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98-288
    【優惠價】
    124-180
    【作者】 南懷瑾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331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083317
    叢書名:無

    作者:南懷瑾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全書分儒、道、佛、健身、歷史及其他六類,內容精蘊,包含廣泛,凡各家學說、中西文化、人生學問、實證實修,皆有所發揮闡述,足可視為南懷瑾先生思想精神之精華,是新讀者了解南先生治學門類的入門之書,亦是老讀者進一步認識南先生學識思想的*之書。

     
    內容簡介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歷年來為自己及他人的著作、整理出版的古籍所撰的序跋等,總計七十二篇,分為儒家、易經、道家、經義、禪宗、密宗、健身、歷史、其他等九大類,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精深的闡述。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出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目錄
    儒家之部《孔學新語》自序
    《孔學新語》發凡
    《論語別裁》前言
    《論語別裁》再版記言
    《孟子旁通》前言
    印行《二顧全書》前記
    《四書人物串珠》的前介辭《周易今注今譯》敘言
    《周易今注今譯》再校後記
    《易經數理科學新解》序言
    《周易尚氏學》前言
    《讀易劄記》序
    闫著《易經的圖與卦》序
    《太乙數統宗大全》序

    目錄


    儒家之部《孔學新語》自序


    《孔學新語》發凡


    《論語別裁》前言


    《論語別裁》再版記言


    《孟子旁通》前言


    印行《二顧全書》前記


    《四書人物串珠》的前介辭《周易今注今譯》敘言


    《周易今注今譯》再校後記


    《易經數理科學新解》序言


    《周易尚氏學》前言


    《讀易劄記》序


    闫著《易經的圖與卦》序


    《太乙數統宗大全》序


    朱文光著《易經像數的理論與應用》代序


    附:邵康節的歷史哲學《未來預知術》出書記


    《皇極經世書今說》序


    道家之部推介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之一《道藏》緣啟


    《略論中國醫藥學術與道家之關繫》序


    《歷史的經驗》(一)前言


    《歷史的經驗》(二)前記


    《正統謀略學彙編初輯》前言


    《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前介


    陳著《孫子兵法白話解》序


    佛家之部《楞嚴大義今釋》敘言


    附一:楞嚴法要串珠


    附二:五陰解脫次第法要


    《楞嚴大義今釋》後記


    《楞伽大義今釋》自敘


    《〈金剛經〉卅二品偈頌》自話為《金剛》《楞伽》《楞嚴》三經重印首語


    《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序


    《佛學原理通釋》序


    為向子平印《敦煌大藏經》言


    《法住記及所記阿羅漢考》序


    《戒律學原理》摭言《禪海蠡測》初版自序


    《禪海蠡測》再版自序


    附:《禪海蠡測》剩語


    《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問題》引言


    景印《雍正御選語錄》暨《心燈錄》序


    重印足本《憨山大師年譜疏證》前言


    《禪與道概論》前言


    附:宋明理學與禪宗


    《禪話》序


    《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


    荷蘭文《初譯禪宗馬祖語錄》記言譯作的經過


    序焦金堂先生《一日一禪詩》


    《大乘學舍常課》初序


    為周勳男敘印《普庵禪師咒及記傳》《禪林清韻》序《密宗六成就法》前敘


    《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前敘


    密宗《恆河大手印》《椎擊三要訣》合刊序


    影印《大乘要道密集》跋


    西藏密宗藝術新論


    健身之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前言


    《易筋經》敘


    葛武棨先生著《氣功之理論方法與效力》序


    謝譯《印度瑜伽健身術》序


    《印度軍荼利瑜伽術》前言


    《少林寺與少林拳棒闡宗》前介辭


    《佛家靜坐方法論》序


    魏承思著《緣來佛教——現生說法看佛教》序言


    歷史之部《武聖關壯繆遺跡圖志》序陳光棣教授與《泛論中美外交關繫》一書


    黃著《中國近代思想變遷史》前言


    《再造中國》序——談調水問題


    《清代名吏判牘》前介辭


    序說《虛雲老和尚年譜》致淨慧長老


    書杜忠誥著《漢字沿革之研究》


    序孫穗芳《我的祖父孫中山》


    《中華文化要義》序


    其他《人文世界》雜志創刊詞


    東西精華協會宗旨簡介


    與哈門教授談全球性前提計劃


    《南氏族姓考存》前敘


    附:樂清縣南宅殿後石照屏乩筆題獅子踏球圖


    《復翁吟草選集》前記


    重印《復翁詩集》贅言


    《日本感事篇》序


    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開信


    跋蕭著《世界偉人成功秘訣之分析》景印《地理》序


    蕭著《大君統治學》序


    《侯璠教授詩詞嘗試稿》記


    《李執中居士遺著》後記


    《李執中居士遺著集編》後記


    重印《西遊真詮》前言


    《醉古堂劍掃集》介辭


    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潤周先生作品》


    《陣痛的年代》序


    重刊鄉賢王十朋《梅溪先生集》前言


    醫病家之身,更醫病家之心——序《懸壺看人間》


    《華夏人文地理雜志》獻言


    《袁曉園的故事》序


    為《世間人》敘言


    《傳家》小言


    《吳山點點幽》前記


    《鴻蹤照影》前言


    《休戀逝水》序


    《中國資本論》序


    《心影留蹤》序


    《桑尼繫列研究》總序


     
    前言

    序言

    媒體評論

    評論

    在線試讀
    《孔學新語》自序
    髫年入學,初課四書;壯歲窮經,終慚三學。雖遊心於佛道,探性命之真如;猶輸志於宏儒,樂治平之實際。況干戈擾攘,河山之面目全非;世變頻仍,文教之精神隳裂。默言遯晦,滅跡何難。眾苦煎熬,離群非計。故當夜闌晝午,每與二三子溫故而知新。疑古證今,時感二十篇入奴而出主。講述積久,筆記盈篇。朋輩咐囑災梨,自愧見囿窺管。好在宮牆外望,明堂揖讓兩廡。徑道異行,雲輦留連一乘。六篇先講,相期欲盡全文。半部可安,會意何妨片羽。磚陳玉見,同揚洙泗之傳薪。諷頌雅言,一任尼山之掛杖。是為序。《周易今注今譯》敘言
