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春節(山西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742-1076
    【優惠價】
    464-673
    【作者】 段友文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民俗文化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24111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241115
    叢書名:中國節日志

    作者:段友文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5月 


        
        
    "

    編輯推薦
    走近中國,從走近中國節日開始。 
    內容簡介
    衛纔華,男,1979年生,山西霍州人,民俗學博士,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民俗學、農村民俗學,著作有《社會變遷的民俗記憶--以近代山西移入民村落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作者簡介
    段友文,男, 1957年生,山西襄汾人。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俗文化與俗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山西民俗學會副會長,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民間文藝學、民俗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黃河中下遊家族村落民俗與社會現代化》,中華書局,2007年,《走西口移民運動中的蒙漢民族民俗融合研究》,商務印書館,2013年 。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目錄
    目 錄

    綜述 001

    一、山西春節民俗的形成與發展 003
    二、山西春節民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019
    三、小結 029

    志略 033

    一、節日時空 035
    爆食節 035
    臘八 036
    臘月十八 037目 錄



    綜述 001



    一、山西春節民俗的形成與發展 003

    二、山西春節民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019

    三、小結 029



    志略 033



    一、節日時空 035

    爆食節 035

    臘八 036

    臘月十八 037

    小年 037

    亂歲日 037

    除夕(除日) 038
    <旦 038

    小年朝 039

    破五 039

    開市節 040

    五君日 040

    哭節 040

    人日(人節) 041

    八仙日 041

    祭星日 042

    祭玉帝日 043

    老鼠娶親日 043

    實子日(十籽日) 043

    祭碾磨日 044

    燈盞節 045

    正月十三 045

    正月十四 045
    <宵節) 045

    牲口節 046

    燒焦日 046

    財神生日 046

    藥王生日 047

    老君煉丹日 047

    添倉日 048

    小添倉 048

    老添倉 049

    對月 049

    龍抬頭日 050

    平遙中國年 050

    五臺山佛俗民情年 051

    花馍文化節 051

    五臺山五爺廟 051

    運城解州關帝廟 052

    蒲縣東嶽廟 052

    祠堂 053

    土地廟 053

    山神廟 053

    玉皇觀 054

    老廟 054

    戲臺 054

    神棚 055

    燈棚 055

    盤子 055

    壇壇 056

    文化廣場 056

    公園 057

    河古會 057

    春節廟會 058

    二、組織 058

    家族 058

    社 059

    三官會 060

    燈官 060

    神會 060

    火龍班 061

    火星會 061

    小子會 062

    嗩吶隊 062

    鼓樂隊 062

    糾首 063

    秧歌頭 063

    三、節日緣起 063

    臘八喫粥 064

    祭灶 064

    除夕 065

    過年 065

    祭祖節 065

    破五 066

    初八祭星 066

    初十祭鼠 067
    <宵節 067

    正月十五張燈 068

    添倉節 068

    四、儀式活動 069

    背雪 069

    臘八立冰祀神 069

    臘祭 070

    五谷祭神 070

    敬窯神 070

    乞炭祭水神 071

    祭祀車神 071

    叫馬 072

    祭灶儀式 072

    除惡叉、避盜、咬蠍子尾 072

    跳灶 073

    立春日祭祀勾芒神 073

    迎春禮與打春牛 073

    頂神者 074

    壓歲錢 075
    <旦通祀諸神 075

