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440-638
    【優惠價】
    275-399
    【作者】 周憲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211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4772112
    作者:周憲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視覺的社會建構”和“社會的視覺建構”之互動關繫,將視覺文化置於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從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景觀、視覺體制和視覺技術六個“扇面”出發,深入探究了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視覺性建構的復雜關繫,以期釐清當代中國視覺文化與社會轉型的內在邏輯,並探索視覺文化實踐如何為建構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周憲,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藝術理論、美學、視覺文化等領域。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視覺文化的轉向》、《文化間的理論旅行》等。
    李健,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藝術理論、美學及文化研究等領域。出版有專著《審美烏托邦的想像》、編著《藝術理論基本文獻·中國近現代卷》、譯著《100 位大藝術家》等。
    周計武,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藝術理論與美學。著作《藝術終結的現代性反思》先後獲南京大學人文科研原創獎、江蘇省人文社科優秀學術成果獎三等獎,譯著《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導論:一種分析方法》等。
    龐弘,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學理論、藝術理論、視覺文化等領域。譯著《導讀福柯〈規訓與懲罰〉》。
    童強,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理論、思想史研究、空間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空間哲學》、《嵇康評傳》,主編《藝術理論基本文獻·中國古代卷》。

    周憲,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藝術理論、美學、視覺文化等領域。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視覺文化的轉向》、《文化間的理論旅行》等。


    李健,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藝術理論、美學及文化研究等領域。出版有專著《審美烏托邦的想像》、編著《藝術理論基本文獻·
    中國近現代卷》、譯著《100 位大藝術家》等。


    周計武,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藝術理論與美學。著作《藝術終結的現代性反思》先後獲南京大學人文科研原創獎、江蘇省人文社科優秀學術成果獎三等獎,譯著《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導論:一種分析方法》等。


    龐弘,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學理論、藝術理論、視覺文化等領域。譯著《導讀福柯〈規訓與懲罰〉》。


    童強,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理論、思想史研究、空間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空間哲學》、《嵇康評傳》,主編《藝術理論基本文獻·
    中國古代卷》。


    殷曼楟,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研究、現代西方美學及藝術理論。著作有《“藝術界”建構及其現代意義》,主編《宗白華中西美學論集》、《藝術理論基本文獻:西方古代·
    近現代卷》,譯著《今日藝術理論》等。


    祁林,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媒介文化研究、文創創意等領域。著有《電視文化的觀念》,譯著《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等。

    目錄
    主編序 /1
    導論 /1
    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2
    一、 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2
    二、 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 /5
    三、 社會轉型的繫統層級與歷史分期 /9
    第二節 視覺文化與其建構功能/12
    一、 何謂視覺文化? /12
    二、 視覺文化及其建構 /16
    參考文獻 /41
    章 大眾文化表征與視覺建構/43
    節 社會轉型與大眾文化視覺建構 /43
    一、 大眾文化嬗變與“視覺轉向”/44
    二、“ 大時代”、“小時代”和“微時代”的形像學 /48

    主編序 /1


    導論 /1


    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2


    一、 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2


    二、 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 /5


    三、 社會轉型的繫統層級與歷史分期 /9


    第二節 視覺文化與其建構功能
    /12


    一、 何謂視覺文化? /12


    二、 視覺文化及其建構 /16


    參考文獻 /41


    章 大眾文化表征與視覺建構
    /43


    節 社會轉型與大眾文化視覺建構 /43


    一、 大眾文化嬗變與“視覺轉向”
    /44


    二、“ 大時代”、“小時代”和“微時代”的形像學 /48


    第二節“大時代”的英雄形像及其演變 /55


    一、 時代巨變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會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三、 文化合力中的英雄重構
    /65


