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文化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柳詒徵、呂思勉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0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5741027
    作者:柳詒徵、呂思勉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編輯推薦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內容簡介

    《文化十六講》選編柳詒徵、呂思勉兩位著名史家對中國文化的經典解讀,從思想、教育、學術、文藝、社會風俗等多個方面,全面闡釋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

    柳詒徵(18791956),江蘇鎮江人。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曾任教於南京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堂、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等校,還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執教於復旦大學。著有《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史壇,與在北方任教的史學家陳垣、陳寅恪並稱“南柳北陳”。


    呂思勉(18841957),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作出了獨到的貢獻,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財富。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既堅持不懈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歷史研究法》等。

    目錄
    講文化起源 001
    節文字之興 001
    第二節夏之文化 008
    第三節殷商之文化 014

    第二講諸子之學 025
    節老子與管子 025
    第二節孔 子 032
    第三節諸子之學 047

    第三講秦漢文明 067
    節秦之文化 067
    第二節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074
    第三節佛教入中國之初期 093

    講文化起源 001


    節文字之興 001


    第二節夏之文化 008


    第三節殷商之文化 014


     


    第二講諸子之學 025


    節老子與管子 025


    第二節孔 子 032


    第三節諸子之學 047


     


    第三講秦漢文明 067


    節秦之文化 067


    第二節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074


    第三節佛教入中國之初期 093


     


    第四講晉唐文化與佛教 098


    節清談與講學 098


    第二節佛教之盛興 108


    第三節隋唐之學術文藝 120


    第四節隋唐之佛教 135


     


    第五講宋明學術 148


    節宋儒之學 148


    第二節明儒之學 164


     


    第六講婚 姻 173


    第七講族 制 192


    第八講官 制 206


    第九講選 舉 219


    第十講貨 幣 235


    第十一講衣 食 248


    第十二講住 行 264


    第十三講教 育 279


    第十四講語 文 291


    第十五講學 術 305


    第十六講宗 教 332

    前言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本書輯錄了柳詒徵、呂思勉兩位著名史家對中國文化的經典解讀,從思想、學術、文藝等方面,全面闡釋中國文化的內涵,力求使讀者深刻理解中國文化之源遠流長的真正核心。其中講至第五講選自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第六講至第十六講選自呂思勉的《呂著中國通史》。編輯過程中將柳著部分原文變章為節,幾節合為一講,講之題目自擬;呂著部分,將章改講,題目如舊。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本書輯錄了柳詒徵、呂思勉兩位著名史家對中國文化的經典解讀,從思想、學術、文藝等方面,全面闡釋中國文化的內涵,力求使讀者深刻理解中國文化之源遠流長的真正核心。其中講至第五講選自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第六講至第十六講選自呂思勉的《呂著中國通史》。編輯過程中將柳著部分原文變章為節,幾節合為一講,講之題目自擬;呂著部分,將章改講,題目如舊。


    柳詒徵(18791956),字翼謀,號知非,江蘇鎮江人,著名學者。學貫中西,著述極豐。一生奉行“三不敷衍”原則: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


    本書盡可能地選用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家著作的原貌。鋻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錯訛之處,對其中確繫誤寫、錯排的個別文字,參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確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舊,均未作變動。


    書中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點評,在編輯出版過程中,除比較敏感處略作注釋,其他均未作特別說明,望廣大讀者考慮到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獨特的學術觀點,在閱讀過程中加以區分和正確解讀。

    在線試讀
    節文字之興
    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傳後也。草昧之世,交通不廣,應求之際,專恃口語,固無需乎文字。其後部落漸多,範圍漸廣,傳說易岐,且難及遠,則必思有一法,以通遐邇之情,為後先之證,而文字之需要,乃隨世運而生。吾國之有文字,實分三階段:一曰結繩,二曰圖畫,三曰書契。是三者,皆有文字之用,而書契便,故書契獨擅文字之名。
    《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另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是書契獨擅文字之名也。惟三者為同時並興,抑後先相禪,則古史懵昧,未能確定也。依《說文序》,則圖畫始於庖羲,結繩始於神農。
    《說文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像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像。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而段懋堂則謂結繩在畫八卦之先。
    《說文序》注謂:“自庖犧以前,及庖犧,及神農,皆結繩為治,而統其事也。《繫辭》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庖犧為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黃帝、堯、舜為後世聖人。按依虞說,則《傳》雲上古結繩而治者,神農以前皆是。”“庖犧作八卦,雖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犧、神農專恃結繩。”
    夫以“上古”二字,定結繩為庖犧以前事,未足據為確證。惟《易·繫辭》言結繩者凡二:
    《易·繫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上古結繩而治。”
    既以作結繩而為網罟專屬於庖犧,則結繩而治不屬於庖犧可知。庖犧以下,神農、黃帝、堯、舜所作,一一可以指實,則所謂上古者,必非神農、黃帝之時代又可知。以此推之,結繩之法,蓋先圖畫而興也。
    結繩之法,不可詳考。鄭玄所言,殆出於臆測。
    《周易正義》引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近人所謂一、二、三等字之古文,及—、│、丶、諸字,皆結繩時代之字,尤為傅會。

