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高術莫用 《逝去的武林》續篇 薛顛傳世之作 武學尊師李仲軒家世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93-280
    【優惠價】
    121-175
    【作者】 李幗忠,徐駿峰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09921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20099214
    作者:李幗忠,徐駿峰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是《逝去的武林》續篇。由“家世”和“武學”兩部分組成。


    前者由武學大家李仲軒19152004的後輩講述自鴉片戰爭至今,李仲軒的父繫和母繫家族成員在歷史大變遷中的個人命運,以及他們眼中李仲軒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細節。凸顯了一支百年世繫的血脈和文化傳承。



    後者是像形術探佚。像形術是民國武術**高手薛顛的傳世之作,已經湮滅半個世紀之久。李仲軒生前的*後歲月便是講解像形術。本書根據薛顛《像形拳真詮》和李仲軒口傳,對像形術進行了完整的闡釋和解析。


         逝去的武林》曾在武術專業雜志《武魂》上連載,在未出版前已轟動國內外武術界,初版即成為暢銷書。


    鳳凰衛視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做了介紹,梁文道主持的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主持的《小崔說事》欄目均做了專題推介。


     


    薛顛的口氣之大,說像形術的先賢有伏羲、陰康、黃帝、孔子、華佗,隻是他們沒有將像形術化為拳,像形術在他們手中以易經、舞蹈、中醫、吐納禪定的形式流傳下來,現在由我以拳術的形式流傳。


    薛顛說武術的真實情況是,四肢軀干可以擊人,發聲、皮膚也可以擊人,甚至擊人於在數步之外。薛顛自評“言以離奇,實習則明”——你沒見過,但我練到了。


     武學尊師李仲軒家世  凸顯京津地區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薛顛傳世之作——像形術 領悟人與自然的奇妙關繫  一種開悟入道的修煉法

     
    內容簡介

    本書是《逝去的武林》續篇。由“家世”和“武學”兩部分組成。


     


        掌風拳影裡的中國   彰顯一脈華夏文明的千古傳承 



        一代武學宗師口傳心授  獨步天下的技擊與養生之法 



        香港電影金像獎得主徐皓峰“民間武術”三部曲



        《逝去的武林》《高術莫用》《武人琴音》演繹武人百年命運






        同出尚師門下的武學大家李仲軒、韓伯言先生分別講述民國時期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祥和薛顛的言行、造詣實錄上世紀至今百年傳承中,武林中人的生活情境、習武者特有的思維意識和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身體訓練法門秘傳與絕技之外,更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餘音“三部曲”作為“中華武學*時期的*後見證”,除了繫統整理代表武術實戰*水平——形意拳的珍貴史料和拳理,還根據薛顛《像形拳真詮》和李仲軒口傳,對像形術進行了完整的闡釋和解析;另有尚門韓傳形意拳心法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戰刀法。




    前者由武學大家李仲軒(1915~2004)的後輩講述自鴉片戰爭至今,李仲軒的父繫和母繫家族成員在歷史大變遷中的個人命運,以及他們眼中李仲軒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細節。凸顯了一支百年世繫的血脈和文化傳承。

    後者是像形術探佚。像形術是民國武術*高手薛顛的傳世之作,已經湮滅半個世紀之久。李仲軒生前的*後歲月便是講解像形術。本書根據薛顛《像形拳真詮》和李仲軒口傳,對像形術進行了完整的闡釋和解析。

    李仲軒(1915~2004) 名軏,字仲軒,天津寧河縣人。師從形意拳三位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武林名號“二先生”。其父繫和母繫均為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家族。34歲自武林退隱,後在北京西單一家電器商店值夜為生。因遵守師父尚雲祥的規定,一生未收徒弟。晚年在《武魂》雜志上發表繫列文章,作為“中華武學*時期的*後一位見證者”,披露了珍貴的史料和拳理。



    作者簡介

    李幗忠:

    職業為醫生。形意拳名宿李仲軒的姪女,增協助父親整理天津李氏王氏家族史料。

    其父為李仲軒兄長李轅(字捷軒),天津寧河縣文史所榮譽研究員。

    徐駿峰:

    自由寫作者。曾為報社記者和雜志撰稿人。李幗忠次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和兄長徐皓峰追隨李仲軒先生一個時期。


