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品味四講(蔣勛生活美學代表作·當代國民精神讀本,回歸衣食住行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蔣勛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969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6096943
    作者:蔣勛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人生隻有一次,我為何要那麼快走完全部的路程,我覺得可以慢慢地走,每一段過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停下來做一點觀看、做一點欣賞。”
                                                                    ——蔣勛
    ★美是一種選擇,一種節制,是一種幸福的指標!打破現代人失序生活,尋得人生的平衡感。
    ★金鐘獎獲獎作品,蔣勛生活美學代表作。隻要有美的地方,就無法離開蔣勛! 
    ★暢銷十餘年,熱度不減,每小時都有人無間歇捧讀。林青霞、三毛、餘秋雨、席慕蓉等誠摯推薦!
    ★當代國民精神讀本·美學大師蔣勛寫給當代人的生活美學必修課,清晰再現衣食住行間的無盡美學
    ★美就在我們身邊,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中!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視角,從衣食住行四大維度解讀生活,深刻闡現代人如何卸掉忙碌,於質樸之間重拾美、發現美,覓得生命本質的真諦。
    ★生活美學其實是呼喚我們對於人基本的一個尊重。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放慢一頓飯的時間,從衣食住行開始,為平凡的日子增加一點溫度。生活有時候沉重心酸,也許慢一點,就可以讓生命飛翔起來。
    ★清雅裝幀 四色印刷 精美插圖,再現人文經典質感。書中照片為蔣勛住所實地拍攝,從生活的一草一木、一器一物、一屋一人中展露生活之美。

     
    內容簡介

    重磅推薦:





















    這是一本講述品味的書——
    蔣勛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從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喫裡發現信仰;感受服裝的體溫;如何營造一個家;怎樣將急躁、焦慮的心情轉化成緩慢的生活節奏;如何從生活細節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閑的文化……
    蔣勛希望忙亂步調下的現代人,可以放緩生活步調、舒緩生活壓力,從平易的生活面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從美中獲得心靈釋放和寧靜。

    作者簡介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繫、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繫繫主任。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目錄
    生活美學的起點
    給自己一個窗口
    天空線
    搬到城市邊緣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喫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記憶
    酸甜苦辣的豐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身體與服裝
    創出獨特的服裝美學
    珍惜美好物質
    把“房子”變成“家”
    居住美學與人文品位
    保存小鎮文化

    生活美學的起點
    給自己一個窗口
    天空線
    搬到城市邊緣


    食之美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喫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記憶
    酸甜苦辣的豐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衣之美
    身體與服裝
    創出獨特的服裝美學
    珍惜美好物質


    住之美
    把“房子”變成“家”
    居住美學與人文品位
    保存小鎮文化


    行之美
    合乎美學規則的“移動”
    快感≠美感 
    快與慢平衡的生命

    前言
    序言
    近幾年在IC之音主持了一個叫做“美的沉思”的節目,其中談生活美學的部分,由遠流出版公司楊豫馨整理,編輯成這一冊《天地有大美》(簡體版再版時更名為《品味四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的句子,我很喜歡,常常引用,就移來做了書名。
    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
    莊子講美學,動人的一段是“庖丁解牛”。“庖丁”是肢解牛的屠夫,在一般人的印像中,屠宰的工作,殺豬解牛,血淋淋的,似乎一無美感可言。