    節文字之興


    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傳後也。草昧之世,交通不廣,應求之際,專恃口語,固無需乎文字。其後部落漸多,範圍漸廣,傳說易岐,且難及遠,則必思有一法,以通遐邇之情,為後先之證,而文字之需要,乃隨世運而生。吾國之有文字,實分三階段:一曰結繩,二曰圖畫,三曰書契。是三者,皆有文字之用,而書契便,故書契獨擅文字之名。


    《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另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是書契獨擅文字之名也。惟三者為同時並興,抑後先相禪,則古史懵昧,未能確定也。依《說文序》,則圖畫始於庖羲,結繩始於神農。


    《說文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像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像。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而段懋堂則謂結繩在畫八卦之先。


    《說文序》注謂:“自庖犧以前,及庖犧,及神農,皆結繩為治,而統其事也。《繫辭》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庖犧為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黃帝、堯、舜為後世聖人。按依虞說,則《傳》雲上古結繩而治者,神農以前皆是。”“庖犧作八卦,雖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犧、神農專恃結繩。”


    夫以“上古”二字,定結繩為庖犧以前事,未足據為確證。惟《易·繫辭》言結繩者凡二:


    《易·繫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上古結繩而治。”


    既以作結繩而為網罟專屬於庖犧,則結繩而治不屬於庖犧可知。庖犧以下,神農、黃帝、堯、舜所作,一一可以指實,則所謂上古者,必非神農、黃帝之時代又可知。以此推之,結繩之法,蓋先圖畫而興也。


    結繩之法,不可詳考。鄭玄所言,殆出於臆測。


    《周易正義》引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近人所謂一、二、三等字之古文,及—、│、丶、諸字,皆結繩時代之字,尤為傅會。


    《文學教科書》劉師培:“結繩之字,不可復考,然觀一、二、三諸字,古文則作‘弌’‘弍’‘弎’,蓋田獵時代,以獲禽記數,故古之文一、二、三字,咸附列‘弋’字於其旁,所以表田獵所得之物數也。是結繩時代之字。蓋結繩時代並無‘弋’字之形,惟於所獲得禽獸之旁,以結繩記數。結繩之文,始於‘一’字,衡為一,從為│,縮其形則為、,斜其體則為丿考密切,反其體則為分勿切,折其體則為┓及,反┓為┏鳴旱切,轉┏為└隱,反└為┚居月切┓,及、└隱之合體為□,轉環之則為○。是結繩文字,不外方圓平直,此結繩時代本體之字也。”


    實則結繩時代,初不限於太古,即近世之苗民,猶有結繩之俗。


    《苗疆風俗考》嚴如煜:“苗民不知文字,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歷書合。有所控告,必倩土人代書。性善記,懼有忘,則結於繩。為契券,刻木以為信。太古之意猶存。”


    欲知太古結繩之法,當求之今日未開化之人種,以所結之繩實證其分別表示之法,不可徒以後世篆隸字畫求之。古今人類思想,大致相等,惟進化之遲速不同耳。美洲之秘魯、亞洲之琉球,皆有結繩之俗,吾國古代之結繩,當亦與之相近。觀東西學者所述,自可得其梗概。


