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裰織仙名:何仙姑信仰與廣東增江流域地方社會(960—1864)(中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廖小菁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493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特種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8149387
    作者:廖小菁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6月 

        
        
    "

    編輯推薦

    結合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論述扎實,文筆生動

     
    內容簡介

    廣州增城相傳為“八仙”女仙──“何仙姑”的故裡。本書綜合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聚焦廣東增江流域的何仙姑崇拜傳統從宋代至清咸同時期的長期演變,藉之揭示此一以女性形像為核心的傳說話語和廟祀傳統,如何在不同人群創造、選擇與挪用的過程中,經歷“下山”(在地化)與“出城”(廟祀版圖擴張),同時漸次鑲嵌進入地域社會的組織結構與文化肌理,反饋成為模塑社群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的重要文化資源。爬梳何仙姑信仰與增江地方社會相互構造的近千年歷程,本書亦嘗試比較分析中國南方不同地區的女性崇拜案例,展陳與何仙姑相似的女性角色──未婚無嫁之女性,如何在華南社會長時段演進歷史中,以女仙、女兒、女祖先等身分的宗教話語、變遷的社會制度以及不同社群的文化操作下,逡巡往返於社會結構與文化像徵體繫的邊陲與核心之間,展現出雜糅凡俗與神聖形像的豐富面貌與意義。

    作者簡介

    廖小菁,臺灣臺北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繫博士,中山大學歷史學繫特聘研究員(2018年6月—2020年9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2020年10月迄今),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主要從事社會史、性別史與近代東南亞華人離散社群歷史研究。曾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表專題論文,研究成果曾榮獲中研院近史所“近代中國婦女史博士論文獎”(2016)、唐獎教育基金會“餘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2016)。

    目錄
    序 一(蔡志祥) i
    序 二(李孝悌) ⅲ

    緒 論 001
    節 問題意識 001
    第二節 核心議題 002
    第三節 學術回顧 007
    第四節 章節介紹 023

    章 羅浮神鄉何女仙——明代之前增城的何氏女仙傳說 029
    楔 子 誰是何仙姑? 029
    節 神話地圖:羅浮洞天下的增城 033
    第二節 唐朝有姓名:早期崇拜傳統的雪泥鴻爪 043
    第三節 城市有仙山:城裡人的何仙姑故事 057

    序 一(蔡志祥) i


    序 二(李孝悌) ⅲ


     


    緒 論 001


    節  問題意識 001


    第二節  核心議題 002


    第三節  學術回顧 007


    第四節  章節介紹 023


     


    章  羅浮神鄉何女仙——明代之前增城的何氏女仙傳說 029


    楔  子  誰是何仙姑? 029


    節  神話地圖:羅浮洞天下的增城 033


    第二節  唐朝有姓名:早期崇拜傳統的雪泥鴻爪 043


    第三節  城市有仙山:城裡人的何仙姑故事 057


    小  結 059


     


    第二章  鳳凰山下遺履井——明代的何仙姑故事與增城縣城 061


    小  引  山中“丹井”今無恙 061


    節  從丹井到遺履井:洪武年的新情節 067


    第二節  可語的仙異:明中期前後的說法 084


    第三節  瑯瑯仙名:明末的彙整與定調 097


    小  結 103


     


    第三章  何七郎的子孫們——明清增江何姓社區的宗族建構 107


    小  引  “何氏之族”與“仙姑之後” 107


    節  五嶺仰十郎:廣府何姓的“三鳳十郎”祖先傳說 109


    第二節  七郎公的子孫(一):縣城坊都何氏 120


    第三節  七郎公的子孫(二):崇賢都小樓何氏 127


    第四節  七郎公的子孫(三):金牛都龍潭埔何氏 136


    小  結 154


     


    第四章  何六西山做大王——甲寅之變與晚清信仰版圖擴張 157


    小  引  仙姑“出城”:近代增江地區的何仙姑信仰景觀 157


    節  咸豐甲寅年的“亂”與“變”:何六事件始末與衝擊 159


    第二節  譜繫同珍小石樓:小樓何仙姑家廟與七郎裔宗盟的確立 180


    第三節  由增仙而分一脈:亭子岡仙姑古廟與客裔何氏的入夥 197


    第四節  脈接羅浮山左股:南壆何仙姑廟與下增城何氏的加盟 208


    小  結 216


     


