1萬年以來,在遼闊版圖的不同中,就開始演繹出各具特色
    的文化序列。考古學上形像地稱之為“滿天星鬥”。然而,中國的史前時代長久以來被低估了。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夏商為文明探源的出發點,
    以黃河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無形中降低了周圍地區那些高規格遺跡
    遺物的歷史地位,比如遼西的紅山文化、江漢地區的石家河文化、太湖流
    域的良渚文化、晉南的陶寺文化、陝北的石峁遺址……隨著探源腳步的邁
    進,我們纔漸漸發現,“滿天星鬥”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閃現出文明的
    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個特殊的個案。


    大約在 5300 年前的長江下遊地區,突然出現了一個尚玉的考古學文化——良渚文化。盡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廣受尊崇,但在此時卻達到空
    前的繁榮。與以往人們喜愛的裝飾玉器不同,良渚人的玉器可不僅僅是美
    觀的需要。這些玉器以玉琮為代表,並與鉞、璜、璧、冠狀飾、三叉形
    器、牌飾、錐形器、管等組成了玉禮器繫統,或像征身份,或像征權力,
    或像征財富。那些至高無上的人被埋葬在土築的高臺上,配享的玉器種類一應俱全,顯示出死者生前無限的尊貴。禮玉上常見刻繪有“神徽”形像,
    用以表達良渚人的統一信仰。這些玉器的擁有者是良渚的統治階級,他們相信自己是神的化身,行使著神的旨意,隨葬的玉器種類和數量顯示出他
    們不同的等級和職責範圍。我們在杭州餘杭的反山、瑤山,常州武進的寺墩,江陰的高城墩,上海的福泉山等遺址中,都發現了極高等級的墓群。
    這就似乎將良渚文化的分布範圍分割成不同的統治中心,呈現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然而,歷史偏偏給了餘杭一個機會,在反山遺址的周圍,越來越多的良渚文化遺址被發現,這種集中分布的遺址群落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使得考古工作得以在這片土地上穩步開展。到今天再來回望,這為良渚文
    明的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否則,誰會想到零星發現的遺址點,竟然是
    良渚古城這一王國之都的不同組成部分。


    今天,在我們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個有 8 個故宮那麼大的良渚古城
    (6.3 平方公裡)。它有皇城、內城、外城三重結構,有宮殿與王陵,有城
    牆與護城河,有城內的水路交通體繫,有城外的水利繫統,作為國都,其
    規格已綽綽有餘。除了文字和青銅器,良渚文化在各個方面均已達到國家
    文明的要求。其實,隻要打開思路,我們會發現,通行的文明標準不應成
    為判斷一個文化是否進入文明社會的生硬公式。青銅器在文明社會中承載
    的禮制規範的意義,在良渚文化中是體現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記錄語言、傳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雖然尚未發現文字繫統,但那些鐫
    刻在玉禮器上的標識,也極大程度地統一著人們的思想,而大型建築工事
    所反映出的良渚社會超強的組織管理能力,也透露出當時一定存在著某種與文字相當的信息傳遞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發現,使良渚文明的確立一錘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經走過了
    80 多個年頭。從 1936 年施昕更先生第
    一次發現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質工具開始,到今天我們將其定義成中國古代
    個進入早期國家的區域文明
    ;從 1959 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
    的命名,學界逐漸開始了解這一文化的種種個性特點,到今天我們對良渚
    文明進行多領域、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與闡釋,良渚的國家形態愈發豐滿起來。這一繫列叢書,主要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於良渚考古的
    中青年學者,圍繞近年來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
    研究,集體編纂而成,內含極其龐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有公眾希望了
    解的良渚古城遺址的方方面面、良渚考古的歷程、良渚時期古環境與動植
    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等級墓地的反山王陵、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良
    渚高等級玉器、供應日常所需林林總總的良渚陶器……還有專門將良渚置
    於世界文明古國之林的中外文明比對,以及從媒體人角度看待良渚的妙趣
    橫生的繫列報道彙編。相信這套叢書會激起讀者對良渚文明的興趣,從而
    啟發更多的人探索我們的歷史。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問 :良渚文明和中華文明是什麼樣的關繫?因為在 近現代歷史的觀念裡,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不知道有一個“良渚”。其實,這不難理解。我們觀念裡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漢唐傳續至今的,在黃河流域建立政權的國家文明,是大一統的中華文明。考古學界啟
    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的就是了解初的文明是怎樣的形態。因此,
    我們不該對初的文明社會有過多的預設。在距今 5000 年的節點上,我們發現了良渚文明是一種區域性的文明。由此推及其他的區域,遼西可能
    存在紅山文明,長江中遊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隻是因為考古發現的局
    限,我們還不能確定這些文明形態是否真實。良渚文明在距今 4300 年後
    漸漸沒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卻隨著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傳承,影響力遍
    及九州。由此可見,區域性的文明實際上有全局性的影響力。


