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茶經典藏(彩圖版·精裝)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於觀亭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飲食/茶酒文化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59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215962
    叢書名:傳世經典

    作者:於觀亭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

    編輯推薦
    Array 
    內容簡介
    Array
    目錄
    一之源
    ■茶的起源
    ■茶的由來
    ■茶與“TEA”
    ■歷代茶事
    ■秦漢茶事
    ■六朝茶事
    ■唐朝茶事
    ■宋朝茶事
    ■明朝茶事
    ■清朝茶事
    二之具
    ■茶的分類
    ■按加工方法分類

    一之源
    ■茶的起源
    ■茶的由來
    ■茶與“TEA”
    ■歷代茶事
    ■秦漢茶事
    ■六朝茶事
    ■唐朝茶事
    ■宋朝茶事
    ■明朝茶事
    ■清朝茶事
    二之具
    ■茶的分類
    ■按加工方法分類
    ■按萎凋與不萎凋分類
    ■按茶的季節性分類
    ■按茶的生長環境分類
    ■按茶的品質特點分類
    ■其他分類方法
    ■綠茶
    ■綠茶的品質
    ■綠茶的制作
    ■綠茶的衝泡
    ■紅茶
    ■紅茶的品質
    ■紅茶的制作
    ■紅茶的衝泡
    ■烏龍茶
    ■烏龍茶的品質
    ■烏龍茶的制作
    ■烏龍茶的衝泡
    ■黃茶
    ■黃茶的品質
    ■黃茶的制作
    ■白茶
    ■白茶的品質
    ■白茶的制作
    ■黑茶
    ■黑茶的品質
    ■黑茶的制作
    花茶
    ■花茶的制作
    ■花茶的衝泡
    三之造
    八之出
    ■江南名茶
    ■江南茶區
    ■西湖龍井
    ■黃山毛峰
    ■洞庭碧螺春
    ■廬山雲霧
    ■太平猴魁
    ■君山銀針
    ■祁門紅茶
    ■安吉白茶
    ■華南名茶
    ■華南茶區
    ■安溪鐵觀音
    ■武夷岩茶
    ■武夷大紅袍
    ■凍頂烏龍
    ■白毫銀針
    ■白牡丹
    ■茉莉花茶
    ■西南名茶
    ■西南茶區
    ■滇紅工夫茶
    ■雲南普洱茶
    ■蒙頂茶
    ■江北名茶
    ■江北茶區
    ■信陽毛尖
    ■六安瓜片
    ■嶗山茶
    ■綠茶的審評術語
    四之器
    ■茶器
    ■備水器
    ■理茶器
    ■置茶器
    ■品茗器
    ■潔淨器
    ■茶具的發展
    ■茶具探源
    ■陶盛瓷興
    ■更上一層樓
    ■茶具的變革
    ■異彩紛呈新發展
    ■求新求變費心思
    ■茶具的種類
    ■茶韻獨特的紫砂茶具
    ■濕潤細膩的瓷器茶具
    ■淳樸典雅的漆器茶具
    ■華貴不實的金玉茶具
    ■通透奪目的玻璃茶具
    ■自然粗獷的竹木茶具
    ■茶具的選用
    ■宜興紫砂壺
    ■壺藝的發展
    ■制壺名家
    ■紫砂壺的制作
    ■茶壺的造型
    ■茶壺的選購
    ■新壺的修整
    ■日常使用
    五之煮
    ■水
    ■講究的水
    ■天下名泉
    ■試水
    ■洗水
    ■養水和烹水
    ■境
    ■品茗的境界
    ■竟境之美
    ■六藝助茶
    ■人
    ■儀表
    ■儀態
    ■禮儀
    ■藝
    ■茶藝的精神內涵
    ■茶藝的動作手法
    ■茶藝的語言
    ■茶藝的種類
    ■分類方法
    ■龍井茶茶藝
    ■祁門工夫紅茶茶藝
    ■武夷山工夫茶茶藝
    ■普洱茶茶藝
    ■茉莉花茶茶藝
    ■禪茶茶藝
    ■阿巴嘎奶茶茶藝
    ■茶的鋻別
    ■茶的鋻賞
    ■判斷新茶與陳茶
    六之飲
    ■茶與健康
    ■茶素
    ■茶的保健功效
    ■飲茶的禁忌
    ■科學合理地飲茶
    ■茶葉的保存
    ■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
    ■常用的貯存方法
    ■茶葉的保存期限
    ■四季茶飲
    ■春季茶飲
    ■夏季茶飲
    ■秋季茶飲
    ■鼕季茶飲
    ■香草茶
    ■認識香草茶
    ■香草茶的種類
    ■選擇香草茶
    ■飲用香草茶
    ■民族茶
    ■白族三道茶
    ■擂茶
    ■打油茶
    ■酥油茶
    ■奶茶
    ■鹽茶
    ■茶點
    ■品種繁多
    ■茶點與茶飲的搭配
    ■DIY小茶點
    ■茶療
    ■養生保健
    ■治療疾病
    ■外用
    七之事
    ■茶人
    ■別茶人——白居易
    ■茶不離手——蔡襄
    ■與茶結緣——蘇軾
    ■茶痴皇帝——趙佶
    ■茶神——陸遊
    ■散茶皇帝璋
    ■不可無茶之君——乾隆
    ■當代茶聖——吳覺農
    ■茶文
    ■茶經典譯
    ■煎茶水記
    ■茶錄
    ■品茶要錄
    ■宣和北苑貢茶錄
    ■茶詩
    ■答族姪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六羨歌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喜園中茶生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一字至七字詩?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茶詩
    ■和章岷從事茶歌
    ■初飲高橋銀峰
    ■喫茶
    ■訪梅家塢
    九之略
    十之圖
    ■在世界傳播
    ■茶馬古道
    ■傳入日本
    ■來到歐洲
    ■茶在英國
    ■傳得更遠
    ■異域茶情
    ■朝鮮茶禮
    ■日本茶道
    ■土耳其茶事
