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禮記開講(“十三經開講”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48-216
    【優惠價】
    93-135
    【作者】 劉松來唐永芬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78907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1789070
    叢書名:十三經開講

    作者:劉松來,唐永芬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7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對《禮記》的講述,重在四方面內容:一是在評析《禮記》文本的基礎上,采納**的學術成果,對《禮記》各篇進行分類題解;二是努力揭示出《禮記》在儒家經學歷史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三是堅持將《禮記》置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多角度透視,以具體史例來詮釋該書的文化意蘊;四是通過引錄分析《禮記》精華,使讀者建立起對《禮記》思想內涵的較全面印像。

    十三經開講叢書沿襲“開筵講習”的傳統,全面繫統、深入淺出地講述中國文化*為經典的十三部典籍

     
    內容簡介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恐怕很難找到第二種範疇像“禮”那樣深刻而持久地制約著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以至於“禮義之邦”成了這個古老國度最確切不過的代名詞,而“禮教”則成為打開中國傳統文化之門的一把必備的鑰匙。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孟德斯鳩早就敏銳地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特質:“他們(指中國古代統治者)把宗教、法律、風俗、禮儀都混在一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品德。這四者的箴規,就是所謂禮教。中國統治者就是因為嚴格遵守這種禮教而獲得了成功。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用在學習這種禮教上,並把整個一生用在實踐這種禮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傳;生活上的一切細微的行動都包羅在這些禮教之內,所以當人們找到使它們獲得嚴格遵守的方法的時候,中國便治理得很好了。”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恐怕很難找到第二種範疇像“禮”那樣深刻而持久地制約著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以至於“禮義之邦”成了這個古老國度最確切不過的代名詞,而“禮教”則成為打開中國傳統文化之門的一把必備的鑰匙。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孟德斯鳩早就敏銳地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特質:“他們(指中國古代統治者)把宗教、法律、風俗、禮儀都混在一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品德。這四者的箴規,就是所謂禮教。中國統治者就是因為嚴格遵守這種禮教而獲得了成功。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用在學習這種禮教上,並把整個一生用在實踐這種禮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傳;生活上的一切細微的行動都包羅在這些禮教之內,所以當人們找到使它們獲得嚴格遵守的方法的時候,中國便治理得很好了。”
    然而,盡管“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從古到今,人們對它的評價卻是褒貶參半的。褒之者宣稱:“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曲禮上》)“禮”似乎成了人們政治、道德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內容。貶之者則認為:“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在20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筆下,以“仁”和“禮”為核心內容的儒家學說甚至被描寫成為一種“喫人”的怪獸。這種對“禮”褒貶不一的歷史狀況本身就足以啟示後人:“禮”既是一種內涵極為復雜的文化現像,更是人們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首先廓清的重要概念。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而隻要提及儒家學說,“仁”和“禮”這兩個概念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人們的腦際。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禮治主義在儒家學說中占有特殊地位,而一向被視為王道仁政的集中體現的歷史狀況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禮”又是人們開啟儒學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就先秦儒家而言,反映其“禮學”內容的典籍主要有《儀禮》《周禮》和《禮記》。在以上三種典籍中,前兩種主要偏重於典章制度和禮節儀度的記載,隻有《禮記》著重從學理層面闡釋儒家的禮治主義主張。這就使得《禮記》一書在儒家學說,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占地位顯得尤為重要。且不說從《禮記》中抽出的《大學》《中庸》兩篇經典作為“四書”的主要內容,唐宋以後曾經令多少封建學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韓愈《進學解》),單就《禮運》篇提出的“大同”社會理想而言,也足以使無數志士仁人為之神往!
    《禮記》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雖然舉足輕重,但它的內容卻又十分駁雜;而且大至該書各篇主旨的認定、經學性質和文化地位的評價,小至各篇來源及其寫作年代的推測,都存在種種異說。上述問題猶如團團迷霧籠罩在《禮記》之上,從而使讀者,尤其是初學者感到困惑不解。努力廓清籠罩在《禮記》之上的迷霧,使其鮮活的文化內涵得以呈現於世人面前,這正是本書撰寫的動機所在。