    序言
    近幾年在IC之音主持了一個叫做“美的沉思”的節目,其中談生活美學的部分,由遠流出版公司楊豫馨整理,編輯成這一冊《天地有大美》(簡體版再版時更名為《品味四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的句子,我很喜歡,常常引用,就移來做了書名。
    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
    莊子講美學,動人的一段是“庖丁解牛”。“庖丁”是肢解牛的屠夫,在一般人的印像中,屠宰的工作,殺豬解牛,血淋淋的,似乎一無美感可言。
    可是“庖丁”認真專注,在肢解牛的動作中,使當時上層階級的文惠君震動了。文惠君如果活在今天,大概是常常跑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的“藝術愛好者”吧!某一天,他或許正看完了《歌劇魅影》,或聽完了“柏林愛樂”的演奏,走回家去,剛好經過庖丁正在解牛的作坊,他沒有匆匆走過,他停了一下,仔細觀察庖丁的動作。他訝異極了!他發現庖丁在肢解牛時,干淨利落,有極美好的動作,可以媲美“桑林之舞”;肢解牛時,也有極美的聲音,可以媲美“咸池之樂”。用今天的話來說,文惠君竟然在屠宰場感覺到了比在劇院或音樂廳裡更美,也更動人心魂的舞蹈與音樂。
    因此,每次讀完“庖丁解牛”,我都會問自己,我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到劇院或音樂廳?
    如果我們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覺無所不在的美,三天兩頭跑劇院、音樂廳、畫廊,也隻是鄙俗的附庸風雅吧!
    “庖丁解牛”驚醒了文惠君藝術的假像,返回到生活現實,尋找真正的美。
    庖丁其實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告訴文惠君:剛開始到屠宰場,負責肢解牛的身體,他是用砍的、割的,弄得一手血淋淋,的確不美。
    日復一日,經由一種專注,在工作中可以歷練出一種美。他告訴我們:牛的關節,看起來盤根錯節,其實可以理出頭緒。因為專注,他逐漸看不見整隻牛,他隻專心在局部的骨節。
    他說:骨節與骨節之間,有空隙,手中的刀刃,薄到沒有厚度,因此“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 
    “遊刃有餘”,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成語,正是來自莊子的這段故事。
    “遊刃有餘”是生命有了揮灑的自由,“遊刃有餘”是自己的身體感覺到了空間的自由。
    “遊刃有餘”是使自己從許多牽絆與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到純粹的自我。
    “遊刃有餘”正是美的純粹經驗。我們感覺不到美,做事就綁手綁腳。我們一旦感覺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遊刃有餘。
    IC之音是為新竹科技人設立的電臺,也借著“美的沉思”這個節目,有機會可以和科學園區職場中的朋友認識。
    我去過幾家知名的企業,了解了科技人職場生活的辛苦。
    他們可不可能也是一種現代的“庖丁”,在科技職場血淋淋的工作中廝殺競爭?
    我如果要和這些朋友談美,會不會太奢侈?
    每星期一次,我懷著修行坐禪的心情,在電臺的播音室講“美的沉思”,我希望自己的語言,可以如同在屠宰場工作十九年後的庖丁的聲音一樣,可以做到遊刃有餘。
    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纔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我們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纔能把美與眾人分享。
    這一集的《天地有大美》便是多次廣播的文字記錄,裡面談到看來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談到再平凡不過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但是,離開“食、衣、住、行”這些平凡又瑣碎的細節,生活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重心與中心。
    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
    中國自古說“品味”,西方也有“Taste”一詞,都說明“美”還是要回到“怎麼喫”“怎麼穿”“怎麼住”“怎麼行”的基本問題。
    謝謝豫馨費心整理,也謝謝雅棠來我家配了許多生活中的圖。我居所中隨意放置的小物件,經他慧眼,仿佛也都有了各自存在的意義。

    媒體評論

    著名詩人席慕容曾這樣稱贊蔣勛:“是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啟的,不隻是心中的一扇門窗,而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長存”。
    女神林青霞視他為“偶像”,稱他為自己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臺灣散文名家張曉風描述:“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蔣勛是個懂美的人。”——三毛。

