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周易占筮學(修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章秋農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周易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415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1124156
    作者:章秋農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7年08月 

        
        
    "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研究《周易》占筮方面的專門著作,既適合專業研究者,也適合一般讀者對《周易》占筮方面的濃厚興趣。 
    內容簡介
    《周易占筮學——讀筮占技術研究》是作者多年的易學研究成果,是在作者多年講授《周易》經典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與其他相關圖書相比,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該書為當代人撰寫的*部周易占筮學方面的著作。它從科學的角度,對占筮行為的本質做了理論上的探討,繫統闡述了古代的占筮技術,並申以己意,一掃古代占筮學中常有的讖緯迷信陋習,將其中所含的咨詢文化的性質展現於讀者面前。二是本書融學術性、趣味性於一爐,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書中列舉實例,風趣地解說了《周易》中所蘊含的咨詢文化因素,耐人尋味,發人深思。三是該書破除了人們對於《周易》的神秘,以一繫列較為客觀的評述,將一向被認為玄之又玄的《易》像進行了通俗、生動的闡述生發。閱讀該書,讀者會發現,此書具有較強的現代意識和個性色彩。
    作者簡介
    章秋農,年八十,一名章祖安,陸維釗先生弟子,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繫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繫,受業於陸維釗、夏承燾、王煥鑣、胡士瑩、姜亮夫、任銘善、蔣禮鴻、徐朔方等宗師,尤與陸維釗、王煥鑣、姜亮夫、夏承燾諸先生親善,耳提面命,教誨獨多,奠定了扎實全面的國學研究功底。1961年,調入浙江美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繫,任陸先生助教,開始陸續撰寫學術論文,刊發於《中華文史論叢》《中國語言》等刊物,研究範圍涉及文、史、哲、藝術等各領域,尤於《易》學領悟精深,並曾受姜亮夫先生邀請,屢為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生班及“先秦古籍講習班”主講《周易》。1963年後,作為書法教研組成員之一,參與浙江美院中國畫繫歷屆書法本科及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教學工作。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首屆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翌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和碩士點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同年起任全國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通訊評議專家。2009年,任中國美院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先後擔任杭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文化書院杭州分院導師,魯迅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西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導,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目錄
    修訂版序 1
    章 緒論 1
    一、中國文化的像征 1
    二、空框結構與借尸還魂 5
    三、卜筮與人之自我異化 19
    四、命運與自由意志 24
    第二章 《周易》名義釋 39
    一、釋“易” 40
    二、“易”取像於物 41
    三、“易”詁舉例 44
    四、“易”之三義辨析 47
    第三章 讀《易》技術述 57
    一、經與傳 58
    二、經部的結構 60

    修訂版序    1


    章  緒論    1


    一、中國文化的像征    1


    二、空框結構與借尸還魂    5


    三、卜筮與人之自我異化    19


    四、命運與自由意志    24


    第二章 《周易》名義釋    39


    一、釋“易”    40


    二、“易”取像於物    41


    三、“易”詁舉例    44


    四、“易”之三義辨析    47


    第三章  讀《易》技術述    57


    一、經與傳    58


    二、經部的結構    60


    三、《易傳》各篇簡介    80


    四、《易經》斷占術語解    116


    第四章 《易》像(上)    127


    第五章 《易》像(下)    167


    一、“往來”說    169


    二、“變自乾、坤”說    172


    三、“反對”說    174


    四、“旁通”說    176


    五、卦變總說    178


    第六章  關於“卦氣”“納甲”諸說    189


    一、“卦氣”說    189


    二、“納甲”說    199


    三、“爻辰”說    207


    四、關於八卦方位    214


    第七章 《易》筮    227


    一、卜與筮    228


    二、《易》筮    234


    第八章 《易》占    261


    一、所謂“數往知來”    261


    二、尚秉和《周易尚氏學》釋例    272


    三、王弼《周易注》釋例    280


    四、程頤《周易程氏傳》釋例    287


    五、楊萬裡《誠齋易傳》釋例    296


    六、綜合占法釋例    305


    第九章  亢卑齋實占例選    323


    附錄 《周易》古經白文    355


    初版後記    413

    在線試讀
    第七章 《易》筮
    [①] 《爾雅·釋言·疏》,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卷3,第16頁。