    第三節“小時代”的消費型偶像及其表征邏輯 /69


    一、 消費型偶像的興起 /69


    二、 消費型偶像的生產邏輯
    /79


    第四節“微時代”的凡人形像及其主體建構 /87


    一、 作為“築夢者”的凡人形像
    /88


    二、 凡人形像的視覺主體建構
    /99


    結 語 /111


    參考文獻 /114


    第二章 當代先鋒藝術與視覺建構
    /116


    節社會轉型中的當代先鋒藝術
    /116


    一、 何謂當代先鋒藝術?
    /117


    二、 當代文化中的藝術場
    /121


    三、 當代先鋒藝術與公眾
    /126


    第二節社會變遷與視覺性的轉型
    /129


    一、 當代先鋒藝術的歷史分期
    /129


    二、 當代先鋒藝術的體制轉型
    /132


    三、 當代先鋒藝術社區的演變
    /137


    第三節當代先鋒藝術的形像生產
    /142


    一、 超越革命現實主義 /142


    二、 重歸平凡的形像符號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場 /155


    第四節視覺符號的挪用 /163


    一、 傳統符號的挪用:重構
    /164


    二、 革命符號的挪用:反諷
    /172


    三、 消費符號的挪用:模擬
    /179


    結語 /184


    目 錄3


    參考文獻 /188


    第三章 草根傳媒文化與視覺建構
    /190


    節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謂“草根傳媒文化”?
    /191


    二、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
    /195


    第二節草根傳媒文化的形像學
    /199


    一、 形像與情感的互動 /200


    二、 情感形像的類型學 /203


    第三節草根傳媒文化的表征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戲劇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節草根傳媒的公共參與和視覺倫理 /225


    一、 公共參與和視覺建構
    /226


    二、 視覺建構與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傳媒與視覺倫理
    /244


    結語 /249


    參考文獻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觀的視覺性生產
    /253


    節社會轉型中的城市景觀
    /253


    一、 作為社會轉型表征的城市景觀
    /253


    二、 城市景觀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觀? /262


    第二節當代中國城市景觀的發展
    /265


    一、 城市景觀發展的歷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觀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273