    在線試讀
    生活美學的起點
    什麼是美?
    美的定義是什麼?美的範圍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去談論美的定義,也可以從藝術史切入來介紹古代埃及產生了哪些優美的藝術品,或者古代印度、中國有多美好的雕像或書法作品。如果現在不是從哲學切入,也不從藝術史切入,我想可以從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就是從“生活”切入。我特別將“生活”兩個字放在“美學”前面,是希望美學不要太理論,不隻是在大學裡的一堂課,不隻是一些學者、專家拿來做研究的題目,而希望美學,後能真實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社會已經相當富有了,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非常頻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可以在臺灣看到很多表演活動,甚至包括了世界的團體。
    巴黎、紐約或東京可以看到一些有名的音樂家如傅尼葉(Pierre Founier)的大提琴演奏,而臺灣也辦過多次裝置展覽(Installation),所以在藝術上我們好像也不見得遜色;好的舞蹈團體像德國的皮娜·鮑什(Pina Bausch),或者美國重量級的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都曾經來過臺灣。可是我所懷疑的是,如果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談,我們會覺得臺灣現在有這麼豐富的畫展、音樂會、表演等藝術活動,許多大學設有舞蹈繫、音樂繫、美術繫、戲劇繫,都是跟藝術相關的科繫,但為什麼常有朋友忽然就會提出一個疑問:“我們的生活品質為什麼沒有相對地提高?”
    我想我們講這句話其實心裡蠻沉重的,我們不希望它是一種批判,因為到世界各地旅行時,我隻要離開臺灣大概兩三個禮拜,就會開始想念臺灣了。其實我們對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不至於會用比較惡意或不負責任的批判來看待這個地方,可是的確會很有感觸。這個感觸是說,一方面想念臺灣,一方面每次從一些重要的都市回到臺灣的時候,飛機低飛到一個程度,你看到了底下的街道,看到了底下的建築,你會開始覺得:這就是我要回到的地方嗎?
    特別是建築。
    臺灣大學裡有不少建築繫所,現在一些重要的大學也設立了一些建築設計相關的科繫。可是走到街道上抬頭看看建築物,我們自己居住的建築究竟是什麼樣子?相信當我們很誠實地去面對這件事時,其實是蠻感傷的,我想這個感傷是源於聽到來臺灣旅行的朋友有時候會說:“你們的城市真丑。”
    你心裡面會有點生氣,因為覺得這句話從一個遊客的口中講出來,有點歧視或污辱的感覺。可是,我相信很多朋友私底下聚在一起時,也會說到這句話。

    生活美學的起點 
    什麼是美?
    美的定義是什麼?美的範圍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去談論美的定義,也可以從藝術史切入來介紹古代埃及產生了哪些優美的藝術品,或者古代印度、中國有多美好的雕像或書法作品。如果現在不是從哲學切入,也不從藝術史切入,我想可以從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就是從“生活”切入。我特別將“生活”兩個字放在“美學”前面,是希望美學不要太理論,不隻是在大學裡的一堂課,不隻是一些學者、專家拿來做研究的題目,而希望美學,後能真實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社會已經相當富有了,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非常頻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可以在臺灣看到很多表演活動,甚至包括了世界的團體。
