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漫談弟子規(索達吉堪布獨家簽章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索達吉堪布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國學啟蒙: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ISBN】97875518016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1801638
    作者:索達吉堪布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編輯推薦


    藏傳佛教大德索達吉堪布,遇到國學經典《弟子規》,會發生怎樣的踫撞?

    《漫談弟子規》,就是這樣一部由藏地高僧來講解的國學經典。



    索達吉堪布說:“我作為一個藏族人,以前對漢地的國學文化知之甚少,後來看到這方面的典籍,很喫驚,覺得許多道理非常殊勝,每個人都一定要學。特別是這部《弟子規》,我不但自己學、給別人講,還把它翻譯成藏文,推薦給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也許有人覺得,《弟子規》是小孩子學的,跟成年人沒有關繫。

    然而,索達吉堪布指出:“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們這些大人有嗎?不見得。沒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學,誠如《戒律花鬘論》所說:‘不知理,六十歲也如孩童。’我們大,是大在年齡上,如果道德學問不是那麼踏實,甚至一片空白,為什麼不學呢?而且,大人學了,纔有資格引導孩子。學校重視分數也就罷了,做家長的必須要給孩子補上德育課程,否則,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嗎?沒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麼成長?”



    也許有人覺得,如果對佛教感興趣,應該學《金剛經》、大圓滿,跟儒家經典沒有關繫。

    然而,索達吉堪布指出:“孔孟之道裡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講得確實好。”“人做不好的話,就算出家了,也不會守規矩的,要發心利他更難,要成佛,那太遙遠了。”



    所以,索達吉堪布這本《漫談弟子規》,孩子值得看,大人也值得看;佛教徒值得看,非佛教徒也值得看。

    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對人格培育的益處,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

     
    內容簡介


    這本《漫談弟子規》是索達吉堪布寫給每一個人的。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無論是否學佛,都能夠從中獲益。






    《弟子規》是古人的經典啟蒙讀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樹根。這些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待人接物的道理,看似基礎,然而實際上,當今人們的很多問題,都能在《弟子規》裡找到解決之道。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學習《弟子規》,都有助於提升人生的品質和層次,培養起完善的人格,為工作、生活打好根基。






    本書中,索達吉堪布旁征博引,通過大量世間故事和格言、佛教公案與教證,不僅對這部儒家文化經典進行了深入淺出、通俗風趣的講解,而且從業果、依師、無限生命、大乘菩提心等佛法觀念角度進行了補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索達吉堪布說:“《弟子規》也是佛菩薩的一種加持。”
    作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

    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大德。
    堪布對藏傳佛教的傳統法義學修甚深。為了讓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試圖用現代方式向人們傳遞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魯、斯坦福、哥廷根、清華、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講臺上留下過身影的佛教心靈導師。
    三十多年來,身體力行地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同時,利用空餘時間互譯漢藏經典,從事慈善事業。
    近年參與舉辦過多次論壇會議,與海內外學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環保、和平等問題,探討人類的發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家的。
    對於外界的種種贊譽,他說:“我隻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索達吉堪布






    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大德。



    堪布對藏傳佛教的傳統法義學修甚深。為了讓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試圖用現代方式向人們傳遞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魯、斯坦福、哥廷根、清華、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講臺上留下過身影的佛教心靈導師。



    三十多年來,身體力行地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同時,利用空餘時間互譯漢藏經典,從事慈善事業。



    近年參與舉辦過多次論壇會議,與海內外學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環保、和平等問題,探討人類的發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家的。



    對於外界的種種贊譽,他說:“我隻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已出版書籍:《苦纔是人生》《做纔是得到》《殘酷纔是青春》《能斷》《不離》《有求》《你在忙什麼》等。