        李仲軒(19152004) 名軏,字仲軒,天津人。師從形意拳三位大師唐維祿、、薛顛,武林名號二先生。其父繫和母繫均為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家族。34歲自武林退隱,後在北京西單一家電器商店值夜為生。因遵守師父尚雲祥的規定,一生未收徒弟。晚年在《武魂》雜志上發表繫列文章,作為中華*時期的後一位見證者,披露了珍貴的史料和拳理。

    目錄
    《高術莫用》目錄
    前言:貞觀二年 停祭周公 徐皓峰
    上編
    李仲軒家世
    一、王鷹憶舊
    1、我的爺爺
    2、我的父親
    3、我與李仲軒
    二、李幗忠憶舊
    1、王門女子
    2、掌門人
    3、李家與李仲軒
    下編
    像形術探佚

    《高術莫用》目錄

    前言:貞觀二年 停祭周公 徐皓峰

    上編

    李仲軒家世

    一、王鷹憶舊

    1、我的爺爺

    2、我的父親

    3、我與李仲軒

    二、李幗忠憶舊

    1、王門女子

    2、掌門人

    3、李家與李仲軒

    下編

    像形術探佚

    一、拳理

    1、師承淵源 武藝道藝

    2、九要八論 活子活午

    3、樁法入道 抻筋撥骨

    4、三步調息 點睛修心

    5、六書能戰 八性傷敵

    6、寸踐弓八 三角縱跳

    7、五法用中 八像合卦

    二、五法

    1、無極轉太極

    2、飛法

    3、雲法

    4、搖法

    5、晃法

    6、五法合五行

    三、八像

    1、八卦先後天

    2、龍像

    3、虎像

    4、馬像

    5、牛像

    6、像像

    7、獅像

    8、熊像

    9、猿像

    後記 單峰劍 徐皓峰



    前言
    《高術莫用》新版後記 : 單鋒劍徐皓峰
    武打片在三十年代被國民黨禁了,武俠小說在五十年代是毒草。大陸八十年代的武術熱,晚於香港二十年,來於電影《少林寺》的催化,基礎是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街頭械鬥。
    六十年代末“每條胡同都死人”的暴烈不長,八十年街頭少見死人,多是頭破血流。
    那時自行車是奢侈品,遇上過幾次一腦門血的人排隊上公共汽車,他們不加塞,也沒人給他們讓座。那時的人如野生動物般可以自愈,不去醫院,坐車回家。
    六七十年代的經典械鬥兵器是鐵锨,鏟煤鏟土磨得銳如刀刃,利於群毆。八十年代經典是單鋒劍,單鋒劍就是劍型匕首,三五人衝突用,社會風氣好了許多。
    單鋒劍隻開一邊刃,另一邊留著不開,等於刀背,劍成刀用。清朝腰刀也會在刀背開刃,稱為反刃,刀頭成了劍尖,刀成劍用。
    一道刃上取舍,就混了刀劍的身。 《高術莫用》新版後記         單鋒劍


    徐皓峰



        武打片在三十年代被國民黨禁了,武俠小說在五十年代是毒草。大陸八十年代的武術熱,晚於香港二十年,來於電影《少林寺》的催化,基礎是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街頭械鬥。



    六十年代末“每條胡同都死人”的暴烈不長,八十年街頭少見死人,多是頭破血流。



       那時自行車是奢侈品,遇上過幾次一腦門血的人排隊上公共汽車,他們不加塞,也沒人給他們讓座。那時的人如野生動物般可以自愈,不去醫院,坐車回家。



       六七十年代的經典械鬥兵器是鐵锨,鏟煤鏟土磨得銳如刀刃,利於群毆。八十年代經典是單鋒劍,單鋒劍就是劍型匕首,三五人衝突用,社會風氣好了許多。



    單鋒劍隻開一邊刃,另一邊留著不開,等於刀背,劍成刀用。清朝腰刀也會在刀背開刃,稱為反刃,刀頭成了劍尖,刀成劍用。



       一道刃上取舍,就混了刀劍的身。



       單鋒劍反手持,貼在小臂下,具隱蔽性,利於偷襲。我的初中,大門向北開,京城老話說是出流氓的風水。一日中午,校門口聚滿人,看兩人打架。他倆總不打,人越聚越多,忽然退潮般散開,一人亮了刀。