    第五章  神龕上的祖姑婆——泛珠三角地區的女性崇拜傳統 221


    小  引  女仙、女兒、祖姑婆 221


    節  珠璣巷之外:增江地區的“神仙之後”族源敘事 222


    第二節  祠堂中的未嫁女:泛珠三角地區的祖姑崇祀傳統 230


    第三節  “夫人”、“孝女”、“姑婆嬤”:博羅陳孝女之例 242


    小  結 255


     


    結  論 259


    參考書目 271


    後  記 307

    在線試讀
    《中大史學叢書》編輯說明

    中山大學歷史學科肇始於學校創立之日,近百年來,始終在中國學術界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影響深遠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即在中山大學籌設。1952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歷史學繫由此兼祧兩校史學之學脈。傅斯年、顧頡剛、陳寅恪、岑仲勉、梁方仲、朱希祖、劉節、朱謙之、陳序經、羅香林、容肇祖、端木正、戴裔煊、梁釗韜、朱傑勤、金應熙、陳錫祺、蔣湘澤、何肇發等多位大師、名家,先後在歷史學繫任教,為歷史學繫奠定了豐厚的基礎和優秀的傳統。他們的學術事業,構成中國現代史學史上的精彩篇章,他們創設並發展的諸多學術領域,至今仍為歷史學繫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術園地。其教澤綿長,歷史學繫歷代學人均受沾溉,濡染浸潤,以研求學問為職志,以守護學風為己任。
    近數十年來,歷史學繫同仁奮發有為,在繼承前輩學術傳統基礎上,依託新時期不斷改善的治學條件,把握當代史學發展趨勢,在學術道路上艱辛求索,在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與敦煌學、宋史、明清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社會經濟史、中外關係史、歷史人類學、東南亞史、國際關係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學術領域,勤奮治學,作育英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歷史學繫學者的研究既體現了深耕細作、發幽闡微的樸實學風,也突出了跨學科交叉的特色,以及對學術理念和方法執著追求的精神。近年,歷史學繫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均曾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世界史學科亦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顯示了歷史學繫學術實力整體上的提昇。
    為了集中展現歷史學繫學者們的學術成果,歷史學繫從2015年就開始籌畫出版《中大史學文叢》。《中大史學文叢》批著作從2016年開始已經陸續由中華書局出版,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時隔幾年,在前輩學者優良學風的引領下,歷史學繫諸多中青年學者的學術成果也陸續問世。我們覺得有必要繼續計畫和推進《中大史學文叢》的出版。這一計畫提出之後,得到了歷史學繫諸多中青年學者的積極回應。經過歷史學繫學術委員會組織審核,2019年有七本專著列入中山大學學科建設專項經費出版資助計畫,以《中大史學叢書》名稱出版。由於七本專著的作者治學領域各異,且各有學術聯繫,《中大史學叢書》將由不同出版機構出版,但在作者和編輯的共同努力下,應同樣能體現歷史學繫作為一個學術集體的風貌。
    我們希望今後能夠將《中大史學叢書》持續出版下去,將歷史學繫同仁的學術成果展現出來,及時總結學術成果,以便籌謀更好的未來發展計畫,持續地推進歷史學繫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工作。

    《中大史學叢書》編輯說明


     


    中山大學歷史學科肇始於學校創立之日,近百年來,始終在中國學術界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影響深遠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即在中山大學籌設。1952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歷史學繫由此兼祧兩校史學之學脈。傅斯年、顧頡剛、陳寅恪、岑仲勉、梁方仲、朱希祖、劉節、朱謙之、陳序經、羅香林、容肇祖、端木正、戴裔煊、梁釗韜、朱傑勤、金應熙、陳錫祺、蔣湘澤、何肇發等多位大師、名家,先後在歷史學繫任教,為歷史學繫奠定了豐厚的基礎和優秀的傳統。他們的學術事業,構成中國現代史學史上的精彩篇章,他們創設並發展的諸多學術領域,至今仍為歷史學繫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術園地。其教澤綿長,歷史學繫歷代學人均受沾溉,濡染浸潤,以研求學問為職志,以守護學風為己任。