    ■英式午茶
    ■摩洛哥茶飲

    前言
    茶,這個古老的經濟作物,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必需品發展成為“琴棋書畫歌舞茶”的獨特文化。在今天,茶不但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對發展農業經濟、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代陸羽《茶經》繫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等方面的問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茶經》的問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當時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這個古老的經濟作物,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必需品發展成為“琴棋書畫歌舞茶”的獨特文化。在今天,茶不但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對發展農業經濟、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代陸羽《茶經》繫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等方面的問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茶經》的問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當時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高級工程師、中國著名茶葉專家於觀亭主編的《茶經典藏》,780年唐代陸羽的《茶經》和1992年陳宗懋院士主編的《中國茶經》之後,出版的中國第三部“茶經”。此書是在中國茶文化研究空前繁榮、茶產業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出版的一部新“茶經”。此書吸納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內容豐厚,可讀性、欣賞性、實用性強,是一部很好的普及茶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茶文化研究者和愛好者的一本工具書。

    《茶經典藏》全書32萬餘字,彩圖1000幅左右,可以說是文圖並茂,每章別出心裁地以陸羽的《茶經》引文開篇,分為《茶源篇》、《茶類篇》、《名茶篇》、《茶具篇》、《茶藝篇》、《茶飲篇》、《茶趣篇》和《茶風篇》八章,高度概括了中國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和幾千年的發展史。

    這套《茶經典藏》題材新穎、文筆流暢、內容全面,充分反映了中國當前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新面貌。這套書的出版對弘揚中國茶文化、推動中國茶產業的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線試讀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 。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注釋
    ①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掇,拾揀。
    ②栟櫚:棕樹。《說文》中說:“栟櫚,棕也。”
    ③槚:本來說楸、梓類的美木,在這裡借指為茶。
    ④蔎:本來指一種香草,這裡借指為茶。
    ⑤荈:用茶樹老葉制成的茶。
    ⑥藝而不實:藝,這裡指種植技術。
    ⑦葉卷上,葉舒次:葉片卷曲的為初生故其質量好,舒展平直的質量次。
    ⑧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的意思。瘕,腹中腫塊。
    《茶經》第一章——茶的起源
    茶,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優良樹木。高約30~70釐米,有的甚至高達數十米;在巴山、峽川一帶,就有這樣高大的樹木,樹杆粗到需兩人合抱,隻有將樹枝砍下來纔能采到樹葉。這種樹的形態類似瓜蘆木,樹葉就像梔子的葉,花朵像白色的薔薇,種子像棕樹的種子,花蒂好像丁香,根部好像胡桃。
    “茶”字的字形,有的寫成“草”字頭(即“茶”),有的寫成“木”字旁(即“”),有的“草”“木”並重(寫作“荼”)。茶的名稱也有很多種:“茶”“”“”“茗”“”等。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 。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注釋
    ①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掇,拾揀。
    ②栟櫚:棕樹。《說文》中說:“栟櫚,棕也。”
    ③槚:本來說楸、梓類的美木,在這裡借指為茶。
    ④蔎:本來指一種香草,這裡借指為茶。
    ⑤荈:用茶樹老葉制成的茶。
    ⑥藝而不實:藝,這裡指種植技術。
    ⑦葉卷上,葉舒次:葉片卷曲的為初生故其質量好,舒展平直的質量次。
    ⑧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的意思。瘕,腹中腫塊。
    《茶經》第一章——茶的起源
    茶,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優良樹木。高約30~70釐米,有的甚至高達數十米;在巴山、峽川一帶,就有這樣高大的樹木,樹杆粗到需兩人合抱,隻有將樹枝砍下來纔能采到樹葉。這種樹的形態類似瓜蘆木,樹葉就像梔子的葉,花朵像白色的薔薇,種子像棕樹的種子,花蒂好像丁香,根部好像胡桃。
    “茶”字的字形,有的寫成“草”字頭(即“茶”),有的寫成“木”字旁(即“”),有的“草”“木”並重(寫作“荼”)。茶的名稱也有很多種:“茶”“”“”“茗”“”等。