       亮得不帥,一掏刀就掉在了地上,拾起來假追幾步,見敵方逃了,自己也走了。我們事後分析,估計他是故意失手,為人都看見,驚走了人,他就得勝了。



     那刀是單鋒劍。求勝,而不是弄死誰——這種風度是哪來的?《嶽飛傳》寫金宋之戰,兵馬千萬廢棄不用,兩軍各派一將單挑,敗了就掛免戰牌,難有戰役。



    以為《嶽飛傳》瞎說,那是動物世界的事,獅群、狼群、猴群裡爭王,都是單挑,沒有伸援手的。



    後讀書看到人間有過,遠在周朝,諸侯間大軍對壘如體育比賽,各出幾輛戰車打打,有了勝負就談判了。到秦始皇,徹底沒了這事,打仗就是一擁而上。



       民間保持著周風,清末土匪還這樣,一個人上山,單挑土匪頭子,勝了山寨就是他的,土匪頭子自己下山。京津混混也這樣,老混混挨了打,就讓出自己的街。



    我一直好奇這種古法是如何傳承下來,土匪、混混在五十年代都剿滅了,事隔三十年,八十年代學生聚眾打架,來很多人,結果往往單挑------誰教給學生們的?一本《嶽飛傳》,引發了年輕人基因裡周朝意識的復蘇?



       是六十年代末京城外的軍隊大院子弟教的,他們跟敵人學的。他們的敵人是城區裡的頑主,頑主是新生的混混,有了新名。五十年代老混混被剿滅,混混畢竟是清朝既有的階層,遺風強烈,隔了十年,還能學到。



    晚清混混打架,不能進人家門。躲到家裡就安全了,進屋打人者沒品格,因為驚擾了別人父母子妻。再大的仇,也不能砸別人家,砸了要挨罵——這種老規矩,六十年代末的頑主保持著,暴力是有底線的。



    所以紅衛兵抄家,在大院裡暢行無阻,在胡同裡,老民老戶受不了,砸人家是古來大忌,常有老混混或新頑主來勸的事,甚至動手打了紅衛兵,結果被送去勞改。那時的壞人有規矩,破了下限,看著心裡別扭,要主持公道。



    大院子弟從小上蘇聯式幼兒園、內部中小學、看內部放映的外國電影,本應洋範,卻嚴重痞氣,滿口髒話。都因為跟頑主打架,對我們影響的往往是我們的敵人。



    晚清京津的混混基本沒了髒話,裝得跟賬房先生似的,半文化人半商人的作派,小混混纔罵罵,髒話多的是腳行車夫,干活累,喜歡罵。頑主沒有混混的口德,因為他們多是在新時代落魄的小手工藝者的後代,父輩心理不平衡,喜歡罵,從小學的。



    大院子弟生活優越,當時髦來學罵,語氣和神態都經過揣摩,一見面甩一句利索的髒話,覺得帥。如小孩學結巴,學了就難改口,至今喜歡。



    亮刀,嚇走人,就完事了。單鋒劍在晚清街頭便有,鬥毆以不死人為原則,所以會有單鋒劍,以不開刃的一面應敵,急了纔刃向外。



    單鋒,是給人活命。



    更多的時候,帶它不是扎別人,是扎自己。遇到事,扎自己大腿一刀,對方就服了你的蠻力,收兵了。甚至亮刀後,就把刀遞給敵人,說:“今兒這事這麼辦,有本事弄死我。”



    ——晚清的事,在八十年代回光返照,我這代人應都圍觀過這場面。



    民間意識是不壞人家、不取人命,你擺出視死如歸的譜兒,對方就服了,沒事了。



    八十年代經濟搞活後,利益之爭巨大,電臺裡播《嶽飛傳》評書,集貿市場有了死人的事。單峰劍能殺人了,成了。



     



    20142

    媒體評論
    白描的歷史講述逝去的武林
    網友:走路看風景
    關於武術,書中寫道:“薛顛開誠布公地說:‘現今談武術的人,都拿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洗髓、易筋等詞彙,逢人便講,成了口頭禪,但你要問他具體練法和步驟,他就張口結舌,答不出了。但我能說清楚。’”此外我們所接觸到的“武術”一詞,除卻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莫過於電視上總在轉播的武林大會,過於花哨的招式,以回合制代替瞬間擊中。李仲軒李老說像形術的“像形”後面還有兩個字,為“像形取意”。薛顛言:“有像有意,不成妙意;即像即意,不可思議。”正所謂“動作和精神分崩離析,各逞其能,是不協調;動作與精神相互配合,也是下乘”;“精神就是動作,動作就是精神”,纔是像形術的路徑。作者的文字略顯簡單,卻傳達出了更深的涵義。
    《高術莫用》記錄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段段雋永的歷史,關於李老,關於薛顛,關於武術。
    ?

