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士當何為:徐復觀先生談思錄(一代中國思想大家 :第二代新儒家的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徐武軍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41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0114137
    作者:徐武軍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

    產品特色

    width="800"

    編輯推薦

    本書將向我們展示:我們該學會如何讀書?我們該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叫以現代儒家視野,審慎地看待文化與人生?


    ·鍛造人文的素養與內功,睜眼看世界,開眼觀現世。


    ·他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是熊門的卓越弟子;但他“不甘心隻做一個儒家”;面對人間世,立足儒門中,他以傳統“士”的自覺,不斷踐行“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


    ·新儒家所關心的,不止是心性,徐復觀是所有新儒家中,相當具現代意識以關照現實的學者,在一定意義上,他或可算是相當接近以“思想史研究”為追求的學者。


    ·初學者能夠通過閱讀徐復觀的文字思想,以知學術之軌轍與治學方法之門徑。

     
    內容簡介

    《士當何為:徐復觀先生談思錄》為新儒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徐復觀先生的語粹彙編文集。本書由復觀先生之子徐武軍先生手訂,所選擇語粹段落皆出自復觀先生全集,並分類列次,以“讀書和研究的態度與方法”、“知識分子”、“教育”、“文化”、“藝術”、“文學”、“歷史與思想”七編作綱,每大類下再各續以目。雖為選錄,但以編者對著者之了解,確已將此書編成一完整之繫統,全面的展現了徐復觀先生的學問氣像。至於妙賞洞見,則更是俯仰即拾,為後學讀者充分展示學問軌轍及規模宏闊。

    作者簡介

    徐武軍,徐復觀長子,臺灣成功大學副教授,臺灣東海大學研發主任,總務長。著有《人文科技與生活》《臺灣教育六十年,1949~2008》等                                                                                      純,臺灣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繫文學碩士。2019年編輯出版《徐復觀教授散文集》等

    目錄
    《士當何為:徐復觀先生談思錄》目  錄自  敘  /  001
    我不是弄哲學的,根本無意形成自己的哲學繫統。我的根本動動機和努力的方向,都在中國文化的 再認識,想由此以確定中國文化的內容、意義、地位,以幫助中國人在精神上能站起來。但我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遲,在這方面的收獲太小。我隻想在各重要部門開闢一條 路出來,讓後來的人繼續走下去。

    讀書和研究的態度與方法  /  011
    求知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對於研究對像,作客觀的認定;並且在研究過程中,應隨著對像的轉折而轉折,以窮其自身所含的構造。就研究思想史來說,首先是要很客觀地承認此一思想;並當著手研究之際,是要先順著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隨著前人思想之展開而展 開;纔能真正了解他中間所含藏的問題,及其所經過的曲折;由此而 提出懷疑,評判,纔能與前人思想的本身相應。

    知識分子  /  033
    l 士  /  035
    l 政治與知識分子  /  040
    l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言行  /  044

    《士當何為:徐復觀先生談思錄》


    目  錄


    自  敘   /  001


    我不是弄哲學的,根本無意形成自己的哲學繫統。我的根本動動機和努力的方向,都在中國文化的 再認識,想由此以確定中國文化的內容、意義、地位,以幫助中國人在精神上能站起來。但我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遲,在這方面的收獲太小。我隻想在各重要部門開闢一條 路出來,讓後來的人繼續走下去。


     


    讀書和研究的態度與方法  /  011


    求知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對於研究對像,作客觀的認定;並且在研究過程中,應隨著對像的轉折而轉折,以窮其自身所含的構造。就研究思想史來說,首先是要很客觀地承認此一思想;並當著手研究之際,是要先順著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隨著前人思想之展開而展 開;纔能真正了解他中間所含藏的問題,及其所經過的曲折;由此而 提出懷疑,評判,纔能與前人思想的本身相應。


     