    《易經》,是中國文化古老的典籍,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地,也有人認為它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隻是經過孔子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纔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慨了。《易經》與三易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著《春秋》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於《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屬於秦、漢以後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孔學新語》自序


    髫年入學,初課四書;壯歲窮經,終慚三學。雖遊心於佛道,探性命之真如;猶輸志於宏儒,樂治平之實際。況干戈擾攘,河山之面目全非;世變頻仍,文教之精神隳裂。默言遯晦,滅跡何難。眾苦煎熬,離群非計。故當夜闌晝午,每與二三子溫故而知新。疑古證今,時感二十篇入奴而出主。講述積久,筆記盈篇。朋輩咐囑災梨,自愧見囿窺管。好在宮牆外望,明堂揖讓兩廡。徑道異行,雲輦留連一乘。六篇先講,相期欲盡全文。半部可安,會意何妨片羽。磚陳玉見,同揚洙泗之傳薪。諷頌雅言,一任尼山之掛杖。是為序。



    《周易今注今譯》敘言


    《易經》,是中國文化古老的典籍,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地,也有人認為它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隻是經過孔子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纔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慨了。《易經》與三易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著《春秋》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於《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屬於秦、漢以後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二)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並非亂變。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復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像。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第二,屬於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卜》篇對於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繫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像征“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黃帝時代的易學,是《歸藏易》。首先以“坤卦”開始,像征“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留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


    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殷代的易學是《歸藏》;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繫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繫又名“歸藏氏”。


    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纔構成為《周易》體繫的易學。那麼關於這兩個分歧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托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並非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


    可是兩漢以後的學者,硬性舍棄《周禮·大卜》的觀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便是後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那是不顧考據,隻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


    此外,關於“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後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繫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後的像、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干。如十二闢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之說,便是以“艮卦”的半像為用。易名的定義


    後世有人從《易經》內容所舉例的動物,如龍啊、馬啊、像啊、彖啊、鹿啊,等等著眼,並且采用《繫辭傳》所說,我們的老祖宗伏羲開始畫卦時有“遠取諸物”的說明,認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像形飛鳥的觀念。不過,此說並未引起重視。


    到了近代,有人認為“易”便是蜥蜴的簡化。蜥蜴這種生物,它的本身顏色隨時隨地變化多端,當它依附在某種物體時,它的顏色,便會變成與某種物體的色相相同。《易經》是說明天地間事物的必然變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像征,猶如經書中的龍、像等一樣。但總不能叫它是“蜴經”,因此便取名為“易”。主張此說的,以日本的學者中為強調。這等於在第二次大戰前,說“堯”是香爐、“舜”為蠟燭臺、“禹”是爬蟲,同樣地都含有輕薄的惡意誣蔑,不值得有識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麼《易經》的“易”字,究竟是什麼意義呢?根據道家易學者的傳統,經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所標出,認為“日月之謂易”的定義,為合理。“易”字,便是上日下月的像形。《易經》學術思想的內涵,也便是說明這個天地之間,日月繫統以內人生與事物變化的大法則。


    並且從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確有像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證明道家傳統和魏伯陽之說“日月之謂易”的定義之準確性。目前《易經》的學術思想,在西方歐美各國,逐漸大加流行,我們自己對國家民族祖先文化準確的定名和解釋,不能跟著人雲亦雲,含糊混淆,自損文化道統的尊嚴。《易經》的作者


