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文化與審美情趣(賞心樂事誰家院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鄭培凱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文彙出版社 
    【ISBN】97875496207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9620760
    作者:鄭培凱

    出版社:文彙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9月 

        
        
    "

    編輯推薦

    培凱的文字如此精煉,幾乎是字字珠璣,他的文體是現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著古典的情操,從《史記》到茶道,從戲曲到飲食,他樣樣精通;培凱也是一位現代詩人,在詩中流露的是一股現代知識分子的情操,感時憂國,偶爾也自我調侃;他的親筆書寫,代表的是一種“文如其人”的古風。


    ——李歐梵

     
    內容簡介

    《賞心樂事誰家院》套書,作者鄭培凱。該套書全三冊,五十餘萬字,由《書城》雜志、文彙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文化與審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園林與人文風景的文化審美追求;《歷史人物與文化變遷》,反思歷史人物的具體歷史處境,希望藉此探討文化變遷展現的歷史意義轉變;《文化審美與藝術鋻賞》則從具體評論學術著作與藝術展覽,反映了作者對學術文化及藝術實踐的觀察與期望。


    全書內容涉及歷史、茶道、書畫、園林、昆曲等等多個領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輯錄出版。


    本套叢書由鄭培凱教授封面題字“賞心樂事誰家院”,特邀張志全擔任封面及裝幀設計,為精裝32開。


    套書樸素中蘊含典雅,簡潔中凝聚大氣,與內容傳遞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三冊書或展開,或並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畫。

    作者簡介

    鄭培凱,著名文化學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主席,2016年榮獲香港政府榮譽勛章。


    生於山東青島,長於臺灣。臺灣大學外文繫畢業,1970年負笈美國攻讀歷史,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留學期間,主要鑽研晚明以來的文化意識史,並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創辦中國文化中心。


    著有《湯顯祖:戲夢人生與文化求索》《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間》《品味的記憶》《雅言與俗語》《茶餘酒後金瓶梅》《流觴曲水的感懷》《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程步奎詩抄》等六十餘種。編著及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彙編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外銷瓷》《茶飲天地寬:茶文化與茶具的審美境界》《徐霞客遊記(導讀及譯注)》《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戲以人傳”昆曲繫列叢書》《中國文化講座叢書》《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史景遷作品繫列》等百餘種。

    目錄
    總序 / 鄭培凱
    古典文人鄭培凱 / 李歐梵
    1.陸羽與茶道審美
    2.古人飲茶要拉花
    3.啜英咀華—宋人點茶的視覺審美追求
    4.晚明飲茶風尚
    5.說茶五題
    6.南戲聲腔與花部亂彈
    7.昆曲青春化與商品化的困境
    8.坂東玉三郎和昆曲藝術
    9.李商隱詩的朦矓意趣
    10.青花瓷聯想四題
    11.書海放帆
    12.“書寫斯文”背後的文人審美 / 訪問者 顧紅梅

    總序 / 鄭培凱


    古典文人鄭培凱 / 李歐梵


    1.陸羽與茶道審美


    2.古人飲茶要拉花


    3.啜英咀華—宋人點茶的視覺審美追求


    4.晚明飲茶風尚


    5.說茶五題


    6.南戲聲腔與花部亂彈


    7.昆曲青春化與商品化的困境


    8.坂東玉三郎和昆曲藝術


    9.李商隱詩的朦矓意趣


    10.青花瓷聯想四題


    11.書海放帆


    12.“書寫斯文”背後的文人審美 / 訪問者 顧紅梅


    13.土耳其亂彈


    14.俄羅斯行腳


    15.蘇州行腳(五題)


    16.夏日煙雲在蘇州


    17.常州行腳


    關於鄭培凱 / 鄢 秀

    前言
    早聽說顧炎武(1613-1682)寫《日知錄》,是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知道他是大學問家,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是明末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後來還知道他寫過《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以及一些音韻訓詁的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經世博學開創了清代樸學的實證風氣。這些知識都是聽一位長輩介紹的,還說顧炎武有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顯示讀書人的風骨與抱負。顧炎武著作等身,都與經世濟民有關,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聽長輩諄諄教導,說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很是激昂慷慨,作為後生小子,雖然心向往之,想看看《日知錄》,卻懾於顧炎武學問太大,沒敢到圖書館去借閱。

