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西道孔子”揚雄與六朝之學(讀懂了名士風流,就讀懂了六朝之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汪文學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655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1165596
    作者:汪文學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著名學者汪文學為您講述一個你不知道的揚雄與六朝世界


    一種風流吾愛,六朝人物晚唐詩
    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一個激蕩奔躍、聲色紛呈的六朝世界
    哲學解放 文學獨立 人性高張 放浪形骸 醉心藝術 肆意山林 遺落世事 貫穿始終
    讀懂了名士風流,就讀懂了六朝之學


    ★ 扎實有力講學問,娓娓道來名人傳
    陶淵明盛贊的風流雅士揚雄與六道之學的起源與淵源,就這樣在您面前徐徐展開。


    ★ 文學筆法再現“西道孔子”揚雄的精神與人生,海量史料還原六朝之學的起源與發
    任何一種學術思想之發生,或者一代學術思潮之發展,皆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皆有一個學術或思想源頭。本書之重點即是對中國古典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六朝之學之淵源進行追本溯源的探索。翻開本書,走進自由的六朝世界,領略魏晉風采,觀覽名士風流。


    ★ 內文采用高品質用紙,排版大方,字號適於閱讀,回歸閱讀品質


     

     
    內容簡介

    在古代個人的命運不過是被編織在“君臣父子”儒教綱常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部分;從生到死,走的都是別人為你設計安排的道路,個人的價值隻有在驗證了某種禮教信條的時候纔能體現。而六朝時人在山崩海嘯的巨變中,卻在悉心探求,大膽摸索:什麼是人的生活?真正的人應該具有何種品格和資質?六朝時,在中國人性解放史上,翻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
    本書是關於揚雄與六朝之學之淵源影響關繫的研究。通過對揚雄之生平經歷、家族背景、師友網絡、人生哲學、性情好尚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影響六朝之學的可能性;通過對其學術淵源、思想背景、學術觀念、學術方法、學術思想、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等方面研究,揭示其對六朝之學的具體影響。其終目的,就是證實“六朝之學始於揚雄”這個學術“假說”。並從幾個瞬間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偉大精神和人性的高張,對當世、讀者,有一種洗禮和滌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簡介

    汪文學,1970年生,苗族,貴州思南人,文學博士,教授。


    半生職業,遊走於為學與為政之間。大學教授二十餘年,曾任圖書館長、文學院長、教務處長,以治中國古典文化為職志。中道因學入仕,曾任貴州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現任貴州省安順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副主委,以推進文教事業和旅遊產業為職業。或學者,或官員,以學助官,以官促學,相得益彰。性嗜書,喜藏書,勤著書,曾管書,亦教書,故以“書生”自居。三十年博覽旁觀,好學深思,筆耕不輟,有著述十餘種,自重者有《正統論——中國古代政治權力合法性理論研究》《中國傳統人倫關繫的現代詮釋》《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研究》《揚雄與六朝之學》《詩性風月之光華 一一 傳統中國語境中的情愛精神研究》《中國人的精神傳統》《邊省地域與文學生產》《溫柔敦厚:中國古典詩學理想》《貴州地域形像史研究》《貴州地域文化精神研究》十種。自信著書,唯在興趣,且將所思所想所觸所感,訴諸文字,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目錄
    緒 論 001
    一、選題緣起 001
    二、研究現狀 012
    三、本書要旨 029
    章 六朝之學之起始:東漢末年抑或是西漢末年 036
    一、六朝之學始於東漢末年,起於馬融 036
    二、六朝之學起於西漢末年,始於揚雄 043
    三、結語:六朝之學的遠源與近源 053
    第二章 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之大勢與揚雄影響六朝之學的可能性 055
    一、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變遷之大勢及其歷史必然性 056
    二、揚雄影響六朝之學的可能性 070
    第三章 企慕玄遠:揚雄與六朝名士風範 097
    一、漢晉間士風之變遷與六朝名士新風範概說 097
    二、簡易佚蕩與一往情深:揚雄的人生行事、性情好尚與六朝名士風範 105

