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作品,四大美學經典之一,與李澤厚《美的歷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489-710
    【優惠價】
    306-444
    【作者】 徐復觀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9632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5096328
    作者:徐復觀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探討中國藝術與美學奠基之作,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與李澤厚《美的歷程》、宗白華《美學散步》、朱光潛《談美書簡》,同列中國四大美學經典。


    2.一版再版必是經典,本書是以1966年臺灣書局版本為底本,重新修訂的《中國藝術精神》第6版。


    3.大眾不可不讀的藝術經典、藝術類院校的推薦讀物:2018南國書香節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馮福祿向市民推薦《中國藝術精神》;河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等院校。


    4.與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張君劢、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並稱為“新儒學八大家”的儒學大師徐復觀之巨作。


    5.《中國藝術精神》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之內核,為“老莊藝術精神”注釋,是開解中國藝術精神相關問題的鑰匙。


    6.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精神》一書對莊子藝術思想的研究,從人生觀、生死觀等角度展現出莊子對萬事萬物博大悅納與善意的精神境界,探求莊子特立不羈的外表之下掩藏的藝術精神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精神》共分十章,除*章論上古音樂藝術之精神以外,其餘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藝術精神》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本書與作者徐復觀的《兩漢思想史》一起,被認為是“已成為任何有志治中國思想史的人B讀的經典”。

    作者簡介

    徐復觀(1903-1982):


    湖北浠水人,熊十力得意弟子。


    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


    與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張君劢、梁漱溟、


    馮友蘭、方東美並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目錄
    目錄
    章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 001
    節我國古代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 / 002
    第二節孔子與音樂 / 006
    第三節孔門樂教傳承的典籍 / 009
    第四節音樂中的美與善 / 013
    第五節仁與樂的統一 / 016
    第六節音樂在政治教化上的意義 / 020
    第七節音樂與人格修養 / 024
    第八節音樂藝術價值的根源 / 029
    第九節孔子對文學的啟示 / 034
    第十節孔門藝術精神的轉化與沒落 / 037
    第二章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 043
    節問題的導出 / 044