    白描的歷史講述逝去的武林

    網友:走路看風景

    關於武術,書中寫道:“薛顛開誠布公地說:‘現今談武術的人,都拿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洗髓、易筋等詞彙,逢人便講,成了口頭禪,但你要問他具體練法和步驟,他就張口結舌,答不出了。但我能說清楚。’”此外我們所接觸到的“武術”一詞,除卻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莫過於電視上總在轉播的武林大會,過於花哨的招式,以回合制代替瞬間擊中。李仲軒李老說像形術的“像形”後面還有兩個字,為“像形取意”。薛顛言:“有像有意,不成妙意;即像即意,不可思議。”正所謂“動作和精神分崩離析,各逞其能,是不協調;動作與精神相互配合,也是下乘”;“精神就是動作,動作就是精神”,纔是像形術的路徑。作者的文字略顯簡單,卻傳達出了更深的涵義。

    《高術莫用》記錄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段段雋永的歷史,關於李老,關於薛顛,關於武術。

    ?

    不能動粗,就隻好逝去了

    網友:虎兒

    幾年前《逝去的武林》出版,標榜著一個真實的武林。看似打碎了大家心理的那份期望,實際上卻激起大眾強烈的好奇心。人們渴望知道他們心中故事的真實來源,渴望沒有修飾的“硬派武俠”帶來的全新感受。

    《逝去的武林》講得是一代形意拳大師李仲軒的故事,對它愛不釋手的卻多是不習武的文化人,是心中有浪漫的人。如今這個繫列的書出了姊妹篇《高術莫用》,給他題字的依舊是一個文人,還是一個著名的文人。莫言先生說起話來高深莫測,一句“高術不可妄用”倒是引起一些外行的誤解來。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練武的人居然能有這樣高的文化修養。為該繫列圖書*冊做整理工作的徐皓峰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經提到,李老曾指導過他刪去書中的大部分內容,教他如何“取其精華”。就算在傳承形意拳的過程中,心中也有恰當的取舍,這是大家的風範,也算得真正做到了高術不妄用。《高術莫用》上篇中的口述史部分,記錄了李仲軒老人拜師以外的家族故事,我們也可在其中看到一些他與文化的淵源。

    李老的祖上有抗擊英軍的將領,有在民間享有很高威信,智擒飛賊的英雄(甚至被編成戲劇來傳頌),還有在維新變法年代有顯赫地位朝中大臣。這是一個有貴族血統的家庭。我通常說“三代出貴族”,這種骨子裡的傲氣,和高貴文化修養其實一種遺傳,家族環境的遺傳。所以到了後面的一代,雖然已經不算是貴族,沒有了以往的家勢和地位,可是那個落魄的怪人王守謙,依舊能畫一手漂亮的圖畫,講上流利的法語,保持著貴族應有的秉性和纔情。人們纔對他有了一個評價,稱之為:“*後的名士”。

    在《高術莫用》下篇中,是對薛顛《像形拳法真詮》的繫統講解,雖然術語頗多,也有勾引文人讀下去的一些細節。形意拳是內家拳,講究內外兼修。它學習十二種動物的形來克敵制勝,練到極致仿佛神獸附身,這對於文人來說,是一種浪漫;它講究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在哲學成面上來參悟拳法,這對於文人來說,是一種浪漫。形意拳雖是內家拳法,但是打起來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對戰制敵*為實用,在戰亂時期是國人保衛家園的好本領。這對於文人來說,更是天大的浪漫。都說“千古文人俠客夢”,做這個夢的人不在乎故事中有多少瑰麗的想像,而是與他們的心中產生了多大的共鳴。