    《涉史餘錄》若林勝邦:“法國人白爾低猷氏之《人類學》嘗記秘魯之克伊普法曰:秘魯國土人,不知文字,惟以克伊普為記號。克伊普者,即以絛索織組而成,於其各節各標,表示備忘之意之法也。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以及刑法、宗教之儀仗,無不用克伊普,且各異其種類,故有專攻克伊普之學者焉。克伊普之法雖不一,大抵以色彩示意,赤色為軍事及兵卒,黃色為黃金,白色為銀及和睦,綠色為谷物。其紀數以繩索之結節為符號,如單結、雙結、三結等,即所以示其單數、復數及十、百、千、萬等之數也。及其記載家畜之法,以一大繩為軸,附以小繩若干。其繩為牡牛,第二繩為牝牛,三為犢,四為羊,其頭數年齡,悉以結節表之。”又曰:“琉球所行之結繩,分指示及會意兩類。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其材料多用籐蔓、草莖或木葉等,今其民尚有用此法者。”


    結繩者必托於繩以示意,無繩或未及攜繩,則所記識者無從表示也。進而為圖畫,則隨在皆可表示其符號。或畫於地,或畫於石,或以指蘸水,或以垩示色。既無攜持之累,且免積壓之患,其為便利,過於結繩遠矣。《世本·作篇》謂黃帝時史皇作圖,以圖畫與書契同時並興。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史皇,黃帝之臣也。始善圖畫,創制垂法,體像天地,功侔造化。”雲見《世本》。


    然圖畫實始於伏羲。


    《易·通卦驗》:“伏羲方牙、蒼精,作《易》,無書,以畫事。”


    《尸子》:“伏羲始畫八卦。”


    世謂史皇作圖者,圖畫之法,至史皇而始精耳。


    《易》稱庖羲作八卦,以仰觀俯察諸法得之,又稱其出於“河圖”“洛書”。


    《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春秋緯》:“河出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


    《禮含文嘉》:“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後世說者,又謂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


    《魏志·高貴鄉公傳》:“《易》博士淳於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帝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雲燧人氏沒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


    是一奇一偶之卦像,初非偶然創獲,實積種種思考經驗,而後發明此種符號。以《易·說卦》考之,八卦所以代表各種名物,如“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之類。


    非專像一事一物,故能以簡馭繁,不必一一求其形似。其後事物日多,眾庶難於辨別,因之一一圖像,務求相肖,而像形之字作矣。


    八卦之性質,介乎圖畫文字之間,故世多謂卦像即古之文字。


    《易緯乾鑿度》:“古天字,古地字,古風字,古山字,古水字,古火字,古雷字,古澤字。”


    《文學教科書》劉師培:“八卦為文字之鼻祖,乾坤坎離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字形。試舉其例如下:


    “乾為天,今天字草書作,像乾卦之形。


    “坤為地,古坤字或作,像坤卦之倒形。


    “坎為水,篆文水字作,像坎卦之倒形。


    “離為火,古文火字作,像離卦之像。”


    《窕言》趙曾望:“伏羲畫八卦,為萬世文字之祖,人皆知其然,未必皆知其所以然也。夫八卦之畫,有何文字哉?蓋因而屈曲之,因而轉移之,因而合並交互之,而文字肇興焉。如乾三連,也,屈曲之則為,合並之則為矣;坤六斷,也,屈曲轉移之,則為,合並交互之,則為。”


    夫以八卦為八字,則其像甚少,其用甚隘。僅以八字示人,人必不能解也。謂後世之篆隸因襲卦像,顛倒屈曲之則可,謂古之卦像,隻作後世篆隸一字之用,則大誤矣。世人附會中國人種西來之說,謂八卦即巴比倫之楔形字。愚謂卦像獨具橫畫,不作縱畫,實為與楔形字之極大區別。楔形字或縱或橫,且多寡不一,故亦無哲理之觀念。八卦之數止於三畫,又以一畫之斷續,分別陰陽,而顛倒上下,即寓陰陽消息之義。故八卦可以開中國之哲學,以為太極,以為兩儀,以為天地人,舉宇宙萬有悉可歸納其中。雖伏羲畫卦時未必即有此意,然文王、周公能因之以推闡,實亦由卦畫之簡而能賅所致。使世人觀玩巴比倫楔形文字,雖極力附會,必不能成一有繫統之哲學也。