    目錄


    章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 001


    節我國古代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 / 002


    第二節孔子與音樂 / 006


    第三節孔門樂教傳承的典籍 / 009


    第四節音樂中的美與善 / 013


    第五節仁與樂的統一 / 016


    第六節音樂在政治教化上的意義 / 020


    第七節音樂與人格修養 / 024


    第八節音樂藝術價值的根源 / 029


    第九節孔子對文學的啟示 / 034


    第十節孔門藝術精神的轉化與沒落 / 037


    第二章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 043


    節問題的導出 / 044


    第二節道家的所謂道與藝術精神 / 047


    第三節美、樂(音洛,後同)、巧等問題 / 055


    第四節精神的自由解放——“遊” / 058


    第五節遊的基本條件——無用與和 / 062


    第六節心齋與知覺活動 / 068


    第七節藝術精神的主體——心齋之心與現像學的純粹意識 / 073


    第八節心齋的虛、靜、明 / 078


    第九節心的主客合一 / 084


    第十節藝術的共感 / 087


    第十一節藝術的想像 / 091


    第十二節莊子的美的觀照 / 094


    第十三節莊子的藝術的人生觀、宇宙觀 / 098


    第十四節莊子的藝術的生死觀 / 106


    第十五節莊子的藝術的政治觀 / 110


    第十六節莊子的藝術的創造 / 113


    第十七節莊子的藝術欣賞 / 116


    第十八節結論 / 126


    第三章釋氣韻生動 / 131


    節前言 / 132


    第二節書(字)與畫的關繫問題 / 135


    第三節玄學的推演及人倫鋻識的轉換 / 139


    第四節由人倫鋻識轉向繪畫——傳神與氣韻生動 / 146


    第五節謝赫在畫論中的地位問題 / 149


    第六節氣與韻應各為一義 / 152


    第七節氣韻的氣 / 155


    第八節氣韻的韻 / 159


    第九節氣韻兼舉的意義 / 168


    第十節氣韻向山水畫的發展 / 173


    第十一節氣韻與生動的關繫 / 180


    第十二節氣韻與形似問題 / 184


    第十三節氣韻在創造歷程中的先後問題 / 196


    第十四節氣韻的可學不可學問題 / 200


    第四章魏晉玄學與山水畫的興起 / 205


    節由人物向山水 / 206


    第二節山水與文學 / 210


    第三節由《世說新語》看玄學與自然 / 213


    第四節早的山水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 / 217


    第五節王微的《敘畫》 / 223


    第五章唐代山水畫的發展及其畫論 / 229


    節山水畫之停滯與發展 / 230


    第二節水墨山水畫的出現 / 235


    第三節杜甫的題畫詩 / 239


    第四節唐代文人的畫論 / 242


    第五節張彥遠的畫論 / 247


    第六章荊浩《筆法記》的再發現 / 253


    節荊浩著作的著錄情形 / 254


    第二節《山水訣》《山水論》《山水賦》的混亂 / 257


    第三節另一部《山水訣》的問題 / 260


    第四節荊浩的《山水訣》即《筆法記》 / 262


    第五節《筆法記》校釋 / 269


    第七章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畫錄》的一研究 / 279


    節宋初山水畫的完成 / 280


    第二節《山水松石格》的問題 / 283


    第三節《益州名畫錄》的若干問題 / 285


    第四節逸格的先推重者 / 288


    第五節所謂逸格 / 290


    第六節從能格到神格 / 294


    第七節逸的把握 / 297


    第八節由人之逸到畫之逸 / 301


    第八章山水畫創作體驗的總結——郭熙的《林泉高致》 / 305


    節郭熙的生平 / 306


    第二節郭熙對山水畫的評價 / 310


    第三節精神的陶養 / 313


    第四節內外交相養 / 316


    第五節窮觀極照下的山水形相 / 319


    第六節選擇與創造 / 323


    第七節觀照時的遠望 / 325


    第八節形與靈的統一——遠的自覺 / 327


    第九節向平遠的展開 / 332


    第十節創作時精神的專一精明 / 334


    第九章宋代的文人畫論 / 337


    節山水畫與歐陽修的古文運動 / 338


    第二節蘇氏兄弟 / 343


    第三節黃山谷 / 356


    第四節晁補之的“遺物以觀物” / 366


    第十章環繞南北宗的諸問題 / 369


    節南北分宗的先提出者 / 370


    第二節對分宗說批評的反批評 / 376


    第三節董其昌的藝術思想 / 388


    第四節南宗的諸問題 / 397


    第五節趙松雪畫史地位的重估 / 410


    第六節北宗的諸問題 / 420


    第七節結論 / 438


    附錄一中國畫與詩的融合——東海大學建校十周年紀念學術講演


    講稿 / 443


    附錄二故宮《盧鴻草堂十志圖》的根本問題附後記 / 453


    附錄三張大千《大風堂名跡》第四集王詵《西塞漁社圖》的作者


    問題 / 479


    附錄四故宮《盧鴻草堂十志圖》的根本問題補志 / 485

    前言
    自序

    當我寫完《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後,有的朋友知道我要著手寫一部有關中國藝術的書,非常為我擔心,覺得因為我的興趣太廣,精力分散,恐怕不能有計劃地完成我所能做的學術上的工作。真的,有時我是浪費了自己有限的精力。但我之所以要寫這一部書,卻是經過嚴肅地考慮後,纔決定的。
    道德、藝術、科學,是人類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國文化的主流,是人間的性格,是現世的性格。所以在它的主流中,不可能含有反科學的因素。可是中國文化,畢竟走的是人與自然,過分親和的方向,征服自然以為己用的意識不強。於是以自然為對像的科學知識,未能得到順利的發展。所以中國在“前科學”上的成就,隻有歷史的意義,沒有現代的意義。但是,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價值的根源;不假借神話、迷信的力量,使每一個人,能在自己一念自覺之間,即可於現實世界中生穩根、站穩腳;並憑人類自覺之力,可以解決人類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產生的危機;中國文化在這方面的成就,不僅有歷史的意義,同時也有現代的、將來的意義。我寫《中國人性論史》,是要把中國文化在這一方面的意義,特別顯發出來。

    自序


     


    當我寫完《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後,有的朋友知道我要著手寫一部有關中國藝術的書,非常為我擔心,覺得因為我的興趣太廣,精力分散,恐怕不能有計劃地完成我所能做的學術上的工作。真的,有時我是浪費了自己有限的精力。但我之所以要寫這一部書,卻是經過嚴肅地考慮後,纔決定的。


    道德、藝術、科學,是人類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國文化的主流,是人間的性格,是現世的性格。所以在它的主流中,不可能含有反科學的因素。可是中國文化,畢竟走的是人與自然,過分親和的方向,征服自然以為己用的意識不強。於是以自然為對像的科學知識,未能得到順利的發展。所以中國在“前科學”上的成就,隻有歷史的意義,沒有現代的意義。但是,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價值的根源;不假借神話、迷信的力量,使每一個人,能在自己一念自覺之間,即可於現實世界中生穩根、站穩腳;並憑人類自覺之力,可以解決人類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產生的危機;中國文化在這方面的成就,不僅有歷史的意義,同時也有現代的、將來的意義。我寫《中國人性論史》,是要把中國文化在這一方面的意義,特別顯發出來。


    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掘出藝術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關鍵,並由此而在繪畫方面,產生了許多偉大的畫家和作品,中國文化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也不僅有歷史的意義,並且也有現代的、將來的意義。雖然百十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於這一方面的成就,沒有像對於上述道德方面的成就,作瘋狂的誣蔑,但自明清以來,因知識分子在八股下的長期墮落,使這一方面的成就也漸漸末梢化、庸俗化了,以致與整個的文化脫節,隻能在古玩家手中,保持一個不能為一般人所接觸、所了解的陰暗的角落。我寫這部書的動機,是要通過有組織的現代語言,把這一方面的本來面目,顯發了出來,使其堂堂正正地彙合於整個文化大流之中,以與世人相見。所以我現時所刊出的這一部書,與我已經刊出的《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正是人性王國中的兄弟之邦,使世人知道,中國文化,在三大支柱中,實有道德、藝術的兩大擎天支柱。


    但我絕不是為了爭中國文化的面子,而先有上述的構想,再根據此一構想來寫這一部書的。我深信為個人爭沒有內容的面子,為民族爭沒有內容的面子,不僅是枉費精神,而且也會痺麻真實的努力,迷誤前進的方向。我之所以寫這部書,也和我寫《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一樣,是經過嚴肅的研究工作,而認定歷史中的事實,和當前人類所面對的文化問題,確實是如此。為了說明這一點,便須略述我寫這部書的經過。