    目錄


    自序 / 1



    弟子規原文 /6



    總敘 /001



    入則孝 /007



    出則悌 /061



    謹 /113



    信 /171



    泛愛眾 /219



    親仁 /265



    餘力學文 /287


    結語 /316
    前言
    我很喜歡《弟子規》。
    根據藏傳佛教的傳統,學習和講解一部論典需要傳承,但《弟子規》我是自學的,沒有傳承,感覺內容好就學了一遍。這裡面講的不是佛法,但與佛教不相違,可以幫我們完善人格,很值得學。
    過去傳統上我們重視人的教育,《弟子規》作為古人的啟蒙讀物,孩子們從這一本書裡便奠定了人生基礎。但遺憾的是,在從前的一段時間中,傳統文化一度遭受嚴重打擊,以致後面成長起來的一代與這種理念無緣,因而內在也少了些根基。
    我曾問過許多年輕老師:“你學過孔孟之道嗎?”
    回答全是一樣的——“沒有”。
    既然這些傳統在老師那裡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說學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們太重視物質進步,忽視了心靈繼承。今天的人們很多都不太知道怎麼孝順父母、怎麼誠實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實我們有好傳統,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裡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講得確實好。


    我很喜歡《弟子規》。



    根據藏傳佛教的傳統,學習和講解一部論典需要傳承,但《弟子規》我是自學的,沒有傳承,感覺內容好就學了一遍。這裡面講的不是佛法,但與佛教不相違,可以幫我們完善人格,很值得學。



    過去傳統上我們重視人的教育,《弟子規》作為古人的啟蒙讀物,孩子們從這一本書裡便奠定了人生基礎。但遺憾的是,在從前的一段時間中,傳統文化一度遭受嚴重打擊,以致後面成長起來的一代與這種理念無緣,因而內在也少了些根基。



    我曾問過許多年輕老師:“你學過孔孟之道嗎?”



    回答全是一樣的——“沒有”。



    既然這些傳統在老師那裡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說學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們太重視物質進步,忽視了心靈繼承。今天的人們很多都不太知道怎麼孝順父母、怎麼誠實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實我們有好傳統,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裡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講得確實好。






    許多人以為《弟子規》隻是給小孩子學的,成年人沒必要學,佛教徒沒必要學,出家人更沒必要學。沒錯,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們這些大人有嗎?不見得。沒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學,誠如《戒律花鬘論》所說:“不知理,六十歲也如孩童。”我們大,是大在年齡上,如果道德學問不是那麼踏實,甚至一片空白,為什麼不學呢?



    而且,大人學了,纔有資格引導孩子。學校重視分數也就罷了,做家長的必須要給孩子補上德育課程,否則,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嗎?沒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麼成長?



    還有人想:“那我們出家人不用學吧,這是世間學問,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學呢?”



    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話,即使待在僧團裡,也不會守規矩的,要發心利他更難,要成佛,那太遙遠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人人都要學《弟子規》。小孩子要學,大人也要學,在家人要學,出家人也要學。這本《漫談弟子規》就是我為每一個人寫的。在這裡面,我除了從字面上做簡單解釋外,還借用了世間的故事和格言、佛教的公案和教證,來印證它所闡述的道理。






    我認為,《弟子規》及其背後的傳統智慧不會過時,即使是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因為它講的是如何做人,這些根本的東西,隻要是人,就一定離不開,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猶如一棵樹的根,上面的枝枝葉葉長成什麼樣都可以,常換常新也可以,但是樹根不能動。這棵樹長得越大、時間越久遠,就要越重視根的力量。



    《弟子規》的內容,就是人的樹根、時代的樹根。掌握了它,比熟悉什麼技術都管用,它能讓你懂得如何說話、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業、如何經營家庭,如何與各色人交往、如何遠離各種現代病……



    尤其對漢族人來講,這些道理並不陌生,它是你骨子裡的文化DNA,從父母長輩身上常會看到它的影子。毫無疑問,這是一大筆財富,而且與生俱來,不能輕視。



    我作為一個藏族人,以前對漢地的國學文化知之甚少,後來看到這方面的典籍,很喫驚,覺得許多道理非常殊勝,每個人都一定要學。特別是這部《弟子規》,我不但自己學、給別人講,還把它翻譯成藏文,推薦給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當然,《弟子規》也不是學問的全部,有了它全有、離了它全無,沒有這種高度。它是一部好論典不假,集中講述了做人應該有的基本品性和行為,但是,和佛教的勝義世俗理論相比,還是有距離的。有些人推崇孔孟之道,認為儒教思想是一切學問之,甚至學了佛又擱下佛法,覺得有孔孟思想就夠了,這顯然是不明智的,不了解佛法。



