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走向界碑(精裝)--全國宣傳文化繫統“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杜獻洲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86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1078633
    叢書名:全國宣傳文化繫列“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

    作者:杜獻洲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1年09月 


        
        
    "

    編輯推薦


        能夠獲得範長江新聞獎的記者,必定有與眾不同的傳奇。杜獻洲的傳奇始於大漠邊關,寫在雪域高原。閱讀這本收錄新聞報道的《走向界碑》,它將召喚讀者透過記者親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走近那些栩栩如生的邊關軍人。

     
    內容簡介

        
    杜獻洲,1995年畢業於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1980年11月入伍。現任解放軍報社後備力量建設宣傳部副主任,大校軍銜,主任編輯。從事軍事新聞工作二十餘年中,不畏艱險親歷報道海邊防官兵事跡,現場報道重大事件,采寫新聞報道數百篇。《兒子,請喊聲爸爸》、《遲到的家書抵萬金》、《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22座“風雨亭”矗立北部邊防》4件新聞作品獲中國新聞獎,《激情出征》獲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秀作品獎,《小湯山定點醫院記者守望札記》獲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秀作品獎,曾獲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這本《走向界碑》收錄的就是由他撰寫的新聞報道,共計100多篇。


         《走向界碑》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作者簡介

        
    杜獻洲,1963年7月生,河南內黃人。1995年畢業於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1980年11月入伍。現任解放軍報社後備力量建設宣傳部副主任,大校軍銜,主任編輯。從事軍事新聞工作二十餘年中,不畏艱險親歷報道海邊防官兵事跡,現場報道重大事件,采寫新聞報道數百篇。《兒子,請喊聲爸爸》、《遲到的家書抵萬金》、《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22座“風雨亭”矗立北部邊防》4件新聞作品獲中國新聞獎,《激情出征》獲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秀作品獎,《小湯山定點醫院記者守望札記》獲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秀作品獎,曾獲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2003年獲“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優秀記者”榮譽稱號,2004年被授予“全國新聞出版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榮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次。是全國宣傳文化繫統“四個一批”人纔,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所得盡在親歷中(代序)
    兵不厭高——來自西北邊防的報道
    冰雪初消紅山嘴
    火焰山下練耐熱
    走向界碑七晝夜
    附:生命鑄就的篇章
    水乳交融生死相依
    遲來的家書勝萬金
    代職手記
    一、必要的形式不能丟
    二、從六到四十七
    三、帶兵人要敢唱黑臉
    四、不能天天像過年
    送退伍老兵(選)
    一、踏上返鄉路
    二、傾城待老兵
    三、謝謝“成都四組”
    四、閃光句號劃在告別軍旅時
    五、一路殷殷兄長情
    六、真想再當一次兵
    七、從七天看三年
    附:喫苦必有回報
    軍官休假新景觀
    直升機首次巡邏
    下連當兵札記
    一、戰士特別能忍耐
    二、大風伴我守邊防
    三、換種方式面對寂寞
    四、暸望哨望見了什麼
    揮手何依依
    守歲大西北
    特別伙食費
    西北邊防行
    一、冰雪無情更顯愛兵情深
    二、姜世軍高原巡邏創紀錄
    三、嫂子邊防軍人理解你
    四、戰友我們今年無緣相見
    五、當兵當到天邊邊
    六、建功高原“天路”
    七、珍惜上級關懷自我管理從嚴
    八、特殊的歷史特別的情
    九、喀喇昆侖哨卡歷險記
    十、回眸西北萬裡路
    三泉映月寄相思
    走萬裡邊防 觀千年滄桑——關於西北邊防的歷史思考
    構築嶄新的邊關——關於西北邊防的再思考
    走向海撥五千米以上邊防哨所
    一、神仙灣哨卡的英雄神話
    二、天文點哨卡:雪山“上甘嶺”
    三、空喀山口哨卡:斷菜的日子