    “易更三聖”,這是秦、漢以後的作者,對於上古形成易學傳統者公認的定說,也是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了解的問題。


    秦、漢以後,儒家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發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聖”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兒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揚擴充之,便著了《爻辭》,為什麼三聖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說,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聖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關於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


    開始畫卦的,當然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揚以後,硬要賴掉周公在文化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於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聖”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的意思,所謂“易更三聖”者,是指易學經過三位聖人學者的整理,纔得發揚光大。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了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聖的研究和著述,纔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繫統。因此可知“易更三聖”一語,嚴格地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如果說對所有的易學繫統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聖,似乎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復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了。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


    (一)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


    (二)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


    (三)認為由八卦重復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


    (四)認為重復演卦的人是夏禹。


    主張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有力。主張第二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三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四說的是孫盛等。


    要把這四種說法加以考據確定,實在不容易,而且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至於認定重復卦像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的觀念來推定。其實,這個“演”字,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隻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爻辭的演義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傑作。至於伏羲畫出的卦像,它的原來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為什麼《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為什麼《歸藏易》的排列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復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創作,這是為有理的。“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學,都須知道有漢儒鄭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說。“翼”,當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書的內容,有十種論著,都是輔翼易學、發揚而光大之主要著作。這便是:(一)上經的《彖辭》。(二)下經的《彖辭》。(三)上經的《像辭》。(四)下經的《像辭》。(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八)《說卦傳》。(九)《序卦傳》。(十)《雜卦傳》。


    這是鄭氏對於《周易》內容所作的分類範圍,凡欲研究易學者,應當先加了解。


    至於有關“十翼”的作者問題,大致說來,又有三種異同的見解。


    一般地認定,“十翼”都出於孔子的手筆。這是傳統的觀念,完全從尊孔的意識出發。


    其次,認為文王作《卦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像辭》也是周公的著作,並且根據《左傳》中“韓宣子適魯,見易像”說“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話,更為有力的佐證。漢末的學者馬融、陸績等,都同意主張此說。


    事實上,《像辭》與《彖辭》對卦像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復次,除了《像辭》《彖辭》以外,關於《繫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辭、思想,處處有先後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其中有許多觀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後後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說是孔門弟子們的著作,統統歸並於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易學的傳承及其他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範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易學傳承的繫統。


    但自唐、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繫傳》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講,這點應當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


    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無太準確的資料。唯後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辨,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


    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


    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繫,再傳(菑川)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


    丁寬一繫,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讎,讎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繫。


    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傳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像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像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繫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述,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


    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像數,後來纔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


    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纔有青年纔俊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探羲皇之室。兩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漢以後直到現在,大致綜合易學發展的繫統,我過去曾臚列它為兩派六宗。所謂兩派:


    (一)即是以像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後,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家,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又別稱為道家易學繫統的,這便是道家易學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輔嗣等易注的影響,專主以儒理來說易的,這便是儒家易學的一派。


    所謂六宗:


    (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災祥”、“讖緯”等三宗易學,其實都是不脫像數的範圍。以“老莊”來說易的,開始於魏、晉之初,由阮籍、王弼等開其先聲。繼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後的道教,套用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觀念,彼此挹注,雜相運用“易”與“老莊”的道理。“儒理”說易,大盛於南北宋時期,如司馬光的《潛虛》、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易傳》,以至於朱熹的《易本義》等,大抵都屬於這一範圍。史事一繫,也由宋儒開始,如楊萬裡的易學,便偏重於這一觀點。


    事實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說,還不能盡概兩千餘年易學關連的內容。如果加上由像數易學的發展,包括術數的雜易等,應該可歸納為十宗,除了以上所說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


    (七)醫藥。(八)丹道。(九)堪輿。(十)星相。


    至於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師,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禪解》、道盛和尚的《金剛大易衍義》等,都從唐末曹洞宗的爻像思想所開發,雖別有會心之處,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學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學,都以像數為主,比較偏向於固有的科學性質,素來不為尋章摘句、循行數墨的學者所能接受,因此在過去的學術專制時代中,便被打入江湖術士的方伎之流,無法有所增益與發明,頗為可惜。


    事實上,《易經》學術思想的根源,如果離開像數,隻是偏重儒理,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未免是很大的損失。古人所謂“像外無詞”,也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潛心研究像數的易學,配合科學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發現,很可能會替中國文化的前途,開發更大的光芒。古人雖然也有這種企圖,但始終不敢脫離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南宋以後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及假托邵康節所著的《河洛理數》、明代術數家們所著的《太乙數統宗》等易書。雖然對於像數易學,別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膽地創設卦爻辭例,但仍困於災祥休咎的觀念,隻作人事吉兇的判斷,並未擴充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學的風氣頗盛,如王船山、惠棟、江永、焦循等,都有專著,唯仍多依違於漢、宋儒易的範圍,為清代的經學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齋、尚秉和頗得像數的效用,亦自成家。易學的精神


