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餘世存:微觀國學(當當獨家簽名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作者】 餘世存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國學啟蒙讀物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252716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5271677
    作者:餘世存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5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文化學者餘世存十餘年讀書筆記,用傳統關照當下的自省之書。


    53篇文章、8部經典中的精進之道。

    聽懂古人樸素的道理,纔能過好這一生。

     
    內容簡介
    老子:閑散地生活,纔能收獲。

    孔子:把學習跟人生相結合,學習是人生至上的價值。

    莊子:人生之中總有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而隻能取消的。

    墨子:做一個普通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易經》:讀易經,是對我們自身感覺心智的鍛煉。

    老子:閑散地生活,纔能收獲。


     


    孔子:把學習跟人生相結合,學習是人生至上的價值。


     


    莊子:人生之中總有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而隻能取消的。


     


    墨子:做一個普通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易經》:讀易經,是對我們自身感覺心智的鍛煉。


     


    《禮記》:人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寶藏;人要修行,實踐;人要逍遙遊於社會自然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面對這些每個人不可不解的生命課題,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時間的打磨和生命的沉澱。


     那些自發的、靈動的、美好的東西,不應該從現代人的生命裡消失。

    作者簡介

    餘世存,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繫。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志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主編)等。

    目錄
    目 錄



    序 / 001
    老 子
    赤子之心,見素抱樸
    反智的人生 / 003
    無為的人生 / 008
    多藏必厚亡 / 012
    《道德經》的病理認識 / 016
    經典中的成功學 / 020
    世界是自己的 / 023
    我為什麼要寫《老子傳》 / 027

    目 錄


     


     


     


    序 / 001


    老 子


    赤子之心,見素抱樸


    反智的人生 / 003


    無為的人生 / 008


    多藏必厚亡 / 012


    《道德經》的病理認識 / 016


    經典中的成功學 / 020


    世界是自己的 / 023


    我為什麼要寫《老子傳》 / 027


    莊 子


    世道再壞,


    人也可以追求內在超越


    浮生如夢覺幾分 / 033


    天下沉濁不可莊語 / 039


    什麼是逍遙遊 / 045


    人世的自覺 / 051


    怒者其誰的平等 / 057


    孔 子


    入世而生動


    夫子自道 / 065


    人生的準則 / 070


    人在倫理之中 / 075


    學習的至上價值 / 080


    誰還記得果仁? / 084


    孔子為什麼反而不倒? / 089


    孟 子


    健旺的生命力量


    孟子的時間觀 / 099


    舍我其誰 / 105


    人生的樂趣 / 110


    民貴君輕的大丈夫 / 115


    孟子眼中的道 / 121


    墨 子


    平民的理想主義


    日常生活演繹出的理性 / 129


    什麼是命運? / 133


    賤人的自性和自信 / 138


    疾病的哲學 / 142


    墨守的意義 / 146


    致歉墨子 / 150


    韓 非


    玩弄權術與勇敢發聲


    言說的困難 / 159


    時代變了 / 164


    如何死法與心性相關 / 169


    面對人性黑暗怎麼辦 / 174


    人生社會的時勢權力 / 178


    易 經


    中國人的創世記


    我們的空間意識 / 185


    我們的時間觀念 / 191


    不知春去幾多時 / 197


    人乃自然之子 / 203


    乾坤與人 / 209


    為什麼要回到《易經》 / 215


    2013祭炎帝文 / 225


    2014祭炎帝文 / 228


    禮 記


    止於至善的東方“啟示錄”


    藏修息遊的人生教育 / 233


    什麼是美好社會 / 240


    人身之射與道極高明 / 247


    儒行的意義 / 253


    什麼是大學之道? / 261


    我們的世界圖景 / 267


    後 記


    普通人有權與聞的資源和能量 / 281


    經典閱讀是一種責任 / 287


    行夏之時——關於二十四節氣 / 292


    先覺者乃敢特立而獨行 / 301


    我們的創世記 / 313

    在線試讀
    孔子的光輝並不在他說了多少深刻的道理,而是他的常識感和常心常行,他因此從常人中浮現出來,首先為弟子們感受到這一光輝,並感動了千秋萬世。
    我們今天也活在現代性的飄忽不安裡,但我們歡樂充實嗎?我們能夠“夫子自道”嗎?

    人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寶藏;人要修行,實踐;人要休息,懂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人要逍遙遊於社會自然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把人生當作一場學習或修行,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致精微。這纔是人生的高明,也是中庸之道。

    孟子對快樂的理解比拜物拜金者要深刻,即純粹的物質擁有並非快樂,快樂跟物質無關,而跟人心人性相關,跟他人的承認相關。物質隻是基礎,隻是需要,快樂必須跟他人相連。

    孟子對人生快樂的理解是通達的,他的心量是寬廣的。在孟子的快樂裡,人生沒有憂郁、狹隘可言,沒有陰暗、瑣碎可言。
    讀孟子的書讓我們重溫何謂大丈夫、何謂大寫的人,但孟子讓我們理解,這纔是正常的人、陽光的生活。隻有這樣的人格纔能自信而努力

    韓非直面時勢,他的解決之道則是因應時勢,他的名言,“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這意思大眾不會講理想,講道義,大眾是看時勢的。韓非對時勢的把握是豐富的,他固然要求人們因應時勢,但我們從他的思考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時間意識和權力意識。

    讀墨子的書,給我們的印像,在於他樹立了人生社會的標準。這種標準並非普通人高不可攀,而是普通人都習以為常的性情道理。

    孔子的光輝並不在他說了多少深刻的道理,而是他的常識感和常心常行,他因此從常人中浮現出來,首先為弟子們感受到這一光輝,並感動了千秋萬世。


    我們今天也活在現代性的飄忽不安裡,但我們歡樂充實嗎?我們能夠“夫子自道”嗎?