    [②] [西漢]揚雄著,[清]戴震疏證:《方言疏證》卷10,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93冊,第477頁。

    [③] 見《周易尚氏學·序言》,版本同前,第1頁。另可參見於省吾:《伏羲氏與八卦的關繫》,載《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冊,巴蜀書社1990年版,第1-3頁。

    [④]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卷上,1927年增訂石印本。

    [⑤]《殷墟書契考釋》卷下,版本同前,第107-108頁。

    [⑥] 《殷墟書契考釋》卷下,版本頁碼同前。

    [⑦] 以上也請參見容肇祖:《占卜的源流》章《從殷墟甲骨考證出古代占卜的實況》,海豚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頁。

    [⑧]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36839,中華書局1979年版。

    [⑨] 說詳餘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載《古史辨》第3冊,版本同前,第143-170頁。

    第七章 《易》筮


    筮是占卜之一種。


    《爾雅》:“占者,視兆以知吉兇也。” 這裡的“兆”是指灼龜後出現的兆像,但實際上也包括了如天像、物像等所謂“前兆迷信”之兆,即某種人間災禍或吉祥的預兆。故《方言》曰:“占,伺視也……凡相候謂之占。” 候者,即伺候兆之出現而視之。


    卜,灼剝龜也。一曰像龜兆之縱橫也(見《說文》)。這由來於古人欲預知後事之吉兇,多灼龜以取兆。後引申凡欲預知後事之行為,或以己意預測後事,亦曰卜,如現代漢語中尚有“生死未卜”“前途未卜”一類話。


    “占卜”者,實是通過某種工具或某種形式取“兆”、視“兆”而預測吉兇的行為的總稱。古人視龜兆而預測吉兇的行為稱占卜,現代寺廟中仍風行的求簽以測吉兇的行為,亦可稱占卜。


    筮,是占卜法之一,向來專指以《周易》來占卜的方法。故本章以“《易》筮”命名。


    一、卜與筮


    占卜之事,在我國起源很早,但究竟起於何時,已不可考。於省吾先生在《〈周易尚氏學〉序言》中說:


    《易》卦起源於原始宗教中巫術占驗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稱繩為索,“八索”即八條繩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繫用牛毛繩八條,擲諸地上以占吉兇。《易·繫辭》稱“庖犧氏(即伏羲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這一名稱,早見於《左傳》《國語》。“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繼續和發展。近年來的學者們,都說八卦與伏羲氏完全無涉,這就未免“數典忘祖”,截斷了《易》卦的來源。


    按於說,則秦漢以來的傳說,每每將《易》的卦畫歸之於伏羲,似乎不為無據。又後出現的所謂“三《易》”之二的《連山》《歸藏》,竟托始於伏羲和黃帝(有的則說是夏、殷之《易》,即“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傳說無征,信從者不多。


    唯近數十年來,殷墟甲骨的大量發現,而後言占卜者乃得早之實物證明。說到占卜的起源,雖仍未能窮究本始,然殷代占卜狀況卻是清楚可知了,而《周易》好多問題亦順此而得到解決。


    甲骨的占卜盛於殷商時代,而不一定始於殷商。從甲骨文刻畫的精致,字形的俊美,直到現代,書法家對其崇拜與欣賞的感情仍然有增無減。由其成熟與熟練的程度觀察,可以推知前此或有較為粗糙而丑陋的形式以為過渡,想來是合乎情理的。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以為:“《史記·殷本紀》載成湯以來以至於帝辛,傳世三十,今見於卜辭二十有三。” 現存甲骨卜辭均為盤庚遷亳後至武乙徙河北時所作。盤庚距今年代幾何,無法確數,因為司馬遷記周宣王以前事,隻紀世代而並無繫年,蓋前千數百年之時。其時之占卜法,《殷墟書契考釋》從實物上觀察,為說如下:


    卜以龜,亦以獸骨。龜用腹甲而棄其背甲(背甲厚,不易作兆,且甲面不平,故用腹甲)。……獸骨什九,龜甲什一而已。其卜法,則削治甲骨甚平滑,於此或鑿焉,或鑽焉,或既鑽更鑿焉。龜皆鑿,骨則鑽者什一二,鑿者什八九,既鑽而又鑿者二十之一耳。此即《詩》與《禮》所謂“契”也。……既契,乃灼於契處以致坼。灼於裡則坼見於表,先為直坼而後出歧坼,此即所謂兆矣。


    從上可知,商代的占卜法,或鑿或鑽,而契後又用灼以求兆。《殷虛書契考釋》又曰:


    不契而灼則不能得坼。既契則骨與甲薄矣,其契處刃斜入,外博而內狹,形為橢圓,則尤薄處為長形。灼於其上,斯沿長形而為直坼,由直坼而出歧兆矣。於以觀吉兇,並刻辭於兆側,以記卜事焉。


    說明甲骨卜辭是其時每次占卜之事的記錄。但我們看甲骨卜辭,實隻是所卜之事或驗,其視兆而占吉兇之辭根本沒有。如“庚寅卜在榖,貞,王田,往來亡(無)災”,是記庚寅之日問王田獵,結果是往來無災。但我們並不知這個結果如何由兆而得出。我們既不知怎麼樣的兆、占為兇;也不知怎麼樣的兆、占為吉。視兆而占,不要說沒有標準答案,即令見仁見智的方法都尋不出。但當時的專家如太卜,肯定有他自己的兆像分類法,如《周禮·春官宗伯·太卜》:“太卜掌三兆之法……其經之兆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他自能“破譯”出出現的兆,從而占之。但實在有點像占夢,除非夢中的像與現實的像有的對應關繫,或者人為地規定對應關繫,那麼,可以對號入座,否則就可亂說一通。前章曾舉過衛侯占夢而被欺騙之事,即可說明。我們可以想像視甲骨之兆是一件極繁難與極容易並在一起的技術。我們現在看到甲骨上的兆,幾乎尋繹不出兆與辭之間的聯繫,簡直可說是無從識得。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當時於兆也一定有占(占指作出解釋)。但解釋之辭較多,如全刻在上面,豈不麻煩之至?故而所占之辭終不可見於甲骨。但有占之事實,則可以從《左傳》上找到例證。《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懿氏卜妻陳公子敬仲,懿氏之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於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襄公十年》記鄭皇耳帥師侵衛,孫文子卜追之,獻兆於定姜,姜氏問繇,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哀公九年》記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沉陽(杜預注:火陽,得水故沉),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餘永梁以為,這種繇辭視兆而作,出於臨時發揮,其後之占辭亦是新造。當然亦可沿用舊辭,如有從前相同的兆辭所發生的事與占辭,則沿用其舊。如前無此兆,則需新造。按餘氏此說,則兆辭實與占辭合並而均成為占辭。


    兆像是這樣的繁難而不易辨識,灼龜又是如此的復雜,筮法就繼起而代替了這繁難、復雜的過程。卦數有一定,卦爻之下又繫以有定之辭,筮時遇得何卦何爻,即可依卦像、卦爻辭引伸推論。故六十四卦好比龜卜的兆像,卦爻辭好比龜卜之頌,也即上引《左傳》“姜氏問繇”之“繇”再加上筮者之解,就可完成占筮的全過程。這比龜卜的辨別兆像,實在簡易多矣。


    餘永梁謂筮法是從卜法蛻化而來,並列舉卜辭與卦爻辭句法和成語的比較以證。此說大有意味,給筆者很大的啟發。如卜辭“戊寅子卜有它;戊寅卜亡(無)它”,《周易》有“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這是從句法上看其類同。斷占術語方面,相似處極多。如:


    卜辭:利、不利。


    《周易》:利、無不利、無攸利。


    卜辭:吉、大吉、弘吉。


    《周易》:吉、吉)。


    卜辭:得、亡得。


    《周易》:有得、無得。


    卜辭:若、弗若。


    《周易》:若、如、不如。


    ……


    隻是商似乎沒有八卦,八卦可能是周民族所創。從文字上論,甲骨上沒有“卦”字、“筮”字、“蓍”字。“卦”字從圭、卜,明明是有了“卜”字,纔有後起的“卦”字。《商書》也隻有“卜”而無“筮”,一直到《君奭》篇,纔有“若卜筮,罔不是孚”之句。