    種植茶樹的環境,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含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土為最差。通常情況下,沒有精湛的栽植技術,茶樹難以旺盛生長。其栽培方法類似於種瓜,三年即可采摘。野生茶樹的品質要高於人工栽培的。在陽面的山坡上或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其芽葉呈紫紅色的品質要高於呈綠色的;芽葉卷曲的品質要高於芽葉舒展的。相反,在陰面山坡或山谷中生長的茶樹品質不好,不宜采摘,其性凝結不散,如果飲用容易導致腹脹。
    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著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冊,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繫統地總結了種茶、制茶和飲茶的經驗,而且將儒、佛、道三教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富於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國茶文化。
    茶的由來
    美麗的傳說
    陸羽《茶經》裡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是茶的發現者,同時他也是傳說中發明藥物來治療疾病的人。
    神農氏為了辨別草物的藥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嘗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鍋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鍋裡的水變成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其中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能夠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
    “茶”的名字的來源,也和神農氏有關。傳說中的神農氏,長著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但凡是喫進肚子裡的食物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於身體的利弊,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後,看見這種水在肚子裡流淌,把腸胃中所到之處,都擦洗得干干淨淨。於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擦”,後來就轉化為“茶”的發音。
    關於產地的爭論
    茶樹原產於中國,這是舉世公認的,但是在19世紀初,一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於是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是印度而非中國,從而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一場爭論。
    1823年,英軍少校布勞士(R.Brouce)在印度與緬甸的交界處發現了一株高約13米,直徑約1米的野生古茶樹;次年,他的哥哥在印度境內也發現了類似的野生茶樹,於是他們據此斷言,印度是茶的原產地。之後,很多西方學者都堅持這一觀點。
    1919年,荷蘭學者斯圖爾特(C.Stuart)認為,茶葉的原產地分為兩種:大葉種原產自印度、緬甸和中國雲南;小葉種則產自中國東南部。1935年,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W.H.Ukers)在其著作《茶葉全書》中又提出了茶葉原產地說”,認為茶葉原產自印度和中國,以及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除此以外,仍有很多國家的學者堅持著茶葉發源於中國的觀點。
    最初的記載
    在周武王伐商滅紂時,參加征戰的巴蜀等南方小國部落就把茶作為貢品敬獻給周武王。晉常璩著的《華陽國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荼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前1066年前後,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了。
    現在能夠看見的文獻資料裡面,有著確切的茶記載的,最早並且最可靠的應該是漢代王褒所撰寫的《僮約》。這篇文章寫作的時間是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是茶學史上重要的文獻。其中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說明“荼”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項,並且是用來待客的貴重之物,飲茶已開始在中產階層中流行。
    文物的明證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與茶相關的古代文物,這從另一個角度為中國是茶樹起源地的觀點提供了明證。
    近年來在浙江省上虞市出土的東漢時期的瓷器中,有壺、盞、杯、碗等器具,據考古學家判斷,這些器物當屬世界上最早的茶具,這說明東漢時期飲茶已漸漸普遍。湖北省江陵縣的西漢古墓中還曾出土過一些作為陪葬品的茶葉;湖南省的長沙馬王堆中也曾出土過一隻刻有“茶”字的青瓷甕,這被考古學家推定為是人們用來貯存茶葉的器具。此外,在考古中還發現了陪葬清冊中有“一笥”的文字,經查證“”即“槚”字,這表明在距今兩千年前,皇族中已流行烹煮飲茶。
    中國野生茶樹的發現
    在中國古代的著作中,曾經有很多關於野生茶樹的記載6世紀以前的《桐君錄》中提到的“瓜蘆木”即為茶樹的大葉變種;唐代陸羽的《茶經》中,明確記載了“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宋代瀋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建茶皆喬木”;明代《大理府志》記載“點蒼山……產茶樹高一丈”等。