    作者簡介

    劉松來,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目錄
    引言
    第一章《禮記》的來源、作者與成書情況
    第一節《禮記》來源及成書年代
    第二節《禮記》各篇作者及寫作年代蠡測
    第三節《禮記》在“三禮”中的地位
    第二章《禮記》分類與各篇題解導讀
    第一節 通論禮意或學術類的篇章
    第二節 專釋《儀禮》的篇章
    第三節 記載孔子師生言行及時人雜事的篇章
    第四節 記載古代制度禮節而帶有考證性質的篇章
    第三章 經學語境中的《禮記》研究
    第一節《禮記》的經學地位與“三禮”的經學性質
    第二節《禮記》經學研究流派概述
    第四章 《禮記》文化視閾中的禮、禮制與禮俗

    引言
    第一章《禮記》的來源、作者與成書情況
    第一節《禮記》來源及成書年代
    第二節《禮記》各篇作者及寫作年代蠡測
    第三節《禮記》在“三禮”中的地位
    第二章《禮記》分類與各篇題解導讀
    第一節 通論禮意或學術類的篇章
    第二節 專釋《儀禮》的篇章
    第三節 記載孔子師生言行及時人雜事的篇章
    第四節 記載古代制度禮節而帶有考證性質的篇章
    第三章 經學語境中的《禮記》研究
    第一節《禮記》的經學地位與“三禮”的經學性質
    第二節《禮記》經學研究流派概述
    第四章 《禮記》文化視閾中的禮、禮制與禮俗
    第一節 禮的起源與演進
    第二節 禮的本質與制禮的原則
    第三節《禮記》與禮制
    第四節《禮記》與禮俗
    第五章《禮記》與宗教祭祀?
    第一節《禮記》中涉及的周代祭祀禮儀的種類
    第二節《禮記》祭祀禮儀的特征 ?
    第三節 周代祭祀禮儀對宗教的背離?
    第六章《禮記》與傳統政治?
    第一節 “大同”、“小康”與儒家的政治理想?
    第二節 禮治主義與儒家的政治學說?
    第三節 修齊治平與儒家的道德政治論
    第四節《王制》《月令》與儒家的施政綱領?
    第七章《禮記》與儒家倫理道德?
    第一節“安上治民,莫善於禮”與“禮”的道德屬性
    第二節 “親親”、“尊尊”、“男女有別”的倫理原則
    第三節 以禮節儀度為內容的道德規範論?
    第四節 以“中庸”為標準的道德修養論?
    第五節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的道德陶冶觀
    第六節 《禮記》與儒家的理想人格
    第八章《禮記》與古代教育?
    第一節 以禮、樂為核心的教育內容
    第二節 教育目的與教學指導思想的初步確立
    第三節 教育制度與教學計劃的科學設想?
    第四節 教育原則與教學方法的全面總結
    第五節 學習方法的初步探討
    第六節 尊師風氣的大力倡導?
    第九章《禮記》文藝美學思想述要
    第一節 “樂”的概念與儒家的藝術本質論?
    第二節 “溫柔敦厚”詩教與儒家的中和之美
    第三節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與儒家的文質論?
    第四節 “審樂以知政”與儒家的文藝政治觀
    第五節 “惟君子為能知樂”與儒家的藝術鋻賞論
    主要引用與參考書目
    後記

    在線試讀
    第一章《禮記》的來源、作者與成書情況

    翻檢汗牛充棟的經學書籍很容易發現,在“十三經”中,歷代學者對《禮記》的評價頗為不一。褒之者稱其為“千萬世道學之淵源,其四十七篇之文,雖純駁不同,然義之淺深同異,誠未易言也”;貶之者則斥其“文多謬誤者,《儒行》《經解》,非聖人之言也,夏後氏郊鯀之篇,皆未可據也”。孰是孰非,實在令初學者難以辨別。通過大量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初步認定,人們之所以會對《禮記》產生種種不同看法,大都緣於對該書來源、作者和成書情況的不同理解。因此,倘若讀者有興趣研讀《禮記》,首先就必須對上述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後纔有可能進一步登堂入室。關於《禮記》的成書情況,我們認為王鍔的博士論文《 禮記 成書考》是至今為止考證最翔實、資料收集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本章的論述擬充分利用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節《禮記》來源及成書年代

    以“禮記”命名的古代典籍雖然名目繁多、情況復雜,但流傳至今的隻剩下兩部:一部為戴德所輯,稱為《大戴禮記》,凡85篇;另一部為戴德從兄子戴聖所輯,稱為《小戴禮記》,全書共49篇。這就是東漢學者鄭玄所說的:“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記》是也;戴聖傳《記》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今存於“十三經”中的《禮記》,即戴聖所輯的49篇《小戴禮記》。
    《禮記》既有大、小戴之分,那麼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什麼樣的關繫呢?換言之,今存49篇《小戴禮記》的來源如何?這自然成了古今《禮記》研究者十分關心的重要問題。