    四、紅山河機務站:通信線牽出的故事
    難忘的人物
    風雪大坂一個兵
    兒子,請喊聲“爸爸”
    功建西部“開關”時
    “防凍大王”的期待
    臉上滿是幸福
    “雪山鐵人”的情感世界
    “生命禁區”綻放燦爛花朵
    山嶽疾行——來自西南邊防的報道
    甘巴拉雷達站:今夜是否難眠
    悲壯的營救
    目擊無人區文化奇觀
    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
    附:生命的體驗
    高山之巔建家園
    墨脫路上,戍邊軍人永遠向前
    軍人的氣概高於山
    “無名哨所”,期待更多關注
    在那遙遠的哨所
    巡邏路上生死情
    走近“綠色的邊關”
    難忘的人物
    勇士一去不回頭
    熱血浸染祖國版圖
    兩進海島的胡玉文
    巡邏多的士官
    小專家廖國金
    雲霧中的哨長
    寒風吹徹——來自東北邊防的報道
    漠河,感受“三九”嚴寒
    烏蘇裡江:一條大河靜悄悄
    在冰河哨位上
    難忘的人物
    冰河巡邏探路人
    “慈母”李鞍
    “山東父親”
    “包公團長”
    藍色呼喚——來自南沙西沙的報道
    南航行途中訴心聲
    孤礁六日
    南沙:分分聚聚都是為了你
    大海·藍天·雪山的對話
    天涯不再遙遠
    再見,可愛的西沙
    點擊戰士“文件夾”
    那海,那島,那人
    難忘的人物
    “標兵”擇業記
    沙場烽火——來自重大事件的報道
    “聯合—2003”反恐演習
    一、反劫機演習驚險逼真
    二、跨越國界的“戰鬥友誼”
    三、實兵演習驚心動魄
    伽師地震
    平安信今天發出
    第七次強震這一天
    抗擊非典
    特殊戰場五晝夜
    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昨夜收治首批病人
    小湯山守望札記
    平凡崗位的抗非典瞬間
    戰鬥間隙的歡笑
    值得永遠銘記的歷史
    附:在決戰非典的戰場上
    神五發射
    親人為你壯行
    蒼穹定會報佳音
    老專家打開存了30年的茅臺酒
    教官黃偉芬說,我給他打一百分
    忘不了,父老鄉親
    長河掠影——關於重大主題宣傳的報道
    從身邊事看50年(選)
    邊防的“眼睛”
    “秀纔”的話題
    軍馬“診所”的變遷
    千裡邊關一日還
    從粉筆到多媒體
    喜人的數字變化
    追不上的新聞
    接力長征日記
    紅色瑞金追尋紅軍足跡
    雩都河畔寄深情
    三位老紅軍的傳奇
    照顧紅軍傷員的大娘們
    踏訪道封鎖線
    長征路上犧牲的位紅軍師長
    中央紅軍從這裡出發
    目標,永遠是人民利益
    始終保持紅軍那麼一股子氣
    兩會日記(2001—2006選)
    在金燦燦的陽光裡
    輕風帶來陣陣暖意
    尚不知讀者滿意乎?
    “十五”就要出發
    掌聲難忘
    《報告》很短
    今天的“中心”
    兩幅“畫”
    “春光無限”
    不要說再見
    形容詞越來越少
    沉重不是壞事
    初識張學東
    掌聲,再次熱烈響起
    選票比導彈還重
    心中有種暖洋洋的感覺
    暢所欲言 實話實說
    “我的農民情結很重”
    較真纔能進步
    敢於正視自己
    又見張學東
    各抒己見求共識
    發言是一種責任
    這些,你能理解嗎?
    人人都有緊迫感
    讓老百姓氣順了
    真話有魅力
    心願
    號角已吹響
    溫情的“互動”
    “忠於職守”老話不老
    軍人的激情
    感受知識更新
    “給咱孩子的”
    為了神聖的使命
    附錄
    親歷報道淺談——《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獲中國新聞獎體會
    毋忘士兵——在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會上的發言
    願做那塊靜靜的界碑——杜獻洲訪談錄
    後記
    前言
    所得盡在親歷中 孫曉青能夠獲得範長江新聞獎的記者,必定有與眾不同的傳奇。
    杜獻洲的傳奇始於大漠邊關,寫在雪域高原。作為和平時期的一名軍事記者,他雖然沒有機會奔走於戰場,穿梭於硝煙,卻勇敢地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注重親歷的采訪之路。
    翻閱《走向界碑》這部書稿,我驚嘆:這小子什麼時候積累了這麼多親歷式報道?對杜獻洲的初印像,來自於他的一篇紀實通訊,即本書收錄的《走向界碑七晝夜》。那時,我是解放軍報總編室副主任,分管專題新聞版。一天,軍事部送來一篇反映帕米爾高原紅其拉甫邊防站官兵騎犛牛進入無人區巡邏的通訊。巡邏,原本是邊防連隊一項經常性任務,並不鮮見,然而這篇稿子卻讓人眼前一亮,因為記者也騎著犛牛和官兵一起經歷了險像環生的七天七夜,他所記述的,完全是現場親歷!我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當即決定突出處理,還特意請報社擅長書法的同志手書了大標題。
    那時,軍報還沒有擴版,在有限的版面內盡可能多登一些稿件,是傳統報人的普遍思路。由於手書標題占版面較多,我和當時的一位老總還發生了爭執,他一再要求我們縮小標題,甚至問我:什麼稿子值得這麼突出?我說,一篇親歷式報道,新疆站記者杜獻洲寫的。
    如今,這篇通訊靜靜地活在這部書稿裡,好像全書的靈魂,召喚著讀者透過記者親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走近那些栩栩如生的邊關軍人。