    與其說《逝去的武林》繫列是寫給習武之人的書,倒不如說是寫給那些不會武功的人看的書。但是在習武精神和文化傳承上,它已經做得很出色了。

    發現了“武功秘籍”的驚喜

    網友:秦客

    每一個男孩的少年時代都有一個武俠夢,夢中的白衣少年“行俠仗義、除暴安良”。

    一天,一位編輯朋友介紹我讀一本《逝去的武林》的書,少年時代所有的武俠夢一下又被激活了。做不了武林高手,可以讀一讀有關武林高手的書。夢想無法實現了,與夢想的距離更接近一些,摸不著,卻可以看得見了。

    又一次,還是那位編輯朋友,她又介紹我讀了一本《高術莫用》的書,這是上一本書的續篇,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武術類的圖書。書中介紹了武術家、形意拳大師李仲軒的家人家事,也對民國時期天津國術館館長、武術大家薛顛創立的像形術武學從“拳理、法、像”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佛道哲學詮釋拳理,並獨特地引入“形聲、會意”等造字六書來說明對抗的技巧,充分體現了“文武相通”、“相互參悟”的武學精神。另外書中還涉及李家與康有為、梁啟超、徐悲鴻、秋瑾等近現代文化名人的密切交往,每一段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

    《高術莫用》講述了武林、武術、高手的一些事。如果,這本書能讓習武的讀者讀到“感同身受”的共鳴,那麼,我以不習武讀者的名義說出我的感受:同樣有一種發現武功秘籍般的意外驚喜,就像在少年時代得到了一本“如來神掌”的一樣興奮。什麼是武術,武術就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方法。按照一定的結構與勁力連結而成的拳術套路。什麼是武林,就是武術界。如果,把武林當作江湖,套用當下的一句流行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高手”了,一向惜墨如金的小說家莫言先生看到此書,寫下了“高術不可妄用”七個字。這七個字不單隻是對這本書的感受,更是一種對所有人的人生觀、哲學觀、處世觀。

    書中李仲軒這位當年維新變法中的少年豪俠、民間戲劇盛贊的擒賊英雄、鴉片戰爭中抗擊英軍的威武將軍、中華武學*後一個高峰期的*後一位見證者已作古,昔日的武林已經不再了,江湖已遠去了,但中華的武學精神和信念猶在。

    這本書寫出了武林的空前盛世,寫出了武術文化的真諦精粹,寫出了武術精神的內在世界,她的影響將和中華武術一樣,會更深,會更遠。



    在線試讀
    1、王門女子
    李仲軒的母親王若萳,是近代愛國將領王錫朋的重孫女。王錫朋55歲時,在鴉片戰爭抗擊英軍陣亡,官至“從一品”。
    1841年10月,浙江舟山抗英保衛戰維持了六個晝夜,中方官兵每日每人隻有三碗稀粥。當炮管熱得紅透,不能再發炮彈時,王錫朋率將士以長矛砍刀與英軍對殺,共打退英軍九次進攻。
    王錫朋右耳部受傷後,仍堅持戰鬥,終頭部中彈而死。在清朝的官方紀錄中,他的尸體周圍有十多名英國士兵的尸體。
    在中國檔案館編寫的《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選》中,記載他率領的壽春兵殺敵多。英國占領舟山後,將王錫朋的尸體碎尸了,沒有尸身。蘆臺老家墳地埋葬的是他的衣冠。
    王錫朋1808年中了武舉人,28歲入京任二等差官。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同時精通兵法。他任壽春總兵後,壽春部隊以打硬仗著稱,有“敵見壽春兵即遠遁”的說法。
    他在民間號稱“仁義將軍”,因為他善待下屬士兵,從不擾民。一次行軍途中見一名士兵無傘,便叫士兵和自己共用一把傘。在一次行軍途中遇到了一個被遺棄的男孩,就將這男孩收作了馬童。
    這位馬童調教馬有絕活,出現了多次馬通靈的事。王錫朋在行軍路上,馬突然不走了,鞭打無效,馬馱著王錫朋向另外一條道上跑,死活不走預定路線,王錫朋心有靈犀,就此改了道。後來查明,預定路線上有敵人埋伏。
    馬童跟隨了他十八年,曾在戰場上將王錫朋從死人堆裡背出來。所以在蘆臺王錫朋的墓旁,便是馬童的墓。僕人葬在了主人家的墳地裡——這破例的事情,在北方廣為傳頌。
    著名的京劇武戲《鐵公雞》便借用了王錫朋和馬童的典故。鐵公雞是一位太平天國將領,一毛不撥是鐵公雞,形容人吝嗇金錢,這裡則說的是這位太平天國將領賞罰分明,治軍嚴格得一絲不苟。
    《鐵公雞》中有名的一段戲,就是描寫清軍將領相榮中了鐵公雞的埋伏,倉皇而逃的情景,後相榮昏迷,由他的馬童張家祥背他逃出了火海。這是一段難度很大的戲,要以舞蹈來反應相榮的心情,相當於音樂裡的華彩段落。當時天津人多說這段戲借用的是王錫朋和馬童的典故。