    早聽說顧炎武(1613-1682)寫《日知錄》,是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知道他是大學問家,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是明末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後來還知道他寫過《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以及一些音韻訓詁的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經世博學開創了清代樸學的實證風氣。這些知識都是聽一位長輩介紹的,還說顧炎武有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顯示讀書人的風骨與抱負。顧炎武著作等身,都與經世濟民有關,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聽長輩諄諄教導,說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很是激昂慷慨,作為後生小子,雖然心向往之,想看看《日知錄》,卻懾於顧炎武學問太大,沒敢到圖書館去借閱。


    到了高中,讀書漸多,纔知道那副擲地有聲的對聯不是顧炎武作的,是他的本家前輩明末東林書院顧憲成(1550-1612)所撰,也由此憬悟,耳食的知識不太可靠,必須眼見為實。於是,到圖書館去借了幾冊《日知錄》,還記得是老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每一冊都薄薄的,比手掌略大一點,總共大概有十幾二十來冊。翻開《日知錄》,發現這是部記錄讀書之後考證與隨感的學術札記,經史子集無所不包,林林總總,博大精深。《日知錄》的《目錄題辭》說,“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有改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日知錄》,說:“炎武學有本原,博贍而能通貫,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證佐而後筆之於書。故引據浩繁,而牴牾者少。”顧炎武的讀書法給我很深刻的印像,就是要博讀群書,讀書必須“心到手到”,若有心得就寫成札記。札記是“為己之學”,不急著發表,以後遇上新材料,也不可“臆必固我”,要能隨時修正不太妥善的論點。


    顧炎武形容他寫《日知錄》是“采銅於山”,像礦工一樣,在群書的山巒之中開礦,以辛勞的汗水,披沙揀金,孜孜矻矻飽覽群籍,日日夜夜爬梳書牘,獲取有用的寶貴知識。他讀書問學的方法對我影響很大,覺得做學問寫文章,先要多讀書,其次要讀得透徹,再來要有自己獨到的心得,不可“天下文章一大抄”,假充學問家。寫文章要有內容,而且是溫故知新確有自身體會的內容,不能像《孟子》描繪的齊人,每天到墳上去乞食,饜足了酒食,回家還要“驕其妻妾”,當一個恬不知恥的學術乞丐。然而,學海無涯,就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怎麼辦呢?


    據說顧炎武曾有名言“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反映了他好學的精神,然而他並不是漫無目的去求知,像書蠹蟲那樣死啃書籍,貪多嚼不爛。他曾寫過一篇《廣師》,指出自己學問有不及友朋之處,需要與益友切磋砥礪,以增長見聞:“學究天人,確乎不撥,吾不如王寅旭;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志伊;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錫鬯;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力臣。”也就是說,以一人之力,不可能窮盡天下之學問,何況《禮記·學記》早就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每個人的性向與興趣都有獨特之處,順應自己的個性,追求適合自己的學問,就能在不同的知識領域有長足的發展,超越群倫,有所建樹。