     


    人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寶藏;人要修行,實踐;人要休息,懂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人要逍遙遊於社會自然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把人生當作一場學習或修行,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致精微。這纔是人生的高明,也是中庸之道。


     


    孟子對快樂的理解比拜物拜金者要深刻,即純粹的物質擁有並非快樂,快樂跟物質無關,而跟人心人性相關,跟他人的承認相關。物質隻是基礎,隻是需要,快樂必須跟他人相連。


     


    孟子對人生快樂的理解是通達的,他的心量是寬廣的。在孟子的快樂裡,人生沒有憂郁、狹隘可言,沒有陰暗、瑣碎可言。


    讀孟子的書讓我們重溫何謂大丈夫、何謂大寫的人,但孟子讓我們理解,這纔是正常的人、陽光的生活。隻有這樣的人格纔能自信而努力


     


    韓非直面時勢,他的解決之道則是因應時勢,他的名言,“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這意思大眾不會講理想,講道義,大眾是看時勢的。韓非對時勢的把握是豐富的,他固然要求人們因應時勢,但我們從他的思考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時間意識和權力意識。


     


    讀墨子的書,給我們的印像,在於他樹立了人生社會的標準。這種標準並非普通人高不可攀,而是普通人都習以為常的性情道理。


     


    墨子代表了極為珍貴的現代精神,現代人需要充分的社會化,也需要充分的個體化,墨子的一生做到了。他生前被人稱為“布衣之士”,這是了不起的榮譽。用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毛喻原的話,做一個普通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老子本來就是一個有著至情的人類之子。


    我多次告誡自己和身邊的年輕朋友,要笨一些,勤奮一些,要做足笨工夫。


    閑散地生活,纔能收獲。                        


     


    有限的人生與無限的時間、天地、萬物,人存在於宇宙之中,經驗著真實的痛苦,唯有承認這種有限,承擔痛苦,方能觸摸到內心的自由和自性。他的文字念茲在茲於人的內在超越,念茲在茲於人的自由。他讓人相信,與如此瑰麗的人性極境相比,外在的大富大貴或名利,都是不值一提的。


    莊周哲學並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為如意。他不能解決問題,但它能使人有一種精神境界。對於有這種精神境界的人,這些問題就不成問題了。他不能解決問題但能取消問題。人生之中總有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而隻能取消的。


     


    讀易經,不僅是還原先人的生活,不僅是體驗某一卦的法則,而且是對我們自身感覺心智的鍛煉,是潔淨精微而洗心退藏,是尋回我們童年不意擁有而今在成年生活中喪失的天真、直覺和般若智慧。


    傳統中國人把易經當作人生自我完善的手段,也當作充實歲月的手段。人們說,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易經64卦並非占卜的碎片條目的彙總,它有著極為精準的生存法則。它是先秦中國的百科全書,是先人面對世界的實然和可能性,在文字匱乏狀態下的背忘記錄。


    生生之謂大德,學生,要義之一在於先學而後生,在於“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撫慰天下蒼生”。


     


     


    精彩文摘: 


    反智的人生


    說起老子的《道德經》,很多人以為老子在其中表達了一個重要思想:反智。不僅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輕學人把老子歸為“反智”一派大加嘲笑或批評,就是一些思想史家也作如此觀,如餘英時先生說,“老子‘講無為而無不為’,事實上他的重點卻在‘無不為’,不過托之於‘無為’的外貌而已。故道家的反智論影響及於政治,必須以老子為始作俑者。”“我曾指出《老子》書中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屬於反智的陣營;而這種反智成份的具體表現便是權謀化。”……我們普通讀者讀老子,也常常困惑於老子天下,老子絕頂聰明,卻又那樣明確地表示要“絕聖棄智”。


    老子真的反智嗎?


    看老子的教誨,似乎真的如此,“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絕仁棄智,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老子那麼智慧,為什麼要反智呢?老子真的反對他擁有的智慧嗎?我們需要這樣想問題,而不是如餘英時那樣從表面的字句中去推論出老子是一個權謀者和獨裁者,“老子在此是公開地主張‘愚民’,因為他深切地了解,人民一旦有了充份的知識就沒辦法控制了。老子的‘聖人’要人民‘實其腹’、‘強其骨’,這確是很聰明的,因為肚子填不飽必將挺而走險,而體格不健康則不能去打仗或勞動。但是‘聖人’卻決不許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虛其心’)和堅定的意志(‘弱其志’),因為有了這兩樣精神的武器,人民便不會輕易地奉行‘聖人’所訂下的政策或路線了。”餘英時的老子觀有相當的普遍性,即斷章取義,為己所用。


    要知道,老子絕非矛盾得人格分裂,孔子稱道過,“老子猶龍。”“聖人”在老子筆下也絕非如餘英時推論出的是一個獨裁者,相反是一個“功成而弗居”的德者。隻要看看《道德經》中有關聖人的表述就清楚,“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關於老子反智的矛盾、困惑甚至不需要從老子的言論中尋找答案,隻要我們反求諸己,我們就能明白老子的“反智”並非反對“智慧”。隻要看看我們的生活,一方面是技術、工具充斥日用,一方面是大量的修行、養生言論,是相互提醒告誡要“安頓”、“平安”、“靜好”等等的智慧,我們就大體明白老子的反智並非指智慧。從《道德經》中可以看到,老子對知、智、明三個字的用法是有區別。老子的“知”,一般指“了解”、“知道”,這不是他所要否定的。老子否定的知,是人的欲念。所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裡的“智”,正是老子強烈質疑和反對的,他是指“以知識為工具而行詐偽之事”的“巧智”,是我們常說的耍小聰明。至於智慧,老子一般用“明”來表示,是體“道”知“常”的智慧。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老子的“愚”,並非愚昧,而是樸實無華的意思。


    為老子“反智”正名,對我們普通人也有重要的意義。這讓我們更加明白,以老子的智慧,他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感同身受,他跟我們一樣反對獨裁者、專橫者的自作聰明。我們應該把加諸老子身上的陰謀色彩去掉,恰恰相反,老子是反對陰謀、權術的,老子要求的,是真正的智慧。