    巴黎、紐約或東京可以看到一些有名的音樂家如傅尼葉(Pierre Founier)的大提琴演奏,而臺灣也辦過多次裝置展覽(Installation),所以在藝術上我們好像也不見得遜色;好的舞蹈團體像德國的皮娜·鮑什(Pina Bausch),或者美國重量級的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都曾經來過臺灣。可是我所懷疑的是,如果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談,我們會覺得臺灣現在有這麼豐富的畫展、音樂會、表演等藝術活動,許多大學設有舞蹈繫、音樂繫、美術繫、戲劇繫,都是跟藝術相關的科繫,但為什麼常有朋友忽然就會提出一個疑問:“我們的生活品質為什麼沒有相對地提高?”
    我想我們講這句話其實心裡蠻沉重的,我們不希望它是一種批判,因為到世界各地旅行時,我隻要離開臺灣大概兩三個禮拜,就會開始想念臺灣了。其實我們對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不至於會用比較惡意或不負責任的批判來看待這個地方,可是的確會很有感觸。這個感觸是說,一方面想念臺灣,一方面每次從一些重要的都市回到臺灣的時候,飛機低飛到一個程度,你看到了底下的街道,看到了底下的建築,你會開始覺得:這就是我要回到的地方嗎?
    特別是建築。
    臺灣大學裡有不少建築繫所,現在一些重要的大學也設立了一些建築設計相關的科繫。可是走到街道上抬頭看看建築物,我們自己居住的建築究竟是什麼樣子?相信當我們很誠實地去面對這件事時,其實是蠻感傷的,我想這個感傷是源於聽到來臺灣旅行的朋友有時候會說:“你們的城市真丑。”
    你心裡面會有點生氣,因為覺得這句話從一個遊客的口中講出來,有點歧視或污辱的感覺。可是,我相信很多朋友私底下聚在一起時,也會說到這句話。
    我想大家可以一起來建立一個夢想:我們是不是能夠把“美”放到現實生活當中來?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從窗口看出去,會看到什麼樣的景像?是不是很多被稱為“販厝”的四樓到五樓公寓建築,底下是騎樓,有一些商店,很多的招牌,那招牌大大小小,晚上常常會亮起各式各樣的霓虹燈。
    我們還有一個奇特的景觀,就是鐵窗。如果你不曾到世界各地去,大概無法了解臺灣的鐵窗有多特別。我們看到大家剛搬進新公寓,就習慣性找人來裝鐵窗。鐵窗的材質其實非常粗糙,大概不到一兩年油漆就已經斑駁了,然後開始生鏽,非常難看。釘入的方式,就是把整個房子像監牢一樣地籠罩起來,我想不管從外面來看,或者坐在房間裡面往外眺望,都沒有景觀可言了。我要強調的是,鐵窗當然反映出一定的心理因素,就是防盜吧。 
    簡單來講就是沒有安全感,我們覺得隨時都會有小偷闖進來,所以加上鐵窗、鐵門、兩三道的防盜鎖,甚至再加上警鈴。可是很多朋友也說,其實好像也沒有什麼防範的作用。也許現在竊盜的科技比我們住家的科技要好太多太多了,他要打開這個鎖、剪斷那扇鐵窗,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鐵窗已經變成某一種習慣,大家一住進去就開始裝鐵窗,沒有經過反省,也沒有經過思考。記得自己住進一間靠近河邊簡單的裝修公寓時,我沒有裝鐵窗,所有的鄰居都來訝異地問:“你怎麼沒有裝鐵窗?”好像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像,變成我也坐下來問我自己:“為什麼我沒有裝鐵窗?”
    我想這是一個好問題,也許是生活美學裡開始質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裝鐵窗?有什麼幫助嗎?如果不裝鐵窗,我會不會有一些更好的心靈視野?”