    周文化較商為低,則是好多歷史學家都承認的事實。所以我認為《易經》是周文化吸收商文化並受到商文化改造的產物,而周文王是親與其事的主角。《繫辭傳》說的“《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邪”,以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文王拘而演《周易》”之類的記載,的確是有案可查的。即從卜辭與筮辭的異同上,也可察見其跡像。


    《史記·周本紀》載:


    崇侯虎譖西伯(文王)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裡。


    司馬遷這個“譖”是隻能釋為“訴”,而不能以“加誣曰譖”來解釋的。崇侯虎以其特有的敏感覺得西伯是個危險人物,西伯當時羽毛未豐,故紂王聽崇侯虎之言即輕而易舉地將其作為人質軟禁起來。


    據此,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想:周文王懷有原屬周文化的《周易》,其時或隻具六十四卦,或六十四卦之外,隻有很簡單的幾句筮辭。被囚禁於殷地之後,反而趁此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並吸收殷文化,且以殷文化來充實與改造《周易》,從而基本完成了合殷、周二種文化於一爐的《周易》筮辭。後來周臣閎夭用美人計使西伯獲釋,也即《史記·周本紀》所載:


    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


    紂之智與力也是超群的,隻是驕與欲,令其智昏,而“譖西伯者,崇侯虎也”之語,更使人聯想到鴻門宴之前項羽對沛公的言語:“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紂放西伯,又授兵權,真可謂放虎歸山,而又為虎添翼。西伯在不聲不響中還帶回了囚禁時完成的寶典——《周易》。從《周本紀》所載:西伯“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認“西伯蓋受命之君”,都足資證明文王之有勃勃雄心而又工於心計也。《周易》開篇《乾》卦筮辭所塑造的形像,正是據其切身體驗而寫出,是以他自己為模特兒的。他在不聲不響之中,已與原來帝紂之諸侯掛上了鉤。待武王一旦舉事,回戈相向,武王即“飛龍在天”,完成了文王的未竟之業。


    出於對商文化的崇拜,加上原商民及其後裔對傳統的留戀,周滅商後,有一段卜與筮並存的時期,不但並存,而且同時並用,這在古書中可以找到很多證據,此不贅述。然龜卜終因其卜法繁難,刻辭不易,甲骨難得而逐漸淘汰;筮雖後起,卻以其簡易化、標準化而贏得廣大群眾,終取代了甲骨卜法的地位。


    二、《易》筮


    《說文》:“筮,《易》卦用蓍也。”段注:“《曲禮》曰:‘龜為卜,策為筮。’策者,蓍也。《周禮·筮人》注雲:‘問蓍曰筮,其占《易》。’……從竹者,蓍如筭也,筭以竹為之;從巫者,事近於巫也。九筮之名:巫更、巫咸、巫式、巫目、巫易、巫比、巫祠、巫參、巫環。字皆作巫。”巫掌筮,故九筮之名皆冠“巫”字。孫詒讓《周禮正義》引宋代劉敞、薛季宣等人之說,謂“巫更”以下皆古之精於筮者九人之名。蓋《易》筮之專家也。


    高亨曰:“考筮之工具,初當用竹……蓋古之筮用竹,巫掌之,故‘筮’從竹、從巫。可見初之筮,當用竹而非用蓍。” 筆者是特別的贊成。但高氏又曰:


    其後分用蓍草……《說文》:“蓍,蒿屬,生十歲百莖,《易》以為數。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從草,耆聲。”


    這節文字不大好懂。九尺、七尺雲者,是指長成的長度呢,還是蓍的品種呢?想來當是指長度,即天子用的當生長至九尺之長度,說明蓍草是可以長得很長的一種草。但既能長到九尺或更長,則三尺時必很嫩,一干就軟得了不得,是不能用的。


    而《易緯·乾坤鑿度·乾鑿度》則記載說:


    聖人設卦,以用蓍生,聖人度以虛實,英草與天齊休。《萬形經》曰:“蓍生地於殷(殷中土也)凋殞一千歲,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承天地數。五百歲形漸干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一千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於下。”《軒轅本經》曰:“紫蓍之下,五龍十朋伏隱。天生靈菥,聖人采之,而用四十九,運天地之數,萬源由也。”