    1、王門女子

    李仲軒的母親王若萳,是近代愛國將領王錫朋的重孫女。王錫朋55歲時,在鴉片戰爭抗擊英軍陣亡,官至“從一品”。

    1841年10月,浙江舟山抗英保衛戰維持了六個晝夜,中方官兵每日每人隻有三碗稀粥。當炮管熱得紅透,不能再發炮彈時,王錫朋率將士以長矛砍刀與英軍對殺,共打退英軍九次進攻。

    王錫朋右耳部受傷後,仍堅持戰鬥,終頭部中彈而死。在清朝的官方紀錄中,他的尸體周圍有十多名英國士兵的尸體。

    在中國檔案館編寫的《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選》中,記載他率領的壽春兵殺敵多。英國占領舟山後,將王錫朋的尸體碎尸了,沒有尸身。蘆臺老家墳地埋葬的是他的衣冠。

    王錫朋1808年中了武舉人,28歲入京任二等差官。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同時精通兵法。他任壽春總兵後,壽春部隊以打硬仗著稱,有“敵見壽春兵即遠遁”的說法。

    他在民間號稱“仁義將軍”,因為他善待下屬士兵,從不擾民。一次行軍途中見一名士兵無傘,便叫士兵和自己共用一把傘。在一次行軍途中遇到了一個被遺棄的男孩,就將這男孩收作了馬童。

    這位馬童調教馬有絕活,出現了多次馬通靈的事。王錫朋在行軍路上,馬突然不走了,鞭打無效,馬馱著王錫朋向另外一條道上跑,死活不走預定路線,王錫朋心有靈犀,就此改了道。後來查明,預定路線上有敵人埋伏。

    馬童跟隨了他十八年,曾在戰場上將王錫朋從死人堆裡背出來。所以在蘆臺王錫朋的墓旁,便是馬童的墓。僕人葬在了主人家的墳地裡——這破例的事情,在北方廣為傳頌。

    著名的京劇武戲《鐵公雞》便借用了王錫朋和馬童的典故。鐵公雞是一位太平天國將領,一毛不撥是鐵公雞,形容人吝嗇金錢,這裡則說的是這位太平天國將領賞罰分明,治軍嚴格得一絲不苟。

    《鐵公雞》中有名的一段戲,就是描寫清軍將領相榮中了鐵公雞的埋伏,倉皇而逃的情景,後相榮昏迷,由他的馬童張家祥背他逃出了火海。這是一段難度很大的戲,要以舞蹈來反應相榮的心情,相當於音樂裡的華彩段落。當時天津人多說這段戲借用的是王錫朋和馬童的典故。

    舟山保衛戰,他原本可以不戰死,因為他本在寧波駐防,是到舟山救援的。舟山次擊退英軍後,他接到調令離開,舟山將領們已經為他餞行時,得到英軍很快要再次進攻的消息,他選擇了留下。

    他陣亡時55歲,被賜封為“剛節公”,之前46歲時,在湖南一次戰役奮戰五晝夜,受道光皇帝賜封為“銳勇巴圖魯”,巴圖魯是滿族語,意為勇士。

    王錫朋的長孫夫人性格要強,另一種說法是兇悍,後人褒貶不一。她生有三子,長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長子是世襲武官,後兩個兒子都是進士。

    親戚背後管她叫“大王熙鳳”,意思是比《紅樓夢》裡的王熙鳳還厲害。她的丈夫叫王輯,與她性格不合,所以他的生活起居多由她陪嫁過來的丫環照顧。丫環被稱為“二姑娘”,與王輯日久生情,王輯許諾將二姑娘立為二房。

    當時男人三妻四妾是普遍現實,丫環作妾也不新鮮。但她不同意,一說二說不行,王輯便說:“你非不同意,我就喫鴉片。”

    那時有身份的人家多備有鴉片,除了給有此嗜好的客人用,主要是用於藥用的。她便叫:“來人,上鴉片,家裡有多少都拿上來!”