    給自己一個窗口 
    我們希望在生活美學裡,“美”不再虛無縹緲,不再隻是學者專家口中的一些理論,我們希望“美”能夠踏踏實實在我們的生活裡體現出來。
    西方人常常講“景觀”,就是說你的住家有沒有View。當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去的一個空間,例如可以看到河、看到山,甚至是一條漂亮的街道,行道樹綠油油的,這些都叫作“景觀”。大家可以來檢查自己的住家,看看從窗口望見的是什麼。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我剛從歐洲回來,有個好朋友將臺北南港附近一棟公寓的四樓免費讓我借住。那棟公寓取名為“翠湖新城”,聽到這名字就知道View一定很好,雖然鋁門窗做得粗糙,房間也不怎樣,可是我打開窗戶,可以看到不遠處有一個小池塘,其實稱不上湖,但水面全是布袋蓮。布袋蓮是一種浮在水面上的綠色植物,夏天會開出漂亮的紫花。我很高興地住下來,寫作、讀書、聽音樂時,都可以從窗口看到這個翠湖。
    接下來一段時間因為在編雜志,我花了一點時間到南部采訪,大概不到一個月後回家時,發現回家有點困難,因為那區域正在施工。然後我爬上四樓打開窗戶,覺得好像在做夢,因為那個湖不見了——它被泥土填滿,上面已經開始在蓋大樓了。大樓很快就蓋好,變成我窗口新的View。結果朋友到我這兒來做客喝茶的時候,都會問說:“你們家好奇怪!為什麼會叫‘翠湖新城’?旁邊根本沒有湖啊!”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這樣的故事,其實變成我心中對生活美學裡居住環境改變的一種沉痛回憶,我們的環境可以在一夕之間改變,而且好像所有的自然都沒有辦法被好好地保護下來。所以後來我在淡水河口也是四樓的居所,設計了十二扇窗子,全部可以往外推開。我當時心裡面有點賭氣,心想:“看有誰那麼厲害,可以把我的河填掉!”這十幾年我住在這個河口,每天可以看到河流的漲潮退潮、黎明光線在河上的倒影,還有滿月時分月亮從大屯山主峰後面升起來,滿滿月光全部映照在河水裡。
    早朋友們來拜訪時都會指責我:“你干嗎住到這麼遠!找你都不方便。” 
    因為那時還沒有關渡大橋,得坐渡船來。可是現在他們非常喜歡過來,當他們在臺北受傷的時候、覺得太過忙碌的時候,或心情煩悶了,他們覺得有一個地方可以坐下來跟我喝茶、聽一聽音樂,然後我也可以不要那麼花時間照顧他們,他們自己坐在窗口看著河喝著茶,過一會兒會說:“我心情好了!我走了。” 
    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療我們,可以讓我們整個繁忙的心情放輕松,找回自己。 
    我們不要忘記漢字裡有一個字是非常非常應該去反省的,就是“忙”這個字。大家寫一下“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靈一定會死亡。
    我覺得如果給自己一個窗口,其實是給自己一個悠閑的可能,有一個空間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邊看著日出日落,看著潮水的上漲與退去,你會感覺到生命與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對話。我覺得生活美學的重點是,你甚至不一定要離開家,不一定每天去趕音樂會、趕畫廊的展覽、趕藝術表演。我很大膽地說一句話:“藝術並不等於美。” 
    臺灣富有之後,這些年來也特別重視文化工作,舉辦許多藝術的活動。例如“市政府”“文建會”這些主管單位舉辦的藝術節,加上私人企業主導的展覽等,於是有些朋友會說:“好忙喔!住在都市裡,我每天要趕畫展,晚上要趕音樂會。”
    像藝術季常常維持一個月的時間,由於覺得應該支持藝術季,而且這些活動很多是從世界各地請來的表演團體,錯過了蠻可惜,所以每天晚上就去看表演。幾天後往往就和坐在旁邊的人熟悉起來,因為大家買的位子都差不多,見面就會打招呼。我印像很深的是大概連續一個多禮拜,我每天晚上都在劇院踫到一位朋友,他也見到我,然後有一天他坐下來以後就跟我說:“好累喔!今天晚上又有表演。” 
    我忽然笑出來了。因為去看表演、聽音樂會其實是放松,結果我們卻變成了匆忙。如果變成了匆忙,這個藝術還有沒有意義?藝術其實是要帶給我們美的感受,到後如果藝術多到好像我們被塞滿而沒有感受了,其實是適得其反。
    所以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學裡,我們要強調的美,並不隻是匆忙地去趕藝術的集會,而是能夠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嘗到美的滋味,這纔是生活美學。我會從這樣的基準點去重新審視“美”在現實生活面的角色。