    4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第三節城市景觀中的奇觀現像
    /279


    一、 奇觀與景觀句法的歷史斷裂
    /279


    二、 奇觀的三種形態 /283


    第四節城市景觀的話語權
    /295


    一、 景觀建構的話語權 /295


    二、 城市空間中的地標性景觀
    /304


    第五節“景觀句法”的歷史修復與美學維度 /314


    一、“ 景觀句法”的歷史修復
    /314


    二、“ 景觀句法”的美學維度
    /317


    結語 /320


    參考文獻 /322


    第五章 視覺體制的形像生產與視覺建構 /324


    節當代文化中的視覺體制
    /324


    一、 何謂視覺體制? /324


    二、 社會轉型中的視覺體制演變
    /326


    三、 視覺體制的三個問題 /335


    第二節作為視覺體制的博物館
    /341


    一、 博物館作為典型的視覺體制
    /341


    二、 博物館表征模式的演變
    /343


    三、 展覽空間的表征張力
    /351


    第三節消費文化與體驗型表征
    /361


    一、 體驗型表征的混雜性
    /362


    二、 混雜空間注意力的多線程管理
    /367


    三、 體驗型表征的問題 /375


    第四節新媒體與數字博物館
    /377


    一、 數字博物館與觀眾交互願景
    /377


    二、 數字博物館的體制性依附
    /381


    目 錄5


    三、“ 萌”的形像及觀眾定位
    /385


    四、 瀏覽數字博物館的用戶體驗
    /392


    五、 作為交互中介的數字博物館
    /397


    結語 /399


    參考文獻 /407


    第六章 視覺技術變革中的形像生產與接受 /409


    節技術與視覺技術 /409


    一、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迭代
    /410


    二、 從視覺到視覺技術繫統
    /413


    第二節技術迭代與視覺性嬗變
    /417


    一、 圖像復制與仰視的視覺性
    /418


    二、 大眾傳媒與平視的視覺性
    /424


    三圖像文化與散視的視覺性
    /431


    第三節裝置範式與視覺生活
    /435


    一、 錄像裝置與可選擇的公共觀影 /436


    二、 私人錄像與觀看共同體
    /441


    三、 盜版光碟、互聯網與自主觀看
    /446


    第四節數字界面的形像生產
    /453


    一、 隨拍的形像自主生產
    /456


    二、 從手機自拍到視頻直播
    /465


    三、 彈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結語 /482


    參考文獻 /485


    作者簡介 /487

    前言
    讓我從自己的個人經驗開始說起。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兒子上初中時,當時正在熱播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因為孩子有點近視,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電視,於是我建議他好去讀一下紙質版小說《三國演義》。孩子不樂意了,他和我討價還價,堅持要看電視連續劇。後來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學校,件事就是和同學們一起聊昨晚的電視劇。電視劇作為一種視覺形式,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其魅力遠遠超出了傳統的閱讀。這使我意識到,一種新的文化正在悄然興起。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新文化呢?
    當我帶著問題意識,在國際學界的各種資源中尋找答案時,發現一個新的概念已經頻繁出現在各種研究文獻中,那就是“視覺文化”。於是,我花了幾年時間對視覺文化做了較為繫統的研究,出版了《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一書。但該書畢竟是一孔之見,又比較偏重於理論探究,留下一些遺憾。而這裡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中國現實問題導向的專題研究,多少彌補了曾經的遺憾。

    讓我從自己的個人經驗開始說起。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兒子上初中時,當時正在熱播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因為孩子有點近視,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電視,於是我建議他好去讀一下紙質版小說《三國演義》。孩子不樂意了,他和我討價還價,堅持要看電視連續劇。後來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學校,件事就是和同學們一起聊昨晚的電視劇。電視劇作為一種視覺形式,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其魅力遠遠超出了傳統的閱讀。這使我意識到,一種新的文化正在悄然興起。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新文化呢?


    當我帶著問題意識,在國際學界的各種資源中尋找答案時,發現一個新的概念已經頻繁出現在各種研究文獻中,那就是“視覺文化”。於是,我花了幾年時間對視覺文化做了較為繫統的研究,出版了《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一書。但該書畢竟是一孔之見,又比較偏重於理論探究,留下一些遺憾。而這裡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中國現實問題導向的專題研究,多少彌補了曾經的遺憾。


    首先,這一成果是團隊合作的產物,我們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團隊經過努力,獲得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視覺文化研究”項目,它是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之一。其次, 它是一個本土文化專題性研究,專注於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現實問題,具有顯而易見的在地化特征。這個項目歷經幾年的磨礪,無數次的討論、電郵、會議、工作坊和通稿會,在團隊成員的集體努力下,現在終於到了開花結果的時節了。這真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


    視覺文化是一個當代社會異常突顯的文化現像,用雅各布森的術語來說,視覺文化是晚近文化的“主導”(或“主因”);用威廉斯的術語來描述,視覺文化乃是一個支配性的文化形態。今天,沒人能抗拒或躲避視覺文化,每天一打開手機,或是電腦屏幕,各種視覺形像或符號鋪天蓋地襲來,所以眼睛成為忙碌的感官,爭奪注意力業已成為一種驅動力強勁的產業。記得有藝術家說過這樣精彩的看法:眼下不是我們在追逐形像,而是形像在追逐我們。這就是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真實情景。


    那麼,如何思考視覺文化呢?我以為視覺文化研究的重心,其實並不在於視覺文化本身。從中國文化的本土性視角來看,自1970年代末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這是中國歷史甚至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偉大社會實踐,而中國當代視覺文化正是這個時代激變的產物。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革,會有視覺文化的出現。所以,在地化的視覺文化研究必須關聯中國當代社會變遷的語境。從一方面來看,中國當代視覺文化源出於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並折射出其歷程;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又在視覺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本課題研究的主旨,是將視覺文化置於一個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進而深入探究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的交互關繫。