    自從看了《說文》和緯書的文字後,把我嚇壞了,哪兒還敢去弄這奇異的神草!所以說來慚愧,我現在連《易》筮的專門工具——蓍草究竟是木本或草本都搞不清,也識不得。我為什麼特別贊成高亨先生“古之筮用竹”的說法呢?因為我想當然地一直用四十九根小竹條占筮的。若按植物學上說的“蓍,菊科,多年生草本”,那麼用這草的莖老是在手上“掛”“藣”“扐”,姑且不說是多麼的不方便,它也喫不消;而主要的,恐怕它並不是古書上所說的靈草呢。用竹則不但有“從竹”的根據,還有《楚辭·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一句之王逸注文可為旁證:“藑茅,靈草也。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結草折竹以卜曰篿。”


    《易》筮之法,肯定由簡而繁,而更趨神秘。其後,隨著《易》筮擁有之群眾增加,為便於掌握而使之通俗化、普遍化,則又由繁趨簡。但簡不廢繁,因繁容易顯示出鄭重性、神秘性,故其後,乃繁簡並存。


    (一)《繫辭傳》所載古筮法


    《周易》古之筮法,已無可考。《繫辭傳》所載筮法為保留古代筮法專門技術的珍貴文獻,從而為歷代《易》學者所遵循,並視為正規之筮法。


    《繫辭傳上》: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藣之以四以像四時,歸奇於扐以像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衍”者,演也。筮為推演天地之數而得,故稱“大衍”。而這“大衍之數”為什麼是五十?則眾說紛纭,莫衷一是。如《周易正義》引馬融之說:“馬季長雲:《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 依馬說,即“五十”由以下數相加而得:


    1(太極)+2(兩儀)+2(日月)+4(四時)+5(五行)+12(十二月)+24(二十四節氣)=
    50


    此外,《漢書·律歷志》、京房、荀爽、崔憬、姚信、朱熹均各有說,讀者可自去查閱《周易集解》《周易正義》《周易本義》等書,此不具論。不過各家共同的特點是想盡辦法湊成“五十”而已。今人金景芳先生由《繫辭傳》“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以為大衍之數實為五十有五,今本的大衍之數五十,當是傳寫脫“有五”二字。按金說卓然傑出,確然可信,於理於文全無扞格,則諸舊說不攻自破,無用贅言矣。天數五者,即天數五個奇:一、三、五、七、九,其和二十五。地數五者,即地數五個偶:二、四、六、八、十,其和三十。二十五加三十,等於五十五,故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亦即大衍之數也。


    “易”者,像也。我以為亦可言:“易”者,數也。以現像言,則為像;若以本質言,則為數。像實生於數。數之大別有三:一為天之數,一為地之數,一為人之數。為便於思考,我把天之數理解為時間之數,以像言,天行、天運,時間之像也;把地之數理解為空間之數,以像言,地位、地方、地盤,空間之像也。人之數,即為當事人與時間之數、空間之數發生特定關繫之部分,此亦一數也;以像言,則為人與天數、地數發生關繫時所生之種種現像。舉一簡單例子:鼕天某月某日,某人於某處淋雨一小時,第二天起,某人即感冒發燒在家臥床休息,三天後痊愈。此即三數結合而生之像,故言像生於數。而人無時無地不與天數、地數有關,豈不大傷腦筋?答曰:非也。人與天數、地數之關繫,固有一般的關繫和特殊的關繫兩種,即正常與不正常的區別。人所關心者為特殊之關繫;至於一般之關繫,全在意料之中,是無須關心的。但特殊與一般亦相對而言,如一人在家正常生活,與天地之數關繫一般;明天外出旅行,稍稍特殊矣。然正常之旅行,其關繫仍可稱一般;如車船出事故,則為特殊矣。車船出事故,同乘者無恙而己獨傷,或同乘者皆亡而己獨存,則更特殊矣。然細細思之,無不是天數、地數、人數三數結合之產物,所以我國謂事之必然發生不可避免者曰“天數”或“氣數”。“天數”者非僅天之數,實包三數言之,即自然之數或必然之數的代稱,“氣數”亦然。