    天空線 
    生活美學裡包括周遭所有存在的事物,像之前提到的鐵窗與公寓建築,是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在一個城市的發展期,我們會發現好像到處是工地,許多許多的房子匆匆忙忙地蓋起來,如同雨後春筍。外來的朋友曾批評說:“為什麼臺灣的城市這麼丑?為什麼沒有自己的風格?”
    我們知道巴黎有它自己的建築風格,倫敦、紐約也發展出建築上的特征。有一個名詞叫做“天空線”,在紐約的曼哈頓,會有人問:“在什麼地方看紐約的‘天空線’會美?”“哈得遜河口那幾座大樓的剪影是美的!” 
    我常常用“天空線”的觀念回過頭來審視我們自己的城市,我在想應該從哪裡來觀看我們的“天空線”。好像這個城市是從來沒有被規劃過的,它的混亂狀態可以新舊雜陳,老建築與新建築之間產生這麼多的矛盾與尷尬。
    這幾年大家意識到要保護古跡,認為臺灣有很多古老的民居、廟宇其實非常珍貴,應該予以保護。可是,我記得有一次擔任某個保護古跡委員會的委員,當時感到痛苦的一點是,古跡的確被保護下來,可是古跡周遭近到隻有兩米的地方,就蓋起一些大樓,這廟宇被整個包圍在一片奇怪丑陋的建築當中。當時我們的感覺是:“為什麼西方沒有這樣的問題?”
    你沒有辦法想像盧浮宮四周會有奇怪的大樓出現,所以法國的朋友到臺灣會問:“怎麼你們臺北‘故宮’的對面,會出現這麼一棟奇怪的大樓?”
    他說如果盧浮宮的周遭有這樣的建築,將是不得了的事情,全民都會起來抗爭的!我們纔意識到我們不隻是要保護古跡,其實還要保護古跡周遭空間裡,可能兩百到三百米之間所有“天空線”的干淨。如果這個天空線被破壞了,這個空間被破壞了,等於是這個古跡被淹沒掉,也被擠壓死掉了。 
    很多朋友應該還記得臺北市有個古跡是“北門”,大概是幾座古城門裡漂亮的一個。在日據時代拆掉很多清朝時期的城牆和城門的時候,這個“北門”被當時的建築史學者認為應該要保留下來。可是有一段時間為了新城市的交通,建造了一條快速環道從“北門”旁邊擠壓而過,甚至連半米的距離都沒有,壓迫到了這個古跡——你會覺得“北門”是一個年歲很老的老太太了,然而旁邊的年輕人呼嘯而過,似乎騎著重型摩托車把她震得搖搖欲墜。這個環道現在已經拆掉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它讓我們難堪,讓我們覺得我們的歷史沒有被好好對待。 
    所以我相信生活美學的確是要回到生活的周遭。相信很多朋友的周遭都有類似的情況存在——不管在美濃、鹿港、新竹、臺北——到處都有老房子,這些老房子是怎樣被對待的?我們過去有沒有善待傳統美學的正確、健康的態度?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怎麼對待前人,後人就會怎麼對待我們。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裡,一個市鎮中,因為我們尊敬之前的歷史和傳統,以後的人纔會尊敬我們留下來的東西。如果我們對所有過去人留下的東西如此草率、如此踐踏、如此糟蹋,可以想像下一代人也會把我們留下來的所有東西,隨便地糟蹋和踐踏,如此這個地方就存留不下任何美的情感。
    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
    如果這種尊重消失了,人活著再富有,也會對所擁有的東西沒有安全感。所以現在回到了一個問題點:是不是生活在臺灣的朋友非常缺乏安全感,纔會用一道一道的防盜鎖,一層一層的鐵窗鐵門把自己關起來?我們在害怕什麼?這種安全感的缺乏,是因為社會上真的存在許多竊盜、許多不安全的威脅嗎?還是說我們心理上已經對人根本不存在尊敬了,我們覺得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竊盜?這種防範,使得大家的心理處在一個不安全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生活要談美,恐怕就難上加難了!
    我的意思是說,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悠閑,美應該是生命的一種豁達。如果處在焦慮、不安全的狀況,美大概很難存在。
    我在“生活美學”這樣的題目裡,跟大家談的內容可能是:我們在喫什麼樣的食物?我們在穿什麼樣的衣服?我們所有的交通工具是如何去設計而和人產生情感關繫的?我們的住,房子是怎樣被設計的?所謂的食、衣、住、行,不過是人活著基本的一些條件而已。可是我們知道所有先進的國家,生活美學是實際在食、衣、住、行當中體現出來的。在歐洲,一個傳統城市的居民,對食物的講究是有品位的;對服裝的講究,價格不一定貴,可是要穿出個人的風格。我們知道所有的交通工具在設計時,考慮點都是跟人的空間感有關的,所以當交通設計沒有弄好時,人在都市中就變得匆忙與擁擠。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居住的空間,所以城市的美學纔會如此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試試看,把生活美學拉近到食、衣、住、行,開始實際改善這四個層次。