    知識分子  /  033


    l 士  /  035


    l 政治與知識分子  /  040


    l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言行  /  044


    中國聖賢立教,對“士”自身的要求,常常遠嚴格過對一般社會的要求。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面對權勢時,應當堅守自己的權利,限定自己的義務。在面對社會時,則應當忘記自己的權利, 擴大自己的義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知識分子纔是知識分子個人主義的“正種”。


     


    教  育   /  057


    l 論教育  /  059


    l 師  /  064


    l 看教育  /  067


    就求學的根本動機,及求學的整個歸結來說,則一定是為了對時代負責,對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來負責。凡是可以成為知識的東西,都有學問上的價值;但其中與時代問題密切相關的,必然要擺在求知的位,而集注以秀的心靈和力量。


     


    文  化   /  075


    l 傳統與文化  /  077


    l 儒家文化  /  097


    l 西方的思維  /  117


    l 中西文化  /  125


    l 宗教  /  142


    l 談文化  /  152


    由此可知所謂文化,簡單地說,可分為兩點:一是對人的價值的發現,因而奠定人的地位與生存的方向。一是對人的視野的擴大,把遇見的問題能作關聯性的思考;由這一方面,關聯到各個方面去思考;由眼前關聯到過去與未來去思考。缺乏這種關聯性的思考能力,而憑一己幾希之明來運用巨大的組織能力,我想這是人類歸於毀滅的重大原因之一。


     


    藝  術   /  177


    l 藝術的根源  /  179


    l 中國藝術  /  184


    l 現代藝術  /  190


    l 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  196


    在清明的世界形像中而 漸漸發現美的意欲,表現為美的形像,以成就所謂“美 術”這一部門的文化。這是人類脫離混沌、野蠻,而奠定自己地位的一個重要標志。形像之美,是人類生命的升華。千變萬化的藝術活動,必需歸結到“美”的上面。人類隻能在“美”和“善”的上面得到精神的著落點,得到生命的安全感覺。


     


    文  學   /  201


    l 文學的根源  /  203


    l 文學的社會性  /  217


    l 文學的民族性及世界性  /  222


    l 論文學  /  229


    為人生而藝術、為人生而文學,這是東西藝術、文學的主流。人生不是孤立的,每一個人必生長於社會群體之中;真正的文學,是對人生的批評,是對人生的開闢。批評得愈切,開闢得愈深,即愈可以證明人生是與社會同在,與其國家民族同在。所以為人生而文學,實際也即是為社會而文學,為其國家民族而文學。


     


    歷史與思想  /  233


    中國文化的傳統,論人,則論其大節;論政,則持其大體。論大節,持大體,一方面可以維繫人道政道前進的大方向,同時也可以得到社會政治的安定和平。專注小節,勢必忘記了大節;堅持小體,勢必疏忽了大體。以此論人論政,本末倒置、輕重失權,結果乃大亂之道。


     


     

    前言
    代 序
    徐復觀教授,一九月卅一日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家坳鳳形灣,始名秉常,字佛觀。八歲從父執中公啟蒙,十二歲入浠水高等小學,十五歲入武昌省立師範學校,復於一九二五年入湖北省立國學館,歷經嚴謹的中國傳統經典訓練。一九二八年赴日學習經濟,大量接觸及吸收社會主義思潮,後入日本士官軍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國。投身軍旅,參與娘子關戰役及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派駐延安聯絡參謀,與共產黨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參與決策內層,同時拜入熊十力先生門下,重啟對中國傳統文化信心,更名復觀。關心農民問題,在一九四八年提出佃農以田租抵地價的“耕者有其田”辦法(此一辦法一九五三年在臺灣全面推行)。年近五十而不屈志,一九五一年轉而致力於教育及學術研究,初任教於臺中農學院;一九五五年開始在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繫任教授;一九五七年三月,遭國民黨開除黨籍;一九六九年,受國民黨智青黨部及東海大學迫使退休,在臺灣全無生存空間;在此期間共出版了《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文學論集》、《公孫龍子講疏》及《石濤之一研究》等學術著作。一九七○年間遷家香港,先後任教於中文大學及新亞學院,完成《兩漢思想史》三卷、《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國文學論集續篇》、《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及《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徐復觀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辭世。是二十世紀港臺新儒家的大家。