    隨著研究的深入,經由課題組成員的多次研討,我們覺得應把研究的焦點集中於特定社會轉型如何在視覺上塑造特定社會主體,而主體又如何通過視覺來認知轉型中的社會現實和自我。基於這一認識,我們提出了應著重研討兩個方面的建構,即“視覺的社會建構”與“社會的視覺建構”,期望通過這個辯證建構的視角,揭示出中國當代社會的轉變如何催生並形塑了視覺文化,同時也揭櫫視覺文化又如何反映了深刻轉變的中國社會和文化。


    中國當代視覺文化含義廣闊,包羅萬像。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地抓住重點來研究,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按照本課題的設計,我們采取的是類似卡西爾文化哲學的“扇面”分析法(見卡西爾《人論》),
    攫取了視覺文化中的六個不同“扇面”,它們如同打開的六扇窗戶,透過這些窗戶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完整景觀。這六個“扇面” 是: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形像、視覺體制和視覺技術。前四個“扇面”屬於視覺文化的不同領域,後兩個“扇面”屬於視覺文化體制和技術,整合起來就完成了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完整“拼圖”。


    本課題的研究前前後後經歷了五年,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既有集體討論,又有分工收集資料和個人撰寫。本書各章分工的情況如下:



     論  周  憲


    章  李  健


    第二章  周計武


    第三章  龐  弘


    第四章  童  強


    第五章  殷曼楟


    研究項目的大功告成,首先要感謝參與研究的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團隊成員。幾年來,他們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時間,雖然每個子課題終成稿時隻有五萬字左右,但每個子課題負責人都寫了不下於十幾萬字的初稿。曹雪芹寫《紅樓夢》說“十年辛苦不尋常”,本課題五年甘苦也頗不尋常。沒有團隊成員的辛勤勞作,這本有分量的研究專著的面世是無法想像的。


    其次,我要感謝許多不同程度參與本項目的學者,這裡既有參加本課題工作坊的國內同行,也有專門前來南京大學做學術交流的外國學者,還有幫助本課題做前期社會問卷調查的本校同事。正是他們的參與和建議為本課題增添了許多光彩。


    後,我要感謝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先生,他頗有見識地看中了這個項目,並很早就表示希望成果能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同時也要感謝譯林出版社的陳葉女士,她一直跟蹤本課題的進展,並積極組織申報了國家出版基金。沒有出版界同仁的關心和支持,這個成果的面世也是不可能的。

    媒體評論

    由周憲教授帶領的這支由優秀青年學者組成的視覺文化研究團隊,從中國本土的視覺經驗出發,從各個層面深入梳理了中國本土的視覺性特征,探究了中國視覺文化在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問題。……本書提煉出了具有中國問題意識的,具有高度實踐價值的視覺文化研究理論,在我國學界有開先河之功,可謂是視覺理論落地性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在國內關於視覺文化的研究中,本書是*部從理論到實踐層層推進的繫統性厚重著作,一方面顯示了寬闊的國際視野,一方面凝聚了強烈的中國意識。……在國際相關學術話語中,這將是我們自己發出的可貴的中國聲音。


    ——陸揚(復旦大學中文繫教授)

    在線試讀
    導 論
    [1] 《*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http://cpc.people.com.cn/n/ 2014/0625/c164113-25195773.html。

    [2]參見Georgio Vasari,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參見布雷德伯裡、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 胡家巒等譯,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4]什托姆普卡:《社會變遷的社會學》, 林聚任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第6—7 頁。

    [5] 1978 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 就是這一規律的典範性說明。

    [6]參見“社會發展綜合研究”課題組:《我國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狀況的綜合分析》, 《社會學研究》1991 年第4 期 , 第76—77 頁。

    [7] Stuart Hall and Bram Gieben, eds.,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2, p.6

    [8]關於現代性的特征, 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比如庫瑪認為有五個基本特征:首要原則是個人主義, 其次是分化原則,再次是合理性原則, 復次是經濟主義原則, 後是擴展原則。什托姆普卡概括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不同領域的現代性特征, 參見什托姆普卡:《社會變遷的社會學》, 林聚任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第70—72頁。