    近數十年來,歷史學繫同仁奮發有為,在繼承前輩學術傳統基礎上,依託新時期不斷改善的治學條件,把握當代史學發展趨勢,在學術道路上艱辛求索,在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與敦煌學、宋史、明清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社會經濟史、中外關係史、歷史人類學、東南亞史、國際關係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學術領域,勤奮治學,作育英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歷史學繫學者的研究既體現了深耕細作、發幽闡微的樸實學風,也突出了跨學科交叉的特色,以及對學術理念和方法執著追求的精神。近年,歷史學繫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均曾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世界史學科亦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顯示了歷史學繫學術實力整體上的提昇。


    為了集中展現歷史學繫學者們的學術成果,歷史學繫從2015年就開始籌畫出版《中大史學文叢》。《中大史學文叢》批著作從2016年開始已經陸續由中華書局出版,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時隔幾年,在前輩學者優良學風的引領下,歷史學繫諸多中青年學者的學術成果也陸續問世。我們覺得有必要繼續計畫和推進《中大史學文叢》的出版。這一計畫提出之後,得到了歷史學繫諸多中青年學者的積極回應。經過歷史學繫學術委員會組織審核,2019年有七本專著列入中山大學學科建設專項經費出版資助計畫,以《中大史學叢書》名稱出版。由於七本專著的作者治學領域各異,且各有學術聯繫,《中大史學叢書》將由不同出版機構出版,但在作者和編輯的共同努力下,應同樣能體現歷史學繫作為一個學術集體的風貌。


    我們希望今後能夠將《中大史學叢書》持續出版下去,將歷史學繫同仁的學術成果展現出來,及時總結學術成果,以便籌謀更好的未來發展計畫,持續地推進歷史學繫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工作。


     


    《中大史學叢書》編委會


    2020年12月


     


    序  一


     


    本書是作者以博士論文為基礎修訂的成果。該博士論文與專書寫作計畫先後獲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博士論文獎”以及唐獎教育基金會“餘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專書寫作獎”兩個重要獎項。這不僅是對作者論文的肯定,而且書稿的出版將對相關的學術研究領域帶來高度的貢獻。


    民間宗教和歷史人類學的研究,不能在安樂椅中進行。要明白民眾的歷史,就隻有走進民間,從碑刻、傳說、儀式等方面入手。本書在理論上、在方法上提出了嶄新的視角。本書可以說是一部對地域社會文化和大傳統之間的整體研究。整體觀是把每一個當代的空間平面整體串聯,從而建構出一個三維的歷史圖像;同時在時間和空間的架構裡,嵌入每一個當代的持份者對大文化傳統的想像、解讀和實踐。無論是掌握發言權的權勢或地域菁英,還是默默地生活的群眾,每一個過去的歷史場景都為他們提供了在當代對大傳統文化理解、詮釋和行動的依據;合理化了在記憶和忘卻之間的選擇。本書無疑成功地裰織了這樣的整體的、三維立體的圖像。