    傭人們隻好拿上鴉片,王楫面子上下不了臺,拿起鴉片吞了。傭人們要救人,她則絕望了,吼:“為了個丫環自盡,罷了,罷了!”然後抽出刀,說誰敢救人,她立刻殺了誰。

    王輯便這樣死了,丫環二姑娘也要撞死殉情,被她給罵住了,說“沒你事!”二姑娘平素就怕夫人,給夫人一罵就嚇住了,沒死成。

    王輯之死對外聲稱是病逝,二姑娘整日哭,更怕夫人了,很快就真的病死了。夫人逼死丈夫的事,家人都不敢提,夫人的性格更加嚴厲,她的三個兒子都怕她,都想學業有成,早日離家。

    三兄弟的妻子都是夫人選的,王燮隻有一位正室夫人,生有九個子女,成人的隻有一子兩女。

    王照被母親鎖在後院,要求必須生子纔能離家,他終生下一女,纔讓赴京趕考。從此他再沒有與原配夫人同室而居,後和楊一素女士結婚,生下兩子,成人一子;

    王焯無子女,娶有三房夫人,二房、三房夫人陪他在外地做官,他愛寫小說、詩詞。當王照協助光緒變法時,王焯則支持慈禧,兄弟兩人一個是帝黨一個是後黨,見面就吵架。

    王燮1900年在八國聯軍進京時殉職,追任為二品官,賜總兵和倉場侍郎的官銜。王燮有一兒兩女,埔上了北京大學,女兒王若萳從北京嫁回了蘆臺鎮老家。

    嫁回老家,是王照作的主。王照有一個學生叫李遜之,他作對聯快、爽,纔氣逼人,人又英俊瀟灑。王照愛纔,便將王若萳許配給了他。

    李遜之去世早,王若萳帶著李捷軒、李仲軒、小馬三個兒子生活。李捷軒是我的父親,王若萳是我的奶奶。爺爺李遜之48歲逝世,我沒見過他。

    爺爺的父親是山西官員,告老還鄉回到家裡,由各房兒子交錢供養,錢交給老太太,來一份錢就打開錢櫃放一次,所以老太爺和老太太管過日子叫“常開鎖”。

    爺爺常年在外,沒法上交份錢,因為奶奶沒有經濟進項,靠著大家族分下的月供生活。於是奶奶把陪嫁時的金銀細軟,供給了老太爺。她的姐妹給她的首飾珠寶,她也不當東西,都給了老太太。她常說“人情大於王法,錢是為人爭面子的,活不帶來,死不帶走。”

    爺爺是浪子,但奶奶會做人,所以李家沒人瞧不起我們這一支人。

    老太爺和老太太過世後,便要分家了。奶奶嫁來時,娘家配置的丫環、傭人、廚子也跟了過來,人口多,而且三個兒子都要上學,分了家,少了家族的月供,經濟會很困難。

    有人給她出主意讓她不同意分家,奶奶說:“哪干嘛?趕上過什麼日子過什麼日子。” 奶奶在經濟實在困難的時候,曾看化學書,自制肥皂,挎小籃子到街上賣。

    沒分家以前,二叔李仲軒還是少爺派頭,走到哪裡都是他請客,是不會算計生活的人,分家以後,老人們都說他一下長大了,他提出要工作,不上學了。

    奶奶找到了本家親戚李海秋,讓李仲軒跟了他一陣子,有了稅務局職員的生涯。李海秋在民國時做過天津的代理市長。

    奶奶活了九十四歲,經歷了家庭的盛衰榮辱。從她手中賣掉的皮襖不下幾十件,我小時候還拿著戶口本到委托行賣過皮襖。那時一件上好的狐狸皮大袍,賣,真是“貧嫌富不愛”。這種名貴衣服,窮人穿不起、富人不敢穿,所以價錢賤。