    甚至智慧,在我們文化裡未必是一個好的人生品質。從孔子開始,中國人都喜歡笨一些老實一些的人。孔子弟子多多,但他喜歡老實的顏回。我曾經說“活到今天,越來越理解孔子的人生,其中尤其理解孔子為什麼喜歡顏回。人們都太聰明了,因此張狂、投機、勢利,追求一夜暴發,三五年有成,或畢其功於一役。我多次告誡自己和身邊的年輕朋友,要笨一些,勤奮一些,要做足笨工夫。”這其實也是對老子“反智”的極好解釋。當然,蘇東坡、鄭板橋更沉痛地說過,“難得糊塗。”


    詩人穆旦晚年有《智慧之歌》:“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這樣的詩文同樣是沉痛的。


    因此,我們的人生之路有很多選擇,維特根斯坦曾說,希望自己既明智又好。可見,西方思想家也注意到,智慧不一定就是好的。


    至於老子的“反智”,我後來更發現,老子對一般智慧確實看不大起。從天地四時四方之學來說,跟孔子克己復禮歸仁不同,老子是絕仁棄智的。我們說過,仁屬於東方之學、春天之學;禮屬於南方之學、夏天之學;智屬於北方之學、鼕天之學……孔子希望走向活潑潑的春天夏天,老子則放棄一時一地的歸屬,他希望的是歸於道,歸於圓滿。


    這也是現代人念茲在茲的,人是目的。人生不應該過成“類人孩”,不應該過成“書齋”的科學家或知識分子,不應該過成官家商家,不應該過成虛無的中年人或陰謀的老人……因為一個孩子還不是一個人,一個科學家、大師和知識分子還不是一個人,一個官家商家還不是一個人,權謀、虛無還不是人……人實際上是你,是我,是那個為遙遠的全稱之你所完全映照的我。


    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世的自覺


        先秦儒家孔孟的書以講道理為主,他們也談論自己,但那種談論是活潑的、流動的、生發的,雖然在君王的炫耀面前他們的自我期許不免有酸澀之嫌。墨家談論自己時則多有金石之氣,其大義凜然可謂能夠使貪者廉頑者立怯者勇。道家的老子幾乎絕口不談自己,這一緘默的意味是由莊子來揭示了,莊子的感覺是苦澀的。人性的精神發育正在其中,酸澀屬於青春、春天、東方;辛辣屬於成年、秋天、西方;苦澀則屬於壯年、夏天、南方……對人生社會的不同感覺導致了不同的言路和思路。


        跟悉達多王子相似,莊子的出身也是高貴的。研究者多認為,莊子是春秋時代的一代霸主楚莊王的後裔,隻是距楚莊王二百多年後的莊家已經破落了。歷史的因緣或弔詭在於,楚莊王的故事,“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幾乎是其家族的一個規律,到莊子生活的楚威王時代,莊家隻有一個叫莊蹺的武將聞名於世,莊蹺的開疆拓土使千年後的還寫詩稱道,“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蹺流譽後……”千年後我們可以猜想,以先秦中國人恢弘的視野和感應強大的心理,莊子或者承受著家族的榮光,也跟悉達多王子那樣明了自己的使命。


        跟孔孟們相比,莊子有著極為窮苦的“屌絲”生活。他雖然也曾當過漆園小吏,但生活是窮窘的。據說他的衣服穿了幾年還在補著穿,鞋子的後跟磨光了還在拖著穿。妻子經常跟著他處於半饑餓狀態,為此,莊子曾不得已到監河侯家裡借糧。監河侯說,“好啊,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後,就借給你三百金,你說好嗎?”
    莊子說:“我昨日來的時候,路中有呼救聲,回頭一看,原來在車輪壓下去的地方,有一條鮒魚在那裡。我就問它:‘鮒魚啊,你這是干什麼呢?’鮒魚回答:‘我是東海裡的水族,您能取一鬥水救我嗎?’我說:‘好。我馬上到南方吳越遊走一番,請他們引西江的水來救你,好嗎?’鮒魚氣得要死:‘我失去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我隻需一鬥水就可以活命。您這樣敷衍我,那還不如到干魚鋪子裡去看我掛了的模樣!’”


        跟一般人不同,比如李白、杜甫以降的讀書人或窮屌絲們,在此情形下仍不會得罪監河侯一類的“人物”,但莊子不在乎這一得失,他要當面揭穿這些人物的虛偽。雖然代價是沉重的,他的妻子就是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的,但莊子受了這樣的打擊,竟然想通了一切。就像悉達多看到生老病苦而要去尋訪大道一樣,莊子是在苦難面前有“目擊道存”的徹悟,他因此沒為妻子的死亡而悲傷太久,而是“鼓盆而歌”:“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鼕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說,妻子剛死的時候,他何嘗不慨然流淚,但想到妻子的生死,就像春夏秋鼕四季那樣運行不止。現在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他卻還要哭哭啼啼,這不是太不通達了嗎?所以止住了哭泣。


        莊子的通達並非自以為是的“看透”,而是在苦難中更努力地研究,更深入地思考。歷史學家司馬遷說莊子對任何學問都研究過,“其學無所不窺。”這應該是真實的紀錄。這種努力在當時人人都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環境裡,可以說是“逆流而動”。大概知道莊子的身世,也知道莊子淵博的學問,使得一些君王也能容忍他的窮窘苦相,面對他的搶白譏諷而無可奈何。有一次,他穿得破破爛爛,去見魏王,魏王說,“莊先生怎麼這麼狼狽呢?”莊子說:“我這是貧窮,不是狼狽。讀書人不能躬行道德,那纔是狼狽;穿破衣服,拖破鞋子,是貧窮而已。這就是所謂沒遇到好時代的現像……”莊子還在魏王面前毫不客氣地指明時代的昏亂,“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征也夫。”