    本書是我近年閱讀的書中好的其中一本。何仙姑是家喻戶曉的八仙之一。作者指出何仙姑信仰在宋代進入廣東的增城地域,是官員和跨族群的地方菁英對文人士大夫敘事和羅浮道教洞天大傳統的推廣。從宋到明代,何仙姑的神蹟以及以“井”為中心的文化符號不斷地強化。然而,對於增城的何姓宗族來說,何仙姑不過是儒家節孝論述中的貞女和孝女。清中葉以前增城鄉落的何氏地域宗族團體,另有一套用以聯繫父繫族群的譜繫傳統。文人士大夫的傳統、道教洞天的傳統以及宗族譜繫的傳統在地方社會相互糅合。不同祖源(三鳳、十郎)、不同族源(本地、客家、疍家)的何姓相繼建立何仙姑祠/廟、再次強調“仙姑之後”的跨族源身分,是晚清轟動地方的大動亂引發的結果。在建廟過程中,大傳統的何仙姑形像和廟宇型規、宗族的祖姑像以及增城地方社會的姑婆崇拜,嵌入地方社會之中。也就是說,層層累積的文化符號,在地方信仰的再形塑時,提供了不同的持份者在生活行為中有效的文化依據。意識模型(conscious model)、文化標籤(cultural marker)、文化的再現(cultural revival)或重塑(recycle)等的討論,必須置放於時間和空間的立體視野,纔能理解國家和社會對文化資源的選擇、取代和詮釋的過程。作者透過何仙姑信仰在增城地方約八百年的歷史,有力地指出地方神明信仰,不僅是國家認可的標準化過程,更重要的是地方社會不斷挪用他們熟識的文化資源,在地方社會和大傳統信仰協商的過程中,創造一套既為國家認可、整合於國家禮儀體繫,同時不違地方過去生活樣式的宗教文化。


    作者巧妙地結合官方和民間文本與田野的口述資料和參與觀察,以生動的文筆,描畫一個地方神明崇拜的創造和糅合過程。有力地指出民間信仰是不同的文化底藴、不同的組織人群在歷史長河中相互踫撞、磨合出來的。這是一部上乘的理解中國社會和地方宗教的歷史人類學作品,極具閱讀的價值。


     


    蔡志祥


    2021年9月2日於新加坡


     


    序  二


     


    在中國的女神信仰中,無論是觀音、媽祖或是北方君,都以其無遠弗屆的宗教能力,而贏得民眾的信仰。但從廣東增江流域逐漸發展出來的何仙姑——八仙中的女性,在近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除了以其神異的能力,成為廣東泛珠江三角洲地區,乃至東南亞華人社會的重要女神信仰;晚清時期,這位歷來以違抗父命、拒斥婚嫁而修行成仙等事蹟廣為粵地知識菁英所熟悉的嶺南何氏女,卻因緣際會地憑藉其鮮明的未嫁女形像,登上社區神廟和宗族祠堂的神龕,成為增江流域龐大而複雜的何姓宗族社區共同奉祀的神仙祖姑。和前述的幾位女性神祇相比,何仙姑既是神明又為祖先的雙重身分,實在是華南泛珠三角地域社會獨特的現像。


    在這本紮實而精彩的論著中,廖小菁博士詳細地剖析了何仙姑信仰的千年發展史,以及增江流域增城、龍門一帶分屬不同族支的何姓社區,如何逐漸競合、匯整成一個有著共同祖先——何氏“貴七郎”的過程,後又如何在地域性別文化、明清宗族話語與晚清地方政治的脈絡下,選擇了同邑同姓的何氏女仙——何仙姑,作為他們共同奉祀的祖姑。


    根據作者的考證,何仙姑本為一位在南粵宗教聖境羅浮山羽化的神話人以降,以此為核心的傳說話語和廟祀傳統,在增城的菁英文化圈中流傳。宋至明代,遠代文獻中模糊出場的神異人物何氏女,以“何仙姑”之名,在地方官員與文士層層累加的傳說下,逐漸被賦予豐實的在地形像和血肉,並逐漸以非官方祀典之神的身分,逐步晉身為表徵地方意識和施行教化的神聖像徵。


    在經歷了將近千年的在地化“下山”過程後,一直要到清代咸豐四年(1854)兩廣甲寅之亂爆發,何仙姑纔終於得以“出城”。在這番關鍵性的轉折後,從咸豐末年到同治初期,增江沿岸各大何姓宗族聚落,相繼成立專祀何仙姑的祠廟:“何仙姑憑藉雜糅女神與祖姑雙重形像的‘仙姑婆’身分,進入何姓村族的家廟與神廟祭祀體繫,成為不同宗派的何姓社區在地方權力格局重構時期共組同姓村際聯盟的像徵資源”(引見本書頁259)。何仙姑信仰自此邁出增城縣城,成為十九世紀中葉以降,進一步擴散至增江流域全境甚且是泛珠三角和海外南洋地區的開端。