    緒 論                                                               001
    一、選題緣起                                                          001
    二、研究現狀                                                          012
    三、本書要旨                                                          029
      章 六朝之學之起始:東漢末年抑或是西漢末年                       036                                                                            
    一、六朝之學始於東漢末年,起於馬融                                    036
    二、六朝之學起於西漢末年,始於揚雄                                    043
    三、結語:六朝之學的遠源與近源                                        053
    第二章  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之大勢與揚雄影響六朝之學的可能性        055
    一、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變遷之大勢及其歷史必然性                    056                                 
    二、揚雄影響六朝之學的可能性                                          070
    第三章 企慕玄遠:揚雄與六朝名士風範                                   097
    一、漢晉間士風之變遷與六朝名士新風範概說                              097             
    二、簡易佚蕩與一往情深:揚雄的人生行事、性情好尚與六朝名士風範        105
    三、明哲保身與俟時而動:揚雄的人生哲學與處世理念                      119                                     
    四、餘論:揚雄與陶淵明                                                136
    第四章 揚雄的學術思想淵源與方法創新                                   145                    
    一、揚雄時代的學術背景                                                145
    二、揚雄學術思想之淵源                                                153
    三、揚雄在學術觀念和治學方法上的創新                                  164
    第五章 揚雄的學術思想與六朝之學                                       204
    一、揚雄的“尚智”論與六朝文人的理性精神                              205
    二、揚雄的“太玄”論與六朝玄學思潮                                    229
    三、揚雄的“品藻”論與六朝品鋻之學                                    252
    四、揚雄的鄉土意識與六朝社會的地域文化觀念                            275   
    第六章 揚雄在中古文學史上的轉折性意義                                 306
    一、作為“文儒”傳統之開創者的揚雄                                   307
    二、文言之分:揚雄創作在文學史上的轉折意義                           327
    三、簡澀深雅:揚雄文學之風格特征                                     336
    第七章 揚雄文論與六朝文論新觀念                                      352
    一、揚雄“明道”論之學術內涵和歷史影響——兼論揚雄對劉勰的啟發和影響  353
    二、寓玄於藝:揚雄“玄思”論對劉勰“神思”論之啟發和影響              372
    結 語                                                                 393
    參考文獻                                                              398
    後 記                                                                 406

    媒體評論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
    ——班 固


    漢朝人莫不能為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之。然則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
    ——韓 愈