         所得盡在親歷中 孫曉青
    能夠獲得範長江新聞獎的記者,必定有與眾不同的傳奇。

        
    杜獻洲的傳奇始於大漠邊關,寫在雪域高原。作為和平時期的一名軍事記者,他雖然沒有機會奔走於戰場,穿梭於硝煙,卻勇敢地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注重親歷的采訪之路。


         翻閱《走向界碑》這部書稿,我驚嘆:這小子什麼時候積累了這麼多親歷式報道?
    對杜獻洲的初印像,來自於他的一篇紀實通訊,即本書收錄的《走向界碑七晝夜》。那時,我是解放軍報總編室副主任,分管專題新聞版。一天,軍事部送來一篇反映帕米爾高原紅其拉甫邊防站官兵騎犛牛進入無人區巡邏的通訊。巡邏,原本是邊防連隊一項經常性任務,並不鮮見,然而這篇稿子卻讓人眼前一亮,因為記者也騎著犛牛和官兵一起經歷了險像環生的七天七夜,他所記述的,完全是現場親歷!我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當即決定突出處理,還特意請報社擅長書法的同志手書了大標題。


        
    那時,軍報還沒有擴版,在有限的版面內盡可能多登一些稿件,是傳統報人的普遍思路。由於手書標題占版面較多,我和當時的一位老總還發生了爭執,他一再要求我們縮小標題,甚至問我:什麼稿子值得這麼突出?我說,一篇親歷式報道,新疆站記者杜獻洲寫的。


        
    如今,這篇通訊靜靜地活在這部書稿裡,好像全書的靈魂,召喚著讀者透過記者親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走近那些栩栩如生的邊關軍人。


        
    軍人的“兵之初”往往會影響他的一生。我年輕的時候,曾在雲南邊防當兵,“邊防戰士”的稱謂讓我足足自豪了40年。不僅如此,新聞從業以來,我跑得多的地方還是邊防,心中敬重、思念的群體還是默默無聞的邊防官兵。


        
    杜獻洲也有類似經歷。從內地入伍到新疆,無論在連隊當文書,還是到醫院當護士,以至後來由新聞干事入選駐站記者,他面對的環境,始終是荒涼的戈壁、冷峻的雪山、厚重的高原和綿延無盡的邊防線;他服務的對像,多是堅毅沉靜的邊關軍人。新疆邊防,既是他步入軍旅人生的始發地,也是他開始記者生涯的大舞臺。他由此起步起舞,從新疆寫到北京,寫進軍報,還寫出一個範長江新聞獎。


         不是科班出身的記者,卻獲得了所有職業記者夢寐以求的榮譽——
    杜獻洲靠的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客觀環境是邊防,主觀作為在親歷。而能夠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訣竅,在於他的用力、用心、用情。