    導  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概念來描述它都不為過:“巨變”、“劇變”、“激變”、“大轉折”、“深刻轉型”。英國政治經濟學家波蘭尼曾有一本影響頗大的著作,書名為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中文版有不同譯法,《大轉型》、《巨變》等。這本書分析了自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在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深刻變遷。我們認為,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來描述改革開放以降的中國社會變遷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是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社會轉型”,其變遷的程度和範圍是空前的,其影響波及社會文化的所有領域。誠如*總書記所強調指出的:“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1


    本課題的主旨是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視覺文化。視覺文化既是這一轉型的產物,也是這一轉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所以,探究社會轉型期的視覺文化,就必須聚焦於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演變之間的復雜關繫。在導論中,我們首先需要對本課題的研究對像加以描述,界定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這兩個概念的意涵,解析兩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繫。接著,對視覺文化的若干核心概念加以討論,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轉型期視覺文化須考量的問題及其研究方法。


     


     


    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一、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在文化學上,關於社會和文化變遷的類型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對文化變遷三類不同量級的區分值得關注,按其影響大小分為三個量級。種是以十年來計,各種時尚風潮屬於此類,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如是;第二種是以一個世紀的百,在西方這種說法尤其普遍。比如瓦薩裡對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史的考察,引入了誕生、發展、高峰和衰落的進化論視角,把文藝復興三百年區分為14、15、16世紀,形成了以世紀百的發展、高峰和衰落的歷史構架。除了這兩種以時間段落來界定和描述的方法之外,另一種不能用時間範疇規定的變遷是所謂“激變”,它是一種更為激進的,甚至顛覆性的變革。比如西方的現代主義運動即如是,以至於有人認為它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災變”。如果引入此一視角來衡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當屬一個偉大的“激變”。


    關於社會變遷,歷來有林林總總的不同定義,國內外學界對此已有很多的爭議和討論。本課題研究傾向於采用社會學的視角來討論,即社會變遷特指一個社會隨時間推移在社會結構、組織和行為方面所發生的變化,比如以下兩種定義:


     


    社會變遷是指個人、群體、組織、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繫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Ritzer et al.,  1987)


     


    社會變遷是指行為模式、社會關繫、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Farley, 1990)


     


    這兩個定義看起來大同小異,都是強調外在的社會結構、組織和行為層面的變化,這的確是社會變遷直觀的方面。個定義指出了從個體到社會一繫列逐步擴大的範疇之間關繫的變化;第二個定義則點出了從人們的行為模式到社會關繫、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之間的復雜關聯。個體行為通過群體效應終作用於組織、文化和社會,導致了行為模式與社會關繫、制度和結構關繫的深刻變化。但是,僅有社會學的視角是不夠的,還必須輔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因為社會變遷並不隻限於外在的社會關繫或制度層面,還有更隱秘甚至難以觀察的主體經驗的層面,尤其是社會變遷的客觀事實對身處其中主體的心理、精神或心態等主觀層面的影響,對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公民的主體性的建構。本課題的研究基於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社會變遷一方面導致了外在的社會層面的巨大轉變,同時也改變了身處其中的社會行動者的內在心態、心理和精神。因此,對變化及其影響的考察顯然不能局限於一些客觀的事實分析,更要考量社會行動者對這些變化的社會事實的主觀體驗。更重要的是,變化了的客觀事實導致了變化了的主體經驗,反過來,變化了的主體經驗又推動或深化了客觀事實的進一步嬗變。我們認為,社會變遷其實是一個社會的客觀層面與主體的精神層面之間復雜的互動過程。從變遷的動因上看,任何社會變遷首先取決於社會物質實踐,但物質實踐的變革往往又有賴於主體的觀念變革,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這一點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中體現得非常顯著。