    在這番精闢的解析中,作者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功力,爬梳增江流域各支何姓宗族的發展、整合和鬥爭歷程。任何研究中國家族或宗族的人,都詳知Maurice Freedman 的理論:東南宗族組織並非自然發展出來,而是在移居一地很多代之後,由一個有科名或財富的子孫倡議而創立,祖先由此出現。廖博士在本書中,以極大的篇幅,對增江地區何姓宗族的發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根據她的研究,明中葉後何氏“三鳳十郎”祖先傳說盛行於泛珠三角何姓社區間,諸多何姓勢力倚用一套共同的祖源傳說架構,創發出各式何氏兄弟南遷故事,據此編製譜繫、構造宗族,作為彼此辨源分派的依據。但讓事情更複雜的是,在同屬“三鳳十郎”祖源敘事繫統的何氏聚落之外,還有不少的何姓社區,無法納入這套聯宗的體繫。本書相關章節提供的豐富資料和分析,值得任何一位對華南家族/宗族史有興趣的學者仔細閱讀。


    Philip Kuhn 在他的本成名著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中,為了建構他關於地方軍事化—團練—理論,特別運用了Freedman 關於高等宗族 (higher-order lineage)的概念,來討論為了軍事目的,由不同聚落的同姓宗族組成的區域聯盟。這種跨區域的同宗聯盟,本來是為了對付其他族群或外國人的挑釁。但在本書中,咸豐四年前後兩廣“紅匪之亂”脈絡下爆發的何六佔領增城事件,卻成為了增江何姓之間被迫共同面對的存亡之爭以及非宗族形態的同姓村際聯盟的創發契機。這場戰事對增江各大何姓村族以及在地何仙姑信仰的衝擊是,原本在宗源敘事與譜繫關係上無法納入當地勢力的何姓宗族—貴七郎何氏—的何姓社區,藉著動亂之際,各自在村中廟祀何仙姑,而和上述“七郎何”集團建立了友好的同盟關係。在姓氏符號與宗族語言的操作下,女神何仙姑被賦予了擬制的前代宗門之女——祖姑的新身分。經由共同奉祀兼具神仙與先人雙重形像的何仙姑,這些來自土客不同方言群、不同村族的何姓宗族房派,被統合成“何仙姑菩薩”的“裔孫”和“仙姑之族”中的“兄弟”,而宋代以來廟祀據點僅止步於增城縣城的何仙姑信仰,亦因此擴展於城外鄉村地區,真正扎根於地方社會。


    在具體時空脈絡下細緻梳理一位女性傳說人物與地方社會千百年來共構發展的歷史過程,是本書的貢獻之一。本書另一個也許更重要的貢獻,則在於分析一位抗拒婚嫁的女性神祇,如何與中國主流的儒家思想和男權社會折衝、對話,終得以進入父繫宗族社會的家廟與祠堂之中。明清以來的中國華南向來以其結構井然的宗族組織著稱,然而本書處理的增江流域,深受珠江三角洲獨特的地域性別文化影響,反映了華南民眾在形塑地方認同與宗族建構過程中所展現的寬容與彈性,使得地方社會在處理類似何仙姑形像的未嫁女性祭祀問題上,有一套兼容土俗與正統禮教的應對策略。不論是就民間宗教中神話、傳說人物的建構/解構,還是華南社會宗族建構的角度來看,廖小菁博士這本關於何仙姑既登神壇、又入宗祠的專書,是我自己這幾年所接觸的相關著述中精彩的,對於我們理解民間信仰中的女性神祇、華南地方社會以及宗族組織,都有新鮮而重要的貢獻。


     


    何仙姑,作為華南泛珠像徵意義和統合能力的女性神祇,從此一步步拓展她的版圖,向更廣大的世界展示她的仙名。期待作者亦如是。


     


    李孝悌


    2021年7月18日於臺北


     


    Philip A. Kuhn,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 80-81. Freedman的相關討論,見Maurice Freedman,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Athlone Press, 1966), pp. 20-21.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