    我也看過四書等儒教經典,今生的道理講得是好,但對緣起、業因果、前世後世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詳細看過了,沒有提及;禪宗的悟道、見性成佛,更沒有。所以,不能把儒教思想跟佛教看成一回事,尤其是學佛的人,不能把這個當全部,用它規範人格行為倒是很好。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般認為,儒教入世、道教出世,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入世,這樣看來,佛教義理要深刻和包容得多。



    為什麼學過佛教經論的人,一看道教儒教觀點,一目了然?我想,這跟佛教尤為擅長對心的認知有關。有學者指出,儒教的作用是治世,道教修身,而佛教治心。治心就是對治內心的煩惱,這是佛教的特色,能了解如何治心的人,你想想,看修身治世之理,應該不難。



    對於有聞思基礎的人來說,這些道理好懂;但有些在佛教理論上不是特別專業的人,可能要調整一下認識分寸。






    《弟子規》的作者是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間秀纔,祖籍山西,清初著名學者和教育家。自學時,我感覺這個人了不起,用語簡練,說理準確,同時又蘊含深意。



    本論初名為《訓蒙文》,後經賈有仁先生修訂,更名為《弟子規》,從此沿用至今。



    所謂“弟子”,狹義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師的學生;而從廣義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稱弟子,佛教徒是三寶弟子、上師的弟子,非佛教徒是老師的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學到老,永遠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為規範叫“規”。總之,不論年齡大小,想做個合格的弟子,就要學習本論。



    本論隻有九十頌,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著順口而且好記,所以好讓孩子每天早上讀一遍。



    對小孩子來講,這裡面的內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沒關繫,隻要先記在心裡,將來口言身行,是自己的東西就能用上。能用來幫我們斷惡修善的,不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格言,我認為,都是善妙之理。



    所以,《弟子規》也是佛菩薩的加持。






    我在2009年簡單講過一次《弟子規》,近期拿出來重新翻閱,憶起這個時代的種種,又有了一些更深的體會。誰都知道,《弟子規》是儒教經典,而我在此結合了佛教理念進行解讀,也許會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但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會帶來另一番滋味、另一種啟示。



    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可以泡上一杯茶,找個舒服的地方,打開來看看……






    索達吉



    藏歷木羊年六月初四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之吉祥日


    2015年7月20日
    媒體評論
    堪布晉美彭措法王的弟子慈誠羅珠堪布與索達吉堪布都非常傑出。——宗薩仁波切

    索達吉堪布是一位有成就的學者,著名的上師,他是偉大的法王晉美彭措之法脈傳承中,寧瑪教法和“大圓滿”法的真實護持者。——索甲仁波切

    從索達吉堪布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佛法的功德。——本傑明伯根,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

    索達吉堪布並不是一位否定所有新事物的保守主義者,也不是一位政治家,同時也沒有為了自己的快樂在山洞裡靜坐。堪布是入世的,但*以深入理解和闡釋佛教教義為前提。這方面堪布做得非常出色。——範彼德,德國馬普所所長


    堪布晉美彭措法王的弟子慈誠羅珠堪布與索達吉堪布都非常傑出。——宗薩仁波切






    索達吉堪布是一位有成就的學者,著名的上師,他是偉大的法王晉美彭措之法脈傳承中,寧瑪教法和“大圓滿”法的真實護持者。——索甲仁波切






    從索達吉堪布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佛法的功德。——本傑明伯根,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






    索達吉堪布並不是一位否定所有新事物的保守主義者,也不是一位政治家,同時也沒有為了自己的快樂在山洞裡靜坐。堪布是入世的,但*以深入理解和闡釋佛教教義為前提。這方面堪布做得非常出色。——範彼德,德國馬普所所長






    索達吉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現出藏傳佛教的現代性。索甲仁波切、宗薩仁波切、涅頓秋林仁波切和已圓寂的秋陽創巴仁波切等,是藏傳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樣,索達吉堪布在中國等東方國家,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約翰威特,美國哈佛大學佛教協會負責人






    索達吉堪布是復興藏傳佛教的領軍人物之一。——安娜貝拉皮特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






    索達吉堪布是當代藏傳大乘佛教中尊貴的上師。——埃亞爾阿維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在線試讀
    很多人都聽說過《弟子規》,但它到底講了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繫?或許,本書可以給你一點啟示。