    揚子雲真大儒者邪!孔子既沒,知聖人之道者,非子雲而誰? 孟與荀殆不足擬,況其餘乎?——司馬光

    在線試讀
    第二章 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之大勢與揚雄影響六朝之學的可能性
    學術文化思想之發展與變遷,是由諸種因素之合力共同完成的。其中既有因政治格局之改變、經濟秩序之變化和社會風尚之遷轉,所導致的學術文化思想的發展,此可稱為“外緣影響”論;亦有因學理之自然演進、思想之必然發展和文化之變通遷轉,所導致的學術文化思想之發展,此可稱為“內在理路”論。無論是“外緣影響”,還是“內在理路”,必有一關鍵之人物把握契機,在“外緣影響”之背景下,引領思想文化發展的“內在理路”,從而推動學術文化思潮的新發展。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的發展變遷,就是在“外緣影響”“內在理路”和重要學術思想家的引領推動這三大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完成的。
    關於漢晉文化思潮之變遷,過去的研究者多從社會、政治、經濟等“外緣影響”的角度,探討當時政治格局、社會風尚和經濟秩序之變化對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的影響,其中可以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為代表。當學者普遍意識到僅從“外緣影響”研究文化思想之變遷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時,“內在理路”之研究便逐漸受到重視,如湯用肜、賀昌群、餘英時、李澤厚等學者關於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的研究,就在充分重視“外緣影響”的前提下,側重於從“內在理路”揭示漢晉文化思潮發展的“自主性”。筆者十餘年前著《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研究——以尚通意趣為中心》一書,亦是從尚通意趣之角度,揭示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的“自主性”和“內在理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外緣
    影響”和“內在理路”之綜合作用下,必有一傑出的思想家或學者在其中起著引領作用,以激發各種因素之合力,從而推動學術思想之發展。如賀昌群在《魏晉清談思想初論》一書中,從老莊之學的復興、諸子學之重光,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生觀之轉變等“內在理路”來研究漢晉文化思潮之變遷,而又特別重視馬融在其中的引領推動作用。筆者在舊著之基礎上,舊事重提,舊題重做,就是力圖在尚通意趣這個內在視角之基礎上,彰顯揚雄在此階段文化思潮之變遷中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因此,本章在概述漢晉文化思潮變遷之大勢的情況下,著重討論揚雄引領時代學術新風尚的可能性。筆者認為,歷史之必然發展和個體之可能參與,是導致漢晉文化思潮變遷之主要因素。
    一、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變遷之大勢及其歷史必然性
    在中國歷史上,從漢高祖劉邦建前206)到隋文帝楊堅開國年(581),共計約八百年時間,學者或泛稱為中古時期,或習慣性地稱之為漢魏晉六朝。學術界一般是將此八百年視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並且將之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即以漢朝四百餘年(前206 年—220 年)為階段,以魏晉六朝(220 年—581 年)約四百年為第二個階段。這種劃分,不僅是為了時間上的整齊劃一,實則是因為以建安、曹魏為轉折點的漢朝四百年與以晉為中心的六朝四百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皆存在著極為顯著的差異,在士風、學風、文風等方面的差異尤其明顯。