    代 序


    徐復觀教授,一九月卅一日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家坳鳳形灣,始名秉常,字佛觀。八歲從父執中公啟蒙,十二歲入浠水高等小學,十五歲入武昌省立師範學校,復於一九二五年入湖北省立國學館,歷經嚴謹的中國傳統經典訓練。一九二八年赴日學習經濟,大量接觸及吸收社會主義思潮,後入日本士官軍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國。投身軍旅,參與娘子關戰役及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派駐延安聯絡參謀,與共產黨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參與決策內層,同時拜入熊十力先生門下,重啟對中國傳統文化信心,更名復觀。關心農民問題,在一九四八年提出佃農以田租抵地價的“耕者有其田”辦法(此一辦法一九五三年在臺灣全面推行)。年近五十而不屈志,一九五一年轉而致力於教育及學術研究,初任教於臺中農學院;一九五五年開始在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繫任教授;一九五七年三月,遭國民黨開除黨籍;一九六九年,受國民黨智青黨部及東海大學迫使退休,在臺灣全無生存空間;在此期間共出版了《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文學論集》、《公孫龍子講疏》及《石濤之一研究》等學術著作。一九七○年間遷家香港,先後任教於中文大學及新亞學院,完成《兩漢思想史》三卷、《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國文學論集續篇》、《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及《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徐復觀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辭世。是二十世紀港臺新儒家的大家。


    身處大變動的時代,並親身經歷了抗日戰爭和政治運作,徐復觀教授從吾華兩千年歷史中所得的認識認為:要做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的長治久安,必需要解決“人”的問題,以及如何以和平的方式來轉移政權。在“人”的問題上,“我常常想,國民黨哪些對哪些不對?根本的就是人發生了問題”;徐教授認為:“由孔子之教所開闢的世界是現實生活中的‘正常人’的世界;是人和人應當進入,也可以進入的平安的世界。人能進入到柏拉圖的理想型世界中去嗎?能進入到黑格爾的精神的世界中去嗎?”是以,以《論語》為中心的孔子之教,是解決“人”的問題的解方。同時,孔子之教所涵蓋的人生面向很廣:“儒家內在的道德實踐,總是歸結於人倫;而落實到現實上的成就,大體是從三個方面發展,一為家庭,二為政治(國家),三為教化(社會)。”在處理“人”的問題時,我們無求於西方繫統性哲學。在第二個問題上,歷史上中國人民所承受的苦難,多半源於爭奪政權的戰爭,如果能建立非武力的政權轉換制度,中國人民即可少受苦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貨惡其棄於地’、‘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己’,為什麼不可發展為社會主義?‘舜禹之有天地也,而不與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什麼不可發展為民主主義?”但是“儒家乃至於整個中國文化,在法治上留下的漏洞,一是尊重人民的好惡,但如何能使人民表達自己的好惡,並使統治者不能不加以尊重,沒有想出辦法來。另一是政權應以何方式,得以和平轉移而不亂,也是兩千多年來束手無策的”。徐復觀教授認為,歷經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孔子之教已多方扭曲變形,他在學術上的抱負是:“我要把中國文化中原有的民主精神重新顯豁疏導出來。這是‘為往聖繼絕學’。”這也是“為萬世開太平”。


    在學術著作之餘,徐復觀教授著有三百餘萬字的“時論”,表達他要傳送給社會的消息和對社會的觀察、批判和建議。我們從“時論”中取了五百餘則文句,編成本書,是將一位深接地氣的儒家學者面對現實社會時的態度和行為陳列出來,作為讀者的參考。


    在此,還要特別感謝郭齊勇教授和王晨光教授的指導和幫助。


     


     


    徐武軍&ems純敬志


    2019年春末


     