    因好奇心的驅使,我雖常常看點西方文學、藝術方面有關理論的東西,但在七年前,對於中國畫,可以說是一竅不通的。而本書十章,有八章便專談的是中國畫。我的生活,有在上床之後、入睡之前,隨意翻閱新到的書,或是輕松的書的習慣。因為買進了一部《美術叢書》,偶然在床上翻閱起來,覺得有些意思,便用紅筆把有關理論和歷史的重要部分做下記號。我為了收拾自己精神的散亂,也養成了抄書的習慣,便斷續地將注記好的這種材料加以抄錄。時間久了,感到裡面有超出於古董趣味以上的道理,態度也慢慢地嚴肅起來,便進一步收集資料,收集到《美術叢書》以外的畫史、畫論,收人的詩文集,收集到現代中日人士的著作,收集到可以入手的畫冊。在收集的過程中,看完或翻完一部書,而竟毫無所得,乃常有之事。經過這種披沙揀金的工作後,纔追到魏晉玄學,追到莊子上面去。然後發現莊子之所謂道,落實於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功夫所把握到的心,實察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由老學、莊學所演變出來的魏晉玄學,它的真實內容與結果,乃是藝術性的生活和藝術上的成就。歷史中的大畫家、大畫論家,他們所達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地都是莊學、玄學的境界。宋以後所謂禪對畫的影響,如實地說,乃是莊學、玄學的影響。我自己並沒有什麼預定的美學繫統;但探索下來,自自然然地形成為中國的美學繫統。雖然我為了避免懸擬虛構之嫌,所以不順著理論的結構寫下來,而是順著歷史有關事實的發展寫了下來,以致在形式上有的不免於顯得片段或重復;但絕不因此而妨礙其由內在關聯而來的繫統性。站在資料的立場來說,這一繫統是“集腋”所成的“裘”,也就是由歸納方法所求得的繫統。


    我在探索的過程中,突破了許多古人,尤其是現代人們,在文獻上、在觀念上的誤解。尤其是現在的中國知識分子,偶爾著手到自己的文化時,常不敢堂堂正正地面對自己所處理的對像,深入到自己所處理的對像,而總是想先在西方文化的屋檐下,找一膝容身之地。但對西方文化的動態,又常陷於過分的消息不靈。當西方繪畫,早由寫實主義、古典主義、前後期印像主義、立體主義,而進入到“現代藝術”時,許多人以為西方的繪畫還是寫實主義;於是為了維護中國繪畫地位的苦心,便也把中國繪畫比附成寫實主義。《故宮名畫三百種》所以把郎世寧的畫選印得多(十一幅),這種奇怪的選擇,我推測即是出於此一觀點;他們以為郎世寧正在這一方面為我們的西化開路。當西方的抽像主義,以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發展到高峰,六十年代已走向沒落時,又有些人大聲叫嚷,說中國的繪畫乃至書法,正是抽像主義。於是在畫布或畫紙上塗些墨團團,說這是抽像的東西合璧。其實,從畫史來說,中國由彩陶時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是長期的抽像畫,可是並非現代的抽像主義。戰國時代開始有了寫實的精神、作品。但因秦漢陰陽五行及神仙方士的影響太大,寫實的路沒有得到好好的發展。到了魏晉時代,因玄學之力,而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引起了藝術的真正自覺。爾後,中國的繪畫始終是在主客交融、主客合一中前進。其中也有寫實的意味,也有抽像的意味,但不是一般人所比附的寫實主義、抽像主義。任何人不必干涉他人的藝術活動與見解,但說到“中國傳統的”的時候,便要受到中國畫史事實的限制。今日有些人太不受到這種歷史事實的限制了,甚至連起碼的字句也看不懂,便放言高論,談起中國的繪畫,是如何如何;還有許多人,隻靠人事關繫,便被敕封為鋻賞專家。這便更促成我動筆的決心。所以從一九六三年的下季起,利用授課以外的片斷時間,斷斷續續地寫成了這裡印行的三十多萬字。我所寫的,對中國整個的畫論、畫史而言,隻能算是一個大的線索、大的綱維。但每一句話,都是經過自己辛勤研究以後纔說出來的。這等於測量地圖,測量的基點總算奠定了。


    因為過去“人生觀論戰”的時候,有一方面為了打擊對方,便編出了“玄學鬼”三個字的口號,很收到了大眾性的宣傳效果,所以至今有許多人隻要聽到一個“玄”字,便深惡痛絕。我在此處願意告訴這種人,克就人生上的所謂“玄”,乃指的是某種心靈狀態、精神狀態。中國藝術中的繪畫,繫在這種心靈狀態中所產生、所成就的。科學心靈與藝術心靈本不相同;而在每一個人的具體生命中,可以體驗得到的東西,也與唯心唯物之爭無與。假定談中國藝術而拒絕玄的心靈狀態,那等於研究一座建築物而隻肯在建築物的大門口徘徊,再不肯進到門內,更不肯探討原來的設計圖案一樣。