    第二章 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之大勢與揚雄影響六朝之學的可能性
    學術文化思想之發展與變遷,是由諸種因素之合力共同完成的。其中既有因政治格局之改變、經濟秩序之變化和社會風尚之遷轉,所導致的學術文化思想的發展,此可稱為“外緣影響”論;亦有因學理之自然演進、思想之必然發展和文化之變通遷轉,所導致的學術文化思想之發展,此可稱為“內在理路”論。無論是“外緣影響”,還是“內在理路”,必有一關鍵之人物把握契機,在“外緣影響”之背景下,引領思想文化發展的“內在理路”,從而推動學術文化思潮的新發展。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的發展變遷,就是在“外緣影響”“內在理路”和重要學術思想家的引領推動這三大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完成的。
    關於漢晉文化思潮之變遷,過去的研究者多從社會、政治、經濟等“外緣影響”的角度,探討當時政治格局、社會風尚和經濟秩序之變化對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的影響,其中可以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為代表。當學者普遍意識到僅從“外緣影響”研究文化思想之變遷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時,“內在理路”之研究便逐漸受到重視,如湯用肜、賀昌群、餘英時、李澤厚等學者關於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的研究,就在充分重視“外緣影響”的前提下,側重於從“內在理路”揭示漢晉文化思潮發展的“自主性”。筆者十餘年前著《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研究——以尚通意趣為中心》一書,亦是從尚通意趣之角度,揭示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的“自主性”和“內在理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外緣
    影響”和“內在理路”之綜合作用下,必有一傑出的思想家或學者在其中起著引領作用,以激發各種因素之合力,從而推動學術思想之發展。如賀昌群在《魏晉清談思想初論》一書中,從老莊之學的復興、諸子學之重光,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生觀之轉變等“內在理路”來研究漢晉文化思潮之變遷,而又特別重視馬融在其中的引領推動作用。筆者在舊著之基礎上,舊事重提,舊題重做,就是力圖在尚通意趣這個內在視角之基礎上,彰顯揚雄在此階段文化思潮之變遷中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因此,本章在概述漢晉文化思潮變遷之大勢的情況下,著重討論揚雄引領時代學術新風尚的可能性。筆者認為,歷史之必然發展和個體之可能參與,是導致漢晉文化思潮變遷之主要因素。
    一、漢晉間學術文化思想發展變遷之大勢及其歷史必然性
    在中國歷史上,從漢高祖劉邦建前206)到隋文帝楊堅開國年(581),共計約八百年時間,學者或泛稱為中古時期,或習慣性地稱之為漢魏晉六朝。學術界一般是將此八百年視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並且將之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即以漢朝四百餘年(前206 年—220 年)為階段,以魏晉六朝(220 年—581 年)約四百年為第二個階段。這種劃分,不僅是為了時間上的整齊劃一,實則是因為以建安、曹魏為轉折點的漢朝四百年與以晉為中心的六朝四百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皆存在著極為顯著的差異,在士風、學風、文風等方面的差異尤其明顯。
    1.漢晉間士風、學風、文風之差異概說
    漢晉社會歷史之變遷,所導致的學術文化思想之差異,主要體現在士風、學風和文風之顯著區別上。
    漢晉士風之差異,總體上說,呈現出經明行修、砥礪名節與簡易通侻、率真自由、浮華玄虛之不同。主要體現在當時士人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行為方式上。一般而言,漢代以察舉取士,其察舉之科目有孝廉、明經、賢良方正、質樸敦厚遜讓有行等,其所重者在言與行,而士人進身之途徑亦在言與行。於是,當時士人重德行操守,以經明行修、砥礪名節為人生的追求,故當時多有修廉隅異操、苦讀經書以徼名者。當時之清議名流,月旦人物,尚實際,重功業,貴德行,尊經術,實為傳統儒家品鋻人物的道德標準。六朝時期,清議名流月旦人物,則普遍傾向於貴通博,尚浮華,重交遊,賤名節,鄙俗功,尚超脫,貴放逸,尊識度,重清簡。儒家的德行操守雖然未被完全廢棄,但已明顯讓位於姿容言行、風神韻致,謹守儒學已經被儒道兼綜所取代,特別是道家達生任性、貴生輕節、曠而且真的人生追求成為當時人們的興趣所在,“不是人的行為節操,而是人的內在精神性(亦即被看作是潛在的無限可能性)成了的標準和原則”,“講求脫俗的風度氣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必須能表達出某種內在的、本質的、特殊的、超脫的風貌姿容,纔能為人們所欣賞、所評價、所議論、所鼓吹的對像”。 所以,裴《崇有論》批評當時士人“薄綜世之務,賤功烈之用,高浮遊之業,埤經實之賢”。又說其時士人“立言借其虛無,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司,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干寶《晉