    搬到城市邊緣
    談到生活美學這樣一個課題,我還是會回到我自己的窗口。多年前,在都市裡的居住受到了很大的創傷,覺得為什麼一個城市二十四小時都充滿了噪音?為什麼周遭的空間是這麼混亂?有時候你坐在窗口泡了一杯茶,希望安靜下來可以讀一本書,忽然就看到一包垃圾從上面的樓層丟出去了。我們無法理解垃圾為什麼是這樣丟的!這個街道是誰的?垃圾可以這樣丟出去!當然這樣的現像這些年慢慢好轉了。可是十多年前這個受傷的經驗,使我搬到城市邊緣,居住在河流的旁邊,自己有了一個小小的簡陋公寓,四樓,可以看到外面的河水,我決定不要釘鐵窗,雖然所有的鄰居、朋友好意地提醒我:“你怎麼可以不釘鐵窗?”
    在臺灣買房子,個就是釘鐵窗、鐵門,但我還是堅持找了個朋友設計十二個木頭材質往外推的木窗。我在巴黎居住過,巴黎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曾有一位市長叫奧斯曼(Hausmann),設計出很多現在仍然留存的建築:大概是五層樓到六層樓,那時候也沒有電梯,每間房間都有一個小陽臺、落地窗,落地窗外面有木頭做的百葉窗。這個木頭百葉窗其實並不完全為了防盜,基本上是為了隔離陽光,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關起來。我也曾經到西班牙的馬德裡和巴塞羅那,觀察到有些街上的鐵窗做得非常漂亮,幾乎變成藝術品,以粗重的鑄鐵或是銅條設計出非常美的花樣,有的是籐蔓,有的是百合花。巴黎沒有鐵窗,巴塞羅那有鐵窗,可是做成了藝術品。所以我會希望當我坐在窗口眺望河水的時候,能夠有一個不同的景觀和視野出來。
    剛搬去時還沒有關渡大橋,回家還需要坐一艘小小的渡船,過河大概要三分鐘到五分鐘,不定期地開船。可是我也覺得下了班以後沒必要這麼匆忙,坐在碼頭上等渡船來的時候,我就在那邊讀書,看一看四周的河水,看一看夕陽的反光,看一看紅樹林的生長,然後渡船的人來了,我跟他聊一聊天,他說:“今天都沒有什麼人,所以我來得比較晚。”然後跟我抱歉說,“你是不是等很久?”我說:“沒有關繫!”他就劃著船帶我過河,我在家前面一個小碼頭上岸返家。
    我覺得生活的美學大概就是這樣,遇到不順利的情況時換個心情,並不會覺得這樣不方便,也不認為這種不方便剝奪了自己;相反地,你會覺得每一天美好的時間,是下班了以後回家的這一段渡船的經驗。可是後來因為決定要蓋關渡橋讓交通更方便,渡船被取消不存在了,我反而很懷念那艘渡船。
    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走過的這條路兩邊到底有什麼風景,其實是非常遺憾的。我覺得這一條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點,迂回一點,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一個城市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馬路都開得筆直。可是不要忘記,我們如果去公園或古代的園林裡,所有的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為什麼彎曲,因為它告訴你說,你到了這個空間不要匆忙,讓自己的步調放慢下來,可以繞走更大的圈子,因為這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所以在生活美學裡所體會到的意義,會和現實當中不一樣。我們在現實當中希望一直匆匆忙忙,每天打卡、上班、賺錢,都是在匆忙的狀況中。可是我常常跟朋友提到說,我喜歡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名稱,叫作“亭”。也許大家都有印像,爬山的時候忽然會有一個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邊忽然會有一個亭子,你發現有亭子處就是讓你停下來的地方。
    它是一個建築空間,但也是一種提醒和暗示:“不要再走了!因為這邊景觀美極了。”
    所以那個亭一定是可以眺望風景的地方。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繪畫裡凡是畫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觀好的地方,不會隨便添加上去。因為這個亭子表示:你人生到了美的地方,應該停一停,如果不停下來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學的課應該是:懂得停一下。
    我們白天上班真是夠忙了,可是下班以後時間是自己的,我們停下來吧!去聽一些自己要聽的東西,去看一些自己要看的東西,一個禮拜上五天班真的也夠忙夠辛苦,壓力極大。現在不是周休二日嗎?那麼這周休二日可不可以停一下?停下來其實是回來做自己,問一下自己說:“這兩天我想做什麼樣的事情?”
    坐在河邊發獃也好,或者帶著孩子去看山上的一些樹葉,可能在天氣寒冷的時候變紅了;或者去聆聽下雨時雨水滴在水面上的聲音……套用蘇東坡《赤壁賦》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意思是說,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錢買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畫廊,不用去博物館,不用去趕音樂會、趕表演。
    你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發現無所不在的美。 
    這就是生活美學的起點。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