    賣狐狸皮大衣的錢,正好可以買件新的棉猴(戴帽子的棉大衣)。狐狸皮大衣和棉大衣等價了。爺爺留下的純毛禮服和呢子馬褂,奶奶都給拆了作鞋面,這樣的鞋面走路不沾土塵。

    六十年代初,西單大街有敲鑼收首飾的小販,奶奶就拿出家裡僅存的珍珠去換錢。珍珠是上等的,本來用於放在死人口中,據說可以防腐,是奶奶留給自己的。

    當時提倡火葬,奶奶說:“沒用了。”我覺得可惜,奶奶就說:“人老珠黃,珍珠放久了就變黃了,等到那時不值錢了。”先在家裡稱好分量,然後讓我拿著戶口本去賣了,也就賣了十三四塊錢。

    奶奶會畫扇面,她給自己的扇子題的字是“風來花自舞”,給兒子的扇子上題字為“愚自有天福”。在八十四歲時,見街上刷有語錄,便將語錄也題在了扇面上。

    在解放初期掃盲時,她到夜校作義務教員,沒有課時費,得了幾個日記本和一張榮譽證書。在劃分右派時,她到中山公園的花房花牡丹,圍觀的人多,都認為她是寫生。畫好後,她說是畫中藏字,說她畫的牡丹花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

    圍觀的人很喫驚,原來那是“高枕無憂”幾個字。這個畫中藏字的牡丹圖樣,她後來繡成了枕套,送給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沒被劃分成右派。

    她常說:“一個好女人,三代受益。”

    奶奶有一位姨媽活到98歲還每天看《人民日報》,她在1968年無疾而終。奶奶的妹妹王琦也死在1968年,享年68歲。

    王琦出生剛三個月,就趕上全家逃亡。全家人坐馬車,王琦總哭,奶媽抱著怎麼哄都不行,她母親就大吼:“把她扔出去!”

    奶媽嚇壞了,舊時代夫人的權威大,當時情勢所逼,不知道夫人是氣話,還是逼急了真要扔。奶奶當時十幾歲,一把將王琦搶過來,緊緊抱著。家族裡都說王琦的命,是奶奶爭下來的。

    王琦在北京長大,到出嫁年齡,天津四大家之一的陳家來說媒。媒人講,陳家的社會地位高、德行好,還說陳家就是出五六個敗家子,家也敗不了,可想家產的雄厚。

    說給王琦的夫君——陳雲谷是南開大學的教授,而且陳雲谷的父親是位舉人。王家覺得門當戶對,便選了好日子結婚。王家送嫁的人回來後說:“不得了,送了這麼多小姐,王琦嫁的這家人氣派,哪個小姐也不如她。”

    誰料到她的運氣壞。

    結婚一個月後,南開大學開學,陳雲谷便住到了學校裡,從此不回家。他給王琦寫了封信,大意是:我們的婚姻是父母的意思,不是我的本意。對不起,你我的緣分隻有一個月。

    王家是歷代武將,女子多性格剛烈。王琦接到信後,到南開大學找陳雲谷,陳雲谷不見,她就在學校門口堵他。等了三天纔見到,她要陳雲谷當面說清楚,陳雲谷說了一遍,和信上寫的一字不差,沒有多餘的話。

    王琦也沒再說什麼話,回到陳家自己的房間,躺在新婚的床上,鎖上門再也不出屋了。她有要死的心,但不能忍受別人對王家的輕視,於是用絕食來反抗。

    她五天不喫不喝,陳家擔待不起了。她的父親王燮早逝,但她的兩個叔叔王照、王焯都是名人,她要死在陳家,事情就鬧大了。

    陳家撬開門後,陳雲谷的母親跪在床前,求王琦喝水,說:“你不活了,我就跪死在這。”王琦纔喝了水。

    王家說起此事,都說這位婆婆是好人。王琦活過來後,婆婆說兒子是回不了頭了,作為補償,婆婆讓了財權,叫王琦作了陳家的當家人。

    王琦有文化有膽識,是她那一代婦女裡有能力的人。她主持陳家,令陳家家境日盛。她一生等於沒有丈夫,也就沒有兒女,晚年和陳家的後輩一塊生活。因為她是封建大家庭的當家人,所以後來受到了衝擊。

    她一生愛寫詩,常給奶奶寄她新作的七律古詩,詩主要是兩個內容,大部分是熱愛祖國擁護黨,小部分是祝姐姐一家快樂。

    奶奶說起這位妹妹,會感慨王琦一生下就有劫難,終沒躲過一劫,女人嫁錯人是太苦了。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