    接神、拜節 075

    拜神主 076

    搭神棚 076

    接神儀式 077

    封門 077

    請祖宗 078

    門神 078

    燒桑盆 078

    黑豆避瘟法 079

    祀三清日 079

    祀華嚴佛 079

    祖先神 080

    送神 080

    亡疏與請祖宗 080

    醮紙 081

    迎財神 081

    剃女兒 081

    迎喜神 082

    送窮神、送窮鬼 082

    送窮媳婦 083

    跳麻老姑 084

    墳祭 084

    祭星 084

    祭谷神 085

    祭關聖帝君 085

    祭鼠 085

    燈點山求子 086

    春祈與迎二仙 086

    祭祀白虎神 086

    伴燈 087

    祀蠶姑 087

    文廟祭祀 088

    三官神 088

    鬧蛾兒 089

    曲沃儺祭 089

    面蛾與土地神 089

    拜謁官署 090

    攆虛耗 090

    獻明燈 090

    祀倉神 091

    祀財神 091

    打窖 091

    祭祀火神 092

    送瘟神 092

    圍窩 093

    臘人(冰人) 093

    擔銀子(搬冰塊)、取淨水 093

    扮故事 094

    辦年貨 094

    搶金鍋銀鍋 094

    辭灶 095

    滿水缸 095

    掃年 095

    擔土 096

    洗腳 096

    絞活龍 096

    貼春聯 097

    畫財梯 097

    拜本命神 097

    熬百歲 098

    搗門鼓 098

    烤柏火 098

    拜年 098

    點旺火 099

    跳火 100

    打圪針火 100

    訪親 100

    套親 101

    接女婿 101

    礦區團拜 101

    點燈與端燈 101

    九曲黃河陣 102

    背冰 102

    打鐵花 103

    搭燈山樓 103

    送手巾 104

    跑村子 104

    打族 104

    偷花馍 105

    點燈 105

    遊柏坪 105

    遊百病 106

    天長 106

    打夜火 107

    送祖先 107

    過三十六歲 107

    行為忌 108

    針忌 108

    言忌 108

    食忌 109

    喪葬禁忌 109

    旺火禁忌 109

    五、表演藝術與口頭傳統 109

    社火 110

    威風鑼鼓 110

    太原鑼鼓 111

    絳州鼓樂 112

    金鼓樂 112

    轉身鼓 113

    迓鼓 113

    打花鼓 114

    翼城花鼓 114

    萬榮花鼓 114

    沁水花鼓 115

    會鼓 115

    穿箱鑼鼓 116

    花敲鼓 116

    斤秤鑼鼓 116

    孝義中華龍鼓 117

    柳林黃河旋鼓 117

    興縣花鼓 117

    架子鼓 118

    腰鼓 118

    嶽村子 118

    臨縣扇鼓 119

    三交鼓子 119

    文水橋頭大鼓 119

    漁鼓簡板 120

    踩街秧歌 120

    跑場秧歌 120

    踢鼓秧歌 121

    大秧歌 121

    寧武小秧歌 122

    原平鳳秧歌 122

    霍縣秧歌 123

    侯馬白店秧歌 123

    左權小花戲 123

    八大角秧歌 124

    祁太秧歌 124

    挑高秧歌 125

    地燈秧歌 125

    鼓子秧歌 126

    跑秧歌 126

    土攤子秧歌 126

    水船秧歌 127

    傘秧歌 127

    汾孝地秧歌 127

    傘頭秧歌(鬧會則) 128

    小放牛 129

    瞪眼家伙 129

    狗吸咬 130

    撇鑼 130

    渾身板 131

    小車舞 131

    跑鼓車 131

    懶漢推車 132

    旱船 133

    龍舟舞 133

    瀋老爺坐轎 133

    高蹺 134

    響鈴高蹺 135

    走獸高蹺 136

    武高蹺 136

    撲蝴蝶 136

    踩寸子(寸蹺) 137

    駝閣 137

    迎花座 137

    清徐鐵棍 138

    挖棍 138

    握棍 139

    祁縣背棍 140

    獨龍杆 140

    竹馬 141

    鑽錢眼 141

    扛妝與抬妝 141

    地不攆 142

    跑神馬 142

    背肘與抬肘 142

    扁擔官 143

    十王燈火會 143

    太谷燈節 144

    雲彩燈 144

    上明龍燈 145

    花籃燈 145

    七巧燈 146

    九蓮燈 146

    跑蓮燈 147

    昔陽迎燈 147

    轉燈 148

    燈山 148

    上燈山與下燈山 149

    瓦甕燈 149

    龍燈 150

    頂燈 150

    跑燈 151

    提燈會 151

    拐子燈 151

    獅子火 152

    南莊架火 152

    高白架火 153

    塔塔火 153

    棒槌火 154

    十二生肖火 154

    老杆煙火 154

    桌子火 154

    夾馬 155