    為什麼要了解古人的智慧?
    凡夫的語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學,又學不到東西,說不定還會傷害自己,所以《弟子規》教誡:“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做人不容易,很多時候要從這些“小地方”留心,千萬不要以為看看無妨。現在雜書多,流行的歌或視頻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本來還挺聰明的,現在變笨了,本來很有志向的,現在變脆弱了。所以,要在點點滴滴上注意,否則積重難返,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再也不會對聖人的教誨感興趣了。


    出家人也講孝道嗎?
    佛陀時代有一位阿羅漢,父母非常貧窮,他想供養,又不知是否違背戒律,於是去請示佛陀。佛陀召集僧眾,開許說:“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可見,出家人供養父母,是合乎律制的。
    有人學了點中觀,就把父母觀“空”了,父母說什麼都不理不睬,這是不對的。
    學了佛就不用孝順父母了?佛陀沒有這麼教過。佛陀說,父母是我們的恩田,是嚴厲對境——你孝順父母,功德很大;違逆父母,過失也一樣大。所以,不管父母有沒有學問,一個有教養的人,無論你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順、恭敬、供養父母。
    那出家人這樣做,是不是一種執著呢?
    是一種執著。就像漢地的懶殘和尚,他為養活母親,甚至典當了袈裟去換米。但結果呢?他的執著不僅沒有影響修行,反而讓他成就了。

    作為出家人,您怎麼對待您的母親?


    很多人都聽說過《弟子規》,但它到底講了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繫?或許,本書可以給你一點啟示。



     



    為什麼要了解古人的智慧?



    凡夫的語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學,又學不到東西,說不定還會傷害自己,所以《弟子規》教誡:“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做人不容易,很多時候要從這些“小地方”留心,千萬不要以為看看無妨。現在雜書多,流行的歌或視頻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本來還挺聰明的,現在變笨了,本來很有志向的,現在變脆弱了。所以,要在點點滴滴上注意,否則積重難返,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再也不會對聖人的教誨感興趣了。



     



     



    出家人也講孝道嗎?



    佛陀時代有一位阿羅漢,父母非常貧窮,他想供養,又不知是否違背戒律,於是去請示佛陀。佛陀召集僧眾,開許說:“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可見,出家人供養父母,是合乎律制的。



    有人學了點中觀,就把父母觀“空”了,父母說什麼都不理不睬,這是不對的。



    學了佛就不用孝順父母了?佛陀沒有這麼教過。佛陀說,父母是我們的恩田,是嚴厲對境——你孝順父母,功德很大;違逆父母,過失也一樣大。所以,不管父母有沒有學問,一個有教養的人,無論你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順、恭敬、供養父母。



    那出家人這樣做,是不是一種執著呢?



    是一種執著。就像漢地的懶殘和尚,他為養活母親,甚至典當了袈裟去換米。但結果呢?他的執著不僅沒有影響修行,反而讓他成就了。



     



    作為出家人,您怎麼對待您的母親?



    我經常感到慚愧,我母親來佛學院出家十五年了,但我沒有為她做過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不過,讓我比較欣慰的是,我從來沒有跟母親吵過架。有看不慣的地方,我會用委婉的語氣提醒她,她一聽就懂,懂了就改了。改了,我就放心了。



    我一直認為母親很聰明,如果她識字,智慧肯定超過我,我經常跟她這麼說。不過,雖然母親不識字,卻能背誦《極樂願文》《普賢行願品》《度母贊》等文字,我小時候會的那些都是她教的,母親的記性很好。



    我確實沒有為母親做過什麼。也是忙吧,多上課前去看她一下,也就一分鐘,不過母親挺安慰的。一分鐘左右我就離開那兒,來上課了。這是我的孝順方式,和古人、世間以及佛教界中那些孝子比,很慚愧。



     



     



    現在微信上有各種信息,很多以前沒見過,多學這些有好處嗎?