        但莊子的努力榮耀了大道,使人世的大道顯示其力量。楚威王也開始知道了莊子的份量,他派使者卻迎請莊子。司馬遷的記載是,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這樣的人生選擇在今天仍在考驗每一個人,我們時代仍有人願做郊祭或太廟的犧牲,在臺上一臉正經地裝扮做秀,以上臺表演為人生的目標。莊子自己記載的這一事件是,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但大夫認知的道理卻未必能夠實行,一般人也不易實行。莊子的朋友惠施也是,在一次去梁國想去拜訪做相國的朋友惠施時,有人跟惠施說恐怕你的朋友是來取代你的,惠施聽信了命人搜查莊子,莊子就去跟老朋友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看破名利富貴的莊子是真正理解了富貴的某種本質。曹商在他面前誇耀說,“住窮弄窄巷裡,因為貧窮而要編織鞋子,這不是我曹商所能耐的;出門見君王,獲其歡心,賞車百乘,這是我老曹的本事。”莊子回敬,“聽說秦王有病,懸賞說能夠消除他身上腫痛的,賞車一乘,替他舔痔的,賞車五乘,治療越下,賞車越多,難道你是給秦王舔菊的嗎?你走遠點吧。”


        隻可惜,曹商乃至一般人都不理解莊子的話,他們即使同意莊子,也未必接受莊子的人生選擇。莊子希望人們接受本真的生命,在他看來,在一個亂世,尤其需要人們葆全生命。這個毀滅生命本真靈性的亂世卻被人為地“養食”並“衣以文繡”,被人們說成是發展的時代、占有的時代、消費的時代……但莊子說,方今之世,僅免刑焉。


        莊子的選擇不僅跟一般世人有別,也跟悉達多王子的選擇有別。後者是明了苦諦而尋找解脫之道,莊子是明了苦諦而去經驗人生諸苦。他們也有共同點,悉達多王子的選擇是涅槃、棄絕,莊子則是坐忘、心齋;但莊子仍跟普通人一樣經驗著人生,他隻是告誡說在經驗中不要忘記大道。就像龜一樣,龜貴為神龜並非大道,龜在爛泥中搖頭晃腦纔是大道。即使爛泥中有苦,那也是生活,也是存在的生命,也是本真的生命。


     


    日常生活演繹出的理性


    讀墨子,給人印像深的是他的思想、觀念完全立足於現實生活、日常實踐。他的書中充滿了木鳶、車轄、咫尺之木、方圓、規繩、陶者、穴師……這類市井話語。他有名的“所染”開篇即是,“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從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中抽像出普遍的道理,並運用到歷史現實中去。“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瀋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範蠡大夫種。”他後感嘆:「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墨子從染坊這一行業聯想到人生社會的環境、交往對人的影響。


    這一種了不起的生活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維偏好,從一點一個細節出發去把握萬事萬物的結構;比如當代人從《紙牌屋》、《來自星星的你》等電視劇裡去認識官場、愛情的本質或韓國、美國社會的生態,國人從《西遊記》一類的人物命運中去把握中國社會的秘密……但墨子的高明處在於,他比一般人走得更遠一些。他的抽像性演成了一種了不起的理性、邏輯,後人尊稱為墨辯邏輯,跟古希臘的形式邏輯、古印度的因明邏輯並稱為軸心時代的人類三大邏輯。


    古希臘哲人德謨克利特說,求故勝當波斯王。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勝過當波斯王。墨子的思想跟德氏有相似處,《墨經》中說,“巧傳則求其故。”即對世代相傳的工藝技巧,要探明其緣故。也許正是這種求知心,使墨子發展了我們中國人極為罕見的理性,他成為我們中的異類。


    墨子感慨,“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墨子不僅求其所以然,還把理性精神上升到極為抽像的層面。他的工作是一步一步地完成的。我們看他的很多判斷都似曾相識,如“知,材也。”“知,接也。”“身觀焉,親也。”“聞,耳之聰也。”“久,彌異時也。”“傳受之,聞也。”……到了“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就有了思辨,有了分析綜合的活動。……而到了“中央,旁也。”“端,體之無厚而前者也。”就出現了認識的飛躍,進入到思維的自由王國裡。墨子意識到,一個事物的中央,可以是另一事物的周邊,這是異於傳統和常識的卓越見解,從中不難理解那些中心主義者的自大。後來的惠施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而對點的理解,無厚而前,不僅與歐幾裡德對點的定義相似,而且明白預示了由一點開始生成大千世界的本質。


    由此可知我們跟墨子的距離。墨子跟我們一同起步,甚至他比不少“成功人士”或富貴二代的起點要低,但他從淺近處入手,持久地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思維王國的堂奧,收獲了我們一般人少能窺見的大道至理。用墨子的話,“行者必先近而後遠。遠近,修也。先後,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我們以墨子的“兼愛”為例。他的兼愛思想就是從現實中收獲的。我們今天知道,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情操、觀念意識和社會主張。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方人很少直面“愛”這一話題,人們多談論“恩”,多談論忠孝,多把愛跟“仁”放在一起討論,仁愛,而仁愛在我們這裡是以己為中心推衍開來的“差序格局”。人們很少像墨子那樣談論愛,墨子是我們中間的異數,在於他像耶穌那樣要求“愛鄰如己”,他的“兼愛”既是啟蒙運動以來的“自由平等博愛”之號召,又是當代社會深入人心的“公益”“慈善”等人生社會價值的關鍵。現代很多志願者意識到,在家國體繫裡,個人很難超乎家庭家族的利益,但在今天家國體繫潰敗的時代,個人的情感認同、愛的實現則自然而然地跟他人相聯了。


    墨子的“兼愛”思想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從現實中推斷的。墨子說,“天下之人皆不能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無言而不應,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的比喻極為現實而精彩,“愛人非為譽也,其類在逆旅。”就是說,愛人不是為個人沽名釣譽,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樣,是為了與人方便。


    墨子進一步的收獲令人擊節贊嘆,他說,“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愛別人並沒有把自己排斥在外,在愛別人的同時也就愛了自己。他從事物的包容性中看到了愛的真諦。他還說,“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之世人也。”愛世間多數人和愛世間少數人相同,兼愛就是這樣。愛上世之人和愛後世之人,都像愛今世之人一樣。他從事物的共性和個性上看到了愛能抵達的終極。