    讀書求學的過程中,能夠遇到良師益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實在是人生之大幸。我高中決定報考文科,進大學研習文學,是因為我在青年成長階段結交了一批愛好文學的朋友,接觸到文學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觸動了我青春的稚嫩心靈,日積月累,終於決定以寫作為終身職志。或許這隻是文藝青年涉世未深,不懂世事艱難的衝動,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警告我詩人歷來半生蹉跎,一事無成,還是攻讀理工是實際的謀生之道。我天生個性倔強,又值青年叛逆的成長階段,執意要研讀西洋文學,與父親約法三章:考不上臺大文學院,就不讀大學,自謀生路當工人去;上大學不用家中一文錢,自籌學費;我的人生自己規劃,不需要父親為我操勞。回想起來,年輕時候的叛逆頂撞確實任性,一定傷了父親的權威與尊嚴,違背了傳統“孝者順也”的標準,而沒被趕出家門,倒顯示了父母的睿智與愛心。一方面是他們寬容大度,另方面也反映了時代變化影響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可以勉強接受兒女自主的決定,不再認為那是大逆不道的忤逆行為。準備高考的高三時期,我有幸得遇兩位名師,國文老師祝茂如先生與英文老師周復先生,兩位老師都認為我在語文方面有特殊天賦,指點我閱讀中外名著,鼓勵我創作詩文,為我奠下了堅實的文史基礎,讓我進入臺大外文繫之後遊刃有餘,除了旁聽葉嘉瑩老師的古典詩詞,還同時兼修了歷史繫的課程,拓展了我的視野與興趣。


    回顧我在大學四年的求學經歷,主要是廣泛閱讀一切領域的知識,和志趣相投的同學讀書論學。對本科的無聊課程,能逃課就逃課,到處旁聽各個院繫的課程,除了醫學院、工學院及商學院沒去過,其他如理學院、法學院、農學院大概都有過我的蹤影。大多數是聽了一堂就再也不去,卻也有持續一整個學期的,如森林環境、造園學、酒類釀造等課程。研讀中外文學、哲學、史學之外,還擔任兩種校刊的文藝編輯,參與當時在臺灣風起雲湧的現代詩運動。創作現代詩,使我特別關注從古典詩詞到現代白話詩的文字轉型,執迷於中國文字的結體與意涵,對每一個字含意的來龍去脈與可能衍生的現代語意,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始終不喜歡傳統的文字訓詁與音韻學,感到枯燥無味,缺乏學問新知所能提供的無限驚喜,覺得那是一種對傳統骸骨的迷戀,無助於勃發現代文化的生機,但是,我畢竟還是相信傳統樸學關鍵的一個道理:讀書必先認字。或許從小對顧炎武的崇敬,一直在潛意識中引導我的思維,使我在追求現代性文化的過程中,從來不曾加入一些思想激進的同學行列,大言不慚,隨意套用黑格爾的話語,聲言已經揚棄了中國傳統文化。


    真正下決心研究學問,走上學術的道路,是在大學摸索了三年之後的事。這過程也是追尋自己興趣的歷程,可說經過了“轉益多師”的磨礪,像古代學佛的僧人,走訪名山大川,希望能夠遇到點傳開悟的禪師。在外文繫對我多所啟發的有朱立民、餘光中、王文興,指導我研讀美國文學、英詩與二十世紀英美小說。我也曾研習當時流行的“新批評”理論與實踐,探究文本的結構與意像像征,多少有點像搬弄概念遊戲,令我質疑文學研究的意義,而決定改變專業,以歷史文化研究為追索的方向。在中文繫聽過《詩經》《尚書》,對我影響的卻是葉嘉瑩老師,或許是因為古典詩詞完全符合我的脾性,但更因為葉老師講課的無窮魅力,讓我覺得詩詞展現的審美意境,是文化追求的境界。歷史繫的課程終開啟了我學術研究的方向,得要感謝李濟與許倬雲兩位老師,讓我對考古人類學發生了興趣,也對歷史研究要結合文獻與出土文物的二重研究法有了初步的認識。

    媒體評論

    培凱的文字如此精煉,幾乎是字字珠璣,他的文體是現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著古典的情操,從《史記》到茶道,從戲曲到飲食,他樣樣精通;培凱也是一位現代詩人,在詩中流露的是一股現代知識分子的情操,感時憂國,偶爾也自我調侃;他的親筆書寫,代表的是一種“文如其人”的古風。


    ——李歐梵


    鄭培凱的散文,不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論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識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樣愛抄書,所有的史實、知識、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經緯度,恐怕是中國當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劉再復