    媒體評論

    ◎  徐先生乃斯世之英豪,他已盡了其鳴時代之艱難與民生之疾苦之責任。——牟宗三
    ◎  我想在現代學術史上,徐先生扮演的是一個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他的學術經驗和政治經驗一樣,可以說都不是正統的,但是其價值正在這種地方,他在價值上並不追攀主流或當權派,學術上也表示出偉大的異端的精神。——餘英時
    ◎  徐復觀先生的人格風範,就像東海一樣的遼闊,像大度山一樣的永恆。——杜維明

    在線試讀
    讀書和研究的態度與方法

    求知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對於研究對像,作客觀的認定;並且在研究過程中,應隨著對像的轉折而轉折,以窮其自身所含的構造。就研究思想史來說,首先是要很客觀地承認此一思想;並當著手研究之際,是要先順著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隨著前人思想之展開而展開;纔能真正了解他中間所含藏的問題,及其所經過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懷疑,評判,纔能與前人思想的本身相應。


    次我穿軍服到北碚金剛碑勉仁書院看他(注:熊十力)時,請教該讀什麼書。他老先生教我讀王船山的《讀通鋻論》,我說那是早已經讀過了,他以不高興的神氣說:“你並沒有讀懂,應當再讀。”過了些時候再去見他,說《讀通鋻論》已經讀完了。他問:“有什麼心得?”於是我接二連三地說出我的許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聽完便怒聲斥罵說:“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它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的壞處,這纔像喫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鋻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這一罵,罵得我這個陸軍少將目瞪口獃。原來讀書是要先讀出每一部的意義!

    1959.10.01

    我們所讀的書,除了一部分原始資料外,絕大多數,其本身即是在對某問題作直接的解答。因此,讀書的步,便不能以假設來開始,而隻能以如何了解書上所作的解答來開始。
    讀書真正的目的,有如蜜蜂釀蜜,是要從許多他人的說法中,釀出新的東西來,以求對觀念或現實作新的解釋,因此而形成推動文化的新動力。在此一大過程中,分析與綜合的交互作用,纔占了方法上的主要地位。

    讀書和研究的態度與方法


     


    求知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對於研究對像,作客觀的認定;並且在研究過程中,應隨著對像的轉折而轉折,以窮其自身所含的構造。就研究思想史來說,首先是要很客觀地承認此一思想;並當著手研究之際,是要先順著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隨著前人思想之展開而展開;纔能真正了解他中間所含藏的問題,及其所經過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懷疑,評判,纔能與前人思想的本身相應。


     



    次我穿軍服到北碚金剛碑勉仁書院看他(注:熊十力)時,請教該讀什麼書。他老先生教我讀王船山的《讀通鋻論》,我說那是早已經讀過了,他以不高興的神氣說:“你並沒有讀懂,應當再讀。”過了些時候再去見他,說《讀通鋻論》已經讀完了。他問:“有什麼心得?”於是我接二連三地說出我的許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聽完便怒聲斥罵說:“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它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的壞處,這纔像喫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鋻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這一罵,罵得我這個陸軍少將目瞪口獃。原來讀書是要先讀出每一部的意義!


     


    1959.10.01



    我們所讀的書,除了一部分原始資料外,絕大多數,其本身即是在對某問題作直接的解答。因此,讀書的步,便不能以假設來開始,而隻能以如何了解書上所作的解答來開始。


    讀書真正的目的,有如蜜蜂釀蜜,是要從許多他人的說法中,釀出新的東西來,以求對觀念或現實作新的解釋,因此而形成推動文化的新動力。在此一大過程中,分析與綜合的交互作用,纔占了方法上的主要地位。


     


    1959.01



    陳寅恪先白詩箋證稿》對唐代文學發展的意見,我並不贊成;但當我看這部著作時,使我非常感動。


    我覺得沒有問題的地方,他卻能看出問題;而且一經他道破,便感到的確是有問題。


    看來與問題並無關聯的材料,經他一番分析、疏導後,居然引出了解決問題答案的線索,終於得出可以承認的結論。這對我的啟發性太大了。


    其次,給我啟發性很大的便是王懷祖的《讀書雜志》。


    馬浮先生的《爾雅臺答問》,是近三百年來特出的一部著作,可與熊十力先生的《十力語要》相提並論。


     