    書契之作,亦非始於倉頡,倉頡蓋始整齊畫一之耳。


    《造字緣起說》章炳麟:“《荀子·解蔽》篇曰:‘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依此,是倉頡以前已有造書者。亦猶後稷以前,神農已務稼穡;後夔以前,伶倫已作律呂也。人具四肢,官骸常動,持莛畫地,便已縱橫成像,用為符號,百姓與能,自不待倉頡也。今之俚人,亦有符號,家為典型,部為徽識,倉頡以前,亦如是矣。一、二、三諸文,橫之縱文,本無定也。馬、牛、魚、鳥,諸形勢則臥起飛伏,皆可則像也;體則麟、羽、毛、鬣,皆可增減也。字各異形,則不足以合契。倉頡者,蓋始整齊畫一,下筆不容增損。由是率爾箸形之符號,始為約定俗成之書契。彼七十二王皆有刻石,十二家中,無懷已在伏戲前矣。所刻者則猶俚人之符號也。”


    以近世苗民之俗證之,中國數千年來,已成同文之治,而苗民之俗,猶沿契刻之文。


    《峒谿纖志》陸次雲:“木契者,刻木為符,以志事也。苗人雖有文字,不能皆習,故每有事,刻木記之,以為約信之驗。”


    《傜僮傳》諸匡鼎:“刻木為齒,與人交易,謂之打木格。”


    《苗俗紀聞》方亨咸:“俗無文契,凡稱貸交易,刻木為信,未嘗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數刻,以多寡遠近不同。分為二,各執一,如約時合之,若符節也。”


    足見倉頡之時,各部落皆有契刻之法。黃帝部落欲統一四方之部落,則以其所定之符號,與各部落相要約,而書契之式,遂由而畫一。世遂以為文字始於黃帝時之倉頡矣。《易》稱“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知文字之用,始於官書。吾國幅員遼闊,種族復雜,而能摶結為一大國家者,即恃文字為工具也。


    倉頡時之文字,不可詳考。依許慎之說,則其時文字,止有指事、像形二種。


    《說文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段玉裁注:“依類像形,謂指事、像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像形也。”“形聲相益,謂形聲、會意二者也。有形則必有聲,聲與形相附為形聲,形與形相附為會意。其後,為倉頡以後也。倉頡有指事、像形二者而已。”


    然以韓非子說“公”“厶”考之,則倉頡作書,已有會意之法。


    《韓非子·五蠹》篇:“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私者謂之公”。段玉裁曰:“自環為厶,六書之指事也;八厶為公,六書之會意也。”


    有會意,亦必有形聲相合之字;雖形聲之字多後出者,未必當時絕無此類。如“江”“河”為形聲字,伏羲、黃帝時已有江水、河水,未必當時隻書為水也。故六書之法,倉頡時必已具有四種。惟轉注、假借為後起之事。世或以倉頡作書之時已有六書者,亦未明文字發生之次第也。


    像形文字為初民同具之思想。然吾國文字,獨演像形之法,綿延至數千年,而埃及像形之字不傳於後,此實研究人類思想之一問題也。夫人類未有文字,先有語言,演文字者必以語言為根柢。然太古之時,地小而人少者,聲音易於齊同;地廣而人眾者,語言難於畫一。以一地一族表示語言之符號,行之千百裡外,必致輾轉淆訛,不若形像之易於辨識,雖極東西南朔之異音,仍可按形而知義。吾國文字演形而不演聲音,殆此故歟!


    洪水以前之語言,流傳於世者絕稀。愚意《爾雅》歲陽、歲陰等名,實吾國古之語言。


    《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歲陽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歲陰”


    此等名詞,詩書古史鮮有用之者。注《爾雅》者亦無解說。郭璞《爾雅注》雲:其事義皆所未詳通,故闕而不論。惟《史記·歷書》以之紀年,疑“閼逢”“困敦”等語,當未有甲子等字之時,已立此名。既立甲子之後,書寫者以甲子為便,讀時仍用“閼逢”“困敦”之音。其後語言日漸變遷,凡四合五合之音,一律變為二合音,惟史官自黃帝以來,世守其書,傳其音讀,故至秦、漢時,以今隸譯寫古音,而其義則蔑有知者。


    《史記·歷書》:“少皞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


    蓋三苗、九黎之亂,其古代語言變遷之關鍵乎?《楚辭》:“攝提貞於孟陬兮”,用《爾雅》之文。屈原生於南方,或由三苗在南方傳述古語,楚人猶用以紀年歟?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