    本書有八章是專門談畫,這對本書的標題而言,有點不相對稱。但就我目前所能了解的是,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窮究到底,隻有由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由孔子所顯出的仁與音樂合一的典型,這是道德與藝術在窮極之地的統一,可以作萬古的標程;但在實現中,乃曠千載而一遇。而在文學方面,則常是儒、道兩家,而後又加入了佛教,三者相融相即的共同活動之場。所以對於由孔子所代表的典型,在本書中隻分占了一章的篇幅。當然,這也是由於我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做得不夠。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此一精神,自然也會伸入到其他藝術部門。例如魏晉時代的音樂,也可以看作是玄學的派生子。而宋代形像素樸、柔和,顏色雅淡、簡素的瓷器,在精神上是與當時的水墨山水畫相通的。但是,,我研究的能力與時間有限,又不願抄輯些未經自己重新檢證過的他人文字來撐持門面。第二,中國藝術精神的自覺,主要是表現在繪畫與文學兩方面,而繪畫又是莊學的“獨生子”。本書第三章以下,可以看作都是為第二章做證、舉例。至於書法,僅從筆墨上說,它在技巧上的精約凝斂的性格,及由這種性格而來的趣味,可能高於繪畫。但從精神可以活動的範圍上來說,則恐怕反而不及繪畫。即是,筆墨的技巧,書法大於繪畫;而精神的境界,則繪畫大於書法。所以有關書法的理論,幾乎都是出於比擬性的描述。過去的文人,常把書法高置於繪畫之上,我是有些懷疑的。不過在目前,還不敢肯定地這樣講。


    很遺憾的是,我是一筆也不能畫的人。但西方由康德所建立的美學,及爾後許多的美學家,很少是實際的藝術家,而西方藝術家所開闢的精神境界,就我目前的了解,常和美學家所開闢出的藝術精神,實有很大的距離。在中國,則常可以發現,在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的身上,美學與藝術創作,是合而為一的。而在若干偉大的畫論家中,也常是由他人的創作活動與作品,以“追體驗”的功夫,體驗出藝術家的精神意境。我不敢援引晉衛夫人《筆陣圖》“善鋻者不寫,善寫者不鋻”的話以自飾;而隻想指出,創作與批判、考證,本是出自兩種精神狀態,須要兩種不同的功夫。我雖不能畫,但把他們已經說出來的,證以他們的畫跡,而加以“追體認”,似乎還不至於有大的過失。同時我也願在這裡指出,年來我所做的這類思想史的工作,所以容易從混亂中脫出,以清理出比較清楚的條理,主要是得力於“動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的應用。以動的觀點代替靜的觀點,這是今後治思想史的人所必須努力的方法。


    也或者有人要問到,以莊學、玄學為基底的藝術精神,玄遠淡泊,隻適合於山林之士,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競爭、變化,都非常劇烈,與莊學、玄學的精神,完全處於對極的地位,則中國畫的生命,會不會隨中國工業化的進展而歸於斷絕呢?我的了解是,藝術是反映時代、社會的,但藝術的反映,常采取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順承性的反映,一種是反省性的反映。順承性的反映,對於它所反映的現實,會發生推動、助成的作用。因而它的意義常決定於被反映的現實的意義。西方十五、十六世紀的寫實主義,是順承當時“我的自覺”和“自然的發現”的時代潮流而來的。他對於脫離中世紀,進入到近代,發生了推動、助成的作用。又如由達達主義所開始的現代藝術,它是順承兩次世界大戰及西班牙內戰的殘酷、混亂、孤危、絕望的精神狀態而來的。看了這一連串的作品——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像主義、破布主義、光學藝術等作品,更增加觀者精神的殘酷、混亂、孤危、絕望的感覺。此類藝術之不為一般人所接受,是說明一般人還有一股理性的力量與要求來支持自己的現實生存,和對將來的希望。中國的山水畫,則是在長期專制政治的壓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熏心的現實之下,想超越向自然中去,以獲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純潔,恢復生命的疲困而成立的,這是反省性的反映。順承性的反映,對現實有如火上加油。反省性的反映,則有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涼的飲料。專制政治今後可能沒有了,但由機械、社團組織、工業合理化等而來的精神自由的喪失,及生活的枯燥、單調,乃至競爭、變化的劇烈,人類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質的藝術呢,還是需要炎暑中的清涼飲料性質的藝術呢?我想,假使現代人能欣賞到中國的山水畫,對於由過度緊張而來的精神病患,或者會發生更大的意義。


    在這部書中,我季黃公望、倪瓚兩人的平生,與明末石濤的《畫語錄》,作較詳細的陳述;資料收集好後,又放棄了預定的計劃季四大家的地位,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受到不白之冤。而石濤的《畫語錄》,雖為一般人所不易了解,但他與八大山人們的作品的地位,數十年來,正如日中天,已得到應有的評價。所以在這部書中輕輕帶過,乃至根本不曾提到,沒有多大的關繫。評騭古人,也和評騭今人一樣,既要不失之於阿私,又不可使其受到冤屈。這需要有一股剛大之氣,和虛靈不昧之心,以隨時了解自己知識的限制,和古人所處的時代,及其生活所歷的艱辛。目前風氣,是毫無分際地阿諛與自己利害有關的今人;卻又因無知而又急於想出風頭的關繫,便以一股乖戾之氣去冤屈古人。現在許多人,似乎根本不知道對他人所作的阿諛與冤屈,乃人世間丑惡之事。而這兩者,又必然地是一個人格的兩面。在我的生命史中,雖一無成就,但在政治與學術上,尚不曾有過阿諛的言行。而過去所寫的政論文章,從某一方面說,乃是為今日普天下的人申冤;十年來所寫的學術文章,則是為三千年中的聖賢、文學家、藝術家,申冤雪恥。這部書中,也有一部分是如此。


    寫完了這部書後,在中國藝術史方面,還有許多工作可做,我也有資料、有興趣去做。但回顧我們學術界的現狀,我寧願多做一點開路築基的工作,而期待由後人鋪上柏油路面。所以在這一方面的努力,就此止步了。今後我希望能接著寫一部兩漢學術思想史,把由乾嘉學派的“漢學”所蒙蔽了的這一重大歷史階段的學術文化,能如實地闡明於世人之前。因為兩漢所占的歷史階段,不論它的好和壞,對後來歷史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繫。世局、人事的變化,能允許我完成此一工作嗎?