     


    怒者其誰的平等 


     


    現代中國人對平等的理解多半來源於啟蒙運動以來的思想啟蒙和政治建構,也有來自於佛經、聖經一類的教導,這種便利使人的精神發育成長容易錯失兩大資源:現實的和中國歷史的。我們經常以為人是平等的,但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深刻的不平等,在性格、材質、經歷、認知感受、人生目標等諸多方面是不對等的,難以形成有效的交流溝通,也難以因材施教。這樣的情形也極易使我們走向另一,即以為人是不平等的,有的人天生高富帥,生來有福,有的人注定受苦受累……可以說,平等意識如果沒有現實和歷史的路徑,就難以落實。而中國的歷史資源中,莊子無疑是為完備的。他的《齊物論》一如佛經智慧,對眾生平等、是非平等、萬物平等、物我平等做了深刻的闡述。


    人們都說莊子的《齊物論》是少有難懂的文字,裡面有思辨、有寓言,有哲學、有信仰。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就容易把握莊子的精神了。即以佛經思維來看莊子,確實,莊子對世間的不平等和平等所達到的認知,大概隻有釋迦牟尼能夠與之並列。


    《齊物論》開篇即說,“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一如佛經中說佛陀的“打坐”、“敷座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一如佛陀在很多時候示現異像,以為緣起而方便弟子提問。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這幾句,一如佛經中弟子發問,佛陀善其問:“善哉,善哉。”熟悉佛經如《金剛經》的人都了解:“如是我聞。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


    這樣對勘來讀《莊子》,讓人對人類和人性不無贊嘆,並保持信心。那樣一個窮窘狀態的莊子,其言路、思路居然再現了活著時即為人間導師佛陀說法的場景。莊子的文章,尤其內七篇,其文體表達和思維樣式,也是多如佛法思維。因緣設問,層層遞進,風波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如果以佛經的閱讀習慣來看《齊物論》,很多問題可以說是迎刃而解。莊子開篇提示的問題,就是要告訴人們,你整天聽的都是世間聲塵,卻不知道“反聞聞自性”。據說古希臘的哲學家也說過,宇宙群星每天都在演奏非常壯觀的交響樂,隻不過我們人的耳朵聽不到。如果人能聽到的話,一定會驚嘆那個宇宙之聲,那首宇宙交響樂的美妙、壯麗與偉大!


    莊子說,“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他還代為發問:“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用佛法的角度,莊子想說,“萬物”由“自心隨外境搖動”而“有”。“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抅,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這不就是“無明”、“輪回”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這不就是“如來”“佛性”“本心”“自性”“真心”“金剛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蜜”“首楞嚴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莊子以他的般若智慧,看到了世間萬物的虛妄或“空性”,他說,“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這樣的提問順理成章地通往《心經》中所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莊子還說,“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這樣的悲哀一如佛陀在《楞嚴經》中說,“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這樣的成就一如佛陀所說:“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咒名如來頂。汝等有學,未盡輪回,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莊子在世間萬像中發現了天籟、地籟、人籟的存在,證實人在放棄成見後,從純淨的自性中流出來的聲音話語纔是自然的、和諧的、有意義的。他獨立發現了佛法中的“諸法無我”,他對“自我”做了深刻的反思,他跟佛陀一樣認識到人的渺小,同時又尋求超越之道。這就是平等。


    莊子的悲憫也一如佛陀,他在《齊物論》中講述了一個後來流傳千年的寓言和流傳千年的成語:朝三暮四。他稱那些未能看到萬物之“同”,即“空性”、“真性”的人物為“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寓言,千百年來的人多以為是狙公賦予眾狙食物,很少人看出是狙公向眾狙征賦。也就是說,千百年來的眾多讀者以為大家的生計是大家長賦予的,他們的心思既善意、鄉願,又為三、四而患得患失。他們跟眾狙一樣或悅或怒,但借用莊子的話,怒者其誰?他們未能意識到自己的被剝奪、自己的迷失,他們未能意識到萬物之齊、自己在宇宙大化中的平等。如果用莊子的話,他們也是“朝三”。後來的明白人,劉伯溫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在莊子之前的明白人,老子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


    莊子看到眾生之迷,眾生追逐於假像或未定的“是非”,他主張全面地看待“是非”,而休止於永恆不變的“天鈞”,如此纔是“兩行”,各得其所的自行發展。讀《莊子》,我們其實也能感覺到他也怒的,隻不過跟佛陀一樣,他的怒都化在虛無、相對的情景中了,讓一般人難以感受。他怒的是眾生的迷失、無明、輪回,他張揚的是“無我”“齊物”“如夢”。在《齊物論》後,他發布有名的“莊周夢蝶”的寓言,他提出一個觀念,隻有看出萬物之齊之深刻平等的,纔能終其天年地“物化”,自然死亡而又自然新生。


    千百年後讀《莊子》,站在東西方的文化資源上去彙通理解莊子,可以看到人心在純粹極致處的思考的相似或相同。如此我們更可對人性人心懷抱信心,在萬物之不齊中認出“齊”,認出“平等”、“物化”之同。我們也可以理解錢鍾書在讀盡東西方典籍之後的感嘆:“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孔子為什麼反而不倒?