    這套書主要是談論的茶、戲曲、瓷器、書法等傳統文化和孔子、司馬遷、利瑪竇、郭嵩化等古今人物,涉獵廣泛,既顯示中國傳統人文及物質文化豐富的一面,也揭示傳統文化的精湛和深邃。


    ——戴燕

    在線試讀
    我們講茶文化,講到頭來,了不起的,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茶文化深刻內涵的,就是陸羽先生,因為他寫了一部《茶經》。這部《茶經》是在唐代寫的,其中特別說到:“茶之為用,味至寒,宜精行儉德之人。”他講茶的功用,先講了茶的藥用。從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為一個可以解毒的藥物,是大家都認識的。可是,再下一步,陸羽提出的東西就很特別,說,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完全是精神境界的價值判斷,給茶賦予了道德意義,這是陸羽提出,並且一直強樣,不斷討論茶跟人品的關繫,使得茶不再是簡單的飲料。現在我們總不會說喝可口可樂,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現在寫一部《可口可樂經》,千年以後的人都聽你的話,變成了一個文化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陸羽創造了歷史文化的一個新的脈絡。喝茶,本來是喝飲料,或者是喝藥,對身體比較好,他卻引出了精神境界與品格的考慮。
    一般都說,陸羽姓陸,名羽,字鴻漸,其實這並不是父母給他的名字。陸羽、陸鴻漸,大概是他長大以後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號桑苎翁的情況相似。陸羽是一個棄嬰,他的父母是誰,我們不知道,他誕生在湖北竟陵,生下來以後被丟在寺院旁邊的水濱,老和尚把他收養了。他應該有他的法名,後來沒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來自《易經》第五十三漸卦,“鴻漸於陸”,說是鴻雁降落在陸地上。然後,他就把陸變成他的姓,羽毛的羽,變成他的名,字鴻漸。你真要問陸羽到底姓甚名誰,我們隻好說不知道,隻能說他是竟陵人,因為寺廟在湖北竟陵。這個棄兒真的很了不起,從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審美取向都被他所影響。現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喝法,喝茶被賦予了很多修養與審美的意義,不單單是口感享受,還有另外的豐富文化意義,這都跟陸羽有關。
    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這個地步。醍醐是什麼東西?現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這是佛教從印度傳來的詞。在印度,浴佛的時候在佛頭上澆酥油,那就是醍醐。現在寫武俠小說的不懂,大談醍醐灌頂,是說老師父按著年輕人的頭頂,像輸液一樣,把畢生功力灌注過去。其實醍醐灌頂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精華的東西就是醍醐。陸羽的貢獻,就是把原來隻有物質性作為飲品的茶,提升到帶有宗教聯想的玄思領域,像佛教的醍醐與道教的甘露,成為精神境界的導引,給人類提供了一個茶道的開始。茶道的意義就在此。日本人經常講的茶道,也是從中國學來的,有學問的日本茶道大師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歐美人士,說到茶道,就說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為與中國文化無關,真是莫大的誤會。日本學習中國茶道,主要是唐宋時期。唐朝就開始學,到宋朝的時候,是非常繫統地把整個儀式學過去了。日本學了之後,有一些在地的獨特發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儀式是陸羽創造的。

    我們講茶文化,講到頭來,了不起的,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茶文化深刻內涵的,就是陸羽先生,因為他寫了一部《茶經》。這部《茶經》是在唐代寫的,其中特別說到:“茶之為用,味至寒,宜精行儉德之人。”他講茶的功用,先講了茶的藥用。從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為一個可以解毒的藥物,是大家都認識的。可是,再下一步,陸羽提出的東西就很特別,說,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完全是精神境界的價值判斷,給茶賦予了道德意義,這是陸羽提出,並且一直強樣,不斷討論茶跟人品的關繫,使得茶不再是簡單的飲料。現在我們總不會說喝可口可樂,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現在寫一部《可口可樂經》,千年以後的人都聽你的話,變成了一個文化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陸羽創造了歷史文化的一個新的脈絡。喝茶,本來是喝飲料,或者是喝藥,對身體比較好,他卻引出了精神境界與品格的考慮。