    自十六年前,我拿起筆開始寫文章以來,雖為學識所限制,成就無多;要皆出於對政治、文化上的責任之心。政治是天下的公器,學術也是天下的公器。正因為這樣,所以我批評了他人,更懇切希望海內外的學人,肯指出我的錯誤。在為寫此書的收集資料過程中,有的得到了友誼的幫助,有的則得到橫蠻的阻擾。這兩種不同的感受,一時是不會忘記的。我的友人朱龍盦先生,隱於下吏,書畫雙絕,人口尤高;承他為我集漢碑作檢書,至可感念。我的學生,陳君文華、鄭君基慧,為本書執校對之勞,應當一並記在這裡。


    當我寫完本書第二章時,偶成七絕一首,附記於此,以作紀念。可惜此章是難讀的一章。


     


    茫茫墜緒苦爬搜,劌腎鐫肝隻自仇。


    瞥見莊生真面目,此心今亦與天遊。


     


    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八日徐復觀自序於東海大學宿舍

    媒體評論

    我想在現代學術史上,徐先生扮演的是一個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他的學術經驗和政治經驗一樣,可以說都不是正統的,但是其價值正在這種地方,他在價值上並不追攀主流或當權派,學術上也表示出偉大的異端的精神。——餘英時


    徐先生乃斯世之英豪,他已盡了其鳴時代之艱難與民生之疾苦之責任。——牟宗三 

    在線試讀
    章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節我國古代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
    人類精神文化早出現的形態,可能是原始宗教,更可能的是原始藝術。對於藝術起源的問題,妥當的辦法,是論的態度起源論中,以遊戲說與藝術的本性為吻合,也以遊戲在原始生命中呈現得早。因為它是直接發於人的自身,而不一定要假助於特定的工具。所以,由遊戲展開的歌謠、舞蹈,不僅是文學的起源,也可能是一切藝術所由派生,因之,也可能先於其他一切藝術而出現。歌謠、舞蹈之與音樂,本是屬於同一血緣繫統的;所以,我們不妨推論,音樂在人類中是出現得很早的藝術。同時,《周易·豫卦》:“《像》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上面的“《像》曰”,普通稱為《大像》,《大像》大約成於戰國初期,但其言必繫來自古代傳承之舊;是音樂與宗教,又有不可分的關繫。
    中國古代的文化,常將“禮樂”並稱。但甲骨文中,沒有正式出現“禮(禮)”字。以“豊”為古“禮(禮)”字的說法,不一定能成立。但甲骨文中,已不止一處出現了“樂”字。這已充分說明樂比禮出現得更早。同時,《周禮·春官宗伯》有下面的一段話: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論、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我始終認為《周禮》是戰國中期前後的儒家,或散而在野的周室之史,把周初傳承下來的古代政治制度,加以整理、補綴、發展而成的東西,所以裡面雜有戰國中期前後的名詞觀念。但形成此書的骨干,卻是由周初所傳承、建立、積累起來的資料。上面的一段話,正其一例。全段語句構成的格式,及“有道者”“有德者”“樂德”之類的觀念,可能是出之於整理者之手。但以樂為教育的中心,且全章音樂的活動,皆與祭祀密切關聯在一起,這便不可能是春秋中期以後,尤其不可能是戰國中期以後的人所能懸空構想得出來的。按《國語·周語》伶州鳩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韋《注》:“均者均鐘木,長七尺,有弦繫之,以均鐘者,度鐘大小清濁也。”均

    章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節我國古代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


    人類精神文化早出現的形態,可能是原始宗教,更可能的是原始藝術。對於藝術起源的問題,妥當的辦法,是論的態度起源論中,以遊戲說與藝術的本性為吻合,也以遊戲在原始生命中呈現得早。因為它是直接發於人的自身,而不一定要假助於特定的工具。所以,由遊戲展開的歌謠、舞蹈,不僅是文學的起源,也可能是一切藝術所由派生,因之,也可能先於其他一切藝術而出現。歌謠、舞蹈之與音樂,本是屬於同一血緣繫統的;所以,我們不妨推論,音樂在人類中是出現得很早的藝術。同時,《周易·豫卦》:“《像》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上面的“《像》曰”,普通稱為《大像》,《大像》大約成於戰國初期,但其言必繫來自古代傳承之舊;是音樂與宗教,又有不可分的關繫。


    中國古代的文化,常將“禮樂”並稱。但甲骨文中,沒有正式出現“禮(禮)”字。以“豊”為古“禮(禮)”字的說法,不一定能成立。但甲骨文中,已不止一處出現了“樂”字。這已充分說明樂比禮出現得更早。同時,《周禮·春官宗伯》有下面的一段話: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論、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我始終認為《周禮》是戰國中期前後的儒家,或散而在野的周室之史,把周初傳承下來的古代政治制度,加以整理、補綴、發展而成的東西,所以裡面雜有戰國中期前後的名詞觀念。但形成此書的骨干,卻是由周初所傳承、建立、積累起來的資料。上面的一段話,正其一例。全段語句構成的格式,及“有道者”“有德者”“樂德”之類的觀念,可能是出之於整理者之手。但以樂為教育的中心,且全章音樂的活動,皆與祭祀密切關聯在一起,這便不可能是春秋中期以後,尤其不可能是戰國中期以後的人所能懸空構想得出來的。按《國語·周語》伶州鳩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韋《注》:“均者均鐘木,長七尺,有弦繫之,以均鐘者,度鐘大小清濁也。”均