    1974.11.01



    一個人讀了書而腦筋裡沒有問題,這是書還沒有讀進去,所以隻有落下心來再細細地讀。讀後腦筋裡有了問題,這便是叩開了讀書的門,所以自然會趕忙地繼續努力。


     


    1959.10.01


     



    所以先生(注:熊十力)很知道佛老的玄學,在小知俗學中,容易成就聲名。但他終不以一己聲名之私,忘對國家民族所應盡的責任,他中年以後,志之所存,皆集中在以儒家的文化學術救世的這一點,這是與宋明諸大儒,多由佛老回歸儒術的動機,不期而合的,此之謂大節。


     


    1973.03.27



    做人文科學研究的人,首先要求有一個由“忠於知識”而來的勤勉、謙虛、自信,及“過則無憚改”的態度。


    忠有“盡己”及“服從”的雙重意義。朱子以“盡己之謂忠;如實之謂信”解忠信兩字,意義深遠。“盡己”是竭盡自己的一切,而毫無保留地去追求知識。“服從”是絀退虛名、意氣、勢利、權威、人情、世故,唯知識是從。


    胡適之先生的一篇講演稿,內容大體上說治學要“勤”要“緩”。


    所謂“勤”除了勤於閱讀,勤於搜集外,在寫文章時,隻要發現有一點缺口,有一點於心不安,便不應輕易放過。所謂“緩”,是指材料沒有收齊,觀念沒有成熟,固然不應輕易動筆。即使覺得材料、觀念都已具備了,還應多醞釀一段時間,在腦筋裡多轉幾回圈子,並從與自己意見相反的方向多想想。


    “謙虛”,主要是對材料而言。先讓材料自己講話,在材料之前,犧牲自己的任何成見。


    “自信”是在深入材料去以後,對任何與材料不符,但被人視為權威的說法,都敢站起來替材料講話。


    這是面對知識的堂堂正正的人生態度。


     


    1974.11.01



    科學中的假設,無一不是先經過嚴密的探討、操作而來。隻有這樣,纔能成為科學的假設。學問的真正功夫,開始正表現在達到非有此一假設不可的這一過程之上。所以這種假設,是已經過了真實的學問功夫所提出的“可能性”的假設。提出科學的假設,值得稱為科學的假設,談何容易!胡先生(注:胡適)之所謂“大膽假設”的“大膽”,不知意何所指?


    大學的學生,不論做那一門學問,若先從“大膽假設”下手,他們將根本不能下手。而科學方法,便先要告訴人一個可確切下手的地方,有如演幾何之先從自明的公理演起一樣。又如“小題大做”的“小”和“大”,又是什麼意思呢?按著應有的步驟,一步一步的弄清楚,弄清楚了一步,再向前走一步,步步踏實而不蹈空,這是一般做學問的態度。任何學問都有“起步”之處。起步之處“小題”;一步一步的弄清楚,這也不能稱之為“大做”。


    但找資料,保存資料,並不就是學問。由找資料而走到選擇資料,纔開始了學問的行程。選擇資料的本身就是真正的整理資料;也由此而可以不僅是整理資料,以成其為“學”。“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隻算是兩頭不到岸的口號。


    “實事求是”的表現,是知道每一學術的界限,知道個人在學問面前的分寸,因而先把自己所信所學的,清清楚楚地拿出來,對於自己所不信不學的,能“批判”便“批判”,不能批判便采“慎言其餘”的態度,而不要趁口快去打倒。


     


    1954.01.13



    決定如何處理材料的是方法;但決定運用方法的則是研究者的態度。


    在研究自然科學方面,因為研究的對像和研究者的真實生活,有距離,於是他的真實生活的態度,和他走進實驗室時的態度,也可以形成一個自然的隔限,而不易受到現實生活態度的影響。