     


    孔子的缺點太多、局限性太大,反他容易,打倒難。


    自他從老子、子產、師襄、郯子、苌弘等一繫列師友那裡聞道得道起,他就跟師友們拉開了距離。因為師友們或者傳統保守,或者投閑置散,或者在形格勢禁中演完自己宿命般的人生劇本而已。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雄心勃勃,用現代的語言表述,孔子善用了當時天下的文化中心——魯國保存下來的華夏經典,以及的交流工具——文字,培育了當時世界上龐大的人纔團隊——孔門賢達,準備建設他心中的王道樂土——大同社會。


    盡管文字在當時記錄話語思維的有效性並不大,老人家親手動筆勞作的《春秋》被後人稱之為“斷爛朝報”,但魯國文字的先進已經為天子和列國周知;有周公後人和史官們一代代的努力,到了孔子時代,文字開始了突變。孔子整理了古籍;集體智慧更在孔門弟子那裡獲得了歷史的展開,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合力把孔子的話語記錄下來,成為一時的典範。有效文字一經出現,由公卿至於列士、瞽者、史者、師者、瞍者、矇者等保存下來的詩曲書賦,以及春秋戰國時代新的文明思考、問題答案,開始了沉澱、積累,開始了數百年間的啟蒙傳播,自然地,那些無名的天纔勞作假借黃帝、文王、周公外,就隻有假借孔子纔能聞名於世。直到漢朝,《內經》、《易經》、《禮記》等口耳相傳或個體原創的華夏典籍仍多要借助於孔子的盛名纔能大行其道。


    因此,孔子占了便宜,但這個便宜如果真要給某個人的話,也非他莫屬。他是集大成者,是三代以來的貫穿天地人三纔的王者,他被後人稱為“素王”。


    有效文字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文字本來有著“天雨粟鬼夜哭”的神奇力量,甲骨文一類備忘符號、鐘鼎金石一類的訓誡符號還不足以把人類的史前史照亮,人類在黑暗中多隻能歌哭、談話、對話,有效文字的出現使得言為心聲、手寫己口成為可能,使得個體的沉思、反思、寫作……成為可能。在東方紅亮的過程中,孔子的作用是的。故此宋儒們感慨,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但在人生的事功方面,孔子失敗了,他承認自己是喪家狗,他不是一個成功人士。據說,失怙造成的對父親的想像,使得他一生的言行依傍於權力、依止於人主。但他的弟子比他更善於傍官傍商,甚至成為一流的官僚商賈。孔子沒有自鑄偉辭,他的話卑之無甚高論,多是給三代以來或周公以來的華夏普遍專制和等級專制裝飾得更為溫情,但這種人生的往返省思更值得聽聞者珍惜。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執命,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在當時人都活得飄忽不安的時候,孔子的弟子們見證了跟老師一起的歡樂和充實。因此,孔子死後,他傑出的弟子們在就業機會俯拾皆是時能夠為他服喪三年,而“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大商人兼當時流的外交專家子貢一人廬墓六年。這是有限時空中的無限把握,一種優雅高尚的信仰情懷。盡管孔子的思想在國際社會像瘋狗一樣爭霸逐鹿時不合時宜,但一旦六合掃定、海縣清一,農耕時代的差序格局定型,他的仁道、恕道、君臣父子倫理等思想就是王土王臣們盡忠盡孝或說人生展開的不二之選。


    孔子是現實的,他從未像釋迦牟尼一樣為個體的生老病死憂患而尋求安身立命,未像蘇格拉底一樣去愛智慧,未像耶穌一樣自傲“我的國不在這一世界”……但孔子也沒有愛國情懷,他的夢不在春秋的魯、齊、陳、衛,他的夢在周公、在三代以上,這個造次於是顛沛於是、念茲在茲的夢沒有成就現實的大同,卻無意中成全了當時文明面臨革命前夕稀缺的思想理論,這個夢想無意中成為“超越性突破”,用雅斯貝爾斯的話是,孔子參與的“軸心時代”建構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用馬克思的話是,孔子等人的傳統,夢魘般地壓在活人的心頭。


    軸心時代的孔子何以噩夢般地糾纏活人的頭腦?用現代理性的眼光解釋,無非是社會的路徑依賴、偶然性的先入為主等等,他是“箭垛式”的人物。但孔子萬世長存,也自有其必然性,有其自身的努力。孔子確實是大禹、墨子之外華夏世界早勤奮的人物了。禹墨的勤勞為人周知,孔子的勤奮少有人道,他的勤奮一生堪稱是早把人一輩子都搞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是典範的一生。用後來儒生們總結的話說,他是履踐的,他不僅心儀禮樂,他自己也活在禮樂世界裡;他不僅表達真理,他本來就活在他表達的真理之中。他的愛在人世而非愛於純粹的自己或食色之欲,因此成就了為美麗也為現實的人類精神家園——一個文化中國,在他、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屈子等先秦巨子們的夢想中誕生,並經千百年來的學人、纔子、士大夫們開疆拓土,成就了人類傳承豐富的莊嚴國土,成為東土大陸對峙政統、權力、金錢、宗族、迷信、商賈、農工……有魅力的人生之道。孔子是這個文化中國堅實的奠基者,是三代文明精神的傳承者和集大成者。自孔子之後,一切權力、金錢、血親可以興勃亡忽,但文化中國越百世而不亡,貫穿千秋江山而始終。


    盡管文化中國的開國之父不止於尼父一人,但隻有孔子集中了當時華夏文明的資源優勢。用現代的語言,他不僅擁有意識形態,他還培育了干部隊伍;他不僅有產品,他還懂得市場營銷;他不僅有價值理性,他還有理性工具;他不僅提供了立國原則,他還提供了外交哲學、家國天下的個人生存坐標……因此,無論來自外部的反對派如陽虎、叔孫武叔、齊景公,還是內部的反對派如墨子、莊子、楚狂……都不足以撼動這個國度,這是孔子反而不倒的秘密。


    當然,反對孔子者有足夠的理由。一旦他從邊緣走進中心,走向了神壇,他被政統利用,甚至被文化中國的執掌話語權者利用,他也就成為了管制和異化的工具,成了打人殺人的兇器。就是說,孔子是安土重遷的農耕文明的意識形態,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大同夢想,是地主階級的外衣;卻非個體心靈的自我完善,非人身成道的開放人格,非大同而異端的力量。無論是外部的文化如印度文明、基督教文明,還是內部的精神、心靈等無限豐富的探索,甚至革命轉型、移民時代、陌生人社會……都有著孔子不可思議的不虛真實。孔子和孔子霸權有足夠的弱點、缺點、局限、盲區、短板、罪錯……供人們仇恨、逃避、造反。