    鐘即調鐘,故均亦可訓調。賈誼《惜誓》“二子擁瑟而調均兮”,王逸注雲:“均亦調也。”由此而孳生出魏晉間之韻字。是均字亦可指音樂之調和而言。“成均”即“成調”,乃指音樂得以成立之基本條件而言;是“成均”一名之自身所指者即繫音樂,此正古代以音樂為教育之鐵證。後人輒以“成均”為我國大學之起源,雖稍嫌附會,亦由此可知其在我國教育史上之重要地位。又今文《尚書·堯典》,舜命夔典樂,“教冑子”,以樂為教育的中心,與《周官·大司樂》所記者正相符合。日人江文也在其《上代支那正樂考》中謂中國古代以音樂代表國家,音樂的發達,遠較西洋為早(原書頁四至五);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


    祭神當然有一種儀式。但把這種儀式稱之為“禮”,是周初纔正式形成的。即使是禮的觀念正式形成以後,通過西周的文獻乃至追述西周情形的資料來看,禮在人生教育中所占的分量,絕不能與樂所占的分量相比擬。同時,古代既以音樂為教育的中心,而音樂本來有種感人的力量,於是在古代典籍中,便流傳著許多帶有誇飾性的音樂效果,及帶有神話性的音樂感動神、人及其他動物的故事。在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中央日報”陳裕清的《紐約新聞》通信中記有音樂對動物發生了若干良好反應的記錄,則“百獸率舞”這類的話,恐並非全繫誇大之詞。但奇怪的是,進入到春秋時代,作為當時貴族的人文教養之資的,卻是禮而不是樂。在當時,禮樂也可以說在事實上常常不可分;但樂的觀念,卻遠不及禮的觀念顯著。對禮的基本規定是“敬文”或“節文”。文是文飾,以文飾表達內心的敬意,即謂之“敬文”。把節制與文飾二者調和在一起,使能得其中,便謂之“節文”的藝術起源說中,“文飾”也正是藝術起源之一。因此,禮的基本意義,可以說是人類行為的藝術化、規範化的統一物。春秋時代人文主義的自覺,是行為規範意識的自覺。通過《堯典》和《周禮》看,音樂當然含有規範的意義。但禮的規範性是表現為敬與節制,這是一般人所容易意識得到,也是容易實行的。樂的規範性則表現為陶、陶冶,這在人類純樸未開的時代,容易收到效果;但在知性活動已經大大地加強,社會生活已經相當地復雜化了以後,便不易為一般人所把握;也使一般人在現實行為上是無法遵行的。春秋時代,在人文教養上,禮取代了樂的傳統地位,不是沒有道理。但當時在朝聘會同的各種禮儀中,不僅禮與樂是合在一起,而且當時歌詩以道志的風氣,實際便是一種音樂的活動。而春秋時代,一般貴族把禮的文飾這一方面,發揮得太過,致使徒有形式而沒有內容,所以孔子常思加以矯正。但他基本的意思還是在“文質彬彬”(《論語·雍也》);他曾說“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所謂“質”即是義;“文質彬彬”,正說明孔子依然把規範性與藝術性的諧和統一,作為禮的基本性格。子貢答棘成子“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之問是“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論語·顏淵》),也是這種意思。何況禮樂本是常常合在一起的。禮樂並重,並把樂安放在禮的上位,認定樂纔是一個人格完成的境界,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所以他說出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話。可以說,到了孔子,纔有對於音樂的藝術價值的自覺;而在藝術價值的自覺中,建立了“為人生而藝術”的典型,這是我在下面所想加以討論的。


     


    第二章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問題的導出


    道家的有老子、莊子,也像儒家的有孔子、孟子。孔子死後,儒分為八;但將孔子的精神發展到高峰,以形成儒家正統的,還是孟子。老子以後的道家,有楊朱、慎到等互不相同的別派 ;但將老子的精神發展到高峰,以形成道家正統的,還是莊子。孟、莊出生的時代,約略相同;在中國歷史中所發生的影響,雖有積極與消極之殊,但其深入人心,浸透到現實生活部面的廣大,亦幾乎沒有二致。所以我所寫的《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亦以儒道兩家的思想為骨干而展開的。


    儒道兩家的人性論,雖內容不同;但在把群體涵融於個體之內,因而成己即要求成物的這一點上,卻有其相同的性格。以仁義為內容的儒家人性論,極其量於治國平天下,從正面擔當了中國歷史中的倫理、政治的責任。雖然在秦後的大一統的長期專制政治之下,儒家思想,受到了歪曲、利用,因而在規模上也不免於萎縮;但我們隻要肯深入到歷史的內層中去,即可了解:凡受到儒家思想一分影響的人與事,總會在某種程度上為民族保持一線生機,維繫民族一分理想與希望。即使是在受歪曲多的政治思想的這一部面而言,雖然孔孟“為人民而政治”的理想,受到了夭閼;但勤政、愛民、受言、納諫、尊賢、使能、廉明、公正這一連貫的觀念,畢竟在中國以流氓、盜賊、夷狄為首的統治層中,多少爭到一點開明專制的意味。