    由此來看,從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雙重視角來審視社會變遷,有必要采用語境化的方法,進入中國當代社會復雜的長時段,還原特定語境與其主體性建構的復雜關繫,進而揭示出社會變遷所帶來的主客觀層面的互動性變化。據此,本課題一方面通過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遷來審視視覺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通過視覺文化的演變來審視社會的變遷;另一方面,本課題的研究始終聚焦於身處這一偉大轉型潮流中的社會實踐主體,考察視覺文化如何推動人們積極參與和深入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並由此建構出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現代公民的主體性。基於這樣一種方法論的預設,我們有理由認為,社會變遷不但是一個被社會實踐主體所外化了的物質實踐過程,也是一個被他們經驗到並自覺加以建構的主體性建構過程。


    至此,涉及本課題的一個關鍵性設計,就是社會變遷有賴於主體的觀念、行為和社會實踐,而社會變遷又反過來塑造甚至改變了實踐主體的觀念和行為。進一步,社會變遷不僅包含了人的行為、社會關繫、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等可觀測的客觀層面的變化,更有潛在的、隱而不顯的實踐主體的主觀層面的重構。一言以蔽之,社會變遷在重構社會的同時,必然也重構了其主體性,這兩個方面的關繫恰似一枚硬幣之兩面。我們認為,這種關繫性的考察對本課題來說極為重要,因此本課題的研究重心並不在於社會變遷的事實本身,而是聚焦於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的交互關繫,解析這一交互關繫中視覺文化如何建構了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實踐者的主體性。


    視覺文化是改革開放以降中國社會變遷中顯著的文化發展趨向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所導致的偉大社會變遷,就不可能有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當然,在這幾十年間,視覺文化本身也有一個漸趨凸顯的發展軌跡。改革開放之初,視覺文化尚未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主導形態;隨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媒體文化和視覺技術的進步,當中國社會越來越顯現出消費社會及其文化的特征時,視覺文化便由隱到顯,由邊緣到中心,逐漸成為當代文化的主導形態。所以,我們把視覺文化視為中國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形像表征的方式的創新,參與了中國當代社會的偉大實踐,有力地再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深刻社會轉型;同時,視覺文化又建構了參與轉型的實踐者的主體視覺經驗及其社會認知,從而塑造了當代公民的主體性。正是在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的互動關繫的基礎上,本課題將集中研討視覺文化與社會實踐主體的視覺建構關繫,這種建構關繫具體體現在兩個相互關聯的層面上,即社會的視覺建構和視覺的社會建構。


     


    二、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或社會變遷在本課題中有特定的含義,在此需要加以明確。首先,它是一個用於特定時期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轉變的描述性概念,特指從一種社會形態轉向另一種社會形態的轉變或轉型;其次,社會轉型在本課題中具有特定時間度量和空間範圍,特指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在中國大陸地區所發生的社會嬗變;再次,社會轉型作為一個總體質性範疇,包含了從經濟、社會、科技到文化的諸多層面,然而,由於本課題的主旨是文化研究,因此我們的研究將集中研討這一轉型期的視覺文化問題。


    歷史地看,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一直處在激進的社會動蕩和演變之中。無論是用“衝擊—反應”模式來解釋,還是用內生性現代化模式來說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始終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艱難歷程中。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一方面承續了這一從傳統向現代過渡轉變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又開啟了初步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新征程。正是基於這一判斷,改革開放纔具有“偉大的轉型”的深刻意義。有學者主張,社會變遷實際上就是社會轉型,就是指社會從傳統性向現代性的轉變,所以“社會轉型”
    與“社會現代化”是重合的,並且是同義語。


    那麼,究竟何為現代社會呢?這也是一個頗多爭議的理論問題,
    晚近學界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社會學家霍爾的現代性模式。霍爾認為,現代社會的特質體現在其現代性上,而現代性是一個復雜的結構, 它至少包括如下四個層面:


     


    1.政治層面:在廣大復雜的現代民族國家的特定地區邊界內運作的政治權力和權威的世俗形式的統治,以及主權和合法化觀念。


    2.經濟層面:貨幣化的交換經濟,它建立在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和消費基礎之上,這種生產與消費乃是為了市場、廣泛的私有制和繫統長期基礎上的資本積累。


    3.社會層面:帶有固定的社會等級和一致忠誠的傳統社會秩序的衰落,勞動的動態社會和性別分工的出現。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特征體現為新階級的形成以及男女之間獨特的夫權制關繫。