        
    所謂用力,自然是指超越常人的非凡努力。大凡追求親歷新聞者,無不付出超常代價。瞧瞧杜獻洲去過的那些地方吧:雪海孤島、南沙孤礁、高原孤旅、大漠孤煙……許多時候,他完全是在自找苦喫。比如去南沙守礁部隊采訪,幾乎所有記者都是隨海軍的補給艦轉一圈,到每個礁盤上看一看,和換防官兵聊一聊,僅此而已。我也去過南沙,知道限於條件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可杜獻洲卻另闢蹊徑,放棄“巡視”式的采訪,決意在南端的華陽礁住下來,與守礁官兵共同生活六晝夜,親身體驗了烈日下訓練、風雨夜搶險、工棚裡種菜、寂寞中思親等酸甜苦辣諸多滋味,終於寫出細致入微、感人至深的《孤礁六日》。


        
    更有甚者,采寫《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這篇通訊時,他因高原反應暈倒,當場摔豁了下頜,摔斷了兩顆牙的牙根。很多年後,說起當時的情景,他仍心有餘悸:“從昏迷中醒來一照鏡子,嚇了我一跳,怎麼變成兩張嘴了?
    ”那一次,他的下頜縫了24針,在野戰醫院住了7天,出院後又跟著一支測繪中隊走進西藏的原始森林。

        
    冒險,是勇敢者的天性,也是杜獻洲認定的“采訪成本”。他說,任何職業都要付出成本,親歷的代價是記者必須付出的成本。和那些每年犧牲在“現場”的記者相比,他甚至常常為自己“賺了”而竊喜。不是嗎?當親歷成為一種職業追求的時候,每一次采訪,哪怕再苦再險,也會化作快樂的源泉。


        
    所謂用心,是指思考後的行動與行動中的思考。親歷新聞多為行走新聞,僅僅敢於喫苦顯然不夠,還必須有相關的知識和明確的追求。杜獻洲的腳長在心上,每每用心行走;而他的心則睜開雙眼,時時盯著目標。自然,他能夠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收獲。


         邊關是一部厚重的大書,寫滿屈辱與抗爭、苦難與忠誠、光榮與夢想。

        1997年秋天,我去新疆邊防部隊采訪,杜獻洲作為駐站記者全程陪同,一路上給我講了西北邊防的許多歷史掌故和人文風情。我這纔知道,這位年輕記者對西北邊防史做過深入研究,對一些邊境爭議區的由來、演變和現狀了然於胸。正是這些知識儲備,使他駕輕就熟地寫出了很有知識含量和警示意義的通訊《走萬裡邊防
    觀千年滄桑》。

        
    優秀記者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思想的發掘者。杜獻洲善於思考,他的親歷從不盲目,行動前一定會想明白,找準新聞點,然後在親歷中細心體驗、真實表現。讀他在抗擊非典中深入小湯山定點醫院采寫的一組守望札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調動自己的積累,很自然地找到了一個結合點:“
    從雪山到小湯山,記者見過許許多多臨危不懼、臨難不懼、臨苦不懼的軍人。其實,這些剛強的軍人就是一座座高山。望見這樣的高山,老百姓遇到天大的事,都會鎮靜下來,都會心底踏實。”
    隻有對軍人的使命有著深刻理解、對人民的安危有著深切關懷的人,纔會做出如此貼近實際且飽含深情的判斷。

        
    所謂用情,是指在采訪中心懷大愛,投入真情。“心中有愛方能寫出愛,筆下有情方能寫出情。”這是杜獻洲的經驗之談,更是他的肺腑之言。


        
    他在基層部隊當新聞干事的時候,曾接待過一個中央媒體采訪團,其中就有後來大名鼎鼎。不過那時,小崔還算不上名人,杜獻洲隻是發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這個記者和別人不太一樣,幾乎見不到他正襟危坐地采訪,倒是整天和戰士們嘻嘻哈哈,一起聊天,一起唱歌,後結交了一批朋友,挖出了一堆故事。杜獻洲由此開竅:原來記者還可以這麼當1
    2001年初夏,我上阿裡高原采訪,路遇正在下山的阿裡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徐玉泉。兩部車頭對頭停下,我們就在路邊聊了起來。話題不知怎麼扯到曾五上阿裡的杜獻洲身上,徐玉泉說:“那是我朋友,上次他來采訪所有海撥
    5000米以上的哨所,我把自己的越野車都派給了他,誰知他遇上洪水,人脫了險,卻把我的新車給泡了。”聽得出,他嘴上在嗔怪,心裡卻是感佩。這也讓我從中領教到記者與部隊官兵交朋友的力量。