    褲馬 155

    跑驢 156

    壽陽牛鬥虎 156

    獅子舞 157

    獅子逗壽星 157

    猴舞 158

    蝴蝶舞 158

    人熊舞 158

    鄭恩打熊 159

    麒麟舞 159

    鱉蚌舞 159

    漁翁戲海蚌 160

    劉海戲金蟾 160

    火流星 160

    水流星 161

    棒槌舞 161

    榆社霸王鞭 161

    霸王戰 162

    浮山武術 162

    榆社武術 162

    耍鬼 162

    跑鬼 163

    五鬼盤叉 163

    二鬼摔跤 164

    毛女舞 164

    龍燈魔女舞 165

    陵川平城鎮紙龍 165

    啞巴背妻 165

    白雲鑽鶴 166

    雲車 166

    黃煙炮 167

    杠箱 167

    抬婁兒 168

    街道士 168

    血故事 169

    柳林盤子 169

    節節高 169

    挑椅子(懸空椅) 170

    襄垣鼓書 170

    大頭人舞 170

    十樣景 171

    十八羅漢 172

    小旱傘 172

    丑故事 173

    拉碌碡 173

    十不閑 173

    金剛舞 174

    老漢送閨女 174

    大頭和尚戲柳翠 175

    蒲劇 175

    北路梆子 176

    中路梆子(晉劇) 176

    上黨梆子 176

    木偶戲 177

    八音會 177

    昔陽拉話 178

    迎喜神的賽戲 178

    二人臺 179

    社火調 179

    人口戲 179

    穿心官 180

    臘八粥的傳說 180

    桃花女與喫紅粥 181

    熬年的傳說 181

    壓歲錢的傳說 182

    燒柏樹枝的傳說 182

    點旺火的傳說 182

    年的傳說 183

    丁香巧喫年餃 183

    門神傳說 184

    拜財神傳說 184

    送五窮(窮神)的傳說 184

    鹽花娘娘傳說 186

    蒸糕不能說壞話 186

    鬧花燈傳說 187

    掛花燈的傳說 187

    牛逗虎的傳說 187

    架火的傳說 188

    關公放火救民傳說 188

    倉谷爺的傳說 188

    絞活龍的起源 189

    炒豆花的傳說 189

    打凍凌 189

    儀式民謠 190

    祭灶民謠 190

    過年謠:排日子 191

    窗花歌 193

    避債歌 193

    貼門神民謠 194

    過大年 194

    樂新春 194

    慶祝歌 195

    正月忙 195

    接喜歌 195

    拜年歌 195

    禁忌歌謠 196

    探親謠 197

    咒老鼠歌 197
    <宵觀燈歌 198

    走百病歌謠 200

    添倉歌 200

    討風歌 201

    臘八民諺 201

    臘月二十三民諺 202

    過年民諺 203

    禁忌民諺 204

    正月民諺 205

    二月二民諺 207

    六、遊藝娛樂 208

    猜燈謎 209

    放焰火 209

    跳火、放棍 209

    花燈會 209

    蕩秋千 210

    車鏈秋千和八卦秋千 211

    跑馬陵道日 211

    跑馬排 212

    報燈官 212

    跳蓮花 213

    七、節日用品 213

    請春酒 213

    面食和面塑 214

    五豆粥 214

    臘八粥 215

    臘八飯 215

    臘八蒜 216

    餃子 216

    來年飯 217

    糕燈 217
    <宵 218

    烤馍馍 218

    咬干 218

    頭腦 219

    咬炒炒 219

    寒燕 219

    搗錢錢 220

    翻身瓜 220

    上籽糕 220

    家家蒸 221

    面捏倉官 221

    喫蚰蜒 222

    二月二,喫龍食 222

    黃蓨麥 222

    臘八菜 223

    餳瓜 223

    端子 224

    十籽團 224

    茶泡糕 224

    合碗子 224

    括籃、墊脖、如意 225

    蓮花 225

    兔兒 225

    翻身身 225

    字 226

    蟾蟾吹笙笙 226

    和煎 226

    桃、榴、佛手 227
    <寶寶、布袋袋 227

    棗花花 227

    五供五菜 228

    豆馍馍 228

    烤狼虎 228

    黃日 229

    蓨面 229

    火鍋 229

    長豆面旗子湯 230

    人口馍馍 230

    羊 230

    茶湯 230

    倉窩 231

    炒米羹 231

    高平十大碗 231

    個決面 232

    炒蛋 232

    穴穴棗馍、明眼子 232

    油角 232

    果子 233

    卷卷 233

    炸春 234

    餛飩 234

    棗山 235

    石榴馍 235

    棗高 236

    祭星面火燒 236

    倉板板 237

    蒸面蛾 237

    棗山頭 237

    巷煎 237

    銼鉻 238

    棗豆子 238

    蔓菁煮豆子 238

    花古蘭 238

    棗圍 239