    4.文化層面:傳統社會典型的宗教世界觀的衰落,以及世俗的和物質的文化的崛起,它展現了個人化的、理性的和工具性的衝動。


     


    大致說來,這四個特征可以簡要地概括為“民族國家”、“市場經濟”、“社會分工”和“世俗社會”,它們在中國現代化轉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除此之外,霍爾還特別提到現代性的兩個文化維度,一個是知識的生產方式與分類方式,即通過啟蒙運動以來的新知識把現代社會建構成全新的世界;另一個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主體文化和社會的認同建構,亦即歸屬感和像征(語言、形像等)邊界的確立,由此形成了把人們團結在一起的“想像的共同體”。這兩個方面在中國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進程中亦有所體現。


    對本課題的研究來說,重要的是中國社會轉型或變遷中所形成的現代性的在地性或本土化,就像已經成為我們日常修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表述的那樣。我們認為,正是這些本土性特征構成了社會變遷的中國問題和中國經驗。以下說法是一種關於中國社會轉型特征的代表性看法:


    盡管我們的改革主要是經濟改革,但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全面的、整體性的轉型過程。我們正在從自給半自給的產品經濟社會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轉化;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化;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化;從同質的單一性社會向異質的多樣性社會轉化;從倫理型社會向法理型社會轉化。


     


    這個結論雖然是1990年代做出的,今天看來仍是對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恰當描述。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經濟體制開始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由此帶動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這就告別了傳統社會而邁向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工業化,而工業化必然導致城鎮化,所以鄉村社會便讓位於城鎮社會。後三個方面是對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定性描述,亦即現代社會是開放型、多樣化和法理型的社會,它擺脫了封閉型、單一性和倫理型的形態。這一描述的社會變遷與前引霍爾關於現代性的概括也有諸多對應,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在地化的中國式的社會變遷進程。我們認為,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是一個復雜的交錯過程,這些不同層面的轉型錯綜糾結在一起,形成了種種糾纏和變化。現代化的這些層面的轉型沒有一個方面是獨立地運作的,某一層面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另一些層面,所以社會轉型是一個諸多因素協調的復雜的繫統工程。2014 年年底,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戰略綱領:“經濟體制改革領先推進,民主法制領域改革協調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積極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標本兼治,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穩慎探路,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立行立改,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由此表述可以看出,諸多方面的協調發展乃是當代中國改革深化的繫統性要求,但經濟體制改革仍需領先推進,其他各項改革事業也必須配套跟上,由此形成協調發展的新局面,這就是社會轉型的中國問題和中國經驗。


     


    三、社會轉型的繫統層級與歷史分期


    社會轉型或變遷是一個繫統工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然而,在這個復雜的繫統中,轉變又是發生在不同的結構層次上。整體與局部、中央與地方、大都市與鄉鎮乃至家庭等,社會變遷均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根據社會學的看法,社會變遷的繫統性可區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


    繫統概念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復雜度的社會層面: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因此,社會變遷也可以發生在宏觀的國際體繫、民族、國家層面;發生在中觀的公司、政黨、宗教運動、大型協會層面;或是發生在微觀層面的家庭、共同體、職業團體、團伙、友誼圈層面。


    當代中國的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繫統工程,它是一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推進的歷史進程。從國家層面的繫統頂層設計,到省市區縣,再到機構單位,甚至是家庭,改革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上同時展開。因此,社會變遷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的不同層次,是我們思考中國社會轉型或變遷的一種結構性方法。盡管很多重大的改革首先發生在國家制度和政策層面,就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來說,對中觀和微觀的考察也是很重要的。換言之,就社會轉型或變遷與視覺文化關繫而言,必須充分注意到三個不同的層次所發生的轉變及其相關性,既注意到它們的區分,又關注其關聯。有些變化發生在宏觀層面,卻對微觀產生影響;有些發生在中觀層面,對宏觀和微觀都有所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發生在微觀層面的變遷,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們也會緩慢而深入地影響到中觀乃至宏觀層面的變化。