        
    作為人文工作者,正義感和同情心是記者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采訪實踐中,必然會對官兵的無私奉獻真感動、真謳歌。《勇士一去不回頭》的現場特寫,記錄了杜獻洲在西藏行走時偶遇的一次意外事件:部隊抗洪搶險,4人受困斷堤,武警白朗縣中隊組織救援,杜獻洲停車采訪,眼睜睜看著一位名叫伍明成的副指導員自告奮勇去救人,不幸被洪水吞沒的全過程。他臨時改變采訪計劃,在縣中隊住下來,流著眼淚寫出了這篇急就章。


        
    直面死亡,寫出高尚;贊美生命,山高水長。令人動容的文字裡,必有記者的真情在流淌。

        
    我始終認為,記者與采訪對像之間,存在一種雙向傳導效應。也就是說,記者在采寫某一個人的時候,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一些思想觀點附著在對方身上;而對方一些被記者認可的思想和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記者本人。


        
    在《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的通訊中,杜獻洲記述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情節:當測繪官兵終於完成任務下山時,一見到來接的汽車,中隊長蔣明輝就蹲到路邊哭了起來,邊擦眼淚邊自言自語地說:“總算安全了!”杜獻洲寫道:“其他同志告訴我,來之前,各級領導對蔣明輝反復交代:要保證記者的安全。這一路,若記者真有個什麼‘閃失’,蔣明輝就準備不回去了。聽到這裡,我的眼淚‘刷’就流了下來。”
    官兵憑什麼如此看重記者?難道記者的命真比官兵的命值錢?在強烈的內疚中,杜獻洲對記者的社會責任有了更深一層理解。

        
    再說《孤礁六日》中的一個細節:與守礁官兵告別之際,杜獻洲打開發稿用的海事衛星電話,讓每位官兵往家裡打一分鐘電話。可剛輪了8個人,聽說每分鐘話費,剩下的人說什麼也不打了。


        
    “我拉著‘著名班長’侯振生說:‘你在礁上守的時間長,一定要打,讓你爸爸媽媽聽聽你的聲音,高興高興。’他連聲說:‘太貴,太貴,我還要站哨。’
    他把我的手一掰,就衝上了哨樓。在如此孤獨寂寞的南沙,在如此思念親人的南沙,戰士依然想的是為國家電話費,我的內心受到巨大震動!”
    什麼震動?杜獻洲用一句話結尾:“孤礁生活的這六天,我再次強烈感受到:戰士偉大!”
    偉大的戰士滋養著記者的心靈,也強化了他們一生的價值取向。

        
    杜獻洲是性情中人,為人豪爽,辦事認真,在酒桌上從不耍賴,讓喝就喝,實實在在,等到他說大話、搶酒喝的時候,可能就有麻煩了。當然,對他來說也不會是大麻煩,畢竟,這些年他在走過一座座界碑的同時,也走過了一座座墓碑。人類普遍有向往崇高的基因,記者當然不會例外。穿越生死,品味崇高,他們也會感覺心靈淨化、思想升華。正如杜獻洲所言:“不管什麼時候,我都會記住自己是一位身穿軍裝的新聞工作者,都會像靜靜的界碑一樣履行好自己的使命。”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記者的職業魅力在於能夠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見識林林總總的事,而親歷則可以放大這種職業魅力。它所賦予記者的,不僅是一篇又一篇獨特的新聞作品,更是一次又一次難得的人生歷練。


         同是新聞人,我要說:感謝親歷! (孫曉青,解放軍報社社長) 