    並且自然科學的真理,其證明是來自對像的直接答復。所以一經證明以後,便沒有多大的爭論。


    研究人文科學,則研究的對像與研究者真實生活的態度,常密切相關;於是在真實生活中的態度,常能直接干涉到研究時的態度。


    要使我們的真實生活態度能適合於研究時的態度,限度,不太干涉到研究時的態度,這恐怕研究者須要對自己的生活習性,有一種高度的自覺,而這種自覺的功夫,在中國傳統中即稱之為“敬”。


    敬乃貫徹於道德活動、知識活動之中的共同精神狀態。


    求知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對於研究對像,作客觀的認定;並且在研究過程中,應隨著對像的轉折而轉折,以窮究其自身所含的構造。


    就研究思想史來說,首先是要很客觀地承認此一思想;並當著手研究之際,是要先順著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隨著前人思想之展開而展開;纔能真正了解他中間所含藏的問題,及其所經過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懷疑,評判,纔能與前人思想的本身相應。


     


    1959.10



    我覺得每人應先選定一部古典性質的書,徹底把它讀通。不僅要從訓詁進入到它的思想,並且要理解這種思想的歷史社會背景;理解在這些時代背景下著者遇到些什麼問題,他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去解決這些問題;了解他在解決這些問題中,遇到些什麼曲折,受到了哪些限制,因而他把握問題的程度、及對問題在當時及以後發生了如何的影響;並且要了解後來有哪些新因素,滲入到他的思想中,有哪種新情勢是對他的思想發生了新的推動或制約的力量,逐步地弄個清楚明白,以盡其委曲,體其甘苦,然後纔知道一位有地位的著者,常是經歷著一般人所未曾經歷過的艱辛,及到達了一般人所未曾到達的境界。


    受到由著者經歷所給與讀者的訓練,而將自己向前推進一步。


    由此以取得在那一門學問中的起碼立足點。


     


    1959.01


    一〇


    西方的哲學著作,在結論上多感到貧乏,但在批判他人、分析現像和事實時,則極盡深銳條理之能事。人的頭腦,好比一把刀。看這類的書,好比一把刀在極細膩的砥石上磨洗。


     


    1959.10.01


    一一


    隻有讀組織嚴密的思想性著作,纔能養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邏輯教科書是沒有大用處的。


    隻有讀論證精詳的考證性的著作,纔能養成自己的考證能力,決不應僅靠方法上的說教。


    同時,真要看懂他人的著作,要靠自己的功力。而選擇名著,反復用心去精讀熟讀,一寸一寸地把握其中的綱要、條理及取材、推演的方式,是培養功力的不二法門。


     


    1974.11.01


    一二


    一部重要的書,常是一面讀,一面做記號。記號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慣於做卡片。卡片可適用於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應該精讀的古典上,便沒有意思。書上許多地方,看的時候以為已經懂得;但一經摘抄,纔知道先前並沒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實際是讀書的水磨工夫。


    摘抄一遍,可以幫助記憶,並便於提挈全書的內容,彙成幾個重要的觀點。


     


    1959.10.01


    一三


    民國三十一年軍令部派我到延安當聯絡參謀,住在窯洞裡的半年時間,讀通了克勞賽維茲所著的《戰爭論》,但又從此把它放棄了。這部書,若不了解歐洲近代的七年戰爭及法國從革命到拿破侖的戰爭,以及當時德國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哲學背景,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他的。在延安讀這部書,是我的第三次。這一次偶然了解到他是通過哪一種思考的歷程,來形成此一著作的結構及得出他的結論;因而纔真正相信他不是告訴我們以戰爭的某些公式,而是教給我們理解、把握戰爭的一種方法。


    凡是偉大的著作,幾乎都在告訴讀者一種達到結論的方法,因而給讀者以思想的訓練。


     


    1959.10.01


    一四


    隻要能成為一種知識便應當有若干共同的特性:


    ,它是可以經驗得到的。


    第二,它是合理的,因而也是有秩序的。


    第三,它是客觀的;或可以客觀化出來的。


    第四,它縱使極精極深,但可以通過一條路徑去接近、把握,因而是可以學習的。


    追求知識的目的,不僅在積極地學到某些知識,同時也是訓練自己的思考,由渾沌而進入明確,由雜亂而得到條理。


    把雜亂的材料,加以處理,以建立某種秩序,這便是知識。


    有的是知識以外的學問,有如道德、宗教、藝術等,它們的自身並不是知識;但當我們把它當作研究的對像時,依然首先要通過知識去加以處理。由研究而轉移到將其實現時,纔由知識的活動,轉移為實踐的活動。


     


    1966.02


     


    一五


    做學問基本的工作,首在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把資料加以消化。當以某一問題為中心而開始收集資料時,由此一資料而涉及彼一資料、輾轉牽涉,便會頭緒紛繁、出入互見;此時寫一篇文章以便把頭緒加以清理,把出入加以比較,這是整理資料的一種切實而妥當的方法。


     


    1956.06


    一六


    一切都要由基本材料下手,在基本材料上立根基。


    找材料再勤,也必有遺漏,必有繼續發現。假定我的考證是正確的,則繼續發現的材料,都會為我作證。假定考證錯誤了,繼續發現的材料,都會成為我的對頭。


    我對《孝經》成立年代的考證便遇到後面的情形,逼得我隻有認錯。


     


    1974.11.01


    一七


    言學問,必以“積”為基本的功夫。


    “積”,一定是由一點一滴著手;積是與時間成正比例,時間愈久,在學問上便積累得愈多。


    積的動力,晦所說的,“心便愛了”的“愛”。假使一定要說學問上也有天纔的問題,則有無天纔,表現在對學問的愛與不愛。


    學問基本表現在“識力”上。任何有關材料,到自己面前,都能判別它的分量,發現它的意味與問題;將零碎者加以合乎邏輯的貫通;將隱秘者加以自然而合理的顯露;自己犯了錯能反省出來,若經他人指出,便自然而然的以感佩的心情來接受、改正,此之謂“識力”。


    一個人所得知識的妥當性,決定於他識力的高下。


    識力主要是來自以漸來消化所積的材料。積有如牛的喫草,漸有如牛的反刍。積的心理狀態是窮搜遠紹、較量錎銖。漸的心理狀態是心平氣靜,從容尋繹。在尋繹中有反省,在反省中再尋繹。


    漸必須來自積。必須積而又積,漸而又漸;積以終身,漸以終身。


    由積與漸的功力之差異,表現於文章時,是尖新、奇崛、平凡的偉大三者間的差異。


     


    1981.07.05


    一八


    “觀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客觀事物,由觀察、追索而來的自己的一種觀點。簡言之,是客觀事物在一個人的主觀上所起的肯定性的反映。若純就求知的學問上說,則觀念是一個人求知的結果。但這種結果,又會回頭去作一個人求知的導引。因此,一個人的求知的成績,實際是由他的觀念所決定的。


    隻要是在學術上真有貢獻的人,他一生治學的過程,即是自己的觀念,不斷的結成與解消的過程。不讓在自己主觀中所結成的觀念變成信仰,使它隨時接受客觀事物的考驗;一有扞格,立刻解消原有的觀念,以順從客觀事物,吸收客觀事物,以結成新的觀念。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觀念的解消,實際即是觀念的充實、豐富。


     


    1963.09.08


    一九


    讀中國的古典研究或研究中國古典中的某一問題時,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後人的有關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關研究,先看一個清楚明白,再細細去讀原典。因為我覺得後人的研究,對原典常常有一種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達到的水平和結果。但若把這種工作代替細讀原典的工作,那便一生居人胯下,並貽誤終身。看了後人的研究,再細讀原典,這對於原典及後人研究工作的了解和評價,容易有把握,並常發現尚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


     