    一般都說,陸羽姓陸,名羽,字鴻漸,其實這並不是父母給他的名字。陸羽、陸鴻漸,大概是他長大以後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號桑苎翁的情況相似。陸羽是一個棄嬰,他的父母是誰,我們不知道,他誕生在湖北竟陵,生下來以後被丟在寺院旁邊的水濱,老和尚把他收養了。他應該有他的法名,後來沒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來自《易經》第五十三漸卦,“鴻漸於陸”,說是鴻雁降落在陸地上。然後,他就把陸變成他的姓,羽毛的羽,變成他的名,字鴻漸。你真要問陸羽到底姓甚名誰,我們隻好說不知道,隻能說他是竟陵人,因為寺廟在湖北竟陵。這個棄兒真的很了不起,從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審美取向都被他所影響。現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喝法,喝茶被賦予了很多修養與審美的意義,不單單是口感享受,還有另外的豐富文化意義,這都跟陸羽有關。


    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這個地步。醍醐是什麼東西?現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這是佛教從印度傳來的詞。在印度,浴佛的時候在佛頭上澆酥油,那就是醍醐。現在寫武俠小說的不懂,大談醍醐灌頂,是說老師父按著年輕人的頭頂,像輸液一樣,把畢生功力灌注過去。其實醍醐灌頂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精華的東西就是醍醐。陸羽的貢獻,就是把原來隻有物質性作為飲品的茶,提升到帶有宗教聯想的玄思領域,像佛教的醍醐與道教的甘露,成為精神境界的導引,給人類提供了一個茶道的開始。茶道的意義就在此。日本人經常講的茶道,也是從中國學來的,有學問的日本茶道大師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歐美人士,說到茶道,就說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為與中國文化無關,真是莫大的誤會。日本學習中國茶道,主要是唐宋時期。唐朝就開始學,到宋朝的時候,是非常繫統地把整個儀式學過去了。日本學了之後,有一些在地的獨特發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儀式是陸羽創造的。


    陸羽《茶經》很有意思,把種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當作學問,寫得清清楚楚,有很多規矩是他自己總結創造的。唐朝中葉的時候,喝茶的習慣已經相當普遍,不僅限於西南、華中、江南地區,甚至從中原傳到了塞外。陸羽總結了歷代喝茶的經驗,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寫了這本書。他了不起的,是創造了二十四種茶具,規定了喝茶的儀式,並且賦予其文化與審美的意義,使得飲茶成為一種愉悅的文化修養過程可以提升飲者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來,喝茶大概有三種方式。遠古的時候,應該是生煮羹飲,把茶葉摘了,煮成湯,喝茶就跟喝菜湯一個道理。古人發現,茶有藥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後,讓人比較舒服等等,但是苦澀,所以稱之為“荼”,就是一種苦菜。生煮羹飲這個習慣,到了隋唐時代就慢慢消失掉了,但是不代表沒有,很多偏遠的地方,依然有這個方法。第二種就是制團研末,為了保存摘下來的茶葉,就制成茶餅、茶團,有點像今天的普洱茶的制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還糊上米膏,或封上蠟。喝的時候,把外層刮掉,研成粉末,然後是煮,或者是調成茶膏,打成茶湯。我們發現,日本茶道的主流,還是所謂的制團研末。他們現在制茶,干脆就研成茶末,稱之為抹茶。制團研末之法,大概始於魏晉南北朝時,隋唐大盛,宋朝走到。日本在唐宋時期向中國學習佛法、茶道,抹茶就是這個時候傳到日本去的,變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傳統,繼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沒有變,沿用至今。第三種飲茶方式是芽葉衝泡,把茶葉從樹上摘下來,晾干,殺青,炒青,揉捻,烘干,用開水衝泡,這是我們現代中國人主流的喝茶法。芽葉衝泡法成為主流,而備受文人雅士欣賞的時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後的事。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