    但孔子反而不倒。孔子如佛陀、耶穌、老子一樣,構成了我們人類已知行為和思維的邊界。除非我們如莊子所說的往而不反、孤標傲世,如宗教家們所倡導的萬法唯心、因名因信稱義,或如科學主義所謂的獨立遠行、探索無極。對轉型時代、移民時代的人類來說,沒有孔子,他們確實也活出了新天新地、、真實不虛。當王安石痛惜兩漢以來的中國聖人多生於佛門中時,張方平說,因為儒門淡薄,收拾不住人纔,所以江西馬大師,汾陽無業禪師,雪峰,岩頭,丹霞,雲門等一流的天纔皆歸釋氏。大字不識的惠能大師說過,心生萬法。五四諸巨子說過,打倒孔家店。這都是我們自家人欲因應時世安置心靈和性命的必由之路。反對孔子、打倒孔子、離開孔子,是我們文明從宗親單位走向四海之內六合之外的必然過程,是我們文明從中國之中國走向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的必然過程。


    老子說過,反者道之動。孔子反而不倒。反對孔子和返回到孔子那裡去,都是人性和文明的真實。


    如果現代科學哲學給現代文明提供的基礎支持足夠有效,我們可以樂觀地預言,當人類的一體化狀態日漸深入人心之際,孔子的思想、言行、人生將是我們人類社會可觀的個體榜樣。我們人類社會確實活出了老子、莊子,活出了基督、佛陀,但我們也活出了孔子。迄今為止,未完成的現代化其實是人類的一體化。未完成的現代性其實是致廣大以盡精微而未能返回的現代性,它的返回或完成將是對傳統文化的包容或說有效歸隊,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反思人生。在這方面,無論是偏重個體化的老子、蘇格拉底,還是同樣有教主氣概的耶穌、佛陀,都不如孔子那樣入世,那樣生動。文明在動態的平衡中,在沉澱積累中,或者將在加入陌生、異端、怪力亂神等第六倫後,把孔子以來的天地君親師倫理發揚光大。


     


    舍我其誰 


     


    人們對現代社會的一個觀察是,“搭便車”現像嚴重,這是我們當代人的鄉願或犬儒。對人生社會中很多應該做的工作,我們多指望別人去做,我們要麼跟隨其後,要麼等著去享受沾光受益。這種心理使得我們自己的生活缺乏足夠的自信,我們的人格是矮化的。據說有中關村的企業家面對比爾·蓋茨那樣的企業家就有些抬不起頭來,“沒想到活得那麼陽光!”其實,活得陽光的人豈止外人,翻開《孟子》一書,孟子本人就給我們做出了人生的表率。在照亮幽暗的心理、培育健全的人格方面,沒有比《孟子》更讓人提氣的書了。


    我多次說過,傳統中國的聖賢即是現代社會所稱道的公民人格。這句話來源於孟子,孟子說過,“聖人,與我同類者。”(《告子上》)在孟子時代,世道澆漓殘酷遠甚於今日,以至於他比孔子等前賢要更多的關注人性的善惡,但他堅定地說,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們可以想像,孟子並非沒有看到人性的陰暗一面、社會的無望一面,但他仍對人或人生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他的目的無非是如錢穆先生所說,一是啟迪人們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們向上的努力。他自己在四十出頭時起就奔走於鄒、齊、魯、宋、梁、滕等國之間,在諸侯之間宣揚自己的學說,但直到七十餘歲仍是徒勞無功。他一輩子都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他堅定地“自任以天下之重”。


    讀孟子的書,了解他的人生,令我們很多人汗顏。當代的很多“屌絲”或受過教育仍以為自己是“升鬥小民”的人,面對孟子恐怕應該慚愧纔是。我們以為自己窮苦,沒有條件,但孟子的名言就是,“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我們以為苦難遙遙無期,活著的目標大概隻能是早日脫貧而已,但孟子卻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心力太強大了,當代社會很少有孟子那樣的人物。我們從孟子那裡可以呼吸到一種健旺的生命力量,用他自己的話,這是一種天地浩然之氣。在孟子看來,每個人都有這種浩然之氣,就看人是否能夠自覺到這一點。這種“人的自覺”在中國歷史上大概隻有魏晉風度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等時期的思想家們可與之相比。


    曾有人問孟子,你有何長處,“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們今天在這類談話中,多半是說自己會英語、駕駛、會計、企業管理、職業培訓,一句話,我們把自己人力資本化了。但孟子堅持人格的豐富完整,他在講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時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也。”孟子認為,個人隻有善養這種浩然之氣,纔能貫通天地,並使自己跟萬物有同情之理解。“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這樣的話相當於馬克思所說的,“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這種對人格的自我期許值得今人深思。孟子奉行的是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他是真正“知其不可為”也要“為之”的典範,他是力挽狂瀾的榜樣。在他那裡,時代的混亂也罷、殘酷也罷,都需要人挺身而出。後來人在這種人格面前退步了許多,一退為“天地閉、賢人隱”的思想,再退為“行藏在我,用舍由時”的思想,三退為“同流合污”(If you can not lick him, join him!)的思想……


    孟子說他那個時代的混亂,“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在這樣的世道面前怎麼辦?孟子說他想到了歷史上的聖賢們,“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孟子的這段話可圈可點。他想到了聖賢,即我們說的現代文明國家的公民精神,我們從王小波的名言中也可以印證這種聖賢與公民之間的關繫。王小波在談到時代的混亂時說,“我認識很多明理的人,但他們都在沉默中,因為他們都珍視自己的清白。但我以為,倫理問題太過重要,已經不容我顧及自身的清白。”


    可以說,王小波的感嘆、孟子的“不得已”都說明人面對黑暗中的態度,那就是迎難而上的態度。孟子總結,這就是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讀孟子的書讓我們重溫何謂大丈夫、何謂大寫的人,但孟子讓我們理解,這纔是正常的人、陽光的生活。隻有這樣的人格纔能自信而努力,用孟子的話,“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也隻有這樣的人格纔不會把世界交給別人,而是當作自己的,纔能自救並救他,自度並度人。用孟子的話,“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經典閱讀是一種責任 