    人類的遷徙、交往,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從未間斷。不同規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動,造成了文化與文化間的踫撞、交流與融合。區域性的文明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前來看,良渚文明是我們所能確證
    的中國早文明,在這之後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裡頭的相繼繁
    榮,使得區域文明的重心不斷地發生變化。在這個持續的過程中,禮制規
    範、等級社會模式、城市架構等文明因素不斷地傳承、交彙,直至夏商。其實,夏商兩支文化也是不同地區各自演進發展所至,夏商的更替,其實
    也是兩個區域性文明的輪流坐莊,隻是此時的區域遍及更大的範圍,此時
    的文明正在逐鹿中原。真正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要從秦朝算起。這樣
    看來,從良渚到商周,正是中華文明從區域性文明向大一統逐步彙聚的一
    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萬萬不可將之割裂。


                                                         
    2019年5月於良渚


     



    在線試讀


     人與自然


    (一)氣候與歷史


    地球的年齡差不多有46 億歲,其間發生的故事數不勝數。


    而人類,現在一般認為,是在幾百萬年前從古猿進化而來的,現代智人則誕生於十幾萬年前。而人類文明歷史,從文字的出現到現在,僅僅五六千年。與地球歷史相比這不過滄海一粟,人類文明的進程,也並非一帆風順。


    大約5000 多年前,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平原,這兩條河現流經土耳其、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主體位於伊拉克境內)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以楔形文字而為人所知的蘇美爾文明。此時,在非洲東部和北部的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也已出現,之後埃及王朝建立。稍晚些時候,在印度河的哺育下,哈拉帕文明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發展壯大。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這個時間點上必然不會缺席。在環太湖地區,精於制玉的良渚文化出現了。隨著近十餘年來,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繫統不斷被考古發現,人們開始意識到,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5000 年前,地球又是怎樣的一種樣貌呢?


    其實,從動輒上百萬年的地質尺度上來說,5000 年的時間還不足以讓地球發生很大的變化。5000 年前,山還是山,海還是海。但是,一些相對細微的變化還是有的。比如說,海平面的高度、海岸線的位置、氣溫、降水等。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從地質學上來說,屬於第四紀中的全新世。第四紀起始於距今200 萬年前,劃分為更新世(200 萬年前~1 萬年前)和全新世(1 萬年前至現在)。在更新世時期,出現了如猛犸像這樣的巨型哺乳類,末期則出現了現代人類。而全新世,則是人類活動比較活躍的時期。第四紀是一個大冰期,所謂大冰期,就是氣候極度寒冷,南北兩極冰蓋厚度大、分布範圍廣的時期。著名的科幻電影《後天》,其故事背景就是大冰期的到來。當然,大冰期的到來並不會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迅速。


    也許你會說,我們現在氣候挺溫暖的,怎麼會是冰期呢?


    因為即便是大冰期也不是的完全的冰期,其中仍然存在次一級的冰期——間冰期的交替變化。繫列動畫電影《冰河世紀》的第二部《冰河世紀:消融》,其故事背景中冰川開始融化,就是間冰期來到的表現。第四紀末期冰期(距今近的一次冰期,11 萬~1 萬年前)以後,氣候迅速變暖,進入了全新世間冰期。也就是在這1 萬年裡,人類迅速發展了起來。