    換言之,儒家思想,在長期專制壓迫之下,畢竟還沒有完全變質。但以虛靜為內容的道家的人性論,在成己方面,後世受老子影響較深的,多為操陰柔之術的巧宦。受莊子影響較深的,多為甘於放逸之行的隱士。從這一點說,莊子的影響,實較老子所發生的影響,猶較近於本色,而且亦遠有意義。但在成物方面,卻於先秦時代,已通過慎到而逐漸與法家相結合;致使此一追求政治自由力的思想,一轉手而成為扼殺自由力的理論根據。這種不合理的發展,固然已經有許多人指陳過,是來自他們反人文建設的結果;但對老莊思想的本質而言,卻不能不算是一種逸脫了常軌的發展。至於通過方技以發展成為東漢所開始的道教,則隻算是一種民族宗教的借尸還魂,與老莊的原有面目,距離更遠了。


    在我國傳統思想中,雖然老莊較之儒家,是富於思辨的形上學的性格;但其出發點及其歸宿點,依然是落實於現實人生之上。西方純思辨性的哲學,除了觀念上的推演以外,對現實人生,可以不必有所“成”。中國的道家思想,既依然是落實於現實人生之上,假定此種思想,含有真實的價值,則在人生上亦必應有所成。不錯,我已經指出過:老子是想在政治、社會劇烈轉變之中,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常”,以作為人生的立足點,因而得到個人及社會的安全長久。莊子也是順著此一念願發展下去的。但這畢竟隻是一種“念願”;對現實的人生來講,不能說真正是“成”了什麼。不像儒家樣,一念一行,當下即成就人生中某程度的道德價值。固然,莊子是反對有所成的1 。但我已經指出過,老莊是“上升地虛無主義” ,所以他們在否定人生價值的另一面,同時又肯定了人生的價值。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則在人生上必須有所成。或許可以說,他們所成的是虛靜的人生。


    但虛靜的人生,依然不易為我們所把握;站在一般的立場來看,依然是消極性的,多少是近於掛空的意味。我們能不能更進一步把握老莊的思想,並用現代的語言觀念,以探索這一偉大思想,歸根到底,還是對人生隻是一種虛無而一無所成,還是實際上是有所成,而為一般人所不曾了解?這是我在《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盡力把莊子的思想,疏導為比較有繫統的理論架構後,內心依然覺得《莊子》可能還有重要的內容,而未被我發掘出,因而常感到忐忑不安的。


    這幾年來,因授課的關繫,使我除了思想史的問題以外,不能不分一部分時間留心文學上的問題,因文學而牽涉到一般的藝術理論,因一般的藝術理論而注意到中國的繪畫;於是我恍然大悟,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繫由此一思想繫統所導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畫家及畫論家,常常在若有意若無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會到這一點;但在理論上尚缺乏徹底的反省、自覺。今人則喜歡在寫實與抽像之間,為附會迷離之說。這不僅辜負了此一偉大思想所應擔當的歷史使命,且對中國藝術的了解及發展,可能成為一種障礙。明人董其昌好以禪論畫,日人受其影響,從而加以張皇。夷考其實,則因莊子有與禪相通的地方,故有此近似而實非之論。本文之作,意欲補此缺憾,以開中國藝術發展的坦途。


     


    第二節道家的所謂道與藝術精神


    首先我應指出的是,老莊所建立的概念是“道”;他們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與道為一體,亦即是所謂“體道”1 ,因而形成“道的人生觀”,抱著道的生活態度,以安頓現實的生活。說到道,我們便會立刻想到他們所說的一套形上性質的描述,但是究極地說,他們所說的道,若通過思辨去加以展開,以建立由宇宙落向人生的繫統,它固然是理論的、形上學的意義;此在老子,即偏重在這一方面。但若通過功夫在現實人生中加以體認3,則將發現他們之所謂道,實際是一種的藝術精神;這一直要到莊子而始為顯著。他們不曾用“藝術”這一名詞,是因為當時之所謂“藝”,如《論語》“遊於藝”“求也藝”之“藝”,及《莊子》“說聖耶,是相於藝也”(《在宥》,頁三六七)的“藝”字,主要指的是生活實用中的某些技巧能力。稱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乃是藝的觀念的擴大。西漢初年,則以六經為六藝,故《漢書·藝文志》稱劉歆“奏其《七略》,有《六藝略》”。《世說新語》卷下之上,列有《巧藝》一目,其性質與今日之所謂藝術相當。及魏收作《魏書》,將占候、醫卜、堪輿諸人,列為《藝術列傳》,唐初所修各史因之;雖其中也列有篆書、音律,但大體上無異於陳壽《三國志》所創立之《方伎傳》。唯《新唐書·藝文志》中之“雜藝術類”,《通志》之《藝文略》,《通考·經籍考》之“藝術類”,其內容可謂繫《世說新語·巧藝》篇內容的發展。而清初所修《圖書集成》,卻仍視方伎為藝術,而將其與書畫等列在一起,這反而將上一發展的意義混淆了。近數十年來,因日本人用“藝術”一詞,對譯英文、法文的“Art”,而近代之所謂“Art”,已從技術、技能的觀念中淨化了出來,於是我們使用此一名詞時,也纔有近代的意義。在這以前,隻有個別的名稱,如繪畫、雕刻、文學等,而沒有純淨的統一的名稱。在現時看來,老莊之所謂“道”,深一層去了解,正適應於近代的所謂藝術精神,這在老子還不十分顯著;到了莊子,便可以說是發展得相當顯著了。