    在線試讀
    代職手記去年底,當本報歷時一年零九個月的《本月記者蹲連》專欄結束時,不少基層讀者來信,對這個欄目頗有依依不舍之情。這份關切,這份厚愛,激勵著我們的宣傳更好地貼近基層,貼近實際,為讀者服務。為此,本報編輯部近組織一批記者陸續下到部隊代職,通過直接參與實際工作,體驗基層部隊生活,傾聽基層官兵呼聲。我們推出的這個新欄目《記者代職手記》,將報道他們代職期間的見聞與感受。
    ——編者 一、必要的形式不能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戈壁灘上建起的新疆軍區某工兵團,現已是綠樹環抱,濃濃綠蔭為官兵們擋去幾多炎熱。但是,招人喜愛的林帶也給官兵們帶來不少麻煩,掃落葉成了各連早晨必干的工作。
    每天早飯前,整個營區一片“刷、刷”的掃帚聲。隻要不到鼕天,落葉天天要為官兵們制造麻煩。林帶埂也難修,官兵們從營區外拉來細細的土,把林帶埂抹得稜角分明。可氣的是一場雨過後,衝得亂七八糟,又得重新整上一番。
    有這個必要嗎?是不是有點形式主義?自從代理一營副營長以來,我就一面看一面想。因為在機關時就經常聽人議論:有些單位抓落實,都落實到打掃衛生上了。看了兩天,就忍不住向營裡建議:能不能一個星期打掃一次林帶,有點落葉怕啥,戰士確實太費勁了。
    也許營長、教導員為了照顧我這個代副營長的面子,建議當即被采納。
    但過了幾天,我發現各連並沒有很好執行。後來了解到,不是連裡干部沒通知,而是戰士堅持要掃。這又不是什麼壞事,連裡干部就沒有干預。落葉再次被戰士們天天掃走了。
    為什麼我這項“減輕戰士負擔”的建議反被戰士拒絕了呢?營部戰士小瞿給我透露了一些戰士的想法。
    其實,戰士想得很簡單:辛苦點怕啥,部隊就是要干干淨淨、利利索索。
    營長劉興仁對我說:“主要是部隊的士氣比較旺盛,爭強好勝的勁頭比較大,換個疲疲沓沓的連隊,不要說你不讓他掃,你天天逼著他掃,他也不一定干。”他說得對,我代職的這個一營,官兵們的好勝心非常強,那天團裡組織歌詠比賽,得了個第二,不少戰士還不高興。
    劉營長又說:“你在基層時間長了就會發現,這些看似無關大局的形式,恰恰能反映出一個部隊的實際狀況。當一個連隊開始走下坡路時,牆腳就開始有痰跡,廚房就開始有蒼蠅,歌聲就不那麼響亮了。”落葉再次被掃走後,也給我留下一些啟示:形式主義人人討厭,但不能把所有的形式都稱之為形式主義。和連隊的幾位干部議論時,他們講到:一個好的部隊,總是要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關鍵是機關的同志檢查部隊時要有自己的尺度,不拿形式作標準就行了。

         代職手記
    去年底,當本報歷時一年零九個月的《本月記者蹲連》專欄結束時,不少基層讀者來信,對這個欄目頗有依依不舍之情。這份關切,這份厚愛,激勵著我們的宣傳更好地貼近基層,貼近實際,為讀者服務。為此,本報編輯部近組織一批記者陸續下到部隊代職,通過直接參與實際工作,體驗基層部隊生活,傾聽基層官兵呼聲。我們推出的這個新欄目《記者代職手記》,將報道他們代職期間的見聞與感受。


         ——編者 一、必要的形式不能丟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戈壁灘上建起的新疆軍區某工兵團,現已是綠樹環抱,濃濃綠蔭為官兵們擋去幾多炎熱。但是,招人喜愛的林帶也給官兵們帶來不少麻煩,掃落葉成了各連早晨必干的工作。


        
    每天早飯前,整個營區一片“刷、刷”的掃帚聲。隻要不到鼕天,落葉天天要為官兵們制造麻煩。林帶埂也難修,官兵們從營區外拉來細細的土,把林帶埂抹得稜角分明。可氣的是一場雨過後,衝得亂七八糟,又得重新整上一番。


        
    有這個必要嗎?是不是有點形式主義?自從代理一營副營長以來,我就一面看一面想。因為在機關時就經常聽人議論:有些單位抓落實,都落實到打掃衛生上了。看了兩天,就忍不住向營裡建議:能不能一個星期打掃一次林帶,有點落葉怕啥,戰士確實太費勁了。