    熬苦 239

    雨燈盞 239

    燈盞盞 240

    柏樹枝 240

    黃表紙 240

    窗花 241

    春聯 241

    大紙 242

    年畫 242

    攔門炭 243

    彩勝 243

    花車 243

    火龍罩子 244

    旺草 244

    刀頭 244

    245

    招財紙 245

    五霸王燈 245

    木版年畫 245

    老杆 246

    造型燈 246

    龍燈 246

    神 247

    八、節日文獻 247

    秋澗集 247

    河汾燕閑錄 248

    浮山遺灶記 248

    晉錄 249

    三晉見聞錄 249

    谷戀村志 249

    保德風土記 250

    山右石刻叢編 250

    晉遊日記 251

    馬首農言 251

    晉祠志 251

    退想齋日記 252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 252

    古今遊記叢鈔 252

    山西古方志輯佚 253

    中華全國風俗志 253

    山西學術探險記 254

    山西文獻總目提要 254

    明清山西碑刻資料選 254

    山西戲曲碑刻輯考 256

    山西神廟劇場考 256



    調查報告 257



    山西省懷仁縣春節旺火習俗調查報告 259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雲岡礦春節調查報告 275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永康村春節民俗調查報告 300

    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東坪村春節民俗調查報告 329

    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春節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347

    山西省太原市春節民俗調查報告 366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春節社火調查報告 396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坪頭鄉趙家山村春節調查報告 408

    山西柳林縣春節盤子廟會活動調查報告 430

    山西省永濟市長旺村春節背冰鑼鼓調查報告 454

    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河三社廟春節祭祀活動調查報告 465

    山西省宵節習俗調查報告 478

    山西省平順宵節社火調查 494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507



    參考文獻 529

    後記 555
    在線試讀
    綜述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踫撞交融的文化區域,獨特的地理文化生態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春節節日民俗。山西的歷史是悠久而厚重的,據考古資料顯示,遠古時期山西境內分布有西侯度、河、峙峪、丁村、陶寺等二十多個古遺址。 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南部的古河東地區,這裡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的“直根”所在; 山西的文而博大的,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天然通道,是農耕與遊牧民族對接融合的前沿地帶。鮮卑、沙陀、突厥、契丹、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先後居住於此或建立自己的政權,常常通過這裡與中原漢民族保持著聯繫。在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彙融合的過程中,山西一直發揮著民族大熔爐的功能。山西人的性格是彪悍而豪放的,其所處的地勢表裡山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所說“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 ,可謂“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 。連綿不斷的戰火硝煙、保境守邊的金戈鐵馬熔鑄練就了山西人尚武強悍、直率豪邁的群體性格。悠久厚重的歷博大的文化、彪悍豪放的性格彙聚成黃河人的精神魂魄,春節正是彰顯這種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式,是了解山西文化的一扇窗口。
    從縱向俯瞰,山西春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從單一走向成熟,彙集了多種文化,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交融特點。做橫向覽觀,山西各文化亞區春節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涵深邃,呈現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山西春節民俗的形成與發展