     


    傳統學問有正義、集解一類的方式。正義又名“疏”,也稱“注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集解則是彙集諸家對同一典籍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解釋,斷以己意,以助讀者理解。何晏曾說:“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裴則說:“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說,豫是有益,悉皆抄內。刪其遊辭,取其要實,或義在可疑,則數家兼列……號曰《集解》。”


    凡是打開過本書的人都承認,這是以傳統正、解的方式閱讀經典。但跟傳統以經解經的方式不同,在“正解”之外,本書堪稱和解。本書有離經叛道之處,即是對經典的注解不僅隻依從於自家經典,如一些儒生們習慣的隻能以儒家經典來注孔孟;編者從經典的文句、義理等出發,聯接古今中外,讓讀者看到一段經典話語下,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亞裡士多德、莎士比亞、康德、黑格爾、魯迅、胡適、羅爾斯、湯因比、餘英時……經典作家們在互動、對話,在辯難、闡發,“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在某種意義上,本書既是傳統圖書的新成果,又鮮明體現了網絡時代的精神:萬物相互聯接。


    在網絡閱讀當令的時代,紙質經典閱讀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奢侈的人生經驗。現代人已經習慣了輕閱讀、快悅讀、消費式閱讀、網絡閱讀,等等,紙質經典閱讀似乎已經過時,我們從網絡上隨時可以獵取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孔子、墨子等經典人物的言行事跡。但返回到紙質經典閱讀,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更是他對自己的責任。


    在傳統社會,無數寒門子弟的心願是,“我要讀書!”無數的苦難大眾,那些終生勞作不得溫飽的“睜眼瞎”們的心聲是,“我連到學堂裡面去摔一跤的機會都沒有。”今天的文明在整體上已經邁過了短缺、匱乏的時代,知識大規模下移,使任何一個卜居或旅居偏遠地帶的人,就能隨時閱讀;隻要有一手機在,他就可以連接人類文明的圖書寶庫。


    網生代享受的文明福祉是空前的。但跟文明史上那些傳媒介質咸與維新的革命有所不同,網絡閱讀並不會取代紙質閱讀。跟專家們預測的網絡閱讀取代紙質閱讀的趨勢相反,紙質閱讀仍是今日人類個體寶貴的生活內容。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網絡精神,我們當知在網絡時代,新的革命不是推翻舊的、取代舊的,而是對舊的包容。即使從小生活在無紙化的新一代人,他們的大腦皮層有異於上代人,他們仍會向傳統歸隊,會獲得紙質經典閱讀的生命成就。


    對紙質經典閱讀的樂觀不僅是源自網絡精神,網絡的共生精神跟古典文化的認知一致,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甚至說,古典文化未能實現的夢想今天由網絡實現了。網絡不會推倒紙質圖書,更不會解構經典閱讀。更為重要的是,在共生的網絡時代,紙質經典閱讀對習慣無紙化的網生代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修行。


    談論網絡閱讀和紙質經典閱讀的差異還為時過早,一般人理解的網絡閱讀多不走心,是刷屏,是走馬觀花,是采集狩獵,等等,並非網絡閱讀的本質,網絡閱讀同樣能夠求知問學、明心見性。但從網絡的角度理解,紙質經典確實過於沉重、晦澀、凝固了,過於安靜了。紙質經典乃是用紙質把人類流傳千年的文明精神“封印”了。這些先人的精神文化血脈,如僅僅靠網絡閱讀是不足以消化為閱讀者自身的資糧的。現代人要打開人類的文明精神、聽取先賢們的深刻思想,僅僅靠網絡的音頻視頻介質去閱讀聽取是不夠的。在打開“封印”的文明之旅中,尤其是在跟先人對話並滋養自身的修行中,專注、精純的紙質經典閱讀幾乎是不二之路。一份調查顯示,在美國著名大學的閱讀榜上,占前一二十名的仍是古往今來的人類經典。


    跟一般閱讀有所不同,經典閱讀是一種對自己的打開,是把自己從外在的世界中找回來。這一特征可以判定一個人是否讀進了經典、讀出了自己。有人拿著書“一目十行”,有人拿著書“心不在焉”,這些閱讀都非對經典的正當態度。經典並非“咳風唾地”的時語或“明日黃花”,而是文明演進的界石、臺階。在知識爆炸的網絡時代,這些界石、臺階需要我們去一一領略。在日常生活中閱讀經典是如同信徒做禮拜一樣聽聞福音的方式,更是我們成全自己、安頓自己的方式。遺憾的是,現代人容易忽略經典,容易傾向於在網上衝浪去獲取知識。但用網友們的總結,知識易得,智慧難求。


    傳統社會的讀書,首先是調心。禮聞來學,無聞往教。沒有對自己心的把握,機械地認字識文,是難以讀好書,難以打開自己和經典的“封印”狀態,更難以獲得智慧。如同中西貫通的大儒馬一浮先生所說,“故欲讀書,先須調心。心氣安定,自易領會。若以散心讀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讀書,事半功倍。隨事察識,語語銷歸自性。然後讀得一書,自有一書之用。不是泛泛讀過。須知讀書,即是窮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資於主敬,必賴於篤行。不然,則隻是自欺欺人而已。”


    馬一浮先生還說,“讀書如人行遠,必假舟車。舟車之行,須由軌道,待人駕駛。駕駛之人,既須識途,亦要嫻熟。不致迷路,不致顛覆,方可到達。故讀書之法,須有訓練,存乎其人。書雖多,若不善讀,徒耗日力。不得要領,陵雜無序。不能入理,有何裨益?”


    關於國民閱讀的倡導是近年我國社會的熱點話題,其中既有我國民對經典文化的疏離問題,也有我國民人均閱讀較為低下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讓大家從紛繁復雜的世界和生活中有所解脫,使浮躁的心得以安頓,“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顯然,閱讀經典仍是方便,“安禪制毒龍”,借用孟子的話,經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