    假如社會轉型或變遷的繫統層級的考量是一種共時性的邏輯分析,那麼,轉型或變遷的時間維度上所呈現出來的階段性分期,則是對轉型或變遷的歷時性考察。1978年至今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境況。有學者認為,這段歷史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也有人概括為三大階段。從社會與文化相互關聯的角度看,我們認為三大階段的劃分比較合理,因為它基本上反映了中國社會轉型或變遷的真實狀況。


    個階段是1978年至1980年代末的改革初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撥亂反正,確立改革開放的國策。此時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農村包產到戶極大地發展了農業,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改變了國有企業一家獨大的局面,市場經濟已初步形成。這十多年各項文化事業也有了很大進步,文學藝術從服務於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工具,逐漸轉向了為大眾提供愉悅的精神食糧。這一階段視覺文化尚不顯著,還不是文化的主導形態,傳統的印刷文化仍占據著支配地位。


    第二階段是整個1990年代的改革中期。這一時期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架,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明確了“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尤為重要的是,國民經濟以高於10%的速度高速增長,科學技術、文化事業和服務業獲得了全面發展。經過這十年發展,中國社會基本上擺脫了傳統農業社會,初步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但是,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此一階段的社會發展仍局限於一種“舊式現代性”,過分強調經濟手段而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因此造成經濟與社會、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失衡,導致了環境的惡化等。這一時期文化發展還處於一個過渡階段,商業化和市場化全面進入文化,文化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初具規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網絡、影視、廣告、印刷物等新技術的發展,視覺文化在1990年代異軍突起,成為值得關注的文化發展新趨勢。


    第三階段是2000年以來的改革深入期,從“舊式現代性”轉向“科學發展觀”,即探索一種新的現代性。它體現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的和諧發展,以實現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1這一階段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前實現,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手段,中國逐步進入了消費社會和信息社會,技術和消費的高度融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形態。在這一階段,視覺文化蓬勃發展,逐漸占據文化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一個潛力巨大的“眼球經濟”或“注意力經濟”,看得見並吸引眼球既是新的經濟法則,也是新的文化法則,這就引發了追逐新奇視覺資源的激烈競爭。


    中國當代視覺文化在這三個階段由隱到顯,從邊緣到中心,發展成為主導的文化形態,是與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息息相關的。本課題研究聚焦於社會轉型與視覺文化的復雜關繫,將以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為時間框架,分別考察不同階段的視覺文化在不同領域的發展特征,特別是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特征對視覺文化的影響,以及視覺文化如何影響了主體的社會變遷認知與理解。


     


     








     《*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2014/0625/c164113-25195773.html。




    參見Georgio Vasari,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參見布雷德伯裡、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 胡家巒等譯,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什托姆普卡:《社會變遷的社會學》, 
    林聚任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第6—7 頁。




      1978 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 就是這一規律的典範性說明。




    參見“社會發展綜合研究”課題組:《我國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狀況的綜合分析》, 《社會學研究》1991 年第4 期 , 第76—77 頁。




    Stuart Hall and Bram Gieben, eds.,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2, p.6




    關於現代性的特征, 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比如庫瑪認為有五個基本特征:首要原則是個人主義, 其次是分化原則,再次是合理性原則, 復次是經濟主義原則, 後是擴展原則。什托姆普卡概括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不同領域的現代性特征, 參見什托姆普卡:《社會變遷的社會學》, 林聚任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第70—72
    頁。


     




    “社會發展綜合研究”課題組:《我國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狀況的綜合分析》, 《社會學研究》


    1991 年第4 期, 第77 頁。




    《*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 新華網, com/2014-12/30/c_1113832774.htm。




    什托姆普卡:《社會變遷的社會學》, 林聚任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第7 頁。




    參見鄭必堅:《30 年改革進程可概括為四大歷史段落》, 中國改革論壇網,


    chinareform.org.cn/explore/theory/201007/t20100702_32122.htm。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