         也許營長、教導員為了照顧我這個代副營長的面子,建議當即被采納。

        
    但過了幾天,我發現各連並沒有很好執行。後來了解到,不是連裡干部沒通知,而是戰士堅持要掃。這又不是什麼壞事,連裡干部就沒有干預。落葉再次被戰士們天天掃走了。


        
    為什麼我這項“減輕戰士負擔”的建議反被戰士拒絕了呢?營部戰士小瞿給我透露了一些戰士的想法。

         其實,戰士想得很簡單:辛苦點怕啥,部隊就是要干干淨淨、利利索索。

        營長劉興仁對我說:“主要是部隊的士氣比較旺盛,爭強好勝的勁頭比較大,換個疲疲沓沓的連隊,不要說你不讓他掃,你天天逼著他掃,他也不一定干。”
    他說得對,我代職的這個一營,官兵們的好勝心非常強,那天團裡組織歌詠比賽,得了個第二,不少戰士還不高興。

        
    劉營長又說:“你在基層時間長了就會發現,這些看似無關大局的形式,恰恰能反映出一個部隊的實際狀況。當一個連隊開始走下坡路時,牆腳就開始有痰跡,廚房就開始有蒼蠅,歌聲就不那麼響亮了。”落葉再次被掃走後,也給我留下一些啟示:形式主義人人討厭,但不能把所有的形式都稱之為形式主義。和連隊的幾位干部議論時,他們講到:一個好的部隊,總是要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關鍵是機關的同志檢查部隊時要有自己的尺度,不拿形式作標準就行了。


         (原載《解放軍報》1994年7月27日) 二、從六到四十七……
    若不是一直待在連隊,不會發現登記本背後有那麼多故事。

        
    我代職的這個營,3年前我曾采訪過,那時各連的登記本是6個,現在還是6個。但是,這兩個6中間卻經歷了很大的變化。

        
    據教導員楊曉兵說,登記本開始是從四連搞起來的。當時是為了便於連隊管理,用6個本子把當天的主要工作記錄下來,應該說,小小登記本給連隊的管理確實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情況。


        
    一天,軍區領導來團裡檢查工作,看到四連的登記本就稱贊他們工作做得細,機關的同志看到這件事既得到上級肯定,又得到基層歡迎,就在全團推廣了。


         沒想到的是,登記本推廣後竟逐漸演變成“登記本大戰”。你這個連6
    本,我這個連10本;別的連又搞15本,好像誰的本子多就證明誰的工作細,後有個連隊竟搞了47本,創了紀錄。

        
    一個連隊搞47個登記本成了真正的形式主義。想一想,連隊哪有那麼多工作要記?光47個本子就要擺一大桌子,每天需要一個班的戰士折騰一個小時纔能填完,完全脫離了工作實際。今年6月,全團規定每連統一掛6個登記本,又回歸到原來的本數。


        
    現在回頭想一想:6本是怎樣變成47本的,形式又是怎樣變成形式主義的?這裡面有基層的責任:互相攀比、爭名掛號、作風不實等,但也不能否認有機關的責任。團政委郭煥然說:“當連隊出現十幾個登記本時,機關還在表揚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連隊到底需要不需要。有時機關指導的盲目性會造成形式主義的蔓延,會縱容形式主義的發展。”
    郭政委說得有道理。機關指導基層的目的是為了把基層搞得更好,但有時好心辦事卻不一定有好結果,脫離了實際的形式就變成了形式主義。


        
    記者代職期間發現,在現實生活中,若是機關不進行正確引導,許多形式很容易變成形式主義,大到各種各樣的現場會,小到連隊的知識競賽。


        
    有了登記本的教訓,記者特別注意這一點。代職期間,全團正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營一連為了增強教育效果,組織了一次“紀念屈原詩歌朗誦會”。效果很好,機關表揚,團領導也表揚。


        
    這一表揚,其他連坐不住了,四連搞起“祖國在我心中篝火晚會”,有的連還要搞“愛國主義知識擂臺賽”等。一營幾個領導也多次開會準備再組織一次活動。說實話,當時根本沒想到有沒有必要,連隊能不能承受得了,隻想把其他連隊比下去。正當各連較勁的時候,團裡通知:活動到此為止,要保證訓練時間,保證戰士休息時間。


        
    一瓢冷水澆下來,大家的頭腦開始冷靜。若不是這一瓢冷水,五花八門的活動不知要組織多少,對愛國主義教育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

        
    看來,機關對制約形式主義的作用是很大的。機關必須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多做調查研究,加以正確引導,盡到自己的責任。

         (原載《解放軍報》1994年8月6日) P21-23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