    筆者正是以三數結合的觀點來理解《易》筮的。人之參與“筮”,即是以數來推知即將發生之特殊關繫;或已經發生特殊關繫,而以數來推求解決之方法。以數推演而得像,這個像即是一種“啟示”,或能觸發人之智慧,采取應變行動。大衍之數五十有五,隻是一個像征之數(不管是“五十五”或“五十”,與筮得的結果無關,因為反正隻用四十九),“其用四十有九”,則是由筮法決定非此數不可的。


    至於減去六根的理由則可用姚信、董遇的話來解釋:“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六以像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 下面解釋《繫辭傳》從“其用四十有九”(即用四十九根小竹條,稱四十九策)到“十有八變而成卦”的全過程。


    一變  以四十九策演之如下:


    一演  將四十九策任意分為兩部分,這就是所謂“分而為二以像兩”。


    二演  於此一部分,在其中取出一策,這就是所謂“掛一以像三”也。


    三演  掛一以後所餘之策,以每四策為一組數之,這就是所謂“藣之以四以像四時”也。但不能將策數盡。


    四演  數至後,或餘一策,或餘二策,或餘三策,或餘四策,取而夾之指間,這就是所謂“歸奇於扐以像閏”也(“奇”指餘數,非“奇偶”之“奇”)。


    五演  取另一部分,每四策為一組數之,所謂“再藣之以四”。但也不許數盡。


    六演  數至後,或餘一策,或餘二策,或餘三策,或餘四策,取而夾之指間,所謂“再歸奇於扐”也。


    七演  取指間所夾之策而掛之(包括二演、四演、六演夾於指間的所有餘數),所謂“再扐而後掛”也。


    至此,一變畢,其結果隻能有兩種:


    1. 餘四十四策。


    2. 餘四十策。


    二變  以一變所餘之策演之如下:


    八演  如一演。


    九演  如二演。


    十演  如三演。


    十一演  如四演。


    十二演  如五演。


    十三演  如六演。


    十四演  如七演。


    至此,二變畢,其結果有三種:


    1. 餘四十策。


    2. 餘三十六策。


    3. 餘三十二策。


     


    三變  以二變所餘之策演之如一變、二變。


    三變畢,其結果有四種:


    1. 餘三十六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九組,亦即九藣之數,是為九,是為老陽,是為可變之陽爻。


    2. 餘三十二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八組,亦即八藣之數,是為八,是為少陰,是為不變之陰爻。


    3. 餘二十八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七組,亦即七藣之數,是為七,是為少陽,是為不變之陽爻。


    4. 餘二十四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六組,亦即六藣之數,是為六,是為老陰,是為可變之陰爻。


    三變至此而初爻成。每三變而成一爻,由下往上畫,陽爻畫“”,如其為老陽,則記一“九”字於畫旁;如其為少陽,則記一“七”於畫旁。陰爻畫“”,如其為老陰,則記一“六”字於畫旁;如其為少陰,則記一“八”字於畫旁——以為可變與否之標號。二、三、四、五、上各爻皆依初爻的演法而得,六爻俱得而成卦。每卦六爻,每爻三變,十八變纔成一卦,此即所謂“十有八變而成卦”也。每爻之成,均有“九”“八”“七”“六”之可能。“九”“八”“七”“六”即謂之四營,《易》以四營而成卦,又據四營以變卦,故曰“四營而成《易》”。


    《乾》卦六爻,每爻皆為老陽九,策數是三十六;以六爻乘三十六得二百一十六,此為《乾》卦共得的策數。《坤》卦六爻皆為老陰六,策數是二十四;以六乘二十四得一百四十四,此為坤卦共得的策數。二百一十六加一百四十四,共三百六十策,正與一年三百六十天相等,故曰“當期之日”。


    《周易》上、下二篇,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陽爻一百九十二,以得老陽之策數三十六乘之,共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一百九十二,以得老陰之策數二十四乘之,共得四千六百零八策。兩數再相加,共得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這個數與天地所生物以萬計相應,即萬物之像征,故曰“當萬物之數也”。