    然而就像前面說的,大冰期裡有冰期—間冰期的循環,氣候變化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都是存在的。一年有四季變換,一日有早中晚的溫度變化。全新世以來,氣候也有幾個不同的變化階段。在距今10000~8000 年,氣溫迅速上升,接近現代水平並發生小幅度的冷暖波動。這時候,已經出現了一些早期的新石器文化,比如浙江的上山文化(早約1 萬年前)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距今8000~40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一個較現代更為溫暖的時期,浙江境內出現了跨湖橋文化(8000 年前)、河姆渡文化(7000 年前)等。其中在距今6000 年前後,氣候為溫暖,當時中高緯度地區陸地上的平均氣溫要比現在高2~3℃。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世界上的四大文明逐漸發展起來了,而良渚作為當時中華大地上為璀璨的星星之一,也是在這以後(約5300 年前)於杭嘉湖平原之上慢慢升起的。近4000 年來,全新世氣候整體呈現變冷的趨勢,氣溫下降到現代的水平,良渚文化的沒落(約4300 年前)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時期(因為早期測年數據沒有做樹輪校正,會與實際存在10% 左右的偏差)。此外,在近1000 多年裡,還出現了較現代略為溫暖的“中世紀暖期”(10~13 世紀,氣溫比現在高約1℃,中國的北宋朝結束)和比現在更為寒冷的“小冰期”(16 世紀早期至19 世紀中後期,明朝末期到清朝末年)。近一百多年來,全球開始有了大量的關於氣溫觀測的繫統記錄。根據這些記錄,總的趨勢是,19 世紀晚期到20 世紀40年代,世界氣溫曾出現明顯的波動上升現像;20 世紀40 年代到60年代,世界氣候有輕微的變冷;20 世紀70 年代以來,世界氣候又變暖,80 年代以來更為突出。這近一百多年的氣候變化,受到人類干擾的程度越來越強,為人熟知的就是“溫室效應”。這也是地球自誕生的數百萬年來,人類頭一次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了影響。在這之前,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明的進程,或多或少,都受到氣候環境的制約。


    距今約4000 年前,全球氣候進入了連續幾個世紀的寒冷時期,這也是近5000 年間的個小冰川期。這次氣候變遷又被稱為“4000 年前事件”,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人類,放棄了南部的農耕居住地,印度河河谷的人們向東遷徙到季風降雨較多的地區,撒哈拉地區的遊牧民族有的向南遷徙到草原地帶,有的則向東遷徙到尼羅河河谷。在中國,此時的良渚漸漸沒落,大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禪讓,終建立夏朝。距今3800~3200 年,中國的氣候開始變得溫暖潮濕,夏朝覆滅而商朝建立。距今3200~2600 年,地球進入了第二個小冰川期,氣候變得寒冷干燥,北方的人開始往南遷移,這段時期,周人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並繼續對抗外來侵略和國內叛亂。2700 多年前,氣候再度開始變得溫暖潮濕起來,“褒姒一笑”,覆滅了西周,周朝遷都洛陽,自此進入了逐漸分裂的春秋戰國時期。約2200 年前,劉邦項羽推翻了短命的秦朝,後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2000~1400 年前,地球進入了近5000 年裡的第三個寒冷干燥的小冰川期,王莽借著2000 年前的這股寒流,謀朝篡位,建立了持續15 年的新朝,隨後又被漢朝宗室後裔劉秀推翻,東漢建立。東漢政權統治了200 年後,中國進入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魏晉時期,社會名流們熱衷於食用“五石散”,
    此物食後身體發熱,這股風潮想必和天氣寒冷多少有些關繫。約1400~700 年前,溫暖濕潤的氣候再度降臨,隋唐600 年前後的這股春風統一了中華大地。適宜的氣候,使得農牧業得到迅速發展,唐朝也興盛了起來。這段溫暖濕潤的氣候持續了差不多700 年。到了中後期,中華大地上各族勢力也都逐漸發展起來,唐朝覆滅。看過《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小說的讀者都知道,北宋、南宋時期,大理、遼國、夏國、金國等國都有一定的實力。後,忽必烈結束了分裂,統一中國朝。700 年前,第四個小冰期到朝堅持了不到100 年,被饑寒交迫的農民推翻,蒙古貴族被趕回了北方大草1860 年,氣候再度變得溫暖,伴隨這次氣候變化的開始,人類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但凡氣候發生變化的時期,人類社會總要出那麼點亂子。氣候寒冷時,北方遊牧民族會因為水草不足,往南方遷徙。而在古代,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農業,當氣候變得惡劣,災荒連連時,由於農作物收成不足,農民喫不飽穿不暖,必然要起義鬧事,把矛頭指向作威作福的封建統治階級。而當氣候條件較好,且持續時間較長時,人們(主要是統治階級)則容易飽暖思淫欲,要麼開始荒廢朝政,要麼開始窮兵黷武,必然要去挑些事兒的。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良渚始於5300 年前,終於4300 年前,其間是否發生過起義革命,囿於尚未發現文字繫統和相關記錄,現在已無從知曉。但是其古城及水利繫統的測年時間差不多都指向5000~4900 年前,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良渚,或許可以稱其為良渚王國吧,因為氣候宜人、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經過幾百年的積累,其統治階級乃至部分普通民眾已不再滿足於溫飽,開始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如工程建設、宗教信仰。筆者個人認為,宗教信仰的起源是人類對所處世界的思考和闡釋,以及對更好的未知世界的向往。


    氣候或許不會創造歷史,但它真真切切地影響著早期人類文明的進程。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