    1959.10.01


    二〇


    我們對古典的理解,必須由文字的訓詁,以進入到精神的體認和思辨的分析、綜合,纔算完成了理解的過程。


     


    1968.07.11


    二一


    希望治國學的人,能從西方的學術訓練中,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能從現實的人生社會的體驗反省中,恢復自己的價值意識,纔能在現代學術的基礎上重新來講中國傳統的學問,這是一件艱巨而長期的工作。


     


    1960.05.01


    二二


    今日研究中國文化,較之研究西方文化,每一門學問,都建立有可靠的基礎的,要困難得多。


    但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隻要摸到了門徑,下三、五年工夫,便能提出新的貢獻,在學術上可以站了起來。因為從現代學術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是原料而不是制成品。把原料作成制成品,比以新制成品去壓倒舊制成品要容易得多。


    應養成思考、判斷的能力,要多作比較的研究;這除了要先精讀幾部中國古典,還要徹底弄通一種外國語言,切實讀點西方的古典,並不斷與時代有關的思想,保持接觸。在西方典籍的閱讀中,培養治學的方法;在西方的文化問題、思想問題中,反映出中國文化自身的問題,及其在世紀文化中的地位與貢獻。


     


    1962.06


    二三


    歷史的真實,即是人類所遭遇的問題的真實。一部《史記》,便是在“見其表裡”中寫出來的。


    每一個人,由心理到私生活,由私生活到社會生活,都有表層,及藏在表層下的裡層。表裡一致的是真。裡層與表層發生距離時,裡層是真,表層就摻了假。一般地現像,政治社會的地位愈高,表裡的距離就越大,以致社會不能看到裡層的真,而隻能看到表層的假。


    在上的人,以假相加;在下的人,以假相應;整個局勢,成為假戲,而裝扮作真唱的場面。但在假戲後面,卻有一股見不得人的暗流,也即是裡層的真,在決定歷史的命運。


    此時,隻有智慧很高,心靈特敏的人,纔能“具見其表裡”,以照出歷史的真相與問題。這是大文學家、大史學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也是真正抱有澄清之志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1980.12.04


     


    二四


    蕭先生(注:蕭一山)感慨地說:“歷史中的小事,有真有偽;但歷史中的大事卻必然是真的。學歷史的人,應先把握住歷史中的大事,再由大事以權衡比較小的事。現實風氣,一開始便糾纏在小事的真偽之爭裡面,這如何能把握到歷史。”


     


    1978.07.18


    二五


    我國史學傳統“《春秋》一字褒貶”之說,所給予史學的糾纏與歪曲的影響,殆有類於黑格爾的《歷史哲學》。


     


    1955.06.15


    二六


    我覺得抄書是寫文章的起點。因為你想抄某一篇、某一段東西的時候,已經是初步發生了選擇的作用。所以也是在收集資料時的初步整理工作。


     


    1956.06


    二七


    當你有某種感想,經過初步的思考而覺其值得寫出,你便決心將它寫出時,你的思考力便隨著文章的展開而展開,隨著文字的鍛煉而鍛煉。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寫的經歷中對問題所發掘的深度和廣度,決非開始拿筆時所能想到。


    “寫”是發展鍛煉思考的重要方法。


    以寫的方法來發展思考,鍛煉思考,有同於自然科學研究中的演算。


     


    1956.06


    二八


    我纔慢慢知道,文章的好壞,不僅僅是靠開闔跌宕的那一套技巧,而是要有內容。就一般的文章說,有思想纔有內容,而思想是要在有價值的古典中教育、啟發出來,並且要在時代的氣氛中開花結果。


     


    1959.10.01


    二九


    論文與詩詞不同。詩詞主要表達個人之感情,他人心目中之工拙,可以不計。論文則以被論及之對像為主體,涉及理論者,唯理論可以駁之。涉及證據者,唯證據可以駁之。此學術之所以為天下之公器也。


    弟年來常感到必有學術之良心,而後可以運用科學之方法,然後可以進入某一學問之藩離。


     


    1973.03.01


     

    書摘插畫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