    一、《禮記》來源
    眾所周知,中國現存最早著錄古代書籍的目錄,當首推《漢書?藝文志》。但是,《漢志》中沒有著錄《小戴禮記》49篇和《大戴禮記》85篇,而隻有“《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這樣一句記載。由於《漢志》提到的“《記》百三十一篇”未開列具體篇名,而且篇數也與大、小《禮記》134篇不符,於是便引發了後代無數爭端。爭端的焦點即49篇《禮記》的來源問題。根據王鍔博士《 禮記 成書考》綜述各家的考證結果,關於《禮記》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章《禮記》的來源、作者與成書情況

    翻檢汗牛充棟的經學書籍很容易發現,在“十三經”中,歷代學者對《禮記》的評價頗為不一。褒之者稱其為“千萬世道學之淵源,其四十七篇之文,雖純駁不同,然義之淺深同異,誠未易言也”;貶之者則斥其“文多謬誤者,《儒行》《經解》,非聖人之言也,夏後氏郊鯀之篇,皆未可據也”。孰是孰非,實在令初學者難以辨別。通過大量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初步認定,人們之所以會對《禮記》產生種種不同看法,大都緣於對該書來源、作者和成書情況的不同理解。因此,倘若讀者有興趣研讀《禮記》,首先就必須對上述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後纔有可能進一步登堂入室。關於《禮記》的成書情況,我們認為王鍔的博士論文《<禮記>成書考》是至今為止考證最翔實、資料收集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本章的論述擬充分利用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節《禮記》來源及成書年代

    以“禮記”命名的古代典籍雖然名目繁多、情況復雜,但流傳至今的隻剩下兩部:一部為戴德所輯,稱為《大戴禮記》,凡85篇;另一部為戴德從兄子戴聖所輯,稱為《小戴禮記》,全書共49篇。這就是東漢學者鄭玄所說的:“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記》是也;戴聖傳《記》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今存於“十三經”中的《禮記》,即戴聖所輯的49篇《小戴禮記》。
    《禮記》既有大、小戴之分,那麼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什麼樣的關繫呢?換言之,今存49篇《小戴禮記》的來源如何?這自然成了古今《禮記》研究者十分關心的重要問題。

    一、《禮記》來源
    眾所周知,中國現存最早著錄古代書籍的目錄,當首推《漢書?藝文志》。但是,《漢志》中沒有著錄《小戴禮記》49篇和《大戴禮記》85篇,而隻有“《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這樣一句記載。由於《漢志》提到的“《記》百三十一篇”未開列具體篇名,而且篇數也與大、小《禮記》134篇不符,於是便引發了後代無數爭端。爭端的焦點即49篇《禮記》的來源問題。根據王鍔博士《<禮記>成書考》綜述各家的考證結果,關於《禮記》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認為《禮記》是戴聖刪《大戴禮記》而成
    這個觀點最早見於晉代學者陳邵:

    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

    陳邵,字節良,下邳(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人,西晉泰始(265——274)年間官至給事中。他首次提出《禮記》49篇是戴聖直接從《大戴禮記》85篇刪減而來的,東漢馬融、盧植等禮學家隻是在此基礎上,對《禮記》作了些考證同異的工作。此後,《隋書?經籍志》直接秉承陳邵的觀點,並且進一步發揮說:

    漢初,河間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亦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序之。而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

    按照《隋書?經籍志》的上述說法,《禮記》49篇不但是從《大戴禮記》刪減而來,而且其中的3篇,即《月令》《明堂位》和《樂記》還屬漢末馬融所加。如果除去以上3篇則《禮記》隻有46篇,加上《大戴禮記》85篇,共131篇,正好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的篇數吻合。這種解釋表面上看來似乎已經彌合了鄭玄《六藝論》與班固《漢書?藝文志》關於大、小戴記篇目總數相互矛盾的漏洞,但實際上附會臆測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據《漢書?成帝紀》記載,劉向受詔校書是在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此時《禮記》49篇早已由戴聖編輯定型,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刪劉向所校定書的問題。正由於《隋書?經籍志》存在如此明顯的謬誤之處,所以《禮記》由《大戴禮記》刪減而來的說法實際上也就不攻自破了。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