    不過在這裡應當預先說明的是,儒道兩家,雖都是為人生而藝術;但孔子是一開始便是意識地以音樂藝術為人生修養之資,並作為人格完成的境界,因此,他不僅就音樂的自身以言音樂,並且也就音樂的自身以提出對音樂的要求,體認到音樂的意境,因而關於先秦儒家藝術精神的把握,便比較顯明而容易。莊子則不僅不像近代美學的建立者,一開始即以美為目的,以藝術為對像,去加以思考、體認;並且也不像儒家一樣,把握住某一特定的藝術對像,抱定某一目的去加以追求。老子乃至莊子,在他們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沒有藝術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種具體藝術作為他們追求的對像。因此,他們追求所達到的境界的“道”,假使起老莊


    於九原,驟然聽到我說的“即是今日之所謂藝術精神”,必笑我把他們的“活句”當作“死句”去理會。不錯,他們隻是掃蕩現實人生,以求達到理想人生的狀態。他們隻把道當作創造宇宙的基本動力;人是道所創造,所以道便成為人的根源的本質;克就人自身說,他們先稱之為“德”,後稱之為“性”。從此一理論的間架和內容說,可以說“道”之與藝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是,若不順著他們思辨的形上學的路數去看,而隻從他們由修養的功夫所到達的人生境界去看,則他們所用的功夫,乃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修養功夫;他們由功夫所達到的人生境界,本無心於藝術,卻不期然而然地會歸於今日之所謂藝術精神之上。也可以這樣地說,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隻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於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並且對中國藝術的發展,於不識不知之中,曾經發生了某程度的影響。但因為他們本無心於藝術,所以當我說他們之所謂道的本質,實繫真實的藝術精神時,應先加兩種界定:一是在概念上隻可以他們之所謂道來範圍藝術精神,不可以藝術精神去範圍他們之所謂道。因為道還有思辨(哲學)的一面,所以僅從名言上說,是遠較藝術的範圍為廣的。而他們是面對人生以言道,不是面對藝術作品以言道,所以他們對人生現實上的批判,有時好像是與藝術無關的。另一是說道的本質是藝術精神,乃就藝術精神的意境上說。人人皆有藝術精神;但藝術精神的自覺,既有各種層次之不同,也可以隻成為人生中的享受,而不必一定落實為藝術品的創造,因為“表出”與“表現”,本是兩個階段的事。所以老莊的道,隻是他們現實的、完整的人生,並不一定要落實而成為藝術品的創造,但此的藝術精神,實是藝術得以成立的後根據。並且就莊子來說,他對於道的體認,也非僅靠名言的思辨,甚至也非僅靠對現實人生的體認,而實際也通過了對當時的具體藝術活動,乃至有藝術意味的活動,而得到深的啟發。例如《齊物論》:“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而所謂道的直接顯露的天籟,實際即是“自己”“自取”的地籟、人籟,並非另有一物,可稱為天籟。所以天籟實際隻是一種精神狀態。但我們不妨設想,莊子必先有作為人籟的音樂(比竹,即簫管等樂器)的體會,纔有地籟的體會,纔有天籟的體會。因此,便也可以說,莊子之所謂道,有的也是就具體的藝術活動中升華上去的。《莊子》一書,這種例子到處都是。正因為如此,所以如本文後面所述,莊子對藝術,實有深刻的了解;而這種了解,實與其所謂“道”,有不可分的關繫。現在先看莊子下面的一段文章: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成《疏》:殷湯樂名),乃中經首之會(成《疏》:經首,咸池樂章名,則堯樂也)。文惠君曰: ,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動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養生主》,頁一一七至一一九,中華書局《莊子集釋》本。後同)


     


    在上面的一段文章中,首先應注意道與技的關繫。技是技能。庖丁說他所好的是道,而道較之於技是更進了一層;由此可知道與技是密切地關聯著。庖丁並不是在技外見道,而是在技之中見道。如前所述,古代西方之所謂藝術,本亦兼技術而言。即在今日,藝術創作,還離不開技術、技巧。不過,同樣的技術,到底是藝術性的,抑是純技術性的,在其精神與效用上,實有其區別;而莊子,則非常深刻而明白地意識到了此一區別。就純技術的意味而言,解牛的動作,隻需計較其實用上的效果。所謂“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可以說是無用的長物。而一個人從純技術上所得的享受,乃是由技術所換來的物質性的享受,並不在技術的自身。莊子所想像出來的庖丁,他解牛的特色,乃在“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不是技術自身所需要的效用,而是由技術所成就的藝術性的效用。他由解牛所得的享受,乃是“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是在他的技術自身所得到的精神上的享受,是藝術性的享受。而上面所說的藝術性的效用與享受,正是庖丁“所好者道也”的具體內容。至於“始臣之解牛之時”以下的一大段文章,乃庖丁說明他何以能由技而進乎道的功夫過程,實際是由技術進乎藝術創造的過程,這在後面還要提到。並且《莊子》一書,還有其他的由技進乎道的故事,這也會在後面提到。


    然則庖丁解牛,究竟與莊子所追求的道,在什麼地方有相合之處呢?,由於他“未嘗見全牛”,而他與牛的對立解消了,即是心與物的對立解消了。第二,由於他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而他的手與心的距離解消了,技術對心的制約性解消了。於是他的解牛,成為他的無所繫縛的精神遊戲。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了由技術的解放而來的自由感與充實感;這正是莊子把道落實於精神之上的逍遙遊的一個實例。因此,庖丁的技而進乎道,不是比擬性的說法,而是具有真實內容的說法。但上述的情境,是道在人生中實現的情境,也正是藝術精神在人生中呈現時的情境。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