    除了史書的記載,研究人員於1939~1940年,在中國貴州務川先後發現了十幾株野生大茶樹;1958年,在雲南發現了高約十米,樹齡已有800多年的“茶樹王”;1961年更是發現高達30多米,樹齡約1700多年的野生茶樹;同一時期,在廣東、廣西、四川、湖南等十個省區的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中國的大茶樹是如此之多,分布如此廣泛,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當然,發現野生茶樹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的結論,是科學家們從各個方面分析考證得出的,在當今世界已再無爭議。
    根據植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的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千萬~7千萬年的歷史了。印度所處的喜馬拉雅山南坡在那個時期還被深深地埋在海底,不可能生長茶樹;而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山茶樹有100多種,可以推測這裡是這一植物區繫的起源中心。
    此外,日本科學家在中國、泰國、緬甸、印度等地多次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和印度茶種的細胞染色體數目相同,各地茶樹沒有種的變異,隻是外形具有連續性的變異,因此得出結論:茶的傳播是以中國四川、雲南為中心,向南推移,朝喬木化、大葉種發展;向北推移,朝灌木化、小葉種發展。
    茶與“TEA”
    茶名探源
    在古代漢語中,用來表示茶的文字有很多個。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說:“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但“茶”纔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做“荼”。“荼”是一個多義字,其中有一項就是表示茶葉。
    “茶”字是由“荼”字直接演變而來的,在漢代的印章中,有的“荼”字已被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了。一直到了陸羽著《茶經》之後,“茶”的字形纔進一步得到確立,一直沿用至今。
    雅致別稱
    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各民族在語言和文字上異彩紛呈,對同一物品往往會有多種稱呼,而同一稱呼又有很多種寫法。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在陸羽的《茶經?七之事》裡面,收集了大量的唐朝以前的關於茶的記錄。雖然其中稱謂不一樣,但都是指“茶”。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則,約占總茶事的70%。槚、蔎都是偶見,茗、荈比荼少見。其實茗是荼芽,是荼老葉,因此荼、茗、荈其實是一種叫法了。從以上看來,“荼”是中唐以前對茶的最主要稱謂,其他的都是別稱了。
    茶的讀音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為方言的原因,同樣的茶字,在發音上也有差異。
    廣東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從古代起,茶葉便從廣東出口。廣東話中把“茶”讀做“cha”,因此,茶經廣東傳至中東,再由中東傳播到東歐國家,這一傳播線路上的很多國家都把中國茶叫做“cha”。英國、荷蘭從福建的福州、廈門進行茶葉貿易,將茶傳到西歐各國,“茶”就被讀做帶有福建方言口音的“tai”。當茶葉出口從內陸港口漢口開始,俄羅斯人將茶讀做“chai”,是從“茶葉”的發音轉化而成的。
    歷代茶事
    茶樹的起源至今已有6千至7千萬年的歷史了,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最初人們將茶樹葉放在水中煮,飲茶湯作藥用,食嫩葉作蔬菜,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慢慢普及成為一種飲品。
    在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大體經過了“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的過程。茶文化經歷了秦漢的啟蒙、魏晉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確立、宋代的興盛和明清的普及等各個階段。
    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文化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積澱下來的精神特質與文化內涵。那麼,就讓我們來親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吧。
    秦漢茶事
    巴蜀茶風
    巴蜀自古被人們稱為孕育中國茶業與茶文化的搖籃,古代的巴蜀國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產茶地區。明代楊慎的《郡國外夷考》中記載:“《漢志》葮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謂茶曰葮萌,蓋以茶氏郡也。”表明很早之前蜀人已用“茶”來為當地的部落和地域命名了。同時也反映出巴蜀地區在戰國之前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茶區。明末學者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也反映了茶飲是秦國統一巴蜀之後開始傳播開來的。
    西漢時,王褒的《僮約》中已有“烹荼盡具”以及“武陽買荼”的記載,可見在當時的巴蜀地區,飲茶已經很普遍,茶葉甚至成為一種商品。三國時期魏國《廣雅》一書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反映出巴蜀地區獨有的制茶方式和飲茶方法。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