    對山西春節民俗的歷史考察,我們主要結合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歷史變遷、區域生活文化等背景資料,縱向梳理山西春節民俗的發展歷程,分析總結各時期春節節俗的文化特點。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個階段是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山西春節民俗在農耕文化的背景下初步形成,有了穩定的歲末、歲首等春節節日要素。第二個階段是隋時期,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山西春節民俗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表現為節俗內容和娛樂功能的增加。第三個階段是明清時期,山西春節民俗文化進入繁榮期,統一的時代背景和明清晉商的崛起,有力地促進了南北方年節文化的交流融合,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豐富了春節社火的內容。第四個階段,近現代以來,山西春節在保持傳統習俗的同時,又融入了新素,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年節文化,充分展示了山西春節民俗的現代性特征。綜述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踫撞交融的文化區域,獨特的地理文化生態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春節節日民俗。山西的歷史是悠久而厚重的,據考古資料顯示,遠古時期山西境內分布有西侯度、河、峙峪、丁村、陶寺等二十多個古遺址。 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南部的古河東地區,這裡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的“直根”所在; 山西的文而博大的,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天然通道,是農耕與遊牧民族對接融合的前沿地帶。鮮卑、沙陀、突厥、契丹、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先後居住於此或建立自己的政權,常常通過這裡與中原漢民族保持著聯繫。在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彙融合的過程中,山西一直發揮著民族大熔爐的功能。山西人的性格是彪悍而豪放的,其所處的地勢表裡山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所說“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 ,可謂“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 。連綿不斷的戰火硝煙、保境守邊的金戈鐵馬熔鑄練就了山西人尚武強悍、直率豪邁的群體性格。悠久厚重的歷博大的文化、彪悍豪放的性格彙聚成黃河人的精神魂魄,春節正是彰顯這種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式,是了解山西文化的一扇窗口。

    從縱向俯瞰,山西春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從單一走向成熟,彙集了多種文化,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交融特點。做橫向覽觀,山西各文化亞區春節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涵深邃,呈現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山西春節民俗的形成與發展



    對山西春節民俗的歷史考察,我們主要結合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歷史變遷、區域生活文化等背景資料,縱向梳理山西春節民俗的發展歷程,分析總結各時期春節節俗的文化特點。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個階段是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山西春節民俗在農耕文化的背景下初步形成,有了穩定的歲末、歲首等春節節日要素。第二個階段是隋時期,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山西春節民俗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表現為節俗內容和娛樂功能的增加。第三個階段是明清時期,山西春節民俗文化進入繁榮期,統一的時代背景和明清晉商的崛起,有力地促進了南北方年節文化的交流融合,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豐富了春節社火的內容。第四個階段,近現代以來,山西春節在保持傳統習俗的同時,又融入了新素,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年節文化,充分展示了山西春節民俗的現代性特征。



    (一)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西春節民俗

    先秦時期,山西在華北乃至全國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區域。堯舜禹的活動範圍基本在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晉南地區,並建立都城,堯都平陽(山西臨汾),舜都蒲坂(山西蒲州),禹都安邑(山西夏縣),晉南至今還流傳著堯、舜、禹的傳說,如堯觀像授時、舜歷山耕作、禹治理河流等。西周初年,山西正式與“晉”的代稱有了聯繫,周成王分封其弟唐叔虞於山西,後燮父改國號為晉。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取得霸業,成為黃河流域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到韓趙魏三家分晉,是謂“三晉”。“三晉”的都城初期都在山西,趙在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韓在平陽(今臨汾),魏在安邑(今運城夏縣北)。據唐庚《憫俗論》記載:“全晉未分時,在春秋世,為強國。其俗用意深遠,有古帝王之遺風。” 可見,當時三晉是華北中原一帶重要的諸侯國之一。