    博而不專會落於浮泛,形不成有力的深度,就像莊子說的:“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他告訴我們,修道忌諱的是雜,雜了心就不一,就多;多了就無法攝持並向內專注,就擾;擾了就會落入憂慮和糾結;憂慮糾結,就修不下去了。



    薩迦班智達教誡:“智者學習諸知識,究竟一門通世間,愚者雖是見識廣,不能照明如星光。”他把群星和太陽做了一個對比:群星雖然遍布虛空,卻無力遣除黑暗,太陽隻有一枚,卻能遍照世間。



    《荀子·勸學》裡也有一個比喻:“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鼯鼠是一種小飛鼠,有點像松鼠,它能飛,卻飛不上屋頂;能攀,卻爬不上樹梢;能遊,卻渡不過小水溝;能跑,卻趕不上人走;能藏,卻蓋不住身體。它有五種技能,卻沒有一樣拿得出手,很悲哀。



    由此我們了解,求真知,需要深入。



     



     



    所謂的應機施教,是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論語·先進篇》有這麼一段情節:



    子路問孔子:“當我聽到一個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嗎?”



    孔子說:“你的父親和哥哥都健在,為什麼不問問他們,卻聽到了就做?”



    冉有問:“聽到一個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嗎?”



    孔子說:“聽到了就要立即去做。”



    公西華在旁感到奇怪,問道:“老師,他們兩人的問題一樣,為什麼您的回答卻不同呢?”



    孔子說:“冉有為人猶豫、退縮,所以我鼓勵他果斷一點;子路勇氣過人,但遇事往往思慮不周,所以我抑制一下他的衝動,讓他三思而行。”



    這種因人而異卻又恰到好處的教育方式,隻有真正的智者纔做得到,然而,這樣的人確實不多。



    《君規教言論》中說:在一個大國裡,一定有賢善的人,有卑劣的人,什麼樣的人都有。正因為了解到什麼眾生都有,而眾生的根機、意樂、性格、智慧等又都不同,佛陀纔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以便恰當地利益每一個眾生。



    這就是應機施教,或說因材施教。



     



     



    佛教有什麼可打動人的?



    聖天論師在佛教歷會講理,他一生的辯論事業中,勝伏過許多外道。晚年時,尊者又贏了一位婆羅門。婆羅門心服口服,但他有個弟子不服,他想:“既然我的上師辯不贏你,那我就用刀贏你。”



    於是他跟蹤尊者,但始終無從下手。直到有一天,當尊者獨自一人在樹下禪修時,他跳出來,說:“今天我要用刀贏你。”邊說邊狠狠砍了尊者一刀。



    雖然身上中刀,但尊者依然慈悲地對他說:“真理豈能被刀劍勝伏?你趕快走吧,我的弟子裡有很多還沒有得無生法忍,有執著,他們會追殺你的。”



    來人一聽,知道尊者有著非同一般的境界,馬上心生慚愧,跪在地上祈求懺悔。



    “快走!”尊者強迫他離開了。



    過了一會兒,弟子們回來了,見尊者躺在血泊裡,知道有人殺害師父,要去追。這時尊者用後一口氣說:“這是前世的因緣,不要追了,放過他。”說完,便圓寂了。



    殺人者的師父被佛教的智慧折服,殺人者則被佛教的慈悲折服,從這裡我們就知道,千百年來,佛教之所以得到無數人的相信和景仰,就是因為它的教義和實踐完全說明,它是包含智慧和慈悲的真理。



     



     



    像《弟子規》這樣的人格教言太淺,為什麼不提倡學空性?



    以我多年的經驗看,人格教言雖淺,但學一句,與人交往時就會起到一分作用。如果這些從誰的言行舉止中體現出來,我會推知,他的內在一定有相應的智慧和美德;有時我甚至相信,他是有修證的。



    所以,《弟子規》裡雖然沒有講空性,也沒有講一些前世後世、業因果的道理,但是,它以整個儒家思想為背景,用簡潔的語句,將道德修養的基礎和框架完整介紹出來,是非常難得的,很值得學。



    學習這部論典,不學佛的可以做個好人,學佛的可以在夯實人格的同時,將它轉為解脫之因。內心熏下善的習氣,總歸是好的,對今世來世都好。因此,作為修行人,我們發起菩提心以後,就應該把一切善行攝入克己和利他的行持裡——凡對眾生有利的,就做;凡對眾生有害的,就不做。這樣你就是在做人,在修行。



    那這樣做,和空性相違嗎?不相違。



    了解佛法的人知道,空性和慈悲是互相啟發的,一個人越了解空性,就越重視利他行為,這是規律。不了解的人以為,做人的道理淺、空性的道理深,因而不重視人規。然而事實上,忽視人格修養,一方面得不到利益,一方面也說明,他對空性其實並不了解。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