    紀總論》亦說當時“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為辯而賤名儉,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 裴、干二氏雖說是在批評時弊,但亦頗為中肯。
    一般而言,漢人尚功業,重德行,其風度是莊嚴、雄偉的。六朝人尚通侻,貴簡易,則以放達、文雅為特點。如果說漢人的人生是一種道德境界、道德人生,追求的是外在的功業操守;那末,六朝人的人生則是一種藝術境界、藝術人生,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人生神韻。湯用肜說:“漢人樸茂,晉人超脫。樸茂者尚實際。”超脫者重玄虛。宗白華說:“晉人之美,美在神韻。”六朝人的這種神韻之美,被後世學者稱為“魏晉風度”或“魏晉風流”。
    漢晉學風之差異,概括地說,呈現出淵綜廣博、繁瑣拘泥與清通簡要、自由活潑的區別。漢代經學,無論是古文經學,還是今文經學,皆注重名物考證和文字訓詁,是一種重據守實的考據之學。六朝玄學,雖與經學相關,但它卻是儒道兼綜,而又以道家為主,因而與漢代經學之重據守實不同,它是一種寄言出意的義理之學。具體而言,漢代經學與六朝玄學,在學術取徑、治學方法和學術目的等方面,皆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其一,在學術取徑上的差異。漢代章句之學,拘於儒經,墨守師法,重實尚用,學者“率多不便屬辭,守其章句,遲於通變,質於心用”,執障、拘泥、繁瑣是它的特點。六朝玄學,祖尚玄虛,探求大義,“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以博依為急務,謂章句為專魯”。其所討論的問題,如纔性之辨、本末之辨和言意之辨,都是超越經驗世界的玄遠問題,即形而上的問題。討論之範圍亦不限於儒家之六經,老莊哲學和佛教經典亦逐漸成為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源,“性與天道”這些儒家不曾精研的命題亦成為學界的熱點。
    其二,在治學方法上的差異。漢人治學,重師法家法,陳陳相因,述而不作,因循守舊,是一種經驗性的學術方法。六朝學者治學,不為章句,以探求義理為本,以構建本體之學為旨歸(包括玄學本體、人格本體、文學本體),是一種思辨性的學術方法。由此之故,漢人治學,重實守據,博而不能返約,雖有淵綜廣博的特點,但亦不免深蕪繁瑣之弊。六朝學者治學,“略其玄黃而取其雋逸”,講求“寄言出意”“寄形出神”,主張以簡馭繁,舉一統萬,有清通簡要之特點。
    其三,在學術目的上的差異。漢人治學,重在文字訓詁和名物考證,簡言之,就是重像重言。六朝學者則是重意重神。換言之,漢人重“學”,六朝人尚“識”。重“學”者,識其事而不能通其理,是知識積累型學者;重“識”者,著重闡釋義理,辨別是非,是思想思辨型學者。
    漢晉文風之差異,總體上說,呈現典雅壯麗、錯彩鏤金與清新秀逸、清水芙蓉之區別。主要體現在創作方法、抒情方式和文學風格三個方面。
    其一,在創作方法上的區別。漢代賦作家,奉行“推類而言”的創作方法,“草區禽族,庶品雜類”,無不一一羅列,此種與漢代經學相呼應的文風,表現了漢人對自然和社會的大一統式的總結,同時亦說明漢人的藝術概括能力不高,還不善於選取典型來表現一般,對少與多的辯證法缺乏體會。因此,它雖有酣暢淋漓的好處,但亦有一覽無餘之缺陷。六朝文人受到玄學家舉一統萬、以簡制繁的學術方法之啟示,深明以典型表現一般、以少勝多的道理,因而在創作中亦貫徹著“片言明百意”之方法,如創作佳句秀句,以籠罩全篇,就是一個顯明的例子。 另外,漢代文人受經學重師法家法之影響,在創作中摹擬習氣特重,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特點。六朝時期,文人創新求變的意識特別濃厚,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特別明顯,“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是當時文人的一個創作原則。
    其二,在抒情方式上的區別。漢代文學,特別是樂府古辭,往往是按照情感發展的自然順序來安排詩篇結構,形成一種平鋪直敘的、線性的、單一的抒情方式,缺乏變化和曲折。而六朝詩人,其抒情方式往往是網狀的、復合的,按照情感起伏的節奏剪裁詩思,讓讀者從各個側面去領略詩人的情思。
    其三,在藝術風格上的區別。漢代藝術,以大為美,顯得古樸、厚重、遒勁、有力,氣像混沌,多丈夫氣。漢賦的長篇巨制,漢代雕刻的龐大體積,無不如此。同時,還崇尚華麗,以飽滿(力量)和絢麗(麗采)厭悅人心,重外在的塗飾,使欣賞者獲得一種視覺感官上的滿足,是一種“錯彩鏤金”式的藝術風格。六朝藝術,與漢代尚大不同,多是小巧玲瓏的。亦與漢代藝術之古樸、厚重、遒勁、有力不同,多是清新、秀逸、精致、空靈的。與漢代藝術的丈夫氣不同,六朝藝術有女郎氣。它雖然亦重外在的塗飾,但主要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氣韻之美。它沒有漢代藝術的“陵囂之氣”,亦不像漢代藝術那樣“叫囂誇大”“憤怒”,而是“沉靜的、是敏感的”,“能以冷靜頭腦駕馭強烈感情”,“不是力而是韻”。與漢代的“動”相反,它以“靜”為特色, 能使讀者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是一種“清水芙蓉”式的藝術風格。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