    所謂“八卦而小成”是指九變而成的三畫卦,因為它僅僅像征有限的事物,故是《易》道之小成。待引而伸之,十八變而畫成六爻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則通過六爻的變化,每一卦又可以變為六十四卦,則天地間的變化能概括無遺,故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關於《繫辭傳》所載筮法的解釋,古今各家無有異詞,幾乎全承襲舊說,隻是有的在形式上特別講究。如朱熹《筮儀》之類,也不過增加其神聖莊嚴的氣氛而已,於“數”並無任何影響。即使照一般的說法,這麼多根蓍草夾在指縫中,兩手還要不斷地動作,夾的草越來越多,手法還必須輕靈異常,否則天知道指縫中的草會夾成什麼樣子,一副草又能用幾次?故筆者用竹不用草也。再者,如不想故作神秘,則一切於“數”沒有關繫的形式,自可擯棄不用。因此,我更述簡便筮法如下:


    用小竹棒(一寸多長,方形,免其滾動)四十九根,即於案上任意分成左右兩部分。先在右部分中取出一根,置於案右上角。再將右部分以四根為一組數之,若餘一根,則與案右上角所置者合而為二,再從案上之任何部分取出三根與此二根合成五根之數。若是餘四,則須與右上角一根相合之後再取四根以合成九根之數。至此一變成,案右上角的根數不是五便是九。這五或九放在那兒不動。再將餘下的混合一起後,任意分成兩部分,即於右部分中四根為一組數之,若餘一根則再取出三根,若餘二根則再取二根,餘三根則取一根,以合成四根之數。若是餘四,則須再取出四根,合成八根之數,然後將這四根或八根共置於案右上角。至此二變畢,二變時取去的不是四根就是八根。三變是將案上餘下的混合一起,任意分為兩部分,完全與二變同樣處理,即再取去四根或八根置於案右上角。後合計案右上角之根數——如為十三,即說明餘下部分是三十六,為老陽;依此,如為十七,則是老陰;如為二十一,即是少陽;如為二十七,則是老陰。至此初爻成。


    按上法,六次重復,得六爻,而成一卦。


    此法於“數”毫無影響,而得卦之速度將快一倍以上。隻是少了掛、扐、歸奇、藣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動作而已。


    (二)以錢代蓍


    《儀禮·士冠禮》曰:“筮與席所卦者。”鄭注雲:“‘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易》曰:‘六畫而成卦。’”賈疏曰:“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記之,但古用木畫地,今則用錢。以三少為重錢,重錢則九也;三多為交錢,交錢則六也;兩多一少為單錢,單錢則七也;兩少一多為拆錢,拆錢則八也。”


    惠棟曰:賈疏所指“古”,謂三代;“今”,謂漢以後。可知以錢代蓍,由來已久。故《朱子語類》曰:“今人以三錢當藣蓍,不能極其變,此隻是以‘納甲’附六爻,‘納甲’乃漢焦贛、京房之學。”


    唐於鵠《江南曲》曰:“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可見以錢卜卦,唐時十分盛行,已成民風民俗。


    《唐六典》曰:“凡《易》之策四十有九。”注雲:“用四十九算,分而藣之,其變有四:一曰單爻,二曰拆爻,三曰交爻,四曰重爻。凡十八變而成卦。” 案此,則藣蓍亦用交、單、重、拆之說。唯雲“十八變而成卦”,則與擲銅錢者自有分別。


    胡一桂《筮法變卦說》:“平庵項氏曰:以京(房)易考之,世所傳《火珠林》者,即其法也。以三錢擲之:兩背一面為‘拆’,即兩少一多,少陰爻也;兩面一背為‘單’,即兩多一少,少陽爻也;俱面為‘交’,交者拆之聚,即三多,老陰爻也;俱背為‘重’,重者單之積,即三少,老陽爻也。蓋以錢代蓍,一錢當一藣,此後人務徑截以趨卜肆之便,而本意尚可考。”


    據以上記載,將擲銅錢筮法簡括如下。


    取三銅錢擲之,出現四種可能性:


    兩背一面,得少陰爻——畫“ 八”;


    兩面一背,得少陽爻——畫“ 七”;


    三錢皆面,得老陰爻——畫“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