    先秦春節民俗的史書文獻記載比較少,有些重要的信息也比較零散,很難判斷屬於哪一區域,不過一些標志性的民俗文化信息,還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先秦時期的春節民俗。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春季出現了一些民俗事項,如季春祈禳逐疫儀式、喝春酒、祭祀祖先等,但當時的春節還處在萌芽期,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民間節日,具體到山西春節民俗上,相關文字記載也十分少見。

    據推斷,帝堯時期形成了歲末祭祀習俗,據《禮記》記載:“伊耆氏始為臘,臘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鄭玄作注:“伊耆氏,古天子號也。”但沒有交代是哪位天子,到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或雲即帝堯。”“臘”,索也,指求索於各路農神;“歲十二月”按照鄭玄的注解,說的是周歷的十二月,即夏歷十月。又據《郊特牲》:“天子大臘八。” 舉行臘祭的主要內容是天子祭祀神農氏等八位神靈。 這是以祭祀農神為主,兼祭百神及先祖的儀式。帝堯時期的臘祭是後世臘八節的雛形,至今,臘八仍是山西春節的標志性節俗。

    先秦時期,雖然沒有出現“春節”這個明確的稱謂,但蘊含春節意義的“歲首”觀念開始形成。古人認為物候周期性變化與農事相關,將一年的時段做了劃分,“十一月為歲首,十月以後為歲暮,九月為歲聿其暮”, 歲暮、歲首觀念是春節時間的雛形。 周代的寒食節在歲首舉行,由“改火”習俗衍生而來。在時節的循環轉換過程中,古人將“萬物以之始而為今歲首,以之終而為去歲末”。 歲首是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開始,同時也是天上火神星出現的時間,因此於歲終、歲首交替之際“改新火”來迎接大火星,進而形成了“改舊火為新火”的習俗。 《日知錄之餘?刊誤》記載:“改火以春,是一歲之首,既日就新,即去其舊。” 可知改火的儀式是熄滅去年的舊火,重新鑽燧取出新火。 周代以前,一年隻在歲首纔鑽取新火,保留火種以備常用。在舊火即滅、新火未來的這段時間內,隻能斷火、食冷食,後來寒食節文化中又加入介子推的傳說。據東漢桓譚《新論?離事》雲:“太原郡民,以隆鼕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之推故也。” 鄭玄將隆鼕解釋為是仲春二月。 到了唐代,改火纔定在清明前兩日。

    這一時期晉國出現了“拜年”習俗,官方的拜年活動被稱為“朝正”,《日講春秋解義》記載:“公如齊晉,歲首闕朝正之禮亦多矣,而經不書此,獨書者何公迫於蠻荊久留,以俟其葬,而不能奔天王之喪,故特書公所在,以明其義,以是知凡君在行國之守,臣月朔必以公不朝正之故告於廟,孔子修經以為常事而削之耳。” “朝正”也稱“賀正會”,指臣子在歲首向國君拜賀,以及諸侯國之間相互拜賀,是官方在宗廟舉行的慶賀活動。由此可知,先秦時期,官方春節拜年成為流行的節俗活動。民間故事也有關於拜年習俗來歷的解釋。相傳堯王回到故裡,發現鄰裡之間因雞毛蒜皮小事鬧意見,那時,一戶人家著火,隔壁鄰居見狀非但不幫忙,反而幸災樂禍,結果火借風勢蔓延至自家房子,給兩家人都造成了損失。為了倡導互幫互助、團結和睦的風氣,堯王提出拜年的做法,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大家互相拜訪走動,化解了鄰裡之間的矛盾糾紛,鄉民間的春節拜年風俗就傳開了。