    唐、宋以後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之範圍。換言之,唐、宋以後所謂易學的內涵,它大要包括有“理、像、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


    “理”,便是類似於哲學思想的範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


    “像”,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像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


    “數”,是由現像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此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後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於哲學性的;“像、數”之學,是屬於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像、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境界。它並非屬於純粹的思想哲學,隻憑心、意識的思維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


    宇宙萬像,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纭。綜羅易學“理、像、數”的內涵,無非教人知變與適變而已。知變是“理”智的結晶,適變是“像、數”的明辨。《禮記·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絜靜精微,易教也”。所謂“絜靜”的意義,是指易學的精神,是具有宗教哲學性的高度理智之修養。所謂“精微”的意義,是指易學“絜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


    從“理、像、數”的精華來看易學,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蔓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


    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容,隻有“乾、坤、剝、復、睽、家人、歸妹、漸、姤、夬、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像。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交互中,這十六卦像,每卦都出現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交互的作用,便隻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四次。


    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像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畫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絜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本書譯事的經過


    本書的完成,說來非常慚愧。遠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滄波先生對我說:商務印書館要翻譯《周易》為白話,這個工作,原來是由劉百閔先生擔任。劉先生承諾以後,忽然作古,所以王雲五先生與程先生談起,想叫我來擔任這個工作,我與百閔先生也認識,當時聽了,便衝口而出承擔了此事。在我的想法,如果沒有別的打擾,每天翻譯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誰知開始著手翻譯時,纔發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


    一、譯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須要盡量與原文原意不離譜。不可以隨便說自己的易學見解,也不能獨取某一家的易學見解為準。


    二、上古的文字,一個字或兩三個字便可代表一句話或幾句話的語意。如果已經了解了古文的內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來就是白話,用不著更加語譯。現在既要用現代語來譯出,既不能離經一字,又必須要加上解釋字義、考證原意等工作。有時原文隻用一個字,但我們需要用好多字來表達它,而且還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因此便要在“今譯”以外,再加“今釋”,纔能了解。


    三、歷代學者對於“五經”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庫”以後的著述,除《皇清經解》《續皇清經解》等書以外,要算有關《易經》的著述為多,而且各家都別有會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們當然也不能忽略這些資料而不顧,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當時的立意,是以漢易為原則,盡量避開宋易的解釋。因為易學的內涵,雖然以“理、像、數”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像、數”的漢易,其“理”自然便在其中了。“像外無詞”,原是研究易學的篤論。


    有了這些問題橫梗在前,所以開始翻譯乾坤兩卦時,便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其餘每一個卦,原意計劃用一個星期把它翻譯出來,結果還是不能如願以償。


    在這一段時間,除了手邊原有收藏有關《易經》的書籍以外,還得王新衡先生的幫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國學集要》第十種中有關《易經》這一全部的書籍,盛意可感,至今還欠上這筆情債。


    跟著,我的俗事和課務紛至沓來,實在無法閑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觀”卦時,便擱筆遲延,一直沒有繼續工作。中間曾經寫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請高明完成此事,結果岫老又堅持不便改約。


    去年春天,徐芹庭來看我,談到《易經》譯稿的事,他看我忙得可憐,便願意替我完成其事。我當時也想叫他試試看。因為芹庭剛進師大的那一年,便認識我。除了欣賞他誠樸的氣質以外,還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一個孝子,每個星期都要趕回苗栗鄉下,赤腳耘田,幫助父母去種地。所以我就叫他先從《來注易經》入手,希望他對《易經》下番工夫,結果他的碩士論文照著這個目的來完成,博士論文則研究漢易。他目前偏重“來易”和漢易。從我研究“像、數”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遠在國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後,芹庭送來全部譯稿,他從“噬嗑卦”以後,一氣呵成的成績。我看過以後,便對他說:“很可惜,你仍未脫離‘來易’及‘漢易’的範圍。”但是,有了這樣的成就,的確很不容易。


    這樣一擱又是一年。到了年底,程滄波先生又催我交卷。我也覺得實在說不過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芹庭的譯稿,而且由芹庭負起這本書的著作責任。結果得到岫老的勉強同意,但說必須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因此纔有本書的問世。


    但我仍以至誠,向商務印書館和王雲五先生以及讀者,致無限的歉意。纔力和精力有限,未能達成想像中的任務,希望將來能夠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經》的研究,貢獻給大家以作補償。這是否能成為“既濟卦”或“未濟卦”的祝詞,便很難預料了。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