    晉南地區還廣泛流傳著黃帝戰蚩尤的古老傳說。《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古冀州包括今河南、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據《述異記》記載:“蚩尤耳鬢如劍,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曰‘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 宋代《禮記集說》又提及角抵戲即武事訓練,“古者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孟鼕農功之隙,乃講肄武事之時也,故命將帥講習射御角力,亦武勇之事,角抵之戲乃角力之技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罷武力、息兵事的政策,“角抵”由武事訓練項目變成一種娛樂性的遊戲節目,後來又發展為集各種技藝於一身的綜合性表演,有“二世在甘泉宮方為角抵俳優之觀”的記載。 現在黃帝戰蚩尤的神話傳說逐漸演變為春節表演項目,“蚩尤戲”、“角抵戲”至今仍是活躍在山西壽陽等地的社火活動之一。

    漢代以前,歲首沒有固定的時間點, 直到漢武帝制定《太初歷》之後,纔將夏歷正月初一作為歲首,並延續至今。 “蓋是漢改用夏正史官追正月名耳。” 據《史記》載:“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此立春日即正旦),四時之始也。四始者,侯之日為夏歷的正月初一,因為處於一年的開端,四時的開始,一月的開頭,所以又稱”或“三正”。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亂頻繁、王朝更替,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深入融合。西晉時期,匈奴南遷,散居於山西平陽、太原、上黨等地。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羯族人石勒建立後趙,都以山西為主要統治區域。南北朝時期,山西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促進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民族的文化交融,據《爾朱榮傳?嵐縣》記載:“魏民舊俗,以正月十五夜為打簇戲,能中者即時賞帛。” 爾朱榮是山西境內的契胡族酋長,魏明帝時,駐扎晉陽,管轄並、肆、汾、唐、恆、雲六州。

    這一時期,二十四節氣逐漸確立,歲時節日文化漸趨成熟,春節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備的民間節日,傳統春節民俗的基本事項基本形成,當時的春節習俗帶有巫術禳災的色彩,如正旦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立神荼、郁壘以驅鬼,進椒柏酒、屠蘇酒、五辛盤以祛瘟疫等。
    <日在魏晉南北朝時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這天,朝廷舉行朝會,民間百姓也有類似的活動,正月初一,族中之人無論長幼,全都穿戴上整齊的衣帽,互相拜賀,還舉行其他活動,如爆竹、燃草等。

    這一時期宵節也發展起來,人日這天,人們“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正月十五北方流行打如意的民俗活動,“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雲雲,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方多於臘日舉行儺禮。《魏書》記載:“高宗和平三年(前462年)十二月,因歲除大儺之禮,遂耀兵示武。更為制,令步兵陳於南,騎士陳於北,各擊鐘鼓,以為節度。其步兵所衣,青赤黃黑別為部隊。盾矛戟相次周回轉易,以相赴就。有飛龍騰蛇之變,為函箱魚鱗四門之陳,凡十餘法。跽起前卻,莫不應節。陳畢,南北二軍皆鳴鼓角,眾盡大噪。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步兵更進退以相拒擊,南敗北捷,以為盛觀。自後踵以為常。”

    晉時河東聞喜人裴秀,由魏仕晉,他曾寫出《大臘》詩一首,詩中描述了古代臘祭時,祭祀百神,向百神報告“物阜年豐”的好年景,感謝百神保佑,祈禱國家太平。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像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後,務蕾蒸黎。宣力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北魏時期,佛家思想逐漸滲透到山西春節民俗文化中。由於佛教徒在每年臘月初八紀念佛祖得道成佛,群僧誦經,喫臘八粥。 因此,每到臘月初七日,五臺山佛教界便開始忙起來,清掃佛殿,擦洗供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這一天要用米煮粥,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還要施舍窮人,這樣的食俗逐漸融入民眾的臘八習俗當中,至今山西中北部地區民眾在過臘八節的時候仍有喫臘八粥、祭神等習俗。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